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24-04-22

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精选6篇)

篇1: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10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号: 密级: 学校代码:10269 学号:51070500151 餐垂奥„年彪施分

astChinaNormalUnjversity 硕士字位论文

MASTER‟SD!SSERTATION 论文题目: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硕濒彩性: 庄志民教授

二O一O年四月完成2010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 学号:51070500151 季束师箱尺李

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硕士研究生: 2010年4月完成 TheMasterDissertationofGraduateStudent,2010 UniversityCode:

StudentIDNO: 10269 51070500151 五ast灿,妊口n触凉勺

TheResearchonIn一

dePthDeveloPmentofthe

RedTourismProductinJinggangshanMountain DePartment: Major: Researchfield: SuPervisor: M.DCandidate:Dsi儿llXin APril2010 Shanghai 卜闭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是在华东

师范大学攻读硕在/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 谢意。

作者签名:截欣欣日期:浏“年„月刁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 指导下完成的硕少/博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 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 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1.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J)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川川川川川川川川·

···J欠 欠导师签名本人签名截欣欣 到口年„月习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戴欣皿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姓名

名职称

称单位

位备注注 张张文建

建教授

授上海师范大学学主席席

百百石落11牛井井副教授授华东师范大学学

学夕夕q刁、J二

F.........李李山

山副教授授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

后期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在旅游中的创新结合和有效统一。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其特色在于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在参观游览和休闲 娱乐中达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进入21世纪,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各革命纪念地掀起了一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基础理论 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范围有红色旅游的概念、分类、作 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红色旅游开发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滞 后使许多红色旅游的开发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摇篮、全国红色旅游的标杆和旗帜,探索其红色旅游开发的基 本形态的和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井冈山红色旅游为研究对象,在对 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 度开发的有关对策。全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章,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本文首先对红色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简要阐 明了其特点,分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并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并为井冈山红色旅 游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井冈山红色旅游的深入研究。第二 章,对井冈山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 位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现存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重点对红色旅 游资源的分布进行了梳理并概括评价了其典型特征。第三章,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 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不足。第四章,在以上资源存量和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就井冈山红色旅游产 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第五章为余论,对全文的内容及主要观点进行概 括,做大做强井冈山的红色旅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本文还对后续需要进一步研 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井冈山,红色旅游,旅游产品,开发方式,发展对策ABSTRACT

AsanewkindofsPeeialtouristaetivityformandProducttyPe,RedTourismjustwasgradually devel叩司sinee山

emiddletozatein905ofZotheentu移 It15出

einnovationalorpolitieal,educationaz,eulturalandeeonomieintourism.RedTourism15differentfromordinarytourismactivities,itsmain

characteristic15leamingthroughPla如ng,andwhieheanreachinthehistoryofnationaledueationand pa颐otiee面eation伪r山 epu印

oseinentertainment.EntertngintotheZlsteentu以俪 ousrevolutiona叮

memorialsPotshavesurgedtoexPloitRedTourismunderthePromotionofthegoodPolicyofgovernment.TheresearchofRedTourismtheoryhasaequiredsomeProductionswhichineludestheeoneePtofRed Tourism,theelassifieationofRedTourism,thefunctionofRedTourism,theProblemsduringthe exPloitationofRedTO丽

smand50on.TheresearehonRedTourism15stillnotsystemie,andthelagsofits

theoryresearehmakealotofRedTourismexPloitationrunshortofeffeetiveguidanee.AstheeradleofChineserevolutionandtheRedTourismbenehmarkingandflags,toexPlorethebasie

formandinnovationdevelo脚

entofredtourismofJinggangshanhasavitalsignifieanee.Thisartiele

seleetstheJinggangshanmountainfortheobjectofstudy,onthebasieoftheJinggangshanmountain

develoPingredtourismanalysis,foeusesontheJinggangshandePthdeveloPmentofredtourismProduets relatedeountenneasures.ThethesisconsistsoffiveParts.P叭1,thePaPeranalysesthebasieresearchinRedTourism.The stu勿

ontlinestheeoncePtofRedTourism,eharacter,background.Anditsummarizestheeurrentstatusof

researehofRedTourism,andanal”

esthesignifieaneeofthestud丫

Thisthesis15withaviewtothe

theoretiealeontributionstothe认一

dePthdeveloPmentoftheRedTOurismProduet,andhopestoProvidea

theoreticalbasisforthedeveloPmentofRedTourisminJinggangshanmountain.Onthebaseoftheabove,thisPaPerstartedindePthstu勿

ofRedTourismdeveloPmentinJinggangshanmountain.PartZ,thePaper

analysestheeurrentsituationofRedTburisminJlnggangshanmountain,ineludingthegeograPhleal eondition,loeationtranSPOrtation,currellttourismresourcesandthesoeio一 eeonomieeonditions.The

emPhasis15onthedistributionofRedTourismresourcesandsullUnarizedevaluationofitstyPical characteristies.Part3,thePaPeranalyZedthecurrentconditionofRedTourismProduetdeveloPmentin

Jinggangshanmountain.IneludingtheJinggangshanRedTo丽

smdeveloPmentstatusofexistingtourism produetdeveloPment,Outstandingissuesanddeficieneies,andonthisbasis,surn们

narizedtheeonductof RedTo丽

smProduetdeveloPmentPrineiPlestobefollowed.Part4,thePapereomesuPwithsomeadviee

ontheRedTourismdeveloPmentofJinggangshanmountain,ineindingdeveloPinentstrategies,ereation

inRedTourismProduet.Part515the叩 ilogue.Itsumm硕

zedthemainPointsofthetext.There15along

wayforustomaketheJinggangshanmountainRedtourismbiggerandstronger-Thisartielealsoreviewed

furtherstudyatlast.Keywords:RedTourism,tourismproduet,developmentmode,developmentadvices „目录

第一章绪论.“二“..…”二“.”“..…”。””.“”二“...……””.......……”.”.“”.””.“......................……“…”…1 第一节红色旅游概述.................................................................................................……1

一、红色旅游概念................................................................................................……1

二、红色旅游的基本特征....................................................................................……2 第二节选题背景及意义............................................·················································……3

一、选题背景........................................................................................................……3

二、选题意义...........................................................……,......................................……6 第三节研究综述.........................................................................................................……8

一、国内红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8

二、国外红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12 第四节理论基础.......................................................................................................……13

一、旅游区位理论..............................................................................................……13

二、增长极理论与点轴开发理论......................................................................……13

三、创新理论与定位理论..................................................................................……14

四、注意力经济与体验经济理论......................................................................……16 第五节研究方法和思路...............................................············································……17

一、研究方法......................................................................................................……17

二、本文思路....................................................................................................……17

第二章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二“…”””.“.“”.”.””“.…”.“”.“.””.““”.….”“……19 第一节旅游区概况............................................................................................……„……19

一、自然条件......................................................................................................……19

二、区位条件......................................................................................................……21

三、红色历史......................................................................................................……22

四、旅游资源条件..............................................................................................……23

五、社会经济环境..............................................................................................……24 第二节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与特色...........................................................................……25

一、红色旅游资源分布.......................................................·······························……25

二、红色旅游资源特色..............................................................·.··..··················……26 第三章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评价.“““”.”““.“.”“““..”.””.””..…”““一”“”.…28 第一节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28

一、基础设施现状..............................................................................................……28

二、旅游发展现状...........................................................................................···……29 第二节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30

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行为鱼待规范..........................................................……30

二、产品缺乏吸引力,忽视游客参与体验......................................................……30

三、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展示方式单一..............................................……31

四、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开发与推广力度不强..............................................……31

五、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31

六、旅游开发力度不够,产业结构有待改善.........................……,..................……32

第四章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对策.................................……”.…“..........................……33 第一节开发原则.....................................................................................··················……33

一、突出精神内涵、彰显红色氛围..................................................................……33

二、采用新兴技术,创新产品形式..................................................................……33 夕

三、重视人才„管理,关注社区参与..................................................................……34

四、把握文脉地脉人脉,进行深度开掘..........................................................……34

五、打造产品组合,突出灵活多样的特性......................................................……35

六、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35

第二节开发方式...................................................……,.............................................……36

一、导游讲解......................................................................................................……36

二、场景体验......................................................................................................……36

三、红彩结合......................................................................................................……37

四、混合开发......................................................................................................……38 第三节创新开发内容...............................................................................................……40

一、节庆旅游活动..............................................................................................……40

二、红色文化产品..............................................................................................……41

三、红色旅游纪念品.......……;............................................................................……41

四、红色演艺产品..............................................................................................…… 42 第四节保障体系.......................................................................................................……43

一、政策扶持体系..............................................................................................……43

二、组织管理体系..............................................................................................……43

三、商业运营体系..............................................................................................……43

四、人力储备体系..............................................................................................……44 第五章余论.”“.”“””.”.”.”””““.”.””””””.”””“.“““”.“”.““””“.”.”二”二”.”二”.”.“”.““……”.45 第一节研究总结....................................................................................................……„二45 第二节后续研究展望...............................................................................................……45 参考文献............................................................................................................................……46

后记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51 扩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红色旅游概述

一、红色旅游概念

学术界关于红色旅游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红色旅游”是人民群众通过对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的参观,使革命历

史过程中许多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重大历史事件浮现在参观者眼前,印记在参 观者脑中,铭刻在参观者心中,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可 以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起到对参观者教育和激励的作用„。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在革命斗争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革命历史 遗迹及纪念地(包括革命圣地、革命根据地和领袖人物故居等)为主要旅游吸引 物开发成旅游产品进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是指通过参观游览红色景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 旅游活动。这里的红色景观是指所有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各种红色资源(狭义范 围),既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也包括与之有关的人造景观,其中革命遗址 主要包括会议会址、革命活动旧址、伟人故居和战场遗址等,纪念场所主要包括 纪念馆、博物馆、陵园等,人造景观主要包括雕塑、石刻、主题公园等3。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以旅游为表现形式,融政治性、教育性、观赏性于 一体,进行合理开发的结果。红色旅游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革命传统教育方 式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一种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 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有益探索„。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 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 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5。由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 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红色旅游的概念做了专门的官方界定,现 在大多数有关红色旅游的文献都认可并接受了这一标准表述。,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J].求实,2002,(12):49一50.2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2一65.3尹晓颖,朱站,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34一37.4冉燕.红色旅游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以四川红色旅游开发为例〔D〕.四川:四川大学,2005,(0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2004.二、红色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主导是主要方略

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发展红色旅游的地区多属于

革命老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地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发 展红色旅游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具 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因而在产品的宣传、促销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2004 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 规划纲要》,中央财政、国家开发银行对红色旅游进行政策性贷款支持,2005年 的旅游主题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年”等各方面国家层面的积极响应都体现了我国 政府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和带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积极出台制定相 关优惠政策,提出一系列推进措施,全力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二)市场主体为国内市场

由于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国家政体等方面的差异,海外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 对中国的革命历史了解甚少,红色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所以在红色旅 游的游客结构中,海外游客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国内客源占据红色旅游客源的主 流地位。2009年我国红色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全国八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临 沂、井冈山、韶山、延安、广安、长沙、遵义和瑞金)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739.21 万人次,同比增长31.96%。其中入境游客16.79万人次,同比增长15.53%„。如 此算来,入境游客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占全部游客总数的0.61%。(三)公费旅游所占比重大

从景区性质上看,红色旅游目的地多数是以原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 传统教育基地为依托;从客源市场上看,红色旅游的主体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学生等;从旅游形式上看,红色旅游活动多数是团体性的公共活动,这就 在客观上为公费旅游提供了市场。根据对福建上杭古田的游客调查显示,2001 年游客中有70%是公费的国家干部,这说明公费旅游在红色旅游中占有很高的 比例,正因如此,游客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2。井冈山2005年游客人均日消费高 达530.06元,即使在人均日消费较低的2001年也有470.10元,明显高于自费 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3。,2009年我国红色旅游市场火爆,游客同比大幅增长.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gov.en/jrzg/2009一08/12/eontent_1390084.htm.2009一8一12.,尹晓颖,朱站,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34一37.:,何静.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四)观光游览是主要形式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战争年代所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来展

开旅游活动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广大青年学生及人民群众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吸引物的特 殊性和不可移动性,现阶段开发出来的红色旅游产品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形式。旅 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具有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的消费活动,红色文化 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统一。红色旅游的过 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能成为学习历史知识、增长社会见闻、陶冶道德情 操、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五)周期波动性表现明显

红色旅游受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 调节,重大纪念日和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红色旅 游地接待的客流量会呈现出波浪起伏的特点,有平平淡淡的常态,也有高潮迭起 的时段。宏观时间范围的整体态势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5年是一个小高潮,10年是一个大高潮,50周年和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则是是特大高潮。而在某一 年当中,接待高潮则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七一”、“八一”以及某一重要历

史事件的发生日等一些纪念日或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另外,由于青少年学生 是构成红色旅游游客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寒暑假也是红色旅游的旺 季。但随着红色旅游开发的深入和市场的成熟,这种波动将会有所减缓。(六)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

开展红色旅游的地方一般多地处偏僻的革命老区,除了拥有当年革命战争年 代留下的战斗遗址和革命精神这些必备资源和条件外,能展现当地特殊风貌的良 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热烈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 源也非常丰富。因此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各景区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特殊条件 和资源优势,综合开展和丰富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 形式,给游客带来多种不同感受的旅游体验。第二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一)社会经济条件改善,红色旅游高潮迭起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旅游的需

求较之以前尤显旺盛。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独特的人文旅游 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20世纪进行的伟大民族民主革命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旅游正是适应人们对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旅 游活动相结合的需求而产生、形成,并不断推进和加速发展起来的。

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2004一2010年全国红 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由此全面开创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加之中央宣传部等13部委联合设计和推荐的国内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全 国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情迅速高涨,红色旅游的开发速度急速提升,全国上下 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高潮。2004年9月,由巧省2市的旅游局共同参与的“红 色旅游”研讨会在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召开,2004年10月开展兴起的“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和2006年“重走长征路” 系列活动以及“我的长征”等大型主题活动,又为全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 大的推动和宣传作用。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旅游学界、学术研究部门以及其 它相关行业的热情支持和持续关注下,红色旅游己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国 内旅游一个新的亮点。

(二)中央高层积极推进,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2003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江西考察时指

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红色旅游打 造成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做出了“要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2。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文 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国家部委组成调研 组,于2004年3月和5月先后两次到江西、湖南等地调研红色旅游发展情况,并制订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为了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2004年12月,我国宣布正式启动“红色旅游”

工程,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构想,即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 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 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 „晓丽.红色旅游唱响红色大地.中国红色旅游网:http://~.crt.com.cn.2004一9一10.,李长春在河北考察,要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人民网: http://wopeople.e绷.en/GB/14838/35554/2996360.html.2004一11一8.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

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争取.5年后全国“红色旅游”区(点)的年接待人数 达1.5亿人次、综合收入380亿元;10年后全国“红色旅游”区(点)的年接待 人数达3亿人次、综合收入1000亿元„。(三)地方政府主导开发,社会各界热情投资

红色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并极大地带动了第三产 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江西、陕西、河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红色资源大省和其它具有发展条件的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落实国家发 展红色旅游的各项政策,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纷纷聘请各方专家召开研讨 会,编制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明确具体步骤和方法措施,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局面。

2004年12月,江西省政府批转了江西省旅游局制订的《江西省红色旅游发 展纲要》,成为全国最早颁布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省市。《纲要》明确了江西红色 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以井冈山红色旅游区为龙头,包括永新、莲花等周边县 市的红色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快实施“朱毛会师”再现工程、黄洋界保卫战再现 工程、笔架山十里杜鹃长廊以及完善永新三湾改编旧址等工程。大力发展南昌、瑞金、萍乡、上饶四个红色旅游区基点,以此为中心,精心打造六条精品线路: “中国红色旅游概念线路”:上海一嘉兴一南昌一井冈山一瑞金一长汀一高州一遵义一延 安一西柏坡一北京;“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金牌线路”:南昌一井冈山一赣州一瑞金;“赣 湘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或井冈山)一萍乡一韶山一长沙;“赣闽粤红色文 化旅游精品线路”:赣州一瑞金一长汀一龙岩一梅州一广州;“赣浙沪红色文化旅游精 品线路”:南昌一龙虎山一上饶一三清山一杭州一嘉兴一上海;“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 线路”:武汉一黄冈一九江(庐山)一共青城一南昌一井冈山。(四)打破行政壁垒局限,区域旅游合作盛行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资源的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在全国范围内又 比较分散。新中国成立至今,许多革命老区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管辖,有的跨越 数省,如当年的中央苏区、鄂豫皖、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几省交界处,行政区划分割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了刚性约束,产生了一种与区域经 济一体化相悖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客观上对处于行政区交界处的地方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LR」.2004.2王健,鲍静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明.中国

行政管理,2004,(3):44碑8.红色旅游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红色旅游开发中为了实现各区域间的资源

共享、品牌共用、市场共建、客源互流,利益共赢等机制的有效建立,要求各红 色旅游地必须走上区域合作的道路,才能突出规模优势,壮大产业力量。在我国,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的构想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2004年1 月,在郑州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由江西发起,上海、北京、江西、福建、河北、广东和陕西等七省市旅游局共同签署了《七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开创了跨省“红色旅游”全国总动员的发展局面,七省市将上海、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延安、西柏坡、北京连接起来,成为一条“红色旅游”概念 线路,并进行区域重点宣传和整体联合宣传;山西太行革命老区黎城与邻县平顺、五乡、襄垣以及河南林州、河北邯郸等众多景区相互合作形成了区域性的旅游网 络;2004年7月,江西借“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契机,与广东签订《旅游 交流与合作协议》,泛珠三角地区将再次刮起红色旋风;2004年10月,为庆祝 新中国成立5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和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江西省旅游 局在瑞金发起了“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行程2万余里,途经16个 省(市),沿途各景区代表共同签署《共同发展红色旅游井冈山行动纲领》。随着 各地纷纷制定出台发展红色旅游的新方案新举措,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推广红 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的新局面正逐渐形成。

二、选题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

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旅游是政治与旅游、教育与旅游、文化与旅游 在多种层面上的结合,这种多功能的旅游形式正是迎合了新时期的人们的消费需 求和旅游的发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游历过程中,达到了感受革命传统、弘扬精 神文化等一系列目的,是教育旅游的大胆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旅游是在新时期、新形式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是教育人们 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提高 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涌进和渗透、正面思想熏陶的减少,国民的观念也慢慢受到了

许多不良冲击和影响。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我们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辉煌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事迹,作为生动教材,使广大人民群众,特

别是青少年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 决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有利于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旅游是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能使人们在旅游的过程 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文化工程。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八 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大量珍贵的革命活动的遗 址、遗迹,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 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可以进一步巩固忠诚 爱国的民族情怀,培育不言放弃的坚强信念和坚决人们群众的进取的创新精神,对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三)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处区位因素的影响制约,道路及其它服务设施条 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抛开这些不利 因素,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优势所在。这些地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良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调。当地政府应该抓住自身优势,通过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规划上给予指导、在开发上给予定位 等多种有力支持,建立起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使旅 游业逐步成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有力地促进革命老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建设和改 善老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的就 业率和生活水平,使老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区位形象及知名度得到了巩固和 提升,经济更加发展,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四)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传统的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度假旅游等大众型旅游形式,已经为旅游市场 所公认。随着现代社会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需 要更多有特色的旅游形式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和满足广大旅游者的多项需求。红 色旅游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快速增长点,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完 善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促进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同时为整个旅游业的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节研究综述

一、国内红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当时并没有在社会上引

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响。自从2004年国务院颁布执行《2004一2010年全国 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开始升温,社会各界对 红色旅游的关注与日俱增,旅游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层出不 穷。本文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网》(2001一2009)进行检索,发现收录的关于红色旅游的论文达 1461篇。综合来看,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l)红色旅游市场研究

大部分的学者在红色旅游是以国内游客为客源市场主体的这个认识上,基本 达成了共识。石培华‟认为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健康的红色旅游市场有五个方 面需要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带薪休假制度和奖励旅游的结合、会议旅游和商务旅 游的结合、启动修学市场、银发市场以及体育市场来获得保障。段圣奎2探讨了 红色旅游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刘春玲、宋保平3研究了提升红色旅游产品市场 竞争力的方法。王丁玲等„分析了红色旅游市场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旅游 者的类型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认为同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相类似,红色旅游目 的地的发展同样和与客源地的时空距离、客源地的经济水平以及旅游目的地的知 名度等因素休戚相关。在红色旅游消费市场方面,黄静波5分析了红色旅游消费 市场形成的因素、旅游者的出游特点和行为模式,认为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 是学生市场和中老年人市场,机会目标市场是专业修学旅游市场。(2)红色旅游开发研究

张彬彬6提出根据各景区开发的不同程度,建立起“整修精度开发—纵向 深度开发—横向广度开发—综合适度开发”的模式。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量

红色旅游开发的实例、事例的分析和归纳概括,毕剑,总结了我国红色旅游开发 l石培华.发展红色旅游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党建,2005,(05):41.2段圣奎.让红色旅游走向国际市场闭.经营与管理,2006,(ll):34一37.,刘春玲,宋保平.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团.河北学刊,2006,(4):214一 216.4王丁玲,章锦河,王群,王浩,魏鸿雁.红色旅游地客源市场结构研究—以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例[J].安

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490一94.,黄静波.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J1.消费经济,2007,23(l):29一31.6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 35一37.,毕剑.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6,(8):229一 231.中经常遇见的几种模式: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色演出、博物馆、旅游节庆、红色主题公园和体验参与。此外谢婷等还提出了“空间拓展+时间延伸十内涵深化” 的开发模式„。姚治国等也设想出了形象联动、资源联动、产品联动、产业联动、区域联动、营销联动在内的联动开发模式2。面对种类繁多、不一而足的红色旅 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地应综合考虑其利弊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 的模式。

(3)红色旅游产品研究

刘春玲3认为军事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较成熟的旅游产 品类型,面对我国红色旅游兴起的热潮,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借鉴军事旅游的开 发的相关形式和内容将会大有作为。高质量的红色旅游产品,是保证红色了旅游 得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钟俊昆、童绍茂„就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价格 策略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应根据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成本、红色旅游 的自身特点、红色旅游者的行为特点和国家对红色旅游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小 等方面的情况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定价策略。贺德红,李晖5认为红色旅游线 路设计要遵循凸显红色特性、整合优质资源和就实避虚等原则。另外,朱孔山6认 为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应遵循注重特色,突出主题的原则;系统开发,协调发展 的原则;市场导向,适应需求的原则以及红色旅游产品与其他类型产品组合开发 的原则。

(4)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陆军7认为除了采用广告宣传、形象传播、价格策略、媒体网络、品牌推广、推介会、展览会推介宣传等常规性的营销策略外,红色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是要 根据实际情况和游客需求采取一些独特性的、具有创意的旅游营销策略。李永乐 8认为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市场启动与环境建设的直接 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组织;市场发育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性;客源结构比较 单一;目的地的知名度对潜在的游客市场影响巨大,但未必能够形成现实的市场

„谢婷,钟林生,黄丽玲.红色旅游资源的拓展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龙州县为例闭.资源与产业,2006,8(5):49一 51.2姚治国,苏勤,陆恒芹.论红色旅游的联动开发模式—以安徽省黔县、定远县比较研究为例〔月.桂林

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l):45件5.3刘春玲.石家庄市军事旅游发展与对策分析研究〔J].石家庄专科师范学校学报,2003,(06):63一65.4钟俊昆,童绍茂.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及价格策略【J].价格月刊,2005,(8):1卜 12.,贺德红,李晖.论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J1.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373一375.6朱孔山.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开发—以临沂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7,(8):130一l犯.7陆军.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方略阴.旅游学刊,2006,21(8):9一10·

8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J].商业研究,2007,(l):35一37.品牌知名度;目的地硬件设施配备与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卢璐„、罗茜2等人在

揭示红色旅游营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例如打造红色 旅游精品、构建特色产品体系、实施体验营销和大力发展知识营销等一系列措施。(5)红色旅游规划开发研究

曹新向3等提出在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包括特色旅游观、人本旅游观、持续旅游观、旅游体验观、合作旅游观等。梁峰4提出在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大旅游观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注意环境承载力等几个原 则,加强党史研究、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宣传促销推广、可持续开发 和旅游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李应军s在综合概括了红色旅游的特点、产 生的背景及意义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成红波、阎友兵 6分析了红色旅游规划的特点,并指出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景点建设、形象定位、产品设计、线路组织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在规划中要注意政治性与文化性,教育性与娱乐性,严肃性与趣味性,“红色”与“绿色”、“古色”,静态展示与动 态参与等方面的多种结合。马进莆,宋振美7从功能、地位、存在形式、存在形 态、地域空间以及区域联系这6个方面,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6)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的

道路。闰兴亚、张英明8首次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构想;郭信艳、钟滨9探 讨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的内容和机制。罗小斌、方世敏‟。从区域的角度对我国红 色旅游品牌整合的动因、目标、障碍与运作模式等进行了探讨。刘建平、刘向阳 “从区域红色遗产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要加大区域旅游营销力度和着力培养区 域旅游人才队伍。王发兴„2从区域红色旅游产品营销角度出发,认为湘粤赣红三,卢璐,易银飞.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团.科技创业,2007,(3):99一100.2罗茜,方世敏.谈红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闭.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4):40一2.3曹新向,王伟红,梁留科.红色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21一6,130.4梁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策略研究闭.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5):47件9.5李应军.“红色旅游”发展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01):64一66.6成红波,阎友兵.红色旅游规划探析闭.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9):255一257.7马进莆,宋振美.简析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111一114.8闰兴亚,张英明.红色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N].中国旅游报,2004一11一03(3).9郭信艳,钟滨.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I6(15):115一116.10罗小斌,方世敏.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整合问题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62一65.l‟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 73一753.,2王发兴.区域红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初探一来自湘粤赣红三角的实证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角地区的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应选择政府举旗、适当包装、科学策划、联合 促销等几大策略。余凤龙、陆林‟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并将 地域文化融入其中、系统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景区管理机制,将红色旅游与旅游 扶贫结合起来。

(7)红色旅游个案研究

目前有相当多的文献是从某一特定地区的旅游资源为根据,对其红色旅游发 展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案分析。主要的研究方向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发 展对策和发展思路着手,对区域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宏观探讨,提出了发展红色旅 游的战略性思考;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 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从而提出了开发和创新红色旅游产品的若干策略 等。如黄群、尹瑞华2认为遵义应该紧抓抗战文化,大做文章。白珊3认为发展红 色旅游是老区黎城脱贫致富的关键。杨文健、李瑞琼等4对四川阿坝州地区的红 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做了相应的研究。李向明

5、庄东泉6对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 发提出了对策。李磊,徐春堂7等对山东枣庄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条件特色和红色 旅游开发方向进行了分析。谢庐明,曹大明8对红三角区域的红色旅游开发提出 了建议。高亚芳,何喜刚9对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规划研究。闰广华„0 对辽宁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个案研究。王雯雯,吴忠军“定位研究了百 色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通过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在 逐步摸索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的经验。从最初的简单低级的资源型产品到现在 初具规模的成熟景区,从对红色旅游产品的模糊概念到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这 进一步论证了对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并不是一墩而就,而是一项分阶段的 版),2005,26(7):52一56.,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20(4):56--61.2黄群,尹瑞华.遵义抗战文化述析〔J〕.遵义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报,2000,(04):1一3.3白珊.挖掘老区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以太行革命老区黎城为例〔J].经济问题,2001,(08):64.4杨文健,李瑞琼,庄春辉.依托区位优势,整合红色资源〔J〕.阿坝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报,2004,(01): 34一39.5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62一65.6庄东泉.深度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雏议〔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卜41一43.7李磊、徐春堂、赵静、孙明孝.枣庄的红色旅游资源及其整合开发[J〕.高师理科学刊,2006,(03):8于82.8谢庐明,曹大明.红三角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92一96.9高亚芳,何喜刚.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85一89.10闰广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日王雯雯,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78一83.系统工程。上述研究成果已为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足或有待深入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红色旅游的研究滞后 于实践,理论建设薄弱。大部分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个案研究偏多,且 在分析内容和结论上趋向雷同,缺少创新;多数是规范性研究,即寻找某个具体 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措施和政策建议;处于初步的定性描述、讨论阶段,研究方 法滞后,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一般理论模式、模型以及定量的论证。

二、国外红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是政治教育类旅游产品的代表,在国际上此类旅游产品可细分为六 类,即爱国主义产品、历史怀旧产品、历史事件产品、历史人物类产品、政治类 产品以及主题教育类产品‟。对于此类旅游,西方国家在理论研究上相对较完善,西方学者把革命遗址遗迹(rev。lutl。narysite)、名人故居(formerresidenee)、博物馆(museum)、文化旅游(eulturaltourism)等旅游形式都作为同一范畴来进 行研究,并针对其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取得了不 少理论成果和实践上的创新。比如,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老挝、朝鲜、古巴、越南等进行的反侵略战争遗址、革命史迹等资源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战争旅 游、军事旅游、爱国主义旅游等旅游产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的革 命旅游的开展如火如茶,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一些成功的案 例可以借鉴。法国的凡尔赛宫是17和18世纪王室住宅和政府所在地,其园林建 筑和练兵场是主要特色,目前年接待量达到400多万人次3,给当地带了巨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此同时,国外对与红色旅游有关联的相关文化遗产的保 护研究和保护经验也有很多,尤其是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评判,开发利用等 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的是喜庆、大吉大利,在革命战争年代,“红 色”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辉煌斗争过程和取得的精神成果。就我国的红 色旅游而言,国外学者在前几年己开始涉足研究,如美国学者 TimOak,Al。eLuo 等在2004年开始关注中国的红色旅游,并相继对江西、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着眼于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其意识形态特征的研究„。2003年两个英国年,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oianaMsller.劫E一npi行ealeolnp如sonoftheRoleofMarketinginPdvateandPubliesectorNonpro6tServiee organizations:AnExalnple斤

olntheHeritageIndus昨

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atCarbondale,1994.3新华网.法国将对历史名胜凡尔赛宫进行大修将耗时17 年 httP://news.ehina.eo而zh_en/eultUre儿du/10000941/20040730/Iz809293.htm.2005一4一11.4AloeLuo,下Inoak.MarketingtheRevolution:肠u„sm,Landseapeandldeo一ogyinehsna.unpub一ishedpaper,轻人—李爱德(Edjoeelyn)和马普安(AndrewMcEwen)亲身感受徒步走完长征路 „,探求“红色文化”的渊源。说明我国的红色旅游逐渐引起了国际研究的关注,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第四节理论基础

一、旅游区位理论

区位论又称为立地论,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的著作中,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他 的著作《孤立国》中提出了农业圈层理论,开区位论研究之先河。该理论主要的 研究重点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尤其突出表现在经济活动方 面。区位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二个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分别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现代区位论强调要合 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区域间动态平衡发展,认为政 策、规划与行动三者间具有互动关系。就现有的研究情况来说,旅游区位论研究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心地理论,旅游地分类评价理论。其中的旅游地分类理 论根据旅游区位的不同组合特点和维持旅游业经营的最低门槛范围(又称门槛人 口,是指维持旅游地经营所必需的最小旅游人数),将旅游地分为资源型、客源 型和混合型,对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体系的布局构建有着一定理论指导意义。总 的来说,区位理论可以应用于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正视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体系中必然存在着的不同的经济区域之 间的差异和旅游业培育情况,为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布局中的集中与分散、分工与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增长极理论与点轴开发理论

增长极理论

(growthpoletheory)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尔鲁克斯

(FrancoiSPerroux)于50年代中期创立的,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 域观念的基石。该理论2的主要思想是:在高度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每个区域的 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均匀的,相反,在一定时期增长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主导经济部 2004.,2名英国青年2003年追随红军足迹走完长征全程新浪网 httP://news.sina.eom.en/w/2004一10一25/14164030943s.shtml,2004一10一25.2丁四保.“增长极”模式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经济地理,1989,(4):297一301.「1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行业部门由于追求外部经济效果,一般趋于向最

佳区位聚集,通常是区域的大中城市。因此,这些大中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 展的增长极,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所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 落后,缺乏足以带动全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的地域,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就 应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少数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实行重点开 发,使之成为区域增长极。增长极一旦形成,便可通过产品、资金、人才、信息 的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促进腹地的经济增长,从而 使整个区域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成长。增长极理论被我国理论界普遍 接受,在结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基础上提出的空间开发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有梯度推移、轴线开发和点轴开发三种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是由陆大道于1984年提出的,点一般指的是城镇,轴就是经

济发展轴线,主要是交通线,一般认为,在落后地区或新兴开发地区,区域经济 发展要素围绕着“点”聚集,首先经过“极化过程‟夕,而后才以“扩散过程”为 主。在现实的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中,一定范围内可能有二个乃至多个“点”“同 时”存在,当区域经济成长进入多核扩散阶段时,应采取点轴开发模式。采取点 轴开发模式关键是选择好重点开发轴线,配置若干新的增长点,或在己有增长中 心再次实施重点开发,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和空间结构轴,轴线延伸逐渐交织 成网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增长极开发模式和点轴开发模式实质上是同 一理论的两个不同阶段。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具有点多面广,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特点。从分布地 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在革命老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落后,资金、人才缺乏,现有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 还难以满足红色旅游大规模开发的需要,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点开发红色旅 游的条件也存在差异,因此开发红色旅游要考虑原有的旅游发展基础,不能不顾 条件全面开发,要培养红色旅游产业的“增长极”作为红色旅游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其极化和扩散作用将红色旅游业的关联作用扩展到一个较为广阔的地域空 间。而点轴开发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构建。

三、创新理论与定位理论

“创新理论”是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中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主要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所谓“经济发展”

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和新的生 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熊彼 特认为,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而复苏阶段则是一 个新的均衡状态的发现阶段。“创新是周期性波动的基础”。产品的创新如果成功,它就会引起产品生命周期,或在一些情形下引起行业生命周期的循环往复。从理 论上说,以某项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和工业产品一样,也存在一个由盛转 衰的生命周期。因此,要想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或者说,使其生命周期不 断地循环往复,就必须引入创新理论。

创新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世界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竞争日益加剧,由于开发模式受模仿心态和消费示 范作用的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和心理也将产生多种变化,表现为:旅游者更趋于 年轻化、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更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更趋于多样化、特殊化。这就要求用全新的思路去开发出具有知识性、享受性、科技性、娱乐性、多样化、参与性的旅游新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创新开 发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包括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到决策,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企业的经营运行,从旅游产品的设计到促销,从旅游市场的 建立到管理等都需要创新意识。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良好的形象,对旅游 资源品位的提升、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格局的变化,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因此,旅游业必须顺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再生其吸引力因 素,从而将自己产品周期的有限生命转化为无限的周期循环。定位理论是由两位广告经理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就是对

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使产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据一个有价值的地位。定位 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为自己的产品在顾客头脑中创造位置,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销 售。一个企业若要更好的销售自己的产品,必须要关注潜在顾客的定位。定位理 论就是为了发现产品在目标顾客头脑中应具有什么样的位置,也就是研究产品在 目标顾客的头脑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定位理论具有的前瞻性,是一种产品 应该在人们头脑中具有的,反映出的形象,是一种预期形象,因此要根据实际和 变化的趋势规律以前瞻性作为定位的选择。

四、注意力经济与体验经济理论 “注意力经济”这一观点最早见于美国加州大学学者RichardA·Lawbam在

1994年发表一篇题为《注意力的经济学))(TheEeonomiCS。fAttention)的文 章,后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Michae1H·Goldhaber进一步将其引申。1997年1 月,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数字信息的经济学论坛会议上所做作的《注意力经 济与网络》

(AttentionEeonomyandNet)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塞博空 间(Cyberspace)将是未来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主要模式,而传统经济学的一些经 济行为和准则己不适用在塞博空间,这一环境的新的经济行为和准则需要用新的 理论来解释。在塞博空间环境下信息已经充分泛滥,人们处在大量信息充斥的年 代,注意力反而成了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成为稀缺资源。他进而指出,目前正 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

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 注意力。这一观点在当时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纪90年代,人类已迈入了“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 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文中所言,“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己经存 在的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 务经济之后的人类经济生活发展的第四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 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对体验设计的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

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体验设计以消费者的参与为前提,以消 费体验为核心,几层意思恰恰对应旅游规划中的设计,最终使消费者在活动中感 受到美好的体验。体验设计是不断发展的一种成长方式,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关联 系统化成长方式,这样的一个创新成长的方式也是情景体验经济的体验方式,在 这个崭新的实战领域内,最需要的,是富有创造激情和想象力的设计。魏小安认为:游戏性、娱乐性;人性化、互动参与性;非物质化、虚无性;情感化、纯精神性是体验设计的四点特征。主体先行;正面强化;变消极为积极;标志纪念产品不可或缺;全方位多角度感受及不断创新是体验设计的六大法宝2。,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工作是剧场,业务是舞台汇M].波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j.旅游学刊,2004,19〔4):38一44第五节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

在中国期刊网、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馆藏图书等文献资料 中广泛查阅收集与红色旅游产品及其开发利用等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筛 选、整理和分析研究,收集关于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的各种资料,从理论和实践上 初步、系统地探讨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二)实地调查法

制作、发放调查问卷,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井冈山市的主要红色旅游资

源进行实地考察,以茨坪、黄洋界等景点为主要调查对象,详细了解其分布、数 量、类型、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 料,做出有利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判断。(三)定性定量法

本文计划通过网络、旅游宣传手册和相关的书籍,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 利用现状进行相关的统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为红色 元素的有效高效奇效利用提供依据。(四)案例分析法

本文将以文化旅游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井冈山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和条件进行分析,力求有针对性的解决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实践中存在的相关 问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将重视这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方法 的优势,力图从现实、理论、应用三个层次,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等相关问 题展开系统的研究。

二、本文思路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摇篮、全国红色旅游的标杆和旗帜,探索其红色旅游开 发的基本形态的和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井冈山红色旅游为研 究对象,在对研究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井 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有关对策。全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章,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本文首先对红色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简要阐明了其特点,分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并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做出理论上的贡

献,并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井冈 山红色旅游的深入研究。第二章,对井冈山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分 析。包括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现存的旅游 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重点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进行了梳理并概括评价 了其典型特征。第三章,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井冈 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第四章,在以上 资源存量和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就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 应的发展对策,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 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第五章为余论,对全文的内容及主要观点进行概 括,做大做强井冈山的红色旅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本文还对后续需要进 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第二章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旅游区概况

井冈山市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罗霄山脉的中段,有着彪炳史册的革命历史、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 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井冈山成为了一个集观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 旅游避暑胜地,在短短二三十年中获得了诸多殊荣和桂冠,声名远播。作为红色 摇篮、红军发源地,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举世瞩目,先后被评为国家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首批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十佳基地、中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 示范基地和中国十佳优秀社会教育基地。而作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的名山大 少11,井冈山更是走在了许多风景名胜区前面,享有众多“第一”称号。1982年 井冈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 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2001年元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2004年经 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经典景 区”和“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之首;2005年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2007年

5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国家AAA从级旅游景区和首批“江西省文明旅游 区””;2009年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誉称号。

一、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

井冈山,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万洋山中部,吉 安市境内,总土地面积1308.58平方公里。东邻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接湖南 炎陵县,西连湖南茶陵县,北界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 腹”之称,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海拔210米至1841米,平均海拔达381.5 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北起观音堂,经坝上、暗垄纸厂、神山、穿风坦、坦 脚下、上茅垄至长木烷;东起长木烷,经坑尾、坦下、翁背、高屋、三斗坑、三 十六曲、严岭嶂、落沟坑、至燕村;南起燕村,经小水坑、上茶园、黄连坪、雷 打石、八面山哨口、龙王仙、剪刀山、南坑至观音堂。(二)地貌水文

井冈山得名于茨坪、大小五井等众多山间盆地,山环水绕,成土条件和水土保持条件均好,全市地形呈西南高、逐次向东北、东南倾斜,是典型的单斜地形,土层肥厚,水源充足。井冈山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根据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 山体、河谷、构造盆地、岩溶地貌四个大类,地质基础和新构造运动决定了不同 形态地貌按一定规律展布。井冈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等较为 坚硬的岩石构成,素有“九分山地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是典型的山 区城市。井冈山属于生物地理分区体系中古北界—“中国亚热带森林省”中部

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生境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土壤结构使其 存在完整的气候顶级群落、其他多顶级群落,以及这些顶级群落在各自演替系列 中的代表性阶段。(三)气候条件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无霜期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2℃,一月份 为最冷月,平均温度3.2℃,七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也仅为23.9℃,极 端最高温度也只有34.8℃。井冈山冬温夏凉,春暖秋爽,春夏多阵雨,秋 冬多雾,素有“同山不同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年平均降雨量1856.3 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降雨量1856.3毫米,年平均日照1511小 时,平均雾日96天,属温凉湿润舒适型气候。城市中心茨坪因海拔高度和 四面环山的地形影响,具有冬长、夏短、秋早、春来晚的特点。此外还具 有宜人的山地气候,负氧离子含量高,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夏秋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70%,在晴午正热时,多地方性小气候阵雨降落,能调节 温度、净化大气,是理想的自然观光、探险、避暑、疗养胜地。(四)物产条件

作为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地段,井冈山从新生代第 三纪以来,一直处在比较稳定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孕育发展,又未受 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各种功能和结构 稳定健全,是亚热带动植物的原生地和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井冈山森林 垂直分布状态明显,除了有大面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在低海 拔的沟谷有热带、南亚热带生物区系,在高海拔的峰峦又有暖温带、温带 生物区系,因此,生物种类繁多,区系复杂,物种珍稀。

区内植被起源古老,素有“第三纪型森林”、“天然动植物园”和“亚热带绿

色明珠”之称,植被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12个植被类型,92个植被群系,维管束植物达3400多种,脊椎动物(不含

鱼类)有406种,昆虫3000多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伯

乐树、银杏、资源冷杉4种,国家11级保护野生植物36种,井冈山特有植物24种;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堆、白颈长尾雄、金斑缘凤蝶、豹、云豹、华南 虎等6种,国家11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区内还有目前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整 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是研究中国乃至全球中亚热带生物资源的重要基 地。

二、区位条件(一)旅游区位

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优越的旅游区位。一方面,2004年底中办、国办 共同印发的《纲要》提出了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井冈山同时处在“南昌 一吉安一井冈山线”和“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州线”上。另一方面,《纲要》

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井冈山正处于12个 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的中心位置,也处于 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系列景 区(点)”之上,因此旅游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二)交通区位

作为井冈山上级城市的吉安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十分便利。境内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由东向 西的319国道,是连接北京、西南、华南、福建、港澳地区的天然纽带;上可溯 赣江沟通闽粤,下可泛都阳湖与长江相联,顺抵长江下游发达省市。京九铁路目 前已运行了33趟至吉安的旅客列车,特别是井冈山至北京西、深圳、上海南这 三趟快速列车的开行,大大地扩大了吉安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沿海发达城市的 融会。

对于大部分处于大山深处想要发展旅游的革命老区,可进入性是一个现实问 题。井冈山深知便利交通的重要性,稳步扩建其立体交通网,不在这方面留下短 板。井冈山市先后完成了泰井高速公路、连接赣粤高速公路的井冈山高速公路的 建设、吉井铁路和井冈山铁路的建设、井冈山机场复航以及景区公路的修缮,形 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和机场为框架的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与南昌、赣州、长沙、广州等大中城市形成4小时经济圈。现在,从井冈山到北京、深圳、上海,乘列车分别只需15、8和12个小时。2005年上半年,井冈山迎来了来自

北京、河南、广东、安徽等省市的红色旅游专列达n车次,北京、上海、深圳 等地的红色旅游包机5班次,自驾车游客更是纷踏而至、络绎不绝。交通大发展 促进了井冈山旅游人数和收入的飘升。

三、红色历史

1927年,随着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持续十年之久的大革命失败 了。到处张贴着捉拿共产党人的布告,到处弥漫着“清党”的血雨腥风,“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绝望后的希望就诞生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上。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 军来到宁冈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以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 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艰苦的革命斗争,树立了“工 农武装割据”的红旗,播撒了燎原神州大地的星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明确了“支部建在连上”、“执行三大 任务”的重要制度;制定了人民军队必须遵奉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

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累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发动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 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名 扬四方。

在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5万多名井冈儿女献出了生命,产生了147名 共和国将军和一大批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井冈山是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的丰 碑。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人民解放军建军史、政权建设史和 土地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渐 形成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 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髓是:一是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 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当年井冈山军民

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现在及将来的人民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为中国革命播洒了燎原火种,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四、旅游资源条件(一)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包涵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层面指中国共产党成 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所有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如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精神层面指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作为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井 冈山斗争时期遗留下众多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和纪念物,使井冈山成为土地革 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龙江书院、八 角楼、象山庵等建筑为代表的遍布五百里井冈山的重要革命遗址遗迹;以黄洋界、黄坳等为代表的革命战争和战斗遗迹;以金狮面红军洞、主峰红军游击洞为代表 的游击战遗址;以红军造币厂遗址及其铸造的“工”字银元为代表的红色政权的 造币遗址和遗物;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藏品为主的数千件革命文物;以行洲中 国红军标语遗址为代表的各类数量庞大的红军标语、布告和漫画等绘画艺术作 品;以及解放后修建创作的各类艺术成就斐然的纪念物、雕塑、绘画和诗词题词 等作品。“当年靡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所有这些都是 在全国最富有影响和典型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巍巍五百 里井冈已经和众多的革命历史遗迹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生动课堂。

这批老一代革命先驱的故居、陵墓、活动遗迹、陈列馆等已成为缅怀先烈伟 绩和向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构成了井冈山人文旅 游资源的富贵财富。这些革命历史遗迹、现代革命纪念场馆等本身也是一种历史 文化现象,它直观地向游人展现了中国革命斗争史实。井冈山作为中国爱国主义 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近年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到井冈山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丰功伟绩。(二)绿色旅游资源

井冈山作为举世瞩目名山大川,不仅有千古流芳的革命斗争史,还有美不胜 收的自然风光。井冈山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汇集雄、险、秀、幽、奇等特点于一身。景区面积 261.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4%,共有峰峦、山石、瀑布、气象、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田园风光八类主要景观、茨坪、黄洋界、龙潭、主峰、茅坪、龙市、笔架山、桐木岭、湘洲、仙口、鹅岭n大 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目前开发完善的有茨坪、龙潭、黄洋 界等拳头产品。

这里既有雄奇险峻的山峰、苍茫葱郁的森林,奇妙绝伦的飞瀑、气势磅 礴的云海、瑰丽璀璨的日出、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又有享誉全球的 黄洋界、被载入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的井冈山主峰;更有全球同纬度保存最 好的亚热带次原始森林、稀有的珍贵树种、栖息林海的珍禽异兽,片片茂林 修竹,林间习习凉风,处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这一切赋予了这块红土 地别样的魅力,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当年,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 时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山”的题词;董必武用“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

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的诗句评价了井冈山在辉煌的红色历史掩映下的秀 美风光;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井冈山下 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

五、社会经济环境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县级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 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井冈山于 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 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县级井 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县级井冈山市,2005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 批准,成立井冈山管理局,为吉安市派出机构,下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风景名 胜区管理局、旅游管理处、门票管理处、接待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旅游发展 总公司、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主要负责井冈山的旅游和接待方面 的事务。从以上对井冈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辉煌灿烂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彩的旅 游资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具有与生俱来的经济优势和政治 优势。同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也是井冈山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加强城市影 响地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到如何设计筹谋,把井 冈山可观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实在的产品优势。第二节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与特色

一、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井冈山的旅游资源红色是第一位的,绿色是第二位的。绿色依托红色而得以 开发,没有红色,绿色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得到知名度,没有机会展现 在游客面前;红色因为绿色得以完善和提升,有了绿色的锦上添花,红色旅游获 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持久的发展后劲。井冈山上遍布着当 年革命斗争时期留下的历史价值极高的遗址遗迹,其在各景区的分布如表1所 示。

表1: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景区}景点可一一一爪惑正一一一 茨坪景区 茅坪景区

南山公园(工农兵群雕)五马朝天(红军路)红四军军部等革命旧址群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烈士陵园 红军烈士墓 烈士纪念塔

毛泽东旧居等旧居群

新遂边睡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旧址 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红军医院旧址(攀龙书院)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谢氏慎公祠)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和湘赣边界特委驻地(袁家祠)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驻地(袁家祠)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 陈毅、彭德怀旧居(茅坪)步云山白云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红军练兵场遗址)象山庵(毛泽东、贺子珍联姻旧址、红军留守处和三 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旧址)红军被服厂旧址(桃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洋桥湖)红四军第31团和28团团部旧址(洋桥湖)朱德旧居(洋桥湖)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 墓)金狮面(红军洞、红军造币厂遗址)大井(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旧居、常青石、读书处、王佐烈士墓)黄洋界(保卫战工事、红军营房、挑粮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洋界景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八面山(哨口工事)、红军造币厂

双马石(红军哨口工事)红军游击洞

荆竹山雷打石(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处)桐木岭(红军哨口工事)黄坳地母宫(毛泽东旧居、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军标语)朱砂冲(哨口工事)、行洲(红军战士住房旧址、红军标语群旧址)红军建军广场旧址(井冈山会师地)龙江书院(朱德、毛泽东会见处、边界第一所红军教 导队旧址)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古城会议旧址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峰景区 桐木岭景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架山景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市景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井冈山旅游官方网站http:刀~.jgstour.com/相关资料整理

二、红色旅游资源特色(一)数量丰富,价值重大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不仅孕育了凝聚中化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还为井冈 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井冈山拥有多处革命旧居、旧址、遗址和文 物,这些历史遗产就单体而论意义较大、档次较高。革命历史遗迹、遗物和纪念 馆遍布全境,迄今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址达100多处,其中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发 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二)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井冈山风景区所涉面积达 261.43平方公里,共有n大景区,但各景区除

仙口景区、黄坳、八墩桥、朱砂冲景点较为偏远外,其他景区、景点大体分布在 以茨坪景区为中心的周围,同时各景区内景点衔接较密,因而又具有相对集中的 特点。

(三)要素组合,形态多样

有的景区以自然风光为主,如龙潭景区的奇峰怪石、瀑布深潭、主峰景区的 透逸雄伟、深邃幽静;有的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如茨坪、桐木岭景区,汇聚了 大批的当年革命斗争遗址遗迹;有的景区则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伴而存、相

互融合,如黄洋界景区,既有高山田园、云海、日出等瑰丽的自然景观,又有哨口工事和革命故居旧址等红色景点。这样使各景区既具有主体旅游资源,同时又

有相配套的其他异类旅游资源。各景区资源内容互为补充,层次丰富,搭配和谐 又特点鲜明地体现了井冈山以“自然风光、遗址遗迹、历史文化”为主要基调的 特征。景区 茨坪

表2显示了井冈山各景区主打的旅游类型和丰富的旅游功能。表2:井冈山旅游资源特色、功能分析 }资源要素组合}特色一}~履蔽疏 革命旧居故址群、烈士陵园、博 物馆、纪念塔园等革命人文景观 山城风貌

众多的瀑布,深潭

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军烈士墓,红军洞等革命人文景观

红军哨口工事,革命旧居旧址 高山田园风光

云海,“宝光”,日出等气象景观 群峦湖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拥 有大片次原始森林,大量珍稀动 植物

云锦杜鹃林 奇特的彩虹瀑 红军哨口工事,游击洞,雷打石,井冈冲电站大坝等人文景观 十里杜鹃长廊,十里台湾松 香果树,白豆杉等珍稀物 奇峰怪石

哨口工事,红军标语墙,革命旧 址等革命人文景观

红军哨口工事,旗锣坳战斗遗址 石燕洞 罗浮水库 次原始森林 高山峡谷 瀑布 山石 温泉 瀑布

高山田园风光 革命人文景观主 导型

瞻仰,会议,商务购物,避暑

龙潭自然景观主导型}观光、休疗养、瞻仰 黄洋界革命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融合型

观光、瞻仰、健身疗养、度假

自然景观主导型观光、修学考察、探险、体育、娱乐、健身疗养

自然景观主导型}观光、修学考察、瞻仰 革命人文景观主 导型

瞻仰、观光、水上体育运 动、健身疗养

自然景观主导型}观光、探险 一一岭一山

一架一木一峰州主一笔一桐一湘

仙口自然景观主导型}观光、度假、健身疗养

资料来源:根据井冈山旅游官方网站http://~.jgstour.com/相关资料整理第三章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井冈山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红色旅游起步早,发展快,成果显著。早在1995年,井冈山市就确立“科教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指导思想。随着 红色旅游热的到来,井冈山借全国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抢占先机,凭借特殊的 历史地位和完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有机地结 合起来,打响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品牌,现己成为全国发展红色旅游的龙头城市。作为最早在全国提出“红色旅游”概念的井冈山,旅游发展的火爆为全国其他红 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经验。

一、基础设施现状(一)交通 1.区外交通

井冈山交通方便快捷,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赣粤高速、泰井高速、319国

道为主框架,京

九、井冈山铁路为主干道、井冈山机场为主航道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319国道井冈山境内段得到全面改造,升级为四级油路,贯通全市的

交通主干道状况大幅度改善;2005年3月建成通车的泰井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 通达风景名胜区与革命圣地的高速公路。

铁路:吉井铁路直达井冈山市新城区,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南昌、深圳、九江等城市的列车。连接京九与京广铁路的吉衡铁路正在建设之中。

航空:距井冈山新城区50公里4C级的井冈山机场已建成通航,目前己开通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航班。2.区内交通

井冈山围绕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了景区与城市、景区与景区间 的较高等级的旅游公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井冈山景区内资源环境,规范风景区 内交通秩序,井冈山管理局组建了井冈山景区旅游观光车队。观光车的开通,使 井冈山游客的出行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改善了景区交通环境,缓解了旺季 期间交通拥堵的现象。观光车队在黄洋界、水口设分站,在龙潭、大井、百竹园、主峰、笔架山、五马朝天等21个景点设站点。观光车队现有旅游观光车100多

台,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客车驾驶员,配有大型高一级空调旅游客车、中型高一级空调旅游客车及考斯特豪华旅游车,游客坐在舒适的观光车里可以到 达任何想去的景点。(二)接待设施

至2006年,井冈山市已拥有旅游接待床位16000多张,接待馆店130多家,其中四星级宾馆6家、三星级宾馆16家、二星级宾馆8家。现正在建设的有14 家,其中拟建成五星级酒店3家,三、四星级酒店n家。除了宾馆饭店招待所 酒店外,家庭旅馆和休闲农庄也有所发展,形成高、中、低档分层结构,并能同 时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三)旅游景点

井冈山把整合旅游资源作为基础,以红色景点改造为切入点,每年都要投入 巨资对革命旧址遗迹、纪念建筑等进行抢修保护,先后对行洲红军标语群、步云 山练兵场、会师纪念馆、会师广场等景点进行大规模修建。在不断完善开发较成 熟的茨坪、黄洋界、龙潭、主峰景区,继续加快改造茅坪景区、龙市景区、北山 景区和小井红军医院等景点的同时,更注重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旅游景 点。石燕洞、大井红色之旅、东方红广场、荆竹山景区、笔架山景区、中央“一 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等新的景区景点已建成对外开放,大峡谷等 景区建设进展顺利。

二、旅游发展现状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成绩显著

2003年,井冈山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亿元;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2.97万人次,同比增长34.6%,实现旅游收入8.30 亿元;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6万人次,旅游收入过10亿元,门票收入 达1.14亿元,旅游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十五”期间,累计接待来山游客770万人次,年均增 长39.5%,其中入境游客8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创汇1950万美元,累计门票 收入21600万元,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7.5亿元,年均增长36.30k。2007年,井 冈山市共接待游客30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2亿元,门票收入10283万 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25万人次,创汇1238.4万美元;2008年,共接待来 山游客366.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6.48亿元;2009年,共接待来山游客

412.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与08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3%、13.3%。(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5年,三大产业L匕重由2000年的28.8:31.6:39.6转变为18.2:30.2: 51.6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己

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井冈山红色旅游己 经实现了从过去的“政治接待型”向“市场经营型”的转变。第二节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行为鱼待规范

红色旅游的火热兴起,使得井冈山很多当地居民在人头攒动的游客群中发现

了商机,自觉充当起旅游服务人员的角色,试探性的为游客提供一些初级的服务。但他们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或是专业的培养,自身素质不高,服务水平难以达到 专业化标准,和游客的期望和所能接受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某些讲 解员由于学历、文化水平较低,临时培训上岗,死记硬背,对景点的解说千篇一 律,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显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从业人员 的服务意识淡薄、对游客缺乏热情;部分旅游景区只注重追求高经济效益,对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的治理整顿不够重视;安全意识不强,某些设施异常简陋且存 在安全隐患;住宿、餐饮等没有形成标准化管理,缺少监控时会出现向游客乱收 费等宰客现象。这些都破坏了革命老区的形象,损害了游客对革命圣地的感情,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品缺乏吸引力,忽视游客参与体验

参与性低是各个景区发展红色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井冈山已经开发 的红色旅游项目基本上还处在初级和粗放型的阶段,相对缺乏精良的设计。所开 发的旅游产品在革命历史遗址、旧址等地方时多以参观游览、静态观光为主,展 示的内容无非是一排房,几堵墙,几本书,几件文物;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 时多停留在简单文字图片展示、橱窗文物陈列、单一说教讲解的层面上,表现手 段落后,展示内容不够形象生动,对革命历史意义的揭示、说明不够充分,难以 深入人心,缺少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游客只是走马观花似的在 革命博物馆或者纪念地走一圈,缺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切身体验的机

会较少,满足不了多样化需求,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这对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吸引力不足,难以提起浓厚的兴趣和真正起到教育意 义。

三、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展示方式单一

井冈山蕴含着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尚待人们进 一步去领悟、挖掘。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红色旅游永恒的主题。目前,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史这方面 的内容挖掘得还算比较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是,守着这样一座大的资 源宝库,对红色旅游景点的打造依然缺乏时代创新,没有对红色资源的深层魅力 加以充分展现,没有对红色资源的现实价值加以深度开发,没有对红色文化的深 刻内涵加以深入挖掘。对革命文物收集、整理、加工不够,即使可供游客参观游 览的产品,其展示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能通 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深刻地表现出历史的原貌和深厚的红色革命底蕴。

四、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开发与推广力度不强

随着旅游经济的大发展,习惯了把旅游当作传统的政治接待任务来完成的各 个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不能满足旅游者各 种多层次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红色旅游的管理部门和业内人士改变落后的管理 模式,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丰富管理的内涵和内容。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部分 井冈山红色旅游景点的管理部门并不统一,市委市政府、文物保护部门、林业部 门、旅游部门等单位交叉管理,各自为政,致使体制凌乱,政令难以统一,红色 旅游产品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体制的不顺不仅不利于个 性化和创新化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另外,红色旅游的市场化运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宣传推广力度不 大,市场意识不强,缺乏自我营销的积极性。

五、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明末清初,广东、福建等地的一些客家先民迁徙到井冈山南麓山区定居,称 之为“客籍”。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说到“这种客籍人从闽粤边 起,沿湘赣两省边界,直到鄂南,大概有几百万人。客籍占领山地,为占领平地 的土籍所压迫,素无政治权利”。“素无政治权利”是客家人对革命有一种天生的热情的根本原因,这使得井冈山的客家人与井冈山革命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客

家文化对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客家文化也在井 冈山革命斗争的烈焰中烧去了保守落后的文化锈斑,闪耀出其珍贵而又夺目的文 化品质‟。著名红色主题作家舒龙先生曾经在他的专著《客家与苏维埃革命运动》 中深入分析过朱毛红军的客家背景,探讨了客家与苏维埃革命运动的渊源关系 2。从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来看,在大力开发井冈山红色资源 和绿色资源的同时,却忽视了客家文化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 源与客家文化资源的整合。

六、旅游开发力度不够,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还需要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位、项 目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策划。旅游行业是个关联性很强的行 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直接和间接的提供服务的部门,旅游基 础服务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形象的好坏和旅游接待 能力的高低。井冈山红色旅游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旅游互补性项目较缺乏,能够 供游客选择性、可参与性的旅游休闲不多。旅游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释 放,在购物、娱乐、休闲等方面,井冈山也缺乏有富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商品或项 目,与全国多数景区大同小异,游客在井冈山停留时间较短,一般1一2天,这将 影响到井冈山旅游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井冈山的产业结构应该适当调整来满 足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尤其是在那些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部门,更应加大产 品开发的力度和强化服务精神。,卢丽刚.论客家文化对井冈山精神的影响田.2舒龙.客家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M].北京: 党史文苑,2005,(s):46一4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四章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第一节开发原则

一、突出精神内涵、彰显红色氛围(一)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以其光辉的红色历史而名扬中外的,“红”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 的主题和魂魄所在。主动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创 新手段,通过组建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定期举办全国性的井冈山精神研讨会等形 式,着力推进井冈山精神的学习、研讨、宣传和弘扬。必须高度重视井冈山历史 文化传统的保持与弘扬,在保持井冈山历史人文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培 育井冈山红色文化为重点,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加大井冈山精神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使井冈山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成为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催化 剂”。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蕴涵在革命遗址、遗迹中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开发 的内容和题材,构成直接的旅游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时可以感受红色精神、教 化自己。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仅仅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物,蕴涵在 革命遗址、遗迹中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 内涵,才是对旅游者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为了提升红色旅游产品品 位,必须在以党史研究为主线的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对井冈山 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了解,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井冈山独特 的红色历史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全面展现一个独具魅力、多元化、个性化的井冈山旅游文化氛围,以提高井冈山旅游的表现力、生命力和 吸引力。

二、采用新兴技术,创新产品形式

红色旅游市场对红色旅游产品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观光和教育,而是 期望其成为一种即体现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体验旅游需求的产品。对于相对静态 和缺乏动感的革命博物馆、斗争遗址等景区景点,旅游者早已厌倦了“隔着玻璃

看,耳旁听人讲”的枯燥方法,渴望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可以在挖掘、整理大批革命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形式的创新,运用精湛时尚的艺术手段和科技

方法,进行音响、色彩、灯光等差异化设计,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IT技 术等高科技手段,采取场景再现、雕塑、绘画等各种形式,使历史事件重演,历 史人物再现,从视、听、嗅觉上帮助旅游者达到高峰体验,迎合游客求新、求奇 的心理,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三、重视人才管理,关注社区参与

当前,全国各地红色旅游业竞争已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每个红色旅游景区 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井冈山红色旅游人 才队伍已有较大提高,但仍缺少战略性旅游策划人才和旅游营销行家,严重地制 约了井冈山红色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应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改善 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配置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对红色旅 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注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 提高其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宣讲和导游队伍建设,提高红色旅游 的宣讲和导游水平。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景区进行送教上门,对景区的讲解员、导 游员、导游词进行规范管理。与游客直接接触的导游人才对历史事实的讲解不仅 要准确、真实、丰富,还要力求生动、技巧性,寓教于乐,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把握文脉地脉人脉,进行深度开掘

红色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红色旅游产品必须具有鲜明的革命主题,以满足旅游 者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旅游需求。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 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应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 持续性。因此,在开发时既要把握和谐性,又要有大背景中的不同视角,要在地 方文脉上分清特色与非特色,因地制宜,真正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达到“不同”;同时,还要符合景观大的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追求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效果。发展红色旅游,要根据红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与当 地文脉、经济发展水平和革命历史特色结合,把资源转化成富有吸引力的具体项 目和线路。

在和平年代里长大的年轻人一般对红色旅游的战争题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旅游开发时,可以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场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竞赛等参

与性项目,提高游客的兴趣,促成旅游者的高级审美享受,实现移情功能,真正 达到寓教于游的目的。如黄洋界景区的红军哨口工事,现有仿制品模型,但并不 能满足旅游者参与的需求和再现红军的英雄形象。应该再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浓烟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再现当年红军战斗的场景,营造当年工作、战斗、生活的氛围,体现红军英勇杀敌、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并让游客身临其境、得 到真实的感受,避免博物馆解说式旅游的枯燥与单调,使革命文化精神与当代市 场需求达到有机结合,吸引大批游客。要进一步发掘毛泽东、朱德等伟人在井冈 山的传奇革命故事,如朱德的扁担,精心编写能满足不同游客的解说词。

五、打造产品组合,突出灵活多样的特性

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体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尊重旅游经济 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寓教于游,兼顾红色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参 与性,突出红色旅游的特色和内涵,使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更加有机 地结合。红色旅游现有市场的调查表明,对红色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虽然是 以观光为主,但以度假、会议、养生、探险为目的的市场也不断增大。此外,市 场对红色旅游的反馈上,也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倾向。红色旅游应主打“红 色”品牌,力推复合型精品,逐步形成红色主题、多彩内容的红色旅游新理念。要改变单一的旧址观光、馆舍展览形式,整合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开发成融瞻仰、教育、观光、休闲、野营度假、康体健身、体验、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型旅游 产品,从而进一步的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开拓红色旅游市场。

六、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是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区域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为了实现红色旅游区间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 作的路子。红色资源跨区域连续的特殊性要求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必须做好沟通 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策上大力支持,做到区域间信息畅通无阻,相互协 调,合理整合资源,设计经典线路,推动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产品捆绑销售,形 成系列产品,促进旅游市场的统一管理。

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要用开放的思路,加快整合本市旅游资源,从全市的角度把有价值的革命遗址、遗迹串联起来、整合推出,打破单线条上的各自为政,使红色旅游资源产生整体效益,并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动和互补。首先,要整合 资源、整合体制、整合机制,全方位提升井冈山市红色旅游产品的质量,把红色 旅游资源整合成为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旅游产品。其次,与周边红色旅游资源丰 富的省市进行区域协作开发,联合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共同开拓红色旅游客 源市场。要想使在《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南昌-吉安一井冈山线与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州线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功运营,就 必须加强井冈山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在不同区域、不同市场,整体或分段分 区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把井冈 山的红色旅游与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井冈山作为全 国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之首的重要地位。第二节开发方式

旅游开发方式是由旅游资源的价值、区位条件、经济背景的高低等因素决定 的。在当前井冈山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基础设施配备不全、国家资金投入有限 的情况下,如何突破体制、资金、交通等制约因素,实现旅游经济总量增长和质 量提高,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开发模式成了重要议题。为了打造井冈山成为全国数 一数二的红色旅游品牌,可以综合考虑运用以下几种开发方式。

一、导游讲解

红色旅游产品的爱国主义功能决定了产品开发离不开传统的观光讲解模式。红色旅游本身是一项讲解工程,导游以讲解故事的形式向游客讲解红色旅游产品 的内涵,通过参观游客重温革命光辉历史,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形式。井 冈山旅游部门应该开展实施红色经典讲解提升计划,定期组织红色旅游管理人 员、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工作,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本身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体现 其文化本质,精心编写和推广使用专门的红色旅游导游词和解说词,进行规范管 理。导游在对历史事实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准确、真实、丰富,还要力求生动、技巧性,让游客感受深刻,产生心灵震撼和共鸣,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场景体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旅游越来越向体验旅游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游客的体验,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项目的参与性,而且参与旅游是增加游客滞留

时间的有效手段,是加红色旅游地吸引力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 体悟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应当只是浅层次的展示存在的历史实物形态或过去的历 史事件、故事,而是要求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亲身体验 中经历心灵震撼,得到精神文化感悟,使红色旅游效应从眼睛文化过渡到心性文 化。除了在革命遗迹旧址上建设展馆、雕塑群、故事廊等,开设更有活力的项目,如纳红军鞋,缝制红军帽,编织红军斗笠、穿红军服、住红军屋、吃红军饭(红 米饭、南瓜汤)、唱红歌、开展红色野营拓展训练、模拟野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斗场面等,以丰富的形式,感受战争年代的艰辛,体验艰苦奋斗的红 色精神,激发强烈的斗志。

三、红彩结合

从大井冈旅游圈的视野看,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客家)旅游资源,应该借助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来实现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整合,深入贯彻“高举红色旗帜、做足绿色文章、彰显古色魅力”的旅游发展 战略,用红色感召市场,以绿色稳定市场,以古色来拓展市场,打造出“红色圣 地、绿色宝库、古色文化、客家风情”旅游品牌。让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 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 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思想觉悟。(一)“红”、“绿”结合

井冈山天蓝水清,美景醉人,从一开始就把旅游开发科学定位为红色资源与 绿色资源相结合,以红色吸引游人,以绿色留住游人。井冈山市近年来在加大红 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相继开发出龙潭、主峰 等生态景区,以及不少供游人观赏的“绿色”景点:竹排漂流、客家歌舞、客家 菜肴品尝、观幽林古藤、快艇游井冈湖、眺五指峰等。同时,还推出五马朝天狩 猎、攀岩、高空钢索等表演项目,使井冈山“红”、“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使游客不仅被红色文化所震撼,还陶醉于 优美的自然风光中,身心愉悦,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真正回到了青山滴翠、碧水萦回、鸟语花香的世界。(二)“红”、“古”结合

通过开发融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全面展示井冈山的民俗文化。井冈山利用当地特有的民俗开展客家风情游是古色

旅游的成功范例。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它远祖中原,自东 晋以后,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相继举家、举族渡江南下,展转迁徙陆续来到 闽、粤、赣三省边区落脚生根,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的方言、文化及民族习惯 的民系语系。明末清初年间,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先祖部分迁徙至井冈山南麓 立居,仙口至下七的吓溪河沿岸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目前此地已经开发出 了以客家人放排式的竹筏漂流为主的、融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 体的展示客家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享受水上竹筏漂流,观 赏两岸的独特的民居建筑、自然风光,在民俗村观赏、参与奇异的客家民俗风情 表演,品尝别具一格的客家饮食,做一次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四、混合开发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应该利用自身文化和地理条件上的优势,综合开发 修学旅游、自驾游、考察旅游和探险旅游等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组合,体现叠加吸 引力和整体优势,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扩大产业规模。(一)修学旅游

修学旅游就是以旅游者居住地以外参加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是最能 体现旅游的户外教育功能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旅游形式,也 是旅游者接触世界、增长知识、加强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红色旅游是以一定的 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精神为载体,对旅游者起到民族意识的培养、陶冶情 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革命历史和人物及革命精神的学习和瞻仰达到对旅游者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现在开展的红色旅游,是这个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可以定位于朝勤“革命圣地”的修学旅游,列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 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列。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对旅游者民族精神、人格的 培养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以此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可以满足旅游者修学养性的目 的。可以开展“红军之旅”夏令营、开展穿红军鞋(草鞋)、吃红军饭(红米饭、南瓜汤)、走红军路(革命旧址游)、听红军故事(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旅游活动。(二)自驾游

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自驾游成为一种时尚,以家庭为单位的红色自驾游也逐步增多。很多游客会利用双休日,全家自驾车到附近的红

色旅游景点体验一下当年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重温激情岁月,感受时代新变化。风景如画、拥有便捷交通的井冈山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自驾车游客的喜爱,成为大家自驾出游的首选地,除了粤、湘两地及省内周边地市的自驾游外,还有 不少来自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的自驾游。井冈山为了满足游客的这种新的旅 游需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游客服务中心、北山等交通枢纽和游客密集地建设 了大型停车场,为确保游客交通安全,井冈山红色旅游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采 取实时路面电子监控,对重点景区、重点路段车辆进行时段控制分流,保证旅游 旺季各景区、各路段无交通阻塞现象。同时不忘为游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雨 雪天气时在景区湿滑路段做好防滑安全措施,在醒目的位置摆放防滑警示标识,增派景区安全员加强巡视和引导,以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让乘兴而来的自驾 车友游得尽兴,玩得开心。(三)考察旅游

考察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形式,是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突出旅游资源

科学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知识水平的旅游项目。其宗旨强调求知和探索,并且参与考察旅游的群体正在从专业人士向大众延伸„。井冈山拥有全国乃至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次原始热带常绿阔叶林7000 公顷和种子资源、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的珍贵基地,具有种群、群落、景观、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原始性,是研究亚热带乃至世界植物区系的起源、发 展、演变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和功能的理想场所,应该加大自然风景资源的挖 掘力度,深层次地挖掘科学内涵,为科技人员和大中专学生的科学研究、科学考 察以及专业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地。2004年暑期,“北京大学研究生社会实 践基地”揭牌仪式在井冈山展开,为学生安排了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探险旅游

探险旅游是新兴的旅游项目,对许多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井冈山生态环 境好,保存有大面积的次生原始森林,适合开发原始森林徒步探秘旅游项目。幽 谷陡崖是井冈山自然景观的所具有的一大特色,水口、龙潭、仙口热水洲等景区 是这一景观类型的代表,这些地方适合开发攀岩登高旅游项目。井冈山山涧溪水 纵横,若干河段如笔架山景区的双溪口一朱沙冲大桥段,仙口景区热水洲一仙口村 河段均可开发漂流、放竹排等水上旅游项目,既可体验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惊险,杨红英.论云南科考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J].学术探索,2001,(3):92一94又可观赏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美景。井冈山有洞穴多处,石燕洞是其代表,目前已

探明有2个相连大洞,全长约千米,洞中钟乳石柱密布、造型千奇百怪,现己开 发出溶洞探险的旅游项目。蹦极是新兴的极富刺激性的冒险旅游项目,井冈山可 以在落差较大的悬崖峭壁开发开展此项旅游活动。如此形成一系列山林穿越、野外拓展、越野自驾、探险猎奇等休闲产品来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以满足人 们的自我挑战、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五)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旅游产品之一,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满足了旅游者怡情释怀,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井冈山在将泰井高速公路沿线和 景区周边村庄全部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施村庄村容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生 产生活条件,完成农村公路和村庄道路铺设,加快水、电、电视、互联网等基础 设施建设,为发展“农家乐”旅游打下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 经济合作组织,扶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有机茶、南瓜种植及瘦肉型猪养殖 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加强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建设,满足农民发展农 业生产资金信贷需求。井冈山的农家乐有将近一千家,管理部门对现有的农家乐 进行星级评定,统一管理,提高档次和品味,实行统一的规划,制定食品、服务 星级标准,开发多样化的特色菜品,使游客在游览带来激昂感受的红色景点之余 享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惬意。第三节创新开发内容

一、节庆旅游活动

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井冈山旅游品牌,井冈山管理局精心策划举办了各种 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参与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井冈山旅游品牌的 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2003年下半年,井冈山策划大手笔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举办“一大展一大节”,即“井冈山精神大型巡回展”和“井冈山旅游文化节‟。投资300万元的“井冈山精神大型巡回展”,北京首展,引起强烈反响,首展共 接待观众n.8万余人。此后在天津、上海、嘉兴、杭州以及南昌等全国各地进

行了为期两年的巡展,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参展人数达40多万人次,被誉为“用红米饭南瓜汤酿成的精神大餐”‟。同年9月,再投资300万元举办“井冈山旅

游文化节”,提高井冈山的知名度,把井冈山打造成国际有名的红色旅游品牌2。在连续多年举办的全面展示江西“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旅游精粹 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的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上,井 冈山一直都是主会场和发展关注的领头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红色文化产品

除了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作为物质实体的红色旅游资源外,非物质 实体性红色文化主要指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记忆、红色精神等。巍巍五百 里井冈,演绎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诗,血火交融的峥嵘岁月留下了惊天动地的感 人故事。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井冈山市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出版了 《井冈山根据地全史》、《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天下第一山》、《走向井冈山》、《将帅从这里诞生》等一大批反映井冈山斗争史实的革命书籍;拍摄以井冈山斗争为题材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制作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画册;并邀请知名词曲作家创造有关井冈山的歌曲精心编排了《红色歌舞大联唱》、《八 角楼上的灯光》、《十送红军》等传统革命歌舞节目;推出了“吃一顿红军饭、唱 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 “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加大了旅游经营文化建设的力度,使传统文化与 现代旅游实现了更好的结合。一届届“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在井冈山的唱 响,一首首旋律优美、荡气回肠的红歌的经久不衰、争相传唱,让许多游客从从 此爱上了红歌,爱上了井冈山。一系列红色经典电影《东方红》、《地道战》、《闪 闪的红星》等在各大景区的滚动播出,游客在饱览井冈山秀美风光之余回味那段 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别样的情坏。

三、红色旅游纪念品

为了解决旅游纪念品单一无特色问题,应该加快筹组旅游商品研发推广机

构,设计推出彰显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做深 旅游产业,提高旅游商品知名度,力促旅游“购”所占比例提高。井冈山市旅游 管理部门2005年3月专程到浙江东阳考察并委托设计开发具有井冈山特色(井冈 l烈烈井冈魂,浩浩浦江情—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上海巡展侧记.中国江西网httP: //www.2江西步} jxen.en.2004一07一08.冈山旅游11昌大戏[N].深圳特区报,2003一08一 19.山的竹子)的旅游纪念品。井冈山脚下的永新县,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辟出一

条农民增收的“红色路线”。当地农民生产加工的红军布鞋、红军斗笠、红军草 帽、红军凉席等纪念品畅销各大红色景区。坳南乡牛田村农民去年仅从手工制作 中便年均增收1800余元。而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的小牛村,过去年人均收入仅 有300元,如今39户人家通过经营加工竹、木、席草生活制品及旅游竹木玩具、编织工艺品和根雕、竹刻工艺纪念品等,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四、红色演艺产品

长年在茨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剧场演出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全景式

地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热情讴歌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一部气势恢弘 的红色史诗。该剧以历史时序为线索,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片 段为单元,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歌串联起来的结构方式,不仅发挥了舞蹈、歌唱、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长处,而且大量融入写意、象征等艺术手法,充分发 挥了综合性舞台艺术的巨大包容性,在舞台上形成了多时空交汇、一虚实相生、情 景交融的表现空间。在多维的艺术时空中,历史场景不断被定格、放大,产生了 极具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该剧被中宣部、文化部列为国庆献礼剧目,并于2009 年10月30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革命圣地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合演绎红色经典表现 革命战争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自2008年10月旧正式演出之后,其思想性、艺 术性、可看性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0万平方米的山水剧场,1亿元人民币的巨额 投资,600多人的演出阵容,国内最大的室外灯光音响工程,真实惨烈、炮火连 天战争场面的再现。在《十送红军》中唱到的“三送红军到拿山”的拿山乡红色 山水之闻,史诗般地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您置身于 80年前井冈山斗争的真实情境,带给您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革命 圣地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这部投资过亿元的实景剧演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 演绎红色经典的大型实景演出。整台演出由序幕《血》拉开帷幕,分《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以 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在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的叙述中展开。,旅游收入达77亿元红色旅游让江西百姓腰包更鼓.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 刀~.jiangxi.gov.e一1/zfgz/hgjj/jxjjdt/200502八 2005022532203.htm.2005一02一25.第四节保障体系

一、政策扶持体系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和扶贫工程,一开始 就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政策支持和资金 注入都是我国目前红色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红色旅游的开发要 获得成功需要有积极的支持性的产业政策,这是红色旅游获得持续、健康、快速 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红色旅游区公共项目的开发建设上,考虑到红色旅游与革命 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将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作 用。政府部门主要是负责相关产业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与景区管理等 方面,为红色旅游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保 护旅游地红色资源,避免产品开发的无序和恶性竞争。只有这样,红色旅游才能 实现由事业接待型向支持旅游产业型的转变。

二、组织管理体系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红色旅游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发展红色旅 游不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而进行,而是因为它是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 点,它可以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开发中应该提高认识,统筹规 划,根据各种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相对优势,确定本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的主题,在产品的设计、线路安排、景点组合等方面,以市场需求状况为导向,选取重点 项目进行开发,提高本地区的旅游形象、旅游知名度,为旅游发展吸引更多的客 源市场,进而为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井冈山政府及旅游局每年都组织 召开红色旅游发展会议,2005年其红色旅游会议的主题就是“发扬井冈精神,走红色之旅游”,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有效地将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 与市场相结合,转化政治优势为旅游市场品牌优势。

三、商业运营体系

要实现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景区在享受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各 项优惠政策用于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应该逐步摆脱对国家投 入资金的依赖,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筹措发展资金。实施“走出去,引进来” 的战略,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鼓励多方参与,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要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通过资本合作、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积极吸引国际国内旅 游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红色旅游经营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大胆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私人购买、参股旅游产权,或租赁旅游业的经营权,分离景区的经营权与管理权,对责、权、利的关系加以明确,吸引民营资本和社 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开发,鼓励银行商业部门对红色旅游提供金融支持,这既有 利于提高景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又有利于红色资源的保护。

四、人力储备体系

拥有高素质的旅游决策、规划与经营管理人才是正确处理开发、保护、经营 的矛盾,有效避免无序低效建设,提升红色旅游质量和规模,优化整体促销效果 的重要条件。一线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 开发效果产生长远影响。随着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大力开发,有关红色旅游的规划 和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及各项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大 人才引进力度,积极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等途径,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旅游管理、服务和导游人才,并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旅游服务和熟悉旅游产品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红色旅游的产业素质,营造有 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氛围。第五章余论 第一节研究总结

良好的可进入性是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井冈山发展旅游业有较好的交通区 位,资源条件优势明显。井冈山区是江西的西南门户,发展旅游的需要促进了井 冈山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食、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齐全,过去的因地方偏僻而带来的交通瓶颈现已有了极大改善,井冈山交通己进入“铁 公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时代。

旅游业提升了井冈山的产业结构。井冈山旅游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

件,旅游业的产值水平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 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旅游业促使山区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二产业正逐步让位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在 产业总值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红色旅游吸引市场的根本原因是其深厚的 文化和精神内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进一步的需要精神文化 的追求。而红色年代那些革命精神、崇高理想符合了人们的这种追求理念,成为 红色旅游的巨大吸引力。第二节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虽然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有关红色旅游开发 的研究要达到成熟阶段还需要更为深入、广泛、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考察。井 冈山是享誉全国的革命摇篮,是全国红色旅游的翘楚,以此为核心,从细节入手,打造精品,提升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努力推向海外市场,是今后的发展重点;试 探性地从旅游与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对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进行研 究,以期获得大的突破;重视相关监测和统计资料的研究和积累,采用计算机等 新技术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红色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以及红色旅游 开发中的统筹规划等问题都将是今后发展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限于资料的缺乏和认识的不足,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内

容上,只是对狭义的井冈山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初步探讨,对井冈山旅游市场需 求、市场营销以及周边竞争者等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显得比较薄弱;在研究方 法上,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研究。参考文献

[l]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62一65.「2]尹晓颖,朱站,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34一37.「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 要仁R」.2004.〔4〕冉燕.红色旅游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以四川红色旅游开发为例「D].成都: 四川大学,2005.ts〕段圣奎.让红色旅游走向国际市场[J].经营与管理,2006,(11):34一37.[6」刘春玲,宋保平.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J」.河北学刊,2006,(4):214一216.[7」黄静波.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l): 29一 31.仁8〕王丁玲,章锦河,王群,王浩,魏鸿雁.红色旅游地客源市场结构研究— 以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 490一494.「9]石培华.发展红色旅游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党建,2005,(05):41.[10〕毕剑.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6,(8):229一231.[11〕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35一37.〔12]谢婷,钟林生,黄丽玲.红色旅游资源的拓展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龙 州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6,8(5):49一51.[13]姚治国,苏勤,陆恒芹.论红色旅游的联动开发模式—以安徽省黔县、定远县比较研究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l):45一48.[14]朱孔山.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开发—以临沂市为例「J].商业研 究,2007,(8):130一132.〔15]钟俊昆,童绍茂.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及价格策略〔J〕.价格月刊,2005,(8):11一12.「16]贺德红,李晖.论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7(26):373一375.〔17]刘春玲.石家庄市军事旅游发展与对策分析研究[J」.石家庄专科师范学校

学报,2003,(06):63一65.「18〕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J〕.商业研究,2007,(1): 35一37.〔19」陆军.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方略「J〕.旅游学刊,2006,21(8):9一10.「20]卢璐,易银飞.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科技创业,2007,(3):99一100.「21]罗茜,方世敏.谈红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7(24):40一42.【22」成红波,阎友兵.红色旅游规划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8(29):255一257.〔23」曹新向,王伟红,梁留科.红色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21一26,130.〔24〕梁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仁J〕.桂林旅游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16(5):47一49.仁25〕李应军.红色旅游发展探讨仁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01):64一66.[26」马进莆,宋振美.简析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策略「J」.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6,(01):111一 114.〔27]闰兴亚,张英明.红色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N].中国旅游报,2004一11一03(3).〔 28〕郭信艳,钟滨.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115一 116.[29]罗小斌,方世敏.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整合问题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62一65.「30」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73一753.汇31]王发兴.区域红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初探一来自湘粤赣红三角的实证分析 [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7):52一56.「32〕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 开发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04):56一61.「33〕李磊、徐春堂、赵静、孙明孝.枣庄的红色旅游资源及其整合开发「J].高

师理科学刊,2006,(03):80一82.〔34」谢庐明,曹大明.红三角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6,(02):92一96.〔35」高亚芳,何喜刚.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6,(05):85一89.〔36]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62一65.「37]庄东泉.深度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自议〔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41一43.「38」闰广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2006.〔39]王雯雯,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78一83.巨0]杨文健,李瑞琼,庄春辉.依托区位优势,整合红色资源[J].阿坝高等专 科师范学校校报,2004,(01):34一39.[41]白珊.挖潜老区优势发展红色旅游—记太行革命老区黎城[J〕.经济问 题,2001,(08):64.〔42]黄群,尹瑞华.遵义抗战文化述析[J〕.遵义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报,2000,(04):1一3.仁43]江小蓉,黄细嘉,龚志强,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郑州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6):15一17.「44」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04,(3):66一71.仁45]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5): 25一31.〔46]方世敏,罗茜.打造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135一138.〔47]黄静波.红三角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3):65一67.L48]李嘉.大巴山苍溪红军渡旅游区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D].成都:成 都理工大学,2006.「49]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01):47一49.厂50]李如跃.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优化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51]李向明.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2一65.「52」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6一22.【53」苗田生.旅游体验与旅游产品策划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54」石正方,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0,(6):19一23.[55」万辉.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的态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56]汪宇明,庄志民,AlanA.Lew.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的理论创新与 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7]王慧.影视外景地的旅游吸引力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58」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59]魏宝祥,欧阳正宇.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J].人文地理,2008,(6):99一105.「60〕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 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一70.〔61]杨爽.阿坝州雪山草地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 学,2007.[62]姚治国,苏勤,陆恒芹.论红色旅游的联动开发模式—以安徽省黯县、定远县比较研究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45一48.[63」尹隽主编.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4」喻彩霞,张河清,陈宁英.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02):272一276.[65]张彬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仁66]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06):49一 51.〔67]张万华.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2008.「68]赵蔚霞.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优化创新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69」周武生,邓梅.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5):166一168.〔7田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71」庄志民.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旅游科 学,2008,22,(5):54一58.〔72〕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科学,2007,(3):19一26.〔 73]NigelMorgen,AnnettePritehard,RogerPride.杨桂华,田世政,姚 娟,黄继华译.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4]J.R.BrentRitehie,GeoffreyCroueh.李天元等译.旅游目的地竞 争力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5]AloeLuo,TimOaks.MarketingtheRevolution:Tourism,Landseape

andIdeologyinChina.UnPublishedPaPer,2004.[76」

DonaldGetz.TourismPlanningandDestinationLifeCyele,Annalsof TourismReseareh,1992.[77]LeipirN.TouristAttraetionSystems.AnnalsofTourismReseareh.1990,(17).[78」

ThetourismproduetStephenL.J.SmithAnnalsofTourismReseareh 1994(3):582一595.50后记

时光无痕,岁月有情,转眼间在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习即将结束。在这三 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 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一一庄志民教授。导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求真 务实的大家风范,渊博高深的专业水准,让我深深为之叹服。还记得茶庄学术会 上热烈讨论的火热场景,很怀念茶庄交流会上睿智闲适的环境氛围,难忘记跟随 导师外出考察的点滴记忆。这三年是我大开眼界的三年,我会永远铭记于心。其次,我要感谢给予我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的商学院旅游学系各位老师,他 们在我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我很多教诲和指导启发,让我受益匪浅。再次,我要感谢茶庄众多的兄弟姐妹和这三年的同窗好友,他们在我的学习上给予了诸多的指导,在我的生活上给予了热忱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的亲人特别是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他们一路的陪伴、无尽的鼓励和坚定的支持让我能够快乐成长。

另外,我要感谢在此没有提到的,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人。

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我宝贵的经历,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走得更远。戴欣欣

2010年4月

篇2: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学科专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研 究 生高芳珍指导教师

中国陕西西安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许多地方都在搞,大有推广之势,本人以为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应当是节约耕地,消除农村中的空心村现象为首要目标,腾出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

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合理规划,在农村现有的村址规模上,进行改造,缩小农村宅基地占地规模,消除空心村的现象,将腾出的土地重新作为耕地。农村中每家宅基地的面积应当缩小,看看现在农村中好些家庭的宅基地有半亩以上的土地,重点进行调整,应当在村中的空闲地带进行调整,将近些年在村外盖的房子拆除,收缩到村中间,合理调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长时间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很不平衡。所以,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陕西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表明陕西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陕西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陕西推进的“城乡一体化”,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二是核心层次的“一体”,着力于建立健全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城乡差别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差别。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大投入,超前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在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档次上水平的理念,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了城市供热、污水等管网建设。在农村,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村民

自治、稳步推进的原则,以道路、农宅建设为先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和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总之,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市、县,乃至镇域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眼于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水、电、路、林、气和科、教、卫、文、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通过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从而显著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看,它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步,具有过程的长期性。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要求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农村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也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是由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历史积淀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支持发展的财力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从总体上彻底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

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看,它要求各地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探索有效路子,具有模式的多样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就是本着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宗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各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搞形式主义;就是尊重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区分轻重缓急,不强求一律;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包办代替。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既坚定不移又不拘一格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进程中,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上海市委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努力走出都市郊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坚持城乡一体化,是山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方针。进入新世纪,上海发展步入新阶段,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正在向8000美元迈进。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之间表现在经济、社会、分配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不冲破二元结构的现状,不解决“三农”问题,将严重制约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四、内容提纲

前言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1、科学合理的村镇空间布局

2、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格局

3、明显改善的农民生活质量

4、日益完善的农民保障制度

5、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

6、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1、工业化、城乡化带动了“三农”发展

2、“三农”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3、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1、镇域经济欠发达问题突出

2、农民增收难问题尚未解决

3、农村生态建设欠帐较多

4、村庄整治工作任重道远

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三章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2、健全体制机制

3、调整发展战略

4、提升农业产业

5、美化农村环境

6、提高保障水平

7、加强民主管理

第五章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设想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2、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3、建立城乡联动发展的机制

4、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氛围

五、主要参考文献

篇3: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选题匆忙, 开题把关不严。

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 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 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 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 无具体的实施方案, 出现选题过大, 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 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 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 缺乏实质内涵, 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 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 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 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 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

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 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 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 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 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 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 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 工作量不足, 实验数据缺乏, 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 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 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 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 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

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 工作忙, 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 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 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 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 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 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 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 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

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 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 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 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 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 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 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 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 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 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 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 会出现较大区别, 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 进行选题管理, 分批开题, 严把开题关。

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 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 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 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 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 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 首先, 要求开题报告前, 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 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 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 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 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 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 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 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 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 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 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 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 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 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 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 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 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

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 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 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 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 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 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 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 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

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 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 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 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 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 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 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 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 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 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 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 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 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 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 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

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 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 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 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 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 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 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 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 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 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 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 盲审意见返回后, 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 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 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 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 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 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 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

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 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 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 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 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 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 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 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 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 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 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 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 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 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 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摘要:对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出现的开题把关不严,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研究生态度不端正, 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和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仲生, 杨拥民, 葛哲学, 陈敏, 王新峰.强化科学过程管理, 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9) .

篇4: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本文剖析了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在当前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了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及在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中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同时给出了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硕士 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引言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董维春等.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2]胡新喜等.农业推广硕士与农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篇5: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

姓名 姜洪鹤

学号 1120***

学位类别 教育硕士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内导师 倪志安老师

校外导师 陈文新老师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2014年7月7日填

篇6: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院、系:

业: 姓

名:

研究方向: 学

号:

导师姓名: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一、1.2.二、1.2.3.4.选题依据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

研究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论证的主题是什么)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上一篇:XX区关于开展先进妇联组织创评活动的实施意见下一篇:春节习俗有哪些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