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广告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推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与技术得到优化,而社会的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目标转型提供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硕士研究生广告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硕士研究生广告学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广告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一直是广告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学专业自1983年创办,发展时间较短,实践教学体系不成熟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越发显得突出,这就直接制约了广告学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因此,探索适合新媒体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广告学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对新媒体需要进行调整

传统媒体环境下广告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文案写作、媒介选择等内容为主,主要依靠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及品牌策划。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及变化,新的媒介平台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相应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广告业务越来越成为广告行业重要的增长极。这就要求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要注入新媒体元素。

(二) 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没有充分考虑媒体环境的变化,也未能充分考虑广告学专业在新媒体环境下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媒介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是在诸如《广告学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与表现》等课程中穿插一些新媒体方面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不连续,不足以支撑新媒体环境对广告学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

(三)一些广告学教师开始研究探索广告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仍有不足

由于新媒体发展迅猛,使广告行业的媒介环境发生了迅速的改变,探索研究的成果没能赶得上媒体的变化速度,目前广告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大部分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这就要求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速度能跟上新媒体发展速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策略

(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实践教学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使得广告行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广告的实践教学要突破原有广告学的课程领域,将广告学专业和其他学科进行必要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新媒体技术层面上,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同时结合学校的专业集群开设一些新媒体相关的开放性实验,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用,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实践操作,使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新媒体环境。

(二)探索融合型广告学实践教学

在新媒體环境下,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应适应媒介变化,积极探索与广告专业实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应有机地融合网络及新媒体相关知识,如网络新媒体概论、网站创意与设计、网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等。在教学方法方面,将“创意”和“技术”理念渗透进广告实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的实践教学目的是打破媒体之间的界限和壁垒,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广告创意、策划、文案、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新媒体时代广告行业的运行特点,使业务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建立适合新媒体环境的实践课程体系

媒体融合对于广告实践教学内容的影响是深刻而明显的,广告学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各个专业都非常重视实践课程设置,通过不断修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需求。由于广告学科的性质特点,在本科层面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技能的培养。在实践课程设置中就要结合新媒体环境,增加新媒体的实践、实验类环节。例如对于社交媒体、移动新媒体的介绍使用,H5技术在广告教学中的引入,14+4教学模式(即将18周教学划分为14周理论教学,4周专业实训)的开展等,这些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四)师资培养和引进侧重体现媒介融合的要求

在广告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相关师资的培养和引进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广告实践教学的执行机构,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考虑媒介融合的背景。第一,在原有师资培训方面,加大新媒体内容的比例,着重提升专业教师媒介融合的素养;第二,在师资引进方面,关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侧重引进可以从事新媒体方面实践教学的高层次师资。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业内的力量,面向新媒体企业,实行“客座教授”制度,吸引新媒体业内的优秀人士参与高校的广告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熊蕾.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教学模式探讨[J].新闻前哨,2015(05).

[2]张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教学的创新策略探[J].陕西教育,201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唐山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0331)。

(作者简介:王志国,男,硕士研究生,唐山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 王芳)

作者:王志国 林凡

硕士研究生广告学论文 篇2:

探讨翻转课堂在高校广告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推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与技术得到优化,而社会的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目标转型提供方向。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广告学为例,说明信息技术下开发出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基本含义,并以学生以及当前广告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背景,分析翻转课堂在广告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分别探讨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广告文案写作、图文编排、广告设计等专业课程中的具体操作,以期新型教学形式的有效、合理构建。

[关键词]翻转课堂广告学文案写作广告设计

[

[文献标识码]A

[

翻转课堂是当前高校各专业教学期间备受教师青睐与追捧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授课效果。而广告学对于学生的审美、创新以及实践等能力均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翻转课堂角色转换功能,既能够激发学生课堂热情,还可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广告学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一、翻转课堂含义

翻转课堂指课堂上、下功能的翻转。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的教学主体发生改变,由教师更替为学生。实际教学中,需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内容完成自主预习,做好课堂知识的梳理工作,列举出学习期间遇到的难题,并在课堂中完成问题的解答。为保证学习成效,学生会在预习过程中收集并整理大量专业知识,有助于对其主动性、实践性的培养。

但需注意,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学习重点,并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做好课堂素材收集与课堂设计工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路。通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有三种:其一,优化教学大纲。要想翻转课堂有序进行,就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充足准备时间提供给学生,在主观意识下,做好课前准备;其二,录制课前视频。采用微课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学习重点录制成小视频,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并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其三,收集与专业课相关的翻转课堂教學资料,确保资料包括各类专业知识点,为学生问题解决提供帮助。教学期间,若采取分组式教学,则需做好分组安排、组长选择、交流群建立等工作。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广告专业教学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自身层次考虑

对学生的教育通常以应试化教育为主,在这一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会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与学习状态,抑制其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并极易受到周遭事物的影响。

此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玩网络游戏、刷短视频上,很少会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而旷课、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日益凸显,阻碍教师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尽管高校录取分数线较高,但在学校内,学生的个人能力仍有较大差别,部分学生会生成“技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业与生活双重压力下,学生学习自信心与主观性受到打击。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体现出较强的感性思维,很少会受到既定知识结构的束缚,并在学习与创作中,积极发散思维,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且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基于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各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又在时代变革的影响下,推动教学理念与模式改革,但面对全面教育改革,高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仍暴露出较多的不足。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某高校广告学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48份,有效问卷141份。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专业课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并在该种授课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不愿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且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较缺乏,现有资源较为单一;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具备多元化,极易增加学生抵触心理。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心理以及当前高校广告学教学模式不足,以此反映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为保证教学效果,易于学生主动接受,专业教师需采取科学且合理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措施,发挥出该种教学模式教育价值,以实现广告学专业课程授课成效。

三、高校广告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际运用

(一)教学资源的不断补充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体现出“学中教”的特点,而翻转课堂的教育主体为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则起到引导与答疑的作用,是“教中学”的良好体现。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达到助教的效果,而学生也可使用微课实现课前、课后助学,但这一过程对于软件与硬件的要求较高,因此,高校需注重各类教学设施的完善。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需明确教学任务与内容,并进入到授课端完成微课脚本的录制,紧接着将课题名称发放给所教学生,而教师则可借助微课后台实时掌握每名学生学习情况,为保证微课系统的稳定运行,发挥出助教的作用,学校需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展开系统的维护工作,与此同时,为教师补充电子设备及工具,便于教学视频的录制。翻转课堂的实现需依托于信息技术,以此达到互联网实时通信的目的,使用无线路由器搭建无线网络环境,帮助教师完成专业知识点相关视频的录制,又可供学生在线预习和复习。此外,授课教师需树立起现代化教学观念,主动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相关内容,做好优秀教学方式的积累,强化自身信息专业素养,独立完成微课材料收集、视频制作与上传等工作,以此增强翻转课堂教学成效。

(二)应用于理论性课程中

广告学教师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以合理的方式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的完整接收,还需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走出理论课程纯理论教学的误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实操作业打下基础,比如广告学中涉及到的广告策划、广告设计与创意等实践均需在理论知识的依托下才能够有效展开。因此,理论课教学时,教师需将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分析与动手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授课期间,发挥出网络教育资源作用,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教学案例,为学生列举当前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基于各方面环境变化完成学习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现阶段广告环境现状,并结合实际分析出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微信群、云课堂将案例共享给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教学案例,做好案例分析工作,并在课堂上加以讲述,或将想法发送到线上教育平台上,而其他学生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组织班级全体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此构建出教学互动机制。通过案例库收集、完善与课堂上的分析、讲解,鼓励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案例问题,实现学生与知识点的有效沟通。广告专业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与考核中,还体现在就业后,因此,教师需做好理论知识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与广告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借助互联网或通过专业官网消息了解各类广告比赛信息,如学院奖、大广赛等。比赛命题公布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自主选择命题作品类型,凸显出学生自主权,以此缓解学生参赛心理压力。参赛前,教师可同学生一起就参赛作品进行沟通,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实践。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可制定激励机制,对于线上、线下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加分奖励。

(三)应用于广告文案写作

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所有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的是以项目为导向的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的,同时也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教师授课期间,需根据教学反馈结果逐步完善文案写作课程知识体系,尽可能将课程中涉及到的不同板块知识点加以融合,以保证翻转课堂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专业性。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需先结合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但需保证问题的可研讨性,做到环环相扣,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授课时,教师应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适当增加问题难度,采取同学合作的方式完成课上问题的解答。由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任务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授课时,需合理选用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应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等多种学习渠道,以此增强其文案编写能力。比如可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一起对写作部分进行结构拆解练习,也可编写新媒体广告文案标题或平面广告语等,教师应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并对部分环节任务量做出適当调节,促使课堂知识内化效率得以提升。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结合专业教育与数字化技术,达到优化广告学教学模式的效果。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广告设计、图文排版、文案写作、理论教学等专业课程中,促使专业特色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凸显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此增强广告学课堂教学成效,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媛媛浅析“翻转课堂”在广告学理论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财富时代,2021(6):187-188.

[2]董雨虹.“翻转课堂+网络直播”教学模式在传媒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电视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为例[J].视听,2020(5):232-233

[3]沈璐.翻转课堂在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191-192.

[4]温志彧.翻转课堂在高校广告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15-16.

作者简介:

邓明洁(1983年6月-),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

作者:邓明洁

硕士研究生广告学论文 篇3:

基于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培养创新能力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关联,探讨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定位和路徑,归纳总结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项目化教学;广告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新时代接班人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与时俱进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职责,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张仲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中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1]。日前,在各高校普及“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一线教学老师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告学专业为例对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践教学和研究,旨在探索合理、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有效经验。

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关联

(一)创新思维内涵

在汉语中,创新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新词。《词源》中对“创”字的解释是破坏、开始和创立。英文中的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源于古拉丁语。其原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因此,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的思路与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的思想和行为。而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侧重于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想成果[2]。

创新是复杂而艰难的。首先,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人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观念、动机、意向、期望和设想上养成创新意识,这也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其次,创新需要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作为指引,可以借助多种思维形式开展,如抽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意向思维等。然而创新思维不能受现成的常规的思维模式或思路约束,而是要针对问题点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答方法的新思路和思维过程。

(二)创新能力内涵

对创新内涵的认识,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纵观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论述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李燕、张鹏和张宝臣等为代表,这一派学者们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等主要部分,其中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二是以田慧云、安江英等为代表,这一派学者们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的能力,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的能力。三是以宋彬、彭宗祥、庄寿强、殷石龙等为代表,这一派学者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以上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能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充分详实的论述。然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情况逐渐展开。

二、创新思维训练和

创新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考量

随着社会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广告学专业在消费观念、媒介环境、技术变革的多重影响下,其与新技术、新理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1984年厦门大学招生第一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以来,中国大陆的广告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广告学专业在公办院校和私立院校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9年国内开设广告学专业高校数量为236所①。从广告学专业所在的院系和学科背景来看,主要形成了以新闻传播类、艺术设计类、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广告专业教育模式。在三种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广告学专业教育特色各有不同:新闻传播类的广告专业教育侧重传播与媒介管理,培养的学生擅长素材构思;经济管理类的广告专业教育侧重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培养的学生擅长做市场分析研究以及广告策划;艺术类的广告教育倾向于广告创意与设计表达,培养的学生擅长形象包装和视觉设计。然而,随着传媒行业不断变革,新媒体、互联网技术飞速更新,广告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互联网+新媒体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如图1)。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之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人才增量大面积向新媒体岗位迅速倾斜,人才需求的岗位中新媒体的岗位要求占到90%以上。媒介技术化时代已经成为现实,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跨界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冲击传统媒体产业,互联网媒体已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力量;二是传媒岗位侧重具备“一专多能”型人才,如编辑岗位,既要从业者具备擅长融合产品的多形式编辑能力,又要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也就是说从业者既要具备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乐、设计、客户端等编辑能力,又要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三是岗位对传媒人才素养的“能力”和“经验”有较高的要求。能力体现在专业人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经验是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对于处理新问题、复杂问题的情况,能力和经验都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职业素质。因此,我国当前广告人才问题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满足市场人才需要,尤其是技术性人才严重短缺,也就是说供给的广告人才的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广告专业教育理念和方式上也急需转型。

(一)精准的专业定位

所谓的专业定位就是要解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要求,也就是说高校的广告学专业要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人才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要洞察广告行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结合经济学、传播学和艺术学科背景特点综合考量广告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与跨专业性,构建从消费洞察、策划沟通到创意表现的广告产业链式的培养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广告专业教育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基本的广告策略教育,培养学生对广告受众消费心理的探究能力,了解消费者行为的能力等;二是掌握广告运作的整体流程,通晓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活动等具体工作任务;三是掌握一定的广告设计、广告创意与执行能力。在以上三方面的核心能力培养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中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两者成为最终实现和掌控广告运作和广告效果的有力保障。

(二)有效的专业路径

高校在广告专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一是遵循学科体系和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形成多学科共生的专业知识生态链。二是重点强化项目式教学路径,让项目进课堂、课堂进企业,形成与行业对接的实践能力生态链。广告学专业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阔,就专业本身往往涉及到文化、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基本层面,同时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传播学、消费行为学、文学、艺术设计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然而,广告专业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知识需要,该如何进行规划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前文已有论述。总之,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目前教育部规定的4年制本科高校中的课程总量为140-180学分之间,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对学分的要求有所不同。整体课程结构主要分为通识教育(约占40%)、学科基础教育(约占30%)、专业教育(约占30%)三大模块,其中不同学校在课程结构和模块中的划分和叫法有所不同,但实质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广告学专业在既定的学分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从广告学学科体系上设置经济营销类课程、广告传播类课程和视觉设计类课程,以此形成多学科共生的专业知识链(如图2);另一方面从实践性上以引进项目、组织竞赛和走进企业实习等为主,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与行业相对应的实践能力链(如图3)。当然,具体课程设置与时间分配可依据院系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细化和安排,在此不做赘述。

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广告学课程中的构建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是构架学生具备良好思维品質的重要支柱。然而对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师在课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

(一)强化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设情境

从学科来看,广告学主要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策略、经营管理和设计制作的科学理论,所涉猎的课程很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开展,首先要求学科组能严格按照市场和学科开设课程,而不是以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开设课程,同时要加强教师业务素养,使每位教师都渴望学习新知识,形成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学心态和扎实的教学作风。加强与企业间的紧密联合教学,鼓励教师进企业学习充电,聘请企业大咖进校讲学示范,如此互联互动对于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其中,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等与教师在课程中对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及学生的参与情况密不可分。主动参与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可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或与同学交流获取知识,形成认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积极引导,分别针对学生的思考问题展开互动讨论,及时纠正思考方向,并给予学生拓展思考空间和研究深度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科学合理引导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动脑,根据问题思考对策,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自主探索,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创新的潜在内动力,更是创新意识的推动力。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对问题解决的思考以及过程中的成就感。例如,在“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为了能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在课程的设计中每讲都会有一个设计思考的问题。其中在思维模式这一讲中,笔者设计思考题为“筷子的奇思妙想”(如表1)。

这个思考题的设计首先选取同学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具——筷子,目的有两个:首先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也是设计师基本的素质,设计来源于生活,如果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用心和细致,就无法发现生活中的奥妙,也无法开启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其次通过启发同学们的思考使其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总结,开启深层思索和探讨的空间,以便激发同学的研究兴趣。此过程,教师会加强思考引导,提示性地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设计文化等相关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以及问题探讨。

(三)加强课程实践,结合大创项目深入开展

课程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接受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负载着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实践,目的是对教师所讲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景化的生产和应用,它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来组织的,而是按实践项目的形式来展开设计和执行的,这将充分调动学生在执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它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总结、改进的实践过程。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按照项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结果来组织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广告学专业属于动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加强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培养实操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能合理引入相关项目以加强实践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然而对于广告学来说,实践课程有多种多样,如模拟实践类、项目实践类等。2007年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鉴于此,笔者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申报校、省、国家级“大创”项目,在项目选题、项目计划讨论、方向把握、具体问题落实、实践方式方法、数据分析、申报书撰写、实践环节和成果展示上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大创”项目强调的是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涉及到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锻炼。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如A同学这样说:“这次‘大创’项目让我体会到了广告专业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的技能,还学到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四)深入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是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一大显著特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广告学专业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培养。而学科竞赛正好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学生在专业竞赛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一次检阅。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战略遍地开花,互联网广告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广告行业也开始互联网化和新媒体化。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广告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效率之高受到各企业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各大传媒机构和广告行业组织了各类广告竞赛,一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国际广告节组织的广告业大奖(长城奖、黄河奖以及AI营销类)、现代广告组织的戛纳幼狮中国赛区奖以及创意星球网组织的一年两季的学院奖等。这些广告竞赛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告行业的革新与发展,也给高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展示舞台。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广告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起到推进作用,在校期间能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大赛,学生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素质、职业素养等都有较大提升。其次,广告竞赛促进了广告课程实训技能参考标准,大赛的作品规范性要求和创新型要求也成为了实训教学的参照依据和标准。再次,广告竞赛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还需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教学中只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促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各大竞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以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组建工作室,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广告专业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多个层面的一致认可。从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角度看,首先,工作室教学模拟了企业或公司的运作场景,学生加入到工作室中,通过项目实践过程能够基本上了解业务流程、公司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其次,工作室教学通过细分岗位职能,将不同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有针对性分工和专项训练,使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发挥出自己所擅长的潜能。再次,工作室教学基于团队合作,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达成目标,这让学生体会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就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广告学专业下组建了三个工作室:广告策划工作室、视觉设计工作室和影视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1-2名“双师型”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都会引入社会上的相关项目或外包项目进入工作室,使工作室的同学从中获得真实的项目实践体验和成就感。

项目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的载体,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推进项目教学模式时,教师如同公司CEO。第一要根据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项目和角色。第二,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项目难度太低或太高都起不到实际的训练目的。第三,项目要注意避免过度利益化和经营化,如果把控不当,就会助长工作室学生的逐利趨势,从而背离学院成立工作室的宗旨。第四,项目的任务一方面要依托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相契合,通过校企合作,或者从企业获得相关子项目等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第五,教师将工作室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督促、监督项目的实施,当项目遇到难题的时候还应该协调学生一起解决。

四、结语

总之,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与时俱进,灵活多样。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需要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高校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无论是项目制教学还是工作室教学模式都处于初步发展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很大空间,值得每个教学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和尝试。

注释:

①参见麦可思教育咨询机构数据。

参考文献:

[1]张仲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3(3):51-54.

[2]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杨正昱,双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

作者:杨正昱

上一篇:电影影像本位研究论文下一篇:机械设备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