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分类培养背景下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研究

摘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刚起步到逐渐完善,走过三十多年的岁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国家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接连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全方位保障,力求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视同仁,彰显了国家对于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决心。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生培养制度机制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其中,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体系是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从目前发布的政策文件来看,国家层面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奖学金政策基本上是参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奖学金政策来制定的,然而两种类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均有所不同,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方式既没有关注、突出两种类型研究生群体内部的差异,也没有很好地契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就其奖学金制度体系而言,相较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缺少针对性的、完整的、合理的奖学金制度体系。因此,如何构建一套适合的奖学金制度以契合其自身的教育规律,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本身,以教育公平理论、激励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家、高校(主要是武汉市7所部属高校)相关的研究生奖学金政策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对相关利益群体的访谈,一方面通过剖析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了解当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发展概况,厘清研究生奖学金的深层次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详细特征,发现当下奖学金政策存在政策目标模糊、政策解读的偏差、政策执行异化以及在评审过程中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宣传引导工作未到位、监督—评估渠道不畅通等方面的困境。随后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存在的实施困境,从实际情况出发,思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应然状态并且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高校执行层面、研究生群体参与层面提出针对性的构建之策。以期推进我国研究生奖学金体系的完善,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教育价值诉求;评价指标体系

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扩招趋势中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2. 分类培养理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位日益提高

3. 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奖学金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现行制度的不足

(二) 问题提出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四) 文献综述

1. 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研究

2.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价值研究

3.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问题研究

4.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优化路径研究

5.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相关的研究

6. 研究述评

(五)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全日制教育

2. 专业学位

3.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六) 研究方案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

(一) 教育公平理论

(二) 激励理论

(三)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四)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三、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发展概况

(一) 国家层面

1. 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2. 国家奖学金

3. 学业奖学金

(二) 高校层面

1. 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

2. 评审组织与程序

3. 奖励标准与比例

4. 评价指标体系

(三)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价值导向

1. 国家战略层面

2. 高校育人角度

四、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实施困境

(一) 分类培养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1. 生源与学制

2. 培养目标

3. 培养过程

4. 质量评价

(二)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主体的偏差

1. 国家:政策自身的不完善

2. 高校:主体执行偏差

3. 研究生群体:民主参与不足

五、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构建的思考

(一) 国家渠道

1. 奖学金政策应明确以公平原则为基准的价值判断

2. 奖学金政策应契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导向

3. 奖学金政策应健全其外部监督机制

(二) 高校渠道

1. 校企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 完善校院两级评审实施办法

3.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4. 构建多元化宣传教育模式

5. 健全内部监督—反馈机制

(三) 研究生群体

1. 端正态度,主动关注

2. 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二 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上一篇: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工程文化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