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为了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参考。

第一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研究

内容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本研究样本学校S校位于中南地区,于2010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开始招生,旨在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对该校翻译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心理的一个缩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翻译硕士 研究生 就业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反映出随着研究生就业问题突显,研究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的现状。从已有文献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就业压力的成因研究、压力源研究、缓解压力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的成因研究大多从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三个维度展开。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就业環境不公平、择业认知偏差、理想就业是研究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成因;还有学者提出高校的实习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创业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学者提出培养质量的下降降低了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模糊的主观认知放大了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过高的择业期望是文科研究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压力源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就业压力源的五个维度:就业情境、个人职业规划、雇主期望、家庭压力、个人资源,其中江西省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就业情境、职业规划、个人资源等;还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家庭、自身、学校和专业、情感和年龄等,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挫败感、家庭的过高期望、对自身前途的认知偏差、来自学校和专业的自卑感、来自情感和年龄的压力是主要原因。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对策与建议研究中,主要分为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社会层面主要是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监管、创造良好的就业机遇和环境;学校层面主要是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研究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能力提升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学生层面主要是加强准确自我评价与定位,加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视野,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本研究样本学校S校位于中南地区,于2010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开始招生,旨在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对该校翻译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心理的一个缩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情况

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2013-2016级共146名翻译硕士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校翻译硕士的就业压力情况进行研究。

本研究对该校2013-2016级翻译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了访谈,结合学生的就业反馈,将S校四届翻译硕士的就业情况总结如下:

1.少量翻译硕士毕业生通过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统一考试进入相关工作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翻译工作的较少,仅有两名学生的工作岗位有外语需求,通过学生反馈得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外语应用与翻译主要是处理一些涉外工作的文件或邮件,且通过两名学生的对比可见,有外语应用需要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应用方式与频率,与单位所在的省市区域以及外事事务发展程度有极大相关性,以上两名学生中,A生所在单位位于东部沿海,该生工作中外语应用频率和语言要求显著高于在中部省份工作的B生。除了这两名学生,表中数据显示的其他八名学生也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无需用到外语技能和翻译技能。

2.进入高等学校工作的翻译硕士毕业生中,大多从事行政教辅工作,工作中对外语的应用需求较少,另有三名学生在省内独立学院的教学岗位教授英语相关课程。进入中初等学校或培训机构是近年来S校翻译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且大多担任英语教师或是留学咨询等,工作岗位对外语需求较高,在培训机构就职的翻译硕士毕业生一般讲授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托福、雅思等考试培训等课程,有少量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专门的口语课程。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留学咨询工作,主要是帮助有留学需要的学生整理申请材料,与国外高校联系接洽,工作中对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需求较高,主要是笔译能力的应用。

3.由于翻译硕士的专业特殊性,有少量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由职业,做自由译者或是自主创业,自己开办英语培训班。D生从学生阶段起就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翻译志愿者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翻译资源,毕业后一直从事口译工作,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该生表示翻译硕士在就业时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远不能满足工作中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口译活动,需要提前储备大量的信息,翻译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二是翻译行业对口笔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想从事自由译者的毕业生需要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逐步积累经验和知名度,才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4.除以上几类就业去向,还有很多翻译硕士毕业之后进入公司、企业,大多从事文案工作,根据学生的就业反馈显示,在工作岗位中对外语翻译的需求较少,有少量涉及到对外贸易等事务需要用到外语技能,主要是文字处理工作,如英文邮件等,语言的专业性程度较高,主要是笔译能力的应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本研究调查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就业反馈,反映出当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专门人才,但学生实际就业中真正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数量较少,且从学生本人就业意向来看,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较少;其次,用人单位专门翻译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且普遍门槛较高,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的翻译需求资源较少;第三,实际工作岗位有外语能力及翻譯需求的对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远高于研究生学习阶段,跟工作相关的语言专业性、应用性较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探寻解决途径,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宗旨和目标,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翻译人才,促进翻译硕士毕业生更好地择业就业。

1.从社会层面而言,要加强对翻译人才就业市场的监督监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很多翻译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都有小范围的实践经验,如翻译网络小说、电影字幕等,但这些翻译工作普遍报酬较低、团队流动性高、可持续性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此外还有学生普遍反映获取翻译资源的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和相关机构的重视,构建出合理完善的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健全的翻译人才发掘、考察、启用机制,让更多的翻译硕士学生有机会进入翻译领域、从事翻译工作。

2.从学校层面而言,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不忘初心和宗旨,侧重实践教学和训练,给在校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机会,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设立实习基地等,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将优质的翻译人才输送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学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就业指导,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3.从学生个人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翻译技能训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加强学习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行业形势、明确自我定位、做好职业规划,以避免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李敏等.专业硕士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全国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0).

2.王立非,王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6(04).

3.于苗苗等.多重视角下的专业硕士就业质量状况——基于“2015年全国专业硕士调研”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06).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CSQ18093)研究成果;中南民族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民族院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肖蒙,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吕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作者:肖蒙 吕昊

第二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2006)[1],黄方亮、宿玉海(2009)[2],刘瑞波、马冉(2010)[3],曹伟(2011)[4],黄晓勇、张菀洺(2012)[5],吴晓求(2012)[6]等学者的研究,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否则,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就业,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对于同一家银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格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国际金融规则;国内和中国主要贸易国的金融制度;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的前沿理论与实务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包括: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能力;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金融产品开发能力;金融业务开拓能力;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业务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基本相同,因为两者均属金融学科,也都是硕士研究生层次,两者的差别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动态,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掌握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金融理论即可。在能力结构上两者应该有较大差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熟练阅读和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

1.学习方式。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是在学校集中学习,学制3年即6个学期,其中,听教师课堂授课3个学期,跟导师进行项目研究1学期,撰写毕业论文2个学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继续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1学期,同时进行调查与实习1个月左右,最后一个学期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终稿和论文答辩。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大约在第4和第5学期之内。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为在职自学与业余集中上课相结合,其中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部分课程由学位授予单位安排上课与考试。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校集中学习,学制为2年即4个学期,其中,听教师课堂授课2个学期,专业调查和实习1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1个学期。已经就业的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可根据本人条件辞职学习,或者经所在工作单位批准在职脱产上课,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可选择在本单位进行。在职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具体可以在两种学习方式中选择一种。第一种方式是业余集中授课方式,适合于那些工作单位不允许其脱产,但离硕士授权学校较近,或者离集中授课地点较近的在职人员。这类人员利用双休日和夜晚时间到办学高校集中上课,或者由办学高校派老师在双休日到学员居住地集中授课。这种方式的学制延长到3年,学员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这种方式的研究生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读硕期间的学习课程和内容也与2年制相同。第二种方式是自学考试单证(即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学习方式,适合于那些既不能按照全日制学习又不能按照业余集中学习完成学业的人员。这种培养方式的学员不必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但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金融硕士专业學位研究生核心课程自学考试,全部合格者,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可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以考虑给在职学员增加一个这样的机会,即在没有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之前,可以先选择第二种培养方式中集中学习的途径,但只能获得学位证;也可以先选择第三种培养方式即自考途径,也只能获得学位证,以后,再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被金融专业硕士授权点录取,则其以前各课程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依然有效,可以与入学年级学生一起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

2.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有七点不同。

一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给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具有较深的理论造诣,教学内容突出理论性,也有实务性,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专题讨论、案例讨论等。给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熟悉实际业务,教学内容以实务为主,教学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或者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层次的实务不是指业务流程的操作,而是针对某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是在实践学时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到实业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实习,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用于实业调查的时间大大少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和实习时间。

三是在开放办学方面。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均应注重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但要求聘请实业部门的专家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有关金融实务方面的讲座,而培养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要求聘请学者和实业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特别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配备“双导师”,其中校内1名导师,校外实业部门1名导师,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只要配备1名校内导师即可。

四是在平时论文要求上。各高校一般要求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应该通过发表论文来证明其是否具备了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对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应要求其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过,既然是研究生,也应该通过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研究能力,而这种成果应该能够带有专业硕士的特点。例如,可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报刊杂志发表1篇专题研究文章,文章在一千字以上即可;或者参加某一专题研讨会,其撰写的研究论文纳入公开出版论文集;或者提交一份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

五是在考评方式上。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一般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或者交一篇论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成绩考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例如面试、编写专题分析报告、做作业等。

六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类型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其选题具有理论性;在体例上要求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有支撑论文的理论阐述,有数学模型分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选题具有实务性,可以写某一具体金融机构某一业务专题;在体例上可以是一大的案例分析,或者是调研报告,不必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而是写国内外或者国内或者某金融机构的某业务开展状况,也不必阐述支撑论文的理论,而是将理论渗透于专业问题的分析之中。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应该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如果学生能够开发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同毕业论文。

七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也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应该更大。

四、课程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不一致。从层次上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高校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大多进入博士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而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应用性课程,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实业领域,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类型看,在理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不大,而在财经类院校、商科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较大。

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各校差异较大的特点不同,各类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大同小异,因为培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人才,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均在金融领域,而金融业务在地域间的差异并不大,更何况毕业生往往跨区选择就业岗位,因此地方院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比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最低32学分高一点,因为专业课程门数较多。

参考《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可以设计课程体系如下:

先修课程(限于本科就讀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不计学分,可以采取学生跟本科生听课的方式补修。

公共基础课程,即经济学科硕士学位共同课程,设3门,5学分:外语(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设4门,12学分: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与财务报表分析、高级投资学、复杂金融衍生工具。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有的学生则未学习过这些知识。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理论。

专业选修课程,选8门,16学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管理案例、金融企业战略管理、行为金融学、金融史、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固定收益证券、财富管理、金融法、个人金融实务、政府金融实务、金融监管实务、金融应用文写作。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开设,不存在与本科课程重复问题,只有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存在与本科重复的可能,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注重案例教学。

另外安排专业实习,计4学分。

五、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差异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该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相区别,其中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学术水平的测评为特点,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能力强弱的测评为特点。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区别是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试卷答题(闭卷或开卷)和写小论文的方法,其中试卷题以理论题为主,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答题考试和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

第二个区别是实践成绩考核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可以分为文献综述(1学分)和学术活动(1学分)。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即开始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总数不少于10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和外文文献均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并于第三学期完成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听取3~5次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科研秘上报研究生学院给予相应学分。学术活动及其考核在论文答辩前完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有效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与业务规则等文献综述,于第二学期末完成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1学分;二是实习与调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实习与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由校外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2学分;三是在校内听3~5次由校外实业专家所做的业务讲座,由校内导师根据记录给予1学分。

第三个区别是对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主要评价其理论深度和理论创新能力,而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主要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校外学者参加答辩委员会。在进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实业部门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六、结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发挥实践环节作用”的特色,通过“实务课程培训、实业专家讲座、实习调研锻炼、案例分析论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方法,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较强的金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具有金融实业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理论基础的拓宽和加深,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理论讨论、思维训练、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的方法,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2]黄方亮,宿玉海.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當代教育科学,2009,(23):51-53.

[3]刘瑞波,马冉.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64-68.

[4]曹伟.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J].人力资源管理,2011,(4):144.

[5]黄晓勇,张菀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6):11-15.

[6]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48-51.

作者:李国义

第三篇: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

摘要: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议,1997年招生以来,学科教学(音乐)已走过了23年的历程。随着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了学科教学(音乐)研究生的培养权,硕士学位论文可以反映出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和该专业的学术水平,我国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很值得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是较早开始培养学科教学(音乐)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经验丰富且论文数量充足,笔者选用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为样本,以探究研究生的培养状况、研究情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主要目的,以期为日后学科教学(音乐)有关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论文研究

1 绪论

学科教学(音乐)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立教育硕士学位,1997年开始试行招生以来,发展至今已走过了23年的历程。随着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在音乐教学的方向上,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了学科教学(音乐)研究生的培养权,然而事实上学科教学(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水平程度和培养状况怎么样,该专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又是什么,等等这些对人们来说仍存在困惑。硕士学位论文不仅是研究生自身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其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也可以反映出整个学科的学术水平。因此,我国学科教学(音乐)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人把21世纪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通过调查与分析,梳理其类别和特征,总结出研究方法和路径,去探讨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日后学科教学(音乐)有关研究提供相关帮助和有效参考。

2 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简介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设立教育硕士学位的决议,并于1997年开始试点招生。学科教学是一门以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为目标的学科,它主要以就业为基础,不同于学术研究的硕士学位。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学科(音乐)硕士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招生,招生方式为考研和推免两种,其中考研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3教育综合和962音乐教育学,复试笔试科目为专业方向课程,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视唱练耳理论与实践、演唱(或演奏)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壮大,大部分都是博士学位,从导师的学历和职称来看,都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丰富,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能为学科教学(音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3 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情况

3.1研究内容与选题

本次研究以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为指导,划分为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比较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论、音乐课程论、音乐教学法、幼儿音乐教育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工艺论、音乐教育管理学共11个研究领域。在样本论文中,研究音乐教学法的论文最多,达26篇,占总量的32.10%。其次是研究音乐教育社会论的论文,有20篇,占24.69%。再是研究音乐课程论方向的论文,有11篇,占13.58%。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和音乐教育管理学方向的论文所占比重最少。由此可见音乐教学论和音乐教育社会论两大领域是学科教学(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的热点。

大多数论文研究内容集中。有关“音乐教学法”“音乐课程论”和“音乐教育社会论”的研究占70%,对同一问题进行反复研究易使文章缺乏新意,研究生应探索尚未深入研究的新颖点。相同研究内容论文在形式上较为类似。比如在音乐教育社会论方向,出现最多的就是社会音乐教育的调查,以同样的研究方法在不同地点进行研究,对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并非坏事,但会缺乏创新型,降低论文的质量。涉及的研究领域教窄,多是熱点领域的重复研究,很少有人主动去挖掘新领域。高频研究内容多以实践调查类为主,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内容较少,研究生们可以在选题时关注该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研究领域外,还有尚未开发的新领域,建议研究生们在之后的论文选题中,不要只局限于前人学者研究过的领域,将目光放广,大胆创新,去挖掘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水平,更能为学科教学(音乐)整个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3.2研究方法与路径

在81篇样本论文中,只有35篇表明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其他46篇论文并未提及撰写论文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表2是样本论文研究方法表明情况的详细数据。虽然没有表明研究方法的论文占了半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明研究方法的论文逐渐增加,说明研究生和导师们都越来越重视研究方法的相关陈述,在之后的论文写作中,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会在论文中阐明研究方法的使用。

科学使用论文研究方法会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使用研究方法种类最多的为6种,最少为1种,大多数论文使用3-4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使用得最多,该方法适用于各类研究,其次是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从访谈法和调查法得高频使用可以看出研究生重视对社会现状的研究,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样本论文中使用过研究方法的类型有19种,但大部分研究生在研究论文时会采用3-4种研究方法,其中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这都属于实证法和思辨法的,比较老套,建议推广更加新颖的研究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完善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的名称缺乏规范性,具体表现为对研究方法名称的错用。比如:“文献法”应是“文献研究法”,论文中应用了“跨学科分析法”,但是论文中对研究方法阐述的部分却并未提及该方法,这都会影响论文的专业程度。还应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导师和研究生们都应重视起来,端正态度,即使在这一小小模块中,也要做到严谨、细致。

4 对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之建议

4.1学校方面

4.1.1提倡多样化的选题方向,制定明确的论文写作规范

針对当下论文选题范围较窄、论题缺乏创新性的现状,高校应提倡多样化的选题方向和范围,列出值得挖掘或尚未挖掘的研究领域供研究生参考,并体现出学术理论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唯有如此,才能既体现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增加和丰富我国学术大厦的知识总量,又能够为学界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持。截至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音乐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是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差异,这给不同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的统一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带来了诸多不便。

4.1.2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为论文写作提供指导

从对样本论文的关键词、研究方法及考文献的研究中发现,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论文规范性问题,因此论文写作课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是预防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论文写作课程中教授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论文题目的选择与语言的组织,摘要的写法,关键词的选择与运用,论文研究方法的认识与使用,论文标题的模式、格式,文中图表的选择使用,参考文献的选择,还有关于论文写作前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内容和规范等等一系列间题进行训练,这些教学内容都将为研究生们在以后的论文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使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提高论文写作的专业程度。

4.1.3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在研究中发现不少论文中还是会出现一些细节性问题,或者说从论文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论文的重视度不够,态度不够端正,而加强论文质量的管理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进行论文撰写前的准备阶段是从论文选题开始的,选择一个合适的论文题目对完成论文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从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的阶段起,就应开始进行严格把关。研究生应该投入时间与精力去思考研究方向,导师也应重视对研究生开题报告合格性的审查,深入了解研究生选题的可行性、选题的理由、论文的研究价值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从而促进研究生对选题的重视。强化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度,让学生在严格的考核机制下,形成论文写作的自觉意识。

4.1.4加强校园信息资源建设,为研究生获取优质文献资料提供条件

研究生文献资料的获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经,一是通过校园网络获取信息资源。二是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料。在图书馆中查阅文献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料也是研究生探求知识的重要来源。不管是校园网络信息资源还是学校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其时效性和科学性尤为重要,所以学校应当了解研究生的需求,相关部门应加快音乐教育学方向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更新速度,同时保证校园信息资源的质量,各个高等院校之间也可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来为研究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从而避免教育信息资源短缺的情况,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打造良好的教育资源环境。

4.2导师方面

为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有更多的进步,应扩大导师队伍,使每个研究生都能得到导师更多精力和时间的指导。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在岗研究生导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责任心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导师除了在平时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悉心指导外,在研究生论文选题阶段,导师应通过对研究生的了解以及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了解为其提供指导,期间师生要经常交流探讨,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指导学生写作要点,提供建议。优秀的导师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从而使研究生更为高效的完成学位论文。

4.3学生方面

4.3.1加强学科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研究生主要是在课程中来学习专业知识,音乐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首先要学习的应该是音乐教育学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打好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无法完成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的。由于多数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实践和训练上,而缺乏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对样本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关键词的研究,多数论文是调查实践型的,理论性不强,理论型的论文研究只占据少部分,为了提高论文的理论性,也为了防止未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出现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应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除了加强导师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平时研究者对专业知识的积累、研究和思考,并注重研究生之间的学术性交流,从而为完成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理论基础。

4.3.2拓宽其他学科知识领域,为论文创新提供条件

不同学科的交叉会产生新的研究点和新的学科类型,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点,目前音乐已经和其他很多学科形成了交叉学科,如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等等。在本次研究的样本论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音乐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也为未来向的研究生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的个别领城研究过热的情况,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程,研究生们通过对其他学科领城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领域,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及发散性思维,同时,研究生本身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捕捉到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完成有创新意义的论文提供条件,或为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生成做出贡献。

4.3.3在实践课程中积累经验,激发灵感

实践课应成为研究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论知识是为现实中的音乐教育服务的,只学习理论而不付诸于实践终归是纸上谈兵。从对样本论文研究的结果中可以发现,部分研究生是从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得到了写作灵感,因此,研究生实践课程的形式、内容等问题应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就课堂教学而言,可以让研究生先从模拟课堂教学入手,通过反复的模拟,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再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如音乐教育实践的对象可以是幼儿、特殊儿童、老人等各年龄或职业的人,再比如音乐教育实践的地点也不应只局限于校园。研究生们在实践课程过程中可以累积一定的经验,发现一些在理论学习中无法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为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时提供灵感和启示。

结论

自学科教学(音乐)成立以来,不少的研究者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们研究这门学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就是这些研究资料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学科教学(音乐)硕士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但创新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不强,还存在着跨学科研究能力较为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提出--些相应的建议:未来的研究生应拓宽研究的广度,强化研究的深度,在促使理论研究纵深发展的同时加强研究的规范性,使该学科的发展有所突破。本次研究只当作引玉之砖,是千虑一得的成果。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论文存在些许不完善的地方,望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薇薇,张海敏.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6,37(01):81-85.[1]

[2]宋蓓.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J].人民音乐,2010(06):32-35.[2]

[3]丁晓蕾. 我国音乐教育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8.[3]

[4]黄妙秋.论广西音乐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艺术教育,2018(05):56-57.[4]

作者简介:

彭基巨.提高音乐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举措——关于启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 音乐)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1(11):9-10.[5]

作者:颜颂嘉

上一篇: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