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

2024-04-14

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精选8篇)

篇1: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

《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总结

从2011年8月10开始,我参加了《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课程培训,先后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李镗,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袁志勇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郭东岐等的讲座与视频实例,这几位专家、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理念,详细精辟的讲解,让我收获颇多。

创新教学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倡导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要继承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很多都是过去的专业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必然导致教学行动的创新,教学行动创新必然要求教师专业角色实现发展与转变。这样一个过程,必然意味着迷茫、冲突、困惑甚至痛苦。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也就是说,当代教育专业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自我诊断的能力,同时成为反思型教师。现代教师不是给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盲目执行者,而是教学的决策者、研究者和监控者,要进一步做好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反思性教学必须要考虑到教学中产生变化的诸因素。教与学的关系一旦变化了,教师的行为也必须相应地变化。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通过教师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为清晰。因此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节奏是否过快?对学生的估计是否合理?与学生的沟通是否畅通?通过反思和调查,我们可能发现原因在于学生对完成时的“能否持续”的观念不清晰。每一个反思的教学环节都将构成教学连续体的不可分割的链条,成为下一次反思的基础。

过去评价课堂教学往往将评价的关注点定为教师,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学生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因此在评选优质课中,常常出现一些表演性的“好课”,与平时常规教学有较大的距离,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事先制造问题,还要操练好几遍,外加声、光、电全方位包装,课堂成了教师的“演出”舞台,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在这样“完美”的课堂里,受到鼓励、得到锻炼的总是个别“好学生”,多数学生扮演的是“陪学”的角色。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板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这样学生才知道对错。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评价运用得好,可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有效地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评课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功能,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观、评课模式,调整评课者心态与评课方式,唤醒被评价教师的主体意识,确立动态多维的评课标准,建立平等交流与合作对话的关系等方法,促进评课功能的实现。让听课者与执教者、听课者与听课者、听课者与组织者或名师专家之间开展互动研讨交流。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在追问中探询更有效的路径。

创新教学只有当教师成为“专家”时才能真正得以开展。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学创新,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篇2: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

教师的业务成长是在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反过来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阶段性的教学活动完成后,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回头看的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问题直观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因此针对这次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记成功之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思维,初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道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差距较大,导入时出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的小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运用大量的图片和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学生思考,辅以课堂同步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的讨论和归纳总结,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3+2”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

2、记“败笔”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导学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只起到了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另一点在于没有条理清晰的板书,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了课堂小结,没有在黑板上书写。我会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探究的兴趣逐渐加深,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也逐渐融洽,一些偶然发生的事件而产生了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应在课堂或课后及时捕捉,及时记录,成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学生在做题时出现了失误,老师在详细的讲解之后,将一个题推广到一类题,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意识呢?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目标,第一放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形成上,第二放在学科的知识点上,第三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因为兴趣与习惯是创新的保障,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依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3: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职业学校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来看, 基本上采用“专业课程+模拟实训”的组合模式。虽说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确实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会计实践教学中缺乏综合性试验课程。很多学校在会计实训课程中都开设了会计分岗位实训, 如材料会计岗位实训、固定资产会计岗位实训、往来业务会计岗位实训, 充分体现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块化, 但绝大多数学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缺乏综合性试验课程, 没有能够保证学生会计实践的综合性和会计实践的连续性;第二, 会计实践教学缺乏仿真性,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校内模拟实训所提供的具体会计环境, 不够逼真和职业化, 使会计的职业判断力体现不够, 且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给定的, 没有给学生锻炼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第三, 实践教学中不够重视会计信息化。目前, 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 绝大多数只有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 教学内容大体为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训操作。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 尚未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 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学理论上来弄懂电算化记账原理, 只是简单地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用“电脑+会计软件”完成另一种方式的会计实验, 更谈不上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掌握程度;第四, 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合理的评价方式。会计实践教学中, 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完成的凭证、账簿及报表, 忽视讲评分析会计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注重账面考核评价, 轻视过程考核评价, 包括动手能力及创新协作精神。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一)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 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 以更好地完成会计专业总体教学目标。因此, 会计教学目标是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也是其出发点。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 结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实, 职业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通用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 会计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充分参与, 来获得个人的体验,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团队成员共同交流, 分享个人体验, 提升认识。会计实践教学也同样如此, 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在会计实践课上, 学生在特定的仿真环境中, 面对的不是静态的问题, 而是实践中动态的、更加灵活和困难的问题, 要想学会实践中的操作, 发现自己的问题, 必须自己亲手去做。也就是所谓的“做中学, 学中做”。

三、创新会计教学模式

(一) 高效率会计职业化训练。

在职业学校内建立高效率会计职业化实训中心, 重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及课程体系, 配备和完善几十套企业的真实账务资料。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和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采取“高效率职业化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学会建账、记账、算账、对账、结账、报账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 而且还要让学生们下企业、去工商、跑银行、到税务局, 熟练掌握利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票、在网上进行年检、纳税电子申报等职业技能。按角色分岗位操作, 包括手工会计分岗位操作、手工会计综合操作、会计电算化分岗位操作、会计电算化综合操作等。当然, 在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时, 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注意节约成本, 紧紧围绕本专业的教学大纲, 保证全部综合性实验的连续性, 专门安排3~4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 以期达到预想效果。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完全在实际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下训练职业素养, 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会计实践教学需要重视会计信息化。

电算化操作中, 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 把整套账目同时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的账务系统上, 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弥补手工流程中繁复、量大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操作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先进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会计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原始的会计电算化的简单录入上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利用相关的会计实训教学软件, 将它们作为课堂上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同时, 让学生可以在整个校园网范围内随时进行网上练习, 自主进行技能练习、理论学习和各种测试, 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自主性。

不仅如此, 财务信息模拟分析与研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是必要的。利用电算化操作的基础, 展现企业的真实情景, 提供财务数据、图表等实验材料, 并从模拟企业情况或环境出发, 设计有关财务问题;学生结合问题的性质, 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整理相关资料,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 学生分析、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况且,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 他们今后面对的将是层出不穷的且具有动态性的财务问题, 所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的融合迫在眉睫。

(三) 合理的成绩评价方式。

实践教学评价不能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 要求学生完成会计业务实训流程, 但是在综合考虑实训中, 评价学生的表现不应仅仅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 (凭证、账簿、报表) 或实训报告。更要注重过程考核评价, 采取教师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依据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 详细评价标准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协作精神。在高效率会计职业化训练考核评价中, 可以采用分模块考核的办法, 将评价模块划分为“手工会计分岗位操作”、“手工会计综合操作”、“会计信息化分岗位操作”、“会计信息化综合操作”等模块, 每一模块配以相应的权重, 最后评定出会计职业化实训成绩, 颁发“会计职业化考核证书”。这样, 既实现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考核, 又保证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 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认识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通过对实践性教学的不断改革探索, 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效率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毕业就业提高保障, 而且还为学生的终生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4: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教学创新 方法多样 挖掘潜能 学生发展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可见二十一世纪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过程,又包括事物的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明发现,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一、自主创新的教学策略

英语的自主创新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重视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即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创造是一切认识过程所具有普遍的,本质的特征,所有的认识过程都具有创造性。当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创新能力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面对新世纪的英语教学,探求科学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对象的素质。在中学英语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中,特别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去教,学生创造性地去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当时的语境和实际需要,提出不同的、富有新意的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从教的行为与学习行为角度,我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以下操作策略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教学策略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找准学生创新、求新的支点,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建立自由而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堂游戏、作业讲评等教学活动中充当角色,对学困生则给予一定的“倾斜”,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听、说、读、学四个方面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要吝啬说出:good, not bad, excellent……等等赞扬的词和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创新应以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为主渠道,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说明,内容要新鲜,要富有挑战性。应通过设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这些问题,老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话语进行借题发挥,这样不仅促师生之间的交流,还会让发言的学生受到一次鼓舞。事实证明,“语境”对语言的练习是相当重要的。

四、引导学生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加空间,给学生亮相的机会,让学生过上充实有益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做一些具有实践性,动手性的作业,如参加科技、文化、书画、手工等活动。让他们各施所长,各有所乐,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

(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下列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生词、语法、课文;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复习所学内容,善于总结和归纳;平时遇到问题,先动脑思考,然后使用工具书或不耻下问;学习单词能用读音规则和构词法进行联想记忆。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决于其带任务学习或积极学习时间的多少”和“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讲座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行为参与),又让学生通过他们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思维行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思维参与)。在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的语言和语言力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在强化、巩固、拓展中提高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悟、自解、自评、自感的方法去巩固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以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完型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在老师公布答案之后,应留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使他们不要过分依赖老师。老师要掌握分寸,注意方法,多鼓励,多督促。想学、愿学、乐学,学有收获,学有所得,这成为学生取得更大进步的动力,这种良性循环无疑提高了课堂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篇5: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设计初稿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思想品德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搜集我国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

(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说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以及不能正确把握好奇心的反面事例。二.教学课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2.能力:尝试创新思维,初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知识: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明白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好奇心,将好奇转化为创新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创新与科技发展》。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走好创新之路。本节课的内容共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科技发展靠创新”这一层次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理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认识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层次:“由好奇到创新”这一层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好奇与创新的关系,懂得好奇心是一个人走上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

四.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讨论法 3.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八课:热爱科技、崇尚科学,感受了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了解了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学会了怎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其实,留心周围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我们如何才能开启奇妙的知识世界之门,步入科学的殿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任务——“创新与科技发展”

师:首先,让我们回眸2015,一同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播放视频】《中国科技创新的2015》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请大家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自豪等。师:创新对于科技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靠创新。

师点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类也正是由于不断地创新才不断地进步的。为实现科技创新,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筑巢引凤”,不断改革科技创新机制体制,营造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归国创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2015科技创新十大人物——刘兴胜,师:1.在刘兴胜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思考回答:不断创新,艰苦创业,艰苦奋斗。

师点拨,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其实,他能取得这么突出的成就,最主要还是靠他不断创新的精神。

2.这种精神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

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党和国家也一再强调要提高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

出示材料《关注两会、聚焦创新》 师: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材料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上述材料告诉你什么道理? 生思考回答。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如何才能具备这一优秀品质呢?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鲁班的事故。播放视频:《鲁班的故事》

共同探讨:结合故事说一说,鲁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强烈的好奇心和刨根问底的品质 自己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吗?

学生列举事例,如: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张衡等。师:根据这些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生思考回答:好奇心是一个人走上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师:解开科学家成长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许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是否有了好奇就一定能够走上创新成功之路?

下面咱们设臵小小辩论台,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1、3、5组作为正方能够成功;2、4、6组作为反方,有了好奇不一定能成功展开辩论。

师生互动,组间交流。学生继续讨论分享。

刚才,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好奇心与成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论,大家说的都很好,生活中,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正确把握。下面,请一位同学根据刚才的辩论谈一谈如果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奇心?

1.好奇心需要正确把握,否则也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2.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发展成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

师:好,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出示《回顾总结》

创新是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行动,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要怎样做一名创新型人才呢?

生总结,回答。

师:同学们,创新既可以是一种新发现、新观点,也可以是一种新方法、新发明,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面,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身边的榜样。

播放视频《青少年科技小发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创新,缺少的是发现需求的眼睛,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将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落实到行动上,搞一项科技小制作。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实现我们每个同学的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

板书: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2、科学本质——创新;

3、与时俱进——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主旋律;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发明的起点,创新的最初动力;

2、好奇→兴趣→志趣→锲而不舍→创新;

六、教学反思

篇6: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5-25

阅读:

栏目: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摘 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对代写论文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了避免陷入误区,在创新过程中应注意坚持正确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高校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集中、储存、传播、应用机制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向社会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一、信息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均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的代名词,它们并无时间先后之分,但共同标示了21世纪的特点。概括起来,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较先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知识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所言,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是生产设备,而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则是知识工作者[1]。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远较其储存更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整理,更多的信息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资料而已。第三,信息工具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众多研究发现,高校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缺点,由于追求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为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缺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现象严重。为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信息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许多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结论。如Trilling & Hood认为信息时代需要七大基本技能(7Cs),即批判性思维与行为(Critical Thing-and-Doing)、创新(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传播(Communication)、计算机素养(Computing)、生涯与学会自立(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等。《21世纪的竞争》(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报告则认为,信息时代的人才需具备十方面的技能,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2]。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根据乔伊斯和韦尔(Joyce B.& Weil M.)给出的定义,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被陆续提出,如模拟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自学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模式等[3],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Internet网、多媒体技术等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校园局域网、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高校开始陆续出现,这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均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由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媒体的作用由教师的讲解工具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等[4]。以下仅就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

教育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学生所处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卡兹丹(C.Cazden)曾将课堂对话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按照贝布里斯(N.Burbules)和布鲁斯(B.Bruce)的观点,教学对话应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赋权的知识建构过程。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这便决定了“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二者之间的对话往往并不平等,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师生之间常充满矛盾[5]。另外,传统的课堂对话结构由于其封闭性,使学生的思考和行为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最终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学习环境无疑会对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随着即时信息交互系统(如QQ、MSN)、电子邮件收发系统、聊天室、网络社区(如博客、BBS)等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宽松的、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这种对话平台的创建,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平等的对话机制起到纠正作用,进而会解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发展。

(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

团队与合作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他人的协作和配合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之一。目前,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职员的重要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能学富五车,但在工作中却往往由于无法与他人配合、共处而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国外一些大学在教学模式中有意引入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合作项目,如共同准备案例、学习小组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双赢”理念。如美国高校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有三种形式:小组活动(Group work)、切块拼接式学习(Jigsaw)和团队研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team learning)。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果[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如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允许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习软件进行“市场竞争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活动,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还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网上全国市场竞争模拟大赛,由于类似竞赛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因此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经验背景来建构相关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如布卢姆(Bloom)曾将人类认知领域划分为六个方面,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活动领域依次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并依此建立了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7],不同的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者本身经验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国教育学家凯思尔(Kathie F.Nunley)提出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如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如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开发学习网站,目前国内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就属于此类)等。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参与课件开发等,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已被普遍接受。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性教学模式(施瓦布)及“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和德韦恩)等。

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网络学习社区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到学习资料,如:讨论区(如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络杂志(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杂志均提供网络电子版);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EBSCO数据库等可提供中、英文期刊文章);网络课件(如MIT网络上已公开了部分课件资源,我国也正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可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整理相关主题文献等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抛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正确把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所谓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抛弃,而是“扬弃”,是信息技术、新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特别指出“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8]。

(二)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警惕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在教学实践中已发现了网络教学的一些负面效果,如学生在网上浪费掉大量学习时间,网上交流效果较差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不搞“一刀切”

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也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也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另外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可能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此时黑板板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搞“一刀切”,盲目地上计算机、建网络,不顾教学实际需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篇7: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

舞蹈课程应该作为高校师范生的重点课程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很低。一些高校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桎梏,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舞蹈课程能使师范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获得身心上的放松,也能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让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但是高校的重视不够,会使学生的身心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1]。

2.2忽视舞蹈实践环节

舞蹈课程应该以实践环节为主,但是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在教授舞蹈课程时,以理论讲述为主,忽视了舞蹈的实践环节。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只为学生讲解了舞蹈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对学生没有任何功用。高校的大多数课程理论性都非常强,如果教师在舞蹈课程上仍然为师范学生灌输理论,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3实践和理论相脱节

一些高校的舞蹈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是导致舞蹈课程教学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包括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音乐与舞蹈学等等,但是许多高校的舞蹈课程教师在讲解中都没有联系实际,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使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低下。

2.4忽视舞蹈社会功能

舞蹈具有交际、教育、认知等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可以引导师范学生趋向美善,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舞蹈课程上并没有突出讲解这种社会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舞蹈的审美价值,使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兴趣大为下降。

3发展和创新是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3.1符合文明社会的需要

首先,发展和创新是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符合文明社会的需要。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的一种运动形式,集合娱乐、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中的一种高雅活动,从舞蹈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健身型、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当今文明社会的需要。

3.2促进师范生身心发展

其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师范学生的身心发展。舞蹈具有健身性,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仍然能保持充沛的热情。舞蹈具有健心性,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调节焦躁抑郁等情绪障碍。舞蹈具有社会性,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

3.3提高师范生艺术修养

再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师范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舞蹈课程中,男士举止庄重,彬彬有礼,女士温柔典雅,婀娜多姿,即使是快节奏的音乐,男女舞者也不失高雅的风采。因此,师范学生在舞蹈课程中,可以收获美的享受,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3.4体现广泛的社交性质

最后,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可以体现广泛的社交性质。舞蹈课程是国际范畴的课程,世界上的许多高校都注意到了舞蹈的重要作用,将舞蹈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重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舞蹈课程是不同民族情感的“形体语言”,体现了广泛的社交性质。

4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的策略

4.1创新教学大纲,提高高校重视

首先,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教学大纲,提高高校重视。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师范生来说,舞蹈课程都比较具有挑战性,许多学生没有舞蹈的基本功,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习困难,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修改教学大纲,在课程讲解中渗透舞蹈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提高高校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舞蹈学习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为舞蹈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舞蹈教师具备一定的舞台经验和教学能力。为了提高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安排培训计划,对教师展开培训,提高教师的舞蹈素养。同时,高校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为舞蹈课程提供软件设施和硬件设备,让课程能够顺利地开展。为了推动舞蹈课程的发展,高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舞蹈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4.2创新评价方式,重视舞蹈实践

其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评价方式,重视舞蹈实践。为了能充分提高师范学生的舞蹈素养,高校应该创新一套评价方式,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许多高校仍以成绩论短长,把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来体现,而是要通过舞蹈实践来表现[3]。高校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表现指的是学生日常的舞蹈实践水平,期末成绩就是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适当增加舞蹈课程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实践能力。

4.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再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高校师范学生来说,他们的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仍然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的灌输,很难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节教学进度,让学生充分地吸收舞蹈知识。现阶段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提高,许多高校在舞蹈教学时仍然采用大班制的教学制度,没有对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区别。同时,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优质教师,在学校中没有足够的教师来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舞蹈教学,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吸纳优秀的教师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高校可以用高薪来吸引人才,从社会上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并对学校现有的舞蹈教师展开培训,壮大高校的师资力量。

4.4创新团队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此外,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团队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在国际上有须有优秀的舞蹈团队,这些舞蹈团队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级的声誉,除了具备专业素养之外,还需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舞蹈团体中,每一个团员都有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每个成员都是缺一不可的。高校如果想培养出这样优秀的舞蹈团体,就应该培养师范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小组分配,确定各个组员的任务,形成一个舞蹈小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各个团队进行相互磨合,同时培养他们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同国际上的优秀舞蹈团队一样。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性质的舞蹈比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省级或市级的舞蹈比赛,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

4.5创新实践方式,提高综合素养

另外,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实践方式,提高综合素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的舞蹈教师在上课时都是亲自示范,也就是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进行舞蹈编排,对整个舞蹈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可以降低演出的风险,但是也减少了学生进行舞蹈感悟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4]。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高校舞蹈课程教师应该创新舞蹈的实践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舞蹈编排。教师在学生的编排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作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师单纯对学生进行口头讲授,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舞蹈的表演者和创造者,让学生在自主表演中感受舞蹈精神和舞蹈本身的情感,从而掌握舞蹈真正的奥秘。

4.6创新结合方式,应用现代技术

最后,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结合方式,应用现代技术。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多地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舞蹈课程中,教师也应该促进舞蹈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摄像设备来记录学生的舞蹈过程,师范学生通过对影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问题进行优化。教师还可以把不同时期的视频影像进行存档,方便学生对比和分析。此外,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呈现国内外著名的舞蹈,让学生进行鉴赏评价,提高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

5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培养一批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应该重视师范学生的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张逸.高等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舞蹈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王薇.师范类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3]钟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篇8: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与创新

实践证明:“继承——引进——改革——创新”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整体,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强调和偏执一方的观点和做法, 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 我们必须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 在引进的前提下创新。下面谈谈关于教学模式的“继承——引进——改革——创新”问题。

(一) 设计教学模式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成功地实现教学目的, 舍此, 教学模式的设计将毫无意义。显然, 从教学任务出发, 为教学目的服务, 是设计教学模型的最基本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我们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环节:1.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巩固练习, 4.反馈矫正、5.课堂小结, 6.当堂检验, 7.布置作业。

其中, 第二个环节讲授新课是本课型的主要环节, 用时25分钟。根据内容的逻辑顺序和重难点的要求, 将这一环节具体分解为四部程序:1.分式的概念, 2.有理式的概念, 3.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4.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这是从教材的目的性和学情的实际出发, 为突出新授课型的特点而设计的。这一模式, 有对传统教学程序的继承、发展, 也有对现代教学结构的吸收融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效果出发。

(二) 任何教学模式, 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要求、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对任何具体教学过程普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 那种乞助于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企图以不变应万变, 一劳永逸或者哗众取宠, 追求时髦的做法, 都是形而上学的, 荒诞无稽的。即使同一教学内容, 同样的目的要求, 由于时间不同, 教学对象不同, 其教学模式和具体程序也必将各自有异, 绝不可生搬硬套, 从一而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 针对学生实际仅设置了五步程序, 在新授的同时, 随机插入反馈矫正, 并将巩固训练环节与当堂检测合二而一。

诚然, 强调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并不排斥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也就没有模式可言。既灵活又稳定, 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又有特殊的针对性, 这是我们探索中的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

(三)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就其本身而言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 这一环节符合“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 符合“知识迁移”的教学规律;就其功能而言, 这一环节旨在为新授扫除障碍。是教学模式中的精华, 应该继承发扬, 引进吸收。但是, “检查提问”与“诊断补偿”两相比较, 则不难发现它们在操作内容上有着重大区别:在这一环节中, 凯洛夫只注重教养任务即认知领域的查漏补缺, 而忽略了教育任务即对学生情感领域缺陷的补偿;布鲁姆则有二者兼顾之长。不过我们必须看到, 布鲁姆赋予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我们只能在技术上、形式上, 以布鲁姆之长, 补凯洛夫之短。从而加以借鉴引用, 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结构。较好地弥补了“凯氏”模式的不足, 而又避免了“布氏”刻意追求所谓“情意目标”的“套路”, 在探讨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继承, 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本世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海内外学派如林, 百花纷呈, 其间不乏真知灼见者, 已为广大教育同行所首肯, 并竞相效法。但是, 也必须看到, 其中瑕瑜互见者有之, 标新立异者有之, 名实相悖者有之, 人云亦云者亦有之, 对此本文不敢妄加微词。但我们在学习借鉴过程中, 是要颇多勘酌, 狠下功夫的。我们主张“拿来主义”, 其实“拿来”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我们重其实而不慕其名, 不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教改之争, 是质量之争, 效益之争, 大可不必纠缠于“目标”与“目的”之区别, “诊断补偿”与“检查提问”之异同而陷入文字游戏喧宾夺主。有鉴于此, 我们在教学模式的表述上, 往往不拘一格, 似“凯”非“凯”, 似“布”非“布”, 大有“四不像”之嫌。如第一个环节称之为“导入新课”。“出示引例”则是本节课的特殊情形。或许这正是我们的特色!

(四) 因为“不拘一格”, 我们在借鉴时完全“依样画胡芦”的情形也是有的。如引入“反馈矫正”环节便是一例。

反馈矫正是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 无论作为一项教学原则, 还是一步教学程序, 引进借鉴“反馈矫正”理论, 对于加强素质教育,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都不失为一项极其有益的措施。现代教学论和传统教学论, 虽然都有双向信息反馈, 但都没有与“矫正”联系在一起, 未能做为一种规范程序纳入教学过程之中, 缺少科学意义上的“反馈——矫正”环节。而“布氏”理论弥补了这一重大缺欠。

上一篇:高三数学艺体生复习下一篇:加油卡资金结算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