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实施管理制度

2024-04-25

教改实施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教改实施管理制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方案与实施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学院试点专业之一正在突破原有的专业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正朝着培养学生融入旅游市场的目标靠拢,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改方案和实施计划。具体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体现:

一、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在开办之处就开始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既结合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生源情况,提出既不能办成中职旅游专业的延伸。又不能成为本科旅游专业的缩影,要走出一条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一条新路子。要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起来,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讨论,把旅游管理高职专业定位成培养旅游行业,即旅行社和星级宾馆中的一线服务与管理人材为主。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把《旅游文学》、《旅游概论》从必修课调整到选修课中,同时选修课中加入《演讲与口才》、《中外礼仪》、《客源国概况》。这样的辅助课程,必修课中加入《旅游会计》、《旅游市场营销》这样的与旅游管理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在专业实训课中突出宾馆和旅行社两个主干。从宾馆服务员和旅行社导游服务两个基层岗位着手,并在最后学期深入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实训总课时达到1196节。这样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是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

当然,现实中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高规格的旅游市场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来充实。旅游行业需要从基层做起,这一点在这个行业尤为突出,尤为明显。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与我们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所违背。既然要从基层做起,那谈何管理人才的培养,其实深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不难发现,我们的出发点是站在一个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把服务的技能和管理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既考虑到了高等职业素质的教育,又切合了旅游基层岗位的需求。

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一个切合于实际的专业队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学院旅游商务系特在暑假聘请了南昌市旅游协会的八位专家与旅游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计划。这八位专家分别来自江西省各大旅行社老总以及酒店业的人力资源资深专家,专家们分析了当今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前景,也提出了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的走向,这对于我们旅游管理高职专业办学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们的专业教改提供了很多的实践依据。

二、加强学生素质

从高职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高中毕业未进入本科院校,说明其文化水平与本科学生有所差距,考虑到旅游职业教育的实际和旅游市场的人才高标准需求,人才的培养其实并非易事,无论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的调教还是从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所以说,加强学生素质当然就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重点,首先,我们从旅游行业的外语氛围开始着手,无论是高星级酒店的外语要求还是国际旅行社与中国加入WTO的紧密联系都促使我们对学生外语素质提高应大加力度,在今年开学初期,在旅游专业的楼层范围里把原有的中文宣传栏全部设成英语字样,教师授课融入双语教学,开设《旅游英语》的课程,课程中突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加入大量英语实训教学。接下来,对学生培养的是语言表达方面以及个人表现力的培养。专业组上规定即将考导游证的学生在每天早读时下到各班班级进行模拟导游的现场导游,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一种表现力,又可以加强他们将来在旅游行业中必将遇到的主流和沟通,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在这几方面的提高是很明显的。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方法改革

旅游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式本就应以实践为主,那么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更应与行业靠拢。旅游教研组的教师有着强硬的实践教学素质,基本上所有教师都是在行业中有过大量的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全部考到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证,并从事过导游工作,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高星级酒店从事过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

旅游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如果 光凭以前的实践经历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不在这个领域中落伍,我们的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仍然深入到行业中,例如:旅游专业组主任王玲丽副教授现在仍然深入到旅游基层中与管理者接触,与一线服务员工交流,上课,进行指导性的培训;青年教师在节假日在旅行社进行线路设计,带团等工作,这些在学校以外的经历都是对自己的充实,也是对行业的反复认识与探索,为的都是用最直接的经验演变成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做到以下几点改革: 1.主动性教学,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2.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易懂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考试。

3.那书本知识和职业道德内容结合在授课当中。

4.在课堂中把方法教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5.用双语教学来创新教学。

以上从三大方面来展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方案和实施计划,从总体上来讲是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又体现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这些方案和计划都正在实施,也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执笔人:王 佳 2004.10

篇2:教改实施管理制度

排球是高校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排球运动也在现代社会的改革的契机中寻求自身的变革。目前,传统排球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排球教学的需要,排球教学变革迫在眉睫。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对于排球远动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排球专修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材体系、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课程目标从单纯追求对运动竞技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向通过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水平提高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设置从传授专业理论、运动技术向知识传授、技能掌握和能力发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加强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排球专修课程的设置在教学时数、开课时间、开课时长上各院校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理论上呈现出重点突出、相对集中的趋势,技术教学在保证基本技、战术内容的同时,对技、战术掌握的精度和宽度上表现出相对分散的趋势,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对学生技能培养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率相对偏低,特别是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环境的创设各院校差距较大;大部分院校的专修课考评体系由理论、技术与技能三部分组成,技能考试环节存在较大分歧,考评体系单一,考评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及时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专修课教学的改革。

现将排球教改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排球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最重要的性质是健身和竞技,而高校排球运动是属于大众健身的组成部分,因此,健身是排球教学中最具有显著价值的功能。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教学中,都要以育人为本,结合排球的两大特性,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在排球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是提升排球教学质量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融入和谐的师生互动因素,将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引进新的高科技如多媒体等全新的教学设备,发掘新的排球锻炼的游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积极地宣传体育运动“团结友爱、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运动精神,从而提升排球教学的精神价值。

2.改变标准,综合评定,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

改革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办法,淡化纯粹的技术考核,重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彼此交流,采取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多元性评价等多种方式,促进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拓宽视野,扩大交流,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高校排球教师理应从自身做起,提高新理念认识,强化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转变陈旧思想观念,促进自身执教能力的发展;注重科研,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拓展视角,促进自身素质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树立终身学习观,加强业务进修和培训,完善自己,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4.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排球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和计算机CAI等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动态地模拟排球技战术的时空特征和连续变化过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同时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与教学实施,也是现代体育教学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

5.重视教学训练的实时控制环节。传统的课时教学程序是:宣布课时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师示范与讲解→讲解练习形式与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全课小结。在这样的教学程序中,因少了一个不可缺的环节一检查与反馈,因此,学生对自己练习的动作质量与联系效果知之很少,甚至几乎不知。其结果是教与学均失去了针对性,其主要表现为,练习效果好的得不到强化,练习效果差的得不到纠正,课时的教学过程处于失控状态。如果在传统的课时程序中增加一个检查(动作不符合课时任务)―矫正(通过矫正练习并合格)―进入下一个练习的闭路实时控制环节,那么,这种步步检查与反馈的控制方法不仅能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又能适时地强化练习的效果,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排球项目是一项多人参与的活动,普及面积广,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在群众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排球运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锻炼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坚韧的性格,作为高校体育课其中的一个项目,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关键一站。高校排球课教学应克服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首要任务,为排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发挥作用。

体育教研室

篇3:实施英语教改的困惑与策略

一、困惑

1. 教改中理论和实践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而教改活动的具体决策者大都是教研员,他们的理论知识十分丰富,研读过大量的教改资料,也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可是他们多数不再继续一线的教育教学,也没有多接触教育的对象———学生,这样就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多的一线的英语教师虽然总结了不少的教改经验,但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资源贫乏,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高度,这样的教改只局限于原始阶段,难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机结合起来。

2.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创造意识的培养。有些学校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加上教研开展不到位,虽然形式上使用的是新教材,但事实上却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然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不教,遨游于“题海”,转战于“千题百练”,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 对教改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巨性,不是轻易就可以成功的。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改的正确认识,意志薄弱,遇到一些挫折就打“退堂鼓”,草草收场;有的是“蜻蜓点水”,走个过场,使得教改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4. 教改过程中没有创新精神或者急功近利。

教育的改革要有针对性,不能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别的地区的成功经验,盲目“克隆”。比如对于新教材的使用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和很多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的教学设备缺乏,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有的好大喜功者盲目标榜自己,急于求成,治学不严谨,搞“花架子”,不能把教改落到实处,导致失败。

5. 对教改成果评价的误区。

由于对新课标的评价标准认识不够,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仅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教师也拿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如此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进行加班补课的现象就会一直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会一如既往。

二、应对策略

1.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他们的教育智慧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自我教育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新课标理论知识,领悟教改精神,正确合理使用新教材。新课标教材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性,而是包含文化、地理、历史、科技、民族、民俗等各方面相关知识的综合性教材。我们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掌握最新发展与方向,与教材同步,与时代同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情趣,多与学生沟通,师生平等对话,互动教学。也要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教学监控能力,学习教学艺术,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

2. 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改指导框架。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顺利成功的,要经历多年的锤炼,我们要有信心和勇气,要不满足已有的经验,突破传统的樊篱,展现独特的个性,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是长期的探索,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对我们意志的考验。新教改提出更高的要求,角色、观念、行为等发生了变化。而新教材只是提供信息的平台,它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并且有些信息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增删教学材料,不依赖于教材,多挖掘、补充、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

3. 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诚合作,资源共享。

我们要改进教学手段,提供可利用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视听仪器,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堂容量大,教学效果显著,还能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健全新课标教改的评价原则体系。

教改评价是对教与学活动的评价,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心理学家鲁克说:“人的创造潜力无论怎样巨大,如果他不用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具体实施的知识来进行‘授胎’的话,那么他的智慧也是‘无生殖力’的。”教改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多元化原则,情感原则,激励性原则。新课标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智力智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衡量的。教育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有健全人格的人,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标准衡量新课标教改的成果。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改从课程结构、组织形式与评价体系几方面来说,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教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强调“以人为本”。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虽然在教改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把握教改的精神,进行科学务实的探索,就一定能够走出教改的误区,取得教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1983.

篇4:学科作文的教改价值与实施策略

学科作文 教学改革 作文策略

学科作文主张衍生于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跨学科写作教学流派“学科中心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西方不少国家作文教改的重要样式。我国作文教学的不少先行者也尝试将作文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力图让学科教学与作文教学互补共生。较早提出作文与学科联系的是李希贵先生,他在1984年提出“作文教学同语文教学从学科上分离,独立成科”,认为“作文独立成科,不仅可以一扫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而且从教材编写上可以主动地与学科结合起来”。吴世昌先生1991年对作文与其他学科联系进行了逐一罗列。杨洪梅老师在1997年提出“结合其他学科,进行作文研究”。新世纪以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且影响较大的是钟传祎先生。

一、开展学科作文训练的价值意蕴

当作文教学改革经过快乐作文、情景作文、想象作文等轰轰烈烈的推进,仍然不间断地遭受到学生作文题材狭窄、内容空洞的批评之后,学科作文的兴起能够把改革视点拉回到学生的生活本原即学习活动中去,使作文训练与学科学习相辅相成并成为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手段,更多地让学生增强和提升一种理智力、判断力、思考力以及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利用、呈现的能力,较好地扭转作文教学中重技巧、轻思维的倾向。

1.学科作文的兴起,能够促使作文教学改革回归本原,使作文成为一种学习手段

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无东西可写,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三是写作动力不足。关键的是第一条。面对学生假而空的作文,不少人总是抱怨学生的生活积累少、资源贫乏。其实学生生活的主阵地在学校,最熟悉、最有东西写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生活。而在其学习生活中,占时最多的就是学科学习。在学科学习中既有对人、对事的记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有对天地万物的发现、探究,能够在学科学习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接受科学和理性精神的熏染。所以学科作文的兴起,不仅从学科学习上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使写作成为学科学习的帮手和工具,而且通过这种作文活动,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作文内容的源流问题。

2.学科作文的推动,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要求,顺应了世界作文教学改革潮流

全美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与主要州立学校官员委员会协调共同完成的《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草案》,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收集整理、理解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能够对信息观点进行报告,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创作。日本2008年修订发布新的课程纲要,修订目的就在于强调“加强读、写技能的教学,加强短文的写作和其他学科关联的读、写技能”。我国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中,也强化了写作要求。如初中物理学科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写一篇小论文”,“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活动的教学基本形式上提倡“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3.学科作文的训练,能够扭转作文教学中重技巧培养、轻思维训练的倾向,促进学科学习与作文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发展

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更多地表现在它的思想性上,所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就在于文章的思想性。对我国教育批评较多如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问题,本质上讲也是对学生思考力教育不够所致,不少作文教学仍囿于章句技巧之中。王小波先生说“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而在于思想”,的确是振聋发聩之语。有的心理学家把思维定义为“问题的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往往追求陶冶与娱情,忽略益智和思维。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从哪里来?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运用学科知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各门学科知识、原理是人类智慧尤其是理性思维的结晶,学生学习过程既是习得过程,也是探究过程。学科作文引导学生把这种探究和思考用文字记录下来,对学生的未来成长甚至整个民族思维品质的提高都是很有意义的。迈阿密大学师范学系写作艺术教授罗马诺指出:老师能让学生从写作中发现、创造并探索他们的思考能力,深化既有知识,去培养智能的自主性,去推测可能性,去与难懂的概念奋战,在学习中发挥想象力。

4.学科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多种文体写作能力,使其受益终生

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语体、风格。譬如说文艺文使用文学语体,变幻多姿;应用文使用事务语体,朴实端庄;政论文使用评论语体,睿智犀利。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写过的文章少说也有几百篇,但由于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文艺文、轻应用文倾向,学生学习期间长时间专注于一两种文体的练习,文种单一,营养不良。不少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很长时间内都不能脱掉“学生腔”、“文艺味”,写出来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不伦不类。关键也就在于在中小学阶段缺少科普文、调研文、学术文甚至是日常应用文等经世致用文体的训练。而学科作文能够让学生在诸如数学学科的概念原理学习总结、化学学科的实验报告、历史学科的景点游记、地理学科的气候观测报告、音乐学科的名曲欣赏、体育学科的游戏场景描写、美术学科的经典画面解读、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等多元训练中,体味不同文体的语体风格、语言特点、结构样式和体式规范。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经过严密的学科作文训练,必将受益终生。endprint

5.学科作文能够发挥学科优生的优势,激发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习、运用规则的智能活动,而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之一就在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不少理科学得比较好的学生,由于自我心理暗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作文能力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捆绑在一起,如果一个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不行,可能对作文也就不感兴趣。而开展学科作文训练,学科出色的学生往往由于其在某个学科上占据优势,所以他在自己认为十分拿手的学科作文练习时就容易树立作文的自信,有话写、愿意写,也写得好。

二、实施学科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科作文教学作为当下世界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主张,具有很强的生长性,代表着作文教改的重要走向。要改变时下波澜不惊的现状,必须大力实施师资为主、学科合作、深化教学、变革标准、下水导引等多方面的策略。

1.变革师资培养模式,小学阶段尽可能使用全科教师

目前学科作文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小学,原因在于小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来说专业性偏弱,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对各个学科的认知性、适应性比较强。研究表明,学科作文实验搞得风生水起、富有成效的地方,大多是全科教学,或由语文教师兼教多门课程。但不少地方小学分科教学相当普遍,给学科作文的推进带来师资障碍也就在所难免。近年来,随着小班化的推进、小学学科之间门槛打通的客观要求,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呼声日高,为小学学科作文的全面推广带来了可能和希望,但变革小学师资培养的模式是根本前提。

2.建立作文教学联盟,形成整合课程

美国学者们在制订《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草案》时认为,跨学科教学既能体现作文教师的地位,同时也承认其他学科教师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学科作文有一个困难难以逾越,那就是:年级越高,推进难度越大。在当前情况下,初、高中实行全科教学几无可能。因此,实施学科作文必须组成作文教学联盟,加强协作交流,由学科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定题辅导。同时十分有必要对学科教师进行一定的作文指导方法培训,让学科教师增强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意识,掌握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反思的能力。

3.重视学、做、用、写结合,夯实学生学科学习和写作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科作文生活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由于教学观念、办学条件、设备设施、学生规模等影响,学科实践活动开展较少。有的学校即便是课程规定的实验也短斤缺两、不能保证,学生缺少动手的机会、实践的体验,学习生活记忆中值得回味和记载的东西当然就很少。因此,学科作文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求学科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和演示性,凸显“教学动点”。另一方面也要求语文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学科情境再现,指导学生或抓住最动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场景、片断,或就某一个学科概念的深化、学科原理的运用等进行写作,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学科学习中最拿手、最得意的学习场景、故事、心得,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此外,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记录学科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具体问题等实际的鲜活案例,使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互交融,促进学科作文的生活化。

4.更新观念,创新和丰富学科作文的表现形式

传统观念中的作文似乎应该是要素完备、段落分明的文字表述。其实,写作是一种表达、传递信息、情绪、思想的行为,其手段、形式甚至载体是应该不拘一格的。在很多国家,数学、物理概念图的制作都被视为作文形式。因此在学科作文的样式上,既可以是纯文字表达,也可以是图文互映,甚至无声文字与有声视频结合的多媒体形式;既可以是现实手法的实录记述,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浪漫童话,目的就在于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放飞想象、肆意表达,增强学科作文的开放性和吸收力。

5.改革评改标准,坚持科学性、生动性相统一

众所周知,作文评价的标准必须兼顾到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文章的价值除了娱情养性之外,主要集中在其思想性上。在实际评改过程中,语言的绮丽、技巧的多变被不少教师甚至不少重要考试的评卷者放到第一位,而文章的品位、观念、思想则被放到第二位。但学科作文大多数可能理胜于情,教师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哪怕是一丁点甚至不太成熟的创见都要大加鼓励,保持和支持这种积极性。至于其在遣词造句甚至结构规范上的瑕疵和不足,也是瑕不掩瑜,随着不间断的训练应该是可以克服或完善的。

6.鼓励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写作,发挥示范导引作用

教研并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标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学科教师来说,教学研究的常规方式就是学科研究,表现形式就是学科研究写作。这种学科研究写作,较低层次的有学科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较高层次有就学科问题提出教学策略或就学科课题进行专题、系统研究。一个学科教师不间断地进行这样的研究性写作,不仅促进自身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而且能够主动呼应学生的学科作文,起到教学相长的示范效果。

学科作文本质上属于作文教学改革,学科教学也有自身的体系和方法。不同学科开展作文练习的内容方法千差万别,不是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全部适合开展作文训练。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学科学习与作文学习两个方面的关系,找准二者的连接点,切实防止因学科作文的开展而冲淡甚至削弱学科内容的学习,出现“作文中心”的泛化现象。只有这样,学科作文教学改革才能得到良性持久的推进。

————————

参考文献

[1] 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学科作文的概念[EB/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

wlsj/xkzw/xkzw1/201012/t20101210_985516.htm.

[3] 张海燕.旨在提高学业的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探讨.教育评论,2012(2).

[4] 亦瞩.2008年日本即将发布新的课程纲要.课程·教材·教法,2008(3).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www.pep.com.cn/czwl/jszx/tbjx/kcjc/kcbz2011/.

[6] [美]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匹兹堡大学.美国初中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钟传祎.“作文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小学教学科研论坛,2004(6).

[作者:张松祥(1972-),男,江苏如皋人,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副教授。]

篇5:高效课堂教改工作实施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汉中市汉台第二中学高效课堂教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区教体局、教研室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教改工作在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特制订我校教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课程改革实施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平等交流、多维互动、具有生命发展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实施原则

1、坚持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坚持边学习、边实践。

2、实行自主实验和统一管理的原则,教师自主进行实验,由领导小组管理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3、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高

一、高二年级开展高效课堂实施工作。

四、具体实施方案

1、基本模式为20+25。

20是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2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

25是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自学、对学、小组学习、练习、测评)。

六个环节----复习引入、明确目标、预习检查、分组合作、展示汇报、当堂检测。

2、课前准备——教案、预习提纲、学案(1)教案

按学校要求书写,也可以备课组分工合作,资源共享(2)学案

按配发的学案、资源与学案、伴读等优化组合。在起始课、习题课、复习课中可以单独设计印刷(3)预习提纲

一课一提纲,学生可见,至少课前一天发给学生(4)质的要求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进入有路径(5)环节要求

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把本节课内容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以往所学为本节做了哪些铺垫,本节为以后学习做了哪些准备)、问题逻辑、学法指导(引导分析、质疑追问、追问探究)、学习反思(方法运用、思想体现、规律总结)、布置作业、归纳小结。

3、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课前

1、整合学案

2、备课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备内容、备学生、备标准)]

3、学生预习资料:课本、学案

形式:先独立后合作

方法:先全面后侧重。先独立阅读课本然后根据

学案,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课本尽量解决,解决不了问题带入小组,合作研讨解决。课中

1、重申目标

2、学情调查(调查学生、学生质疑)

3、问题汇总

4、精讲点拨

5、当堂检测

6、小结作业(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课后

1、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小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存在问题的学生

小组制定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

2、对收上来的学案、作业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在通过习题课解决。

五、几点要求:

1、全体教师要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认识,要将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教学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全体教师要切实做好教学实践,积极开展网上学习研讨活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并不断反思、改进。

3、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长会,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各教研组要抓好教改实验的观课、议课、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把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6、学校每月召开一次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解决问题,交流经验。通过实践,使实验教师达到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篇6:理实一体教改实施方案

信息工程系

从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目标出发,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项目名称

阶段性理实一体教学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实践、总结、提炼出适合理实一体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论

三、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阶段性理实一体教学”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教改工作的领导 组长:洪炜

副组长:徐佩锋 李学明

组员:江进、周伟、耿飞、刘翠芬、陈小燕、宋白玉、潘蓉、李娜

2、组织好教师的动员和培训工作,教师认真参加各级组织或自发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采取课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解决教改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3、教研室、督导组认真组织教改课程的备课、听课、评议等活动。

4、教学改革与年度考核工作挂钩,对在教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予以表扬和奖励。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形式

1、将教室搬进实验室,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

2、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寻求“教、学、做”一体、“德、智、技”兼顾、“校、生、企”互动的最佳教学模式。

3、基于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教学平台。

(二)教学组织

1、积极开展学生为主、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协助教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2、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方案,采取各灵活有效的方法,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分配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结合实践,灵活运用,鼓励组内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乐于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组间、学校等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实行不同等级的计分制。

4、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加强学习小组的考核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三)教和学方式

1、教师备课

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的角度,编写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教案设计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必须精钻教材,合理加工,科学补充。为学生设计出自主学习和实训教学的方案,减少无效劳动,增强授课内容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2、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主导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教师的导和帮,学生学和做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晴,学生与教师协调互补、相得益彰,学习过程不落俗套、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3、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

五、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阶段(2011年1月)

1、选取试点班,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做好学生的动员发动工作。

2、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3、制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2月-6月)

1、试点班按照既定方案开始上课,教师认真备课,编写教案,逐步完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2、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教,针对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组织、指导教师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索活动。

3、任课教师在课后要进行课后反思和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成败,纠错扬优,使教改工作顺利推进。

4、收集整理好各项过程资料,及时归档。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6月-7月)

1、全面总结项目实施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和总结论文,完成教改鉴定,进行成果展示。

2、总结出阶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系统化的策略方案,并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和相关论文。

3、全面整理教改的相关资料,形成正式文稿,以成果的形式出现,并设想试点班级加以推广。

六、教改目标及成果形式

1、教改目标

解决当前专业课程常规课堂+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组织松散,教学过程不连贯,不能很好完成技能教学任务的问题,促进技能性人才培养的教学和运用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

2、成果形式

(1)阶段性理实一体教学效果问卷调查(2)阶段性理实一体教学实施方案(3)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

(4)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附件:教学案例、学生作品、教学总结等。

篇7:龙岩市教改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教改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1-11-9 17:11:06 访问次数:19

2龙岩市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1]83号)精神,按照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 目的安排,以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在部分县(市、区)和学校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推进教育改革。为使教育改革试点科学有序进 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着力点,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着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加强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力求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所突破,又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

3.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校先行先试。注重整体部署和局部试点有机结合,深入实际,加强协调指导,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试出典型、试出经验,发挥试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发展教育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集聚改革思路,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局面。

二、目标任务(共7大类37个项目)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的战略目标,组织实施七大改革试点任务,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步伐,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上取得突破。到2012年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上 下结合、全面联动的教育改革局面;到2015年力争取得关键性成果,在教育改革试点中做到实施先行、突破先试、进展先进、经验先出;到2017年力争通过 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化和推广,探索一条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现龙岩特点的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7个)

(1)探索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新罗区红坊中学1个省级试点项目)。

(2)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新罗区教育局1个省级试点项目)

(3)推进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建立高中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弹性学制等人才培养模式(龙岩一中、永定一中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4)探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方案(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新罗区白沙中心小学、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等3个省级试点项目)。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2个)

(5)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度集中办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永定县、上杭县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3.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7个)

(6)积极探索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永定二中、龙岩三中、龙岩市松涛小学、漳平市实验小学等4个省级试点项目)。(7)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建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龙岩市教育局1个省级试点项目,确定新罗白沙中小、漳平实小、永定三中、新罗白沙中学、上杭二中、连城朋口中学等6所学校为试点校)。

(8)综合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龙岩市普教室、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4.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0个)

(9)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新罗区1个省级试点项目)。

(10)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长汀县1个省级试点项目)。

(11)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长汀职业中专学校、上杭职业中专学校、永定侨荣职业中专学校等4个省级试点项目)。(12)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龙岩农校2个、永定侨荣职业中专和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合1个、龙岩财校等4个省级试点项目)。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3个)

(13)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考中招制度改革(龙岩市教育局1个省级试点项目)。

(14)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和招录办法改革(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6个)

(15)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动物医学、应用化学)(龙岩学院2个省级试点项目)。

(16)“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龙岩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17)“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龙岩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

(18)“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闽西职业技术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19)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7.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个)(20)组织开展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上杭县1个省级试点项目)。

(21)全市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三、工作机制

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一)由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称市教改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改革工作,统筹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 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教改办)设在市教育局,承担市教改办日常工作,市教改办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综合组(设在市普教室)。各相关单位 按照责任分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积极推进全市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二)市教育局具体负责试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相应的试点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指导小组,落实试点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推进工作。

(三)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按照省、市教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试点方案,推进试点实施,督促检查,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四)试点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市—县—校”分级推进、组织实施;试点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由试点单位领导担任,实施好试点项目工作,并及时向相关业务科室和市教改办提供阶段性材料。

(五)市教育局负责4个市级直属项目,其余项目由相关县(市、区)和高校负责。市教育局各业务科室负责对相关试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了解进展情况,加强指导和推进。市教改办综合组负责汇总上报各阶段有关材料,做好总结、宣传、推广等工作。

四、项目管理

(一)启动实施。纳入省里确定的改革试点,由各县(市、区)、各相关学校提出任务书和具体实施方案,经省教改办审核备案后启动。

(二)过程管理。各试点项目要切实抓好项目启动、进程调控、阶段总结、方案调整、评估检查等关键环节,做好人员 和资源配置工作;充分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预案;及时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在试点过程中,原则上不得更换负责人及参加人,如确需 调整,经市教育局、高校同意后,向省教改办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备案。

(三)跟踪评估。各试点工作小组会同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建立分类指导和评估机制,按分级管理对试点项目进行全程跟 踪,不定期进行调研指导,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检查。每次评估检查,试点工作小组、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向市、省教改办提交评估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市教改领导 小组定期研究试点工作中的问题,统筹协调解决。

(四)动态调整。根据每半年的评估检查情况,市教改办将对试点过程中出现工作效率、组织管理等问题的试点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对整改措施不力、逾期不能完成的项目予以撤销。各试点项目,有特色、成效好的,经相关试点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推荐,给予表扬。

(五)项目验收。试点项目完成后,由市教育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评估(高校的项目由高校自行组织),并向省教改办正式提出验收申请。

(六)总结推广。各县(市、区)、相关单位要认真收集、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报送市教改办。市教改 办将通过市教育局工作简报、门户网站以及汇编等,公布阶段工作报告、评估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市教改办将根据改革试点推进情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组织 交流、积极推广。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抓好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切实抓紧抓好。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管理,科学 制定实施方案,努力推进实施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大力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实施改革试点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将这项工作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项目内容和改革措施,掌握进展动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各试点项目围绕改革试点目标,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聚焦体制机制创 新,落实配套措施,制定支持政策,做好各种应对预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人,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清楚、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各试点项目要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按照分阶段目标制定好推进措施,对实施中需要突破的政策和规定,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原则和精神,及时出台指导性文件;对于实施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实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并做好预案;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汇报,避免出现大的偏差。

(三)统筹协调,确保取得成效。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本地各学校的各项改革试点要有一个前 瞻性的通盘考虑和整体实施方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协调、及时总结,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推进。要督促各试点项目按照已经确定的改革 目标、实施内容和进度安排,着力在推进实施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实施先行、突破先试、进展先进、经验先出。根据各试点项目的需要和实际进展情况,各县(市、区)要安排必要资金,为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篇8:教改实施管理制度

为了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面向一线的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使高职毕业生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定岗”的培养要求,满足企业需求,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期达到预先希望的教学目标。

《装饰织物设计与CAD》课程作为高职家纺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家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将项目化教学引入《装饰织物设计与CAD》课程教学中,将传统学科体系中《装饰织物设计与CAD》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九个装饰织物设计教学项目中,围绕这些项目组织教学。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学习装饰织物设计与CAD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及训练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掌握了装饰织物设计的实用技术和技能。

1《装饰织物设计与CAD》教改整体实施方案设计

1.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在课程项目设计上,将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融入到一系列的企业真实项目中,力求把学生实训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实际工作的真实过程,将企业真实的产品设计任务作为载体来组织教学。根据工作岗位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设计了九个项目:装饰织物纹样设计→意匠设计→装造工艺设计→单层装饰织物面料设计(床品、台布等)→纬二重、经二重面料设计(窗帘、锦缎、围巾等)→双层面料设计(粗纺提花、沙发布等)→多色经多色纬面料设计(沙发布等)→提花毛巾类面料设计(面巾、浴巾、浴衣等)→上机试织。在项目的设计上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项目与项目之间各自独立又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每个项目的开展都是独立完整的,学生在完成项目后都能获得完整的项目成果。但纵观课程的全部项目,相互之间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相互关联,且课程项目的设置依次体现了知识和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上机织造工艺能力,绘制工艺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与制定装饰织物规格、配制组织结构,确定纹织工艺设计和进行织物试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训练融入纺织面料的设计过程中,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地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见表1。

1.2 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做一体化

《装饰织物设计与CAD》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现场讲解观看实物样品,让学生亲自摸,还紧扣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安排市场调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市场,领略家用纺织品市场的多彩多姿。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使课堂与实训室、企业车间、纺织品市场结合在一起,体会实训室、实习基地的真实场景,专任教师课堂教授与兼职实践指导结合在一起,面料分析和现场织物设计进行结合,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上课的地点灵活设置,学生以实际开发操作的“情景”为中心,图书馆、市场、企业、实训室等都成为上课的地点。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设计,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1.3 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网络设计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建成了共享型、互动式、开放性、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网络,包括课程教学CAD软件、电子课件、教学文件、纹样图案库、学生作品库、织物实物图片库和面料库、拓展视频资料、工艺技术资料、现场实录装造工艺资料和习题库等等。开发和完善了与课程教学配套的教学录像、实训示范录像等教学资料。同时,将学生实训过程拍成录像,充分利用这类教学配套资源,扩宽学生知识获取渠道,同时还充分利用QQ群、电子邮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交流技术,实现了师生间的多样化的交流,实现了异地指导答疑、布置作业、讨论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1.4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能够真题真做,学生能按照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或结合企业产品要求,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从而针对具体的某个或某系列的家纺产品进行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完整的产品设计与制作,工艺单具有生产可行性,设计更贴近市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综合性设计环节,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1.5 课程考核

课程实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的理论内容的考核方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建立了《装饰织物设计与CAD》课程考试的试卷库。

课程实行面料分析、设计作品的学生互评、教师分析、企业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这种教学组织与实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与同学间、与老师间、企业专家间的良性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再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耐心、严谨务实的职业素质。

2 结语(课程评价)

经过近一年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结果表明项目化教学教学效果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使学生上岗后能符合企业“上手快、适应期短”的要求。在第三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中,5名同学取得了花样设计组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有3位同学被授予国家面料设计师证书和国家面料设计员证书。

参考文献

[1]马芹.纺织工程专业织物组织与CAD课程改革实践[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2]邱晓文.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商情, 2009, (25) .

上一篇:最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教师优秀演讲稿下一篇:澄江创建文明校园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