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类论文范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改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将“壮锦”这一广西壮族文化符号引进中职纺织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开展“四步三进”式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破解广西本土化纺织面料设计人才需求旺盛与广西中职生面料设计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第一篇:教改类论文范文

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教改体系构建

摘 要:随着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和发展教育新动能,破解高等数学在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生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已成为民族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文章基于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教研实践,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诸多现实因素,积极探索构建适合于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证明,在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对我国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数学作为理、工、农、医、经管等多学科门类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核心课程,更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能让大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大学生在未来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对于经管类本科生而言,高等数学还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条件和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所需的重要技能。

近年来,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在构建高等数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在教学理念方面,喻朝阳强调高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1];周文书提出要将创新思维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以数学建模竞赛和创新工作室为龙头,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在教学模式方面,颜冠群建议将悖论教学法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过程[3];朱晓杰等提出要注重实际应用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4];还有学者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例如:美国“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5]、法国工程师预科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6]等。國内学者对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通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方面,蔡红梅等提出采用多元统计法和群体决策的层次分析法完成对指标权重的重新确定[7];刘坚等提出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处理方法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标准[8];赵敏等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卷积神经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实现了评价系统的智能化[9]。有学者倡导改变教学质量评价的维度与重点,贺武华积极推动教学质量评价从“学评教”向“学议教”转变,由“督教”向“督学”转变[10];洪艺敏尝试构建“四维评价”体系,即学习投入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度、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学习获得度,期望能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11]。还有学者在深刻分析英国“教学卓越框架”(TEF)[12]和美国ACOP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13]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措施。

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众中的知识分子,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与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使命[14]。近些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个人需求不断提升,加之教育部针对2021年考研数学大纲做出重大调整,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所需具备的高等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民族院校经管类大学生群体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构建教改体系

(一)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师生双向互动中采取的用以保障教学质量的各项必要措施所形成的体系。以下措施从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尝试探索构建适合于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1. 开设衔接课程,激发学习动力

为防止学生在起步阶段“掉队”,针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衔接课程。首先,对本科新生进行数学基础摸底测试,并综合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分班教学:A班为数学基础稍好的学生,主要教学内容是幫助串联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并适当结合高等数学内容及经管专业知识;B班为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衔接课程课时安排较A班稍长,教学内容更多地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内容串讲,并带领学生对高等数学内容进行初步预习,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院积极邀请校内外数学专家、用人企业HR、经管类研究生等,从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实用性等角度面向民族院校经管类新生开展讲座,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未来工作、升学、科研领域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良好的高等数学学习心态,并结合计算机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 优化教学内容

邀请校内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以及校外数学专家、经管领域专家、学生代表等组成教材内容和培养方案优化小组,综合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民族地区实际发展需要、少数民族本科生实际情况等编写教材,并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调整。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有两个方面亮点:第一,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通过与其他民族院校的一线教师合作,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运用实际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如把边际收益、需求弹性、最优库存等知识与高等数学的导数、极限内容相结合,实现高等数学知识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结合。第二,针对民族地区生源数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高等数学的基础进行结合,编写了一本专门用于衔接课程的教材,在梳理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大学高等数学有初步认识,帮助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高等数学的学习节奏。

3. 更新教学模式

根据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可从以下方面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第一,成立高等数学学习小组,将每个教学班分为若干个5~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可自由组合但要注重数学基础层次的跨度组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在组内相互讨论、学习,课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逐步形成“大班教学,小组辅导”的教学模式;第二,从高年级学生、硕士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中选聘高等数学教学助理,教学助理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第二负责人,是任课教师与学习小组之间的沟通桥梁,负责帮助任课教师在课后辅导学习小组,辅助完成数学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和指导完成数学竞赛、论文撰写等创新性、实践性活动;第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将MOOC、SPOC等作为学习小组课后学习的重要平台,利用计算机跟踪记录学习进度,并对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了解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并根据计算机反馈结果进行针对性辅导;第四,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经济管理方面专业知识,增设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和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实践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等高等数学赛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考评体系

将高等数学每学期理论课课时延长至60课时,另安排12课时用于高等数学实践课程,将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比例从70%调整至50%,剩余50%的课程成绩由30%平时成绩和20%实践课程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小组成绩、期中考试、上课积极发言、课后探讨问题等,实践课程成绩主要包括数学实验、建模、小论文等,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考评体系,淡化“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现象,减轻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的应试压力,让师生更多关注高等数学的“教”与“学”,促进学生从学习“理论数学”向“应用数学”转变、从“学得好”向“用得好”转变。

(二)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以育人为目标导向,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15]。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深入分析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本文从整体设计、结果导向两个角度,尝试构建与民族院校现实情况相符、能够体现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整体设计

改变由教务部门全盘负责评价体系整体实施、数据结果分析统计和评价标准制定等工作的现状,教务部门主要负责评价体系整体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审核工作,为评价体系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学校督导委员会统筹督导并对评价体系效果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根据督导专业领域、课程专业特点等,对学校督导委员进行分组,并根据分组不同组织督导进班听课评价,结束后现场给出相关指导建议。凸显二级学院在评价体系中的关键作用,给予二级学院更多自主权利,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参与评价体系建设及实施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建立独立的课程教学评估中心,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制定评价标准,组织本学院同行专家评价课程,综合分析学校督导评价结果、学生网评成绩,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建立横向内部自评与纵向外部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将学校督导、学院同行、学生作为三个独立的评价主体,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制定多维度延伸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学校督导评价指标重点关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师德师风、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学院同行评价指标重点关注专业知识讲授、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评价指标重点关注兴趣激发、教学公平、课外辅导、实践指导等方面。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两个核心要素,对教学活动拥有最深切的体验,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自评能力和效果,逐步引导教学评价思想由“他省”转向“自省”。学生自评和教师自评采用自我总结报告、自我评定表等方式进行,重点在于反思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方式方法等,写出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法。二级学院教学评估中心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自评情况进行打分,并将自评结果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评价指标中增设民族文化弘扬和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两项内容。

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定量的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按照学院授课班级总数的比例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组,严格控制优秀等级比例,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人情”现象。其中“优”的班级占总数不超过15%,将被评为“优”的教师在学院內进行公示,其余的评价结果在组内进行公示,学校督导持续跟进、督促“不及格”组内的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在充分保护教师自尊心的同时起到一定的竞争激励作用。在定量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把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纳入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S1为学校督导评价平均成绩,S2为学院同行评价平均成绩,S3为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平均成绩,S4为学生的网评平均成绩。

2. 结果导向

分阶段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在每学期的2-12周开展至少一次诊断性评价活动,评价形式不局限于常规的教学评价形式,可采取学生小组与教师面对面沟通等方式,缩短师生沟通距离,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和师生感情,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每学期13-18周开展总结性评价,综合前阶段诊断性评价效果,利用质量评价标准对整个课程教学阶段进行评价并量化,将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逐步转移到诊断性评价上来。

评价目的是深切回应教学质量评价本体之义的根本[16]。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才培养的“质”与“量”,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考核的手段,不断赋予其具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和功利性。本文倡导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希望能引导评价目的导向转移:设立“优质课程”奖和“最佳进步”奖,按照开课班级总数,每年度教学质量评价结果靠前5%班级的教师获得“优质课程”奖,分析对比教师较之前的评教成绩,选出授课班级前5%进步最大的教师给予“最佳进步”奖,发挥金课示范效应,逐步淡化教学质量评价在行政考核中的地位,将教学质量评价重点转移到每学期的诊断性评价及其诊断质量上来,让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

三、结束语

民族院校以集中培养民族人才为主要使命,其培育的经管类本科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经管类人才,重构教改体系,进一步推进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发展,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阻断少数民族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生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深刻分析教学现状和教学成果,尝试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专业知识、民族地区现实状况融入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水平、课程考核为切入点,提出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整体设计与结果导向两个方面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通过改革实践与探索,在民族院校经管类本科高等数学学生考试成绩、学习氛围、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取得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喻朝阳.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24-125.

[2]周文书.民族院校数学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173-176.

[3]颜冠群.悖论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134-135.

[4]朱晓杰,赵玉荣.注重应用实例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J].大学数学,2007(3):182-186.

[5]刘丽颖,黄翔.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J].数学教育学报,2005(2):53-55.

[6]欧亚飞,李萍,陆佳亮.法国工程师预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25-128.

[7]蔡红梅,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8]刘坚,黄钰莹,颜李朝.课堂教学评价数据挖掘与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2):118-124.

[9]赵敏,詹玮.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20,43(13):143-146+149.

[10]贺武华.以学为中心的高校“教”与“学”质量评价体系改进[J].江苏高教,2019(3):21-25.

[11]洪艺敏.“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四维”评价[J].大学教育科学,2019(2):14-15+122.

[12]曹燕南.以“学”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实践——英国“教学卓越框架”的特点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9(3):13-20.

[13]周丐晓,刘恩山.从美国ACOP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看对有效教学的追求[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5):103-118.

[14]刘明皞.“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198-202.

[15]李森,郑岚.促进质量提升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56-62.

[16]胡昌送,高月勤,杜瑞军.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80-84.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我国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动机制研究”(71963037);2019年云南民族大学重点项目“经管类本科专业《微积分》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2018JWC-JG-04)

作者简介:张强劲(1977-),男,汉族,云南宣威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和经济数学。

作者:张强劲 田军 付琳琳

第二篇: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壮锦进课堂”教改探究

【摘 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将“壮锦”这一广西壮族文化符号引进中职纺织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开展“四步三进”式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破解广西本土化纺织面料设计人才需求旺盛与广西中职生面料设计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关键词】中职纺织 壮锦 课堂

相对于广西其他职业教育,纺织学校更重视将壮锦符号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并致力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在教学中,结合专业对壮锦文化及技艺进行解析、重构,创新性地实现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模式的革新,帮助提升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学生面料设计竞争力。现就壮锦进课堂问题,以纺织品面料设计教学为例进行探究。

一、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壮锦进课堂”实施背景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给广西培养本土化纺织面料设计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对东盟服装的进出口贸易。当前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主要聚焦在创新流行设计、推广高品位产品上,因此面料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重视纺织人才的培养,促进设计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被复制与仿造的难度,才能更好地推动面料设计的不断创新和整体产业的进步。

(二)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对广西本土化纺织面料设计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力打造纺织服装千亿元产业的战略发展过程当中,东部地区企业往往选择将服装加工部门设在有丰富资源的西部,而在东部沿海地区保留部分销售机构及设计部门,这就造成了广西自主品牌纺织面料设计水平整体滞后于东部地区。另外广西地处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学生以农村生源为主,从信息占有度、品牌认知度、时尚敏感度以及灵感爆发力等方面,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学生起点普遍弱于东部同类专业学生。

(三)在对民族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提升面料设计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广西本土化纺织面料设计人才的可行路径

纺织面料设计涉及原料、织物结构、颜色花型以及加工工艺、加工装备和各种化学助剂等多个方面,就中职生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而言,纺织面料设计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织物结构设计与颜色花型设计,其中“创新”是面料设计的核心竞争力。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将“壮锦”这一广西壮族文化符号引进中职纺织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开展“四步三进”式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有利于破解广西本土化纺织面料设计人才需求旺盛与广西中职生面料设计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二、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壮锦进课堂”实施目标

(一)“四纬并织”开发中职壮锦教学系列课程

一是新生入学之初开设拓展课程《壮锦织造》;二是在专业方向课程《纺织品营销》中开设“壮锦产品营销”专题模块;三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纺织品面料设计》中开设“壮锦纹样面料设计”专题项目;四是在实训课程《纺织品打样制作》教学中开设“壮锦面料打样”实训项目。把四类课程构成“四纬并织”的格局,构建前导有序、后续有因、逐层递进、脉络清晰的中职纺织壮锦特色教学模块体系。

(二)“三经共纺”提升广西中职纺织专业学生面料设计能力

纺织类院校可从信息力、技能力、文化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壮锦与中职纺织职业教育“三经共纺”式结合,提升“壮锦进校园”的专业度,从而较全面地提升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学生面料设计能力及素质。一是通过利用纺织CAD技术设计壮锦织物实现壮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二是通过在纺织面料设计中融入壮锦花型时尚性重构的内容,实现壮锦与现代纺织设计理念相接轨;三是通过中职校园传播壮锦织造技术,实现壮锦与现代职教文化相融合。

(三)“一锦添花”构建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文化进校园的传播模式

针对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手工制作壮锦工时长、成本高、利润低,经济效益低下,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壮锦技艺的现状,以壮锦面料设计项目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壮锦技艺传播、壮锦花型重构、壮锦产品制造的互动活动当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壮锦文化进校园”传播模式,同时也为刺绣、扎染等民族服饰手工技艺类文化进校园提供借鉴性参考。

三、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壮锦进课堂”实施措施

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壮锦进课堂”“四步三进”式教学改革实践,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基于“拓展课程做中教—方向课程做中学—核心课程做中会—实训课程做中评”的理念,从“技艺—营销—设计—生产”四个环节开发壮锦特色教学四大模块,每一模块均由浅至深地设置三个层面的知识技术进阶要求,构建壮锦技艺文化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教学体系。

(一)拓展课程做中教:《壮锦织造》打基础

与壮锦生产厂家合作,在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拓展课程《壮锦织造》,主要就壮锦织造传统手工技艺开展体验式学习,解决“什么是壮锦”的问题。壮锦织造的难度在于其费工费时、花色繁复,但作为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对器械设备以及从业者素质的要求都不算高,中职生易懂难精。因此《壮锦织造》这门课在新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作为社团课开设,精选壮锦花型中较为经典而又相对简单的花型来教授。虽然学习者是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新生,但经过专业教师和壮锦厂织锦师傅指点,训练一周后基本上都能端坐在壮锦传统织机——竹笼机前进行实地操作。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实现“认识织机——了解织物——分析花型”三个学习目的:

1.认识壮锦织机构造,理解壮锦织机最大特点,即通过机上所设置的“花笼”以提织花纹图案,同时通过对竹笼机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观察,感性认知织布器械的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壮锦织物结构性能,即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通经断纬。主要采用“三梭法”,即第一梭起花纬、第二梭地纹纬、第三梭平布纹,不断循环交织而成。

3.分析壮锦织物花型特点。一是在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自然纹样的动植物图案;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

(二)方向课程做中学:《壮锦产品营销》开思路

与壮锦产品营销企业合作,在中职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纺织品营销》,设置“壮锦产品营销”专题模块,以壮锦产品为载体讲授营销技巧、开展模拟营销实训,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壮锦面料设计”的问题,包含“认知—理解—内化”三个层面的学习内容:

1.以壮锦产品营销为载体,认知壮锦文化符号的含义及功能。校企合作从壮锦专题数字化资源以及壮锦产品实物展厅两方面着手,开展壮锦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生线上查阅资源库,了解壮锦纹样的花型特点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寓意;线下则在壮锦产品实物展厅开展壮锦产品营销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就必须自主学习以更准确地把握壮锦产品的特点,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激发壮锦及市场营销知识技能的学习内驱力。

2.通过产品营销的学习,理解壮锦纹样时尚性重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壮锦织造》课程主要学习壮锦手工织造技法及传统花型图案。当学生对壮锦产品实物进行市场营销“4P”分析之后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壮锦产品与传统相比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新产品是对传统产品的改良。只有把蕴含深厚民族文化的壮锦艺术与现代家纺服饰艺术相结合,才能使其能够真正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从而将《壮锦纹样面料设计》的理念植根于学生的识海当中。

3.开展壮锦产品需求调研活动,内化壮锦产品开发目的。教师以“自主创业,开设壮锦产品特色经营店”为题,布置学生分组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业计划书的写作。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带着任务去学习,不仅完成了对“为什么要进行壮锦面料设计”的解答,而且还对今后的创业道路实施了最初的模拟实践。

(三)核心课程做中会:《壮锦纹样面料设计》强技能

与工艺美术研究所等设计型企业合作,在中职生入学第三个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纺织面料设计》,设置《壮锦纹样面料设计》专题项目,解决“开发壮锦面料该怎么做”的问题,包含“仿制—重构—创新”三个层面的学习内容:

1.利用纺织CAD技术仿制壮锦花型纹样。由于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因此壮锦产品要想完成由“民族工艺美术品”到“日用消费品”的现代转身,探索壮锦与现代生产技术的结合是壮锦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纺织CAD系统仿制壮锦花型纹样,实际上就是完成壮锦花型纹样“实物样品图—组织分析图—组织结构图—织物模拟图”的转化,也就是学生以“壮锦花型纹样仿制”为载体学习操作纺织CAD系统,将织物样品转化为组织结构图的工作过程,与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品设计工作领域当中“来样仿制”的典型工作任务内涵相吻合。学生在《壮锦织造》《壮锦产品营销》的课程学习当中,如果能够对壮锦花型纹样的纱线质感、配色规律、组织结构特点掌握到位,那么在用3D模型进行材质渲染,以及利用预先设置的三维网格在实物表面实现织物褶皱、阴影、裁线和裁片角度等进行模拟的时候,就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实物,做出仿真度很高的壮锦织物模拟图设计作品。

2.从“壮锦产品市场需求”的角度对壮锦花型纹样进行时尚性重构设计。完成“壮锦花型纹样仿制”任务只是实现了“壮锦花型纹样深度信息化采集”这一步骤,而《壮锦纹样面料设计》教学项目开发的目的是为“开发壮锦产品市场”服务,也就是说,需要以目标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学生在合作企业的指导下,从“我所设计的壮锦纹样面料为谁服务”、“客户欣赏我这件设计作品的原因是什么”出发,通过“设计个性”以及“市场需求”两方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壮锦花型纹样进行变型、重构,在面料设计中实现作品创意与功用、艺术与实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初步迈出由“模仿”到“创新”的步伐。

3.从“现代服饰需求”的角度对壮锦元素进行时尚性重构设计。壮锦在纺织品分类上属于梭织提花织物,学生在“仿制—重构”的环节当中,都是以提花织物面料设计为项目载体。然而中职纺织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当中还有可能接触到梭织印花面料、针织面料、袭皮面料和仿袭皮面料等多种面料类型。手工编织的壮锦用色多达十几种,工业用提花机在不断纬的情况下生产提花织物最多不超过六色,这就限制了仿制壮锦织物的颜色最多只能有六种颜色。加之,受经纬交织工艺的局限,壮锦图案中一般以几何纹样居多,难以表现变化丰富的曲线之美。正是因为存在着上述因素,因此在设计《壮锦纹样面料设计》教学项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区分“壮锦纹样”与“壮锦元素”的区别。例如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数码印花技术,将壮锦中的梭织图案转换成印染图案,或者把具轻薄飘逸特点的雪纺、丝绸等材料与壮锦的纹样色彩相结合等,把壮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艺术相融合的工艺和方法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面料设计“创新”的思路。

(四)实训课程做中评:《壮锦面料打样制作》促应用

与纺织面料生产厂家合作,在中职生入学第四个学期开设实训课程《纺织品打样》。设置“壮锦面料打样制作”实训项目,解决“所开发的壮锦面料能做什么”的问题,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创新评价方式,从“实物—样品—产品”三个方面开展评价:

1.促进壮锦面料样片织造理实一体化。《壮锦纹样面料设计》专题项目结束后,学生所完成的作品以纺织CAD效果图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其后续课程《纺织品打样》实训教学当中对应增设《壮锦面料打样制作》实训项目,让学生体验纺织CAD设计稿实物化的全过程,并将壮锦面料样片实物与纺织CAD效果图,以及壮锦织物原型相比对,从中总结自己对《壮锦纹样面料设计》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自我提升。

2.促进壮锦产品样品制作知行合一。通过社团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织造的壮锦面料样片制作壮锦作品,如手机袋、发夹、零钱包、布粘画等,利用社团成果展、学校创业基地以及周边院校跳蚤市场的机会实施销售实践,以观察市场反应,促进市场导向与面料设计的知行合一。

3.通过面料设计竞赛检验设计理念“落地”。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联办纺织品面料设计竞赛,通过引入企业评价预测学生作品是否具市场价值。校行合作,参加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通过引入行业评价检验学生作品是否具创新价值。

广西中职纺织类专业“壮锦进课堂”教改实践对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职专业教师需熟悉广西纺织服装面料市场,能够以壮锦典型产品设计项目为引领,整合、转化企业生产任务为教学任务;织锦工匠负责传授壮锦技艺,指导壮锦配色规律;美术工艺师负责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壮锦产品的特点,指导设计方法;市场经理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壮锦产品市场调查,并对学生作品潜在的经济价值进行评测;纺织行业专家负责对学生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评测。因此必须具备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才能够为“壮锦进课堂”教改实践提供行业、企业及能工巧匠支持。

【参考文献】

[1]马红.壮锦艺术的审美及其保护与开发[J].美术大观,2007(07)

[2]汤迪亚.壮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艺术的融合[J].创新,2014(06)

[3]刘红晓.广西服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17)

(责编 卢建龙)

作者:雷敏

第三篇: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探究

【摘要】 当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针对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当前高职院校中培育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缺陷,最终提出了改革该课程的对策,主要是结构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其构建的依据是职业岗位要求和项目任务。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重构 教改

一、《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现状与问题

对我院机制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学习调研,得到的结果:共调研了4个班,共142人,能够正确使用万用表进行电阻电压电流的测量的学生是总调查人数的75%,能够参照电路图独立完成照明电路的学生占68%,能够参照电路图独立完成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连接的学生占42%,能完成简单的照明电路和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分别占11%和14%。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原因在于:

第一,课程内容陈旧,是根据学科体系编排内容进行教学,里面的理论居多,这就导致了该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内容较多,若理论过多和没有根据岗位工作要求来制定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较差的岗位任职能力。第二,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加大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导致学生感到本门课程的枯燥无味,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就难以掌握实践操作。

二、《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2.1重新编制教学内容

首先要调查当前机械类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根据岗位需求来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的有针对性。从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当前高职机械专业学生中有3类工作岗位与《电工与电子技术》相关,分别是车间与设备照明电路设计岗位、机械设备电气线路连接岗位,机械设备电气部分维修岗位。这3类岗位分别对应的是电路功能、性能分析,设计方案的制定,原理图设计与绘制;电气线路图的识读、连接与检测;设备电气部分故障诊断、维修,以及后续技术资料的整理。

由此,可以根据以上岗位需求来大致确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框架。根据这些岗位需求,可以看到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有电子产品设计、测试、组装以及调式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岗位需求没有联系,由此,可以将在校学习时间较短的高职学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删减。

2.2转变教学模式

对于工科类的学习,可以通过引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岗位技能。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其职业能力和技能,由此,多数专职院校开设了任务课程和项目课程,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对于《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非常有利,可以根据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中的职业能力出发,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加以拆分重构,然后使得该课程的学习适应项目引领型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新模式。本文根据所了解的本课程所对应的部分课程项目,从而拆解重构了这部分课程项目所对应的课程知识模块内容以及相应的本课程的能力训练任务,如下表:

在进行本课程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项目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课程知识模块的学习,对于每一次课程教学单元结束时,都要留下学生下次所需学习的知识模块和能力训练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材料并进行预习。对于本次课留下的能力训练任务,在下次课中抽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并由学生分组在工作台上完成训练,期间,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的疑問和纠正错误的作业任务。最后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组间互评、点评和考核记分,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就业和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2.3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改革

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是以平时到堂情况、作业提交情况、考试成绩进行最后的打分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已经不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在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中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评价,所采用的到堂记分难免有勉强学生上课的感觉,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应付点名而上课,然而只是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仍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堂、课后作业,多数都是出自相同的几个版本,学生们基本是在抄袭应付。而考试根本不能考出学生的实际成绩,通过舞弊手段,后进生仍然能够得到高分。

由此,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其改革要适应当前职业要求,例如添加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既要对所学理论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其中理论部分用期末考试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占30%的分值,而对于过程考核,占70%的分值,其中包括了12 个能力训练任务,分成2个学期完成。将每一个能力训练任务设置100 分进行考核,最后是6个任务总分乘以70%得到期末综合分值。

对于职业能力方面的任务考核,下表中进行了举例,方法掌握程度占10分,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共30分,成果展示的正确性10分,其他项各5分具体的职业能力训练任务分值分配表如下:

三、结语

综述,处于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热潮中,必须要对当前《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找原因,从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项目任务型、任务驱动性教学模式,最后要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掌握学习任务和相关的专业技能,以便能促进高职院校所培育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李彩锋. 高职院校《工程机械电器检测》课程改革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6)

[2] 万志坚,李家林,童玉清.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02)

[3] 孙宝霞,侯俭秋,陈延莉. 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 高教学刊. 2016(03)

作者:王维

上一篇:新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