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24

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共6篇)

篇1: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

科学发展观

调研课题

新形势下上饶县公立医院

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国务院批转的卫生部制定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当前中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社区卫生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运

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规划》确定了在2010年基本建成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并坚持公益性质,国家即将推出的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也确定了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发展方向,根据上述要求,我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就我县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立医院规范管理问题

(一)公立医院运行现状

一是继续在全系统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明确办院宗旨,端正办院方向,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临床用药公示制度,医院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医师用药情况通报制度、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等“四项制度”;二是继续加强行风建设,我局以行风评议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卫生行风大家评”活动的方式,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各界对卫生行风的监管与评价,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行为,在抓好自查自纠、查办案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医德医风、院务公开、公开承诺等方面的经常性检查,坚持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促使卫生系统行风进一步好转,同时,我们还着手抓了医院管理内涵建设,包括简化就医流程、推进检查互认制度、医院文化、学科建设,以科学的发展思路、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的服务文化,推进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三是继续加强药事管理工作,规范药品采购与使用。由于行业监管有力,新农合工作深入开展,全行业业务稳中有升,业务总收入年增长达到了20%以上。

(二)公立医院运行存在问题

一是卫生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卫生惠民成果城乡共享还需更大突破,城乡卫生资源统筹互动实效还需继续加强;二是现有卫生资源总量还不足,质量还不优,配置还更待合理;三是卫生人才还比较匮乏。四是医患关系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有待提高。五是少数单位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的需要。

(三)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卫生工作方向,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为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期盼和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落实群众就医质量好的在医院,因此在强化政府责任,强调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新形势下探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如何进一步强化,如何规范公立医院管理,如何体现公益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公立医院规范应对之策

一是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载体,规范医院管理。首先以创建和谐医院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医院内部关系。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营造人性化服务氛围,彻底转变服务观念和态度,真正确立“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理念,并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全过程;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众所周知,往往医患关系不和谐最大的问题是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医疗纠纷和投诉中总存在着医务人员服务不到位,医疗质量有缺陷等,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层次、减少医疗服务中的差错和缺陷;三要不断拓宽医患构通渠道和内容,使病患者或其家人对其病情、治疗方案、费用等信息增加了解,从而增进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四要端正行业风气,持久地深化医疗卫生系统反商业贿赂的专项治理工作,医务人员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因此要不断深化医德医风建设,扎实地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商业贿赂的专项治理工作,杜绝“红包”、“开单提成”、“大处方”、“药品回扣”、“乱检查”、“乱开药”、“乱收费”等问题,保护病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五要转变思维方式,善待低收入、弱势人群病患者,这方面人群包括困难职工、下岗失业和低保人员、农民及各种急诊危重病患者等,为其提高基本医疗,严格医疗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进服务流程和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六要强化医院内部制度建设。医院内部的制度建设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有

法可依、依法办院是医院的基本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观,以为病患者热忱服务解除病痛为荣,以损害病患者利益为耻,以廉洁行医为荣,以行医谋私为耻。实施责任追究,在提高自警自律能力上下功夫,对败坏医德医风,违反行业行风纪律、严重侵害病患者利益、有损医院形象的违规者实行责任追究,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自警自律能力为构建和谐医院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

二是加强药品管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一是把好用药关,药品严格实行招标采购制度。虽然近年来,我县医疗机构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是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加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卫生行业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形象,是医药管理混乱、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严格规范医院采购药品的行为,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医院药事委员会作用,医院的药品采购和使用必须由药事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要实行科室民主管理,将科室的人事安排、资金使用、设备购买等比较重大的事项纳入科室民主管理,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坚决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内。二是狠抓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促进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最不满意的问题服务质量差和医疗费用高。而医疗费用高的主要原因又是药品价格虚高。实行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办法后,不仅使虚高的药品价格进一步降低,还将质优价廉的一些药品纳入不限价不竞价目录,挂网后直接供医疗机构采购,这对于满足不同层次的病人就诊需求提供了条件。各医疗卫生单位在抓好网上采购药品使用情况监管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开方用药监督制度。完善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二级以上医院要建立常见病、多发病和费用高的诊疗项目临床路径,促进临床诊疗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要大力推行大型设备检查报告互认制度,推进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和医德医风档案制度,二级以上医院要实行医生不当处方院内公示和点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防止和纠正开大处方、乱用药、滥检查等增加病人负担的行为。

三是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医药收费的行为。价格和收费是病人及其家属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医药收费上级已有明显的作价规定,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执行。要按照院务公开、医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将价格的变化情况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坚持住院用费清单制度,实行医疗收费、药品价格公示和查询制度。增加收费透明度,住院病人每日清单要按统一的《住院病人费用明细清单》格式,做到一日一清。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门诊费用清单制度,医院在向患者出具发票的同时,必须向患者出示门诊和住院费用明细清单,让医院清清楚楚收费,病人明明白白消费。

二、公立医院如何体现公益性

近年来各公立医院以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机构公益性质弱化、医疗服务行为不规范、公立医院内部监督薄弱等方面问题仍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就“怎样理解、落实及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进行探讨。

(一)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

首先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难以体现大型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对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技术与劳务报酬;其次是公益性事件所需要的收费支撑不够,医院无法通过医疗服务收入获取合理收益,大型公立医院肩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等公益性责任,将很难落实;三是人员编制、人力成本和激励机制存在老大难问题,人事管理存在体制和机制的约束,成为激发公益性的老大难问题;四是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家正处于转型期,落实公立医院公益的突出难点是国家投入不足,加上鼓励创收、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运营机制,导致维持公立医院转动主要依靠医疗服务和药品收入,不仅公益性淡化,也加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以,财政补偿机制不健全,是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重要根源;五是待遇政策定位不明确,从理论上讲,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是明确的,但实际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位仍不清晰。目前状态下的公立医疗梦见实际上是国有的架构,事业单位的职工,企业化的管理,半事业半企业的待遇,这种政策定位不明确的情况,影响公立医院保持其公益特点。

(二)公立医院如何保证和体现公益性

一是根据我国的实际,通过明确公益性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监管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可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即将出台的新医改的核心是改变现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国家须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至少每年的国家卫生支出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长比重,同时解决好投入的有效性问题;二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医院管理者职业资格制度,解决院长职业路径和身份问题,是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关键;三是公立医院改革也要顺应形势进行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转变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医疗模式,建立考核质量及为患者、医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通过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对医院运营状况、医生医疗行为、财务流程等做到实时监管,同时通过成本控制,资金的有效配置,物流的有效整合等,降低医疗成本。通过标准化的临床诊断路径,帮助医务人员进行最优化的工作,并进行综合绩效评估;四是用信息化创新医院管理模式,解决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瓶颈;五是立足公益,完善监督约束制度,公立医院所提供的产品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所需的医疗保健服务,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公立医院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责监督制度。

领题人:罗敏华

课题组成员:徐声东 陈晓康于学能

执笔人:陈重文

篇2: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赛岳)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明确了今后卫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这表明, 公立医院的发展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社会化”方式转变,由“高投入、高产出型”向“内涵效益型”转变。这要求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运行规律, 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 目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缺乏内在活力, 在观念、职能和方法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等现代理财观念;二是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预算编制的基数不合理, 编制的预算往往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 不能进行有效的预算控制;三是医院成本核算不规范, 基础比较薄弱, 如目前各医院成本核算的范围不清、核算的口径不一致;四是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 从公立医院的整体情况看, 除少数已全面开展内部财务控制外, 大部分医院仍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管理水平上;五是没有开展有效的医院财务绩效分析, 财务人员的主要精力用于会计核算, 很少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六是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不但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 而且大多数医院受计算机软件功能限制, 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再次整理和加工分析, 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二、强化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树立现代医院理财新观念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现代财务管理是以行为科学为依托的“人本主义”管理, 人力资源是财务活动中最重要, 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医院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均由人实施和控制, 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努力程度。因此,将各项理财活动人格化,是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关键。要树立信息理财观念。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媒介, 随着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发展, 会计信息处理必将由过去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 因而要求医院财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 积极参与医院经济决策和资金运筹。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推行全面预算对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围绕医院发展目标编制全面预算。在科学预测各种因素对医院收支影响的基础上, 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 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项目, 压缩不合理的支出,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突出责任制度, 层层分解落实预算指标, 构建财务控制和激励机制, 以促进和保证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

3.建立健全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

病人对医院的评价一般以自身的满意程度来衡量,而合理的耗费已逐渐成为重要因素, 因此, 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 使成本核算逐步扩大和深入,切实降低各项耗费。医院要在细化、深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建立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和分析评价体系, 做好成本的分析、控制。通过对医疗服务质量、病人费用水平的考核, 实现对医疗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4.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实践证明,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 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针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公立医院应该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的要求, 按照单位业务工作流程和经济活动的特点, 确定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及相关控制点, 达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资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目的。

5.积极开展医院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工作

当前医院使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主业绩评价是医院在持续运营过程中, 对运营情况进行管理控制的核心。

要有经济效益指标、资金运营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此外,还可以采用非财务方面如床位使用率、出院人数、手术例数、科研及创新能力、消费者评价等指标来评价。医院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指标, 根据有关会计资料和统计数字, 对医院及科室一定经营期间内的运营效益、财务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和分析,并作出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

6.加强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

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是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网络技术处理各种信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价值。因此, 医院要大力推广发展会计电算化, 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以推动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篇3: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

高值医用耗材(以下简称“高值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用耗材[1]。各级卫生、药监等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高值耗材管理,从集中招标、使用监管、防范商业贿赂等多方面先后出台多项规定。医院管理者对高值耗材的安全合理使用、对医院经济效益的影响、对医务人员职业廉洁带来的风险也非常关注,但由于高值耗材面广量大、规格型号繁杂、专业性强等客观因素,其管理在绝大多数医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江苏省中医院是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高值耗材年采购金额1亿多元,过去在高值耗材申购、使用、结算等环节存在种种问题。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种种压力迫使医院采取严格的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为此,我院制定了全面的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强新品准入、采购管理,推行条形码技术,规范临床使用,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1 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医院耗材管理新要求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2015年10月31日起,江苏作为第一批4个全国省级医改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全面取消了医院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的药品加成,医保支付实行了总额支付、人头支付、单病种支付的综合支付方式,极大增加了医院的经济运行压力。而目前大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中医用耗材普遍在35元左右,我院2015年的统计是33.4元。在医用耗材中,高值耗材占50%~60%,有些专科医院甚至达到80%以上[2]。因此要达到国家标准,抓准高值耗材管理是重中之重。

2 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现状

2.1 高值耗材品规过多过滥

高值耗材种类繁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往往属于专科使用[3]。从国家层面看,对高值耗材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对新品审核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前几年郑筱萸主政国家药监局期间,对进口耗材注册审核过于宽松,而国内企业出于强烈的趋利动机,也纷纷申报功能重复的产品,导致耗材新品异常增多。从医院层面看,由于医院缺乏高效集成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撑,《高值医用耗材目录》维护不及时,对新品引进缺乏科学的论证体系,致使同类同型耗材品牌过多,严重影响医院的质量和经济管理效益[4]。近年来,各大医院逐步重视高值耗材准入评审,但由于评审周期较长,一些临床医务人员常常以患者情况特殊的名义未批先用,造成既成事实,迫使管理部门引进这些耗材。医用耗材从非正规途径进入临床,给医院的经营秩序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带来隐患[5]。

2.2 高值耗材临床申购使用流程不规范

由于高值耗材技术含量高和专业性强,具备相关知识的专科医生往往处于主导或强势地位[6],很多医院高值耗材的申购使用流程极不规范,最常见的是手术医师自行订货,自带耗材至手术室,收费后将医师签名的发票和耗材清单送采购部门办理入库结算。这样的流程造成了监管真空。医院到底进了多少高值耗材,是否为合格产品,实际用了多少,管理部门茫然不知。甚至少数医师浑水摸鱼,自带耗材院外走穴。

2.3 高值耗材过度使用和超范围使用

大多数高值耗材说明书中适应证范围广,特异性差,临床医师自主选择空间较大,且国家目前缺乏相应的卫生技术评估标准,导致其过度使用和超范围使用定性困难[7]。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心脏支架”问题再次引发热议。钟南山院士指出:在金钱诱惑下,部分不良医生为拿高额回扣过度治疗,血管支架原本是紧急情况下有严格限制的救命措施,却成了不良医生生财之道。新型进口高值耗材的大量使用已成为患者甚至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一大负担[8]。

2.4 手术医师高值耗材使用培训不到位

高值耗材大多直接作用于人体,部分是直接植入人体内,客观上存在风险[9]。一种情况是产品自身风险;另一种为术者操作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后一种情况大多因为对高值耗材新产品使用培训不够,医师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损害。一些医师自己不认真学习,转而依赖有专业能力的医药代表,导致医药代表“跟台”现象普遍存在。

2.5 出现高值耗材相关不良事件溯源困难

2014年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使用大型医疗器械以及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应当将医疗器械的名称、关键性技术参数……记载到病历等相关记录中”。2016年2月实施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记录永久保存,相关资料应当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信息可追溯”。而高值耗材从采购到使用收费涉及多个环节,医院的物资管理系统(ERP系统)和医疗系统(HIS系统)如果未接驳,高值耗材的使用仍以手工记录为主,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耗材不良事件,难以追溯源头。

2.6 高值耗材资质证照管理混乱

医用耗材资质证照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等。这些证照均有有效期,必须严格管理,及时更新。否则一旦发生企业失去资质、注册证过期等情况,而医院茫然不知,很可能造成高值耗材的违法使用及患者风险。

2.7 高值耗材收费错误和手术科室收支不同步

既往的高值耗材使用流程中,手术室根据医师填写的手术清单手工收费,常常出现多收、漏收情况。手术科室收支不同步是因为医院对科室实行按月结算兑现奖金,高值耗材的收费当月即可体现,但物耗支出需经过多个环节人工审核,常常滞后数月,造成科室当月收支不对应,奖金忽高忽低,不利于医院对科室的成本核算,也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

3 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实践

3.1 建立多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

成立医院高值耗材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部门组成的常务小组和各临床专科的专家组。牵头部门明确分工:医务处负责高值耗材的临床规范使用;采购中心负责耗材申购使用流程的规范;计财处负责全面把控耗材成本与效益;监察室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既明确分工,又定期会商协作。

3.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

高值耗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因为高值耗材专科性强,难以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二是部分医务人员自恃技术高超,漠视管理;三是外带耗材走穴者或收受耗材回扣者对规范管理有抵触。因此,规范管理首先应从改变认识着手。为此我院多途径开展宣传,如在医院办公自动化(OA)挂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供全院学习;请药监局来院讲解不合格耗材造成患者损害以及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典型案例[10]。

3.3 严格高值耗材新品准入评审

医院制定了《高值耗材新品准入规定》。新品准入评审每季度一次,整个流程分4个阶段,(1)申请:临床提出新品准入书面申请;(2)初筛:医务处、采购中心等组成初筛组,审核企业和产品资质、产品优越性、价格、收费等情况;(3)初评:通过初筛的品种,由申请科室根据“进一出一”原则,讨论拟准入新品的同时注明“建议淘汰”品种;(4)终审:医院高值耗材常务小组采用投票制终审。见图1。

3.4 严格执行全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

公立医院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规定,凡属省市集中招标的医用耗材严格按招标结果执行[11]。江苏省卫计委于2014年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第一批血管介入等6类中标产品于2015年3月执行,我院高值耗材常务小组组织临床专家,按照“3+1”原则(每种高值耗材最多只能选取3个进口品种和1个国产品种)对照目录遴选产品,医院原有但本次未中标产品一律停用。

3.5 积极推行高值耗材条形码管理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势在必行[12]。条形码技术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是自动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又一重要体现,是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13]。为加强高值耗材监管,我院在全院推行条形码技术,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保证高值耗材从入库、使用至收费全过程信息可追溯。

3.5.1 基础数据建立及维护

(1)建立编码规则:根据国家耗材编码规则,对在用高值耗材进行分类,建立院内条形码生成规则(耗材编码+流水码)。(2)维护字典库:维护产品名称、单价、生产企业等信息。(3)维护耗材收费条目对应关系:在HERP系统中维护高值耗材与HIS系统收费条目的对应关系。

3.5.2 使用及核销

各手术室设立高值耗材代销库及专职库管员,采取先使用后付款方式,库管员完成耗材验收后在HERP系统办理代销入库,生成院内条码,粘贴于产品包装上,耗材使用后,巡回护士在手术间通过扫描院内条码收费,库管员办理已用耗材代销出库。

3.5.3 结算

每月最后一日采购中心将代销库中当月已出库高值耗材信息导入正式库,通知供应商开发票,同时实现财务意义的实时结算,便于科室成本核算。

3.6 加强手术医师资质审核和高值耗材使用培训

医务处制定高值耗材使用医师资质审核制度,对全院医师的手术级别及高值耗材使用资质进行认定;制定高值耗材临床使用培训制度,在每季度高值耗材新品准入后,组织医师和手术室专科护士进行新品使用培训,人员培训合格后,采购中心方可购入高值耗材。

3.7 多管齐下加强高值耗材合理使用监管

计财处定期统计各科室高值耗材使用量,并与医务处、采购中心一起分析使用趋势,确定各科室高值耗材耗占比指标和重点管理品种;医务处将耗占比纳入科主任年度目标考核中,并针对重点管理品种,定期抽取病历,开展合理应用评价。院办定期向全院通报不合理使用科室和医师;监察室对科室负责人及医师诫勉谈话;高值耗材管理委员会研究,对医师采取暂停手术、经济处罚等干预措施,并视情况停止采购相关产品。

3.8 加强高值耗材不良事件监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1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80%来自植入性高值耗材[15]。为此,医院制定了耗材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

4 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的成效

4.1 医院所用高值耗材性价比明显提升

通过严格落实省招“3+1”原则,严控新品准入,医院高值耗材品种明显减少;实施全省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达16.57%,减轻了患者负担,降低了医院耗材成本;且层层筛选确保了最终进入医院的耗材品质优良和安全有效。

4.2 高值耗材申购不规范现象大为减少

高值耗材规范化管理实施一年多,起初仍有部分医生习惯性地自行订货,经手术室拒绝使用和采购中心宣传教育,该现象已经绝迹。期间曾经发生过两起骨科医生对合同外品种先使用后申请,经医务处和监察室查实后,扣除科室当月考核分值,责令手术医生书面检查。

4.3 高值耗材临床使用趋于合理

合理使用高值耗材,对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16]。近一年来,我院多次组织专家进行高值耗材合理使用评价,包括送外院评审等,对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对相关手术医师诫勉谈话。多管齐下的督查使临床合理使用高值耗材水平显著提升。

4.4 医药代表手术跟台现象基本绝迹

手术跟台在很多医院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高值耗材专业性强,手术医生学习不够、使用不熟练,而相当多的高值耗材销售人员本身有医学专业背景,对自己营销的产品研究细致,所以很容易导致手术医师产生依赖性。由于医院建立了严格的高值耗材临床应用培训制度,培训不合格的医师不得上台,现在,跟台现象在我院已基本杜绝。

4.5 高值耗材溯源精准

对高值耗材进行全程追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17]。由于对高值耗材实施了条码管理,一旦出现高值耗材相关医患纠纷或召回事件,医院可借助HERP系统迅速精确地找到问题耗材的相关信息,维护患者与医院的合法权益。

4.6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步入正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风险控制管理,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在临床中的使用质量和患者安全[18]。通过加强宣传和建立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采购配送中心每月收集临床科室提交的不良事件报告,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

4.7 高值耗材收费准确、核销结算及时

通过扫码收费,杜绝了错收、乱收费的情况,且每个条码只能使用一次,也避免了重复收费情况的发生[19]。医院财务和经管部门每月从系统中调取各科室高值耗材使用信息,实耗实销,收支同步,保证了财务管理秩序和科室奖金的平稳。

篇4: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8-580-03

1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拓展医院功能,发展健康管理专业

1.1公立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市场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医学模式转变为医学——社会——心理学模式,医院的功能也随之社会发展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而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医院功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诊断治疗疾病,而是更多地涵盖了院外急救、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管理等。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众多公立综合医院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加剧的市场竞争、盲目规模扩张而导致的资源浪费、补偿不足而转嫁经济负担于民等问题。随着新的卫生改革方案出台,部分公立综合医院将面临着新的职能定位和功能分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改革背景中,公立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健康与疾病风险因素进行全过程监测、预防和维护,有利于拓宽医院的服务领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增加服务量,提高效益;有利于开发医疗服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培养医院的忠诚客户,实现品牌营销等。因此,公立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是医院为适应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的明智选择。

1.2公立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是体现社会公益性的社会职责

健康管理是通过体检、健康与疾病风险因素评估,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干预和实施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在体检环节需要投入较多的医疗服务和设备资源外,更多的投入是贯穿全程的人性化服务、客户咨询与健康教育。开展人性化服务、客户咨询和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硬件设备投入外,更多需要投入的是人力、时间和空间、宣传与沟通等非医疗技术服务。对公立医院来说,因为需要执行政府确定的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而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等相关项目没有收费标准。因此,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工作,若仅靠常规体检项目为收费补偿,在目前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大多未按成本定价的前提下,医院获得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的公立综合医院多是由政府出资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承担着部分政府福利性的任务,也是社会公益性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府的补偿有限,医疗收费就成为公立医院运营经费的一个重要补偿渠道。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预防和控制疾病风险因素,虽然在收费上没有更多补偿,但不收费的人性化服务、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却有着更多的社会效益附加值。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以预防保健知识和技术服务于更多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不仅可以增加人民群众对医院的理解和满意,提高医院的品牌声誉影响,更有利于维护和改善人民健康,减少卫生资源耗费,体现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的职责。

1.3健康管理应作为综合医院的专业学科之一发展建设

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涵盖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故其服务内容、运作流程、实施手段等不同于传统的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开展健康管理的时间短,认识滞后,以为健康管理重点是门诊体检、是疾病筛查、是社区服务、是市场开发……往往设置体检科时,注重投入的是空间和设备而非知识与人才。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健康管理理论停留在概念层面,实践与操作滞后于体检企业或中介机构,导致健康管理的绩效和成果不尽人意。

健康管理是需要将一些医学和与医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预防医学、运动医学、实证医学、营养学、信息技术等综合学科知识和技术融为一体,为健康乃至于生命的全程提供服务。因此,公立综合医院应当将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必要的硬件设备和体检空间,更重要的是健康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专业人才培养。这种专业人才也不仅仅是那些经过数百课时后执证的高级健康管理师,还应包括具备了健康管理理念和良好医学知识背景的广大医务人员。公立综合医院应当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学科技术优势和医学技术人力资源,把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建设,才能使健康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使健康管理获得更广泛地应用和更深层次的发展。

2社会公益职能,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理誉营销,提升健康管理绩效念,借力品牌声

2.1会公益职能,链接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样需求

解放军总医院是军队和国家最高等级的综合医院,以承担全军疑难病诊断治疗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为特色。医院不仅是重要的中央保健基地之一,也向社会开放,每年接诊和治疗人民群众上百万人次。为了强化医院的社会公益职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医院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2005年初,医院党委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决定压缩机关办公用房,腾出更多空间,整合全院资源用于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将原有的门诊体检、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合并,选派德高望众的原副院长领衔挂帅,组建以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为主要专业特色的健康医学中心。在院党委的决策和组建者的共同努力下,两年多来,健康医学中心构建起的包括健康体检、专家门诊、特需医疗、预防保健一条龙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已向社会提供了数万人次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做出了贡献。

2.2疗技术优势,整合适宜资源,打造高起点服务平台

解放军总医院是融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拥有雄厚的医疗保健技术和人力资源。健康医学中心作为代表医院从事健康管理的专业部门,本着开拓创新、资源整合和成本效益的原则,在医院原有体检、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的基础上,调配补充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生活设施;选调和聘用了医院在职或离退休的专家教授、管理和技术人员;开设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由院士领衔的300余名专家出诊的特需门诊、四个住院病区的特需病房、并分设了特需体检和普通体检科室等。通过对医院的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设备与设施、管理与技术等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不仅在健康管理的空间、设备、人力资源等硬件基础上,更是在服务理念、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学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等软件建设上,为综合医院发展健康管理打造了一个高起点的平台。

2.3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健康教育,完善客户服务职能

公立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由于对健康管理的认识模糊,或是习惯于传统的医学诊疗服务模式,擅长对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而对疾病的风险因素评估、健康规划、健康指导和健

康教育等表现薄弱,对监测健康或亚健康的新技术或新设备表现排斥或怀疑,致使健康管理服务不到位或发展受限。因此,中心十分重视对全体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以人为本,上医治未病的理念更新,强调将健康教育与人性化服务融为一体,通过每个人的工作,落实并贯穿于健康管理的全过程。我们把人性化服务的规范和质量放在首位,要求每一个员工要站在客户和需求者的角度,想在前,做在前,沟通在前,在服务的细节上下功夫。中心除定期教育培训、检查监督和反馈评估外,还专门抽调数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护人员充实在各服务前台、接诊、病房、客户服务以及呼叫中心和随访等专职岗位上从事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与客户面对面和全方位地咨询与沟通,不仅提升了健康管理的附加值,也使客户服务满意率抽样调查保持在95%以上。

2.4依托品牌声誉影响,借力市场营销,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公立综合医院发展健康管理的重要优势除了有医院的医疗保健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强大后盾与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有医院多年形成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这种因医院品牌影响力而形成的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度和吸引力,是健康管理最直接的客户群体和最具有潜力的市场,也是无后续医疗服务保障的独立体检机构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在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中,中心注重依托解放军总医院的综合实力,借力于医院的品牌影响,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打造一个全方位、高起点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力求使健康管理服务以优良的质量、精湛的技术、便捷的流程和完美的形象与解放军总医院这一著名品牌相匹配。我们借助于网站宣传、人性化服务、主动沟通和咨询应答、离院随访和跟踪服务等手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营销;以健康查体、专家门诊、疾病诊治、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一条龙服务吸引更多需求者,培养忠诚客户,努力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市场开发与医院的品牌影响力相辅相成。随着我们为客户服务的不断完善,客户服务量不断增加,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也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2.5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健康管理绩效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公立综合医院,体检部门和健康管理工作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与医院已有的信息系统接口和共享。由于我们健康医学中心是健康体检、特需专家门诊、特需住院一条龙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既有健康体检客户、也有门诊和住院病人,要使健康管理与医院HIS、PACS、LEIS等信息系统相接并共享,使服务手段人性化、高效率、高质量,开发建立一个即能独立运行又可与医院共享的健康管理和客户关系服务信息系统十分必要。中心先后投入了上百万元,开发应用了与医院数十个系统模块相匹配的体检信息系统,实现了特需住院和专家门诊的数字化系统应用。在此基础上,正在开发的健康管理与客户关系服务系统,包括健康档案、风险评估、健康指导,以及客户预约、咨询、查询、随访、投诉、监管等十几个功能模块,势必能够使健康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深入和有效。

篇5:公立医院财务规范化管理探析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 即国家出资办的医院。我国公立医院分3个等级, 一级是社区医院, 二级是县级医院, 三级是市级医院。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 担负着解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重任。为了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立性, 当前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所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 但从长远来看, 医院的发展还是要依靠自身的管理来保证医疗业务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因而财务管理已成为医院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 其贯穿于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有效的财务管理能为医疗业务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因此, 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中就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负责。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五条明确规定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真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管理, 实行成本核算, 强化成本控制, 实施绩效考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 财务管理人员也在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优质的财务管理模式。围绕医院财务管理就实现的主要任务来考察, 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 预算管理方面

1、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许多医院认为编制预算仅仅是为了申请经费和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预算任务, 因此对其重视不足, 将其单纯视为财务部门工作。年末财务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当年的预算, 主管部门下达预算拨款额度后, 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拨款额度编制反馈预算。医院仅仅关心收入与支出数据, 对预算管理的机制建设、控制作用认识不足。

2、预算编制方法单一、不科学。

目前, 许多公立医院在编制预算时都是采用增量预算法。这一方法是以上一年度的实际预算收支为依据, 通过对影响下年度预算收支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以确定下年度预算收支。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易于操作, 但往往掩盖了单位此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收支, 尤其是在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预算中不能准确地进行评估, 容易导致预算内容不准确、资金预留偏差较大, 最终导致财务预算与实际收支失衡。

3、预算指标不合理。

预算管理就是涵盖一切医院财务和业务, 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管理, 因此预算内容体系应当是全面而系统的。现实工作中医院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主要是注重财务收支的预算, 例如药品医疗收入、日常经费支出和专项支出, 对资本支出的预算和现金流量的预算考虑不全, 预算的时候较为重视财务性指标和其他量化指标, 对非量化的指标及非财务性指标等关注不够。

(二) 成本管理及核算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推进, 公立医院也需要增强市场意识, 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多的效益。因而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核算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及核算的意义、要求都有明确的说明, 对照此要求,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公立医院在成本管理及核算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虽然医院都采取了各种成本管理的措施, 但在具体落实执行上效果却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是因为医院缺乏现代成本管理意识, 对现代成本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认识不清, 狭隘地认为成本管理就是节约一针一线, 简单地将成本管理看作纯净核算的初期数据整理。此外, 医院较重视事后成本核算而忽视事前、事中控制。这就失去了成本管理的意义。

2、医疗成本制度存在体制问题。

公立医院虽获得一定的财政拨款, 但也需要自负盈亏。由于医疗体制尚不完善, 仅依靠日常的医疗服务不能负担其支出, 因而以药养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必然导致在药品价格上花工夫。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但在实际操作中, 形成合理的医药价格体制还需要一个过程, 可能出现公立医院改革不同步的现象, 这势必会造成医疗成本不可比, 公立医院医疗价格和药品价格参差不齐, 即使明确划分核算对象, 也会造成医院之间的成本差异, 如果医药成本差异较大, 势必会加重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进行补助的审核程序, 影响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

新《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医院要进行成本管理, 按照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同, 将医院成本划分为总成本、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和床日诊次成本, 以及每种级次成本核算内容和间接成本分摊方法, 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多数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总成本和科室成本的核算, 但是核算内容主要是对直接成本进行计算, 没有做到间接成本和费用的合理分摊。可以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成本核算, 这就导致大多数医院的成本核算数据存在失真现象, 从而必然会影响到全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4、成本管理技术落后。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由于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涉及项目较多, 如果仅靠财务人员手工进行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对医院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提出了要求。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都建立了信息化平台, 但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于相对分离态, 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所需数据只能从账表中间接获得, 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成本核算效率和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 内部控制方面。

新《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 医院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财经制度的规定, 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一系列的程序和政策, 以实现对医院各部门的基础会计工作和经济类的业务活动的监督、控制和协调。可见对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规范部分财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发现徇私舞弊违法行为的有效保障。

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政府部门还没有颁布一套完整的关于医院内部控制的法律体系, 而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中, 也没有单独对医院内部控制内容的表述, 其内容是夹杂在各种条款中的。由于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定位, 导致医院在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时, 多是采用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和行政命令, 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在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些都阻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2、医院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一方面由于管理者末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往往只是制定制度, 而不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内容控制实施执行中;另一方面医院管理层希望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医院员工的行为, 其自身却抵触被控制。现实中往往管理者往往一边制定部控制制度, 一边又以实际行为突破内控体系的管制。这必然导致医院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没有操作性。

3、运行成本高, 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发展。

要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就要针对医院业务的特点设置多个内控环节, 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的环节越多, 运行的效果可能就好, 控制目的就容易达到, 但运行成本也就必然增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医院管理层往往不愿意在此投入过多的人、财、物。相反, 还会为了降低成本, 减少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环节。

三、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 增加预算意识, 健全预算体系。

医院管理层都应高度重视预算工作, 增加预算意识。医改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严格预算管理, 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的要求, 可见预算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应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等。认真落实预算管理是医院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 医院的预算管理有利于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在制定过程中还可以让各部门科室积极参与进来, 增加员工的预算意识。同时, 有利于控制医院经营活动, 通过对预算执行的差异进行分析控制, 提升预算编制的针对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二) 建立预算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及考核等环节, 为保证预算能顺利执行, 必须成立预算管理机构, 由其负责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统筹安排。预算管理组织要负责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并保证其在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考核等多个环节中拥有相应的权力, 让预算的推行更加有保障力。为保障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执行部门的通力合作, 医院要及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 医院审计部门要发挥其监督功能。审计部门要对预算项目立项申请审批手续、项目可行性、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全程审计, 审计部门还要加强对预算效益的绩效评价。

预算人员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其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预算工作效果。因此, 医院应为预算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三) 选择合理可行的预算编制方法。

公立医院应根据收入与支出的项目变化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方法对预算目标的实现和预算管理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所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有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固定预算等, 医院可根据预算编制对象选择适用的预算编制方法。还可应考虑将信息技术引入预算管理中来, 利用信息技术对预算的建立、编制、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进行整合, 以提高预算工作的成果。

(四) 培养成本管理意识。

公立医院应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意识到成本管理是保障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 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及核算工作。其次,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鼓励广大员工重视成本核算工作, 各科室积极配合完成该项工作。再次, 医院财务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更好地完成成本核算管理工作。

(五) 采用科学方法, 建立全面成本核算体系。

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对成本核算的对象进行了详细划分, 医院应根据要求切实进行全面成本核算。全面成本核算即将医院实际运营中的各种耗费, 通过分类管理和分析, 系统核算成本和费用, 使医院的各项成本均能得到有效的分摊并纳入成本的支出核算。

公立医院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以节约和降低消耗为主。而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 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主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医院应多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以提高成本管理效果。如成本支出率法、成本谱、成本指数等方法都可根据医院自身情况来选用。

(六) 强化内部控制理念,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管理层必须要转变观念, 重视内部控制工作。首先, 要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等相关规章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 及时对医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内控措施;再次, 医院管理层应自觉遵守内控制度要求, 接受内控制度的监督。

(七) 加大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执行和监督力度。

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 制定保障内控执行和监督的相关制度和程序政策, 加强自我约束机制和部门间的监督机制。如规定医疗设备、药品及耗材采购部门负责人三年一轮岗。通过合理设置的岗位来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明确各部门间的权力, 使不相容的职位相互分离, 在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形成权责明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 而且要加大监督力度。监督的主体要熟悉医院的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及监督部门, 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发现违规行为后严厉处置。监督必须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 明确监督的对象, 加大对重点人员、重点项目和重点部门的监管力度。此外, 还要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制度, 来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央编办等.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Z].2012.8.1.

[2]陈亚光.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 201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医院财务制度附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篇6:我县公立医院规范管理与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 我县作为浙江省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在2012年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通过评估我县实施医药价格改革后公立医院运行的效果,分析医药价格改革对我县公立医院运行取得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医药价格改革 县级公立医院 实施效果

2012年5月我县根据《浙江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省物价局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海盐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按照县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口腔医院四家医院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县医药价格改革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以2011年四家公立医院的药品差价的90%为基数,调整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治疗费以及床位费五类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标准,明确检查检验收费以及大型仪器治疗收费不作调整,通过采取“一减一调一补”(即: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适当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从而破除了“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劳务价值,激发医院运行活力,切实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问题。

一、公立医院在医药价格改革中取得的成效

1、公立医院运行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全县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情况良好,医疗收入、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等显著增加,2012年取得医疗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27.24%,门急诊人次112.09万人,实际占用总床日26.97万日,出院人次3.01万人。2013年1-5月取得医疗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9%,门急诊人次47.64万人,实际占用总床日12.07万日,出院人次1.46万人。

2、公立医院新型补偿机制建立

我县公立医院2012年的全年总收支增长,结余3356.69万元,比2011年增长1.38倍,其中医疗收支实现结余为616.71万元。2013年1-5月结余133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5倍,其中医疗收支实现结余为740.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倍,从而反映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了医疗亏损状态。

3、医药价格改革前后患者费用负担

上表显示:医药改革前后均次药品费用均下降,其中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幅度高度门诊,而12年下半年每门诊人次收入和每住院人次收入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下半年中医院开展冬令膏方进补活动,而使均次费用增加。但总体而言13年较12年是减轻了患者的就医经济负担更多一些。

4、医药收入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劳务价值得到体现

从上表显示: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下降,药占比由改革前的47.06%下降到现在的38.42% ,下降了18.41%,医院每门诊人次5项医疗技术劳务收入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28.10%,每出院人次费用中5项医疗技术劳务收入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33.49%。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优化了医院的收入结构,提高了医疗收入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二、公立医院在医药价格改革所反映的问题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目前虽已运行了一年多时间,在完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体系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医院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际医药费用总量超过静态测算总量

2012年改革前后每门诊人次五项收费的收费收入增10.5元,共计增加收入603.81万元,住院每床日五项收费收入较改革前增83.8元,住院共计增加五项收入为1106.49万元,五项收费共增收入1710.3万元。按2011年测算数计算药品应让利1306.33万元。造成实际收入增量超过药品让利总量的主要原因为2012年医药价格改革测算数据是以2011年为基础数据,而我县的口腔医院是2011年7月成立,测算数据时是将口腔医院半年数据换算为全年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另我县的人民医院是2012年3月整体搬迁的,而进行基础数据测算时人民医院还未搬迁,床位收入按原每天10元计算的,由此造成了实际医药费用总量突破了静态测算总量。

2、医院之间补偿的不平衡性

我县四家公立医院的等级水平、专业程度、服务人群等各方面不相同,但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考虑四家医院处在同一地区,再兼顾各医院特色的同时,价格调整均采用同一比率。因此在医疗服务价格的补偿方面存在不均衡性,2012年人民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后实际医药费超过静态测算总量513.56万元,妇幼保健院超274.76万元,而中医院离测算总量还差53.12万元,口腔医院差42.68万元。2013年1-5月中医院的情况略有好转,但口腔医院离测算仍差44.54万元。因此在对中医院和口腔医院药品让利部分未能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得到补偿部分,只能通过财政补偿来弥补亏损。

3、少数患者群体就医费用明显增加

取消挂号费、诊查费,增设一般诊疗费后,出现门诊购药且额度较小的患者仍需支付诊查费,这部分患者的费用明显增加,所以这部分为了患者为了减少费用会尽量减少来医院配药的次数,或转向药店购买药品,但药店所购药品与医院所配药品有时会存在剂量、规格等不同,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

三、根据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医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调整方案

医药价格改革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社会敏感性高,在针对前期出现的问题后,各部门应精心配合,精确地撑握各基础数据,适当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如血液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减少这部分患者的治疗费用,再如适当提高中医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制定区域内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2、不断完善财政保障、医保等配套政策

在总结前面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顺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单病种付费等结算制度,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支付对医院医药费用尤其是过度用药、过度医疗等的约束作用,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患者自负费用。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结合各医院特色,建立与医院绩效管理、社会满意度相挂钩的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医保政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疗服务监管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协调和统一。

3、强化医院内部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

上一篇:仿真实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优秀日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