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

2024-04-29

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精选6篇)

篇1: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

《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

语言学概论 Theorie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它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导 言 (语言和语言学绪论) 1.语言的含义: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 offers several senses of the word “language”,namely,

[1](a) human speech; (b)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y this means; (c) a system of vocal sounds and combinations of such sounds to which meaning is attributed, used for the expression or communicat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d) the written representation of such a system .

[2](a) any means of expressing or communicating, as gestures, signs, or animal sounds; (b) a special set of symbols, letters, numerals, rules etc.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s in computer.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因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语言与认知: J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如:“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再如:“他跳上马骑走了。” 在并列复合句中,第一部分表示的动作往往先于后一部分的动作:“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 J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多个形容词排列顺序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心词概念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中心词越近的位置上,如 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y(胡椒味儿的) pizza、the old black wooden desk。 J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试比较:

[1]A. This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B组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语(1B)和宾语(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预测性。 语言与时代:从人名50年的变迁 传统人名:祈求福禄、长寿、平安、财富、美德、聪慧、美貌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人名: (政治色彩浓)建国、爱华、卫国、超美、图强、卫东、向东、爱武、卫兵、军、红 改革开放时期人名:(新颖别致)如表现女性美貌的,过去用兰、桂、芬、芳,现在用婷、妍、嫣、娜、蕾、薇;女性文静的,过去用娴、淑,现在用静、洁、莹、晨、露、曦、晓等。 语言的类别: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指被语言社团作为母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它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发展过程。 人工语言是依照一定原理人工设计出来的。三种用途:特殊情况下发挥自然语言作用,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的世界语; 作为语言代码,为某种特殊用途服务,如电报代码、聋哑人手指语;作为符号系统用于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语言、逻辑语言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体态语包括有符号意义的各种身势和表情,如点头、摇头、微笑等。辅助于口头交际。 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说,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这个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前者指言语行为本身,后者指言语行为的结果,有人叫它言语作品。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话。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思考:分析“言”的含义:

[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2. 语言的起源 摹声说:对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加以摹仿。章太炎《国故论衡》“何以言鹊?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 感叹说:人类受外界刺激,产生恐怖、欢乐、悲哀等感情,本能地叫喊起来,就产生叹词。 社会契约说:语言是经详细考虑而约定的。 手势语说:在手势语基础上产生有声语言。 劳动创造语言说:语言是人们在劳动的推动下,从以声音为刺激物的、具有某种交际作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二、语言学的定义、性质、任务 w

1.定义: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就叫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学科。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和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言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在教育界,语言学是各高等学校中文系和外语系的必修课程。 w 一般说来,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古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等若干阶段;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语言;语言学概论的交叉性最为明显,它不但涉及以上两门课的内容,还涉及大量的外语知识,并着重从理论上去研究语言。

2.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详见后)的入门课,属于狭义语言学(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册》)语言学概论和上述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外国语三门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着重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建立在个别的、实际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这门课里我们将学习到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学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 w

3.任务:要研究语言,就要对具体的语言材料或现象集中、整理,再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使其条理化,上升到理论,形成规律。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语言的性质、特点及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言实践,或为其他有关学科地发展提供理论或方法上地帮助。 w 如人体词语、戏剧词语、行业语的扩用等。 w 细微之别:JI gave a wallet to Bill. JI gave Bill a wallet.

三、语言学的类别 w

(一)从研究的对象上,可把语言学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个别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种语言,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w 1.个别语言学的类型:截取具体语言某时代的一个横截面,对它当时的.现状作静态描写和研究,以掌握它的内部规律,这种语言学叫描写语言学,也叫静态语言学。 w 就某具体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进行纵的历史的研究,以发现其历史演变规律,这就是历史语言学,也叫动态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时,可以选择两种或几种语言进行互相比较的研究,这叫比较语言学。 w 在比较语言学中,对语言学发展影响最大是用历史比较法建立起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它是利用历史材料把同一语言的各个方言或同一来源的亲属语言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w 深入到它们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的对应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w 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的分支:对语言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就形成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分支),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词源学、词典学、语法学(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文字学、语境学、语用学、方言学、风格学等。

w (二) 从研究的侧重点上,可把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w 和理论语言学相对,应用语言学是侧重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它也可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w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较广,除了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情报自动检索、失语症治疗、信息传达处理等。有人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也都算在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之内。 w 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

w (三)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学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w 第一种,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惟一对象的语言学。这种语言学的“语言”是指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它是一种静态的、同质的纯语言学。索绪尔认为应该首先研究这种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在索绪尔当时看来只是一种以后再研究的设想,根据索绪尔的有关论述,言语的语言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w 第二种,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

篇2: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砂、锰、磷土、磷矿、硫磺、铂砂、铬砂、锡砂、金刚石、砂、砾、贝壳等。

海上油气资源及开发现状

本国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要

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加速开发海洋石油最紧迫的原因。海洋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

这些海洋结构物包括固定式平台、移动式钻井平台、海底管线、油气浮式生产系统、精确定位的深水半潜式平台及顺应式深海平台。海水淡化、制盐、提取铀、提取重氢等 我们铀与重氢是原子能的重要原料

海洋风力发电有两大优点,一是海洋风速比陆地风速快且持续时间长;二是海洋风力电厂不会像陆地风力电厂那样干扰附近居民的生活。其安装也比较方便

海洋能通常是指海洋中所特有的依附于海水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即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流能和盐差能。有的学者也把海上风能和海洋中的生物质能也列为海洋能,但它们都不是海洋中所特有的,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海洋能之外。海洋能的分类:

按照能量储存形式分类:机械能、热能、物理化学能。机械能包括:潮汐能、海流能、潮流能、波浪能; 热能包括:温差能 物理化学能包括:盐差能

除潮汐能和潮流能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产生的以外,其它均产生于太阳辐射。

在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地球表面海水周期性的涨落潮运动,一般统称潮汐。

这种运动包含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海水的垂直升降,也称为潮汐;一种是海水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

海水的涨落潮运动所携带的能量也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势能,即潮汐能;后者为动能,即潮流能。涨潮时,随着海水逐渐向岸边流动,岸边水位逐渐升高,动能变为势能;落潮时,随着海水逐渐离岸而去,岸边水位逐渐下降,势能变为动能。

潮汐能的能量与潮水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流速的立方成正比。

波浪是海洋表层海水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波动,波浪中所储存的能量,称为波浪能。其能量与波高的平方和波动水面的面积成正比。

波浪能是全世界被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海洋能。波浪能研究被称作为发明家的乐园。

海流是海洋中由于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密度和压力梯度,或海面上风的作用等原因产生的海水定向流动。海流中所储存的动能,称为海流能。其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

温差是在低纬度海洋中,由于海洋表层和海洋深层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同,以及大洋环流的径向热量输送,而形成表层水温高,深层水温低的现象。以表深层海水温度差的形式所存储的热能,称为温差能。

其能量与具有足够温差(通常要求不小于18℃)海区的暖水量和温差成正比。

1981年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确认:“海洋热能转换是所有海洋能转换系统中最重要的”。在海洋的沿岸河口地区,由流入海洋的江河淡水与海水之间的盐度差(溶液浓度差)所储存的物理化学能,称为盐差能,亦称浓差能。

最引人关注的盐差能是淡水通过半透膜向海水渗透时以渗透压形态表现的势能。其能量与渗透压和淡水量(渗透水量)成正比

研究技术难度很大,费用也很高,近期难以解决。

潮汐能:巨型化、综合利用。

当前国外潮汐能开发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向巨型化发展,波浪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共同开发。与沿岸建筑物相结合。

波能开发的新动向是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共同开发,并开展综合利用。如波浪发电装置上加装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装置。波能利用的另一个发展动向是与沿岸建筑物相结合,一方面降低波浪发电站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波浪发电装置的吸能作用,也减轻了波浪对海工建筑物的作用力,从而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温差能:重视电站的综合利用。

由于温差电站要使用大量的深层海水,在发电的同时可以利用深层冷水养殖鱼类、贝类、和藻类,灌溉种植水果蔬菜,用于建筑物空调;还可利用温差电站发出的电力淡化海水,制造氢、氮、氨和甲烷,从海水中提取贵重金属,如铀、镁、锂和黄金等 潮流能:在小容量示范装置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向大型化发展。

潜水员自行佩戴的供气筒及呼吸器。有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循环三种型式。

海洋资源开发

有关海洋中和海底下的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碳氢化合物,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主;固体矿物(包括砂石),从海滩、海底或海底下开采,或从海水中提炼;生物资源,鱼类与其他海生物;能源,包括潮汐、海流、波浪、温差、盐差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水,海水淡化、海洋化学元素提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

运输

货物、人、材料、能源、信息等在海面上、海洋中或海底下的运输、输送或传递。主要有下列形式;船舶和各种水上、水面和水中的交通工具,包括驳船、半潜驳或半潜艇、潜艇、气垫船、水翼艇。电缆与光导纤维的电力输送和通信;管道,输送石油与天然气、泥浆和化学品。海洋结构物的用途还有微波通讯

勘探与测量

有关海洋资料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显示,包括水文、潮汐和海洋学有关资料;科学勘探,探索海洋与海底资源、构成物、现象与特性。

海洋环境保护

防止海洋与其边缘地区的环境恶化和有关人造装置的破坏、变坏或损失的措施

海岸带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浅海区域与滩涂、港湾等区域。其开发有如下特点: a.资源种类多,开发密度大。b.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任务繁重。

在海洋中按分布区域,可分为三个区带: 海岸带

2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或离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区 深海洋区 海岸带的开发

增进、利用与发展海岸和沿海水域的活动。

港口与海港和航道建设;工厂、码头和仓库等设施建设,包括生产或运转用的浮动式或固定式的设施;水上游览与居住,包括游艇码头、水上娱乐场所、人工岛等;围海造田。

海洋工程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它的未来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保护环境、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海洋工程亦称海洋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为海洋科学调查和海洋开发提供一切手段与装备的新兴学科。《海洋工程导论》

海洋工程可以定义为利用工程原理来分析、设计、发展和管理一些在水中环境,如海洋、湖泊、港湾和河流中运行的系统。《海洋工程基础》

海洋工程主要内容 资源开发技术

主要包括:深海矿物采掘技术,包括勘察、开采、储运等;海底石油钻采技术,包括钻探、开采、储运等;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淡化、提炼等;渔捞技术,包括近海、远洋等;海洋养殖技术,包括动物、植物等;海洋能源利用技术,包括潮汐、波力、温差、盐度差等。装备设施技术

主要包括:海洋探测装备技术,包括海洋科学的了解,探测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各种海况下的求助设备;潜水技术,包括直接(承压)、常压、遥控作业等。海洋土木建筑技术,包括港口、平台,沿海、近海、海岸、海底建筑等;海洋工程船舶技术,包括水面、半潜、潜水等。

海洋工程的相关学科

海岸工程、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海军工程及近海工程。海岸工程一般应用工程原理于在海岸运行的系统; 轮机工程应用于船舶动力与机械系统; 船舶工程指的是船体和推进系统的设计;

近海工程应用工程原理于比海岸更深水域的近海工程系统; 海军工程应用工程原理于海军系统或舰船。海洋开发系统方面

海底资源开发系统

海底资源开发系统包括对海底的各种矿物进行调查、开采、运送、冶炼等多种作业。

海洋土木建筑系统

海底石油开采系统

海底石油开采系统从浅海向深海发展,由勘探到出油的过程。勘探-试钻-油田估产-采油工程建设-采油-运输-储油-炼油

海底矿物资源开发系统

潜水器的海底调查系统

根据海与洋的连接情况与一些地理标志的识别,海可以分为内海、外海、边缘海、岛间海等类型。

大陆架:在海面下200米深度内的广大沿岸浅海区域,在曲线上表现为大陆双曲线的延续部分,而在地壳结构上是用于大陆地壳的一部分,是大陆架。大陆坡:深度在200米至4000米左右的一段,曲线陡峭,是大陆坡

大陆裙:在大陆坡脚下呈倾斜渐缓的线段是大陆裙。这一线段,在有些海区里并不存在。大洋盆地;深度在6000米呈平坦的线段是大洋盆地。深海海沟:6000米以下称为深海沟 大洋盆地与深海沟都属于洋底。

陆高海深曲线和地壳高程频率曲线 右侧曲线为地壳高程频率曲线,其上有两个峰: 一是出现在海平面以上,高度为0至200米的区间; 另一出现在海平面以下,深度为4000至5000米的区间

都表示两个高度在地壳上占有最大的面积百分比,亦即在陆高海深曲线上表示陆地与洋底的两个较为平坦的区域。

图中I是表示结构简单的,加大西洋型;2是表示结构复杂的,如太平洋型。在图1中,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裙三部分组成大陆台阶,其外面就是大洋底。

在图2中,比这类结构复杂的过渡带,除了大陆台阶外,还带有一系列的边缘海盆,海盆外缘

被围以弧形列岛的岛孤,以及岛弧脚下的深海沟等,其外面才是大洋底。在这一类过渡带中火山与地层活动相当活跃。过渡带的许多盆地都是油气储藏的有利地区。

海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海水的温度一般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表层附近的温度减少比深层快。

典型表层的温度,其同温状态的厚度可达数十米,一般称该层为混合层。海面风能使该层海水泥合,接近同温状态。

其下为温度骤变区,称为温跃层。该层的温度随季节而异。夏季随表层水温而变暖,冬季则变冷。在温跃层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较缓慢,接近等温状态。

在大洋中较深处的海水温度多数低于2.3℃。

海洋表层温度的升高是由太阳的辐射、大气的热传导、水蒸气的凝结造成的。而冷却是由海洋表层向大气的回辐射、海洋向大气的热传导、蒸发造成的。盐度

海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量称为海水的盐度。

盐度的大小等于每千克海水中所含全部固体的克数。

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g,通常写作35‰。

近年来对盐度的测量,多数已改用测量海水的电导率与温度。电导率的最大精确度约为±0.0001%,温度的精确度可达±o.oo03%。海水的盐度大多在3.30一3.70%之间。

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与降水量之差。其他因素有结冰(由于海水结冰留下盐分,使盐度增加),大陆河流注入、海冰融化等。

密度

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压力、温度和盐度,随盐度与压力(或水泥)的增加、温度的下降而增大。因此密度大的水总是较冷的、较深的和盐度较大的水。

若仅考虑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的变化,则所有大洋中的海水密度都在1.020-1.030(克/厘米3)之间变化。

由于重力与浮力的作用,密度较大的水有下沉,而密度较小的水有上升到海面的趋势。

风的特征主要是风向与风速。

国际上通用的浦福风级表将风速分为13个风级。风速可达100一200米/秒的龙卷风等,由于不是经常发生的,影响范围也小,没有列入表中。风载荷按照ABS规范计算。风力压强计算式如下:

风力计算注意问题

由圆柱组成的结构(钻井机架、吊臂、桁架式桩腿等),所有圆柱的投影必须计入。(即,不考虑遮蔽效应)

船舶拖航工况(迁航工况)由于船体倾斜而暴露出的面积(例如甲板以下船体部分)需要计入受风面积中。计算时采用对应的形状系数。

群集式的甲板室可以用总投影面积替代各个部分投影面积之和,此时的形状系数取1.1。

桁架式结构(钻井机架、吊臂、桁架式桩腿等),可以采用前后两侧满实投影面积的30%,或前侧满实投影面积的60%代替原由各圆柱构件叠加起来的总面积。

平面结构按照上市计算得到的风压为垂直平面的压力,在求沿风向的风压力时需要进行分解。

风力计算时,吊臂选取最危险的情况。即以最大面积迎风,面积中心在可能的情况下取最高点。

可以考虑遮蔽效应。

波浪是由各种作用力(如风、风暴、地震、太阳、月球等的作用力)引起的波动现象。

其复原力是表面张力、重力和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图中是的浪能量按周期的分布与引起波浪的主要力。

在波浪成长的开始阶段,波高与波长同时增大,后来仅波长增大。波浪的大小取绝于平均风速、风区或风程(风吹过水面的距离)和风时(风吹过的持续时间)。

形成后的波浪,有可能被顶风、涡动、破碎等原因消耗其能量而逐渐消失。波浪的能量产生与消托的作用过程可以同时存在。

当一定风速下,风作用的时间(即风时)和风吹过的海区(即风区)都足够长时,波浪要素达到极限状态。这种达到某—能量平衡时的波浪,称为充分成长波。因风区长度受限制,处于既不增大也不减小状态的风浪称为定常风浪。

由瞬时扰动产生的波浪。如砖块抛入平静水面时产生的波浪。

由某持续作用力产生的波浪。其频率等于强制力的频率。

在两种流体的分界面处产生的波浪。

例如水面产生的波浪。由于表面波中使水质点复原至平衡位置的作用力主要为重力,表面张力与粘性力均属次要,所以又称为重力波。

又称界面波,是海洋中两层密度不同的外界面上产生的波浪。

淡水与海水的分界面上容易产生内波,内波对深海中石油钻探船用超声波确定船位的动力定位工作会带来危害;团为有内波存在时,超声波会发生折射。

又称立波,以一定速度向外传播的波浪

这种波相对于媒质水平地移动,波的剖面形状不坐,仅是波形前进,不是流体前进,浮于波面的物体不随波浪前进,仅在波浪经过物体时产生摇荡运动而已。

两个间样波幅、波长、频率的前进波彼此反向前进,即形成一个波形停止状态的波浪,其波幅随时间而变化。对于给定时间的驻波,成为静止水波。

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出现的波动。两层流体的接触面,例如水的自由表面,存在表面张力,其方向与流体的接触面或自由表面相切。

当这些面的曲率较大(如波长很小的波面),表面张力的垂直分量将影响垂向力的平衡,使接触面两侧的压力不等,表面张力对被动严生显著作用。表面张力波会增加海面的微粗糙度,它与海面的特征分布有关。

波剖面全部分市在静止水面以上(或以下),波长为无限长的波浪

当水很浅时,水质点的垂向运动受水底的限制,其运动机迹保持与水平状态相近,波形为—个完全在水面上移动的波峰,波速仅与水深有关,而与波长无关。

波长小于两倍水深时,水质点沿轨园运动的表面波。

波长大于两倍水深时,水质点沿近于椭圆轨迹运动的一种前进波。

浅水波因受水深的影响,水底的波速受底部摩擦的影响,较水面的波速小,容易产生波陡较大的波浪,最后形成破碎波。这种波常见于海滩处,对小船易造成海损事故

同向传播的一系列波浪所组成的二维不规则波。常见于近海。台风将临时,—排排波峰线很长的涌由远处传来,形状整齐。长峰波有规则波与不规则波两种,海面所见都属二维不规则波。

又称摆线波,形如摆线的一种有限振幅波动,近似于规则的重力波的波形。其特征为波峰陡,波谷平坦,水质点运动为一圆周,但质点振动中心高于其静止位置。

由正弦或余弦分量组成的波形。它在物理上并不是真实的波,主要为了在数学上易于处理而考虑的。

水面运动相对于时间与位置作周期性变化的波浪。

波形如摆线的一种有限振幅波动,与正弦波相比,波峰较陡,波谷较平坦。其波形不是简谐曲线,且对于横轴是不对称的,通过质点振动中心的平面高于对应的静止水面。波速与波幅大小有关,波幅与波长之比愈大,波速愈大。质点的轨迹接近于圆,但不封闭,每经一周期后沿波浪传播方向有一小段水平的静位移,沿此方向产生一定的水流。质点沿其轨迹运动时,压力是变化的,除自由表面与水底外,其他波面都不是等压面。波幅与波长之比超过一定限度后,波面破碎。波动的能量与位能不相等,动能于垂向与水面方向的分配不相等,能量的传播速度也与小微幅波动的情况不同。

波浪传到浅水区域后,在传播过程中,波剖面不断变形。

如水底的坡度较大,波峰的前侧逐渐变陡,后侧逐渐平缓,直至波峰向前翻卷而破碎,这时的波浪称破碎波。

简称涌,波浪生成后当风停止作用或传播到风作用区域以外的波浪,将是二维的规则波 因风停止作用后,短波先消失,长波有大的动能储备和传播速度,它消失很慢,逐渐形成谐和前进的圆柱形涌浪。

这时海面上往往既有风浪又有涌浪,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混合浪。在海面上可遇到由于风向突变或不同方向的风浪(或涌浪)叠加而成锥形的波浪,因其外形似金字塔,又称金字塔浪。

设计海洋工程时,一般要考虑两种状态:

生存条件

指保证海洋工程安全的最苛刻的外力条件,一般是根据长期的波浪统计资料,取50年或100年,甚至更长的年数仅遇到一次的最危险海况。

工作条件

是按人员与设备允许的工作环境来确定的海况条件。主要研究出现概率多的波浪。设计波法

首先是求得50一100年间的最大波高与相应的波浪周期,然后再用波高与波浪周期相同的规则波代替。此规则波作为设计波,再依据一种恰当的波浪的理论来描述波浪相应特征,如波浪剖面、水质点的轨迹速度与加速度等,并利用一般流体力学的方法推算波浪力。设计谱法

通过长期波浪统计资料求得最大波(即有效波),再求取具有有效波高与波浪周期的波谱。以此波谱作为设计谱,有谱面积估算出响应的最大数学期望值。此方法类似估算船舶在不规则海浪中响应的短期预报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设计谱法可以得到在不规则波中的响应。目前在海洋的设计工程中已逐渐采用。

非线性时域历程模拟

此方法首先取相当于极限条件下的有效波高与波浪周期的谱作为设计谱 再在时域内进行响应的模拟计算 最后求出响应最大值

当只考虑海流作用时,作用在平台水下部分构件的海流载荷可按下式计算:

应注意海流与波浪的相互作用。当采用莫里逊(Morison)公式计算波浪载荷时,应将波浪水质点速度与海流速度矢量相加。

当采用绕射理论计算波浪载荷时,海流载荷应按上式计算,并和波浪载荷矢量相加。

潮汐与海洋工程设计的关系

海洋工程设计时要按高潮水位估算

航道水深与锚泊地则要考虑低潮水位

高潮与低潮的水位是海水腐蚀最严重的区段

潮差的变化规律、潮位的变化过程、涨落潮的时间等,与海洋工程密切有关。分全日潮、半日潮、混合潮 海啸危害

海啸发生时,从其发源地可传播至近千海里的地方,海面出现长周期的巨大涌浪。遇到海岸或浅滩,可形成几米至几十米高的巨浪。

据历史记载,世界上已有300余次大海啸,在太平洋中出现的约占80%。

日本曾因大海啸,造成几十万人死亡。

印度尼西亚因为火山爆发引起海啸,出现波高35米,波长524公里的海啸波,其波速传播之快,在32小时内竟通过地球周长一半的距离。

海啸分类

地震海啸

由地震或火山爆发形成的风暴海啸(气象海啸)

由低气压形成的 风暴潮危害

风暴潮是一种剧烈的气象潮,是因大风暴及其伴随的气压剧烈变化而导致海面水位异常升高或异常下降的现象。

风暴潮像一个巨大的长波,沿海岸传播,当波峰与当地高潮会和并使水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时,就会产生严重的水灾。

而当波谷与当地低潮会和后,就会导致航行船舶发生搁浅。风暴潮分类

由热带风暴引起的风暴

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经常发生,有急剧的水位变化。

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

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其特点是水位变化持续,但并不急剧,最大高度在1米左右。

冷风暴潮

是我国渤海与黄河北部,由于寒潮与冷空气激发的一种特有的风暴潮,其特点为水位变化持续,但不急剧。

海冰作用力的主要形式

巨大的冰层包围建筑,在潮流与风的作用下,大面积冰层呈整体移动,使建筑物受挤压,如建筑物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将冰层切割使之移动,这时建筑物会出现振动。

如有自由漂流的流冰,将对建筑物冲击而产生冲击力。

整体冰层因受温度变化引起膨胀,产生挤压建筑物的膨胀力。

与冰层冻结在一起的建筑物,因水位升降,冰层对建筑物产生垂向作用力。当水位下落时产生向下的重量力,水位上涨时产生向上的上拔力。

流动的冰块对建筑物产生的摩擦力。

地震分类

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火山地震(强度小,涉及面不大)

环太平洋地震带、横贯亚欧大陆的阿尔卑斯地震带 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能量是环太平洋带释放的。

人工地震 如地下核爆炸。

利用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的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到有关地层厚度、界面的几何形态、岩层产状和密度等一系列有用的资料;再结合重力、磁力等观测结果,可用来推论地壳构造与分析矿产资源分布。海洋生物危害

海洋生物的发展导致覆盖基础结构,妨碍正常的目测检验和施工操作;

由于海洋生物的密度比海水高,积污有机体会增加海洋结构的自重;

海洋生物会使海洋结构物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导致较大的水动阻力;

海洋生物会加速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腐蚀过程。

下面再看一下采油平台的发展。

生产平台通常又叫采油平台,是专门从事海上油、气等生产性的开采、处理、贮藏、监控、测量等作业的平台。有的是单个平台,也可由几个不同用途的平台由引桥相连,组成石油生产基地。按建筑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平台和钢质平台;按结构型式可分为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固定式平台又可分为桩基式与重力式两种;移动式平台又可分为自升式与张力腿式、牵索塔式等。

海洋平台是在海洋上进行作业的场所。海洋石油钻探与生产所需的平台,主要分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两大类。在钻井平台上设钻井设备,在生产平台上设采油设备。平台与海底井口有立管相通。

海洋钻井的目的是了解海底地质构造及矿物储藏情况,这项工作通常是由钻井平台来完成的。

“实施海上钻井的主要装备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动力定位钻井船等三种”,实际上在一开始唐教授写了四种,还有一种就是“坐底式钻井平台”。第一座坐底式可移动平台1949年应用在墨西哥湾。

这种平台适用于河流和海湾等30m以下的浅水域。坐底式平台有两个船体,上船体又叫工作甲板,安置生活舱室和设备,通过尾部开口借助悬臂结构钻井;下部是沉垫,其主要功能是压载以及海底支撑作用,用作钻井的基础。

钻井船是浮船式钻井平台,它通常是在机动船或驳船上布置钻井设备。平台是靠锚泊或动力定位系统定位。按其推进能力,分为自航式、非自航式;按船型分,有端部钻井、舷侧钻井、船中钻井和双体船钻井;按定位分,有一般锚泊式、中央转盘锚泊式和动力定位式。

浮船钻井的特点是比较灵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钻探,比较经济。但它的缺点是受风浪海况影响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给钻井带来困难。

用浮船钻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波浪、潮汐至少给船带来三种运动,即漂移、摇晃、上下升沉,所以更需采用垂荡补偿器来缓和垂荡运动。

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是大部分浮体沉没于水中的一种小水线面的移动式钻井平台,它从坐底式钻井平台演变而来,由平台本体、立柱和下体或浮箱组成。目前,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有三种定位方式:锚索辐射系泊方式、推进器动力系统、锚索系泊加动力定位。

浮式生产系统(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system,简称FPSO)概念于1947年提出。1966年海上第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Unit,FPSU)在墨西哥湾投入使用,它和单点系泊的装置、3座固定平台组成一套浮式生产系统。FPSO是由上部模块、船体和系泊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浮式储油轮在海上定位方式包括:软刚臂单点系泊(图1.10)、铰接塔单点系泊(图1.11)、转塔式系泊(图1.12)等。

转塔式系泊系统主要包括内转塔和外转塔两种形式,张力腿平台优缺点

优点:

• • 缺点: 采用干井口和刚性立管,采油树和防喷口可以安装在甲板上,操作起来犹如固定式平台,维护费用也低;

平台主体与上部模块可以在码头边进行一体化建造,以降低海上安装费用。• • • 优点:

• • • 缺点:

• 对上部结构重量变化敏感,有效载荷的调节能力差; 对高频载荷敏感,张力筋腱容易疲劳;

因造价原因,水深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不宜太深。

单柱式平台

可以采用干井口; 易于采用刚性立管;

对载荷变化承受能力大,有利于后期侧置钻井。

需要大型海上吊装船,在平台现场海域安装上部模块,安装成本高。

管线系统发展成两大主要形式:

• • 海底管道; 垂直立管

海洋工程结构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从浅水逐渐向深水发展,从最初不足10m水深发展到2000m以上更深的海域作业;二是从固定式结构向顺应式结构发展。

1.什么是海洋结构物动力学?

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是研究海洋结构物的环境载荷、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在动力载荷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理论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开发、建造与安装,提供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2.海洋结构物有哪些方面的用途?

油气勘探、微波通信、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等。3.海洋工程结构物所承受的环境载荷包括哪几种? 风、浪、流、冰、地震。

4.振动系统的动力响应特性(固有振动特性)包括哪两方面? 固有频率、固有振动形式。

5.什么是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动形式(固有振形)?

在不考虑阻尼,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给系统一个初始的位移或速度,这样求解出的系统振动频率即为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系统的振动形式即为固有振形。

6.分别按照振动系统结构自身的特点、载荷类型、和动力自由度将动力响应问题进行分类? ①按照结构自身的特点分为:线性系统振动问题和非线性系统振动问题; ②按照载荷类型分为:确定性载荷振动问题和非确定性载荷振动问题; ③按照动力自由度分为:单自由度系统振动问题和多自由度系统振动问题。7.什么是结构的动力自由度?

系统振动时,确定任一时刻全部质量位移所需要的独立的几何参变量的数目,称为动力自由度。8.系统的非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工程结构材料的非线性,即其应力-应变关系不满足胡克定律; ②系统构造的非线性,体现在变形与外力的非线性。③恢复力和阻尼分别是结构振动位移和速度的非线性函数。9.什么是确定性载荷?

载荷的变化规律是完全确定的,无论是周期还是非周期,它们都可用确定性的函数来表达。如:简谐载荷,周期载荷,冲击载荷和持续长时间的非周期载荷。10.什么是非确定性载荷? 非确定性载荷又称为随机载荷,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预先不可确定的,而是一种随机过程。如地震、风、波浪等。随机过程随不可以表示为时间的确定性函数,但是它们受统计规律的制约,需要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随机载荷下的结构振动问题。1.用于石油勘探的平台按功能分为哪几类? 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采油平台)。

2.用于石油勘探的平台按结构形式分为哪几类? 固定式平台、顺应式平台、浮动式平台。3.目前深海系泊缆索的三种类型?

①锚链悬链线张紧式系泊,一般水深不大于1000米; ②链-钢缆-链系泊,水深大于1000m; ③链-尼龙缆-链全张紧系泊。4.海洋工程发展的两个基本特点? ①由浅水逐渐向深水发展;

②从固定式结构向顺应式结构发展。

1.固定式平台的主要振动形式? 弯曲振动

2.铰接塔平台的动力学问题?

塔柱摇摆运动的浮力力矩和流体动力是非线性的,由此导致塔柱高海情下运动幅值的跳跃和失稳,进而导致平台生产功能丧失。此外,对于大长细比塔柱结构,需要考虑弹性变形研究塔柱的运动和塔柱强度问题。3.张力腿平台的受力和运动特点?

受力特点:浮力远大于平台自重,剩余浮力与张力腿的预张力平衡,张力腿时刻处于受张拉的绷紧状态。

运动特点:平面外的运动(横摇、纵摇、垂荡)较小,呈现刚性;平面内的运动(横荡、纵荡和首摇)较大,呈现柔性。所以张力腿平台为半顺应半刚性结构。4.Spar平台的纵摇/横摇刚度由什么确定? 重心和稳心的距离GM。5.Spar平台的主要动力学问题?

垂荡-纵摇耦合运动;涡激振动;螺旋侧板和垂荡板的水动力特性研究;平台系索张力分析。6.深水平台的普遍动力学问题? ①一阶波频响应; ②二阶差频及和频响应; ③柔性构件的动力特性。7.半潜式平台的主要动力学问题? 垂荡运动。

8.简述管道的锁定共振现象?

篇3: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

今天,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泛。下面, 以高校文学概论课上PPT课件的运用做一简单分析。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他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 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文学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是: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整体特点是:理论性强。显而易见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论, 掌握理论, 学会运用理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文学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 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 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史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 能够让主讲老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的前提下, 有条理的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 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 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 至今也是必需的。

但是, 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讲述抽象理论,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认为, 让PPT课件走入课堂, 参与教学,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营造气氛,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

做为一门课程的教学, 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 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 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语, 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 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文学形象》一节, 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个幻灯片, 第一幅, 宝黛共读西厢图, 第二幅, 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诗配图) , 第三幅, 诗歌苏轼的《琴诗》 (诗配图) , 进而导出课题《文学形象》。在选取导入材料时, 一方面, 选图尽量做到人物生动形象, 色彩鲜明, 用图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 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 树立新的文学观念,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 将文学形象简单理解为人物形象, 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所以, 在第一个课, 首先让学生树立文学形象的观念, 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典型性格的人物、情景相生的景物、蕴含哲理的意象。同时, 也对应了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 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前后呼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授《文学意象》一节时, 授课一开始, 第一张图呈现出红枣、花生、桂圆等实物, 同时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但是, 它们却又经常出现在婚礼上, 为什么呢?这些食物又象征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紧接着第二张图用动画, 展示出几个古代象形文字和标识。这时再引出了课题《文学意象》。聚精会神地观察欣赏, 再加以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对实物及古文字标识产生联想――我国传统的喜庆婚礼, 各种实物代表的涵义, 各古文字标识所寓意的各种祝福, 如“万事如意”, “百年合好”, “永结同心”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 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的概念, 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兴趣盎然, 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创设作品情境。

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 所以以往在教学过程中, 当讲到一个理论, 需要以作品加以辅佐证明时,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 学生对作品知之甚少, 而运用PPT课件, 可以将作品中的重要片断投影在大屏幕上, 学生有了作品依据, 就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当中, 对理论的理解就轻松很多, 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了作品情境。比如, 当讲到文学创作心理说中“深层心理说”这一问题时, 对于弗罗伊德的无意识说, 要阐释作家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作家一生创作的影响时, 比如以余华为例, 需讲述他的相关创作经历概况, 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 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许多, 几幅出版的著作图片的叠放, 不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也增强了形象性, 学生对作家的主要创作一目了然, 再讲相关的理论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 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

在传统的文学概论课上, 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 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 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文学意象》一节时, 谈及文学意象“象征性”的特点时, 比如以“蝴蝶”为例, 谈其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蕴时, 运用PPT课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音乐, 因为课堂时间关系, 只用40秒, 由两首歌各剪辑20秒之后, 用编辑软件粘贴而成, 这两首歌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 在音乐播出30秒时, PPT课件画面用动画形式, 飞出两只蝴蝶, 同时用打字机形式, 播出标题“蝴蝶的意象:两只蝴蝶千载飞”, 这时, 学生已完全进入到对古今千年来“蝴蝶”之象征意蕴的探寻之路上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参与互动, 最后归结出“蝴蝶”的象征意蕴:第一, “爱之蝶”;第二, “梦之蝶”;第三, “自由之蝶”。同时, 也能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 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去思考“蝴蝶”更多的象征意蕴。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唯生命之树常青。”所以, 有人就借此话说, 文学概论课是灰色的。而PPT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 以图片导入课题, 以图片展示作家肖像、作家的代表作品封面, 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 动画, 彩色字体等, 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 将音乐, 视频文件做进课件, 进入课堂。这样, 从形式上, 拥有了色彩,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 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掌握理论。因为, 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科学界得到了体认, 由于色彩的作用, 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 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大自然则更加美丽壮观。所以, 将色彩带入课堂, 能够点亮课堂之光, 带来文学概论课的一个新时代。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

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 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称为“第七艺术女神”, 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 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理念, 将文学概论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时, 如需要以作品为例加以分析时, 在作品原文讲完之后, 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断视频, 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与作品。比如, 在阐释作品语言本色化特点时, 以刘恒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语言为例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与作品之后, 再选播电视剧中一经典片断, 影像声音的刺激, 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 更加难忘。

但是, 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 由于设备限制, 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 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 整节课常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 导致一节课下来, 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 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 极少与教师有目光的沟通。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教师讲解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 但像PPT引入课堂教学后若演化成“屏幕灌”也同样值得警惕。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 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就是放电影式的, 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 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 或是课件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外, 没有获得多少知识。

篇4:语言学概论最新课件

今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泛。下面,以高校文学概论课上PPT课件的运用做一简单分析。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他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文学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是: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整体特点是:理论性强。显而易见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学会运用理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文学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史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主讲老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的前提下,有条理的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至今也是必需的。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讲述抽象理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让PPT课件走入课堂,参与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做为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语,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文学形象》一节,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个幻灯片,第一幅,宝黛共读西厢图,第二幅,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配图),第三幅,诗歌苏轼的《琴诗》(诗配图),进而导出课题《文学形象》。在选取导入材料时,一方面,选图尽量做到人物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用图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树立新的文学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将文学形象简单理解为人物形象,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所以,在第一个课,首先让学生树立文学形象的观念,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典型性格的人物、情景相生的景物、蕴含哲理的意象。同时,也对应了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

2、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文学意象》一节时,授课一开始,第一张图呈现出红枣、花生、桂圆等实物,同时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但是,它们却又经常出现在婚礼上,为什么呢?这些食物又象征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紧接着第二张图用动画,展示出几个古代象形文字和标识。这时再引出了课题《文学意象》。聚精会神地观察欣赏,再加以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实物及古文字标识产生联想――我国传统的喜庆婚礼,各种实物代表的涵义,各古文字标识所寓意的各种祝福,如“万事如意”,“百年合好”,“永结同心”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的概念,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兴趣盎然,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创设作品情境。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所以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一个理论,需要以作品加以辅佐证明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作品知之甚少,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作品中的重要片断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有了作品依据,就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当中,对理论的理解就轻松很多,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了作品情境。比如,当讲到文学创作心理说中“深层心理说”这一问题时,对于弗罗伊德的无意识说,要阐释作家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作家一生创作的影响时,比如以余华为例,需讲述他的相关创作经历概况,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许多,几幅出版的著作图片的叠放,不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形象性,学生对作家的主要创作一目了然,再讲相关的理论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在传统的文学概论课上,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文学意象》一节时,谈及文学意象“象征性”的特点时,比如以“蝴蝶”为例,谈其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蕴时,运用PPT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音乐,因为课堂时间关系,只用40秒,由两首歌各剪辑20秒之后,用编辑软件粘贴而成,这两首歌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在音乐播出30秒时,PPT课件画面用动画形式,飞出两只蝴蝶,同时用打字机形式,播出标题“蝴蝶的意象:两只蝴蝶千载飞”,这时,学生已完全进入到对古今千年来“蝴蝶”之象征意蕴的探寻之路上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互动,最后归结出“蝴蝶”的象征意蕴:第一,“爱之蝶”;第二,“梦之蝶”;第三,“自由之蝶”。同时,也能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去思考“蝴蝶”更多的象征意蕴。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所以,有人就借此话说,文学概论课是灰色的。而PPT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以图片导入课题,以图片展示作家肖像、作家的代表作品封面,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动画,彩色字体等,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将音乐,视频文件做进课件,进入课堂。这样,从形式上,拥有了色彩,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因为,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科学界得到了体认,由于色彩的作用,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大自然则更加美丽壮观。所以,将色彩带入课堂,能够点亮课堂之光,带来文学概论课的一个新时代。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称为“第七艺术女神”,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理念,将文学概论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时,如需要以作品为例加以分析时,在作品原文讲完之后,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断视频,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与作品。比如,在阐释作品语言本色化特点时,以刘恒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语言为例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与作品之后,再选播电视剧中一经典片断,影像声音的刺激,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但是,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于设备限制,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常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极少与教师有目光的沟通。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教师讲解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但像PPT引入课堂教学后若演化成“屏幕灌”也同样值得警惕。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就是放电影式的,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或是课件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外,没有获得多少知识。

PPT课件在文学概论课上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等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避免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避免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通过恰当合理的运用,促进教学改革。

篇5: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 [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

早期的国家

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

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

分配资源

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

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

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

霍布斯

格劳秀斯

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

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 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

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 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

●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间接性

●功能性

(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

第二讲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概述

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 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 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    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一、权力的概念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

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 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

三、国际权力结构 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

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 2.什么是“权力分配” 所谓 “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 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

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 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

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

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

●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

●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

第三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 2,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

●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

●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 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

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

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 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 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

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 6,国际合作的基础

●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

●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

谈判或讨价还价

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 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作用与限度

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

●便利与限制

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

●与无政府状态有关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

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

●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 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

●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 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

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 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 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第四讲

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

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

◆“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安全关系的概念

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

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

1,古典现实主义

◆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

◆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

◆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

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

◆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

◆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

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

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

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

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

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

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

第三节安全战略

一、战略与安全战略

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

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

◆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

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 2,国家利益的概念

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和欲求(want)。3,国家利益的产生

◆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

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

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 1,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p.220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

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

(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

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1,实力政治

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

◆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2,合作安全

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

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 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 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

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

第一节

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

◆ 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

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

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

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

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

◆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

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

◆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

◆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

3.战争的基本特征

◆使用暴力

◆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 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

◆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

◆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

◆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

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

◆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

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

◆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 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

◆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

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

◆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

◆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

◆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权力均衡被打破

◆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

◆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

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

●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

●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安全

1.集体安全的概念

●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集体安全的性质

●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

●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

三、第三方介入

1.第三方介入的概念

●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2.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

●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

●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

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

一、联合国概况

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 ◆最具普遍性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

◆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 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

★ 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 ★ 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

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 1.和平手段

◆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

◆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 ◆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 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

◆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

◆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

◆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

◆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 大国支持

◆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

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 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

◆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

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

◆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种情况:

消极;

积极。4.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主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人的故意行为。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居民的信心、官方的腐败情况

◆主、客观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1)相对性;

(2)在某些情况下,主观因素起 决定性作用

二、经济安全的界定

◆界定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考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1)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2)国家内部社会安定,这种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3)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二讲经济发展与安全

经济竞争已经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是国家最重要的一项职责。

 经济利益是国家处理战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 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各种国家因素的影响。

一、南北鸿沟

◆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失败的原因:

(1)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2)国内战乱;

(3)冲突的国际环境;

(4)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二、解决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基本出路 ◆实现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各种专门性机构的作用

◆确立适宜的发展模式,实现合理、可持续的发展 ◆切实解决贫困化问题

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频繁发生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必然导致经济战的发生 ◆经济战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的含义、表现形式、基本模式

◆从国际安全的角度看,经济战是国家间采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 ◆经济战的主要手段:封锁、抵制、禁运、制裁、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 ◆经济战的基本模式: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优势国家对少数(甚至个别)国家、劣势国家;个别情况下也有少数国家甚至一国对多数国家,这需要前者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实力。

三、国家进行经济战的目的

◆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对贸易不平衡、不公正的反制

◆出于政治等非经济目的:为了制止侵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人权、恢复民主等

四、经济战的性质

◆实施经济战一般是大国或大国集团的特权,因此它往往与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 第四节危机与安全

一、危机的一般界定

◆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爆炸性危险的状态

二、与经济安全有关的当代危机的特点

复杂性、互动性

连带性

广泛性

二、金融危机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破坏性日益增大,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金融危机的特点:

(1)爆发的突然性;(2)极大的破坏性;(3)极强的“传染性”;(4)反复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安全的关系:金融居于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金融危机易引发连锁性反应和全局性问题,从而殃及整个经济生活;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 ◆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第7 讲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 1 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一、“对外政策”与“对外政策行为”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对外政策

◆主权国家的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其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是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2.什么是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为实施对外政策而采取的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3.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它决定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决定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4.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国家安全政策(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为核心 ◆国家经济政策:以谋求国家的对外经济利益为目标

◆外交政策:以造就最适宜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为目标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1.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 ◆地理因素:邻国的多寡、与邻国的关系、边界问题。地理因素直接决定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局面。

◆国际互动因素: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程度、性质、影响。

◆国际体系因素: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国际格局状况以及在国际格局中地位。2.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内部因素

◆人口:规模、结构、质量

◆民族构成:数量、民族关系

◆经济现状:规模、质量、发展潜力、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军事能力:军队的数量、质量、军费开支状况

◆国内政治:政治体制、政党政治、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外交

外交谈判

1.外交谈判的概念、特点与实质

◆所谓外交谈判,就是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彼此的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分歧或争端得以解决的手段和方式。

◆外交谈判的特点:(1)总是旨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达成协议;(2)需要为达成什么样的协议经过“讨价还价”和“有取有予”的过程;(3)达成的协议必须具有约束力,并以某种书面协议文件予以确认;(4)谈判代表必须具有全权的资格。

2.外交谈判的战略与策略

◆三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1)对抗。即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2)和解。即屈服或投降;

(3)共赢。以共同得利的方式解决问题。3.外交谈判的阶段

◆界定要谈判的问题

◆承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提出谈判框架

◆进行谈判,讨价还价,产生结果

◆贯彻谈判结果

4.影响外交谈判结果的因素

◆双方目标的相容程度

◆双方对目标的坚持程度

第9 讲

恐 怖 主 义

第 1 节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

恐怖主义概念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

◆”恐怖活动“与”恐怖主义活动“是有区别的。只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才被称为恐怖主义活动。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社会恐怖性、政治性与系统性 恐怖主义的三大要素 ◆手段。实际使用或威胁使用非常规暴力。◆动机。具有政治动机。

◆目标。其伤害对象与其主要目标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第 2 节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

三、当今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基本态度

——公开支持恐怖主义暴力形式的人已越来越少。恐怖主义滥杀无辜的残忍性、毁灭性与反人类性,特别是“911”事件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使得世界各国形成了谴责与反对恐怖主义的一致态度。在今天,已没有国家再从积极的意义上肯定恐怖主义了

四、考察恐怖主义的两种视角

——历史主义的视角。表现形式、目的和历史作用 ——国际法的视角。《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分界点

第 3 节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与根源

二、恐怖主义行为的特点 ◆隐蔽性和突发性。人们通常不知道恐怖分子在哪里,可能在哪里采取行动和采取什么行动,其行动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即使恐怖分子在行动之前公开发出恐吓,其行为仍然是隐蔽的。◆任意性。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时候,恐怖主义分子的伤害对象是任意的。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有选择的。

◆社会恐怖性。恐怖行为造成社会成员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政治原因。恐怖主义者对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是:(1)少数民族对主导民族不满;(2)小国对大国不满。

◆社会原因。恐怖主义者通常对社会现状或自身的生活成就抱有强烈的不满乃至绝望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是社会危机的产物。

◆宗教原因。恐怖主义者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对异端的教义极端不满。

第10讲

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

政治层面的民族主义。

•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

• 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

(1)民族成员首先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3)这国家只有一个民族组成第2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

一,当代民族主义

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一)表现

1.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前苏联、东欧

2.部族、民族冲突

——非洲

3.种族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西方国家

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主义。★

(二)产生原因 1.国际格局的变化

2.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等 3.外部势力的干预 4.民族间历史积怨 5.全球化的发展

6.民族冲突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第3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民族主义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主义无法真正解决民族问题。1.民族主义谋求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也就意味着切断原来参与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联系,这一般很难说是有利于该民族的。

2.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不顾,这不但不会解决原有的民族矛盾,反而会适得其反。

3.民族主义是一种向后看的原则,它唤醒人们的民族历史意识,其结果往往会揭开历史的伤疤,激起人们的民族情绪。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

• 组成现存国家的各民族应尽量采取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态度。也就是说,对民族历史的回顾只能适可而止,否则人们只能找到差异性而看不到共同性,而过分强调民族差异往往是引发民族冲突乃至民族分离、民族分裂的重要原因。

• 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军事力量无法使相关民族的政治家和人民从思想上接受昨天的敌人可能是明天的伙伴这是现实。

篇6: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件文本)

第一节环艺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一、环艺含义

环境一词广义上指:围绕主体的周围事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的外界。环境的含义十分广泛,根据其构成因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保持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

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是这样定义环艺设计的:环艺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设计的对象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广义上说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现代几乎所有的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而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内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等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综合设计;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等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前者冠以室内设计的专业名称,后者冠以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这两者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在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中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和氛围、意境及文化内涵,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整体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观点:

1、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绿色设计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新新专业。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来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换,这就需要设计师转换观念,从维护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层面来看待环艺设计。

生态学和绿色设计观念将成为整个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要用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去构思和策划项目,充分考虑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的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

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尚在试验阶段,环艺设计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设计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中使用环保材料,解决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考虑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师要积极的创造生态化环境:

在室内环境方面:通过在设计中引入自然要素和户外景致,让人与自然相融合并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室外环境方面:征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文化特色消失等特色,根据联合国计划倡导的“国际城市发展模式”,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在设计中树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原则。

2、树立以人为本的环艺设计观

环艺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外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并始终把人对环境需求,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放在设计的首位。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安全与健康,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

需要,让使用者的意志得到体现,使用者的情感得到关怀,在此基础上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设计往往以人的行为需求为核心,把环境中的人作为设计关爱的对象,根据不同的人和使用对象相应的考虑对环境的不同要求。(环境和景观不仅要讲求美的形式,而且是供人使用的,因此离开了人的使用,环境和景观将失去其意义。)

3、注重时代感、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相融合现代环艺设计更注重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中体现出时代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都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在与国际合作规划开发的项目中,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文化往往以能显示不同的,民族特色而受到青睐;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该从本民族和丰富的地方文化中吸取精华,并融入到与国际接轨的前卫的设计理念,从而探索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

4、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

在创造室内外环境时要高度重视科学性,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性,更要高度重视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环艺设计者除了需要在观念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段上也要予以重视。

第二节 中外园林和环境艺术的发展

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却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中国园林艺术(环境艺术起源于传统的园林艺术)

1、中国园林的历史演进

中国园林最早可追述到西周时的“灵囿”

古代园林具有农业生产的性质(周边围合,其中种蔬菜和蓄养禽兽),后来过渡到游乐和狩猎的场所

发展到秦汉时称为“宫苑”(在一个圈定的大范围内与宫室紧密相连的综合体,将居住功能和苑囿形式集合起来,并劈有游乐和狩猎的场所。)秦在渭水以南修建上林苑,汉在此基础上发展(以湖水位中心,堆山筑岛,修建宫室,这种有山有水,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是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地方)的格局成为以后皇家园林的传统样式)

魏晋是中国园林的转折期,这时期山水画家和田园诗人的大量出现,使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变,这时放弃一池三山的格局,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宁静的自然情趣,被赋予怡情养性,寄托情怀的内涵。

唐代是全盛时期,如兴庆宫、大明宫、华清宫,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

宋代,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创造诗情画意的园林境界,出现了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等皇家园林。

明清时期,艺术与技术的成熟,使园林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出现南北园林之分: 北方园林:集中在北京一带,主要为皇家园林,北方园林气势宏大,风格华丽,利用自然地形,多依山傍水,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南方园林:多集中在江南、岭南一带,主要为私家园林。

1、当时江南一带经济文化发

达,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丽,适合花木的生长,且河流纵横,盛产造山的石料,为园林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有利条件。

2、私家园林虽然占地有限,但善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堆山垒石、栽花植木,理水开池,修建亭廊阁榭,并顺应地势的起伏组织不同的空间和景观,营造出通透、曲折、幽深的园林环境

这一时期,著名的文人与画家也积极的投身到造园中去,出现了一批造园家和理论著作(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质》、李渔《一家言》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园林艺术从早期的生产性实用性过渡到观赏游乐和寄情抒怀为主要功能,古人将宅院与园林,居住环境和人工环境,休闲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和手法:

审美特征:中国园林以自然风景式特点著称,其布局是不规则,不对称的,是用人工景观达到表现自然美的典范,这和中轴线对称呈几何图形式的欧洲园林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中国园林是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手法:在大型园林中:一般依山就水,巧于因借,把山水风景作为园林表现的主题和背景,建筑置于山水中,与山水融为一体,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中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园林艺术的主体和构图中心,山中部的建筑群与两侧建筑群能够顺应山势而起伏跌荡,与远处的西山、玉泉山及周围的湖光山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共同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产生诗画般的意境。)

在小面积园林中,对自然山水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将它经过艺术提炼,运筹布局,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要求,创造出咫尺山林,让“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写意山水画意境再现园林中(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中,主要以亭台、楼榭等建筑与廊、墙的连接来营造空间,无论是采用分景、隔景、透景、框景、借景的组合手法,还是采用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引人入胜的空间布局手法,都是为了通过对景物的重新组织,在时空变化中获得人与物游、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这类造园手法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外国造园艺术

1、欧洲园林模式

欧洲园林以法国和意大利的欧洲古典园林为代表,其次是产生于18世界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欧洲古典园林的特点: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人工化的几何图形式设计,布局追寻理性的逻辑,将和谐当做形式完美的最高原则,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支配态度。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出现一种代表性的园林形式“台地式别墅园林”,根据其地形濒海多山地,别墅园林多建于山坡地段的中层或最高处,就坡势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别墅建筑通常位于山坡的中层或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引出一条中轴线,水池、植坛、树木都成几何式对称均衡的布置。台地式园林的理水方式很有特色,成为园林的主景之一,水从山坡的高处引注而下,层层跌落形成水瀑,在下层台地则用水落差的压力做出各式喷泉,在低一层又汇聚为水池。)

法国——17世纪,文艺复兴传入法国,根据本国地形,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运用于平地造园,形成自己鲜明的园林特色(巴黎凡尔赛宫,其特点是规模大,壮丽的中轴线从宫中央向西边两公里外延伸,园林的边缘与自然相连,比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相比,更显出古典主义原则下的理性美。)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起源于18世纪初,是欧洲园林的近代形式。

2、阿拉伯园林和日本园林

阿拉伯园林以波斯园林为原型发展起来的,阿拉伯最先是沙漠上的民族,对水和绿洲的感情也反映在他们的园林艺术中,传统形式的阿拉伯园林主要是附属住宅的庭园,四面围着

柱廊和敞开的厅堂,中央有一个喷泉。

到14世纪,阿拉伯园林发展到全盛时期,有两种形式(应用于中东、北非、印度等地):

1、一种是以水渠、草地、树木、花池为主题的对称均齐布局,建筑居于次要地位;

2、一种是突出建筑物,沿顶端的建筑向前延伸出两条分别与建筑垂直和平行的十字形交叉道路,中央为水渠,以此贯穿园林整体布局(如印度泰姬陵)

日本园林受宗教禅宗哲理思想影响很深,在运用园林元素表现自然物方面显示出高度的概括性和精炼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池泉筑山亭——以自然水体形态的湖面为主题的山、石、树木、岛屿、小桥组成的综合园林景观;

枯山水——常见于寺庙园林,在庭院地上全部铺上白砂以象征水面,利用石头的组合和造型象征岛屿和山峦,以抽象的造景方法把宗教的哲理和园林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

平亭——设置低矮的树、石,望去平坦

茶亭——既茶室所在的庭院,要求环境安静便于沉思,园中铺有石径,配有石灯和石水钵等庭院小品。

环艺设计概论大纲

第一节环艺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1、环艺的含义

2、环艺的基本观点(4点)

第二节中外园林与环艺的发展

一、中国园林艺术

1、中国园林的历史演进

2、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及手法

二、外国造园艺术

1、欧洲园林模式

2、阿拉伯园林和日本园林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王文,是河南大学08级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我的个性随和,开朗。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直担任班长一职,学习认真踏实,每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

在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先工作再考研。在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两年中,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工作,让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把哪些知识做为重点教给学生,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我觉得这是我的优势所在。此外,我还善于运用PSCDCAD3DSK等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创意的表达。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相信自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工作。

上一篇: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简介下一篇:赵刚 李云龙性格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