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语言学概论

2022-06-26

第一篇:第六章语言学概论

社区·第六章 社区概论

第六章

社区概论

第一节

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社区的含义 1.“社区”一词的由来

“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1887年,他在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使用了“社区”一词,从此,“社区”成为社会学中的专用概念,滕尼斯也因此成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滕尼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2.社区的定义

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对社区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色讲:一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从地域性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我国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翻译过来的。他将英文community翻译成“社区”,意在用“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用“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概念最复杂、歧义最多的词之一,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出发点和理论依据的不同,对社区可以进行不同的定义,社会学对社区定义有100多种。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所讲的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精神纽带,感情相依、利益相连、出入相连、守望相助、危困相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把社区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层面。

(二)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 1.社区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和“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其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地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徒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和都市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为:其一,在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比社会小,社区的地域范围比社会小,更具体,社区是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或纽带,社区成员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其二,在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同一社区的居民普遍具有共同归属感,具有共同的目标,相互间的关系较一般社会成员间更加亲密,甚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三,在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的功能更加具体和专门化,社区更加接近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则更多执行国家的功能,在功能方面更接近于国家。

在对两者的区别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社区与社会关系非常密切,以至于有人将社区等同于社会,或者说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这种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所拥有的人口、地域和设施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二,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内部人口、地域等具体因素的多少和大小决定了其内部关系的复杂程度。社会不是社区的简单相加,社区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整个内涵,但是整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区中的关系可能有社会的特点,而社会中的关系也可能在社区中得以反映。 2.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活在一个社区的居民由于其频繁的交往而产生共同体的意识,并同时产生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在社区共同体意识和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会产生出一定的组织形态,并且需要一定的组织去发挥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以及推动社区发展。

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其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组织成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 (2)活动区间通常只限于本社区范围内;

(3)基于社区居民的内在需要建构起来,因此具有较强活力; (4)组织成员自由进入、退出,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由此看出,伴随着社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始终承担着完善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的职责。传统农业社区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所需要的服务一般通过家庭、家族和邻里就可以满足,社区社会组织表现为广义的社会组织;进入工业化社会,社区人员构成、经济活动类型、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化,一般性的家庭和邻里无法满足社区管理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社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就形成了各种社区组织,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个组织体系,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强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学范畴,强调依靠行政力量法定形成的用以实现各种职能的政权机构。两者的区别非常清晰。

由于行政区划的划分要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因此,行政区划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与社区出现了交叉,出现了基层法定社区,即在自然性社区的基础上,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共同体,具有明确的社区边界和法定的社区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党组织、居委会等。这些法定社区是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而人为划定的,有明确的界限,并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社区相对提出。

(三)现代社区的特征 通过对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传统社会的社区相比,现代社区具有这样的特征:

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从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社区不仅包括一定的人口、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产生生活设施、一定的社区群体意识和一定的社区文化等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且包含人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多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多种社会活动,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自己的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完整的“小社会”。

2.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社区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这一地域空间内进行的。

3.社区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社区居民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文化现象,它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社区文化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社区是社区文化的生产地、生存地和传播地,社区文化无不带有本社区特有的烙印。

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

社区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场所,人们在社区进行生产、生活、交往、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社区所承载的功能。概括起来,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服务、保障、参与、教育和社会控制等功能。 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它的变化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进入现代社会,社区的变迁速度不断加快,并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运行阶段,社区环境不断改善,社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职能化社区的出现成为社区变迁过程的一个崭新形式。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社区的人口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分布和流动等方面进行。

社区人口数量是指生活在某一时期社区的人数。人口数量决定了社区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会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人口质量是指一定时间、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质量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区人口的内部组合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社区的人口结构有时间上的规定性,没有具体时间标志的社区人口结构是不存在的。人口分布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即社区内人口的自然或地理分布情况,包括人口密度大小、距离、互相交往或其他社区相互联系的方式。人口流动是指社区内居民数量的进出和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二)地域要素

地域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人们基本的生存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要素是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之处,社区要求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对整个社区的性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组织要素

社区内成员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保证了社区内人们共同、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它也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根据社区内组织的人际关系性质的不同,社区组织科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大类。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严格的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以及固定的场地、设备、资源等特点,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然形成、规模较小、组织规范约束力弱、成员间关系紧密和认同感强等特点,如社会合唱团、舞蹈队等。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获得相似的行为或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使社区产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五)心理要素

社区的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社区的不同结构会对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社区会产生或自豪或羞耻的情感,这就是社区的归属感;一个人与他人互动,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成员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是社区的认同感,与血缘、地缘、业缘等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荣辱与共。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帮助,有助于社区共同行为的产生,使社区共同体的生命得以发展。

(六)物质要素

社区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为社区成员生活、活动和发展所提供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如各种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等。它是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节

社区的类型和功能

通过对社区进行分类可以明晰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把握不同类型社区的工作规律。通过对社区分类的梳理可以了解为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分类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区理论。

一、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出现都是在进入以农耕和定居为特征的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非农业劳动人口的出现和壮大,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就开始逐渐分化,工业化革命加速推进了这两种社区的差异,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居住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两种社区在经济活动、人口、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带有普遍性,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也成为社区分类中最为重要的类型。

1.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形成,受自然进化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血缘为纽带的自然起源,即一个农业家族按自然进化过程扩大为一个农村社区;或者由若干独立的农业家庭迁移、组合而形成村落;或者在群体运动的推动下产生一个新社区。

在生产方式上,农村社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农村社区的主导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在经济活动方式上,农村社区是一家一户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生产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劳动分工不明晰,社区经济活动简单。

从地域和人口的特征来看,农村社区人们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结构的同质性强。

从社会组织形态来看,农村社区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及长期在一起生活形成的乡亲关系。农村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家庭体系的基础上,甚至完全以家庭体系的结构来行使社会组织的功能。家庭在生产、生活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和娱乐单位。农村生活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家庭、亲属、邻里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上作用突出,因此农村社区中家庭、亲属、邻里等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非常重要。

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看,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简单,生活方式单调,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活动的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因而获得的信息较少,思想上偏于保守。

2.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结果。从经济活动方式来看,城市社区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的经济活动特点促进了人口集中,加速了人际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专业化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

从地域和人口方面来看,城市往往建设在交通要道、军事要塞,或是具有某种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地貌特点通常是比较平坦且有充足易取的水资源,同时城市之间的地理位置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城市沿交通线成长形成;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口结构的异质性特点突出。城市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和服务,有利于人口智力资源的开发,但过于集中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住房、交通、犯罪等问题。同时,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生活多样化,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直接接触,人际交往多向而且频繁,因此社会关系趋向表面化、匿名性、短暂性。

从社会组织形态上来看,城市社区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分工精细,专业化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人口稠密,各种组织、机构林立,盛产和生活的社会化需要有规模庞大、内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复杂的科层制管理结构。所以相比之下,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复杂。

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中不同职业、阶层、文化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较大差异,使城市社区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异质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二)按照空间特征进行划分 1.法定社区 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而人为划定的,有明确的界限,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统治区域和社会群体组织,是国家对于基层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也可称为行政社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强大的管理力量是社区和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基本事实,法定社区就是政府管理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当然,法定社区的划分也可以自然地域为参照确定,在城市,行政区划就是国家行政的分级管理形式,我国现行城市化社区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是非人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地理空间。由于自然社区是人们为了谋生自然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规模小,家庭为社会核心单位,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和传统的约束,社区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3.专能社区

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也可指在社区的多重功能中,某一功能具有主导地位,形成独有的社区特色的社区。按照社区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划分,如城市中经济特区、文化社区、工业社区、旅游社区等,就是具有或多或少的功能特色的社区。专能社区的划分主要以主导行业从业人数比例为标准。

4.虚拟社区

即出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非现实社区。它是由有共同需要的社会成员(网民)组成,依托互联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并形成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提供的功能与现实社区有相似之处:具有新闻传播、社区通信、网络聊天、讨论、投票等功能,进入虚拟社区的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获得所需的服务,进行个人间的人际互动。虚拟社区具有人际互动的非地域性、匿名性等特征,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展的一个飞跃。

(三)按照社区的层次进行划分 1.微型社区(初级社区)

微型社区是指那些人口数量少、地域面积小的自然村或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共同体;初级社区是指那些人口数量较少、地域面积较小的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等。

2.中型社区(二级社区)

是指人口数量、地域面积较大的中小城市。 3.大型社区(三级社区)

是指人口数量、地域面积更大的大城市。

二、社区的功能

社区有五大主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等社会功能,这是作为社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实现的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社区必须设立与生产、分配和消费有关的制度结构,以满足当代和下一代对物质和服务的需求。不同类型的社区实现经济功能的产业不尽相同,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城市社区主要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

2.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自然人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能够学习和获得其所处的社会的知识、共享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能够学习多种社会角色。社区中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等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主要在学校和社区中受同龄群体的影响,社区的各类文体活动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区文化教育可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理想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社区的社会化功能,形成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各种社区组织和设施广泛开展各种社区文体活动,例如社区中的剧院、公园、游乐场以及各种健康娱乐活动,使人们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在潜移默化中使社区居民受到教育,从而形成共住共生,相互依存,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理念。

3.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社区通过社区控制使其成员遵守社区规范,并对违规的人进行教育或惩罚,使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的秩序。

社会控制分为软控制和硬控制两种。软控制是通过风俗习惯、规范和道德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控制力量。这种控制在社区中一般是通过赞誉、谴责、舆论、亲近或孤立等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起控制作用,承担这些功能的机构通常是邻里、社团等。硬控制是指社区所拥有的一套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组织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体系及运行机制,通过行政执法、司法机关与社区治安、保卫、帮教配合,打击和预防犯罪。社区通过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达到维护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协调社区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社区系统正常运转。

4.社会参与

社区是连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桥梁和纽带,个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感受各项社会生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是形成和谐社区的基础。同时,社区参与是社区实践的核心,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要素,也是参与式民主的根本,通过社会参与,形成和发展社区性格,传递和实现社区的价值观。

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社区在其成员及其家庭遇到困难,且不能依靠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关系获得帮助时,向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传统社区中,初级和次级群体是提供社会支持和帮扶的第一道保障,随着现代社区的发展,社区中出现了一些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来实现和履行社会支持的功能,如福利机构、保险公司、志愿者队伍、教育机构等。

第三节

社区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

关于社区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致力于推动社区发展工作,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一书,提出了关于社区发展的操作定义:“‘社区发展’这个词已经变成为一个国际习惯用语,用以指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当局的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并把这些社区整合进国家生活,使其全力以赴对全国进步作出贡献的过程。”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永祥教授认为:“所谓社区发展,概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社会质量的过程,是塑造社区居民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养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黎熙元认为:“社区发展是社会行为过程在社区中的具体化。它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具体社区中,将社区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根据社区的共同需求,协调社区中的各种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的步骤,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总之,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联合国1995年出版的《经由社区发展获得社会进步》中提出了十项原则: (1)依照社区居民的根本愿望及需要,来拟定初始的工作计划;

(2)建立多目标的计划及各方面的配合行动,以求全面和均衡的社区发展工作的进行;

(3)在推行社区发展初期,社区居民自信心的加强及自动自发精神的培养,与物质建设同样重要; (4)社区各种计划的拟订、执行,均应由社区居民共同参加; (5)注重地方领导人才的运用和训练;

(6)发动并组织妇女与青年参加各种社区发展工作; (7)对于社区所提出的自助计划,政府应当给予重点或全面的积极协助;

(8)全面性社区发展计划的建立,应有完整的政策和完善的行政组织,并应同时注重工作者的挑选、培训,地方与国家资源的利用,及研究实验、考核等工作;

(9)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充分利用地方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因为这些力量,对于社区发展工作的推行,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10)地区性与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应给予密切的配合,协调发展。

为了使社区发展更符合我国社区工作的原则,社区发展中应遵循如下工作原则: 1.民主过程原则

民主过程原则是指社区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方法是民主的,是由社区居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这一过程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基本符合多数人的兴趣和意志。

在民主过程中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处于协助的地位,而不是采取强制命令。民主选举时社区民主的一个基本表现,社区居民有权通过一定的形式选举和被选举为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成员、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民主决策是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特殊情况下还必须召开全体社区成员大会进行表决),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民主管理是由居民委员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表社区居民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民主监督是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承担的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2.全体参与原则

全体参与是指社区全体居民参与本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是社区居民对自己社区责任的分担和对自己社区成果的分享。居民参与不仅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社区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发展,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发展的效果。参与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决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迫居民参与。社区公众的参与是社区民主自治的基础,由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和监督社区发展事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少数人操纵社区发展。因此,居民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广泛合作原则

广泛合作原则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社区自治不是拒绝援助和支持,而是广纳资源,不仅包括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外部资源也需要吸收进来为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发展需要多种合作途径才能实现,这是由社区发展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

4.自下而上原则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中指出,“社区发展工作要符合社区多数人的利益;工作组织应具有社区各方面的代表”。因此,自下而上原则是需求导向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要求真正从社区居民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角度和心态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社区发展项目,避免行政部门或某些高层人士为了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利益损害多数居民的利益。在社区发展中,推进社区自治,必须建设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社区的领导人要依据居民的意见,提出社区发展目标,先由居民进行讨论,然后做出决策并贯彻执行。

当然,自下而上的原则在实现社区发展目标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政府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的援助。自下而上原则还要求社区发展要选好自己的领导人才,避免偏离了社区发展目标。

5.问题解决原则

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一书中认为,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首先就是从发现社区问题入手。问题解决原则也是需求导向原则,社区发展应该指向解决是社区问题,促使社区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否则发展就不能有效地改进社区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合乎社区的迫切需要。社区的问题复杂多样,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因为对社区居民而言这些问题有大小、轻重和缓急之分1,从长远看,社区发展目标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短时间内人力、财力、资源及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原则上先解决居民迫切需要的问题,就是那些不解决就会较严重威胁到多数人利益的问题,那些不解决就会危害居民生活最基本层面的问题。

6.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主要指社区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社区建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区发展的最终目标。在社区发展中,不同社区群体之间存在各种矛盾,为实现发展目标,社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各方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社区协调发展原则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宏观方面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等,微观方面如社区发展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社区资源配置和利用,居民自治与政府主导的关系协调等。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目标。

二、社区发展的程序

根据社区发展的原则,社区发展的程序应该是自下而上、全民合作的民主过程。

(一)了解社区

了解社区是制订社区发展计划的首要步骤。主要了解社区的四个方面: 1.社区的基本情况

包括社区的发展历程,社区的区域特点、人口特点,社区的经济情况,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

2.社区的需求

采取各种社会调查方法了解社区需求。在了解过程中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居民的需求能否得到可持续性满足,是判断一个社区是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区的重要标志。

3.社区的问题

社区问题非常复杂,有的问题比较明显,有的问题比较隐蔽,需要调动社区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还要能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在众多的社区问题中,首要应了解的是居民亟需解决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4.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社区的各种设施及其利用情况,如教育、医疗卫生、娱乐与休闲、社会福利、宗教、体育等各种设施,还包括社区可以利用的外部潜在资源。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重置,整合管理资源、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发展的现实资源。

(二)制订发展计划

为了社区发展目标进行有效地安排,必须制订周密完善的发展计划。制订有效的社区发展计划必须让全体居民都能了解并广泛参与;必须考虑其适合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必须做到目标明确与整体规划;必须考虑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必须考虑到社区各机构、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计划各阶段的衔接等方面的因素。

(三)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社区发展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过程。如果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现计划不当或有偏差时应立即讨论、研究并改进计划。作为居民要积极参与、推动和监督计划的实施,也可推荐合适的人才来实施计划。作为实施计划的工作人员不能违背居民的意愿而独断专行。专职社区工作者要从专业化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控计划实施进度;居民委员会应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街道办事处起到指导与协调的作用,共同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促进社区发展。

(四)评估工作成效

评估是检验社区发展成效的重要方法,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以居民的满意度为核心,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评估人是居民和街道办事处,也可以请其他社区主体作为评估人表达意见。评估有助于随时修正方案,使发展计划更加完善;有利于客u观地观测社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便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与方案设计。

第二篇:艺术概论第六章教案

艺术概论课程

课程编号:

总学时:36

周学时:2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

开课时间:2006——2007学年 第二学期使用教材:《艺术概论》 授课教师姓名:张新龙

课题:第六章 造型艺术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理解中国画的民族特色。2.要求学生通过西方雕塑简史的学习,熟悉和了解西方最重要的雕塑作品。3.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4.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加深对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和造型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难点:不同造型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之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2„„„„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六章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第一节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一、绘画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一)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解放前称中医为“国医”、称中国武术为“国术”、称京剧为“国剧”、称广东音乐为“国乐”,这些冠以“国”字的名称于解放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50年代曾一度改称“彩墨画”)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1)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制,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最主要的有三种,全景式空间、分短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3)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2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4)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

2 地的原始岩画和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有据可查的独立的中国画应该是晚周至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 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1、中国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续丽”的画风。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即所谓“吴装”。

两宋人物画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题材范围也比过去更加广泛。

风俗画的代表画家有张择端、王居正、李嵩等。 北宋文人画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有李公麟。

简笔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有梁楷。 元代人物画以赵孟頫为代表画家。

元代以后,由于主流转入山水和花鸟,人物画走向衰微。

明代的浙派画家领袖戴进善画人物画。吴门四家也都善于画人物画,以唐寅最为出色。

曾鲸:明代波臣画派的代表画家。 陈洪绶:明代人物画的代表画家。

清代的人物画家有:扬州画派的罗聘,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佛像 中国艺术流派。清代乾嘉时期,在扬州画坛上活跃着一批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金农、...他们在生活作风、艺术观点、绘画风格上都有相通之处,因此形成了一个流派——扬州画派,习惯上称之为“扬州八怪”。

近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物画家,特别是任伯年,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大胆吸收西洋画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善于汲取外来艺术的长处,从而创造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拓宽了人物画的,创作途径,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源于南北朝。

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疑是唐人摹本,近于原作)。

唐代以李思训、李昭通父子为代表的一批青绿山水画家,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

盛唐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

王维和晚唐画家张操创造了水墨山水,此即山水画“始于唐”。 五代北方山水画以“荆浩、关仝为代表。

南方山水画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宋山水画以李成、范宽、郭熙、

3 王希孟、米芾等为代表。

南宋山水画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史称“南宋山水四大家”。

元代始于赵孟 ?完成于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鲢、吴镇)的又一次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明代主要分为浙派和吴派。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的绘画理论,他本人则推崇南宗。

清初的山水画创作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崇古守旧,以模仿为主,强调笔墨技巧,脱离现实生活;另一种倾向是打破前人陈规,勇于革新,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山水画。清初“四僧”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人物。

3、中国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中国画中以花和鸟为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但它的表现范围不仅仅只限于花和鸟,鱼、虫、禽、兽、瓜果、蔬菜等等这些都属于花鸟画所表现的题材范围。

花鸟画的分类

1、工笔花鸟画:可分为工笔白描花鸟画、工笔淡彩花鸟画、工笔重彩花鸟画。①白描又称线描,使用工细的毛笔将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外形勾画出来。它是一种单色画,它的特点是单纯、简洁。 ② 淡彩花鸟画是在白描的基础上,按照表现对象的固有色,淡淡的渲染一层或两层颜色的花鸟画作品。它的特点是淡雅、清新。 ③重彩花鸟画是在淡彩花鸟画的基础上,反复渲染,使所画对象的固有色达到饱和状态为止,甚至夸张表现对象本身色彩的花鸟画作品。

2、写意花鸟画:写意画可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 小写意是是通过相对(工笔花鸟画)比较自由的方法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它的特点是真实、生动。是花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画法。 大写意在中国画中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画法,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造型大胆、夸张。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创造性、趣味性,给人一种潇洒、气派、落落大方的艺术感受。

3、没骨花鸟画:用各种颜色或墨直接渲染出物体形象的方法。对工笔画来说,它比较随意,对写意画来说,它比较工细。

古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派有五代西蜀黄筌所代表的皇家富贵的画风和南唐以徐熙为代表的自然清丽的画风。

其次是元代王冕的水墨花鸟画。 明代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

清代八大和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画派。

(二)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艺术更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1、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它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又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利条件。

西方油画艺术发展过程最主要的时期和代表流派与画家

4 凡·爱克兄弟改革油画颜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创造了透视明暗法和薄雾法。 印象派画家将物理的色光原理引进绘画,注重光源色和环境色,从而使单纯的古典色彩变得绚丽多彩。

后印象派画家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发展,更强调主观心理的体现。 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画派更强调色彩的表现力。

2、水彩画

水彩画:绘画的一种,以水调和颜料所作之画。颜料系用胶水调制,可溶于水,利用颜料的这一特性,水的渗融效果及纸的底色,易产生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艺术效果。有干、湿、粗笔、细笔等不同画法。

水彩画始于十五世纪欧洲,十八世纪在英国有很大发展,十九世纪初,英国成立水彩画家协会,出现专门的水彩画展。在西欧其他各国,亦有所发展。近代,我国留学海外习画者将此画种带回国内。由于我国有悠久的水墨画传统,有水技法相似,故较易为中国画家所接受,并将中国画用笔的特点和意境的处理融会贯通,使之具有中国民族风格。

3、色粉画

色粉画,又称粉画、粉笔画,是四大西洋画系之一。色粉画色彩绚丽饱和,具有松柔明艳的效果, 且经久不褪色,装框后易保存。

色粉起源于欧洲并盛行于18世纪末的法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种新兴的绘画工具由于其色彩鲜亮明快、富有极其生动的表现力而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艺术家们的喜爱,甚至很多知名的大画家都改用色粉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又以法国十九世纪印象派大师爱德加·德加为代表人物。德加一生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部分是其色粉画,如“芭蕾舞女系列”等。

到了二十世纪,色粉画的运用得到了普及,开始逐渐为更多的西方艺术家作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并为诸多艺术收藏家收藏。

4、素描

由木炭,铅笔, 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做素描。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素描,是美术中最单纯的造型形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素描的真正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到来之后。 达·芬奇的绘画札记不但阐明了许多艺术原则,还特别对绘画的基础学科,诸如解剖学、透视学、素描、明暗色调、构图处理等作了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米开朗琪罗认为素描功夫的深浅直接影响到画家的成败。瓦萨里(1511—1574)则进一步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安格尔更是追求线条的简练与准确,他的素描细节精雕细刻而不失整体,堪称古典主义素描的典范。

凡高的素描犹如他的色彩,充满了涌动与不安的因素。 俄罗斯学院派画家契斯恰柯夫的素描体系十分严谨。 尼古拉非钦的素描具有东方线的特点。 米罗的素描极简,达到用数根线条便足以表现对象的精神本质特征的境界。

二、雕塑艺术

5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再将其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周围有三十多座雕塑;有城市园林雕塑,如北京市街道和公园里均有不少美化城市景观的雕塑;有宗教雕塑,如敦煌、麦积山等处的大量彩塑;有陵墓雕塑,如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著名大型石刻《马踏匈奴》;还有陈列性雕塑,如室内架上雕塑、展览馆室内雕塑等。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 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正是由于雕塑艺术具有以上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因而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雕塑艺术应当更加凝练,更加集中,更加概括。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西方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公元前 5 至公元前 4 世纪的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因 18 20 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此名,巴黎罗浮宫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称为罗浮宫三宝。

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高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为《哀悼基督》取材于基督被害后,圣母对儿子的殉难表示深切哀悼的宗教故事。此外,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他为美弟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

19世纪法国雕塑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其代表人物为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创作有《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

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

6 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以及现代主义雕塑家、法国的阿尔普和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为代表,他们拓展了雕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三、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展示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像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

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有: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

7 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篆书:

大篆:殷商时代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

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称为八分。

楷书: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正方形。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行书: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它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

王羲之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草书: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

8 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

今草: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狂草:源于唐朝,是在今草的基础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狂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它的创始人可以算是张旭

所以书法史上,将张旭和怀素称为“张颠怀狂”。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造型性与直观性。 造型性: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做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直观性:或称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者一幅摄影作品、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这个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2、瞬间性与永固性。

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如何造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成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们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美学家、艺术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

永固性: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

相比之下,舞蹈、曲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或综合艺术则不能够将艺术形象物化固定下来,只能一次次表演来创造形象,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发明之前,它们也无法流传后世。正因为如此,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作品,其中相当数量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的永性,使这些古的艺术品能够被若干年后的现代人所欣赏

3、再现性与表现性。

再现性:指将曾经存在的事物通过艺术方式再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自然成为它最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

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离不开表现性,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

(一)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

1、追求视觉效果:形象性与真实性。

2、准确用色:中国画“随类赋彩”、 西洋画的光和色。

3、以形传神。

4、拓展空间。

(二)雕塑的审美特征

1、形体的单纯性。

2、瞬间的丰富性。

3、有意味的形式。

(三)摄影艺术审美特征

1、纪实性。

2、艺术性。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 另一方面,摄影艺术又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三)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二、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 (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 (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本章小结

一、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二、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10 作业布置 名词解释

造型艺术 绘画艺术 中国画 雕塑艺术 摄影艺术 书法艺术

1、简要阐释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即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

4、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5、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是什么?

本章参考书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北京。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7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北京。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北京。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

教学后记

第三篇:财政与税收第六章:税收概论(考前整理)

★税收:指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产生的原因:(不确定)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税收的本质:税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成本表现;税收是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体现。

税收的作用:税收具有资源配置作用;税收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作用。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按课税对象税收可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按税收征管和支配权限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税收原则:收入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

税制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法律责任等。

★征税对象:指税收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解决由“什么”承担税负的问题。 ★税率:指应纳税额和应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政府征税的深度。 起征点:不到不征,达到全征。免征额:不到不征,超过才征。

我国是复合税制国家。

★以商品税和所得税共为主体:既可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可靠,又能使税收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社会分配制度;财政收入结构;宏观经济政策;文化观念、历史传统。

★税负转嫁形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的实现条件: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价格的市场化;商品供求弹性;课税范围的宽窄;税收的计量标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

)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哥达纲领批判》

D.《国家与革命》

2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是:

(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9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0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个人消费的分配的论述是:(

)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投资分配

D.按个人劳动成果分配 12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

)

A.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 B.无需借鉴别国的经验

C.可以照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D.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13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二、多项选选题: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有:

(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它:

(

) A.是彻底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3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

)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

A.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

5在西方出现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而在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表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模式: (

) A.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B.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C.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确模式

6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无产阶级执政党应: (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B.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C.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D.对资本主义的东西应予坚决的排斥和抵制

7社会主义制度在曲折中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B.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C.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D.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8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中要:

(

) A.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循序渐进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3、科学社会主义源自空想社会主义,故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区别。

4、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5、吸收来自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

6、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7、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应该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

) A.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B.各尽所能

C.按需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具体说来消亡的是:

(

) A.国家的全部职能 B.国家的全部机构 C.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D.政治国家即作为阶级压迫的国家机器

3、共产主义劳动的最大特点是:

(

) A.生活的第一需要

B.奴隶般地服从分工 C.取得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D.谋生的手段

二、多项选选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

)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3、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

)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B、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

D、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只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都只是谋生的手段。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

第五篇: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课题: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五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三种循环语句的语法结构

2、灵活运用循环语句

三种循环语句while、do-while、for 三种循环语句的区别

步骤一 引入新课

 问题1:假如全班41人,欲从键盘上输入每人的数学成绩,然后计算出平均成绩;  问题2: 编程计算n!。

 重复执行一组语句是程序设计要求的基本功能之一。在C语言中可以用以下语句来实现循环:(1)if 和 goto

(2)while

(3)do-while

(4)for

步骤二 讲授新课

一、goto语句及用goto构成循环  语法:goto label;  其中:label是语句标号,它命名的规则同变量名;  语义:使程序无条件地转向标号为label的语句去执行;  如:用if语句构成循环,求sum=1+2+…+100

main( )

{ int i=1,sum=0;

loop:

if (i<=100)

{sum+=i; i++; goto loop;}

printf(“%d”, sum);

} 说明:

1) 标号不必进行类型说明;

2) 程序中的任何一个语句均可带上标号,但标号必须以冒号结束; 3) 不提倡使用goto语句。

二、while语句

 语法:while (exp)

循环体语句;

 语义:当exp为真时,执行循环体;为假时,执行循环语句的后续语句;  如:用while语句构成循环,求sum=1+2+…+100

程序如下:main() { int i=1, sum=0;

while (i<=100)

{ sum+=i;

i++; }

printf(“%d”,sum); } 说明:

1) 循环体可以用复合语句;

2) 在while语句前应有为测试表达式(exp)中的循环控制变量赋初值的语句,以确保循环的正常开始;

3) 循环体内应有改变循环控制变量的语句,以确保循环进行有限次后正常结束;

如:i=1;

while (i<=100)

sum=sum+1; (死循环)

4) while 循环的特点是先判断后执行,故循环有可能一次都不被执行;

如:

i=3;

while (i<3)

printf(“i=%d ”, i);

三、do-while语句 语法:do

循环体语句;

while (exp); 语义:当exp为真时,执行循环体;为假时,执行循环语句的后续语句; 如:用do-while语句构成循环,求 sum=1+2+…+100 程序如下:main() { int i=1,sum=0;

do

{ sum+=i;

i++; }

while (i<=100);

printf(“%d”,sum); }

说明:

1) 循环体可以用复合语句;

2) 循环控制变量在执行do前必须赋初值;循环体内应有改变循环控制变量的语句; 3) do-while 循环的特点是先执行后判断,故循环至少被执行一次;

如:i=3;

do

{ sum+= i;

i++;

} while (i>10); 例1:用公式求π的近似值,直到最后一项的绝对值小于10-6为止。π/4≈1-1/3+1/5-1/7+……

# include main( ) { int s=1; float n=1.0, t=1, pi=0;

while((fabs(t))>1e-6)

{ pi=pi+t; n+=2;

s=-s; t=s/n;

}

pi=pi*4;

printf(“pi=%10.6f ”,pi); }

例2:求整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 #include main( ) { int a,b, i; scanf(“%d%d”,&a,&b);

i=0; while(1)

{ i++;

if (i%a= =0)

if (i%b= =0){printf(“%d ”, i); break;}

} }

思考: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0.09毫米,问将它对折多少次后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

四、for 语句

语法: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语句; 语义:

1、先求表达式1;

2、求解表达式2,若其值为真,则执行第三步;若为假,则结束循环;

3、执行循环体中的语句;

4、求解表达式3;

5、转回第二步继续执行  如: for( i=1; i<=100; i++) sum=sum+i;可看成:

for(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条件;循环变量增值)语句;

说明:

(1)显然for循环更简洁,更灵活; (2)循环体可以是复合语句; (3)for语句中的三个表达式均可以是逗号表达式,故可同时对多个变量赋初值及修改。如:for(i=0, j=1; j

(4)for语句中三个表达式可省:

 省exp1;如:i=1; for ( ; i<5; i++)

printf(“%d ”,i);

等价于for (i=1; i<5; i++) printf(“%d ”,i);  省exp2;如: for ( i=1; ; i++)

{ printf(“%d ”, i);

if ( i>5) break;

}  省exp3;如:for ( i=1; i<5; )

{ printf (“%d ”,i);

i++; } 等价于 for ( i=1; i<5; i++)

printf (“%d ”,i);

 表达式

1、表达式3可省略

i=1;sum=0; for(;i<=100;) { sum+=i; i++;}

 三个表达式全省时,如:

for (; ; ) 语句;

等价于while(1)语句;

三个表达式可包含与循环变量无关的语句

for(;(c=getchar())!=„ ‟;printf(“%c”,c));

(5)for语句中的循环体可以是空语句;如:

int n=0; for(;n++ <=2;); printf(“%d”,n);

 该程序段的输出结果为:4

步骤三 课堂小结

1、 while、do-while、for语句的语法结构,特别是for语句中三个表达式的作用

2、 whie与do-while区别

3、 注意循环控制的范围

步骤四 布置作业 上机练习:(第六章课后练习)6.2 书面练习:(第六章课后练习)6.3、6.5

上一篇:电力优质服务管理下一篇: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