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交际论文(行管131)

2024-05-23

大学英语口语交际论文(行管131)(精选4篇)

篇1:大学英语口语交际论文(行管131)

论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 越来越提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愈发不能满足时代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适当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合作学习法对口语学习有着天然的有利条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一方面有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另一方面也获得同学们与老师的客观评价。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口语技能甚至于整个英语语言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论述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引言: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等外在环境的限制,授课主要进行大班教学模式。当今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具有较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人才.然而,传统的英语口语课堂不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培养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在很多国家流行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提高。1因此,我们需要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融入这种方法来提升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与自信。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语言环境的感染和交流动机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言交际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中国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我们英语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口语训练之限于老师课堂的提问,造句和翻译。久而久之,大学生认为口语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是他们缺乏口语表达和交流的动机与积极性。

(二)汉语定式思维影响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都会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听到英语——翻译成英语进行理解——用汉语思考要说的话——翻译成英语表达出来。很明显,汉语的影响根深蒂固。

(三)羞于开口——缺乏自信心

尽管学生们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并且知道提高口语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张开嘴,勇敢的说出来,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信心而羞于开口。害羞自卑心理常导致学生主动放弃口语表达的机会,或者即使有表达的机会,也表现得异常焦虑和紧张,从而影响表达效果。

二、合作理论学习综述

合作学习的理论最初源自于上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首先由美国人罗伯特·斯莱文在《合作与学生成绩》一文中提出。他发现,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十分活跃的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有成绩变化。而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合作小组对于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一样会起作用: 他们在帮助其他人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小组的“领导者”,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并愿意为整个小组的成功付出更多。我国合作学习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起,合作学习被引入到我国的课程教学中,并由此引发了学界广泛的思考与探讨。国内的研究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合作学习: 一是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认为合作是课堂上的一种分组学习方法;二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认为合作是老师上课所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或形式;三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认为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相分工协作完成学习要求的过程。合作学习,其实是以老师指导学习为前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互相配合、进行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材料、学习者以及老师,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有效组织和控制是合作学习的有利外在因素,学习者之间互相的支持与配合、信任与促进,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成员之间相互的责任,并指明合作的目的,这是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合作学习有其整体性,小组的成功是集体的成功,同时也是每个个体的成功。那也就是说,除非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取得成功,否则小组不能获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习者要意识到,他们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的收获负责,而且要对整个小组成员负责。这里就强调了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同时也要求学习者们为了获得成功,彼此之间必须要相互合作与鼓励,共同完成任务。这里老师也需要发挥他的积极作用,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以及每个成员各自的任务与责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交流以及让学生在合作中努力去实践交际能力,这样是进行高质量合作的保证。在学习完成之后,为了保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定期对活动的成果进行必要的检查与诊断。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分配的小组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与目标,明确地进行分工,从而达到共同学习与进步。传统的口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教,学生复述或者简单模仿的学习。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令学生无法创造性地去运用语言,而只是对老师所传授的信息被动接受。因此,好多学生在通过高考甚至四、六级考试之后,依然无法开口说英语。一般来说,在中学的日常教学当中,由于应试的需要,老师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极少有机会开口锻炼说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因此口语教学最经常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要恰如其分地设计好一次口语课堂活动,必须要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包括: 设

计合理的小组任务,在口语方面即是设计合理的任务情景;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学习者进行分组;监督小组内部的各项活动,包括各个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对之进行评比,奖惩并行,并进行总结。第一,设计合理的小组任务,需要老师事先设置好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口语情景。一般来说,这些情景都是跟课文的主题相关的,或者是课堂中老师讲授过的句型结构可以得到运用的场景。这样,学习者刚刚学过的课堂知识,马上就可以在模拟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运用,从而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第二,在分组时,老师应注意每个小组的人员分配情况。一般而言,小组的人数通常在 2 -6 人之间,这样便于老师操作,而且可以给予更多学习者开口表达的机会。每一个小组之中的成员结构应该大致相同,如一般每组应有一个相对活跃并有号召力的成员,负责整个小组的统筹分配,成绩上也应有相应的差异,有好有差,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应大致均衡,以利于相互之间的竞争。第三,分好小组之后,由小组组长确定每个人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在情景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设计相应的角色以及台词,这样,每位学习者都有机会上台进行口语表达。这些活动应该由小组集体开会讨论决定,台本由成员共同完成,并由相应的同学负责统筹定稿。在稿子完成之后,还需集体多次排练,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第四,老师在整个小组当中,还应是监督者的角色。在任务分派下去之后,老师应该随时监督任务完成的状况,及时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并防止发生学生积极性不够,消极怠工的状况。有时候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如不进行必要的监督,口语训练很可能会变成毫无边际的漫谈。当学生出现知识面以及能力的欠缺时,老师还应及时,给予帮助。因此,老师的监督也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第五,在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老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展示评比活动。通常来说,通过展示评比,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且学生之间有意识地竞争,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合作效果。在阶段性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老师可以及时总结,对学生的表现及教学成果进行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并给予评分、表扬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建议等,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焦虑与心理负担,激励学生学习英语。传统的“老师教,学生模仿”的这种口语学习策略,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而且枯燥无聊,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还有可能抹杀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而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学习,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得出成果的快感,在团队的激励与竞争中,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可能的话,加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老师的能力,甚至可以根据时下流行的趋势,在口语课上进行戏剧或者电影片段的尝试,寓教于乐,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史波珍.浅谈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3期

【2】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1

【3】袁超,李莹.合作型学习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10期

【4】范静.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7

篇2:大学英语口语交际障碍及成因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将原来的“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改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这一规定突出了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尤其突出了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口语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

二、教学现状

时下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大口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比如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分级且分小班教学,开展一系列的口语交际活动,但事实上,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尽如人意,语言的输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尤其是交际能力严重缺失。在大学英语教学口语教学中,有一个现实摆在师生面前:学生不仅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有时甚至缺乏合适的口语材料。通过观察分析会发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类问题:问答过于简短;问答空洞无物;话题不熟悉;遇生词卡壳,表达不流畅;背诵答案;时态混乱、代词不分;过分追求语法和发音;忽视交际。其中有文化差异的因素,也有所使用教材的局限性,当然也有口语教学忽视实际交际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口语交际障碍及成因

针对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所教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等,了解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所存在的障碍,并且分析了相关原因。

1. 语言环境障碍及成因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5.6%的学生认为语言环境障碍是他们口语交际障碍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在汉语作为本族语的环境里,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的环境里,学生很难找到完全适合他们练习口语的真实环境。日常的交流,对学生来说,用汉语肯定得心应手得多,他们也就疏于寻找相应的英语表达了。诚然,学校开设了口语课,课堂上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创设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但由于时空的局限性,以及比较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另外,很多学校在校园里也开设了英语角,旨在为学生课外练习口语提供一个人为的交流场所,但是因为这个活动主要依靠自发、自主,而且时间也往往安排在周末,许多学生常常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忙碌而缺席,英语角实际上最后也就成了少数学生的交流乐园。因此,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操练,要培养应用能力,达到有效交流最终也就成了一声叹息。

2. 认知语境障碍及成因

学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认知语境障碍。Sperber和Wilson (2001)指出,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2]要获得顺畅的交流,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信息积累,具备一定的认知语境。然而在实际交流中,学生非常缺乏相应的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词汇信息缺乏。67%的学生认为在口语练习中经常会遇到想要表达某个思想,但在心理词库中却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的词语,于是就采用中学里已习得的常用词汇来表达,或者临时查阅词典,弄得手忙嘴乱,或者干脆采用回避策略避开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口语练习令学生不但没有成就感,反而有挫败感。(2)百科信息输入量不够。4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相关学科的知识量与词汇量缺乏。比如,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当这个主题贴近学生经历时,学生大多能积极参与,可如果是学生不熟悉主题时,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则非常有限。[3](3)逻辑信息不足。47%的学生认为在口语交流中,他们的语言关联性太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过于放松自己,疏于词汇记忆与信息搜集,浅尝辄止,各科知识的广度不够。另一方面,教材中词汇表选词与句型与实际应用脱节。有的学生单词背了不少,语法知识也很扎实,但在实际运用中却不知怎么用。比如,教师对学生说“Take a seat”,听惯了、说惯了“Sit down”的学生则无所适从,还以为教师叫他去端凳子。的确,很多日常交流用语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上很难找到,口语教材的编写忽略了实用性这一大特点,过于书面语化。学生学了,记了,但就是派不上用场。

3. 心理动机障碍及成因

外语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口语练习,69.4%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潜在的心理障碍。自信心不足是其主要表现。学生怕开口,怕出错,怕同学笑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怕丢面子,越害怕就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不会说,渐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口语表达中的自卑心理定势。在课堂上一旦被点名提问,他们常常用“Sorry, I don’know.”进行搪塞。由于缺乏自信,他们经常失去很多口语练习机会。另外,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口语交际的动机。他们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只要不出国留学工作,就不需要、也没太多机会与外国人交流。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口语练得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又何必劳心费力呢?自信心的不足、激情与动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所存在的障碍及原因分析,旨在了解学生口语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提供相应的依据。教师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交际心理,帮助创设语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口语教学。在口语教学上,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师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交际,学生就一定会克服以往口语交际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渐渐地,他们的兴趣会得以提高,潜能也会得以发掘,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能突破口语教学的瓶颈,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口语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然而, 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所面临的各种障碍却制约着口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作者通过问卷及访谈, 了解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的障碍及成因, 旨在探讨学生口语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交际,障碍,成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4.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篇3:大学交际英语教学优化探讨

关键词:大学交际英语 创新 听说结合

随着英语越来越国际化的发展,大学生英语教育在不断地改革,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的不仅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老师在英语教学方面积极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创造机会。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对于自身,以及对国家面向世界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在交际场合的表现不仅是本身,更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体现。现阶段的大学交际英语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英语教学方式的陈旧及学生对交际英语的忽视等都需要相关人员做出探讨研究,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努力从各方面优化大学交际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大学交际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模式化,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交际英语教学方式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对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教学,他们只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学成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了学生学无所得,学无所用。比如一般的大学老师在上课时都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上的内容有时只涉及到一些单词及简单的语法,而老师却只着重翻译课文内容,这样一来,一节课几乎都是在老师的翻译下进行,但学生在这节课中却什么也没学到。因为对一个大学生来说,课文的意思还是能看懂的,不需要老师像教初中生那样去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缺乏创新的模式化教学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更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目的单纯化,课堂学习效率低

有的大学老师在为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就会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信息,其目的或许是为了激发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这样更会使学生形成学习英语就是要为了能够考过级的思想,于是在英语学习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就变得单纯,只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力能力。因其是考试的必考题型,所以老师所教的内容当然都是与四、六级考试挂钩的,学生每次的上课和繁重的作业都是为了考级。这种单纯化的教学目的,无利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面发展,而且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导致教师无心教学,学生无力学习,课堂学习效率降低。 3偏“听”弃“说”

偏重听力能力而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这在英语教学及学习上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英语课时少但任务比较重,每个人都为考四级而努力学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听力能力,老师在教学上也只在听力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以至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成为所谓的“哑巴英语”。这种偏“听”弃“说”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成为泡沫,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发展。

二、大学交际英语优化的相关策略及具体应用

1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是丰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交际英语的关键所在。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出发,考虑对英语交际人才的培养,增强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学生负责。比如,教师上课,不要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应从多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

2树立良好教学心态,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的教育目的要从多方面考虑,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如,教师不应经常把考试挂在嘴边,否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压力并让学生感到厌烦,也会让学生产生学好英语只为考试能够过关的想法。所以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心态,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学得轻松而且学有所得。

3实战演练,综合提高听说能力

这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战演练,提高英语口语。比如在学到《Saving Nature,but Only for Man》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完全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锻炼交际能力,互相交流自己关于保护环境的看法及措施,这有助于同学之间互相纠正错误的发音和语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在大学交际英语教学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利益考虑,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大学交际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着重从教师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综合考虑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当前,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树立良好教学心态、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给学生实战演练机会综合提高听说能力等优化大学交际英语教学的措施还需要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加以重视,完善大学交际英语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全面大力培养英语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景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及实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5)

2贾国栋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外语界,2006(S1)

篇4:大学英语口语交际论文(行管131)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口语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通用语言, 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 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而在国内英语课堂上, 沉默现象却普遍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缺失。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教学的研究, 以国外某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中的应用研究居多, 从交际意愿这一角度探索口语教学有效方式的研究较少, 或仅提出简单的教学启示, 缺乏具体的教学设想。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深入探讨如何在交际意愿启发下开展口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1 英语交际意愿

交际意愿这一概念, 最初由美国学者Mc Croskey和Baer提出, 被定义为个体选择进行交流的可能性, 目的是解释母语交际人与人之间语言行为的巨大差异, 强调其在不同交际情境中的稳定性和系统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 研究者注意到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也存在显著差异, 即二语交际意愿。Mac Intyre等人将其定义为:“在某一特定的时刻, 个体发起同某人或某些人使用二语交流的愿望”。

随着研究深入, Mac Intyre等将交际意愿区分为特征交际意愿和情境交际意愿。特征交际意愿跟个人因素, 如自我觉察的交际能力、交际焦虑、交际信心等有关;情境交际意愿则与学习环境、交际对象、交谈话题等有关。后其又拟构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二语交际意愿探索模式。金字塔模型从上到下依次为:交际行为、行为意图、情境先导因素、动机倾向、情感——认知环境、个体和社会环境。模式内部展现了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可能因素。它们可被分为学习者个体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学习者个体因素有性格、二语自信、动机;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和交际情境。

Wen和Clement (2003) 提出了以中国二语学习为背景的交际意愿构建, 区分了交际愿望和交际意愿。认为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有:社会背景、个性因素、动机倾向、情感感知。社会背景包括团体凝聚力和教师支持。在中国, 团体凝聚力建立在任务吸引基础上, 包括完成目标的满足感。教师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和教师即时性。个性因素包括冒险精神和歧义容忍度, 与文化显著相关, 中国学生由于遵循规则和爱面子, 这方面表现很弱。动机倾向由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组成, 这两个变量能够解释中国二语环境下大多数学生的动机趋势。最后情感感知在此模式中起关键作用。

2 影响英语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

近十几年来, 国内对影响中国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吴庄、文卫平 (2009) 的研究表明, 直接影响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堂交际意愿的是交际需求、动机因素 (任务指向和归属感) 和性格特点 (对冒险的恐惧程度) , 间接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 (教师支持和群体凝聚力) 和情感因素 (对监控的抑制和对积极评价的期望) 。崔成玉 (2011) 研究总结了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因素可分为学习者个体因素, 包括二语自信、性格、动机或态度;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教育环境、交际情境、跨文化环境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彭剑娥 (2008) 研究发现影响交际意愿的个人因素有交际能力、交际焦虑、冒险性、学习者观念, 社会情景因素有课堂气氛、小组凝聚性、教师支持以及课堂组织。

据此, 该文将影响英语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确定为个体因素, 包括交际能力自我评估、交际焦虑、冒险性、歧义容忍度、学习者观念;动机倾向, 包括隶属关系、任务指向;情感观念, 包括对监控的抑制和对正面评价的期望;以及社会情境因素, 包括教师支持、团体凝聚力、课堂气氛、课堂组织。并从这几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的改进提出具体建议和教学策略。

3 交际意愿启发下的口语教学建议

3.1 关注个体, 鼓励学生运用新知识, 大胆说英语

中国学生大多“保守”, 缺乏冒险性, 在学习中倾向运用掌握好的知识, 且受“填鸭式”教学方式影响颇深, 擅长对语法规则的学习, 形成了以规则论正误的习惯, 歧义容忍度低。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就是这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口语的灵活性使其对语法规则要求不那么高, 而学好口语最重要的是多说多练。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知识, 如短语或习惯用法, 引导其不要过于受语法规则的牵制在使用中畏首畏尾, 也不要追求完美, 对不符合传统语法的句子抓住不放, 大胆说出想法就可交流, 要在口语交际中敢于冒险, 增强歧义容忍度。当学生在不断练习中获得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就会更有成就感, 从而有更强的交际意愿, 有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

3.2 激发动机, 融合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法

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受欢迎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动机因素, 在教学中科学分组, 并根据不同组的特点分配交际任务, 学生便有了隶属关系和任务指向,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分组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特别是在交际意愿方面的差异, 在对学生交际能力自我评估、交际焦虑等了解的前提下,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合理分组。避免每组交际意愿强的学生过多, 以致在活动过程中掌控整个交际局面, 使交际意愿较弱的学生不敢或没有机会参与交际。任务的设计要尽量做到难易适中, 由易到难。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随之增加, 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 提高其交际能力自我评估水平, 降低交际焦虑。而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也能体会到小组凝聚力的重要性。

3.3 注重情感, 转变教师角色,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氛围, 对交际意愿较低的大学生来说, 是吸引他们说英语的关键。教师支持起着重要作用。首先, 转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国学生大多爱面子, 加上教师的权威性, 对不熟悉的第二语言大部分都不敢当众表达意见, 生怕说错遭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将角色定位在促进者、引导者、激励者上, 可以跟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逐渐改变对教师的惧怕心理, 以轻松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其次, 为学生提供支持。教师支持的关键是与学生建立起信任。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 对他们进步的认可并表扬以给予其自信, 建立其对口语学习的积极期望, 多些正面评价。如提问时注意言语鼓励, 肯定正确回答, 也不批评错误以致挫伤学生积极性。多跟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再次, 增加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轻松环节, 如布置说英语绕口令、学唱英文歌曲或讲英语笑话的任务, 并在课上展示, 使得口语练习能够在幽默有趣的环境下进行, 带来情感体验上的愉悦, 有效促进口语教学。

3.4 丰富情境, 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

丰富的交际情境对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设置不同交际情境, 采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辩论等形式, 将不同教学目标赋予丰富多彩的交际形式, 让学生在真实交际情境中练习语言的使用。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外教学。课堂外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良好的监控指导作用。如通过QQ、微博等即时社交平台, 向学生发起一些感兴趣的、与时事相关的话题, 引导其进行讨论;向学生推荐优质的口语学习网站、视频, 模仿相似的交流形式, 将口语的自主学习做为课下任务督促学生完成, 让学生在课下仍保证交际能力的锻炼,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水平。

4 结束语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低, 关键在其交际意愿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根据最新课程标准, 从培养其英语交际意愿出发,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说能力, 使得交际能力能够成为其专业之外的一项促进未来发展、走向社会乃至世界的能力。该文在交际意愿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启发下提出的大学英语口语相关教学建议尽管有章可循, 仍需更多实证研究来探索其有效性, 从而开发出系统的口语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MacIntyre P D, Clement R, Dornyei Z, Noels K A.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5, 82 (4) :545-562.

[3]Wen W P, Clement R.A 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SL[J].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03, 16:18-35.

[4]吴庄, 文卫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意愿——社会环境、动机指向、性格与情感意识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 (1) :32-35.

[5]崔成玉.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 :136-148.

上一篇:词语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下一篇:班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