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5-03

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篇1: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省委党校学习一个月,有多方面收获,从获取知识方面来讲,最实用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不仅仅是直接操作层面的,也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理念层面的。具体而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两个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思考更多一点,因为后者才是我们学习真正的目的。

我来自磐安,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县之一,因此,在这里我想仅对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没有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就没有全国的新农村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因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然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比较注重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两化”领域取得相当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反差,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等等方面,这些反差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十分严重。而这些反差在欠发达地显得尤为尖锐。从我省情况看,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势头也比较好,基本上享受到了城市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甚至一些城郊农民的住房条件、经济收入等方面已超过了城市居民,而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上学难、看病难、保障低、行路难,看不上电视、打不通电话、喝不上干净水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民难以享受现代社会应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水平也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我觉得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不仅要有统筹城乡的理念,更要树立统筹区域的理念,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上,要把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惑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就建设的紧迫性而言,比发达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从加快推进的基础和现实可能而言,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两个趋向”的论断,以城带乡城不大。因为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就因为工业发展滞后,因此,欠发达地区面临了双重任务:一是要补先发地区已完成的工业化的课,二是又要和先发地区一起抓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也不能按部就班先补工业化的课,再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因为这样就要拖全国的后脚。

三、如何正确对待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最艰巨。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我在这里提四点建议:

1、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一味地等待观望,等上级来要求,靠上级来推动,指望别人搞出经验供自己照搬照套,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它人之长的同时,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特征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把握好建设方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推进力度越大造成损失也越大。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问题上,欠发达地区要有跨越式理念,在规划的档次上要适度超前,尽量避免重复走发达地区已走的并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老路。追求短时间、低成本效果,就是通过科学规划减少追赶发达地区的时间,降低追赶成本。在规划的实施上则可以分步进行,条件成熟的先实验,条件不成熟先预留。具体可采用“四个一批”的办法:一是设施配套一批。根据“农民最直接、最需求”的原则,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基础上,优先考虑解决饮水工程、移动网络工程、有线电视工程等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在对现代基本文明的享受上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二是旧村改造一批。对在公路沿线并且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比较高的村,实施以拆旧建新为主的规划和改造,力争培养几个示范点,对其它村起到一种激励、引导作用,也作为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高要求的响应。三是村容整治一批。对大多数地处偏僻、农民收入也较低的村,村容整治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垃圾和污水的整治,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整合转移一批。对一些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动员农民实现下山移民,走梯度转移之路,条件好的可直接鼓励进城进镇,条件较差的鼓励和帮助向中心村转移,让年轻的农民大多数脱离高山远山的生活环境,使这些自然村最终实现自我“矮缩”,把山还给野兽,把生态重新恢复。

3、破解“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投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最“瓶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作为上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政策倾斜,加强推动。因为:一方面,这是体现党和政府对欠发达地关怀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欠发达地区人民最能感受到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方式。欠发达地区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区,许多工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错过了一些发展机会。譬如我们磐安,地处四江之源,我们有为下游数百万人民送去“四江清水”的义务,如果上级政府不通过相应的渠道加以补偿,权利和义务就会不对等,这对欠发达地区人民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二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要主动有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不能破坏”的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产业上实现跨越。在农业上,要从传统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跨越,向休闲、观光农业跨越;在工业上,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清洁工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再生农、林产品资源加工型产业;在三产上,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结合特色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旅居业。通过三次产业发展联动,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双赢”,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4、做实“人到哪里去”的文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更加剧了人地矛盾。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能单打一,就转移搞转移,而要用综合的办法,稳步推进。一是要加强培训,使农民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这里的“跨越”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文凭式教育的方式,采用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来武装农民,使农民在某一领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成为“专才”而不是“全才”,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加强合作,加速就地转移。要积极创办适宜千家万户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如圣诞礼品、箱包、竹木制品等;要大力培养经纪人,加大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力度,从市场上直接或间接揽活到家里干。从而使农民实现低成本的产业转移。三是要加强引导,鼓励农民走出去。通过这三条途径,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呈“三三制”的分布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效益农业,三分之一从事来料加工,三分之一劳务输出”。这样,一方面可加快推进城市化,因为在后两个“三分之一”中可能会涌现出一批竞争强者,在城市获得一席生存之地,知名度完成身份转化。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城市发展的压力,因为如果农村不能就地转移一批,就会有太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这必然会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象“拉美陷井”一样的“中国式城市病”。除上述三条之外,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篇2: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设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入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领导、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抓好阶段性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云和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制约因数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特点的山区县,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受历史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云和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全县上下长期以来思索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从云和县实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全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总体上正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城镇行政村向城镇社区转变的新阶段。目前,全县9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有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县城搞建设,有82.8%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约为6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已占55.7%左右,农村“三无”集中供养率达到90.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6%,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716元,比上年增长10.6%,“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应更加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云和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全县14个乡镇10.9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只有531人,其中100人以下的有5个村,200人以下的有16个村,500人以下的有90个。3000人口以下的乡镇就有5个,5000人口以下的有8个。安溪、雾溪面积都只有30平方公里。县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分布在山区内,立地条件差。如此分散的人口和村镇布局,如此差的集体经济,使得新农村建设成本很高,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作为一个欠发达县,这样村村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显得更不现实。

2、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缓慢。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仍很低。到目前,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才15家,受资金、用地等因素影响,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难以壮大,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发展后劲不足,带动力较弱。年产值在千万以上的几乎没有(除玩具企业外),产值上500万的企业也只有几家。加上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息闭塞等因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仍然处于爬坡阶段,在总量上与其他地区有拉大趋势。

3、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农民群众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其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的仅占14.7%,初中文化占4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大专文化程度为零。受文化程度影响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由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同时,贫困面仍很大,全县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5386户1518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98%。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虽然云和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省教育强县等一系列成绩。但受县级财政困难等因数影响,农村总体上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着返贫。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仍然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民主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

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县 137个行政村收入低于1万元,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并且往往受家族和宗族观念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云和地理形势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阶段宏观背景的新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和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满足百姓求新、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云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重视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使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进而形成部门、乡镇、村齐抓共管,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的良好态势。同时,借助信息专刊、专题讲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推广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镇、村也纷纷组织了本地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县内已建成的示范村、整治村进行了参观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探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科学规划。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把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县财政专门安排工作经费,委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了村庄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当地乡镇和村民的建议和要求,确保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开展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力求科学、有序、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干一件,成一件,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充满信心。

3、政策推动。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从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要求和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完善,使新农村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有载体、有组织、有投入、有创新、有考核、有奖励、有进展、有实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并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4、增加投入。资金投入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云和一方面突出“三农”工作这一重点,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资金,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专项资金,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中拿出500万元。同时,对万名农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等都安排500—1000万元不等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开。每年县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中,都有一半以上属新农村建设范畴,涉及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农业产业化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立足云和农村实际,加强规划和引导,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力求达到投资省、作用大、效果好的目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5、创新机制。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范围广,内容多,必须高度重视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我县根据省市“示范整治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将万名农民饮用水、库区建设、康庄工程、沼气建设、乡村旅游、双百接对等工程与村庄整治多方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建设资金的大积聚,提高了村庄整治的实效。在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分布在农办、扶贫、人劳、城建、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合理配置,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连年获得省级先进。二是建立联系帮扶机制。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我县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结对村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制度和“一村一企”共建制度,动员机关单位和各企事单位帮助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做好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住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为能将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我县在每年年初下达项目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时,均层层签订各项责任书,分解各项工作。同时建立领导督查与综合协调部门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和方法,对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乡镇、部门年终考核评比中,从而促进了新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今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受山区半山区等地理条件的限制,新农村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农民群众对推进农村项目建设的需求热情很高。对于政府来说,在这一阶段,不但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要补前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课。因此,要做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城乡协调互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快速发展工业,壮大城镇,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形成工农互动,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局面。作为欠发达地区之一的云和,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速产业和人口两大元素向县城集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势效益农业转移、农民向县城和中心村镇下山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异地综合开发转移。同时,进一步抓好农村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四项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建农村、减少农民富农民”。

1、搞好建设规划。欠发达地区农村一般都基础设施差,村庄和人口布局分散,要逐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多,投资大,财政资金绩效差。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要注意优化人口与产业集聚,重点要抓好村庄布局和建设的规划,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加以推进,防止重复和浪费。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个村的不同情况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使规划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愿望,能够得到顺利实施。根据我县实际,下一步要充分调查、统盘考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的思路进行村庄布点。撤并人口少、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发展培育辐射区域大、人文条件比较好的村庄为中心村。并结合“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布点及迁并去处,加快中心镇规划和改造,积极引导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点农民下山搬迁进城,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要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并注意规划间的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便于操作,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2、加速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要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扶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特色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步伐;支持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工程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创出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建立健全龙头、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内部各环节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在发展产业集群上实现大突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加工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内引外联,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创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通过不断繁荣县城和中心镇经济,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内具有工业、商贸、交通枢纽优势的重点镇,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

3、加快农民转移。受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和地理等因数影响,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就地增收途径少。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收入机制,必须加快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培训、转移、服务”三轮驱动,努力抓好农民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着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继续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根据云和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失地农民、下山转移农民、低收入农民进行定点、定向、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符合企业用工的职业技能,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农民转产就业。同时,要积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设立“农家乐”项目补助资金和政府奖励基金,实现农民就地转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组团式”异地综合开发。围绕建设新农村,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技术农民在异地他乡寻找发展机遇。以“组团式”开发为主要手段,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法律维权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培训机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异地综合开发“云和师傅”劳务品牌,推进异地综合开发产业发展。重点要通过颁发“双证”、评选星级云和师傅、后续教育等手段,确保“云和师傅”的含金量,使“云和师傅”食用菌生产等技术逐步走上优化资源重组的发展之路,实现生产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信息、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异地综合开发层次,推进云和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产业向全国辐射和发展,促进“云和师傅”和当地农民增收。三是深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梯度推进”的原则,按照《云和县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建设规划(2005—2010年)》的要求,以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山远山困难群众为重点,鼓励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同时加大对已经转移和即将要转移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下山转移者整体素质,提高转移成功率,确保下山农民迁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4、加强公共事业建设。欠发达地区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村容村貌等状况相对落后,要按照城乡一体、文明共享的要求和“多予少取”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作用,探索一条政府、农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筹资模式,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一是优化村落环境。坚持村落改造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对沿库、沿路、沿风景区的“三沿五带”进行重点整治。除对少部分有条件的村进行整体改建外,主要走以梳理整治的路子,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尽量保持村落原有特色。重点对农村危房、违章房、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子进行拆除,同时,根据村庄现有水平和财力情况开展好村庄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加大农村沼气等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确保整治一个,成功一个。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为载体,逐步建好农村路网、水网、公共卫生网、生态环境网、农村信息网,改善农村生产、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沟通衔接、联网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抓好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和雾溪水库保安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要作为重点,加速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为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构筑通道。三是健全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供养救助制度,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特别是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户,要采取“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5、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围绕建设好的领导班子和培养带头人,要大力加强以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认真开展党员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把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人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农村班子建设上,既要注重整体功能,形成最佳组合,更要选好和配强党组织一把手。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清正廉洁、能力强、见识广、肯干事、干成事的人选配到农村领导岗位上来。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更加反映农民的要求,过程能够让农民充分参与。同时,通过农村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建设主体意识,不断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篇3: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 各卫生机构应该坚持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 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赋予先进性教育丰富的实践内容

按照“关键在于取得实效”、“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的要求, 坚持积极有为, 坚持从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 把落实党的先进性与各地医疗机构建设、卫生改革、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行风和卫生扶贫帮困紧密结合, 做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先进性教育给卫生系统带来的可喜变化, 是欠发达地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出路。将先进性教育和改善办医条件紧密结合, 狠抓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力促三级医疗防保网提档升级, 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 是方便群众就医、降低群众就医成本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程。主要做法是: (1) 着眼于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龙头带动力, 进而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中心, 着眼于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枢纽和辐射功能, 着眼于一村一所或一室。 (2) 各级医疗机构以应用“高”、“精”、“新”设备和技术为重点, 在充分利用核磁共振、CT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同时, 引进新的服务项目, 中医院引进新的技术;形成各自强项和特色, 彻底扭转过去“大病看不了, 小病看不着”的“抽空”窘境。 (3) 按照培养专家型学科带头人、技术精湛医师、一专多能卫生技术人员的梯次培养思路, 每年从医院业务收入中提取部分做为人才培养基金, 坚持岗位培训、进修提高、学历教育并举, 提高全员的学历水平和技术素质。房屋、设备是一个地方构建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失去基础,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会失去支撑。这样, 房屋、设备的优势由“人”充分挖掘起来, 人才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借设备充分施展出来, 实现了互动共赢。过去因为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 不少群众出外就医, 加重了经济负担, 现在因为种类齐全、设备先进、力量雄厚, 不仅留住了大量当地患者, 而且招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 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2 扩大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救助面和提高救助对象的受益程度

欠发达地区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贫困人口, 因此, 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正在开展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政府要优先安排并保证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的落实到位, 同时扩大救助资金的筹集渠道, 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3 增大公共卫生投入,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

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从卫生总费用的结构来看, 财政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当然, 要让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投入是不现实的, 因此如何把这部分地区有限的财政支持用在刀刃上就是重中之重。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应主要用来体现公益性的相关方面,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综合性疾病预防与救助、基础性群众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分为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 尽量提高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参保率, 从而扩大覆盖面;第二步, 在高覆盖率的基础上,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让医保资金实现良性循环;第三步, 逐步提高医疗保证水平, 让群众通过补偿比例的提高尝到甜头;第四步, 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早日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 解决欠发达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不仅要在政府方面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而且要调动卫生机构和群众的参与热情, 建立起新的人员流动模式和医疗保障体系, 加强医疗救助的力度和深度, 真正的实现了卫生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的同时, 也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俞康民.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4, (7) .

篇4: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学,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某些学校几乎是空白。本文拟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是:

1.认识不到位

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学生家长、其他任课老师都认为语文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时间,观念滞后。有些语文老师以为只要按照书本和大纲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课堂阅读,而对课外阅读只是提倡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辅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2.阅读时间少

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类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类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调查中得知,有近二成的学生每天作业量在4小时以上;而另外一些基础尚可但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有效的阅读辅导,未能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上,如看电视、打球、上网聊天等。另外也发现,学生对以摄取知识为目的的课外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书难看” ,而宁可把时间用在无聊的“随便玩”上。

3.阅读氛围差

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氛围主要指阅读的客观条件。在当今众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校园里,存在着诸多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其一,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办学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于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也没有要求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其三,学科之间缺乏渗透意识,自然科学学科教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教师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也许能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为了高考,课外阅读也只好暂时缓一下了。

4.阅读内容贫乏

学校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都是学校为了应付“两基”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其它的就是师生的捐助。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而其它的学校大多只有一个教室,几个书架,里面堆了积满灰尘的破书。就是这样的图书室能向学生正常开放的,也微乎其微。另外,许多学校也严令禁止学生上网,学生整天深陷在题海之中,对外部信息几乎一无所知,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环境里学习,所受的文化熏陶就可想而知了。

二、对策:综合治理

1.加大投入是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政府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够,造成学校拿不出资金购置必备的图书。学校本身为了生存,他们也总是千方百计地狠抓升学率,学校领导更加重视的是大搞题海战术,进行所谓的魔鬼训练,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校自身对图书建设也重视不够。那么,要想解决学生阅读内容贫乏的问题,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阅读场所。

2.转变观念是关键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1]要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被动现状,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观念钳制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那么该如何转变观念呢?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造成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况,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记得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作教师的教育学生,应该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以个人经历作为执教者的一面镜子。”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肯定都读过一些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书籍。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师》一文中,讲的似乎更加坦率、更加深刻:影响他语文学习的并非哪一个老师——“我说在学堂里不曾学到什么语文”,老师“是实在没有传授给我什么”,而真正“对于汉文懂得一点”,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他的祖父鼓励小孩看小说,认为这是读书入门的最好方法,于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的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2]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足球教练,除了让他的队员练习射门和传球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队员的体能,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即使他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适应现在足球的需要。同样的,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才能够顺利正常地开展。

(2)转变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制约因素。另外,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也应该通过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初步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对思想较顽固的家长,可以告诉他们现在语文(作文)要考课外阅读了。用这种方式和家长交流,估计效果会好些,也易于家长接受。至于学生观念的转变,是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欢乐,相信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可以激发的。

3.方法指导是重点

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就能比较顺利地开展,但是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盲目地阅读,其效果要大打折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由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

①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高中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和《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时间,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

②以某篇文章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地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写的一组回忆性的散文,如《胡同文化》《侯银匠》等。

③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如学了鲁迅的《社戏》后,就引导学生把它与叶君健的《看戏》进行比较,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社戏》。当然,这些扩展的一个前提是学生都能找得到书看,鉴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现有的图书条件,建议在扩展阅读教学时,尽可能介绍《自读课本》入选的篇目。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增讲一些文章。魏书生在《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一文中,介绍了他给学生增讲的五方面的文章:讲人物传记、名篇时文;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讲学习方法;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适当指导学一点相关学科的文章。魏书生认为:“名篇时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学科的有关章节,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这有利于学生将学教材时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外,教材外文章的大量阅读实践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3]

(2)推荐阅读书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钟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3)教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要求学生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它应有别于学生的休闲性阅读。

(4)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就逼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4.检查落实是保证

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不要进行考试,但也要检查落实。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地督促鼓励,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长期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们 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两三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汇报课

每个星期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汇报自己一周的阅读成果。课上可以围绕某部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对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前应让学生准备好发言材料,课后应该写好交流总结。

(3)写读书笔记

以月或学年为单位,要求学生完成某部作品的阅读,并要能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笔记,老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发表,或与学生一起修改完善并编辑成集。这一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效果极好。

多读书,多读好书,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使人走近文明,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获取一份智慧,一种活力。《美文》(少年版)登载了语文教育家顾振彪的一段话:“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需要超常的数理知识外,还需要广阔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丰富的文学艺术素养。不错,文学艺术不可能直接帮助爱因斯坦去推导数理公式,然而它扩大了爱因斯坦的文化背景,强化了他的想象力,升华了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利于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脚踩在科学世界,一脚踩在文艺世界,对于他来说,两个世界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我们贡献一个或几个爱因斯坦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全社会的需要。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地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相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作人.周作人抒情散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魏书生.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J].语文教学通讯,1995,(10).

[4]顾振彪.卷首语[J].美文(少年版),2001,(01).

篇5: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严慧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而对于我县来说,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就是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根据规划,截止到“十五”末,我县已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现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谈些想法。

一、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理解,这绝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大家过去熟悉的口号,而是党中央从大局出发,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这项战略性决策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包括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紧接着,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根本途径。强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揭示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就是建设新农村,必须造就新农民,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题中之义,这三者是紧密相连和前后包含的关系,我们对此要很好把握。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景宁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方面有了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办、国办《意见》中讲到的三个适应,即农村文化建设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在我县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农村相比于城市,在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 距,特别是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乡镇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山区、农村明显在文化服务落后、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三是农村文化工作本身存在不平衡。比如,一方面是文化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资源浪费闲臵;一方面是队伍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足,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不顺,活力不强等。这些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亟待去克服、去改变。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县委、县政府作出文化畲乡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氛围。其次,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解决一些难点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中央、省、市委和县委采取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后劲,扩大农民文化消费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面对这样一个大背景、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一个紧迫课题,我们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担当重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无愧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文化畲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景宁县文化设施基本现状 景宁县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县24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去年全县财政收入1.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05元。由于历史的原因,景宁还是全省欠发达县和财政特别困难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据调查,景宁县文化馆基本情况:从业人员22人,馆舍总面积1201m,固定资产35.7万元(其中:演出器材4万元,办公室自动化2万元,摄录设备3万元)

景宁县图书馆基本情况:从业人员10人,馆舍总面积为2608m

222

22(阅览室410m、藏书室450m、展览室948m、办公室80 m)阅览室席位220个。总藏量48340(图书48000、报刊290、视听文献50件、地方文献300件)。

景宁县文化站基本情况:我县24个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自己站舍,只有五个文化站有馆舍:鹤溪、英川、沙湾、大均、大际,属于文化站财产的就是英川、沙湾、。全县文化站舍总面积为:2268m,文体设备固定资产36.18万元,图书室总面积为288m,藏书量为65177册。

景宁县村文化活动室基本情况:全县24乡镇283个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全县村级文体设备固定资产只有19.8万元,图书阅览室面积为313m,藏书册数2396册。室内文体活动场地180间(其中:排练室30m、书画室45m、棋牌室211m、乒乓球室114平方、台球室79、m电教培训室1489m、其他198 m)。室外活动

2场所:文化广场(公园)1550m,体育场地1280m。宣传廊长度(黑板报)194米。文化队伍情况:文艺团队58支,人数949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实施传承千年畲乡文化,建设“文化畲乡”,以实现农民文化权利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三、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目前我县在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意见,关于目标任务的具体准确表述还在研究。初步想法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体制机制基本理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文化产业较快发展、文化市场初步建立,与我县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县委提出各项工作要走在前列,那么联系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重点要做到三个“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增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其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各乡镇文化站、各部门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农村文化

22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关键环节,积极主动地协助和服务党委、政府做好决策,把这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臵、抓紧抓实抓好。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广大农村。农村文化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制好农村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这是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关键之举。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要求,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经过不懈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要以县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乡镇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站及群众文化团队为基础,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

(二)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们重视挖资源、树品牌、抓示范、建机制,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发展。如举办的“元宵灯会”、“邻居文化节”、“消夏纳凉电影节”、“十佳电视小歌手大奖赛”等导向性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大,效果好,成为我县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突出亮点。我们还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工程,如 “文艺直通车”和“流动电影大篷车” 实施百场文艺下乡、百场电影进村,开展“真情送服务,欢乐乡村行”文化零距离活动活动等,都成 效显著,广受好评,同时,在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在擦亮品牌、创新品牌上做大文章。要在“文艺直通车”策划和创新适合县情的农村文化品牌上下工夫,在深挖品牌内涵、整合相关力量和提升品牌品味上下工夫,在组织领导、策划创意、宣传推荐上下工夫,在吸引参与、形成规模、彰显成效上下工夫,努力使我县群众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效果更丰硕,影响更广泛,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要赢得盛誉。

第二,要在挖掘、用活地方文化资源上做大文章。我县是畲族文化滋生地,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全国注目的地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家喻户晓,影响深广,都是可供我们策划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时开发利用的载体、主题和题材。对这些文化资源不仅要注意传承、保护,而且要注意科学开发、合理利用。通过开挖、提炼这些资源作为活动内容要素,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富特色,更符合“三贴近”要求,更有吸引力。

第三,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上做大文章。要积极组织策划以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为活动主体,以反映新时期农民精神风貌为主题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在我县广大农村营造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和文化新风尚。要以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加入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可以结合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致富奔康和学法用法等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可以与现代媒体联动拓 宽农村文化活动的天地,从而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关键。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人才工作整体规划,完善农村文化机构网络,努力建设一支推动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要运用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好“三个一批”,即:一批专业文化队伍特别是文化馆站队伍;一批扎根农村、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农村文化带头人、文化辅导员和文化专业户;一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充分发挥这三个“一批”的骨干和生力军作业务精、作风正、作用大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四、深化改革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包括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各方配合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都要认真抓好。同时,在当前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改革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成效,是一个我们相对比较陌生又必须切实解决的大课题。要抓住这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精神,国家兴办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总要求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 强活力,改善服务。在体制不动的前提下,要加大内部人事、劳动社保、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着力转换机制,这才能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特别是近年新建的文化设施,一开始就要注意建立新机制,防止走老路。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主要指艺术团、电影公司、电影院等要逐步转企改制。总要求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可积极引导以合并、联营或定期提供服务方式与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市场化运作。要鼓励电影公司和新华书店以资本为纽带、以“院线制”和连锁经营为形式,逐步整合基层相关文化资源。

三是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现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三局合一”,这为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如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可考虑合并,既可减轻行政成本,更可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还可研究把教育、科技、体育、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设施集中、效率提高。

四是要改进投入方式,拓宽投资渠道。既要重视增加投入,又要积极改进投入方式,要按照中央强调的“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可运用现有政策和有效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可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 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可积极探索建立支持农村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机制等等。通过政府投资办、农民集资办、社会筹资办、外资捐助办,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篇6: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农业人口占93%以上,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格外艰巨。因此,要在像xx县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要从当地农村实际、农民现状出发,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机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有序、稳步推进。

一、切实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贫困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要求的科学内涵,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又注重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就通渭来说,实现这一要求,一是要抓住“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立足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围绕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抓住“生活

宽裕”这个根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等综合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要抓住“乡风文明”这个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破除封建迷信、赌博、不讲卫生等不健康文化与不良习气,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四是要抓住“村容整洁”这个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面貌。五是要抓住“管理民主”这个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教育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切实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不强,一直是西部贫困地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西部贫困地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

须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认真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争取并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整合党校、农广校、职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基地培训、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等方式,认真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着力巩固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要抢抓国家在扶贫重点县率先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机遇,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使农村未来农民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把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培训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综合培训效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

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围绕农村劳动力组织输出和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就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利用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在打工挣钱的过程中学习先进性技术、增强劳动技能。四是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切实利用好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西部贫困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坡耕地多、生态环境

差等问题,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作业,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切实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淤泥坝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封山禁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二是要着眼于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取得的成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特别大力争取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争取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等道路建设项目,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工程,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三是要着眼于解决看病难、文化生活欠缺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项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贫困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从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村班子建设等多方面考虑,选好新农村试点,把新农村试点放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的村和那些已经建设的小康示范村。

上一篇:六年级:诚信作文300字下一篇:《尝试》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