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规模渔业与资源利用论文

2022-04-29

摘要从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分析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对策:着眼大局,统筹规划;加快岸线集约化、多元化开发;发挥深水岸线优势;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岸线功能和结构调整;建立岸线使用淘汰和退出机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区规模渔业与资源利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区规模渔业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1:

频谱资源利用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综合评价频谱资源利用的情况,可以为我国无线电管理提供支持。采用文献研究、仿真模拟方法建立了一套频谱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学理论和频谱监测相关技术指标,借鉴ITU标准以及国外无线电管理经验创建指标体系,体系包括技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指标,将频谱划分为可以提供跨时域、空域以及业务的频谱资源利用评价。利用指标体系评价宁波地区频谱资源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体系可以有效的对频谱利用进行评价,为频谱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频谱资源;利用评价;经济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6.02.004

引言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频谱资源管理倾向于利用行政手段。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无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无线电频率是一种资源的观念逐渐被大众认识。旧有管理方式与现实中频谱利用效率不均衡,业务分布不合理等情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相关行业发展。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频谱资源紧缺,部分频段利用率低的问题。美国欧洲等早在70年代就开始研究频谱资源的市场化理论和方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市场机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在1959年提出必须将无线电频谱视作另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它的价值必须在自由市场上予以确定。英国在2006年对无线电频谱对国家GDP的直接经济贡献进行了测算,认为无线电频谱帮助英国的GDP每年增长11%,2006年无线电行业对国家GDP净贡献370亿英镑左右,占英国全国GDP的3%。自2000年至今,FCC先后主持完成大约8次频谱拍卖,频谱资源使用权逐步从广播电视公司转移到移动业务用户。其中规模最大的2008年组织的拍卖,共发放了1090个执照,获得195.9亿美元的收入。通过补偿产业转移,用价格手段调控产业分布,美国通过频谱资源市场化实现了频谱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手段可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市场形成的核心是价格的认定。基于双方都认可的价格是交易形成的前提条件。资源属性,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反映在价格的变动上。而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资源的价值评估成为市场双方的平衡点。在市场化体系下,频谱资源的价值评估涉及频段本身的物理特性,技术上的利用情况,未来发展预期以及宏观经济影响等。

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可以直接利用,频谱资源主要通过传递信息间接产生价值,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用途多种多样,用于国防安全以及公共服务等业务的频谱资源并不适合市场化。对这部分资源,可以从技术和可持续性角度评价其使用状况。

建立一个能够量化评价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用途频谱资源利用的指标体系,可以为频谱资源的管理者,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依据,指导频谱的市场化和实际使用,促进频谱科学分配,提高频谱使用效率。本研究对国内外频谱资源的市场化进行广泛研究,提出技术、经济、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影响指标,以分析特定频谱的使用情况。

1 频谱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频谱资源具有有限性、非消耗性、无边界性和易污染性,是一种不具备有形实体的资源。频谱资源的用途多样,涉及国防,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特点使得对频谱资源的利用评价不同于土地和水资源等有形资源,不仅要考虑资源本身特点,同时必须结合技术与经济,现实与发展,从多个角度客观,可量化的评价频谱资源的利用情况。

参考国内外研究,总结建立频谱资源利用指标体系的原则有四:覆盖性,特征性,可比性,导向性。指标体系设立应在内容上覆盖各个方面,包括技术指标,价值指标,管理指标等。由于无线频谱资源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到地点、时间等细节会体现出不同的特性。所以要求体系必须能够体现频谱资源的特点。指标应具有可比性,数据可以获得并且进行对比分析。指标体系应具有导向性,指导资源利用健康发展。根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指标模型融合价值和技术两个维度指标,同时结合现代市场特点,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建立。

综上所述,指标体系分为四部分: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可持续性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根据频谱用途,将其分为市场化部分和非市场化部分,划分依据是是否产生可直接量化的经济价值。市场化部分四个方面指标都要衡量,但是某些指标计算方式不同。非市场部分只考虑技术,部分可持续指标,经济部分和宏观经济影响指标无法量化。

i.市场化部分:

划分标准:频谱为该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产品或服务以无线电为载体

用途:公共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电广播行业。

划分标准:频谱为该行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可以提高生产率或者避免损失

用途: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港口,铁路,水利监测等。

ii.非市场化部分:

划分标准:频谱使用的经济价值无法直接量化

用途:气象监测,民用航空,国防,社会活动,战备灾备,科研,业余爱好者

技术指标

以往的频谱资源利用评价的技术指标从频域、时域、空域、码域四个角度评价频谱的使用情况。码域评价实质上是在同等利用条件下,评价不同调制技术(模拟、数字)对频谱的利用效率。此外,在实际的频谱管理中还需要考虑空中秩序问题。结合传统技术指标和秩序因素,模型的技术指标从空域、频域、时域、秩序、技术(码域)五个角度设计,意在从技术角度评价频谱的利用。技术指标是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指标。

经济指标

单纯的技术指标对频谱利用情况的反映过于片面,在频谱资源经济价值和稀缺性越来越凸显的形势下,需要将频谱的经济价值纳入考虑范围。采用现代市场体系框架,引入经济学理论,把频谱资源作为现代市场中的一个要素进行评价。按照供求关系设计评价频谱资源价值指标。

可持续指标

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频谱资源也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频谱用途增加,分配的不合理等原因,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很多国家不得不收回一些频谱重新进行分配,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纠纷,并且导致时间、效率的浪费。借鉴美国频率储备的思想以及土地市场化过程中土地储备,保护耕地林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入可持续性发展指标,意在从资源本身说明总量,存量,利用难度和利用价值的高低,包括产业转移的时间成本,充分考虑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因素,给未来频段业务的部署以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频谱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今天频谱分配面临的种种困境。

宏观经济指标

在信息时代,无线电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模型加入宏观经济指标,从宏观经济角度说明电信行业之间,电信行业和其他行业的相互影响。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可以把握频谱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以上是从技术,经济,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影响角度评价频谱资源利用情况。其中涉及技术、管理、经济等多个维度。频谱的利用情况要依靠这些多维度参数才能完整的体现。根据频谱的不同用途,频谱分为市场化部分和非市场化部分,市场化部分频谱分为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和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两部分,对以上频谱设计不同的公式来计算其中成本和收入指标。

市场化频谱的经济和可持续性指标中的收入和成本,根据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经济价值,计算方法不同。

对于频谱使用带来直接经济价值行业:运用成本收益法计算频谱价值,思路是频谱的价值是收入减成本。

其中收入和成本分别对应企业财报“收益表”或者“损益表”中的收入支出项。

对于频谱使用带来间接经济价值行业:此类行业一般频谱用来提高生产效率,或者预防安全事故。

f(x,i)=效率提升价值+避免安全事故损失价值(2)

其中,f(X,i)代表频段的经济价值;X表示影响频谱价值的各个变量;i表示第i年;r表示贴现率,固定值;n表示牌照使用年限,固定值;S表示staff,人员费用;D表示device,设备费用;L表示left,残值;Y表示规定使用年限,固定值;F表示fee,频率占用费;N表示效率提升后新的每年产量;OLD表示旧的每年产量;p表示单件产品平均单价;0表示operate,运营费用;F表示fee,频率占用费;Pn表示每一年事故发生n次的概率;L表示平均单次事故损失。

对于非市场化的频段:无法量化其收入。成本用公式(3)确定:

其中,f(X,i)表示频段成本,X表示影响频谱价值的各个变量;z表示第i年;r表示贴现率,固定值;n表示牌照使用年限,固定值;S表示staff,人员费用;D表示device,设备费用;L表示left,残值;Y表示规定使用年限,固定值;F表示fee,频率占用费。以上项目在账目中有对应科目。

2 宁波地区特定频段利用评估

数据来自宁波市无线电管理局,宁波统计局等。

分析以上两个技术指标表可以发现,宁波地区台站增长率15%与宁波国民生产总值16%基本一致。台站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高。不同频段在不同时间内的占用率差别很大。采用不同的技术利用同一段频谱,效率相差极大。说明宁波地区频谱存在利用率不均衡情况。

对比经济指标,用于广播电视的频谱单位平均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低于用于公共移动通信频谱。结合技术指标对比,说明广播电视频段利用率和经济价值都低于公共移动通信频段,需要采取措施促进该频段充分利用。

通过对比指标A,发现中国移动收入增长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连续三年电信业收入占全国GDP约2.1%,频谱在通信和广播行业中的贡献值增加l%,该年GDP会增加0.99,具有显著的连带效应。

3 结论

通过设计多维度,可量化的频谱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微观经济,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影响角度评价频谱资源利用情况。所有输入数据可以通过无线电监测,地理信息监测以及企业经营财报得出,确保数据的可获得和可比较。最后采用宁波地区数据对模型验证,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明频谱利用的程度和问题。

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首先在于评价内容全面。突破传统的单纯技术指标局限性,首次引入经济和发展评价维度,符合我国资源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趋势和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其次是计算成本低,所有指标都可以通过公开数据计算获得;再次是打破频谱应用主体限制,可以对不同用途,行业,地区和时间的频谱资源进行比较。

实际应用时,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市场化频谱资源定价,或非市场化频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提供有效工具。譬如在将特定频谱资源推向市场前,可以通过本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为定价提供基础参考;或者在现行行政审批模式下,对将指配频谱资源提出利用阈值,要求用户使用需符合利用阈值标准,然后定期跟踪资源利用指标,实现已指配频谱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管理。

作者:孙健 张锦南

地区规模渔业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2:

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从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分析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对策:着眼大局,统筹规划;加快岸线集约化、多元化开发;发挥深水岸线优势;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岸线功能和结构调整;建立岸线使用淘汰和退出机制。

关键词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有偿使用

0引言

港口岸线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性资源,稀缺且不可再生,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鉴于港口岸线资源的宝贵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港口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宁波—舟山港位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天然深水岸线优势强有力地支撑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1]在宁波—舟山港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对港口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使其更加合理、有效。

1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现状

1.1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概况

宁波—舟山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海域北起杭州湾东部的花鸟山岛,南至石浦的牛头山岛,南北长,大陆岸线长,岛屿岸线长。目前规划港口岸线总长,其中深水岸线长约,占规划岸线总长的85.6%。

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丰富。外海的岛屿海岸基本属于稳定型海岸和侵蚀型海岸,岛屿背风面往往有建港条件良好的岸线;中部大陆海岸受外海的岛屿掩护,波浪小,并有大片优良的深水岸线;南部大陆海岸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区和石浦港区一带,也有部分较好的深水岸线。

宁波—舟山港深水岸线开发潜力巨大。宁波港域内规划港口岸线总长,其中深水岸线,占规划岸线的81.8%;舟山港域内规划港口岸线总长,其中深水岸线,占规划岸线的88%。宁波—舟山港深水岸线资源虽然丰富,但易于开发的大陆深水岸线资源有限,更多的是受陆域面积、集疏运、供水等条件制约的岛屿深水岸线资源。

1.2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新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带,沿江和沿海的大型石化、钢铁、电力等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与港口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岸线资源已经严重不足,特别是能够形成规模、连片发展的深水岸线资源尤为紧张,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旺盛的运输需求与港口岸线资源的不足将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矛盾[2];因此,宁波—舟山港在未来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波—舟山港的岸线资源不仅属于浙江省,更属于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其港口岸线资源必须得到合理利用。

从表1可见,长江三角洲地区未利用的可供成片开发的岸线资源仅,占规划港口岸线的28%,其中:上海仅,深水岸线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江苏省的深水岸线受长江航道水深、船舶通航密度等诸多因素制约,开发较为困难;浙江省的深水岸线资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宁波—舟山港。

表1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岸线资源情况

资料来源:2009年《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开发的集装箱港口岸线总长,其中:上海市仅,江苏省为,浙江省为。浙江省可开发的集装箱港口岸线主要集中在宁波—舟山港,因此,宁波—舟山港的岸线资源极其宝贵,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1.3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现状

宁波—舟山港海洋经济发达,渔业、临港工业、旅游业等发展迅猛,岸线资源需求旺盛。目前,岸线利用方面基本能做到深水岸线为港口所用,港口岸线与后方临港工业有效结合开发。宁波—舟山港大部分码头设施和临港工业集中在镇海—北仑—穿山—舟山本岛一带,该地区拥有全港80%以上的深水泊位。

宁波港域内总体上以大陆岸线为主,依托城市集中发展。码头设施基本上沿镇海—穿山岸线成片规模化开发,建设了一批大型的原油、矿石、集装箱、煤炭、石化等码头,后方依托港口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宁波其他地区的岸线开发受腹地、环境、航道、泥沙淤积等因素制约,港口建设多以交通码头和地方物资运输码头为主。

舟山港域内全部为岛屿岸线,大型码头设施主要分布在靠近宁波、上海的大陆岛屿以及靠近长江口的岛屿上,其他岛屿主要建设陆岛交通码头以及岛屿生活和生产物资运输码头。

2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港口岸线开发初期,无序开发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宁波港域岸线整体利用不尽合理

宁波港域内港口岸线的开发形式基本上是规模化成片开发,但在港口岸线开发初期,受眼前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对岸线资源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存在谁有项目谁就可以优先占用的现象,导致岸线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布局不紧凑,公用码头建设零、散、乱,过多侵占岸线,造成岸线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港区整体效应。

由于岸线资源使用成本较低,一些企业占用过多岸线,新老码头之间留有很多空余岸线而无陆域;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小企业、小码头占用条件较好的深水岸线,未能体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岸线利用不合理、不充分。

2.2舟山港域岸线开发集约化程度低

舟山港域内港口岸线开发较为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的港区较少,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深水通用泊位和临港工业的开发建设落后。

2.3宁波—舟山港深水岸线开发难度大

宁波—舟山港深水岸线资源虽然丰富,但大陆岸线资源已经基本开发完毕,未开发的大多为岛屿岸线资源。岛屿岸线资源的开发往往受到集疏运、水、电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开发成本高,特别是限制了临港工业的开发和港口物流的建设;而且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往往使港口发展所需的人才、金融、贸易、法律等外部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限制港口功能向更高层次拓展。

2.4宁波—舟山港可利用岸线资源紧张

从表2可以看到,宁波—舟山港的大陆岸线仅,其中:限制性岸线,占79.7%;可规模化开发岸线仅,已利用。近陆岛屿岸线共,其中:限制性岸线,占49.9%;可规模化开发岸线仅,已利用,剩余岸线面临高额的开发成本。由此可见,宁波—舟山港可利用的岸线资源已十分紧张。

表2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分类情况km

2.5宁波—舟山港岸线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

《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规定岸线可以有偿使用,同时明确港口建设项目占有、使用岸线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及重点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由于岸线是陆域与水域的自然综合体,岸线的价值不仅与岸线长度有关,也与其陆域纵深有关,在港口岸线使用成本的计量上,要充分考虑岸线对后方陆域土地的增值作用,但目前岸线使用费纯粹以岸线长度计征,难以体现岸线资源的真正价值。

3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3.1着眼大局,统筹规划

宁波—舟山港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应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充分考虑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对港口岸线的需求,同时结合宁波—舟山港岸线资源分布的特点,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岸线资源整合的新要求。

3.2加快岸线集约化、多元化开发

针对舟山港域内港口岸线开发较为分散,规模化、集约化港区较少的现实情况,研究加快岸线集约化、多元化开发的策略,推动舟山港域内产业集聚,促进岸线有效开发利用。从长期来看,港口发展并不仅限于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岸线资源整合及后方园区开发建设为抓手,以港口为依托,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是舟山港域发展可以采纳的思路。

在港区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宁波—舟山港可借鉴国外港口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的先进做法,进行港口岸线多元化开发,如温哥华港在进行港口岸线规划时,把岸线划分为港口码头岸线、港口服务和航运利用岸线、娱乐和居住使用岸线及其他用途岸线,其中港口码头岸线又细分为深水码头岸线和游艇码头岸线。

3.3发挥深水岸线优势

深水岸线资源是宁波—舟山港码头功能升级的宝贵资源,应加强深水岸线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及码头等级分类,充分发挥深水岸线的资源优势,以深水岸线港口为优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设定了港口岸线的审批制度,但对有偿使用未作规定。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有利于体现国有岸线资源的经济价值,强化岸线产权管理,推动港口基础建设资金的积累,还有利于实现港口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3]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岸线资源及后方陆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将岸线使用权作为特殊的物权,在收费管理上与后方陆域的土地使用权一并处理;同时,建议修改港口岸线使用费的计算方式。在港口岸线使用费的计量上,应充分考虑岸线对后方陆域土地的升值作用,将因此产生的但未包括在土地使用费中的级差地租价值量以岸线使用费的形式体现,并根据陆域纵深对单位长度的岸线使用费予以修正。

3.5加快岸线功能和结构调整

针对宁波港域岸线使用布局相对混乱的状况,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实现港口岸线功能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港口岸线的合理使用。

3.6建立岸线使用淘汰和退出机制

岸线审批后的监管工作是提高岸线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倘若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岸线使用者的经营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服务质量差的经营者不能强制退出,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那么当前岸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建议建立岸线使用淘汰和退出机制,实行停、摘牌制度,提高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学军,陈雯,朱红云,等. 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功能区划方法研究——以南通市域长江岸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621-626.

[2] 王军. 上海港口岸线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 中国港口,2005(10):34-36.

[3] 万汉峰,曹东平. 长江岸线资源的有偿使用探讨[J]. 江苏水利,2005(6):40-41.

(编辑:张婕收稿日期:2010-06-16)

作者:凌乐云

地区规模渔业与资源利用论文 篇3: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是一部分资源丰富但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多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城市,是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区域。受“资源诅咒”的地区,不仅会影响该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造成一系列环境、社会、民族问题。本文以贵州毕节为例初步分析在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所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的问题。

关键词: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诅咒;毕节地区;煤矿产业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具有资源富集的优势却并不发达,这些地区优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机会,反而因此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使本就不发达的地区更是落后,并且加大了贫富差距,一步一步走入了“资源诅咒”的陷阱。下文对于如何划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和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出现的现象给出了一些解释和观点。

一、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划分

1.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欠发达地区是相对而言在某一段时间,某一地区发展程度较低或者发展充分。在我国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方法有三种: “地域划分法”、 “单一经济划分法”、“综合划分法”。以“综合划分法”为例,它是以我国的333个地级市(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选用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结构多元化系数、人均财政收入、非农化率、非农就业率、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千人医生数、以及人口负担指数等十一个区域发展综合指数评价指标,并赋予各项指标适当的权重,计算出各地级市(区)的综合发展指数(RDI),将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在200位以下的137个地区划为欠发达地区(如图1所示)。

2.资源富集区的划分

资源富集区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在国内关于资源富集区的定义总体来说,资源富集区一般是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是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并且该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

本文所说的资源富集区是以矿产资源富集区为主的地区,可以用资源丰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某种资源富集程度[3];如果再一个地区有多种资源共存或者伴生的情况,就可以用区位商来衡量该地区总体的资源富集程度,根据用样本区域采掘业从业人员与该区域所有部门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和背景区域采掘业从业人员与背景区域所有部门的从业人员数量之比进行相对比[1]。如果样本区域采掘业所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大于背景区别的比例,那么该地区被定为资源富集区。由此,得出资源富集区的空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

3.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分布及其特征

根据欠发达地区分布图和资源富集区分布图相结合,可以得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空间分布图,如下页图三所示: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西部地区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主要分布区域,占74.28%;中部地区其次,占20%;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各占2.86%。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除了有经济发展落后性以及资源富集性等主要特征以外,这些地区还普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

(1)环境敏感性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生态脆弱区,当地敏感的生态环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的因素之一。这些地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并且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

(2)社会复杂性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大,行业分配不均;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开放程度低;少数民族聚居,容易引起民族冲突,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矿难频发,引发社会问题。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十分复杂。

(3)致富迫切性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近2/3县属于国家重点开发扶贫县,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脱贫致富愿望迫切,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较差、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尚弱,对资源开发的要求是迫切的、强烈的,且往往以资源开发及资源型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和支持GDP高速发展的基点[1]

二、毕节地区的理性反思

在图3贵州省区域内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毕节是一个很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区域。

1. 毕节地区是资源富集区

毕节地区地处黔西北,是中国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川滇黔接壤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是贵州省主要的优质无烟煤产地,其煤矿资源在区内八县(市)均有分布,国家确定的重点产煤县有纳雍、金沙、织金、大方四个县。目前,全区已探明煤矿资源储量444.92亿吨,占贵州全省资源储量的45.9%。全区含煤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含煤丰度每平方公里约300万吨一400万吨[5]。区内煤层多为近水平和缓倾斜产出,构造简单,易于开采,特别适宜于机械化开采。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矿山1776个,其中:大型 5个,中型26个,其余为小型。从事矿业人员81977人,年产矿石总量6177.36万吨,工业总产值182.55亿元,其中煤炭矿山企业为556个,年产矿石总量4618.62万吨,产值176.2亿元[5]。煤矿产量大,煤矿税费占毕节地区税收的五分之一以上。

毕节地区的情况完全符合资源富集区的评价标准,该地资源丰富,容易开采,资源采掘和加工业发达,资源相关性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是当地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

2.毕节地区贫困问题严重

据统计,在整个毕节地区8个县(市)中,均有煤矿,其中大方、织金、纳雍、赫章、金沙等县是产煤大县,可除了金沙之外,其他有5个是贫困县。例如,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贵州省拟定的贫困标准测算,列入《大方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重点乡31个(其中特困乡4个)、重点村329个(其中特困村145个)、贫困人口61158万人(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入1了32165万人,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10187万人,800-1000元的低收入人口18106万。如果加上1000-1100元的低收入人口1417万人,则大方县应扶持的贫困人口为76128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190164万人的84.16%,贫困面依然很大。

3.“资源诅咒”问题在毕节地区凸显

毕节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摆脱贫困现状。同时,也因为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并且是低效益的开发,带来了很多环境、经济、社会问题。“资源诅咒”的问题在毕节地区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毕节地区首先发展的资源相关性产业是煤矿开采业,在毕节地区很多地方存在着只采矿不保护、不恢复矿区环境的问题。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因为煤矿开采也引发了多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矿厂排放的废水、废石、尾矿,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土地、河流的污染,造成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矿厂开矿不仅会在矿山采矿,地下采煤的情况也很多,这样就打乱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原有的循环系统,导致矿区以及受影响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其影响范围内严重缺水,导致地表水田无法耕种、人畜饮水缺乏。

这种先开采后治理或者只开采不治理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资源没有给毕节地区带来应有的机会和效益,反而制约其发展,并且破坏该地区之前的发展成果。长此以往,“资源诅咒”问题会在毕节地区愈演愈烈。

(2)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不公

在2000年以前即还未进行规模开发之前,毕节大部分家庭日常生活的燃煤花费比较低。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煤矿开采业的发展,开采的煤矿变得商品化,煤区百姓不得不在市场买煤,加重了本不富裕的村民的生活负担,加上开采煤矿带来的隐性损失,煤区农民并未因煤致富反而愈加贫困。2006年以来全国煤矿能源紧缺,西南煤炭供不应求,当地煤价持续上涨更是让煤区的普通家庭生活受到影响。例如,在大方县普底乡庆丰村的金象煤矿,每天出产煤矿约2000吨,但因出产的煤矿大多外运,并未惠及当地村民。

在煤矿行业内部,当地人参与矿厂工作主要是做挖煤工人,技术含量低,劳动量大,工资收益低,安全风险很大,而煤矿老板坐享其成,获得巨额利润。而不同行业之间对比,煤矿采掘和电力的平均工资较高,拉大了与当地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造成了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的扩大。

(3)毕节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低

毕节地区处于乌蒙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闭塞。大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劳动力文化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只能做些简单的工作,无法胜任高技术的工作,造成了当地煤矿反而无法有效解决当地就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惠及当地人民。例如,红林乡化吉煤矿所招工人要求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但当地具有高中文凭的人较少,无法满足其需要,煤矿只好外聘人员。

(4)毕节地区煤矿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毕节地区在基础建设和教育的发展不充足,就影响了煤矿开采业的发展,煤矿资源不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大多数矿厂属于粗放式开发,耗能发电设备效率较低,煤矿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煤矿中伴生矿石没有得到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不仅利润没有最大化,而且造成了大量资源流失。再加上长期以来没有建立科学的储量管理体系,导致了小煤窑开采现象严重,某些煤矿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挑肥捡瘦、采厚弃薄,破坏了煤矿资源的整体可采性。同时,煤化工产业跟不上,很多煤矿产业发展中单一化,产业附加值低,煤矿生产、加工效率和利用程度低下,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了煤矿资源的极大浪费[6]

其次,传统农业在毕节的贫困地区依旧占主导地位。虽然煤矿资源富集区内煤矿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产值和从业人数还是占了数据的一半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合理有效转移。例如,在煤矿资源丰富的大方县的经济结构比例中,农业占了59.4%,工业占了28.44%,其他产业占了12.16%[5],经济结构的不科学制约着当地的发展。

三、 总结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这个名词在表面意思上有相悖的地方。这些资源富集区或因历史原因,或因地理环境因素,或因“资源诅咒”都还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的状态。毕节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因为历史和环境因素,造成其相对贫困的状态,而发展资源产业,却容易走入“资源诅咒”的误区,各种因素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造成了毕节地区现在的困境。但是,困境也是其发展的机遇,绝境逢生就是要它在此时创造适合毕节当地情况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谷树忠, 张新华, 钟赛香, 谢美娥, 鲁金萍. 中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界定、特征与功能定位[J].资源科学, 2011, (1): 10-17.

[2]谢美娥.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收益分配及其制度创新[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8.

[3]孙鸿烈.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4]杨伟民. 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 经济改革与发展, 1997, (4): 52-55.

[5]毕节地区国土资源局: http://www.gzgtzy.gov.c11/.

[6]武国辉, 周其华.贵州毕节地区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思路[J].矿产与地质, 2006, (3).

[7]聂纯.毕节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反贫困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9.

作者:刘伊婷 史琼

上一篇:学校教师科学发展观探讨论文下一篇:小学音乐两声部合唱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