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进生到合伙人

2024-04-09

从后进生到合伙人(精选8篇)

篇1:从后进生到合伙人

从后进生到合伙人

关于律师执业生涯、执业感悟的好文章太多了,很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写成自吹自擂的文章,自己看着挺陶醉,其实别人已经倒了胃。另外,虽然我曾经也算是个“文青”,但多年的律师生涯,已生生把自己的文风搞得枯燥无比面目可憎,最不擅长的就是抒情怀、谈感悟。但是,什么事情干久了,总归有些难忘的回忆和体会。从94年上大学,04年进律所,直到现在,一晃竟已二十年,不禁生光阴荏苒之感慨。把这二十年与法律结缘尤其是执业十年以来的一些片段真实地记下来,也算是对自己年轻岁月的一个简单回顾。不过,文章啰哩啰嗦如记流水,如果浪费了大家的眼球和时间,实在抱歉。

第一个十年:我对法律的“厌与爱”

其实,我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当律师。虽说高考志愿是法律,但那是因为,作为一个文科生,当时觉得还算实用的学科无非是财会和法律,我那会儿觉得财会就是算账,不喜欢,法律好像还稍微好一些,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一名法科生。大学期间,我对法律并不感兴趣,但文科好混,即使不明就里,死记硬背临阵磨枪也能过关。大学里,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看闲书。这是我打小的爱好,但凡上街,书店是必去的地方,而且进去就拽不出来。不过上大学时,已经不光看文学了,还喜欢上了社科类书籍,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更是期期不落,管他看懂没看懂就是喜欢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装腔作势一副博览群书的架口,高大上,有谈资。大学里,我参加了法律系辩论协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辩论赛,经常翘课跑到图书馆,把跟辩题相关的书全部借上,摞一堆,如饥似渴地速读,边看边摘录,哪些观点对己方有利如何引用,哪些观点对己方不利怎样辩驳。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似乎有点走下神坛的意思,原来他们的观点和论证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无懈可击,如果你要挑刺的话。一本本书读下来,一场场辩论赛下来,和队友及对方辩友为了一个个辩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历历在目。期间,我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扎扎实实自学了一遍《形式逻辑》,阅读了《走出思维的误区》([美]M.尼尔.布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论可能生活》(赵汀阳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等极大地影响了我思考方式的书籍,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回想起来,辩论赛对我最大的影响有三:一是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二是结交了一些好朋友,直到现在;三是荒废了学业,没好好学法律。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等到大学毕业,我顿时傻眼了。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有关系的同学,纷纷进了公检法、政府机关、银行等好单位。我啥也不沾边,以后干什么呢?迷茫,极度迷茫,总不能一直看闲书吧。想来想去,觉得唯一出路就是考研。但英语成了拦路虎,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很稳定,中考英语40分(满分100分),高考英语60分(满分150分)、大学基本放弃英语,就连校四级也是通过“其他方法”才侥幸通过,汗啊。古人云“非困不发”,我痛定思痛,决定重拾英语,我还就不信了。我报了个英语班,每天下班后骑自行车去英语培训班补习,人生头一回真正下苦啊。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我居然通过了四级,不久我又通过了六级。唉,真是早干嘛去了。英语四六级对别人而言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对我这个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人来说,确是一次突破。这次经历,极大地磨练了我的意志和勇气,让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不能光干你喜欢的事情,有时候也得去做你害怕甚至逃避但是应该去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恐怖。没有哪个人是生而知之的,要想成功就不能害怕失败,克服困难才能进步。

与此同时,很偶然地,我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逛书店,看到一本书《法和经济学》([美]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拿起来就放不下。这本书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方法分析法律,经济学帝国主义不是吹的,确实强,有说服力,不像是上大学时总感觉法律同义反复味同嚼蜡,一旦刨根问底就说不清楚。从这开始,我真正喜欢上了法律,尤其是民法,一发不可收拾。统办楼下的法苑书店、雁滩的省图书馆,几乎周周都去,每天下班后挑灯夜读,乐在其中。[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梁慧星《民法解释学》、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还有他那著名的“天龙八部”(不过没全部读完)、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孙宪忠《论物权法》、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以中国法和德国法中所有权变动的比较为中心》、曹士兵《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基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韩世远《合同法总论》、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邱海洋《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不夸张地说,凡是那些年出版的法理学、民法、公司法方面的经典之作,大部分都看过来了。2000年,我运用民法解释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方法,撰写了《论合同法中的严格责任》一文,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我当时的理想很猛很天真——读研读博做学问,写一本牛掰的民法专著。

就在此时,承蒙师兄周二勇和大学老师卢永红教授不弃,在他俩的赏识和引荐下,仅有本科学历的我来到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法律系任教,讲授《担保法》、《公司法》课程。虽说是三本独立院校,但大学的教学环境,还是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读民法。记得那时,当我读到中国政法大学王涌博士数篇关于民法之分析法学基础的论文(《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寻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等)时,兴奋难抑,居然产生了“这些文章怎么他写了,应该是我写的啊”之感叹。现在想,年轻就是任性啊。但是,我的考研之路却一直不顺,教书期间连考三年,先后报考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民商法研究生,但不是英语差几分就是政治差几分,始终未能敲开继续深造之门。也许是天意,我终未能走上学术之路,而是步入了实务之途。

第二个十年:执业路上的“传、帮、带”

考研失利后,我萌生了干律师的念头,于是我向正天合投了份简历,想去兼职干律师助理。2004年春节后,我第一次走进正天合,第一感觉,办公环境不错,有派;律师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挺酷。记得在正天合上班的第一天,我的师父——合伙人周清馨律师对我说,正天合有许多优秀的律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虽然她是我师父,但我不要局限于仅向她学习,要善于观察,多方位学习。这句话我铭刻在心并从中获益良多,“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哉斯言。

律师之路,遇到一位好师父之意义重大,怎么说都不过分。我是遇上了,周律师利索的工作作风、清晰的法律思维、流畅的语言表达,为人处世的大气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兼职干律师助理时,由于还要在学校教书,我每天只能来半天,无疑给周律师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在我以后带助手时才体会更深,但周律师对此从未不满,而是给予了我最大的包容。第一次和周律师去省高院开庭,周律师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挥洒自如,给我以极大的触动。原来法庭上的辩论是这样的真刀实枪,哪里是学校辩论赛耍耍嘴皮子所可比拟。初写材料时,我的法律表述总是过于冗长复杂,更像是法学论文而不是法律文书,是周律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简明扼要地撰写诉讼文书。很多次,我和周律师对某一法律问题都有不同意见甚至争执,但周律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细心指导我。随着实务经验的增加,我才慢慢认识到周律师的观点和表述在实际操作上更为务实有效,才体会到她的苦心。周律师专长于民商事诉讼业务,我的诉讼业务功底基本上都是在她那儿打下的,从案件分析、调查取证、撰写诉讼文书,到谈判、开庭、执行…….。虽然我现在的业务以金融证券非诉讼业务为主,但金融诉讼业务一直占据我业务量相当大一部分比重。我从来没有轻视过诉讼业务,相反,我坚持认为,一名优秀的律师,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诉讼律师。一名欠缺丰富诉讼实战经验的律师,很难在事先全面识别、评估并有效防范交易的法律风险。所以说,法律业务没有低端与高端之分,只有粗陋和精专之别,诉讼律师与非诉讼律师也不必“文人相轻”,诚然“非诉讼业务是律师的大舞台”,但“法庭是律师的主战场”这句话也一点没错。此外,周律师也是我生活上的大姐姐,在我05年6月打算独立执业的犹豫时刻,在我07年7月到08年6月一年没有上班在家照顾生病母亲的困难时期(当时我母亲生病住院、父亲又猝然离世),周律师总是给予我最大鼓励和帮助的那个人,像我的亲人一样。

实习一年拿到律师执业证后,我开始考虑辞去教职,专职干律师。说实话,不纠结不瞻前顾后是假的,但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权衡,我还是无法准确预判哪个选择更好。最终,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跟着感觉走吧。2005年8月,我辞去教职并同时转为专职律师。学校3000元工资和律师助理400元工资全都没了,独立执业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也要独自觅食了。转专职的第一个月眼看就要过去,一分钱收入没有,我急得就差挠墙了。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月底,此前我提供过法律咨询意见的一家房地产企业决定聘请我当常年法律顾问。绝处逢生的感觉啊!年底,独立执业五个月的我,律师收费六万多。我稍稍松了一口气,起码没饿死,算是个不错的开始。

独立执业后,我逐渐对金融非诉讼业务感兴趣,订阅了《财经》杂志,开始大量阅读金融财务方面的书籍,但在具体业务上还是苦于无从着手。高级合伙人人张兴武律师是这方面的业内翘楚,我向他表达了希望有机会能跟他学习锻炼的愿望。一天下午快下班时,张律师让我写份材料,我一听,挺简单,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完交给了张律师。张律师看了看,没说什么,在上面圈圈点点改完又交给我,让我按他的批注再去改。就这样,来来回回改了四五遍,定稿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一份三页纸的材料最终只剩下一页半。看到最终形成的材料,字斟句酌,加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我是既心服口服又惭愧不已,佩服的是张律师的专业水准和严谨态度,惭愧的是我自己写材料时的思路狭窄和想当然。改完后,张律师和我一起去吃晚饭,张律师对我说:“你的功底不错,能干出来,注意以后写材料要做到言必有据。”这次的材料修改和这顿简单的晚餐,我至今记忆深刻,我在非诉讼案头能力方面的大幅提高自此开始。不久,张兴武律师带着我做了我的第一单非诉讼业务——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公开招标出售交通银行不良资产包提供专项法律服务,这是甘肃省首次通过招投标方式处置不良债权,操作流程和法律文本均无例可循。我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一次又一次反复修改,终于整理出一整套招标处置金融不良债权的操作流程和法律文本。张律师很满意,项目也顺利完成,信达公司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我也从中学到了做非诉讼业务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去和客户深入沟通从而了解业务的实质,如何洞悉隐藏在法律问题背后的社会环境和当事人的商业目的,如何将抽象的法律规则和概念,还原为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模型,从而发现法律规则和概念背后最朴素、最简洁、最真实的利益关系,最终理解法律规则和概念的经济内涵。

2006年下半年,张兴武律师敏锐地发现一个新兴法律服务领域——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他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收集整理债券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案例项目、研究文献、文本流程,研究相关法律问题。我先后撰写了《短期融资券——经济与法律视角的双重分析》(收录于《首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等数篇文章。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没有从债券业务上挣到一分钱,但我们一直坚持着。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2009年初,甘肃国投重组并发行100亿元中期票据,正天合凭借良好的品牌优势和在债券业务方面的研发积累,获得了这次宝贵的法律服务机会。在赵荣春主任和张兴武律师的带领下,我作为主办律师参与了项目全过程。拿下第一单后,随着中国信用债市场的蓬勃发展,甘肃债券市场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我们牢牢抓住了这一业务良机,截至目前,我作为主办律师,已经为甘肃省15家企业发行的四十多期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工具)提供了专项法律服务。随着法律服务业绩和经验的积累,正天合已成为在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债务资本市场法律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律师事务所。在这里,我想说的其实不只是正天合在法律服务领域里敏锐的前瞻性,更想说的是正天合培养和提携新人的优良传统。债券法律服务领域其实是赵荣春主任和张兴武律师最早拓展的,但是,他们毫不争功,而是信任地将这个业务领域交由我负责,从前期研发到业务办理,从市场拓展到客户管理,几乎全部放手让我来做。律师业有句话叫“带出徒弟饿死师父”,大家都懂的。但是,张兴武律师说,“正天合一定要给年轻人机会,年轻律师成长起来了,正天合才会持续发展。我是师父带出来的,我现在也应该这么带新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是张兴武律师带我进入了金融证券非诉讼业务的圈子,他在和我合作的过程中,从来都是把我往前推,给我压担子,让我挑大梁。在张兴武律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法律文本的精益求精和商业思维在非诉讼业务中的运用,更是他拓展业务的敏锐触觉和毫不保留培养新人的气度。

在所里对我的成长帮助最大的,除了周清馨律师和张兴武律师,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就是赵荣春主任(主任87年北大法律系研究生毕业、93年辞职创办正天合,现任甘肃省律协会长、全国律协常务理事、甘肃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08年以前,我和主任接触较少,只是觉得他不怒自威,气场强大,像个大领导。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主任有了新的认识。2009年,有一个某证券公司破产管理人诉原托管人及清算组转让财产无效的大案子,被告请主任代理。主任知道我在证券和破产方面有一些研究和积累,与我合作,让我做一个代理方案。那天我在办公室从早到到晚写了一天,几乎没挪窝,代理方案写了十几页、一万多字,对案件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酿成纠纷原因探究、法律问题分析、解决思路利弊比较、诉讼措施及代理步骤等逐一论述。写完后,自我感觉良好。第二天拿给主任看,主任一页一页看得非常细,看完后对我说,写得很好,但有一处表述似显不妥,问我依据是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主任提到的这个地方,恰恰是我写方案时心里也稍微犹豫了一下的地方,但当时觉得应该差不多就再没细究。没这么巧吧?!我回头又落实了具体法条,这句表述确实有问题。我以前觉得主任那么大的律师,已经不太亲自做具体业务了,没想到他对具体业务的洞察居然如此敏锐,顿时服气。法律材料要想在主任面前蒙混过关,难!你必须做好他一针见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里准备。此后,主任也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屡次将重大项目交由我负责,并在2011年底主动鼓励我晋升合伙人。我曾多次和主任共同参加重大项目论证会和谈判,我往往是就法律谈法律,而主任对相关政策的透彻理解、对全局利益的综合考量、对当事人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对谈判局势的有效掌控,确实是高人一筹,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正天合良好的业务平台以及“传、帮、带”传统,为每一位青年律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一流的业务指导。以我的执业体会,我认为,律师的能力可以根据律师执业年限及其职责侧重分为这么几个层次:法律检索和研究的能力(执业1-2年的律师助理)——办理具体业务的能力(执业2-4年的初级律师)——维护和管理客户的能力(执业4-6年的中级律师)——指导新人和带领团队的能力(执业6-8年的资深律师)——开拓法律服务市场的能力(执业8-10年的初级合伙人)——律所管理的能力(执业10年以上的资深合伙人),各阶段能力互有渗透,但夯实基础方能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反而有可能欲速不达。在三位师父的言传身教下,我在上述无论哪一个能力方面,都获得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和难得的点拨。向引领我律师之路的师父致谢和感恩,是我这十年律师生涯最想表达也最应该表达的情感。

执业十年,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优势,目前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公司(公司设立、改制、并购、重组)、证券(债券、新三板、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信托、基金)非诉讼业务和商事诉讼业务(借款担保、金融票据、投资争议、矿业权纠纷)。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对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律师逐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人将律师的专业化简单地理解为精通某一方面的法律。其实,我认为,对于一名专业律师来说,精通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识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扎实的法理和民法功底、法律事实的梳理能力、法律问题的识别能力、法律资料的检索能力、训练有素的实证法规范分析能力、对法律背后利益的洞察及权衡能力、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才是衡量一名律师是不是专业律师更为基础和重要的标准。

执业十年,我一步步从律师助理、专职律师、到合伙人,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始终逐年稳步甚至翻番增长。2014年度,我的业绩上升到全所第四名(全所共102名律师包括17名合伙人),并荣获“甘肃省2014年度优秀青年律师”称号,同时我担任主办律师的“靖远煤电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重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项目”也被评选为“甘肃省2014年度非诉讼经典案例”。在事业的快速上升期,我也时刻告诫自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个手艺人,不存虚妄、不耽浮华、戒骄戒躁、专注精技。“秉承敬业精神、运用实践理性,在规则与想象力之间寻求平衡,为客户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解决方案”——这是我在执业之初就树立的执业理念,我仍会坚持下去。同时,作为正天合培养出来的合伙人,我更要以实际行动言谢,在指导新人和带领团队方面继续发扬正天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并积极参与律所管理,为正天合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眼前你经历的种种,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

律师是一份看起来光鲜亮丽、干起来辛苦劳碌的职业。这几年,我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工作占据,伏案加班和连续出差早已是家常便饭。夜已深,就此收笔。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位大人物的话结束本文,权当提升本文的鸡汤指数。

“你无法预先把人生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片断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词》。

篇2:从后进生到合伙人

各校间每学期由于各种原因总有少数同学转进转出,这纯属正常,本无可记,但这位女同学却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姑且称她为小李。

乍看上去,小李文文静静稳稳重重,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双清澈而机警的眼睛,一身时髦的城市学生装,问基本情况,倒也逻辑清晰表述完整,但不多说一句话,通体看不出她对新的环境有些许好奇和向往,倒好像是在观察考察我这位头发斑白的班主任到底能否胜任对她的管理。

据了解,小李在原学校可是位知名人物,知名的原因不是因为学习成绩而是因为与男同学的交往。象小李这样具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自己又比较注重修饰装扮,举止端庄矜持不露的女孩,一到青春期往往会成为男生的关注对象,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同时有不止一个男孩对其进行特别关注的话,那就会有波澜出现,而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人们往往归咎于女生,这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影响到女孩的正常发展,使她对凡是对她报以嘲笑批评的人产生敌意,不少漂亮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这个过程。自然,因此她们的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少是部分基于以上原因,为了让孩子更有利地成长,家长让小李转到我们学校,我们班。

不短的一段时间,小李表现得很乖,凭着她的天生丽质,很快就在班里混熟了,甚至有了粉丝。事情往往是这样,在成人眼里并不看好的学生,在同学中反而很有市场,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当与之形成对立,那倒霉的事情就要出现了——他(她)会号召身边的同学集体与你对立——这正是作为老师最失败的地方。

我从来不做这样的傻事。一次晚饭以后,在余晖柔和的沐浴下,操场上,我们做了第一次较为深入的谈话:

我曾经听说过你在原学校的事情,说实话,有不少人对你的反映并不好,但你给我的印象却很好,你文静矜持,学习努力,很快与全班融为一体,说明你的适应能力很强,也说明你本身具有亲合力。

大概是很少有人这样对她评价过,开始很淡漠的目光流露出了惊喜的神彩,她红着脸看着我说了句:

老师,你真这样看我吗?

接下来的谈话当然就很顺利了,时机成熟,我提出了对她的要求:

有男孩子对我们表示好感,这很正常,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们有魅力,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关键是你怎么办,请你记住我的话:目前这个阶段动什么也别动感情,理智地回绝,保持正常的同学关系——苹果熟了味道才鲜美啊!

小李点头称是。

幕色四合,自习铃响了,我们约定两星期以后再谈。

敲鼓何用重锤,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小李的一种理想状态。

几天以后,宿舍里有消息传来,说小李同学熄灯以后说话,听耳机,早晨值日不彻底等等,还说她与某男同学交往过密有失检点。生活老师陈述这些的时候,眼里满是不屑,欲把小李清除而后快。

我闻过则知,劝老师息怒,说一切交由我来处理。(班主任)我心里有数,小李之“罪”有的属于生活细节,有的是生活老师夸大其词,作为班主任用不着与之斤斤计较有账必算,只在合适的时候一点即可。

适值大礼拜放假,小李的母亲趁接孩子的机会特意找到我了解情况。

此时,母女二人一同坐在了我的对面。我完全可以把刚刚听到的那些夸大地告诉家长,而家长也只会哑口无言小心地陪着不是,那样,结果无疑是彻底丧失我对小李进行教育的机会,她会把你看作是心胸狭窄的无耻小人,不发动同学给你作对就算是对你客气了。

我反其道而行之,对小李入学以后的行为大加赞赏,说她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学习上进,适应能力很强,同学关系融洽,照此发展我相信定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母女二人眉开眼笑,满意而归。

返校后的晚上,我又找到小李,办公室只有我们两人,请她坐下,我神色严肃,郑重地告诉她,在宿舍要守纪律,与男同学交往要掌握住“度”,免得引起别人的闲话。我并没有多作解释,眼睛盯着她等待回答,稍事停顿,她点了点头。

在家长面前给足了面子,施实批评又照顾到她的尊严,既不把话说得重,又让其知道,老师在处处关注自己,量她也没有不听话的道理。

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为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体育组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这是一项最能体现集体合作意识的运动,获胜的关键之一是指挥,我们班的指挥就是小李。

小李手拿红旗,呈马步状,拼出全力,一声声地喊着“一二”“一二”,每逢喊“二”的时候,手中的红旗就使劲地向我方挥舞,随着号子和红旗的挥舞,大家就一次又一次地共同用力。如此几次三番,挂在拔绳中间的标志终于移过了中心线——我们胜利了。

在大家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小李指挥张三穿上衣服,安排李四端来热水,俨然是这支队伍的头领。

我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一项新的决定在那一刻酝酿成熟。

为了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学校规定每个班增加一名法制委员进入班委会,专门负责班里的安全事务,比如协调产生矛盾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制止情绪激动的打架行为等等。几天来我正为此事上愁,谁可当此重任呢?

小李可当此重任。

学生无小事,在我们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学生中可能是大问题,有些事情我们并不知内情,而同学之间却了如指掌。法制委员的责任和作用都很大,这个同学必须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而且敢于承担责任。这一切小李已经具备了。

班会上,我做主旨发言,通过民主选举,小李高票通过。在上台发言时她热泪盈眶话都说不顺畅了,一个劲地表示“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

在原学校声望不佳的学生,现在当上了学生干部,获得了师生的认可。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一进办公室,就看见我的办公桌上有一袋茶叶,拿起一看是“碧螺春”底下还有一个纸条:

老师:多喝茶少吸烟,身体健康大于天。

小李敬上。

篇3:从北大后进生到总裁

一、从北大后进生到一名总裁

俞敏洪说:“人生无限可能, 关键看你几点起来。”“郑州大学就像我的母校一样, 我感觉比去北大的次数还要多。”俞敏洪表示出对郑大的热爱之情。“我曾两次高考落榜, 也曾是北大的一名后进生!”在演讲中, 俞敏洪以其求学、创业的亲身体验阐释了人生奋斗的道理。他说, 要不断地去争取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改变自身不利的条件。而正是这些信念使得他在坎坷人生路上挺起了腰板, 事业走向成功。俞敏洪说自己和周华在大学时都是很不起眼的人, 同学们可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个人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往前走能走多远都是个人决定的, 我们自己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 不管从哪个年纪觉醒都不晚。就像睡觉一样, 可以在任何时刻起来, 起来后还有好长时间可以奋斗”。

二、从骑破自行车到开上宾利

周华说:“人生取得成功就跟淘金一样。”从中国到美国, 再到澳大利亚, 在周华的发展轨迹里, 他喜欢用“从自行车到宾利”来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绩。从最初怀揣4000澳元只身来到澳大利亚, 到现在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财富王国——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 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 周华的交通工具已经从一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周华说, 在他看来人生取得成功就跟淘金一样, 淘金的过程中会淘出很多沙子, 但没有沙子也就没了金子。“人生过程中遇到挑战是很正常的, 如果不愿意接受挑战, 成功可能就离你很远。”他建议同学们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高些, 因为不论做大事或小事都要耗费时间, 何不择其大者而为之?在他看来, 人生就在于挑战自我, 敢于改变现状, 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

三、说马云和李彦宏

在演讲中, 俞敏洪时不时拿自己的好友开涮, 马云、李彦宏都没能“逃过一劫”。俞敏洪说, 如果说一个人的相貌和成功有关, 那就不会有马云和阿里巴巴。“这并不意味着相貌好看的人就做不成事情。”俞敏洪以李彦宏做例子。“李彦宏英俊潇洒, 他所有的照片看上去都像电影明星一样, 但是他也取得了成功。只不过李彦宏和马云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他们通常不太愿意坐在相邻的椅子上, 因为两个人的对照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我放到他们两个中间, 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篇4:转型之路:从雇员到合伙人

国内股权激励至今不过3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激励与用人的探索从组织诞生之初便已存在,无论这个组织是国家,是部族、家族,还是村落,激励与组织的形态密不可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孟子就提出了“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的激励思想。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工业革命概念的提出,作为经济主流主体的“公司+雇员”组织形式逐渐受到“平台+合伙/个人”这一形式的挤压,例如前些年提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传统的科层制向平台+合伙制的迈进。随着组织结构的变迁,激励与绩效制度也将逐步从传统的考核制度,调整为以长期激励为主、利益共享的激励形式。

胡萝卜+大棒:落伍的薪酬考核制度

公司的诞生、演化,有其特定的背景:工业大生产需要大资金实现产业集中、标准化,同时要求资金分散以降低风险,而公司制所具备的有限责任、股份自由转让等设计,正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新发明、新技术、新产业大发展的需求。在这一时期的制度设计下,资金、土地、劳动力都是作为生产要素,人的作用是提供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而这一时期,采用薪酬及绩效考核的“胡萝卜+大棒”政策,是当时公司的主流做法,比较有名的是福特的高薪制度。在福特所处的时代,员工的平均日薪不到2.5美元,而福特给员工开出的日薪是5美元,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而薪酬及绩效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离不开如下假设:一方面,工业化起步,机器已逐步推广,但由于自动化程度不高,仍然偏向于劳动力密集型,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之间的绩效差距不大;另一方面,产品相对标准化,公司严密的战略及科层制度,能保证一般员工通过完成流水线的作业即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过程管控是可行的。

薪酬与绩效考核制度流行已久,甚至于现在,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仍然非常喜欢战略规划跟绩效考核。究其原因,首先通过严密的安排与控制,可以实现三个人拿四个人的工资干五个人的活;其次,一切流程化、标准化可以降低对员工的依赖,看起来对公司更为有利。但实际上,传统薪酬及绩效考评制度有先天的劣势。首先,内部的管理是成本,管理本身不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科层越多,整体的效率更为低下;其次,将员工视为螺丝钉、流水线,本身无视员工的社交属性及其他需求,例如员工自我成就的动机、多种工作开拓视野的需要等。

在生产力大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已逐渐落伍。

从“公司制”到“平台+合伙/个人”

公司制作为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不过150余年的时间,然而到了现在,虽然其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仍然不可动摇,但传统的、以科层为代表的组织,其主导地位却将逐渐下降。例如,A股上市公司大洋电机(002249.SZ)在其子公司管理模式上已有转变,其采用酒店托管运营的模式,将工厂的运营权剥离,由员工享有,员工单独成立公司与大洋电机签约合作。准确来说,这些员工已经与大洋电机脱离雇佣关系,转而为合作关系。更明显的体现是在影视娱乐行业,事实上,大多数剧本作者与影视娱乐公司的关系早已非雇佣关系,而类似将工作身份挂靠于公司。以开心麻花(835099)为例,开心麻花已经非常明确,“公司完全不可能也不会从剧作者及艺人的身上赚钱,而是将开心麻花打造成喜剧平台,经营品牌,只要从麻花出来的,都是精品,从而产生品牌溢价。”

“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 Airbnb没有任何房产,全国前三大酒店业OTA没有一间客房”,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反映的正是这一趋势——团队及个人,替代以往的员工,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而非雇员。平台模式由来已久,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赋予了它全新的规模、内涵与影响力。互联网通过传播效应,将个人的价值放大,以往两个编辑加班可以干四个人的活,但如今可能一个好的广告文案比1000份一般的文案的宣传效果更好;安防软件的一行代码,一个顶级大牛解决不过几天时间,但100个一般的工程师如何都解决不了。

人才,已成为当今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

上市公司流行长期激励方式

组织发生改变,激励制度的改变亦随之发生,以往的薪酬与绩效考核越来越难以驱动员工,各行各业逐渐衍生出以股权为主的长期激励方式,这在上市公司中体现尤为明显。

合伙制。合伙制则是公司基于自身的战略目标,同时对核心人才相当依赖,由此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进行合作。与独立承包制不同,合伙制更强调要符合公司的整体目标,因此在股权比例或者说控制权上更为在意。同时,采用合伙运营制,公司出钱,员工出力,也降低了独立承包的运营风险。合伙制从生产要素上解决了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实现了上市公司内部的二次创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工业革命之路转型。

上市公司层面的股权激励制度,通常采用期权或者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权具有较高流动性;另一方面,利益一致,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设计,未达业绩则无激励,因此效果有保障,至今已有八百余家上市公司采用了此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工业4.0概念股中,已有53.8%的公司公告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篇5:从后进生到合伙人

把微博当成“董事长园地”, 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行为。而在这么一个开放的网上社区公开指责自己曾经并且依然深爱着的员工, 这又无异于是火上浇油。于东来可以将商场管理得井井有条, 服务几乎是星级水准, 但是却没有一个有效率、有能力、有章法的管理团队、管理组织, 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在如此凶险的局面下, 在公司领导人陷入个人严重危机的情形下, 公司几乎毫无作为, 任危机漫延, 任病中的领导人孤军奋战?对于胖东来突然掀起关店风波的原因, 外界猜测一种是:面对现代化的商业运营理念, 于东来的江湖义气式的管理方式, 与员工的更多诉求发生冲突, 最终造成管理失控, 被迫关店。

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精神领袖, 如何打造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 淡化个人色彩, 如何交接、平缓过渡, 是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7C企业文化突破项目》首席专家, 君远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企业文化咨询总监周建。

《现代企业文化》:您好,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首先请您讲讲您认为怎样的企业家才算是具有个人魅力的企业家?您赞同“老板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周建:要成为有魅力的企业家, 需要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梦想。人因为梦想而伟大, 越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企业家, 越有个人魅力, 越有人才追随, 比如华为任正非, 凭着成就最大的通信设备公司的梦想, 带领华为人走到世界的前列。二是要利他, 为了更多的人受益。比如稻盛和夫, 起初他只是想着让所有的员工有饭吃, 有事做, 人人做企业的主人, 他不只是想着自己赢利赚钱, 正是有这种利他精神, 他能在三家企业濒临破产的时候接手, 而让企业起死回生。三是要坚持不懈。企业家认准目标, 一定要坚持去做, 刚开始也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挠, 但只要坚持下去, 一定会有成果。马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就是没有坚持的原因。

如果说企业文化本身就是老板文化, 那么就必须要有两个前提:首先, 老板文化是企业大多数所认同、接受并贯彻执行的。我们所讨论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真实状态下的企业文化, 老板文化要成为员工内心遵循的企业文化, 会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其次, 老板文化必须是正面的、健康的, 如果老板文化是阴暗的、负面的, 我们敢让这样的“老板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吗?老板也不敢的。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企业家的个人影响力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您怎么看待企业的精神领袖问题?

周建:企业家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领头人,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凝聚力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企业的创始人, 他的气质、内涵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这家企业的深远发展。人们经常用这样一句话评论企业的负责人:一个能人可以救活一个企业, 一个蠢才能够整垮一个公司。

精神领袖意味着他是一个团队的主心骨, 是人们衷心拥戴和信赖的领导者。当我们谈到杰克·韦尔奇的时候, 我们更多的是谈论他作为GE领导人阶段的丰功伟绩, 更直接的是表现在韦尔奇阶段GE较为稳定的业绩增长方面, 韦尔奇在作为一个成功的CEO的同时, 同样也是GE的众多的精神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个。马云对于阿里来说, 他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 指引着这个团队的方向和目标。柳传志的传奇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伟大企业的缔造者, 更重要的他是中国知识型创业者的典范、先进管理理念的传播者, 同时他也是激励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的“精神领袖”。

企业家要打造好个人品牌的关键, 在于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保持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境界与魅力, 使个人和企业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成功。

《现代企业文化》:很多成功的企业例如可口可乐、宝洁和通用公司, 它们都是百年企业,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创始人是谁, 这是不是说明企业家的个人影响力并不重要呢?为什么?您认为企业应当怎样合理调整企业家的个人影响力与运行机制的关系?

周建:没有永久的个人, 只有永久的神——信仰 (文化) , 精神是不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外部人对这些创始人可能会不再记得他们的名字, 但创始人的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承, 始终在影响着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 像福特、松下幸之助等一些伟大的企业家甚至还在持续地影响和引领着这个社会。

另外, 企业家的精神领袖色彩与企业的人力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并不矛盾。精神领袖更多是从文化方面来呈现, 人力机制及组织管理是文化管理落实的路径。文化要落实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上, 只有通过组织管理才能落实到位。

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管理方式应该还是有所不同。创业时期,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更多的管理方式是人管人, 人带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更多倾向于制度管人;企业发展到更大的时候, 就是文化管人了。文化更到位, 企业更成长。企业最终的管理方式还是文化管理。

篇6:从硅谷小兵到投资合伙人

“在Facebook工作你不会得到定性的安排,必须学会主动参加公司项目,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之前一年多的时间让覃超适应了这家公司开放的工程师文化,再考虑选组时,他很明确地希望能有更大的发挥。

当时微信刚刚上线,覃超发现Facebook的聊天软件Messenger缺的正是微信的语音聊天功能,于是他DIY了一个适用于Messenger的版本,并因此顺利加入了这个团队。

引入语音聊天功能后来被证明对于Messenger来说是重要的一步—也是和WhatsApp对打时期的一个关键性功能,但在当时进入内部终审时,这个提议差点被创始人扎克伯格叫停。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功能?打字不是更方便吗?”这是扎克伯格看到这个新增功能时的第一反应。一心只想着怎么解决语音系统技术问题的覃超一时答不上来,他的上司、工程产品副总裁Peter Deng说服了扎克伯格,他告诉对方,对于非英语国家的用户,语音比打字更方便,并且他们当时的对手WhatsApp已经有这个功能了,语音是一个必备的防守型功能。“Zuck是一个对产品很敏感的人,而我当时作为项目执行者,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产品该如何包装?”这让覃超意识到,要做好产品,光成为好工程师是不行的,还得具备产品经理的视野。

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后,覃超的提议进展顺利,他不仅把语音系统带进了Messenger,还做了很多优化工作,改进了消息收发的稳定性和速度。不过在Facebook待得越久,覃超发现这家公司越来越像个臃肿的大公司,身边很多同事都因为公司太过安逸而离开。“有人选择创业,有人干脆去环球旅游,而我在这待了4年,也该毕业了,所以我决定回国发展。”

他的新身份是峰瑞资本的技术合伙人,这是一个更有主导权的工作,覃超带着一支技术团队,要搭建一个基金经理的内部操作系统和服务于投资人的数据库。“有点像是内部创业,不过我还是维持着在Facebook一样的工作习惯,团队内部也尽量保持开放。”

在Facebook时,产品经理会将产品的要求按照优先级排列分配,覃超这样的工程师只需要执行就可以,而现在他要直接面对使用者—一群和他同处一个办公室的投资经理。“基金经理的思维模式和工程师不一样,我要站在这群‘客户’的角度去做最适合于他们的产品。”这群并不懂代码的“客户”经常会向覃超提出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一直在寻找中间的平衡点—既不要把工作进度无休止地拉长,也能让这些基金经理在系统中获得更多定制化的选择。

现在覃超已经学会了用产品经理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把自己当“傻瓜用户”去体验产品,理解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到底需要什么,而不会让技术先入为主,“国内的工作节奏明显快过硅谷,回国1年,我感觉比在Facebook待的4年还要长。”覃超说。

C=CBNweekly Q=Qin Chao

C: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你会如何减压?

Q: 我会打英雄联盟,看斗鱼直播,也会跟以前在Facebook共事、现在在北京的前同事吃饭喝酒,或者周末去玩单板滑 雪。

C: 有什么以前在Facebook养成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的?

Q: 跟马克·扎克伯格一样,每天早上上Facebook刷一下同事分享的技术文章。Facebook的工作方式没有具体的模板,所以我想做点什么新东西要主动提出来,自己动手去hack一个什么,主动参与到公司的项目里去。

C: 工作之余还喜欢写作?

Q: 对,如果做重复的东西我会觉得很慌,回国后接触到了很多新事物,所以开始逼自己每周写写文章,也算是定期的思考和总结。

篇7:要把合伙人拉到自己战线上

我在做“奇酷手机”,从产品开发到组建团队,整个过程就是二次创业——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我们新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真正的创业者,都担任着创始人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复体会着创始人精神的重要性。

但是,企业大了,员工容易丧失创始人精神。这点我的感受特别深刻。公司小的时候,即使是打工的,也会有责任心,会对事情负责。但公司大了以后,为了降低风险,要引入管理流程,实际上把企业里的人际交往搞得非常复杂,最后你发现每个人都在做中间一小块事情,慢慢就没有人对全局负责了。大家会觉得这事不取决于我,就会丧失责任心,丧失推动力。每个人都不作为,合起来企业就会生病。

所以,我要把员工变成我的合伙人,来医治一个越来越大的公司,而且在未来,大公司或许并不存在,只存在大平台和事业合伙人的自由连接。

我觉得目前360正是需要一个二次创业的阶段。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把指挥权交给离炮声最近的人”,就是说企业大了,形成官僚文化,不知道一线发生了什么。根据流程层层上报,最后会贻误战机。而我现在要把公司庞大的集团军,变成很多特种小分队,他们可以灵活创新,往前冲,大公司在后面,提供军火掩护,空中支持。

未来我会在公司发挥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定战略方向,二是搭班子,带队伍。我希望寻找CEO以及产品、技术、市场、传播、销售合伙人,重塑队伍。

我要找到更多新的合伙人,把公司很多业务拆分给他们管,未来可以独立上市,这些合伙人也可以拿到股权。当我把一条臃肿的大船变成很多条快船,小则十几人多则一两百人,这个时候,围绕一个产品,每个合伙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找合伙人比找老婆难

我要找的合伙人,首先应该有创业精神。有的人不具备足够的资源,有的人能力不是很全面,现在还不足以独立创业,如果他很渴望创业,可以来做我的合作人,我有资源,有资金,有很多不错的产品创意。

我个人比较喜欢扶持早期创业者,我认为投资应该投人,人是第一位,然后才是项目。但我在投资上容易犯的错就是比较关注产品,所以会习惯性先看项目。因为喜欢一个项目,我会发生“移情”,连带着喜欢做这个项目的人,想象成这个事自己在做,我会做得多大多好,对创始人的缺点自动忽略,判断会出现失误。后来我发现,项目再好,如果人没有投对,最终都是悲剧。

还有一些公司失败,是因为创始人太自负、太自我,别人的意见根本听不进去。我就怕这种创业者,投他之前还显得很谦虚,投完之后就不谦虚了,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这种状况下公司基本就开始死掉了。

所以,合伙人有创业心态才会极度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他们才会自我燃烧,能激发出主动性。

其次,合伙人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乔布斯口中的A级人才。我找合伙人,一定是要找最优秀的人,最会学习的人。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合伙人》,作者费洛迪对于“佼佼者与平庸者”的分析很到位,他指出一位顶级人寿保险推销员的绩效比一般推销员高2.4倍,而出色的软件开发者或咨询顾问的绩效比他们的同侪高出12倍。

所以,我看不上的人,我就不会跟他合作。我跟你合作证明我很看重你,但是我既然跟你合作,我就要不断地去挑战你,要帮你发现问题,希望你能改进。平时我会花很多时间跟我的团队去争论,去讨论。如果我的合伙人做得不好,我会比较直率地告诉他们。我觉得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应该是不怕挑战的。

第三,合伙人要有很好的开放合作心态,因为要成功一定需要跟很多人合作。我认为跟好的合伙人一起工作,就会像跟自己老婆在一起一样,可能还会更加有默契。合伙人必须在问题发生时懂得问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互相推诿;必须充分信任和尊重彼此,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你觉得既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欺负他,又恨不得与他执子之手合伙到老。

此外,合伙人还要能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同样一件事情,用打工的心态做和用创业的心态做,效果完全不一样。

得人者得天下

读了《合伙人》那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所谓传统高管的概念也许已经过时,我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管,而是真正的事业合伙人、创业合伙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人。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雷军说过,他在成立小米公司之初非常明确“要找一群相当靠谱的人”。于是他拉了一个名单,打了近百通电话。其实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但为什么别人能找到合适的合伙人?那些抱怨的人在找人上花的时间不够。

在小米创办4年后,成为了徐小平口中“人类历史上达到百亿美元销售,百亿美元估值发展最快的公司”。但在这种前提下,他们依然花费巨大的精力找人,因为要找到最专业、最合适的合伙人,必须花费精力和时间。

先团队,后产品

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个七八年达不到目标;同时又要求你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创业团队来执行,前赴后继,改变世界的精神不变,捆绑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激励机制永在。

有了好的合伙人,组建起好的团队,才会有好的产品。我的经验是,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会根据事业的发展有所差异,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即使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打天下还得需要赵云、黄忠、诸葛亮。这个新老交替的问题,想必很多企业都没有足够重视,做得也不到位。

《合伙人》中谈到新员工的加入,就好像新的器官移植到你的身体,难免会产生排异反应。如果这时领导者不能很好地帮助新人融入这个环境,你的团队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我常对投资人说:设计一个吸收人才的蓄水池,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

今年以来,合伙人制改革最热闹的企业算是万科了。现在,万科2500多个骨干员工持有了公司超过4%的股票,成为了万科的第二大股东。从员工转变为合伙人,这种转变更好地解决了投资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分享。这些股东拥有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为股东打工也为自己打工,与公司的利益变得一致了。

我认为创业者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伙人模式,特别是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要开始琢磨。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也说过,“合伙人的重要性超过了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比你是否处于风口上更重要”。360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40%,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22%。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

篇8:从“分体”到“合伙”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体”到“合伙”设身处地不动声色

近来,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执教者们的青睐。于是,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时,在主要环节设计中,我也主要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以下是课堂上两个真实的片断:

[片断一]:

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时的对话。

师:你验证了什么?

生:我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你是用量的办法的吧,你就量了两条边吗?(一组邻边)

生:是啊,长方形不是对边相等吗?

(哦!原来学生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又反过来把要验证的结论当成了验证时所用的定论。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验证啊)

[片断二]:

小组活动后大组汇报时的情况。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的?

生:我是折的。

师:怎么折的呢?你能上来展示一下吗?(生拿着纸片怯怯地走上来。)

生:我就这样折。(他把正方形纸沿对角对折,折成了一个大三角形)

师:这样折说明什么了呢?

生:说明它们一样了。(他用手指着一组重合的边)。

师:可是你这样只证明了一组邻边相等,不是四边相等,想想是否要继续折折?

生:那我就这样。(他把正方形展开,又沿另两个对角对折)

师:这样说明什么呢?

生:这两条边一样。(又像刚才一样,手指一组重合的边)

师:(估计再往下学生也不会再推想出了,就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这样折一组邻边相等,这样折,换一组邻边相等,就说明这些边全相等。所以就是——(生齐答:四边相等)

这是一个艰涩的汇报过程,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我在前面急出了一身汗,效果显然不好,推算的过程估计没多少人真正听懂,反正学生也就糊里糊涂认定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的了,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无奈。课后我仔细研究了教参,发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建议中用了若干个“引导”“充分感知”的字样,“引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引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引导学生适当整理”,这说明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时的确需要老师的扶助,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老师完全放手。

在今天这种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元,教师不再拥有知识的霸权,反而和学生一样,更多是一种学习者的身份,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根本没有教师最完美地掌握了知识这种说法,只是仅仅代表着你比学生早一点知道了这些知识而已。所以,课堂学习中,老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合伙人”,放下身段,把自己也当成知识的探究者,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投入学习。

一、 设身处地:和学生一起感知

虽说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极其熟悉,但其实他们只是整体感知,整个囫囵的感觉,认为看上去像长方形就是长方形,像正方形就是正方形。事实上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也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象,根本没有具体而清晰的认识。所以小组验证结论前的充分感知显得特别重要。这种感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观察图片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存在上,更应该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观察它们的边、它们的角,和学生一起用手去摸一摸,用身体去碰触它们的边和角,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上来,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思想上作好定位。

二、 不动声色:带学生主动探究

三年级小组活动学习其实刚成模型,活动时的指导有必要格外细腻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及时去接收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比如看到学生手忙脚乱,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拿那个,这就说明他们思路很乱,还没想好从哪开始,这时候就要帮助他们确立研究程序,指导他们拿出先要研究的图形,先研究边再研究角,想好用什么方法,谁来操作等等。比如看到学生拿着一个长方形已经用尺量好了一组邻边的长度,就要及时引导它们应该根据测量的数据总结得出的结论,发现不足,及时更正。而且,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会用这种学习方法则是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实例慢慢培养训练的,对孩子的能力不能过分高估。

比如在片断一中,教师的语气都是居高临下的,而且只是询问了孩子研究的情况,但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帮助。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也出现了这个问题,但我改变了处理方法。

师:你验证了什么?

生:我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你是用量的办法的吧,你就量了两条边吗?(一组相邻边)

生:是啊,长方形不是对边相等吗?

师:(很感兴趣,拿起尺子也来体验一下,一边量一边自言自语)长方形有四条边,现在我也要用尺来量一量,验证它们是不是对边相等。咦?什么是对边呢?

生:抢着指出了两组对边。

师:我先量一组对边,这条边是五厘米,再量另一条边,也是五厘米,你们说,我这样量对吗?

生:对的对的,老师,还有一组呢!也要量一量的。

师:那么,刚才你们……

生:刚才我们量得不完整的,快,我们再来量一量。

课上,我把自己当成了学生,让他们感觉老师是一个可以随时交流的真实的个体,而我也体会理解他们的能力有限,不动声色和他们合伙研究,无形中纠正了错误的验证方法,让他们毫无压力地主动积极地完成了自主探究的任务。

三、 搭桥引路:助学生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汇报展示是一个难点,如果组织不好,则前面再成功的学习也会功亏一篑。但是三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汇报时如果只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筐子,他们当然只知道什么东西都往里扔,结果就是乱七八糟一锅粥。所以问题的筐子要小一点,让他们分类把答案投入相对应的筐子中,这筐子其实也就是“思维的筐子”,分开来顿时显得清晰明了。所以后来的课上,我在交流汇报时设计了一张合作学习的交流汇报单,安排了这样的三步阶梯问:

1. 你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 怎么量?怎么折?你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哪一点?(每种方法要求学生上台来展示)

3. 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大声齐读特征)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显著,有了汇报交流单的指引,学生对于怎么回答心中有数了,他们思路清晰,表达完整,没有出现片断二中的一问一答繁琐僵化的场面,老师只做偶尔的点拨,除了在旁边为他们表扬喝彩,更多时间和底下同学一起倾听,然后在分享后和学生一起质疑。

上一篇:山老师语录:竞聘演讲稿下一篇:2022-2026年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