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

2024-05-14

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精选6篇)

篇1: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

1.学生要想学好初中物理不能离开情感的参与

调查表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致越足,他的物理成绩相对来说就会越好,反之成绩就会降低。对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高低有无,关键在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因素是处于积极状态,还是处于消极状态。积极状态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浓厚,那么,他对学习初中物理的诸多有利行为就会出现,进而产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业绩。

2.如何避免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产生消极情感

这里先要了解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时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当学生刚刚接触初中物理时,由于有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既有熟知感,又对新的科目有了一种新鲜感,可以说此刻的情感因素是积极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课程学习,学生的这些感觉就会丧失,不少学生还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学生出现消极情绪,与初中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情感有关。一名好的初中物理教师,其前提是他对初中物理教学和对初中学生存在很好的感情。在这种感情因素的参与下,他的备课、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他对学生的热忱关爱,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一名学生进入初中物理课堂,如果这堂课物理教师做过精心的安排,学生不但思路清晰、知识性强,每名学生都有用武之地,而且充满了欢声笑语,那么学生当然容易接受这样的课。再配合初中物理教师恰当的肯定和遇到物理难题时的耐心关怀,学生自会引发对于物理科目学习的良好感情,从而专注于初中物理学习。相反,一名不负责任的初中物理教师,他对初中物理教学毫无感情可言,对学生的态度更是冷冰冰;他准备的物理课就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按照课本的编排,一副指挥官发号施令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上初中物理课会有什么快乐可言?当学生一脑袋瓜的问题不能解决时,得到的是教师的冷嘲热讽,那学生怎能还热爱这个教师的初中物理教学呢!可见,初中物理教师对于物理教学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感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学生自身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热情不高也会成为他物理学习的消极因素。我们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历程中一般会出现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学习状态。如果学生能够在这条曲线的高点到低点时,不至于完全滑落底谷,而是低到一定程度再出现逐渐向上反弹,那么,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就算是较为成功的。

在这种波浪形的学习历程中,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感情变化,对应着学生在物理学习时的成绩的变化。如果成绩一直不佳,他们的物理学习劳动一直得不到正面的肯定,教师又没有及时帮助和予以心理上的热情支持,那么这时学生很可能出现巨大的学习困难,学习的感情就会明显消极起来。很多时候,不了解学生状态的物理教师,还会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严肃批评,甚至会说学生不争气、没耐心、吊儿郎当等。这种做法不但于事无补,更会引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厌恶情绪,甚至因此放弃物理学习。这是因为,在学习成果感受长时间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教师再不分缘由地一味指责,必将对心灵极其脆弱、已身处悬崖边上的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又把学生往悬崖边上推了一把。这时,学生只能选择自卑、逃避,别无他途了。结果,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行动和对待学习的感情都将跌至谷底,很难再有起色。

最后,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相处不融洽也会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产生消极情感。一个学生每天都要和教师见面,他对每位师长都有自己的看法。初中物理教师从事着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这门学科注重理的因素,抽象性极强,学习难度较大。这种学科本身就具有的神秘感,给初中物理教师套上了一种“神秘”的光环。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如果故作神秘,与学生疏远,那么学生就不愿在自己遇到物理学习难题时,把困难对物理教师诉说,他不相信高高在上的物理教师能跟他同甘共苦。日积月累,问题越压越大,不得解决,最终就会出现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不满情绪,生发厌烦之情。反之,物理教师如果打破物理科目造成的那点神秘感,表现得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学生就喜欢和这个教师打交道,就喜欢把学习问题与教师分享,从而师生相互协作,在初中物理漫长且艰深的行程中能够互相扶持,走向成功。

总之,一名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不单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出色驾驭者,更应该是学生初中物理学习内心情感的优秀引导员和调控师。学习行为和学习情感,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的双剑,要让两者互相交汇,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强大的保障。一旦教师找到学生初中物理学习行为和感情的最佳契合点,初中物理教学就会变得得心应手,一帆风顺!

篇2: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教学之初,教师可根据内容用图片、音乐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从而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教师可先出示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爱国的图片,让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等场景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还有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特点,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决,必要时讨论,同时保证课堂纪律的良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听懂,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境,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课堂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典故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丑小鸭》时,可先联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给学生讲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再讲讲有关安徒生的故事,学生也可以讲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安徒生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结合内容、触类旁通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再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讨论童年时对大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幻想。如打雷、闪电、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小时候是不是有过奇妙的猜测呢?然后还可以抽同学起来说一说。这样,学生能从学习中寻找科学的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着力突破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讲到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时所看到的不同幻象,可以让学生从吃、穿、享等方面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再通过对比的形式体现现在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教育学生好好珍惜现在、把握现在,好好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篇3: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一.激情导入, 蕴酿情感

热情, 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 赞可夫曾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上课导语要有激情, 才能触发学生动情。这样的激情导入, 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骤然高涨起来, 引发了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笔者在教《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 先播放学生熟悉的《好汉歌》, 同时投影展现电影《水浒》的电影片段, 学生被那雄壮嘹亮的歌声和气势磅礴的画面所感染, 被英雄的豪气所感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练、简明的课堂开场设计, 恰如其分的课堂氛围,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扬语文课所需要的情感基调, 更能够很好地表现语言文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激发学生的情感, 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开门见山, 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 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 为之所感, 产生共鸣, 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 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 创造意境, 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 教师可自制小桔灯, 在导入新课之前, 将模型展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引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三.巧设悬念, 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 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 在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 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 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入境体验, 触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 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 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由景入情, 以情观景, 启发想象, 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 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沁园春》时, 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词的意境, 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 启动情感。教师要调动学生全身的感觉器官, 让学生进入角色, 体会诗人豪迈的气概, 伟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自信心。

五.融情入理, 增强意志

艺术中的理是融化为情的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养成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习惯, 从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讲, 也必须因情明理, 逐步达成。刘熙载论诗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愈至, 或寓情于景而愈深。”成功的语文教学艺术也一样, 要化理为情, 融情入理, 情理一体。如果每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作文的陶情冶性的课, 那么,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会愈来愈高, 学习语文的重要价值也会愈来愈明。

“理”不在“情”外, 而在情中, 情与理不可分, 是任何艺术创造的根本。成功的情感熏陶艺术, 要比教师千百遍地讲语文学习如何重要的道理的效果好得多, 因为一旦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 在他的心灵深处把语文重要的道理转化为高尚的情感, 就能上升为一种意志和习惯。

六.创设疑问, 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针对所讲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 增强对所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七.故事吸引, 情境感染

篇4: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关键词】情感激发;艺术方式;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教师情感激发学生情感

(一)教师需具备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如何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情感修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职业决定了其德才兼备的修养标准,为了适应语文教育本体与客体的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应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教学中才会推陈出新,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发挥语言的直感、激兴和生情的作用,以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歌的激情,把课文所负载的意义变为情趣洋溢的语言,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或令人深思,或激人奋发,或引人欢笑,或促人自省。在这样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下,学生就会如沐春风,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深入课题,寻找情感因素

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综合。语言通常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不管是描述人物场景还是歌颂山河,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才能应用于教学之中,用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氛围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比如,教师只有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才能很好地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

(三)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地接受或吸纳课本知识,而是要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题中来。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诵示范中,除要求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文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朱自清的《春》,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2)用体态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通过视觉效果,以及面部表情、动作神态,这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灵交流的重要“外显点”。在课堂上,教师把教材里所提供的情感线索,巧妙地结合自己的面部表情、运用肢体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心体会。比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朗读时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情绪,就是自己认识多年的老朋友死了,自己很悲痛,脸上要有一种悲痛的情感,但是自己的朋友是在一次见义勇为中死去的,会为认识这样的一个朋友而骄傲,眼中要有自豪之情 ,然后还要有一种对某一件事情坚信不疑的感觉,就好像无比坚信自己的未来会很好,要有坚定的眼神,刚毅的神态。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感受当时的场面,体会讲演时的激情。

二、用艺术形式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两者结合用于教学,也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图文并茂的结合

如:在上《爱莲说》时,先将文中描述莲的内容在黑板上列出来,然后将这些内容用莲花的图形串联起来,最后随图画归纳莲的品质。这种板书,使学生的眼前一亮,得到了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并且莲的图画与课本内容融为一体,使之一目了然。

(二)用音乐渲染,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投入到所描写的画面状态中

如:在教《黄河颂》一文时,我让学生先听大型交响乐《黃河颂》,学生被气势恢宏的乐曲感染,调动起了朗读的欲望,我趁势放朗读示范带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再让他们尽情地来一次“群情激奋”的朗诵,文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就如此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这比枯燥的时代背景介绍效果好多了。

(三)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选择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戏剧表演,这样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天地。

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吕灿辉.以教师情感激发学生情感[N].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20日(第3版).

[2]彭洋.激发学生情感激活语文课堂[J].素质教育,2012(4).

篇5: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井中学

马灵华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图片、幻灯、录音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柳绿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

四、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变色龙》、《竞选州长》、《孔乙己》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出来?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我的老师》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篇6: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学得更加主动、有效。创设适当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就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是件望而却步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写作文呢?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写作文。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的积极心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很好地训练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调研课题下一篇:学校工会小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