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2024-04-16

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精选11篇)

篇1: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体会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根据我的物理教学的经验,及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我的教育教学体会。物理课堂的情感教育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去体现:

1、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美的欣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秩序,它是真的、善的、美的。美育对于学生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的美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来揭示最深刻的物质运动变化所满足的规律。这种美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

物理科学美主要是一种内在的美,它具有和谐、奇异、简洁等特点。电学中有对称电路、热学中,熔解与凝固、升华与凝华;物理学家们勤奋工作、实事求是,视苦为乐、顽强不屈,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美德,更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美的情操的好素材。

在物理现象中,更有大量的美:如荷叶上的水珠圆圆的、亮亮的,它反映出物理学中的不浸润现象,这也是荷叶具有“出污泥而不染”高雅气质的原因;电路中的保险丝,在强大电流下熔断,变成一小撮白色粉沫和一缕清烟,我把这引申为“牺牲自己,保护全局”的精神,这才是“化作清烟随风去,愿把安全留人间”。一束阳光射向三棱镜,折射出七色彩带,在物理现象中,说明白光是复色光,含有多种成分。此时我再引申一下:白色通常是纯洁、朴素的象征,但它的内心又是多么丰富和多彩,这种“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品质,不也是令人敬佩的吗? 这样在带领学生欣赏物理学美的同时,也把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熏陶。

2、用微笑和幽默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给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默契融合,有效地接受新信息的输入。物理课应该是“微笑的物理课”,我努力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一个和蔼可亲、语言幽默、感情丰富的物理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学生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引发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正如古人所说:“亲吾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的良好情绪逐渐上升为爱物理、学物理的情感,这正是我们物理教师所期盼的。幽默不仅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润滑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篇2: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

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篇3: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一、用心去爱学生, 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情感教育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只有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他喜欢你, 才不会在课堂上充耳不闻, 无所事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 老师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并为学生所感知,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为了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 放下教师的架子, 和学生做朋友

很多人一直以为老师应架着眼镜、板着面孔、背着双手、踱着方步、不苟言笑, 这样才能形成威慑力.其实当代初中学生更喜欢的是那些充满活力、真诚公正和他们有共同语言的“知己”老师.在课堂上是师生, 在课外可以是朋友.老师可以在课间活动时跟学生争抢篮球, 当一回灌篮高手;可以在乒乓球室和学生杀个天昏地暗;可以和学生对弈一盘, 一决高低;也可以和学生高歌一曲, 相视而笑……当学生把你视为朋友了, 就会和你无话不谈.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 你可以了解到某学生家庭的变故, 某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 某学生的特长与爱好, 某学生的心愿和理想.你会发现, 原来做教师工作可以那么美丽, 做初中老师可以永葆青春活力.而师生间平时的这些情感交流, 也就为你上课适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教育, 创造了前提条件.

2.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的方法

由于家庭教育、个人资质、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 也会造成学生个体语文学习素质的差异.语文教师若不分层次地统一“裁剪”, 就会引起部分学生情感上的不适应,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启发、引导与评价方式.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 争强好胜, 但容易骄傲自满.老师可请他们朗读范文, 发表意见, 肯定和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可拿他们与同年级中的优秀同学进行比较, 促使他们自找差距, 重定目标,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语文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则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内在的潜能.

例如, 班级里有一位男同学, 脑子灵活, 上课发言积极, 口头表达清晰, 但生性懒散, 家庭作业经常不做, 又不愿意复习功课, 所以成绩一直处于中游.在屡次苦口婆心的劝导都宣告失败后, 我抓住了一次帮助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机会:区里要举行两年一次的少代会, 要求每个学校推选几名代表参加, 条件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强.我首先想到了他, 于是课后找他谈话, 说准备推荐他为少代会代表, 但有个条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刻苦努力, 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他欣喜万分, 表示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要痛改前非, 勤奋攻读.以后, 他真的这样做了, 不但按时完成作业, 而且保质保量.聪明的头脑加上勤奋, 使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在期末考试中, 语文成绩竟然得了年级第一.

而对于那些学习习惯较差、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 则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不歧视、不挖苦.由于平时他们常会受到冷遇, 教师的一次鼓励和表扬会使他们信心大增, 重新审视自己.教师要十分留意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 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适当的指导, 扶持他们循序渐进, 脱掉落后的帽子, 和同学们齐头并进.

二、利用教材中的动情因素———情感教育的途径

从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作用, 而且还具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也是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学生心灵的琴弦鸣响, 情感的火苗燃起,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利用教材中的动情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也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用饱含深情的话语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例如, 在教学《南京》一文时, 由于学生对发生在抗日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不甚了解, 我特地给学生放了一段有关录像, 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感受.学生看到了当时日本侵略军残杀中国军民的血淋淋的事实, 也了解到一些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 对今天有一小撮日本人仍想篡改侵华历史, 将“侵略”改为“占领”, 内心无比愤怒.

此时, 我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串联起来, 饱含深情地讲了一段话:“同学们, 中国曾经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有人对我们的国家还在虎视眈眈, 是因为偌大一个中国, 还没有足够的富强.为了让我们的国土不再遭受他人的践踏, 为了维护我们祖国应有的尊严,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从现在做起,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长大了才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让祖国母亲的脸上永远洋溢着幸福、甜美的微笑……”当我问同学们:“能不能做到?”刚一出口, 学生不约而同的一声“能”发自肺腑地吼出.让我看到了祖国灿烂的明天.

2. 用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记得在教学《哈尔威船长》一文时, 有同学对船长随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结局提出了疑义, 说船长本可以逃生, 继续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要与船同沉?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题为“生命的价值”的讨论.

我引导学生从本单元描写的为“驿路”行人解除疲劳饥饿而照料“解放军小屋”的梨花姑娘和沉着冷静、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哈尔威船长引出话题, 谈到当代大学生张华为了抢救一名掉进粪池的掏粪老人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请同学在小组讨论中, 针对性说出各自的看法:张华这样做到底值不值?有学生说, 张华这样做不值, 因为他还有更加辉煌灿烂的前途, 他还可以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种看法是, 张华这样做很值得, 因为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之歌, 虽然他牺牲了, 但精神永存.

对学生的发言, 我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 只说我同意后者的看法, 因为一个连最起码的道德观念都不具备的人, 如何谈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奉献?如果在生命和正义面前他选择了生命, 那么在金钱、地位和祖国的利益面前, 他又会选择什么呢?让学生去做人生观、价值观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一次比一次深入的专题讨论, 学生们不但对课文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也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量的洗礼.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 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 学生会冷静思考, 慎重做出自己的正确抉择.

三、对课外阅读进行推广与指导———情感教育的拓展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单靠一两节语文课还远远不够.在课堂之外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推广与指导, 让他们在阅读佳作美文中去发现真理, 感悟人生, 能拓展出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新学期刚刚开始, 我便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自己最爱看的书籍, 参加班级的读书协会.不多久, 一大摞厚厚的书籍就摆在我面前, 其中有《培根论人生》《女生贾梅》《男生贾里》《安徒生童话》, 还有韩寒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等.学生们互相交换书籍, 也在交流着“爱读书、读好书”的情感.在他们的课外阅读活动普遍开展时, 我又引导他们摘抄精词妙句, 写读后感, 交流读书心得, 评论作者和书中人物, 体味书中的人生哲理.在学生写的读书笔记中, 他们为“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 对鲁滨逊的顽强意志而肃然起敬……我又针对他们读书中发现的问题, 指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课外阅读的推广与指导, 不仅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兴趣, 更丰富了他们渴望探求未知、有所进步、有所创造的情感世界.

摘要: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 文质兼美, 人物形象鲜明, 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自觉接受情感熏陶, 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促使人才素质的提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商的培养与训练, 是促成学生学习上获得成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践体会

参考文献

[1]李玉飞.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 (1) .

[2]贾丽娟.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情感与知识的网络[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5 (6) .

篇4:科学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实践和体会

一、满足好奇心,提高学生追求科学的信心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科学的起点和内在动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首先要珍惜爱护,小学生处于科学的启蒙阶段,尽管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毕竟有限,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要求学生,看待学生,要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平等、真诚地对话,感受着智慧地撞击,灵感地张扬,鼓励学生提问,肯定学生地每一个问题,哪怕是你认为幼稚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你都要肯定他、赞美他。

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研究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乐趣,学生对动植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但他们很少将两者放到一起来看,去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特别是当把植物、动物、人放到一起观察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非常惊讶地发现他们认为并无联系地生物间居然有着这么多地相同点。这些平常学生熟视无睹地生物间有着不可思议地联系与区别,对激发学生地好奇心,开启学生心智,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地探究欲望,其意义简直是无法估量的。

二、注重亲历探究,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使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做法为:

1.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地探究课题。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地年龄特征、识背景、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一是创设相互矛盾地事物情景,引起学生地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地探究动机。如,在吹泡泡时,学生认为泡泡液浓度越高吹起地泡泡越来越大,因此我故意加重浓度让学生吹,结果学生怎么也吹不起,矛盾地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经过反复调试,学生知道了最佳地泡泡液地浓度。二是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地猜想和假设进行探究。例如,教学《电磁铁》时,学生运用准备的材料(铁钉、电池、细铜线等)制作了电磁铁,结果发现有的电磁铁吸起来地东西多,有的吸的东西少,这是为什么呢?我要求学生进行猜想,有的说可能跟电池有关,有的说可能跟铜丝有关,有的说跟吸起的物体有关等等。接着学生进行试验,经过反复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了影响电磁铁的大小因素。三是根据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四是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解释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科研院所。通过参观科研成果、科研仪器设备,看科研工作者进行研究的过程,听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介绍,与科学工作者一起研究,亲身体验科技工作者不计名利、刻苦攻关、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开展科普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收看科普教育片,举办创新发明科普讲座,利用学校“你知道吗?”、班级“科学小博士”专题栏目,向学生宣传科学知识,传授发明技法,展现神秘世界,了解科学奥秘,激发学生立志探索科学,献身科学。

三、突出评价激励,升华学习科学的情感

篇5: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字: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明。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的贡献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比例为视觉8 3%,听觉1 1%,触觉1%„„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录音、实物等多种多媒体素材,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观察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以适当的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多媒体在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此来创设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和画面往往比语言文字更为形象,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可以让情感得到最直接的调动。如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元素展示华山的“高”和“险”山路的“陡”“窄”再配之以各种适合登山之用的音乐,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配乐朗诵更能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结合的不足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缺点,如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阻断师生间直接情感接触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按照一定原则以实现二者更好的整合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提升教学质量。

原则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然而,现在有些讲究形式的课堂、多媒体课件却成了主体,课文的内容多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跟着教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的语文课本放在桌子上成为摆设。教室光线昏暗,学生看不清课文,也无法记课堂笔记,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和机会。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分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次,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工夫,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更多关注学生思维与情绪的变化。简要地说,教师语言应该做到“言中有情、言中有趣”。

原则二:直接交流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的激励,远比教师口头的表扬要强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隔断了师生间直接的情感接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这样严重阻隔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为此教师在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应注意和学生的直接情感沟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活”的老师和“活”的课堂和“活”教育。

原则三:现实性原则

在语文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情感教学时,选择音像、图片等材料时,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材料,要避免人为的编造材料。二是典型的、时效的材料。很多教师只关注多媒体课件的美观性与趣味性而忽视课件的真实与实用性,使呈现的内容不仅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故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多媒体元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和情绪,必要时自己参与课件的制作,使之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当然不止以上三个原则,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多媒体的运用与情感教育之间契合中的问题,以寻求二者整合之规律或者途径,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篇6:字词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和体会

我近些年来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字词教学已经不像中低年级那样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我始终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我从来就觉得字词乃是语文的基石。而字词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么些年来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与追求中我对字词教学深有体会。那么我是具体怎样做的呢。

首先是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针对文中生字词标出重点难点,利用字典词典和参考资料自行解决字词问题,初步了解字词的意思再结合语境了解其用法。这样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也就是自学语文的好习惯

其次加强阅读,理解词语。常规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积累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既有利于理解课文,又能识记大量的词语,而且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词语的用法和含义。自习课阅读课我经常放开手让他们自由阅读。还介绍一些优秀的刊物工他们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是一个目的,掌握字词个涵义和用法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还有就是留意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词语。现在各种媒体广告也是孩子们学习字词的一个良好途径。单凭书本上的那有限字词不能满足孩子们度阅读需要,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各种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字词的有效路径。老师要引导好他们,让他们学习其优秀的还要剔除其糟粕。比如广告当中简练的广告词既好理解有好记忆。当然对于那些玩文字游戏的要摒弃。

最后一点,我是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美文的魅力。当然这个文化宝库里的字词学习,更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所必须的。其中包括成语、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俗语、俚语等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水是山坡横,山是眉峰聚”等等不一而足。学生既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又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像编故事,猜谜语,归类识字,形近字组词,顺口溜,拆分字等方法也可以偶尔应用,但不宜常用。

篇7: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在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一直全力以赴地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自己的人格感化任何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跑得更稳,更有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早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把他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而且经常向优秀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从教的13年,也是我不断挑战自我的13年。从一名普通老师到如今的街道骨干教师,无不是挑战自我的结晶。教学上刻苦钻研教材,虚心向同行们请教,用心积累,让“教学相长”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2、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是体现合作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我重视这个教学环节,同时,我也珍惜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和同事经过思维的碰撞后,通力合作,找出知识的最佳切入方式,制成课件,资源共享。互相研究、激励、商讨、争辩、补充、到达成共识,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了个体学习能力,有效的激活了每个教师的思维,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我还注重与学生的合作。在教学中,对有些知识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一,这样的合作,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并且,我们在这种收获中成长。

可回想起来,认真上的每一堂课真是能令自己满意的吗 ?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觉得教学效果不佳呢?经过不断地反思,我觉得自己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忙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钻研,对课堂中师生的高质量有效互动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2.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多停留在“读报刊”层次,又时常面临缺资料、没时间、少人指导等困难。不能更好的将“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不能完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3.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的支配下,衍生了一些惰性思想,有时会丧失了自主意识,跟着权威走,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跟着考核走,不敢拿梦想的“鸡蛋”碰现实的“石头”;跟着教材教参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知道应该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可是不知不觉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点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教学技能,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勇于探索并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为什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实施正确的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其实我们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语言、巩固语言,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我们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篇8: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润物有声———引导感染阶段

在这一初级阶段, 教师的职责在于营造情感的氛围, 强化追求的欲望。

法国作家萨特曾说:“文学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责任在于, 他要跟每个青少年在一起, 构建他们的情感大厦。”尽管当前的素质教育一直淡化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作用。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容置疑地存在, 而且潜移默化。因此,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情感的载体和主体, 不仅要随口诵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豪情, 而且还要能吟得“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的矫情。

于是在课前, 在课堂, 在课后, 我都极力打造我的形象, 我时刻都在“抒情”。讲《中国现代诗歌》时, 为了启发学生体悟诗歌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在课前写出启发短文《心灵的鼓手》并深情地诵读:

你有没有听过用嘴轻挑着吐音的?你有没有见过将幸福揉碎了散在林间、小溪、晴空、芳露的?你有没有尝试着将心放在一处, 细细地敲的?

如果没有, 请跟我来吧, 这里有清水潺潺的小溪, 滑过你的指掌, 将细沙从手心带走, 那是触动神经的痒痒。这里有散碎的余光铺洒在柳梢、草间, 还有你那光洁的额头, 那是触动了神经的熨帖。这里还有梦幻般的新娘, 童话中的草莓, 罗绮般的衣裳。如果你的心没有醉过, 如果你的心没有颤抖过, 那么请跟我来吧!让心灵的鼓手触及你那心底的忧郁和爱意!

我在抒情, 学生也染情, 同时也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二、诗情画意———鉴赏表达阶段

在这一阶段, 教学的目标在于挖掘学生内在的情感, 表达其情感的体悟。

刘祁《归潜志》中说, “夫诗者, 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 如使人读之, 无所感动, 非诗也”。晚唐桂林淳大师在《诗评》中把诗比喻为“人间果实”, 是“铝中金, 水中盐, 色中胶”。诗, 具有生命的灵性, 有声, 有色, 有味, 有情感, 有厚度、力度和质感。诗也是情感的化身。对于诗, 我格外钟情。

读诗。我让学生用心体味、沉吟、把玩, 并从中感受诗的意境, 感受语言背后蕴藏的诗人的情感世界。他们在读, 在品味。他们把诗中的感情融化为自己的情感。

写诗。情至溢必泄, 我要求学生写诗唯一的标准就是有“真挚的情感”, 而学生的作品也让我惊讶, 颇负才气的李超伟同学在一篇饱含对战争、丑恶的憎恶的习作《缔造人间》中写道:

我该是拜别魔沼的跛鳖/遁着圣经上的天堂缔造人间/缔造人间, 缔造人间/向麦哲伦借一只海船/起锚在黑夜零点……

哈!/松篁交翠了;猿鹤相亲了/人间的天堂;天堂的人间/当, 驶进了/旭日生根的清晨/清商的彼岸我该笑傲在千里世外的林泉

多么富有哲理!而且他在《后话》中写道:“一切事物因脱去了想象而贬值, 一切事物因情感的匮乏而苍白。”

我捧读他们的作品, 就如同捧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欣喜若狂, 他们在同自己的情感对话, 他们学着让情思在诗的语言中升华。

三、向阳为春———审美导向阶段

最后的阶段,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审美的启发, 净化其情感和心灵。

记得林清玄先生在福建师范大学作的关于“生活, 智慧和爱”的演讲中讲道, “你应该把趣味的事情跟别人分享, 心酸的用棉被盖着自己偷偷地哭好了”。因此,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我遇到痛的, 苦的, 理解其悲, 用幽默给予诠释。我告诉他们, 苦是人生必然经历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沉湎在苦痛中, 只能更苦更痛。史铁生在意识到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时,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已经去了”。

课外阅读, 也是灌输情感的必要途径, 我向他们推荐的都是豁达、恬然、乐而生趣的作品。比如:林清玄的散文小品,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 毕淑敏的《体验幸福》, 阿袁的《子在川上》等。学生在读了林清玄的《明天的树叶一定明天掉下来》后, 为五个同学为偷吃苹果掉进粪坑, 又算计着让全班一半的同学都受此遭遇而捧腹大笑时, 也体会到了“生活本身就充满着趣味, 我们要学会发现”。另外, 当下有名的才子韩寒《零下一度》中的《小镇生活》让学生体悟到构思的巧妙之外, 还有语言的幽默带来的效果。

其实幽默不容易, 幽默是智慧的体现, 要含蓄而自然, 不是矫饰和浅薄, 否则就会滑稽了。于是, 学生学会了体察自我, 学着“智慧”了。有位学生写道:“《受戒》的语言色彩并不绚丽浓烈, 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然而它的笔致并不仅仅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 还有一种清新和谐, 和着隐隐的幽默……这种美, 就是自然, 自然是唯美的组合, 清新, 典雅, 但又不限于此———而是有着深沉的对人性的思考。也许小英子家乡的溪水正是他们的缩影吧。”

篇9: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情感教育;艺术才能;专业素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到来,对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同时还作为新时代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成绩好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日常小学教育中还将美术、音乐等属于艺术性的学科加入重点教育学科,以此实现对小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艺术细胞,从小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修养。

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艺术氛围中渲染学生美好的心灵。因为小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还在发展中,所以,小学美术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世界上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富含有他们自己的情感在里面,人们通过作品的表现,想象和感受艺术家们的情感世界。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美和丑、善和恶,丰富小学生的感情世界。小学生的情感是直白的,在绘画的时候,时常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画在图纸上,如太阳、花草、爸爸妈妈等家人,绘画能够表达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现在的社会注重对美的追求,人们希望美化自我和美化环境,更希望能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因此,需要从小培养对美的理解。正因为小学美术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平衡小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有利于小学生完整艺术情感的生成,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更利于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实践应用措施

1.情感教育中多采用信息技术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可以多采用信息技术帮助提高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方式,以此创造和传统美术教育不一样的教学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毕竟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美好、有趣的新鲜事物对学生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小学生对美的向往。同时小学美术教师还能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美术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中来。如在教学“京剧脸谱”一课时,我就利用自制的网络课件,通过大量的、直观的名家名段以及各类脸谱,激发学生对古老国粹艺术的热爱,激发传承对京剧艺术的情感体验,更激发了创作脸谱的欲望。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感受学生的情感表达,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联系相关其他学科,让小学生在提高自身艺术情操的时候,还能提升对其他学科的认识,进一步地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2.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情感教育感染力

小学美术教师是小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启蒙老师,在小学美术情感教育中担当主导的角色,有必要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因为在小学美术情感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创设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美术教师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小学生,拨动小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小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小学生的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思想境界。

在小学美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自身的感染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当教师的的感染力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小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感染,主动去学习,增强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力。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美术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美术课本或美术作品材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小学美术教师有一定的专业艺术的素质素养基础上的,只有教师对艺术有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小学生,以此达到美术情感教育的实践目的,推进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使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一员。

参考文献:

赵莹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鲁向荣,女,出生于1972年12月,本科,就职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翰文学校,研究方向:小学美术。

篇10: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太原三十八中生物教师武云霞

文章摘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养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健康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初中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极佳时期。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养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养成教育包括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两方面。

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1、矫正学生偏食的不良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偏食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中涉及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知识,有关营养知识方面的资料室很多的。所以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有关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矫正学生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喜欢效仿成人吸烟、喝酒以示成熟。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应该义不容辞地结合教学予以矫正。在讲解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有什么影响”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眼目睹吸烟、酗酒的危害,破除“吸烟室潇洒”等稚嫩的错误观念,从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矫正学生早恋的不良行为

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的性意识悄然觉醒,他们开始关注异性并渴望与之交往,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会发生早恋甚至早孕等严重后果。在人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告诉学生:人和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发育成熟、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的过程,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讲青春期这节课时,通过对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明

白青春期由于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和完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兴奋性加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从而使学生避免早恋的发生。

4、矫正学生破坏花草树木的不良行为

折树枝摘树叶、在树干上卢安克乱画、践踏草坪等既不文明又会影响花草树木的生长。所以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内容时想学生阐明不要破坏花草树木的道理;叶片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营养器官,同时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为运输作用提供动力;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些道理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疾病预防意识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传染病的预防时,应用PPT介绍常见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案例,培养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不洁净水果等良好习惯。学习呼吸系统时,告诉学生痰的形成过程,气管和支气管表面的黏膜分泌黏液,黏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经咳嗽咳出体外于是形成了痰,说明痰的危害。

2、培养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第学习和工作,但是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数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以致体质普遍较差。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在学习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时告诉学生适度运动使关节囊增厚、关节韧带增粗,课加强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从而使关节的牢固性加强;适度剧烈运动使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强加快,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喂骨骼肌输送更多的养料和氧,同时运走更多的废物,从而使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得到加强。这样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还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营养,增强脑的功能,提高思维和记忆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自然环境中各种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说明各种动物、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有益作用一提高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爱护生物、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而实际行动中去。

篇11: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诸暨市枫桥镇中副校长余生华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在目前学校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情况下,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特别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当今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民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三个因素组成: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这三个因素如三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这个桶容水量(即总体素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桶里的水如果超出那块板的高度,就会溢出桶外,即产生所谓的“短板效应”。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人的心理活动有良性与劣性之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初中生中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传统的不良心理依旧存在着,新的不良心理随时产生着,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学校教师。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索、研究、改进。

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佳,经不起挫折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15%。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试想没有心理的健康,人能是健康的人吗?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是合格的学生吗?

问题之二:个性培养,一个被漠视的“领地”。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习惯于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引导学生循着教师的思路,习惯于培养划一的学生等等,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这样的教育,因材施教只是成了现在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不说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教育成了模式教育。

问题之三: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现在政治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一方面是大量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信息输入得不到消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知如何吸收信息,发现信息,在学习习惯、学生方法、思维方法上往往养成因循守旧的习惯,这无疑与住处时代格格不入的,也不利于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

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一而足,但这些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教育尚未引起重视,直接影响了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呢?我的做法是: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

(1)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

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同时,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持久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摔打。

(2)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语),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中,在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高觉悟;“生活即学校”(陶行知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调查的对象。这就必然要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本身既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都需要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百折不挠,达到成功。

2、克服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

(1)克服“先入为主”造成的逆反心理。学生不是生产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教材上的某一观点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有了接触,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他们早已从亲友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下面的,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教材上观点的理解;负面的,则直接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冲撞,孰是熟非,恐怕比学校灌输的那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不少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讲的不可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尽可能地“先入”,即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不要回避,要因势利导,及早打“预防针”;二是及时召开讲座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晓之以理;三是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尽量抑制“负面先入”,如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就是一种预防措施,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之中。

(2)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心理屏障。思想政治课教材上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身边现时发生的人和事。由于受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地的学生与教材上彼时彼地的事件无疑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心理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其自然。如城市的学生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农村的学生对保护城市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缺乏感性认识。类似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阐述某一观点时教师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不可杜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典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二是注意配合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举办展览会,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比教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创设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

展学生个性的活土,失去了这个特殊条件,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才能把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整,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把自己视为“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视为“引导者”,而不是“命令者”;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每接一个新班,我总是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三个允许”的具体要求。“三个欢迎”是: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三个允许”是: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积极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性的特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老是拘泥于一种教法,课堂气氛似死水一团,难于活跃,时间一久,学生必然感到兴味索然。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法研究,努力改进教法。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因村因人异,因时因势而异的教改原则。具体做法是: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般采取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出观点、深理浅讲,并使新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如遇到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或学生有思想疙瘩的教学内容,则采取点拨引导,讨论问答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天地;要进行系统复习,梳理知识时,往往采用知识结构图表法,以帮助学生从中找出掌握知识的规律;许多教学中“顺着想”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倒过来想”使学生顿然大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潜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3)校正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始终围绕着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位一体”去评价。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忽视觉悟的评价,往往容易出现知行不一,扼杀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但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

4、加强学法指导。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目前,一个“迎接新世纪挑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2)要防止和消除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隋性心理。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但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惰性心理,使思想呆板、僵化。有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比较善于抓住结论性的观点,或注意教师讲课时的结论性阐述,或注意教材上结论性的小结。无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这类学生往往满足于此,在书面答卷中,他们也只能适应此类题型,对要求用材料证实观点的题型却束手无策。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背诵现成的结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类学生,考查教材上的现成内容一般很少失误,但要求综合运用教材上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的某一现象却又抓不住关键。还有一类学生,经常碰见的题型得心应手,换个面目的题型却感到茫然。如此等等,都是“学死了”的缘故,都是懒于作深层探讨的惰性心理所致。

上一篇:活下去励志语录下一篇:红色家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