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2024-04-13

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精选6篇)

篇1: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利用远教资源上好语文课

农村条件十分落后,很多学生家境贫寒,他们连县城都未去过,至使他们的视野受限、知识面窄、语言不通。在学习汉语言时受方言的影响,学习语文十分困难,小学语文教学很难打开局面。而随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本学校的安家落户,将从“天网”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全面开创了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具有——情景不受时空限制且声色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积极性。例如在《小猴子下山》教学时,根据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首先利用资源中的动画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动画将书上间接的文字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方便学生理解,文中可爱的小猴子形象、不同场景都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很快融入到小猴子下山的情境中,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美丽的海底景色和大海里鱼类的精美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情境,学生看着图片和美丽的景色都发出惊叹声,纷纷表示想去看大海,想深入了解海底世界的奇妙,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课堂教学趋向开放。

小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跨度大,而由于当地条件所限,很多内容学生从未闻更未见,至使语文课堂上,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更别说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而远程教育资源却能很好得弥补这一点,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抽象直观化,拉近时空距离,缩小跨度,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感观、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当地学生对荷花完全陌生,只靠书本上的一幅插图和教师有限的文字介绍,很难让他们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通过在教学中引入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荷花》一课的视频、课件,便将荷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教师首先播放视频中的情境朗读,让学生认识荷花,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然后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体会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的这池荷花蓬勃的生机,学生看着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片、生动的荷花场景,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连平时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都畅所欲言,一下子就把课文弄懂了;再进一步辅之以情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最后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荷花图片,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并仿照文中的描述进行口头作文,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品味文字,潜移默化,激发情感。

语文属于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之美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审美、明辨是非等的能力都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和情节美更是锦上添花,行之有效地好办法。例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学生一边欣赏资源中的画面,一边品读着书上的文字,将文字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潜意识中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又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首先结合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引导学生分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表现在的三个方面(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二、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后进一步利用资源中的课件赏析圆明园的建筑美、文物的珍奇等,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再播放《火烧圆明园》中侵略者入侵圆明园纵火焚烧、肆意掠夺的电影片段,结合书上的描述,配上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最后让学生对“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远程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情感,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体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2: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再森小学

刁利锐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课本中。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语文课的要求日渐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趋全面,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于是,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也是必然。他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而且他还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有些语文教师把多媒体当作“全能选手”,展示在“课堂”这一赛场上。一堂课下来,从课题到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甚至作业的布置,能用上多媒体的通通上,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命根”,造成了多媒体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做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效率极低。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这样才能让多媒体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那么,语文课上如何巧用多媒体进1 行有效教学,才能恰当地展示多媒体的魅力?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孔明借箭》一课时,揭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电影《孔明借箭》,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谈论《孔明借箭》中孔明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孔明神机妙算”,有的说“是因为孔明准备得非常充分”……学生因喜欢情景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机地深入提问点拔,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了,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孩子们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

二、巧用多媒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其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们继承发展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既包含素质能力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

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

如在教学《刘三姐》一课时,虽然刘三姐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我自己不可能模仿刘三姐唱山歌,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刘三姐的歌声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形象化,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已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刘三姐的山歌和视频。当学生看到这清晰的画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刘三姐山歌的魅力。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主体地位,课件中出现的声音和课文的内容相吻合,可谓匹配适当,让学生听歌声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纷纷陶醉在刘三姐的山歌中,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用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刘三姐山歌的魅力、更了解了刘三姐用歌声做武器和土豪地主作斗争的勇气,拓展了视野,还能真正感受到了多媒体的作用之大。

三、巧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再如刚才所说的在《刘三姐》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对有关刘三姐资料进行查找,他们通过多媒体,主动地、大量地吸收课外知2 识,还把自己找来的资料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这样一来,学生参与学习的材料和内容就大大地拓宽了。

篇3:利用多媒体上好科学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多媒体能够将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 发展思维能力, 拓展空间概念,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化难为易。在《奇妙的护身术》一课中, 认识拟态、保护色等防御方法是教学重点, 更是难点。我利用声像俱全的课件, 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动物自我防护的画面, 引领学生进入动物的防御世界, 让学生对拟态和保护色拥有切身的感受, 学生如临其境, 探索欲望倍增, 兴趣异常浓厚。针对动物本领各异、学生兴趣不一等特点, 我把相关内容整理成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的资料库, 供其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研究的内容, 然后通过搜集所需的资料, 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围绕一定的专题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们对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会由陌生到熟练, 从而形成初步的技能。

化繁为简, 轻松学习

在科学课中, 对某些事物的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些耗时较长、肉眼难以察觉的问题或现象无法用语言正确描述, 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难。多媒体的介入, 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 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天体运动、日食月食、航天发射等具有自然科学意义而学生日常难以见到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所讲解的对象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化快为慢、化静为动, 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大量感性素材。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 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生动而有趣的场景也会令其难以忘怀。

强化实验, 提高技能

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不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面对大自然进行独立探究, 还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采用必要的手段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实验器材、材料, 学会使用方法,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这方面, 多媒体技术也是大有用武之地。如在讲授温度计、测力计的使用时, 单凭教师演示很难达到目的。而借助多媒体技术配合实验, 可以把温度计、测力计的刻度和示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 对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篇4: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欣赏课的思考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123-02

“语文欣赏课”就是一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领略和玩味的课,是学生通过对语文学科相关知识的领略与感受,从内心产生一种喜爱之情,进而使之产生对学科学习的强烈欲望,为其今天学好语文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过程,旨在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语文积累,提高思维水平,发展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促进其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文化的积淀。

语文欣赏课的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教材本身,也可以是教材外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阅读作品;既可以是对语文元素字、词、句的欣赏,亦可是文章的品味欣赏;既可以是对某一篇文章个性化背景的深入探究,亦可是对同一类文章共性的广博吸收。当然,还可以是来自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机智幽默的引领、旁征博引的流畅表达,可以是来自学生同伴之间相互的积极影响。

该如何上好语文欣赏课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将语文欣赏课划分为专题文本欣赏、语文元素欣赏和专题知识欣赏三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教学实践,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接受更加广泛的优秀文化的熏陶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丰富文化积淀。

1 专题文本欣赏

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主题,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初步了解了欣赏某种形式文学作品的过程、规律以及同类作品的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自由地欣赏更多的文章,在反复地阅读,不断地感受、体味和玩赏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要落实这一目标,专题文本欣赏不失为理想的途径。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以后,教师可结合与教材配套的语文《同步阅读》,指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拓展阅读、欣赏与之相应的文章;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为学生打印更多的阅读材料供其欣赏,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创作的艺术形象并不断地创造新的形象,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文化品位。

例如,学习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在学习结束后,紧扣单元文本,带领学生进行题为“名家笔下的动物”的专题文本欣赏,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许多中外作家写小动物的文章片段,如张抗抗的《天鹅》、贾平凹的《雪虎》,列夫·托尔斯泰的《麻雀和燕子》等,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多种教学媒体,能够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攻克难点,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所授内容。如课文《科利亚的木匣》中的难点是“战争开始,科利亚将木匣埋在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战争结束(即四年后),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处挖不到木匣,而在离家门口五步处挖到了”这部分内容,采用传统的讲述或叫高矮不同的学生来演示,效果不会很理想。而通过电脑制作的“科利亚四年前埋木匣和四年后挖木匣”的演示图,学生却非常直观地看到:所埋木匣的距离并没有变,而是科利亚的步子变大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轻而易举地明白在生活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把事情办好。

使用现代多种教学媒体上课,不仅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增大课堂知识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启发智能,提高课堂效益。

2 语文元素欣赏

字、词、句、标点符号等这些构成语文的基本元素,虽然每篇文本都会涉及,但是教学中,难得有针对其中某一元素比较系统或比较深入的学习、欣赏的机会。“语文元素欣赏”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还可较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结合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活动内容,为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调动他们自觉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字谜七则”的阅读材料,拓展《字谜故事》这个欣赏内容。故事中涉及的都是一些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写下的诗词。学生在欣赏诗词,了解其背后趣事的过程中,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兴致勃勃地猜出相关汉字的谜底。例如,《骆宾王的生日宴》讲述了他写下的“自西走到东边停,峨眉月上挂三星,三人同骑无角牛,口上三划一点青”这首诗的趣事,谜底则是“一、心、奉、请”;《千古佳句一字谜》讲述了北宋晏殊写下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浣溪沙》的趣事,其中“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谜底是“鹊”……

学生在欣赏、吟诵诗词,玩味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走进汉字王国,不仅对汉字的构成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汉字背后的文化知识了解得也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还进一步感受到汉字独有的魅力,更深刻地体验到汉字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而进一步点燃他们渴望探索祖国文化宝库的奥秘,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用好汉字、学好语文的心灵火花。

3 专题知识欣赏

专题知识欣赏旨在丰富文学知识的同时,更加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更加喚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教材中曾经先后出现对联积累的练习。许多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对联,贴过对联,同时很多学生也喜欢历史,而许多著名的对联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于是,可以选择“漫话对联”这一欣赏话题,在复习回顾以前学习、积累过的对联的基础上,开辟多条欣赏渠道,使学生在轻松的享受状态中,分享对联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了解对联发展的历史,搜集、整理、归纳对联常见的种类,发现、总结出对联的特点,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下课后,还可让学生对对子、作对联、写春联,拓展学习的效果。

各种类型的欣赏课有的恢宏大度,有的如涓涓细流;有的欢快活跃,有的耐人寻味;有的涉猎广泛,有的内涵丰富;有的生活气息浓厚,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饱含哲理,有的诗情画意……通过语文欣赏课的学习,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状态中,开阔视野,感受到语文元素的奥妙;欣赏大量的名家美文,理解、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进一步获得对形象的具体感受、体验和美的享受,并由此引起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对中外许多著名作家以及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也会更加情有独钟。教师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用广博的学识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玩味这一教学手段,便能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感受到母语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欣赏课上,学生可以了解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而奠定学好语文知识的良好基础,有效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达到悦目、悦耳、悦心的境界。

实践证明,将欣赏活动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无论是从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或是学习质量,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可以实现把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语言感悟与直观感受结合,积累与运用结合,欣赏与理解结合,熏陶与感染相结合,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的多赢发展态势,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山西省祁县东观小学 翟建英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兴趣 智力 情感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要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传授知识,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发展学生智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恰当的媒体,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使学生既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又能理解课文内容。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并不需作多余的叙述,直接请学生欣赏一段关于威尼斯景色和小艇的录像片,学生被威尼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小艇的独特景色所吸引,学习起来很认真。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对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和人们的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十分轻松。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愉悦地、主动地学习知识的前提。

此外,电教媒体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二、再现事物变化过程,有利知识传授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结晶。对学生来说,它是外界事物(客观事物)通过学习过程在脑中形成的认识,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由于电教媒体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凭

借电教媒体使学生观察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第六册课文《荷花》时,我播放了一段录象,录像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如我们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的知识。

三、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有效激发情感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有好处的。生动可

感的声音,丰富生动的画面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例如,《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抓住拉萨天空蓝湛湛`透亮的特点,描写了拉萨天空的美不胜收。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拉萨天空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拉萨的天空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拉萨的天空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学生们置身于拉萨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会起到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姓名: 张 奇 单位: 蜀山区候店小学

联系方式: ***

小学语文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反思

摘要: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多媒体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本质所在,作为老师----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认清它的本质,防止本末倒置,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工具性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广泛应用既丰富了课堂容量,又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自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广泛普及和大范围的实施应用以来,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僵化固定的模式,以其丰富性、生动性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了语文现代化的进程。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但随着课堂和多媒体的进一步整合发展,多媒体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工具性”是它的根本所在,作为老师----课堂的主导者,更应该在新形势下认清本质,防止本末倒置,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认真反思的。以下,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所思考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年轻教师对课件依赖太大。这里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对电脑本来就比较精通,制作精美的课件更是不在话下,他们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因此,当课件制作完成以后,也就意味着备课的完成。上课时只需照着课件顺下来就大功告成了,更有甚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再插入些优美图片,超链接个声音或者歌曲,整节课下来就尽可美轮美奂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归根结底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上的一个“工具”—— “一个高效的辅助工具”,如果把它当成课堂的根本,那就成了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的使用课件,让它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好务,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2.追求标准范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诵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这不用说平时上课,甚至近年来一些省市优质课、公开课上,有的老师放完名家录音后就觉得完成了“读”这个环节,这样整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基本没有开口的 机会。尤其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即使学生一开始感情把握得不是很准确,读得不好,教师完全可以在放完录音后,再适当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这时候,学生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内化理解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3.多媒体的应用让许多教师忽视了基本功(书写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诵读能力)的训练。

书写能力的训练:①粉笔字:有的教师平时上课基本没有板书,更有甚者,上公开课时,黑板上也是“无字天书”一般干净,还美其名曰:“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在课堂上使用课件,并不代表可以不要板书,板书是一个老师基本功的体现,一节没有板书的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节不完整的课。板书是课件所无法替代的,一手漂亮的板书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是一篇文章提纲挈领的总纲。②钢笔字:一位语文老师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是很令人钦佩的,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课堂上使用课件而忽视了自身的锻炼,而学生的书写更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自己的字还写得歪歪扭扭,东倒西爬这是“不可原谅”的。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他的如毛笔字,都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所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训练的。

诵读能力的训练。如上文第二条所讲,“单纯追求范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这里,许多老师其实也忽视了自己诵读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单纯的名家范读,有时候会给学生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在引导学生在听完范读后,如果授课老师能够和自己的学生当堂pk一下,我想,这样不仅锻练了自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语言组织过渡能力:传统课上,我们从上一个环节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时,都要有一个过渡语,完成课堂的起承转合。而在使用课件时,也不能从一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这里就需要老师思考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课件并不能代替课堂的每个环节。

4.课件是学案简单翻版。课件源自学案,又要高于学案。在课件的使用上,笔者曾见过多位老师上课时只是把学案上的问题通过课件又展示了一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这样就成了单纯的学案翻版,实效性不高。

上一篇:新岗位心得体会下一篇:融创项目发布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