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护理内容

2024-05-09

picc护理内容(精选6篇)

篇1:picc护理内容

4PICC护士维护注意事项

⑴输液前先注入10mlNS确认导管通畅,禁止抽回血,以免发生导管堵塞。⑵每次输液后用NS20ml脉冲式冲管,并正压封管。

⑶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高粘性药物后立即用NS20ml脉冲式冲管后再接其他输液。⑷冲管必须使用脉冲方式,并做到正压封管。⑸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⑹勿使用暴力冲管。

⑺换药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察并记录导管刻度。⑻禁止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

⑼观察用PICC的输液的流速,若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⑽PICC为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PICC潜在并发症及处理

1、穿破血管

原因:因外周静脉不及中心静脉粗大,即管壁簿,所以在进针时动作勿太快,进皮时力稍大些,进皮后再进血管;未触及血管(穿刺时)。

处理:PICC穿刺针相对普通输液针头较粗,加上在外周穿刺,所以在进针时未碰见血管,可将止血带稍下移(接近穿刺点)以便膨胀血管或位于穿刺点上方,用手造紧或在穿刺点附近轻轻拍打,也可在穿刺前用毛巾热敷所选择的血管使其更充盈。

2、导管堵塞

原因:穿刺时间过长,病人年龄偏大,血粘稠度高。处理:在穿刺前可将导管注满肝素盐水后再穿刺。

3、穿刺针在血管里但未回血

原因:因病人自身血管条件限制,肿瘤化疗病人血管较硬。处理:在穿刺前穿刺针接注射器穿刺,避免穿破血管。

4、送管不畅

原·因:导管前端触及静脉瓣。

处理:可将导管往外退2cm左右再转一圈避开静脉瓣送管,在腋窝处扎止血带或导管接注射器,边推盐水边送管,但必须确定导管在血管内。

5、液体输入不畅

原因: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处理:将导管外抽l~2cm,如再不行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

6、误伤动脉

原因: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处理:退出穿刺针,加压止血。

7、心律失常

原因: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进入心房或心室。

处理:应准确测量长度避免置入过长,退出导管少许。

8、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与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当有关,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

处理:湿热敷20min/次,4次/日,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若三天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9、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与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有关(导管外周形成血栓)与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有关。

处理:热敷、尿激酶溶栓、拔管。

10、感染

原因:与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免疫力低下病人。

处理:严格无菌技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11、导管阻塞

原因: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之间不相溶,未经盐水冲管就肝素封管,脂肪乳剂沉淀引起或血管内膜损伤,正压封管不严格引起。

12、前臂水肿

原因:加压时绷带缠绕过紧,体位关系或侧支循环不良引起。

处理:适当调整绷带松紧,防止穿刺侧肢体受压,适当抬高穿刺侧肢体。

篇2:picc护理内容

一.更换敷料

1.透明的半透明的敷料7天更换一次。2.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一次。

3.敷料松动或潮湿,或穿刺点出血等应随时更换敷料。

a.查看置管日期,观察置换侧肢体有无肿胀,必要时测量上臂围。b.拆除敷料时,一手轻压穿刺点导管处,自下向上自外向内以零角度拆除原有敷料,防止导管脱落

c.查看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导管刻度,检查导管有无脱出,移入体内等。二.注意事项

1.必须带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

2.酒精对导管材质有损,用酒精消毒时不可碰导管。3.无菌贴膜必须用10x12cm大贴膜。

4.不要将胶布直接贴在导管体上,使用白色保护翼加强固定 5.禁止将体外导管移入体内,经常查看局部有无红肿,硬结,渗出及时处理。

6.贴贴膜时一定要做到无张力粘贴,避免压伤。

7.导管盘绕要流畅,避免出现打折现象,导管,皮肤,贴膜三者合一,粘贴牢固避免导管进出。三.更换正压接头

常规每周更换一次,任何原因导致的接头脱落,或有血液及残留物,抽取血标本都必须更换正压接头 四.冲洗导管、封管

1.每次输液前需冲管,相互反应的两种药物需冲管,输注血制品及脂肪乳完毕必须冲管,输注过程每四个小时冲一次,输液完毕后需冲管。2.生理盐水—输注药物—生理盐水—肝素盐水 3.生理盐水—输注药物—生理盐水 四.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禁止高压注射,冲管时如遇阻力,不可暴力冲管,查明原因。

2.不可使用含有血液药液的盐水冲管,如经导管内抽血、输血、输注粘滞性液体,必须手动脉冲式封管后在输注其他药液。

篇3:浅谈PICC管的护理

1日常护理

1.1 第一个24小时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

第一个24小时更换辅料在更换过程中如脱出则通知医生, 不可擅自插入;如有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 应遵医嘱拔除。

1.2 此后每周1次更换敷料, 同时更换肝素帽。

若发现穿刺点有渗血, 敷料有潮湿或松动时需立即更换。肝素帽如经多次穿刺已经损坏也应立即更换。每次更换敷料后记录体外导管的刻度。

1.3 冲管及封管:

(1) 在常规输液结束后, 用10~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脉冲方式注入, 剩余最后1 mL液体时, 一次性注入, 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 以达到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间应每日或隔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1次。 (2) 每次输入血、血制品、TPN、脂肪乳、蛋白等高粘滞性药物或取血后, 必须立即取20 mL生理盐水以手动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正压封管后方可再接受其他输液。禁止使用暴力冲管, PICC管承受最大输液压力是25 psi, 可用此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 严禁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等。

2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1 穿刺点出血:

置管中, 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拔出插管鞘时, 应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 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如出血较多, 嘱患者屈肘10~20min或加压包扎, 必要时用云南白药局部外敷。

2.2 导管堵塞:

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一旦发生导管堵塞, 不可强行推注液体, 否则有导管破裂或导致栓塞的危险。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关闭, 导管是否打折, 排除以上原因后, 若为不完全堵塞, 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抽吸导管, 可获通管。经以上方法处理仍不通畅时, 可用含20~50 μ/mL的肝素钠液10 mL注射器抽吸, 然后放松, 借助负压使液体充满管腔, 边抽边推, 反复数次, 导管可再通。

2.3 静脉炎:

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管径相适宜, 穿刺动作要轻柔, 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血管内膜。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 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输注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发生静脉炎后, 抬高患肢, 局部湿热敷, 4次/日, 每次20~30 min, 3天内症状未能缓解, 应考虑拔管。拔管后, 应继续给予湿热敷, 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

2.4 感染:

如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热、痛, 并伴脓性分泌物时, 留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在换敷料时局部涂擦百多邦软膏或金霉素软膏等消炎软膏, 稍干后, 用一块大小适宜的无菌纱布覆盖软膏涂擦处, 再用透明敷贴贴敷, 视情况每日或隔日更换敷料1次。也可以用远红外线照射 (每日2~3次, 每次20~30 min) 。如局部感染严重, 可考虑拔出导管。

3拔管的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 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 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患者取仰卧位, 外展穿刺侧上肢, 嘱患者做深呼气动作, 缓慢拔 出导管, 如感觉有阻力, 停止拔管, 热敷20~30 min再继续拔管, 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好。

4小结

篇4:PICC的护理体会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输液注在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脉中,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已广泛用于TPN、新生儿和肿瘤化疗及长期输液的患者。

1材料与方法

1.1PICC的置管。①静脉的选择: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等肘部粗大血管。②导管的选择:选择带阀的导管Hoffer[2]等研究表明,带阀导管组的堵塞率低于普通导管组堵塞率。并尽可能选择小型号,良好材料的导管,以减轻导管对血管壁的损伤。③进刺点定位:肘关节下方1~2cm,长度为肘关节到对侧胸锁关节约40~43cm。④置管配合,嘱其将头部偏向静脉穿刺的一侧,防伤及颈外静脉,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

1.2置管后的护理。①观察:第一个24h观察有无渗血渗液。②敷料更换时间:第一个24h,每星期(无菌原则,用碘酒,酒精消毒针口,更换敷料及肝素帽同时观察伤口情况。③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

1.3PICC冲管的目的:防止血块黏附在管壁,减少阻塞。原则:①治疗结束,给药后10ml以上生理盐水冲管。②抽血,输血后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冲管。③须弃去2-3ml的血后在采血标本。

1.4导管的维护。①输液是要加强巡视,留置导管期间应注意观常规冲管及封管察穿刺点皮肤情况。②对血液黏稠度高,肺部感染并发咳嗽以及便秘,导管腔较细输液不畅者,最好使用输液泵,以防止静脉压增高造成血液返流。③常规冲管及封管:a.在静脉用要前后,应采用10-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冲管(即推住是一快一慢),对于长期不能输液的患者,应每星期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一次。采用的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3]。b.建议使用CLC2000TM型的可来福输液(导管)接头,以防止血液返流所致的导管堵塞。c.封管期间,如置管侧肢体受压过久,可使静脉压力升高,引起血液返流,要追加封管一次,防止导管堵塞。

1.4.1使用高浓度液体的冲管及封管。①在应用TNP,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浓度,高渗性的药物前后及输血前后,应及时冲管,以免损害硅胶导管,以及部分药物沉淀于导管中。②为了将沉积在导管下面的脂肪剂冲走,冲管时可转动导管的外露部分。③如连续输注高浓度营养液(包括血制品)或甘露醇超过2周后,每周应使用0.1mmol/L的碳酸氢钠2ml冲洗管腔1次,减少导管堵塞机会。④严格遵守药物配伍要求配制各种药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不相容性,必要时间隙输注生理盐水冲管。⑤预防静脉血栓所致的导管堵塞的维护:a.输液结束拔管时,先回抽血2ml封管,防止拔管后栓塞。b.导管管腔狭窄,直径只有0.3~0.6mm,易引起血栓,故不易经导管输血,抽血。

2讨论

2.1导管堵塞的处理及判断。①PICC堵塞的表现输液速度的减慢和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抽不出回血。②PICC导管的堵塞和病理诊断,导管在接触血液后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导管头部形成一个囊,即纤维蛋白鞘,纤维蛋白鞘所形成的鞘套包裹导管头导致了回抽性堵塞,这种堵塞表现为不干扰输液,但抽不出回血。对于血栓形成造成的导管堵塞,可通过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检测等证实[3]。

2.2导管堵塞的药物防治。①恶性肿瘤者无出血倾向者,可给予阿斯匹林,丹参服用。有研究发现,小剂量华法令可以使PICC置管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从38%降到10%。②长期留置PICC导管的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小时皮下注射1次,可防止血栓,减少导管堵塞。③对血黏稠度高可口服丹参滴片,静脉滴注香丹针剂活血化淤,还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以降低血黏稠度,从而减少导管堵塞的发生。

2.3导管阻塞后。切忌用力推注或冲管,否则会出现导管破裂或血栓脱落引起脏器栓塞等严重后果,应寻找原因予以恰当的处理。①首先应检查体外因素和体位,如系导管扭曲打折所致,解除扭曲打折部位即可解除堵塞。血栓性导管堵塞也常发生于导管的体内末端,此时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负压溶栓。Hoffer等报道应用尿激酶处理导管堵塞,成功率可达68%。如系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可选择70%的乙醇。②导管未完全阻塞是,如出现输液不畅时,先用10ml注射器轻轻的回抽,再用1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5-6ml接导管口回抽2ml血液,判断针筒内确无血凝块,然后进行20ml(125U/ml)肝素钠稀释液,夹管20ml进行溶栓,复通后再进行以上(回抽血-封管)的处理。如导管堵塞无法复通,则在其他外周静脉建立通道进行全身溶栓。若溶栓治疗失败,应予以拔管。

3体会

预防导管的堵塞的健康宣教:患者的置管侧肢体可适度活动,如做握-松拳动作,以促进静脉充盈和血液回流;洗澡时可用保鲜膜将导管的外露部分包裹好,避免透明敷贴受湿,从而使导管滑出。尽量避免在输液及睡眠是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以使血液流动缓慢。一般情况下,出院后应每周来院进行导管维护。如患者出现穿刺点红肿,外露导管回血,导管脱出,透明敷贴受湿,以及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来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春英.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6B):1009-1100

[2]HofferEK,Borsa J, Santulli P,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valved versus peripherally inserted vein catheters[J] .Am J Roentgenol,1999,173(5):1393-1398

篇5:PICC护理 1

目的 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刺激,探讨对肿瘤患者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措施,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方法 总结100例肿瘤患者应用PICC出现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应用PICC对患者易出现穿刺前的精神紧张与焦虑、穿刺失败、穿刺部位渗血、导管送入困难、导管堵塞、导管异位、脱落、断裂、导管拔除困难、导管性静脉炎等问题。结论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的血管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将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使药物、血制品及高浓度营养物质直接输入上腔静脉,以避免高渗或强刺激的药物(如化学治疗药)对周围静脉的损害,同时解除由于反复穿刺外周静脉及药液外渗等带给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并且由外周静脉穿刺比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维护方便,病人可自由活动,尤其适用于化疗、长期输液患者,因此,病人易于接受,但置管期间常因合并症的出现,给病人造成不适,甚至出现严重后果而影响导管的使用,置管期间的护理至关重要。1临床资料

1.1 2005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2岁,置管时间最短3d,最长48d。1.2器材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蓝色PICC导管,管长60cm,管腔容积1ml,插管前紫外线消毒治疗室,光线应充足,并备好用于穿刺的物品。PICC穿刺包、无菌手套、碘酒、乙醇、医用棉签、皮尺、止血带、无菌肝素生理盐水、可莱福输液接头、20ml注射器、静脉穿刺包、3M透明贴膜。2术前准备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了解到操作目的、过程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并让患者签置管同意书。(2)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并选择合适的血管及导管(4F、5F)。(3)测量静脉的长度。(4)PICC穿刺包,稀释肝素液、生理盐水。3置管步骤

(1)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为首选,其次可选肘正中、头静脉。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测量定位。采用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cm。(2)建立无菌区,消毒穿刺点,生理盐水预冲导管,修剪导管的长度。(3)扎止血带,以15°~30°进针,一旦回血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管针3~6mm,送外套管,左手示指固定导引套管,中指压在套管尖端处的血管上,松止血带,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逐渐将导管送入预定的长度,退出导引套管并劈开移去导引钢丝,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连接肝素帽,固定导管,覆盖无菌纱布,贴无菌透明敷贴。(4)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20min,并嘱置管肢体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4置管后记录

穿刺者姓名及PICC放置日期、PICC类型、导管型号、导管尖端位置、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固定情况。5护理

(1)置管前护理。置管前,操作护士要向患者或家属讲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患者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与其签订穿刺同意书。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仔细测量置管长度。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2)置管中的护理。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暖,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送导管困难,可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再送管,或边推0.9%氯化钠注射液边送管,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嘱患者适当调整体位,使上肢与躯干垂直,或稍作停顿后再送管,如果不行则改以对侧静脉置入。(3)置管后护理。在穿刺点处放置一块约2cm×2cm大小的纱布再加以透明贴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另一方面利于观察出血情况。一般情况下24h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如有出血、污染、潮湿应随时更换。更换时注意要自下而上的去除贴膜,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内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如有疼痛、硬结发生,可用喜辽妥涂抹效果较好。如出血量较少直接更换贴膜即可,出血量较大时可在贴膜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在穿刺点放置凝胶海绵止血。每日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查看导管有无打折。如导管有部分脱出,可采用局部固定,切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中,以防感染。每次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如滴速不畅,可能有管道堵塞现象,并于每日输液完毕后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封管。

6.护理问题及对策

7.1 置管前的精神紧张与焦虑

多出现于首次置管并且未曾与已置管患者接触交流过的患者,因害怕疼痛,担心并发症,顾虑带管影响上肢活动及沐浴等。表现为拒绝行为或虽然接受置管的,但置管前紧张不安,个别有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此时护士首先向患者讲明置管的意义及必要性,简单描述置管过程;告之穿刺时的疼痛程度,比普通静脉穿刺稍微强一点,一般情况下均可一针穿刺成功,带管时穿刺侧肢体除禁止举、提重物及不提倡活动外,一般活动不受影响,介绍沐浴时保护导管的方法(用防水无菌敷料保护穿刺点和导管接口处免爱污染再以保鲜膜包裹)。必要时请带管的患者现身说法,从而消除顾虑。

7.2 穿刺失败

与患者的血管条件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关。因此,术前护士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掌握置管禁忌,对肘部静脉显露不良者置管前予热敷等,充分暴露血管,如血管仍显露不良应指定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时要放慢速度,见回血后放平穿刺针小心地把外套管顺血管方向推入1~2cm。以防止套管滑出血管或贯通血管,必要时选择其它路径置管。通过培训护士的穿刺置管水平,操作者应具备过硬的静脉穿刺技能。

7.3 送管困难

穿刺血管顺利但导管送入过程中突然遇阻至导管不能送入,常发生于导管进入约15cm及锁骨下静脉与头静脉的成角和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的成角处。对策:如果出现在15cm左右时,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导管的前端遇到静脉瓣的阻碍,或者静脉强烈收缩、痉挛所致,前者只需将导管后退2cm左右稍旋转导管再推进或接生理盐水边注入边推进即可。静脉痉挛表现为导管推进与退出均困难,触之该血管呈条索关,此时不可强行推进导管,应暂停操作,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同时让助手热敷其上臂,从导管注入温热的生理盐水,以解除血管痉挛,本组5例中3例经上述措施处理导管顺利置入,另外2例经医生评估后加用血管解痉药物后置管成功。估计导管推进受阻于上述两处成角区时,可边送导管边改变患者上肢与躯干之间的角度或将导丝向后退数厘米使其顺应血流进管。

7.4 穿刺部位渗血

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多发生在穿刺后24h之内。常因肘关节伸屈活动,上肢支撑用力而导致穿刺点渗血。护士在置管结束后应限制上肢用力和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嘱病人可行前臂的内旋和外旋活动。穿刺点的选择应在血管下方2~3cm,不宜直接刺入血管,以便依靠皮肤组织的收缩抑制针眼部渗血。

7.5 静脉炎

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与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导管的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放置是否准确、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是否牢固、病人的凝血状况及体质有关。细口径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导管无移动、高血小板水平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如抬高患肢、行热敷或硫酸镁湿敷,应用阿司匹林、潘生丁、激素等药物。若处理后2~3d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拔管。

7.6 空气栓塞

常见原因为导管接头脱开,液体走空及操作不熟练。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管道连接是否牢固,及时更换液体,更换针头时导管应该折叠,并嘱患者屏气,操作迅速完成,防止空气吸入导管后形成气栓。一旦发现空气进入血管,或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前部疼痛、紫绀等,应立即取左侧头低脚高位,通过导管抽吸空气并报告医生行右室穿刺抽气。

7.7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可达21.3%。其原因可分为两类: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系由于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的原因较多,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等。如发现输液速度变慢、冲管时阻力加大常表明导管有堵塞。监测导管内压力可及早发现导管堵塞。导管堵塞后首先应检查外部因素和病人体位。导管扭曲打折时,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经仔细检查便可发现,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发生于导管体内末端,因血液返流形成血栓阻塞导管,此时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脱内鞘治疗。如系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可选择70%的乙醇。应用尿激酶处理导管阻塞,成功率可达68%。用疏通导管和清除血栓,目前已在临床试用。

7.8 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插管时静脉管壁的损伤和全营养混合液的刺激,有发生静脉炎的病理基础,形成静脉血栓。Grove等[7]对血栓形成因素进行多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3Fr以下的导管不易形成血栓。在输液时应注意调整输液顺序,血液类制品与脂肪乳分开滴注,每次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注意观察导管回血情况及液体滴速,输液结束后用0.125%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防止导管内血液凝固。化疗病人在两疗程中停药期间应每天冲洗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堵塞导管。若出现插管侧臂、肩、颈肿胀及疼痛,应警惕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确定应拔除导管并给予抗凝治疗。

7.9 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也是PICC的常见问题,发生率在6.7%。导管异位主要与血管变异、病人体位不当、经头静脉穿刺及有纵隔肿块有关,导管一般异位至颈内静脉、腋静脉或右心房,其中以颈内静脉最常见。导管异位的危害在于可明显增加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尚可发生一些特殊的危险,如椎体旁积液、房颤等。为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经上肢静脉,尤其是头静脉穿刺时,应注意当导管到达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以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如导管异位距离短,因导管非常柔软,有时可自行复位。如异位距离较长,可将导管退拔5~7cm,此时细软导管尖端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如当时导管未能到达预定理想部位,但一般经24h后再次X线摄片,经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后,仍可正常使用。

7.10 导管移位或脱出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cm以上,但功能没有丧失;而导管脱出是指导管意外脱掉或移动,致使不能继续使用。其原因主要是有固定不当、活动过度、胸腔压力改变、意外情况等。上肢内收外展时,导管位置可有一定的改变,但一般在2.0cm以内。固定不当是这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说明如何做好导管保护,在置管结束后和每次导管护理后都要将穿刺处和外留导管固定确实,粘贴牢靠,防止导管脱出现象。

7.11 导管断裂

导管断裂有两种情况:体外部分断裂和体内部分断裂。其原因有插管时的因素和置管后护理不当。前者如撤导丝时损伤导管、送管时镊子损伤导管等,后者主要有高压注射冲管、不正确固定(如有胶带缠绕导管)或换药不当。导管体外部分断裂可行修复,严重者应拔管。体内部分断裂时应立即处理,首先加压固定导管,用手指压住导管远端的血管或上臂近腋窝处扎止血带,明确位置,行静脉切开取出导管。分析原因发现,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其它并发症(如堵塞、渗漏)是导管断裂的高危因素。

7.12 导管相关感染

发生率在0%~7.1%之间。一般认为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感染主要有3种类型: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CR-BSI)。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范围在2cm以内;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超过2cm;CR-BSI定义的标准是有全身感染症状,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病人外周血培养及对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导管局部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局部措施,如理疗、热敷、加强局部护理、换药等,必要时口服抗生素,加强局部处理。治疗CR-BSI时,多数学者主张拔除导管,全身应用抗生素。但近来认为发生CR-BSI后是否拔除导管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目前认为拔除导管的指征为真菌感染、菌血症复发、48h抗菌治疗后血培养仍为阳性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7.13 导管拔除困难

7%~12%的PICC导管拔除时有困难。常见的原因有导管置入时间过长和静脉壁粘附、情绪变化如害怕、紧张所导致的血管痉挛、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导管部位软组织肿胀等。拔管遇到阻力时,应立即停止,不可强行拔管,否则引起导管断裂。血管痉挛导致的拔管困难可先稍等再拔,因为血管痉挛一般不会持续很久,最终会松弛解除。据文献报道,拔除导管有阻力时还可向导管内注射温热盐水,5~15min后再拔,热盐水可使静脉松弛、增加静脉直径和血流量,从而有利于导管拔除。如果第2次拔管还有阻力,则应先将导管固定好,12~24h后再尝试拔管。

篇6:PICC管的护理

PICC是一种从肘窝静脉导入且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其临床意义有两层。

1、PICC对病人“一针治疗”的优点:(1)静脉输液全程“一针疗法”(2)避免反复穿刺静脉给病人造成痛苦

(3)方便病人,对于化疗间歇期间的病人,只需每周用生理盐水封管一次,不用肝素,操作简单。(4)安全无威胁病人生命的并发症。(5)降低了病人的总治疗费用。

2、PICC对护士“一针治疗”的使用优点:(1)可用于所有的输液治疗和采集血样。(2)插管快速方便(三分钟左右)每周简单维护(3)减少每日工作量

(4)无需手术室,床旁操作,不需要局部麻醉 操作结束做胸部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位置。拔除PICC导管

医护人员在拔管前,不仅要知道导管的型号和材料,而且要知道插入时的长度。

基本操作:确保病人舒服,解释拔管过程,摆好体位,仔细除掉敷料,将止血带置于病人的上臂,酒精消毒皮肤,在插管处抓住导管,与皮肤平行慢慢拔出1英寸,放松,再在插管处开始拔,轻轻地一段段地拔出。拔完时,置无菌纱布于针孔处,轻压至不出血为止,然后胶布或弹力绷带固定。观察拔出的导管尖端是否完整,测量管长,并与插管时的长度作比较。定时观察穿刺点的情况。

1.置管后前三天必须热敷,一天三次每次20分钟,在置管位置得上10cm处用热毛巾热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假如下午置管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热敷两次,这次的移到第四天的上午在做必须完成这项工作)

2.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遵照标准程序更换。

3.携带三向瓣膜式PICC的患者可以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但需避免使用这一侧手臂提过重的物体。或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家长应嘱咐儿童患者不要玩弄导管的体外部分,以免损伤导管或把导管

拉出体外。

4.携带三向瓣膜式PICC的患者可否洗澡取决于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医生、护士可以建议你去洗澡,但注意不要将敷料弄湿。淋浴前可以使用保鲜膜将导管包裹严密,上下用胶布贴紧,淋浴后检查敷料有无浸湿,如有浸湿应请护士按照操作规程更换敷料。5.携带三向瓣膜式PICC患者治疗间歇期每7天由专业护理人员对PICC导管进行冲管、换贴膜、换肝素帽等维护;携带末端开口式PICC患者需要每日冲管,注意不要遗忘。6.携带三向瓣膜式PICC患者若得了感冒,在换药时应该带上口

罩避免增加感染。

7.输液时注意观察滴速,发现在没有人为改变的情况下滴速明显减慢。或发现导管体外部分在输液时出现漏液现象,要及时通知护

士查明原因,进行妥善处理。

8.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如有异常应及时联络医生或护士。

9.注意观察导管的肝素帽有无脱落、导管体外部分在手臂弯时是有无打折、破损,若有发生请(按正常情况下,导管不需要被夹闭。但是如果导管受到损坏,应该立即将导管加闭)妥善固定导管,及时

到医院更换肝素帽或连接器。

10.如因对贴膜过敏等原因而必须使用通透性更高的敷料(如:纱布)时,请相应缩短更换敷料和消毒穿刺点的时间间隔。11.当做造影检查时,请提醒医生不要通过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高

压推注造影剂。

三向瓣膜PICC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

1.输液前先推注10ml生理盐水确认导管通畅,禁止用该注射器

抽回血,以免发生导管堵塞。

2.每次输液后用10ml(儿童用6ml)生理盐水连续脉冲冲管并正压封管,禁止用静脉点滴或普通静脉推注的方式冲管和封管。3.输采血、输脂肪乳等高粘滞性药物后立即用20ml(儿童用6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再接其他输液。

4.妥善地固定好导管,避免活动时牵动导管。皮肤、导管、贴膜三者合一,排尽贴膜下的气泡。5.换药时观察并记录体外导管的刻度。

6.由于过度活动牵动导管而致导管体外部分破损、断裂时应立即修复导管以防导管滑落到体内。

7.顺静脉回流方向除去旧有贴膜,避免牵拉导管。8.如患者对贴膜过敏等原因而必须使用通透性更高的敷料时。请相应缩短更换敷料和消毒穿刺点的时间,发现穿刺点红肿时应及时

处理。

9.使用PICC输液时,应经常观察输液速度,若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10.换药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将透明贴膜贴到连接器翼行部分的一半处固定导管,使导管体外部分置于贴膜的无菌保护下。11.勿使用暴力冲管,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承受最大输液压力是25psi,可用此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严禁用于高压注

射泵推注造影剂等。

12.在进行维护后请在使用/维护表格上登记并签字 13.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

上一篇:《现代症候群》读书笔记下一篇:我学溜冰记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