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2024-05-02

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共8篇)

篇1: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方文静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消化肿瘤内科(211800)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体现。方法 将优质护理贯彻整个PICC置管过程。结果 通过穿刺前心理护理、操作时舒适护理,置管后健康教育等优质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置管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带管的舒适感,减少置管并发症。

关键词:优质护理;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效率。卫生部于2010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我科于2011年08月开始试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试点工作,由于PICC置管时间长,因此优质的护理对于导管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病人的满意度和基础护理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PICC置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使病人的痛苦降低,满意度和舒适度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我科行PICC置管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40~88岁,平均6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高中8例,初中及以下17例。职业:公司职员和企事业干部2例,商人5例,工人5例,农民16例。其中直肠癌1例,乳癌3例,结肠癌6例,胃癌11例,食管癌7例。留置时间35—269天。

2护理

2·1 置管前的护理

2·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并护送到床位热情的介绍自己和管床医生,主动向病人讲解一系列其住院所关心的问题,如需要准备什么个人的物品,呼叫器的使用、陪护床的使用、空调开关的使用、便器的使用等,并为病人打好第一瓶开水,告知病人可以吃什么,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呼叫护士,让病人非常安心的住院;另外我科实行的APN弹性排班,每个病人都责任到人,人人参与管床,使病人得到连贯完整的护理,每个护士管床不超过8张,并配备了床旁护理车,减少了护士来回治疗室取物的时间,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在病人床旁,以便更好地观察病情,也增加了病人对管床护士的熟悉和信任。

2·1·2置管前有效宣教,避免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由于我们医院是区县的综合性二级医院,患者大多数是周边的农民,患者往往对该项操作了解甚少,即使发给患者有关PICC健康知识教育小册子,患者也常常不认识字或是不理解,所以会更加的担心。因此护理人员在穿刺前,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地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解插管目的、方法、优点,术中配合要点,说明该项技术在本院已广泛开展,操作者经验丰富,只要患者配合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很少,或者由带管患者现身说法,以消除紧张心理,对于患者关心的问题如穿刺时间长短、是否安全、是否疼痛、穿刺后有无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以及对今后生活有无影响等,希望有经验的专科护士进行穿刺和得到高年资护士的指导等,我们都会一一的让病人都到满意的答复,由于之前我们都有很好的护患关系,病人也非常的信任护士,这大大的减轻了病人的紧张情绪,让病人足够的了解该项操作,也让病人非常放心的让我们操作。

2·1·3 置管前准备好用物,确定穿刺位置,熟练掌握穿刺的方法,防止盲目穿刺而出现并发症。

2·1·4 置管前教患者演练在穿刺中需配合的动作:头部贴近肩部,头转向插管穿刺方向。

2·2 置管中的护理

2·2·1 管床责任护士陪伴床边,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热情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感受和建议,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术中的相关知识,指导正确配合动作,给患者提供穿刺的感性认识和术中信息,以便患者了解置管的动态,鼓励患者更好的配合。

2·2·2 操作中操作者注意动作轻柔,做到稳和准,减少出血。术中应尽量避免让患者看到带血的棉球纱块、穿刺针等,避免穿刺针、带血的手套等从患者面前传递,增加患者的紧张度。疼痛是患者最难以忍受的,因此我们在置管中都运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2·2·3 PICC穿刺后,立即于穿刺点上方3 cm处沿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即将10 cm×10 cm的增强型透明贴有粘性的一面覆盖在皮肤上,保留5~7 d。增强型透明贴能够减轻疼痛,加快血管内膜的修复,为组织、细胞的再 生与修复创造了适宜的温度条件,且能阻止微生物通过,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地降低了留置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3 置管后的护理

2·3·1 健康教育

2·3·1·1 管床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后的宣教,包括术后第1天制动,第2天鼓励患者活动(握拳松拳、术侧上臂湿热敷, 3~4次/d, 20 min/次),可帮助患者建立侧支循环,避免出现上臂肿胀;叮嘱患者穿刺上肢不能剧烈活动,不要搓麻将,但不影响日常活动,如洗脸、看报纸、进餐等;洗澡应用冲澡方式,穿刺侧手臂至上臂适当范围用保鲜膜绕2~3圈等知识。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带管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对焦虑紧张的患者可以安排其与其他带管患者沟通、交流经验,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3·1·2 引导家庭成员参与患者导管的维护,在生活上与患者共同做好导管的维护。舒适护理需要家庭的共同参与,要求患者、家庭与工作人员一起制定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家庭的生理、心理、社会、宗教和文化需求。

2·3·2 防脱管的护理

对敷料的固定一定要牢靠,使用3M透明贴膜不仅牢固,还能随时观察穿刺点情况。当敷料松动或脱落时及时更换,并避免外力对导管的牵拉。交患者一卷纸胶布备用。在每次更换敷料时把导管全部包裹在敷料中。美国巴德导管使用厂家专门配备的白色固定翼固定。

2·3·3 带管患者出院指导 美国巴德、BD等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可留置体内1年,患者可能带管多次出入院,住院期间由专业人员护理,出院后责任护士做好出院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知识,避免提重、举高、用力甩膀活动,不要游泳、泡澡,每周回院换药和冲管,发现异常及时回院处理。在出院一周内有管床护士进行电话回访,随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并给予帮助。本院专设PICC门诊,每周二和周五上午都由专业护士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正确的维护和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会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结果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发放调查问卷显示:本组患者焦虑、紧张情绪能有效的缓解,减轻患者置管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带管的舒适感,患者家属能较快掌握导管维护知识,患者顺应性到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8%。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舒适的置管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质量和服务都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目前, PICC置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患者对此项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满足这种需求是护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已经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技术服务转变为今天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护士必须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利用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技巧,更科学、更专业地用各种手段为患者解除痛苦。在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中,笔者考虑精神因素对舒适的影响,运用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教育和指导,解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让患者感觉舒适,乐于接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得优质护理有效地发挥在各种细微处!

参考文献

宋蕊,高双友,袁凤辉,张小燕,陆昕 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预防机械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职业与健康 2011,01 李雨思,奚玉向,李伟英 舒适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应用31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02 崔慧敏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0,08

篇2: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摘要】 PICC技术能够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而带来的血管损害,也可以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通过规范PICC维护的护士管理、制定PICC维护操作规范和PICC维护流程、建立PICC导管的个人档案、强化PICC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等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干预维护中出现的问题,延长置管时间,积极配合患者完成了化疗治疗周期。【关键词】 PICC;维护;体会

PICC置管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沿血管走行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穿刺技术。PICC技术能够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而带来的血管损害,也可以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作为目前公认的最佳长期输液途径之一,这一技术也极易引发导管滑脱、血栓、静脉炎、导管堵塞和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加强PICC维护的管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带管期间的安全保证。

我科室于2010年1月开展了PICC导管门诊维护,对外院PICC置管病人用药间歇期进行就近维护,极大方便了患者和家属,对管腔堵塞、局部感染等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延长病人置管时间,配合化疗治疗顺利进行,深受患者的好评。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月—2011年7月我科行PICC置管维护患者83例,男23例,女60例,年龄14—60岁,乳腺癌68例,胃癌10例,恶性淋巴瘤4例,绒毛膜癌1例。

1.2 方法:

1.2.1 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维护室内定时消毒通风、干燥,每个病人均按常规进行置管护理。

1.2.2 更换贴膜方式自下而上揭去贴膜,经75%酒精脱脂三次待干后用碘伏消毒三次待干,再用75%酒精消毒待干,因人而异导管进行U、L、S形固定,透明敷贴型号为10*12厘米,自上而下贴紧皮肤。

1.2.3 用药期间用生理盐水冲管,用药间歇每周冲、封管1次,脉冲方式冲管,以正压方式封管,封管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

1.3 结果:出现并发症5例:穿刺点局部红肿化脓1例,导管堵塞2例,贴膜下皮肤出现红点、水泡2例,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均无提前拔管。

1.3.1 置管局部感染化脓每日进行消毒换药处理,用无菌敷料覆盖局部,3天治愈。

1.3.2 导管不完全堵塞用尿激酶边推边溶解血栓边回抽通管,再按正常冲管方法冲管。

1.3.3 贴膜下皮肤红点、水泡常规消毒后涂金霉素软膏,告知患肢制动抬高,很快好转。

护理体会

2.1 规范PICC维护的护士管理是成功维护的关键。进行PICC维护的护士必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工作经验,经PICC维护护士培训(内容包括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导管维护、并发症预防、观察何处理)取得资质者能熟练进行PICC日常维护和处理PICC维护中出现的问题。

2.2 制定PICC维护操作规范和PICC维护流程是成功维护的保证。制定维护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指导护士操作,对置管后的维护、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等环节实行各个击破。

2.3 建立PICC导管的个人档案是成功维护的基础。每一个护士维护时,详细评估PICC导管机能、患者置管处皮肤、患者情况、维护的情况等,并认真、真实的填写PICC导管的个人档案,使每一位进行维护的护士能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能比较全面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从而保证导管的维护延续性和及时性,利于总结护理经验教训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4 PICC置管带管时间半年至一年,在治疗间歇期多在家休养,因此置管后的健康教育常决定置管的成败。

2.4.1 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建立置管成功≠顺利用药的观念。通过对病人的健康教育一方面提高了病人对PICC置管进一步认识,让其认识到维护的重要性,使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导管维护,对发现的并发症早期症状及时干预,防止恶化,另一方面,帮病人解决维护问题,得到病人尊重和信任,让患者和家属养成遵医行为,提高自护能力。

2.4.2 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关心病人和家属,积极疏导病人,帮助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积极改善生活质量,指导多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及可口美味饮食,特别是化疗后体质虚弱更应该加强调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癌能力,有利于疾病康复。

2.4.3 教会病人自己观察穿刺点的情况,如有红、肿、热、痛等及时去医院复诊。

2.4.4 告知病人不当行为对PICC置管的影响。

2.4.4.1 剧烈活动造成回血堵管;洗澡、夏季汗湿后不及时更换贴膜;维护间期延长等等可造成提前拔管,强调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过度牵拉、暴力活动、及时维护的重要性,要求家属共同参与。

2.4.4.2 置管维护受季节影响,夏季气温高,有些病人出汗多,贴膜下满是细密汗珠,贴膜卷边与皮肤粘合不密切,增加感染几率,加强病人宣教,减少活动,避免到人多和高温环境,安心养病,延长置管时间。

2.4.5 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对每名PICC置管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其在家休养时导管的情况和病人的感受,收集病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带管舒适度,同时通过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促进护士学习专业知识,推动基层医院PICC置管的发展。通过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极大提高维护患者的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篇3: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PICC置入患者共118例。其中男75例, 女43例;年龄25~64岁, 平均年龄 (57.78±13.5) 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9例,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 脑干出血患者10例, 动脉瘤患者5例;深昏迷患者65例, 轻中度昏迷30例, 意识模糊患者10例, 意识清醒患者14例;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 其中4F导管40例, 5F导管78例;贵要静脉置入78例, 肘正中静脉置入30例, 头静脉置入10例。本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7.8%, 置管成功率100%。留置时间为18~152 d。纳入标准: (1) 重型颅脑损伤或脑出血患者, 病情危重, 适于>7 d静脉输液者。 (2) 经术前谈话,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无原发心源性疾病。 (4) 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 (1) 家属对风险告知存在顾虑, 拒绝使用PICC。 (2) 年龄>65岁。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 按随机化原则, 以患者ID号奇数为观察组, ID号偶数为对照组, 得取观察组58例, 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我科2012年1月成立PICC循证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为有PICC操作认证资质, 单独置管操作30例PICC以上护士担任, 主要针对本科室PICC置管提出循证问题, 以PICC、并发症为关键词, 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按“4S”模型进行文献检索与查证, 找到相关文献46篇[2], 结合神经外科患者特点提出以下循证问题: (1) 测量方法; (2) PICC穿刺点渗血; (3) PICC导管阻塞; (4) 机械性静脉炎; (5) PICC送管异位。观察组予常规护理, 对照组按循证问题, 制定护理措施予以干预。

1.3 循证护理应用

1.3.1 循证问题:

测量长度。

1.3.1.1 PICC导管操作指南, 目前PICC测量公认方法, 建议为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 但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此方法置入过深[3], 导管置入过深进入右心房, 易引起心悸、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检索有关文献, 在CNKI数据库上检索文章, 分析相关文献, 体外测量和静脉血管解剖不能完全一致, 实际之间有误差, 譬如穿刺贵要静脉较粗、直, 到达上腔静脉路径最短。目前除上述测量方法有以下测量方法: (1) 患者取平卧位, 手臂垂直呈90°, 至胸锁关节向下第3肋间再减去1~2 cm, 即一字法。 (2) 高玲认为[4]从穿刺点至胸锁关节+4 cm为最佳置入长度。

1.3.1.2 护理干预, 选择三种测量方法各20例患者, 观察对照组PICC置管患者胸片定位, 见表1。

如表1显示“一字法”导管尖端位置适当, 取消原来测量方法, 在科室推广使用垂直一字法进行测量。

1.3.2 循证问题:

患者置入PICC 24 h内渗血。

1.3.2.1 循证支持, 分析原因:

(1) 穿刺时未在皮下潜行, 直刺血管。 (2) 患者神志不清, 躁动不配合。 (3) 一次穿刺不成功, 反复穿刺。 (4) 吸痰时咳嗽, 造成胸腔内压力增高。 (5) 翻身体位不当, 压迫置管侧肢体, 造成血流不畅, 静脉压力增加。 (6) 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1.3.2.2 护理干预:

(1) 置管前了解患者凝血功能, 如凝血功能差, 暂不置管。 (2) 掌握穿刺要领, 皮下潜行0.5~1 cm再刺入血管, 置管成功后按压3~5 min,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 必要时沙袋压迫穿刺点。 (3) 避免在置管侧测量血压, 翻身后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5]。

1.3.3 循证问题:

PICC堵塞。

1.3.3.1 循证支持, 分析原因:

(1) 液体滴空, 静脉血回流。 (2) 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 (3) 患者躁动, 至输液不畅。 (4) 输注脂肪乳、右旋糖酐等浓度较高液体未及时冲管。

1.3.3.2 护理干预:

(1) 输液时加强巡视, 避免液体滴空回血。 (2) 掌握正确冲管、封管方法。每次输液前用20 m L生理盐水冲管, 输液后先用生理盐水冲管, 再用肝素钠盐水2 m L封管。注意均使用>10 m L注射器。 (3) 躁动患者注意保护性约束。 (4) 输注脂肪乳、右旋糖酐等液体后先冲管, 再输其他液体, 防药物微粒沉积在导管壁。 (5) 如发生导管阻塞, 不要轻易拔管, 先拍片定位, 排除导管异位、扭曲打折。连接三通用5000 U/m L的尿激酶利用负压的原理溶栓。

1.3.4 循证问题:

置管成功后一周内沿静脉走向出现索状红线, 局部发红、肿胀、热、疼痛。静脉炎是PICC常见病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为18%[3]。

1.3.4.1 循证支持, 分析原因:

(1) 选择血管不当, 选择的血管较细、弯曲、有静脉瓣, 导致送管不畅, 对静脉血管壁产生刺激。 (2) 送管速度过快, 导管在血管内未被推直强行送入。 (3) 因神经外科大部分是意识障碍患者, 置管时患者不配合, 穿刺时躁动, 部分患者屈肘过度。 (4) 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条件差, 反复穿刺。 (5) 患者紧张, 情绪不稳, 血管平滑肌收缩。

1.3.4.2 护理干预:

(1) 置管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紧张心理, 争取患者配合。正确评估血管, 选择弹性好、粗、直血管, 首选右侧肢体, 贵要静脉, 次选肘正中静脉, 最后选头静脉。 (2) 穿刺成功后, 缓慢、匀速的送管, 避免送管太快对血管内膜损伤。 (3) 躁动患者汇报医师, 必要时适当药物镇静。 (4) 操作前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手套上滑石粉, 使用无粉手套也要冲洗起到润滑作用。有文献报道, 置管成功后在置管侧肢体热敷, 可起到预防机械性静脉炎作用。

1.3.5 循证问题:

送管过程导管异位, 未到达上腔静脉。

1.3.5.1 循证支持, 分析原因:

(1) 送管过程中体位摆放不正确, 造成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本组有3例异位在颈内静脉。 (2) 送管速度过快, 动作粗暴。 (3) 患者静脉畸形[6], 本组有2例, 送至上臂约16cm处, 导管送进困难, 分析可能与静脉畸形有关。

1.3.5.2 护理干预:

(1) 送管速度不要太快, 速度均匀, 缓慢。 (2) 送管时保持上臂与身体呈90º, 送至颈内静脉处时, 患者头偏向置管侧, 必要时压迫颈内静脉, 防止导管送入至颈内静脉。 (3) 清醒患者及时询问患者, 听取患者主诉, 及时调整导管长度[6]。 (4) 置管结束后立即拍胸片定位。导管未置入上腔静脉者, 重新调整至上腔静脉。必要时连接生理盐水边推注边送管, 利用液体重力将导管送入。

2 结果

表2结果显示, 利用循证护理明显降低PICC置管的并发症, PICC渗血率由原来的13.8%降至6.67%;导管异位发生率由原来的6.9%降至1.67%, 且经重新送管后均送入上腔静脉;导管阻塞和机械性静脉炎有原来的3.45%和5.1%降至0。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以客观依据为主, 以临床护理经验为基础, 以最佳证据为指导, 将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 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使护理工作有证可循、有据可依[6]。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 患者昏迷或躁动, 置管过程中多不配合, 针对置管过程中出现测量长度的方法、PICC渗血、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送管异位等问题按照循证思维提出循证问题, 并予以护理干预, 提高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过程的认识, 规范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的行为, 降低并发症。本组开展循证护理60例患者, 发生的4例PICC穿刺点渗血, 一例导管异位问题, 均能有效处理, 较观察组效果明显,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由原来的94%提高至98%, 且采取补救措施后成功率100%。所以针对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开展循证护理, 能有效降低并发症, 是一项可行有效的护理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 对60例PICC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58例患者予常规护理, 针对置管过程中测量方法、PICC穿刺点渗血、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送管异位等问题按照循证思维提出循证问题, 并予以护理干预, 最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循证护理组P ICC患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解决PICC置管过程中问题, 降低并发症。

关键词:神经外科,循证护理,PICC

参考文献

[1]张宏, 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42.

[2]芮治昊, 葛容.循证护理在预防PICC术后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12, 40 (4) :486.

[3]刘密.循证护理在PICC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1, 19 (7) :1235.

[4]高玲.两种体表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9) :2223-2334.

[5]肖石丹.3例PICC术后出Ⅲ度渗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8) :55.

篇4: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关键词】 PICC置管;胸外科;肠外营养;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06-02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静脉输液的可靠通道,PICC置管可避免肠外营养液浓度、渗透压和化学刺激对外周血管的影响,比外周静脉更具有优越性[1]。但PICC留置期间,也有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置管感染、导管阻塞、静脉血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的影响患者治疗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为保证胸外科患者正常的肠外应用,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肠外营养期间的PICC置管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胸外科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明确诊断,采用手术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部患者于术后1d开始肠外营养。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排除皮肤病患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5.8±12.7岁。食管癌16例,肺癌23例,恶性胸腔积液6例,纵膈病变5例。置管长度40-55cm,置管时间7-9d。

1.2 方法

1.2.1 置管所需材料 选用法国美德公司的规格为F4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3M无菌敷贴、约250ml生理盐水,注射器、无菌手套、无菌棉签、止血带、肝素帽、脱敏胶布

、碘伏棉签等。

1.2.2 护理方法

1.2.2.1 置管时的护理 尽量选择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而不选择头静脉。穿刺前用注射器抽取盐水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穿刺时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其穿刺侧手臂与身体成90°,进针角度为15°-30°,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血管平行继续推行1-2cm[2]。仔细测量置管长度,送管时动作轻柔缓慢,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损伤。导管进入肩部时,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3]。置管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观察有无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送管,在不影响治疗情况下尽量用较细导管,还可帮助调整体位,可使导管后退约2cm,再使导管角度和上臂位置充分调整后缓缓推进导管,用包内镊子夹住导管缓慢送入套管内送入至预定长度。用20ml注射器抽回血,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用蝶翼固定导管于穿刺点下端,穿刺点放一块方纱布,覆盖于无菌透明膜固定好,连接肝素帽,正压封管。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网状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24h。

1.2.2.2 置管后护理 置管手术结束后及时进行X线片的拍摄以确定导管具体位置;置管成功后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包括导管种类、置入长度等。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炎性渗出物、导管有无脱出、局部疼痛。每天静脉输液后用0.9%生理盐水容易冲管,若发现导管中有血凝块应及时抽出[4]。注意保持局部干燥清洁,置管次日更换穿刺处敷贴,换敷料时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妥善固定管道,告知患者管侧上肢切勿剧烈运动,勿过度弯曲,伸展,以免导管滑脱出。在患者情况稳定的前提下嘱其做握拳运动,沿置管静脉走向皮肤外涂喜疗妥药膏,以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每5-7d更换敷贴及正压接头1次,夏季可缩短更换时间,如有潮湿,卷边应随时更换。

1.3 统计学护理 资料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营养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 果

全部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置管过程中均无死亡病例,无1例导管滑脱、感染、阻塞出现,无营养物质渗漏。置管时间7-9d,3例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湿热敷后缓解。营养期间无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患者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体重无明显下降,无营养不良和切口愈合不良等。

3 讨 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深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PICC是可见性穿刺,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适应证广、费用低等特点[5],是胸外科患者术后值得应用的肠外营养供给装置。但PICC作为一种异物置入静脉,从穿刺到置管成功后维护及拔管,并发症发生几率高。静脉炎、静脉血栓和堵管都是PICC置管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在对胸外科患者通过PICC进行肠外营养过程中,加强护理,本着严谨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敷贴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穿刺后以网状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24h减少局部渗血,正压封管减少了堵管的发生,握拳运动及应用喜疗妥外涂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的观察,及时防止导管滑脱、导管堵塞,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PICC的自护能力。结果显示,50例PICC肠外营养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营养状态良好。综上所述,加强PICC置管期间的护理有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力和手术效果,很好地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淑民.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15):116.

[2] 高媛.综合护理干预对胸外科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7):1533-1534.

[3] 付加梅,孙红梅,黄宇华.PICC置管在胸外科肿瘤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7):1504-1505.

[4] 葛轶群,陈敏军,白平.PICC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8,7(6):39-41.

篇5: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集笔者所在科2014 年5-11 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 例临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0 例、女40 例, 年龄15~70 岁, 平均47.2 岁, 均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其中肺癌30 例, 胃癌18 例, 乳腺癌8 例, 卵巢癌15 例, 白血病10 例, 结直肠癌14 例, 肝癌3 例, 脑外伤昏迷2 例。应用的材料均为巴德单腔三向瓣膜导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5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方法。患者取完全平卧位, 将超声引导设备摆放在适当位置, 调整角度, 嘱患者手臂外展与自己身体呈90°, 然后扎上止血带, 用探头探查肘关节以上而且最好是选择上腔静脉作为靶向血管, 找准位置后在该位置作上标记, 然后松开止血带。操作者准备完毕后就可以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穿戴完毕后用无菌消毒剂消毒整个穿刺肢体上臂至肘关节附近, 铺上无菌孔巾, 保持探头无菌要用上无菌探头套。操作前准备好导针器套件, 操作者手持无菌探头紧贴皮肤垂直 ( 操作全程必须保持此角度) , 探查肘关节以上内侧上腔静脉的图像。穿刺前在超声引导下再次评估血管, 用麻醉剂行局部麻醉, 将穿刺针插入导针器与分离的导针孔内, 保持穿刺针的一定方向、角度, 一边观察超声仪屏幕一边进针。再在穿刺点边缘用麻醉剂行局部麻醉, 扩皮刀沿穿刺点上方0.3 cm进刀以扩皮, 需要检查扩张器和撕裂性置管鞘是否旋紧, 将导丝尾端穿过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沿导丝送入血管后, 右手将扩张器和导丝一同撤出, 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压鞘尖端处止血。将备好的PICC导管沿外鞘送入血管, 导管送到所需刻度位置, 核对完毕, 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后记录[2]。2 例穿刺口局部感染, 处理后正常;脱管1 例, 重新剪裁后正常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和表2。

3 讨论

通过查阅文献[3-5], 护理对策可分以下四点: (1) 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感染。预防措施为: (1) 每天消毒换药, 使用纱布敷料, 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 (2) 做穿刺点分泌物培养, 及时、彻底清除分泌物。 (3) 微波理疗或穿刺点局部应用2%碘酊消毒; (4)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寒战等症状时按血流相关性感染处理。 (2) 预防静脉血栓。预防措施为: (1) 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 (2) 减少在置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3) 加强置管后的健康指导 ( 抬高肢体、避免受压、不适及时报告处理等) ; (4) 加强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 ( 如握拳、热敷、早期理疗、药物配伍禁忌、正确冲管封管、拔管时回抽血、预防性用药等) 。处理措施为: (1) 绝对卧床1~2 周, 抬高患肢超过30°, 避免外伤按摩局部, 以免造成栓子脱落造成危险; (2) 指导做握拳动作,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 (3) 50% 硫酸镁湿敷、微波理疗; (4) 遵医嘱溶栓和抗凝治疗; (5) 观察患肢皮温、皮色及动脉搏动情况, 以利于判断操作后的疗效; (6) 溶栓一疗程后复查B超, 了解溶栓效果。 (3)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包括机械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临床表现为于穿刺点上方沿穿刺血管走行出现红肿或水肿、疼痛、静脉条索状改变、硬节等。其中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应该选择合适导管、置管部位、置管时机;正确摆放置管位置, 严格规范置管操作;早期干预, 防之未然。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有: (1) 操作前保持手卫生; (2)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 标准化维护; (4) 做好出院指导以保持护理的连续性; (5) 居住房间注意通风, 必要时紫外线消毒1 次/d。 (4)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感染。预防措施为置管后24~48 h内减少置管上肢活动, 禁止提重物, 穿刺口加压包扎。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优于传统的置管方法, 临床疗效得到肯定, 克服传统PICC置管方法因血管被反复穿刺后引起的损伤反应, 穿刺时血管隐约可见或者只能凭借手触摸定位血管位置和深浅, 以及出现的渗出、肿胀等不良反应现象, 从而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置管中最好选择在上腔静脉进行穿刺, 它的优势在于血管较其他位置血管粗, 同时置入导管的长度大大缩减,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同时在送入导管时难免会碰到或损伤血管内膜, 而血管内膜受损会导致血管粗糙不平, 则影响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形成沉积和黏附, 从而激发一系列的凝血反应[7]。据统计, 在导管留置时间超过1 周后, 由于输液接口导致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51%, 这与不规范操作有很大关系。另外, 来自皮肤的致病菌是感染的重要来源。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可以大大减少血管损伤,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还减少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实施操作的人员要求最好是经过塞丁格技术专业培训的PICC人员 (PICC专业医生和护士) , 这样才能进行严格规范操作。当然,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置管成功的关键[8]。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准确血管定位的特点, 在临床上大大减轻患者的置管痛苦, B超引导下PICC置管部位在上臂不影响患者肘部的正常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一些方便。总之, 该方法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相对较高, 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少等诸多特点, 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好评,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11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 (血管条件差) 的100例住院患者, 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可以找到最佳置管血管位置, 直观的显示了血管的解剖结构, 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PICC,靶向血管

参考文献

[1]卢敏, 王红梅, 杜敏, 等.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29-30.

[2]拾中瑜, 袁玲, 李蓉梅, 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PICC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6) :21-22.

[3]童瑾, 冯丽娟, 韩学惠, 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21) :46-47.

[4]杨京红, 陈月娟, 李莉, 等.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0) :224-230.

[5]王永凤, 李孟喜.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在穿刺PICC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5 (4) :1876-1877.

[6]龚萍, 陈传英, 孟爱凤, 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11 (5) :78-81.

[7]贺连香, 李倩, 张京慧.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33) :158-165.

篇6: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膜结核性病变,病变除累及软脑膜外,蛛网膜、脑实质和脑血管常同时受累,是最严重的结核病[1]。目前死亡率20%~30%,如延误治疗,就会形成颅内高压、脑积水、脑水肿、蛛网膜粘连及椎管梗阻等并发症。后期可形成脑软化、脑坏死或脑疝而导致死亡。经临床证明,早期的诊治和周密的护理是治愈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前提。所有患者都给抗结核药物治疗、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椎管内注药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降低颅内高压需要长期反复使用甘露醇,而20%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利尿脱水剂,药物的浓度高、需要的滴速快且1天需多次用药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甘露醇对周围小血管有强烈刺激,如果渗漏就会使组织坏死。近年来,随着PICC置管的广泛应用,在结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中尝试采取PICC静脉给药途径,确保了甘露醇能准时、快速的滴入,静脉用抗结核药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现护理体会如下。

临床资料

每年收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约近20例,现已对8例患者实行PICC置管术,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80岁,住院时间60~150天。

PICC置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对操作者的要求: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获得操作证的护师担任。

选取合适的适应证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经济情况决定是否采取PICC置管,如重症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项强,昏迷,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安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可采取PICC置管术。

置管前有告知义务:操作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PICC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做到心中有数,消除顾虑,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选取材料:选取质量较好的进口的三向瓣膜式导管,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最好选择右侧肢体的肘窝下两横指处。

方法:患者取卧位,床头抬高约15°,由两位护士参与,1位护士操作,1位护士协助,站在患者右侧,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后,做标记,严格消毒,消毒范围>10cm,待干,预先测量好长度,将PICC导管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修剪导管并妥善固定。

检查PICC导管的确切位置:穿刺成功后,为确保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上1/3处,应为患者进行X线摄片检查,确定在上腔静脉后即可使用,若发现尖端异位,应立即处理。

PICC置管后护理

敷料的选择及更换:在穿刺部位可覆盖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敷料,棉质敷贴优于透明敷贴。管置后24小时需更换敷料。之后每周需要维护1次,最长不能超过10天。以下情况应缩短更换间隔时间:出汗;穿刺处局部感染;油性皮肤;敷料松脱、污染、破损,必要时随时更换。更换敷料时,应从下往上揭除敷料,用碘伏自穿刺点向外顺时针消毒3遍,逆时针消毒3遍,再用75%酒精以同样方法消毒3遍,待干后贴上敷贴,固定牢固,防导管脱落。

冲管及封管方法:在每次输液前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在输液结束后,用10~20ml生理盐水,采用脉冲方式注入,冲管及封管剩余最后1ml液体时,要求一次性全部注入,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确保导管内完全是封管液,达到正压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

维护要点:成功地进行PICC置管术是静脉输液治疗的第1步,正确而有效的维护技术则是PICC导管能正确使用、完成治疗计划的重要保证,否则会发生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断裂和移位、阻塞等并发症导致拔管。因此,护理部制定并严格执行《PICC使用管理规定》,规范正确的维护时间、正确冲、封管及更换肝素帽、适时更换敷料等操作流程。有效预防导管相关的并发症,维护了导管的功能,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维护时间:导管置入的第1个24小时,当天治疗,輸液完大分子后(如脂肪乳、甘露醇、50%葡萄糖等),输血后,连续输液12小时,输液间隙每7天护理1次,如遇穿刺点感染、贴膜松动和潮湿、肝素帽破损或有血迹等情况时应及时维护。

更换肝素帽:正常情况下每7天更换1次,如肝素帽有损坏或有血渍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将旧肝素帽取下,用酒精棉球对导管的螺纹口外周消毒15遍,肝素帽经生理盐水冲洗排尽空气。对使用末端开放导管时,注意导管与肝素帽分离时关闭导管,以避免气栓。

防止导管脱出:对于烦躁不安,躁动的结脑患者,加强巡视,防止其无意识的自己拔出导管,必要时使用床档、约束带,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每天对导管的深度进行交接班;给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时,应避免牵拉导管,防止导管脱出。

导管堵塞的处理:如果输液不畅,应先仔细检查导管的体外段是否有打折、扭曲,随时处理保持顺畅。如果有血栓形成,堵塞导管,可采用回抽法或采用肝素或尿激酶溶栓法,使导管通畅,然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每次洗澡时术侧手臂应套一塑料膜防打湿,尽量采用沐浴。平时术测手臂不易剧烈运动,以保护PICC导管。

拔管护理:当治疗结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如导管异位,严重静脉炎要及时拔管。拔管后要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胶布固定24小时。嘱患者拔管后24小时内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讨 论

PICC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方便快捷,可由护士单独操作,可在病房内完成。②留置时间比PVC长。如果维护好可保留6个月,甚至1年。不影响日常生活。

③穿刺成功率高,避免多次穿刺对血管造成的埙伤,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④能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现已被证实已被广泛推广,为一条无痛性的输液渠道[2]

PICC具有以下缺点:PICC管的材质比较昂贵,每次输液前后都要冲管,且每周需要维护,更换敷贴,无疑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组织脱水剂,静脉输液时需快速滴入,要求15~20分钟滴完,如果超过20分钟就会氧化成葡萄糖,失去其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使用PICC置管用药可以保证快速滴入甘露醇使结脑患者增高的颅内压得到及时明显缓解,使抗结核药物及对症治疗药物能及时、准确的输入患者体内。

PICC置管为结脑患者创造了良好的给药途径,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痛苦,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准确及时,保证了药物的疗效;减轻降颅压药物对静脉的强烈刺激,使输液变得简单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经过实践证实和检验,提倡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使用PICC给药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红艳.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2:126-127.

篇7: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体会

音乐护理 (Music Nursing Care) 是指利用对患者身心健康有良好作用的音乐, 通过背景音乐的方式, 提供一个有利于患者在精神、心理、身体、社会等方面康复的护理环境[4]。护理先驱南丁格尔在其《护理手记》第4章“声音”一节的结尾, 有专门针对音乐护理的解释。音乐护理的机制包括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2个方面。生理作用方面, 音乐护理机制比较复杂, 医学界和护理界有着很大的争议, 但主要集中在神经内分泌调节、物理共振等方面;心理作用方面, 主要反映身心需求和音乐联想作用等方面。在国外, 二战中美国野战医院用音乐减轻伤员痛苦, 1950年美国音乐护理协会成立, 标志着音乐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诞生[5]。1979年, 美国刘邦瑞教授第一次把欧美音乐治疗学介绍到国内, 迄今为止, 全国已有5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护理治疗。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多元文化护理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 音乐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亦愈来愈广泛。本文从缓解早产儿PICC置管中血管痉挛方面对音乐护理进行了探索,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的早产儿30例, 男18例, 女12例, 胎龄28~35周, 体重0.9~2.0kg, 其中体重0.9~1.5kg14例, 1.5~2.0kg 16例。将此30例按体重和胎龄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 对照组15例。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身长、Apgar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干预方法:采用美国优特公司单腔PICC导管, 型号1.9F, 常规方法置管。对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早产儿, 对照组以给患儿安抚奶嘴安抚, 按摩痉挛血管上方皮肤等方法缓解血管痉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音乐护理, 选用温馨舒缓的胎教音乐, 音量50分贝。每间隔2分钟至音乐播放完毕。

观察指标:由责任护士详细记录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疼痛刺激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 (NIPS) 记录评分, NIPS总分为6项之和, 分值0~7分, 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重。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干预前疼痛评分、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别;干预后, 两组疼痛评分均降低, 血氧饱和度均先降低后回升, 而相同时间内对照组疼痛评分较观察组高, 血氧饱和度恢复速度较观察组慢。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疼痛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2分钟、3分钟时对照组疼痛分值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 提示音乐干预可以减轻患儿对疼痛的敏感性, 见表1。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干预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音乐干预可以缩短血管痉挛时间, 有效缓解血管痉挛, 见表2。

讨论

音乐护理是指在整体护理中, 利用对患者身心健康有良好作用的音乐, 通过背景音乐的方式, 或指导患者个别选听一些乐曲, 从而更好地提供一个有利于患者在精神、心理、身体、社会等方面康复的护理环境[4]。临床实践证明, 适宜的音乐可以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 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从而在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分娩等, 使病人呼吸平稳, 血压、心率稳定, 有助于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 并可通过影响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 而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5]。尤其对不能用语言交流的孩子, 使他们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到音乐中去, 忘记疼痛给他们带来的不适, 分散注意力, 减少躁动和焦虑, 使压力性事件如介入性操作顺利进行。

音乐护理作为一种身心护理方法, 可通过影响内啡肽、儿茶酚胺等物质的释放, 促使其情绪镇静、放松。本文研究显示音乐护理在PICC置管中缓解早产儿血管痉挛有肯定作用, 有利于患儿的疾病恢复和生长发育,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PICC置管的功效。

音乐干预是投资少, 实施方便, 客观, 无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的一种辅助性护理措施, 在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音乐干预必将随着中国护理人员素质及服务对象素质的提高得以推广、普及。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护理对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30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 对照组在置管过程中出现的血管痉挛, 采用按摩穿刺点上方血管及非营养性吸吮安抚患儿;观察组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进行音乐干预。记录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后疼痛评分和血管痉挛缓解时间。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后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疼痛评分、血管痉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护理在缓解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血管痉挛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能明显改善患儿焦虑情绪和疼痛反应, 缩短血管痉挛时间。

关键词:音乐护理,PICC,早产儿,血管痉挛

参考文献

[1] 楼晓芳, 马美芳, 施小定, 等.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98-99.

[2] 齐榕.利多卡因在PICC置管术中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 2012, (9) :183.

[3] 朱晶, 冯梅, 符小敏.音乐治疗对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 :3-4.

[4] 黄秋嫦, 余瑾.音乐治疗与音乐护理[J].广州医药, 2005.36 (6) :70-72.

篇8:PICC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PICC置管术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37-01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肿瘤内科现在常见操作技术,可有效保护肿瘤患者的浅静脉,减少化疗药物渗漏事件的发生,为特殊药物开辟新的静脉通道,便于持续静脉用药及时化疗的开展等。同时其具有操作安全,维护方便,创伤小,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不易脱落等优点[1,2]。作者近15年来对PICC置管后的患者不断总结护理经验,有效地减少了置管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将置管后的护理工作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放疗病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28~78岁,平均53岁。其中脑胶质瘤23例,肺癌脑转移10例,宫颈癌8例,鼻咽癌6例,食管癌3例。留置时间最短的35天,最长的达260天,平均147.5天。导管置入长度40~50cm,平均45cm。其中1例带管出院后未按时封管而堵塞拔管,2例出现刺激性静脉炎,经金黄散外敷后继续留置,其余均因为治疗结束而拔管。50例PICC置管患者均未发生药物渗漏。

1.2 操作方法。

1.2.1 用物准备。材料选用德国贝朗医疗股份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内含硅胶导管一根,可撕裂式套管针。另备无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止血带、碘伏、胶布、20ml注射器、敷贴、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

1.2.2 患者体位。平卧位,暴露手臂外展90°。

1.2.3 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1.2.4 置管。根据患者身高测量所需导管长度,消毒穿刺点皮肤,范围为上臂中段至前臂中段20cm,连续消毒3遍。铺无菌巾,扎止血带,戴无菌手套,用带有可撕裂鞘的穿刺针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将穿刺针和可撕裂鞘一起向前送,直到进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固定好管鞘抽出穿刺针。通过管鞘置入导管,速度宜缓慢,以免损伤静脉瓣。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病人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在到达预定长度时,停止插管,向回拔出管鞘,握住侧翼将鞘完全撕开,抽出导丝。用注射器通过导管抽回血,以确认导管在静脉内。安装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用稀释肝素液(NS 250ml+肝素钠12500u)正压封管,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止血。固定体外导管,无菌纱布包裹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胶布固定。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PICC置管的必要性、优越性,同时说明在置管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1.2 签订知情同意书。在患者及家属通过后,把知情同意书给患者本人签字,将复印件给患者,使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PICC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严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2.1.3 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向患者交代置管前应先洗澡或清洗穿刺侧肢体,并保持情绪稳定。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平卧,头偏向对侧,戴口罩,是保证穿刺、避免感染的重要的因素。

2.2 术中护理。

2.2.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证穿刺室整洁和消毒合格,穿刺护士对穿刺处皮肤用碘伏消毒3遍,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2 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协助穿刺护士應观察患者,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局部出血或其他的不适时,均提示有并发症的可能,应立即停止穿刺并予相应处理。

2.2.3 置管固定。置管成功后用透明敷贴覆盖,并注明置管时间、长度。X线摄片提示:导管末段到达上腔静脉第三~四肋间,用125U/ml肝素盐水封管,接肝素帽,方可接输液器输液。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常规护理。①每次输液前观察导管固定是否定位,严防导管拖出。②每日进行输液接管时,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肝素帽,然后用>10ml注射器推入0.9%氯化钠溶液20ml,方可进行常规输液。③加强置管处皮肤的护理。夏季一般每周2次更换贴膜,其他季节可适当延长更换时间,但不应超过7天,若发现透明敷贴内皮肤红肿、渗液或渗血,应及时更换而不拘天数。更换贴膜方法如下:用0.5%安多伏以置管为中心螺旋式向外消毒皮肤,范围>7cm×7cm,待局部干燥后,贴上新贴膜。

2.3.2 术后封管要点。①保证导管内有液体充盈,输液后封管时应注意使导管全程均有抗凝剂。一般操作如下:抽取稀释肝素盐水5ml正压封管,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封管液余0.5~1ml时边推边退针,以保证管内正压,避免导管尖端形成血栓。②当导管发生布冯阻塞时,可采用尿激酶1000u/ml3~5h,待血块松动后用力回抽,切忌将血栓推入血管内。

2.3.3 输液护理要点。①因上腔静脉压力较周围静脉压低2~4cmH2O,血容量不足或深呼吸时可降低至0甚至负压,易使空气进入形成气栓甚至突然死亡。所以输液过程中应及时更换补液或封管,严禁液体流空。②静脉推注药物时也应脉冲式方法。③输入脂肪乳剂或卡文时不可放在最后1瓶输入,并每4小时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1次,血浆或血制品因可形成纤维粘连阻塞导管,输注前后均应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并更换肝素帽,正常情况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

2.3.4 其他。①尽量不要从置管内抽血化验,因肝素可稀释血浆造成检验误差。当外周静脉穿刺存在困难而需要从留置管抽取时,切忌应除去适量已稀释的血液。②严防肿瘤患者自行拔管。有些恶性肿瘤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会将置管自行拔除。为此,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理变化,细心做好其心理护理工作,严防此类事件发生。

总之,PICC置管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痛的静脉给药途径,减轻患者的穿刺痛苦,解除化疗药物外渗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治疗依从性[3,4]。只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和上述护理要点进行精心护理,就能有效地防止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韩毛毛.倪冀一.陈玲 老年患者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44-845

[2] 张振香,刘訚訚;刘世平等.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7年护理管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923

[3] 杨静.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09,24(6):738-739

上一篇:伊朗核问题下一篇:小学语文二年级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