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2024-05-06

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共9篇)

篇1: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成 都 太 班级:姓名:何泉俊 古 里 调 查 报 告

2015级环艺4班 2015130186

杨卿诚2015130189

目 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二、三、四、考察目的1 考察内容 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

第二部分:考察分析

一、地理位置

二、空间极其相邻环境

三、空间区域

四、对该空间进行的评价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

一、改进建议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考察目的:

1、从中学习场地研究的方法。

2、深刻理解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3、提高设计能力。

4、为设计方案提供支撑依据。

5、丰富设计成果的内容,完善设计的逻辑体系。

二、考察内容: 这次考察,我们主要以外出采风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调研,同时进行设计元素采集,其中有建筑空间、园林设计公共空间等方面。

三、考察地点

成都太古里

四、考察时间:

2018年5月18日

第二部分:考察分析

一、地理位置

成都远洋太古里(Sino-Ocean Taikoo Li Chengdu)坐落成都中心地带,是太古地产(Swire Properties)和远洋地产(Sino-Ocean Land)携手发展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

成都远洋太古里位于春熙路,尽享优越交通和人流优势,比邻的千年古刹大慈寺更为其增添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别具一格,纵横交织的里弄、开阔的广场空间,为呈现不同的都市脉搏,同时引进快里和慢里概念,树立国际大都会的潮流典范。值得把玩的生活趣味、大都会的休闲品位、林立的精致餐厅、历史文化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让人于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时光。

成都远洋太古里于2014年起分阶段开业,汇聚一系列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潮流服饰品牌、米其林星级餐厅以及国内外知名食府。

二、空间极其相邻环境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成都远洋太古里位于城市中心的成都远洋太古,交通便利,北临大慈寺路、西接纱帽街、南靠东大街,并与成都地铁2号线及3号线的春熙路交汇站直接连通。同时又与历史悠久的大慈寺相邻,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一座总楼面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

三、空间区域

广场是太古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里就是项目的心脏,是时尚的舞台。好的街区绝不是只有一个广场,而是若干个广场的组合。每个广场,都是一批店铺的绝佳展示面。正如好的购物中心绝不会只有一个中庭一样。

不同于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还多出了地下空间,充分享有地铁带来的滚滚人流,使得项目可承载的品牌数量大幅增加,形成规模效应。相对地面的商业业态,地下一层的商业品牌影响力会稍差一点,但太古里巧妙的利用的两个主力店(IMAX电影院、方式)去把人流往地下一层拉动。地下一层由于电影院的设置,层高都做到6—8米,街道宽5—6米,空间舒适感相当好。

成都太古里从规划形态上看,是典型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提到此风格,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及上海新天地这两个项目早已被奉为业界经典。这种形态最大的好处是多元化的户外空间,结合广场和街道的尺度,特别容易形成宜人的商业氛围。只要气候适宜,户外广场绝对可以超越购物中心的中庭空间,成为天然的休闲、聚会场所。

四、考察评价

成都远洋太古里结构短窄密,符合人的尺度,令人熟悉,但又新鲜。空间与外围街区自然接壤渗透。“慢里”紧邻着寺庙,更多地讲求文化历史感、多层次景观、口袋空间、餐饮和外摆、暖色和暗下来的灯光,建筑挑檐和露台层层叠落,富有慢步调氛围,让人放松。“快里”,在对比下,更充满热闹、活力、悦动、时尚,建筑的格调也变得更加鲜亮、明快。商家的布局规划,依照这样的原则策略,不但各得其所,也在这样的叙事演绎下,各扬所长,用创意演绎和表情增添街区的多样性。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

一、改进建议

太古里的每家店为了多摆座椅,都摆的太规则了,而且座椅太多都是线条比较硬朗的,没有温馨感受,与周边的绿植和小品都不融合。

篇2: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2.2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技术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城市研究越来越普及的工具,20后结合时间维度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GIS)的出现为众多人文、自然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根据最新ISI检索,以historicalGIS为关键词和标题的论文分别在2007和后大量出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传统GIS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时间编码,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功能。虽然目前没有成熟的HGIS商用软件,但是很多欧美学术机构利用现有GIS进行了历史地图的数据存档、分析、再现等科研工作并提供社会服务。互联网的普及和WebGIS的发展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从专业应用到服务公众的桥梁,可以用互联网发布历史档案与研究成果的空间数据,甚至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收集市民反馈和注记的空间数据,如Philaplace.org和mappingdubois.org网站就是很好的实例,这些网站突出了公众教育和研究的循环,也体现了对普通市民记忆的尊重。

2.3南京开放空间研究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及新中国的省会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史料存档。笔者以多期历史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搭建起多维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图1)。将基础数据经过整理、校准后进行形态制图,重绘了与开放空间有关的公园、广场、水体、道路等元素,在ArcGIS9.3中进行了历时性的空间分析,结果见图2、3、4。从图中可知,利用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以全面地追溯南京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动因、结果,为规划决策、建成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了生动、准确的数据和开放的信息平台,赋予研究以“存史、资治、教化”的新含义。图2中,深蓝色为水体,红色代表距离水体直线距离超过500m,颜色梯度表示城市用地与水体距离,越趋向红色距离水体越远,受水体影响也就越小。由图2可以看到,南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中水体的面积、类型日益减少,其中点状水体减少最多,随着水体减少和形态简单化,缓冲带面积呈现更加急剧减少的趋势,这对于城市微气候和栖地必然产生持续的影响。随着沿路建筑密度的增加,视野通透区(可见区域)明显减少和碎片化,城市风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图3)。3个时期视野最开阔处的土地利用有所不同,分别是空地、农田、水体(1930),空地、公园、水体(1962)和公园、广场、水体(2007)。在这个过程中,沿街建筑从零星分布到沿街一层皮再到全面密集化导致整体可见视域的减少;水体可见性日益降低缘于水面本身的减少和建筑的遮挡;城市发展中,公园和街头绿地面积增加,其在视野通透区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图4可知,20世纪初期南京城内大型的自然山体、水体是公园建设的依托,1990年后广场大规模出现,多邻近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和广场面积的增加、路网的加密、桥梁的架设,使得其服务范围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其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如新街口和周边地区、城北地区、城东地区至今仍缺乏公园和广场,近年来这些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又加剧了公共空间缺乏的状况。

3结语

篇3:城市区域规划与开放空间

关键词:区域规划,空间结构,开放空间,步行空间,亲水空间

前言

城市的职能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之一, 它决定了城市怎么发展、怎么开发。一般城市基本职能是发展经济, 发扬城市的政治、文化。当然, 城市主要还是为了城市居民的居住, 服务居住人民。也有些大型城市, 它或许能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所以, 在城市区域规划和开放空间时需要特别谨慎, 了解城市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经济环境一起抓, 不能马虎每一个环节。

一、城市区域规划

要想更好的开展城市区域规划,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城市区域规划。它是为了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上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包括区际和区内) , 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 后者是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区域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条件, 明确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这需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历史地位、现在的发展状况等, 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

我国大多数城市面临着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脚步加快, 导致人口剧增而资源却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压力。所以, 需要城市建设者合理进行城市区域规划, 这样才能跟得上全球化的脚步。我国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资源条件,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发挥该城市的优势扬长避短, 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

2. 发展城市却不破坏该城市历史遗留下的财富

如历史文物、古迹等。并且保护该城市的环境, 减轻或是避免不必要的污染。

3. 城市发展中, 让城市的道路设计和管线工程合理布局。

各部门各单位协调发展, 避免矛盾产生。

4. 对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发展趋势要有较为准确的预测, 以便于分期发展。

避免发展到后期, 随着人口的增加, 城市瞬间不堪一击, 难以适应城市各方面的压力。

5. 城市发展规划时, 要考虑到周边城镇的发展, 共同进步。

这样就能促进城市发展, 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发展中需要有正确的城市区域规划, 城市建设者脑子里面要有城市发展的蓝图。根据该城市的地域特色,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挥城市的特点。明确规划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现问题就需要迅速解决问题, 在后期还需要完善问题。规划的时候需要有超前的思想, 不能只顾眼前的问题。眼前的问题可能只是暂时的, 解决起来也会很简单, 但是对后期的影响需要建设者好好考虑。建设者需要掌握城市各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地域结构、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布局。这就需要建设者有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区域规划是一个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的工程, 规划的内容也很广泛, 各部门各单位需要相互协调, 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不足的问题。规划的方案需要在多方案、多目标、多方面的综合比较中挑选出来。

城市区域规划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内容庞杂的工程。需要有明确的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所以, 城市建设者任重而道远。需要他们用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来创造我们美好的城市家园。

二、城市的开放空间

1. 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

在我国新的发展形势下,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 供给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也越来越少了。城市的开放空间指的就是这些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及公园等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使用的室外空间。城市的开放空间是相对于实体空间而言的, 关键是在“开放”两字。开放的户外公共活动、休闲场所既可以让城市居民有一个娱乐休息的场所, 又可以改善生态坏境, 增加城市的生命力。

2. 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

(1) 城市的职责在于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所以城市的主要特性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会害怕孤独。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下, 如果没有一个让人们聚集的场所, 人们会感到更加孤独。所以, 城市需要有给人们一个开放的空间来满足人们的活动, 让人们有归属感。

(3) 城市应该有很强的包容性

开放的空间需要能容纳各类人, 不管是老人、小孩、有钱人、穷人等, 都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场所, 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活动。

(4) 城市开放空间经过了人工的完善, 有着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要对城市居民公开开放, 不加以任何限制。

3.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历来受到各城市的重视。城市的规划设计这一行业也兴起起来。但是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 不是很专业。很多设计者为了追求利益而不顾开放空间的功能性、服务性等,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糟糠工程。在设计中, 需要对城市整体结构有所了解。根据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以及景观、交通的需求来布局开放空间, 点、线、面相结合, 构建富有层次感的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有完善的空间的功能、结构和意象。

4. 城市开放空间的内容

(1) 城市广场的设计

城市广场是开放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是提供居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城市广场根据其功能和建筑特色主要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等。城市广场设计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及地域特色来建造。城市建造者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以多种空间景观让居民有丰富的景观感觉, 建造一些标志性建筑, 让城市居民对其有认知感和归属感。广场设计要平衡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关系, 让居民有舒适的、休憩娱乐的场所。

(2) 城市绿色空间的设计

城市多建设绿色空间, 不仅可以让居民有休憩游览的场所, 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绿色空间主要表现为各类公园。园林的设计需要层次分明, 让居民有回归自然的舒适感觉。城市的绿色空间作为“城市之肺”, 需要城市建设者着重考虑。

(3) 步行空间的设计

城市的街道是城市的血脉, 一个城市的顺畅街道是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实力的体现。步行空间主要是由商业步行街为主, 是为人们带来很好的游乐休憩的场所。步行空间一般需要烘托出商业气氛, 层次分明, 并能整体协调让居民很容易识别出来。

(4) 亲水空间的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 人们都喜欢戏水、玩水。一个城市的亲水空间的设计体现了城市的生命力, 也让城市更具活力。一般亲水空间包括喷泉、人工湖等水景。除了有观赏性, 外更重要的是让居民感受到城市的活力, 让城市更具有亲民性。

从19世纪提出城市开放空间这个概念以来, 受到了各城市建设者的重视。一个城市如果街道绿廊成荫、广场标志独特, 公园里面绿树、溪流交相辉映, 那么这个城市居民就会感觉到有极大的幸福感。城市开放空间要以人为本, 令整体感和层次感分明, 并具有该城市自己的特色。

三、结语

现在我国各个城市都在飞速发展阶段, 也存在这很多问题。城市的区域规划需要城市建设者保持清晰的头脑, 各单位、各部门相互协作,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且具有宏观思想。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要以人为本, 开放空间的建设为居民服务。让人们更能感受, 在城市这个大“家”中的“家”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究, 2003.

[2]肖华斌, 袁奇峰.国外开放空间规划模式综述[J].规划师, 2008.

[3]解伏菊, 胡远满, 李秀珍.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开放空间的格局优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篇4: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情味”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人情味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148-02

1 城市开放空间的冷漠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向市民公众开放、为城市各种公共活动、社会生活服务的空间场所,又可称为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或城市群中、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随着城市急剧扩张,大规模的景观广场和世纪大道比比皆是。然而那暴晒在太阳光下的世纪广场(见图1),还有那“亮起来”的街道并没有展现出热情洋溢的场景,而是千城一面。传统和特色在丧失,绿地空间在减少,城市开放空间透发着冷漠。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华丽的设计是为谁而作?尽管许多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极富创造性,然而它们往往离普通人的生活是遥远的、格格不入的。我们常说城市的开放空间其实就是城市的“起居室”,满足着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但现在有许多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似乎更多是为了供人们观赏,而不是用来为公众所使用。这些恢宏的、令人惊叹的开放空间设计正在使城市空间环境走向冷漠。

自从有了人类,便产生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中的开放空间。中世纪的城镇广场或方场通常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户外生活和聚会的场所,是集市和庆典等公共活动的场地,同时也是市民了解新闻、购买食物、谈论时政、观察世态万象的场所。

公共开放空间至今在许多地方仍是展示政治变革运动中众多拥护者力量的重要场合。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几乎每一次影响深远的呼吁政治变革的示威都发生在首都的大街和主要的广场上。今天城市大多数居民已经不再去露天市场购买食物、公共水井打水、去中心广场听别人发布消息。洛杉矶市市政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费弗说:“……人们常常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孤独、依赖于汽车……人们渴望步行的生活。人们正在寻求摆脱汽车的方式,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城市中心”。由此可见人们渴望公共生活,公共开放空间与人们密不可分。

现代城市空间不应是为神设计的,也不应是为领导者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所设计的。因而城市空间设计应注重普通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和情感体验。城市的开放空间的设计除应当满足一定基本功能外,还注重整个环境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从而避免当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受的是它的华丽与冷漠。

2 城市开放空间对“人情味”的呼唤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城市开放空间“人情味”的呼唤更加强烈。以往,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往往把美观与经济实用割裂甚至对立,片面的把美限于“观”, 认为单纯的“美”是一种社会进步。于是越来越多地城市空间设计追求这种“进步”,大小城市都出现了如出一辙的景观大道、各个城市千篇一律的景观广场,这些设计师们努力将这“最美丽”“最壮观”“最奢华”的设计奉献给人们。这时往往是把人们仅仅当成了观众,而不是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

现在,人们开始了解,城市中步行环境的重要性往往远胜于其美学的吸引力。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和服务有特殊的责任,而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充满“人情味”的公共开放空间应该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见图2)。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开放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怎样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具有“人情味”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其更加具有“人情味”呢?

具有“人情味”的城市开放空间是能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可亲可近、寄托心灵、富于意义的人性场所。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的内在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能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体味到这城市带来的“人情味”。

首先,让人性充分发挥。“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附录)。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宜。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好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例如,打破传统广场缺少绿地以硬地铺装或建筑为主的形式,适当增加绿化面积,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使其更加体贴人的心理感受。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城市开放空间“人情味”不仅体现在对“普通人”的体贴,还应体现在更需要关怀的特殊使用群体。例如老人、残疾人、学龄前儿童、青少年、病人等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充满“人情味”的开放空间是人们交流、分享、同乐、关注与被关注、有归属感的场所,离开了这些,城市开放空间便成了“没有故事的地方”,城市的开放空间便失去了它的深层意义,成为失落的缺少“人情味”的场所。

其次,感悟认识自然。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所谓“天人之际”。设计应以自然环境特征为依据。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都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我们的设计怎样更具有“人情味”。自然用特殊的语言向人类传达它的旨意:如何种树、如何蓄水、如何布局、如何让设计健康吉祥空间环境。可以说,自然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它以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向我们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故事,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因此,阅读自然便是感悟自然,感悟自然便是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便是认识我们人类自己。

再次,做“有故事”的设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应该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和地方社会特色,强化地理特征,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艺术手法和材料,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及文化主题。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把握好设计场所的主题和风格取向,突出城市个性和民族的地区性,开掘地方文化的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的风采,增强设计的生命力。在这种场所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一种形式。

不同的城市开放空间也像不同的人一样有着不同的“人情味”:有自己的个性、幽默感、各种文化情趣。可见,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要体现出“人情味”,就要可以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结合自然、结合人文、结合居民、结合城市、结合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基本原则。对于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过于重视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会造就失衡的或不健康的开放空间。

3 结 语

目前,人们愈发重视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但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领域仍然存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根本问题:创作思想的单向思维与封闭思维定式,以设计者主观的形式美标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评价准绳,过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而忽视了城市开放空间的终极目的——人类的生活质量。具有“人情味”的开放空间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为人而设计”。对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物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和对人群细分的关怀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因而,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承载者,城市开放空间从来也不应该服从于某种先验的美学观点,它因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人情味”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这才是设计的本源。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西蒙兹.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3] 芭芭拉·科瑞丝普.人性空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 吴弘.滨水步行带的空间与活动研究——杭州湖滨步行带的用后评价[D].上海:同济大学,2005.

篇5:办公空间 考察报告

大量图纸书籍、各种模型和材料堆放在各个角落,音乐和谈话声音此起彼伏,设计师们则埋头此中并乐此不疲地奋斗着,这是许多设计公司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是设计师们所熟悉的工作环境。然而,在这个设计公司,是不一样的情形,它明亮、整洁、纯朴但不乏生气和活泼。

前台位于大堂一侧,公司同样贯彻白色主题。从前台位置看公司大堂,白色柱子通过顶部的处理,显得别有情趣。前台门厅和交通要道用V字形联结各个部门,这种方式既最大化地节约了面积,也使得人流动向非常明确。在视线的终点,点缀一些鲜艳的色彩,一把红色的座椅,满眼的白色因这一点色彩显得更加洁净和生动。同样也将阳光更充足、景观更好的空间留给了员工。

总的来看,空间设计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很充分的利用空间,无论在功能使用方面还是在空间造型的艺术处理方面都尽如人意。室内交通空间以及相邻区域的隔断同时担负着重要的储藏功能,其外部看似只是一片完整的界面,其实内部分工明确,空间分割非常精确。界面的处理显得简洁而轻松,采用玻璃与白色玻璃材质相隔装饰,毫不影响视线的自由和空间的开放。通过对辅助空间、界面的设计以及对尺寸的精确把握,最终呈现出一种饱满、单纯的空间。这有点类似于东方艺术中的“留白”,张驰之间,虚实相生。室内的白色,一方面是一种设计手段,以表达这如同建筑一般的空间的抽象和微妙之美。空间的弹性利用也处理的很好,下面图片的一个办公区,既可以用来召开会议,在平时又可以用来作为阅览和创作交流的地方。

窗外昼夜更替,车水马龙;窗的另一边,被这片最纯的白色截取,整个空间,几乎所有的物体成为白色体块,没有上下、轻重、主次的区别,白色,甚至模糊了时间的界限,24小时都是那么纯净而明亮......白色,在他们自己的工作空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和独特的诠释。

篇6: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

1.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 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1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如今可达性设计的概念正在往外扩展为通用设计,不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样需要可达性设计;即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的行动功能为基本点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

对于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可达性反应了市民在空间中活动的难易程度,包括距离、时间、内容、费用等。活动场地、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可达性影响到人们尤其是残疾人、老人儿童的活动水平和质量。可达性设计反映在环境各个方面,如入口坡道、扶手、照明、铺地材料等。还应重视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如:采取防滑、防坠落等措防护施;植物的配置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品种。

2.1.2 设置各种功能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场所

在不同功能的区域内应结合各地段的环境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公共空间应对各种行为倾向提供支持,赋予空间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空间具有尽可能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空间的划分可以有多种灵活的方式,如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铺装材料以及其他景观小品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暗示。此外,空间环境设计要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并注意赋予它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使利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和设施。

2.1.3 注重与周边实体空间结合的连续性设计

在具体地段的点状空间设计中,要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进行连续性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并结合实体建筑空间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使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内外部空间均成为有效积极的空间,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2.1.4 注重微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对于外部环境的布置更要结合地段的风向、土地植被、当地气候等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使开放空间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宜人场所。影响户外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有阳光、气温和风等。点状开放空间的选址和设计应尽量满足夏季阴凉和冬季日照;设计师应事先进行场地日照分析,帮助决定哪些方法来提高可接受日照量或缓解不利效应。类似于日照阴影的需求变化,人们对风的需求也是依气候和时间变化的;点状空间周边的建筑物布局、道路方向、以及植物的行列种植都能影响风的强度和方向。

2.1 5 结合人文景观环境,建立“场所精神”

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空间是因为有文脉的积累和传承,因而赋予了这个场所具有存在感和精神内涵。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在点状空间设计中,通过结合城市人文景观布局,将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纳入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

2.2 线性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在国外,有关线性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公园道、绿道、绿色廊道等。1866 年由Olmsted 与Vaux 规划设计的第一条公园道,其最显著特点是把道路两边原先已有的分散、独立的天然和人工绿地衔接起来,形成公园道。1959 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作家威廉•H •怀特(Wil-liam H.White)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 tle,1990)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进一步定义延伸为线性空间: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随着现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色通道”进行研究,并逐渐产生了“绿色廊道”的概念。

2.2.1 连通性

在线性空间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扩大,单个“点状”空间日渐被孤立或与自然区域隔离。线性空间将这些点状空间连接,能阻止这些生态岛的进一步孤立,创造与城市建成区域的缓冲带和更多的自然栖地。同时,线性空间将公园、居住区、学校、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区的宜居性。

2.2.2 可达性

线性空间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们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Gobster(1995)在对芝加哥大都市区13 条不同绿道近3 000 名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绿道与住所的距离直接影响其使用格局。他说明了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 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年老的群体等特殊群体。

2.2.3 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

线性空间作为一种可替代性交通廊道,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交通方式。线性空间能够连接出行地和目的地,沿途具有美丽风景,使步行者和骑车人能够往返于其间。在城市内部的公园与绿色通道之间以及在绿色通道内部可建立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对于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小径,可以设置绿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路口,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

2.2.4 设计的人文关怀

线性空间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在绿道设计中,应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残疾人、滑板者等创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通行空间,促进其所连接的社区、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该在绿道的沿线附近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野餐区、健身设施、垃圾箱、商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2.2.5 生态和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线性空间的设计应具有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景观保护的功能。从生态保护方面来说,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地,并提供物种迁移的通道,并吸收和储存营养物,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景观特色保护方面来说,线性空间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开发,是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城市更新;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应避免更大范围内的均质性而导致失去文化景观特色。3 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要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由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看成是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研究城市__公共开放空间即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整合被设定为手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整合的内涵,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此意义上,整合就是对开放空间系统进行整理、组合,最终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过程,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13 ]。

点状空间以灵活的空间形态渗透到城市各功能空间内部,又保持空间的个体独立性;线状空间则连接重要节点和区域,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例如,公园可以看作是城市点状空间;而滨水区则既可以当作是线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若沿河的开发空间是如公园般的空间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滨河公园”;若是如人行道般的绿化空间,则是具有了线性空间的特征,也具有线性空间整合的功能,视具体形式而定。不管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广场、公园、绿带、街道、滨水区等,它们构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网络系统。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线性空间可以连接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等不同等级、类型的点状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的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的美学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线性空间的建设,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同时,线性空间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

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

而在长的线性空间中,在某个节点上融入城市广场等点状空间,可以解除线性空间的单调性。如音乐的节奏,在此有了一个小高潮。在景观节点和标志点处设置点状开放空间,为景观整体意象的塑造提供有效的衔接环节,使开放空间成为景观序列进程中的静态停顿点,增强景观序列的节奏感。并且,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并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结语

现代景观承载的功能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景观的意义被进一步丰富,成为被大多数人共享的、朴素的地域景观。其真正考虑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考虑到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使人类在聚居的场所空间里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阳光、空气、无污染的材料质地。

而公共开放空间正体现了景观的这个意义。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地是新鲜空气的“发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避灾、调节市区小气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有财产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主人还是过客;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蕴含着城市历史脉络、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传播着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篇7: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这类空间多指城市公园、广场、滨水空间、街道绿化等场所。其中多数空间是伴随着城市规划、改建等政府行为产生的,面积也相对较大,功能性较强,是居民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有部分因拆建、扩建等原因而形成的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的空间,大多只是简单的绿化或铺装,空间功能性相对较弱。

二、开放性空间的特点

1.空间边界的模糊性

由于城市空间分布较为密集,空间的涵盖范围往往会有一定的重叠,空间边界识别度也就相应变低,再加之玻璃等透明材质的应用也使得部分室内空间在视觉上具备了一定开放空间的特点。以日本难波公园为例,名为公园,实际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难波公园(NambaPark)是一个斜坡公园,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人们可以欣赏成群的大树、岩石、悬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人们徜徉在空中花园中尽享体验式购物的乐趣。难波公园颠覆了一味追求机器效率的工业化空间设计,打破了室内室外的空间界限,实现了城市森林中自然化、戏剧化空间场景的塑造,形成内部与外部景观的和谐与相互映衬,可谓集人文、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式体验购物的杰作。

2.影响范围的扩大

随着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私家车普及与城际轻轨的发达,人们单位时间内涵盖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活动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跨城区上下班已经成为可能。以往对周围使用人群影响范围较小的开放式空间,现在其影响覆盖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延伸。因此,重视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对提高区域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3.空间的舒适性强调人性与尺度及无障碍设计

空间的舒适性是人们对空间是否认可的前提,主要是视觉的舒适度与空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视觉的舒适度主要是指空间形态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及材质的铺装等;设施的人性化则更多以人体工学为参考,强调人们在空间内切实的使用感受,突出比例、尺度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作为开放式空间,其无障碍设计也是空间设计是否人性化的重要考量,突出空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重视。

4.强调市民的参与体验

空间的功能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如何能够满足市民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是设计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个好的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拉近人们与空间的距离,提高人们的参与度优化空间资源,突出空间的社会效益。

5.使用时间的延长和安全性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夜间生活文化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这也客观上增加了开放空间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因此,如何通过设计降低犯罪率,提高夜间开放性空间的安全性成为市民的重要需求,也是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6.空间社会性需求量增大

城市建筑物较为密集,再加之很多城区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导致开放空间用地急剧减少,大大压缩了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私家车的普及,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客观上也急需更多的开放绿地来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高压的工作也使得人们需要有一定的开放空间去亲近自然,缓解精神压力。空间社会性需求的增加也要求设计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立体平台的搭建与设计,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设计出更多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7.突出空间的地域性文化性

地域文化是空间设计理念的重要源泉,也是空间存在的标志之一。深入地研究城市的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性,结合周围环境,创造属于城市自己的开放空间特色与文化精神,使人感到愉悦的同时,又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加深对该地域的了解与识别度,利于形成较深的城市印象。

8.空间多样性与趣味性

结合城市具体发展状况,空间的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面积的多样性与形态的不规则性

城市道路网与建筑的相互交叉割裂,产生了很多零散的空地,它们形态不一,面积也大不相同,虽然增加了设计规划的难度,但如果设计得当,则可以使这些小的开放空间成为都市形态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对区域的规划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合理组织利用城市零星空间,将其转化为袖珍公园。城市中心区建筑高楼密集,欲建大型开放空间较为困难,但若把建筑之间或街边的一些空间加以整合,在喧闹的都市中便可提供给行人休息的绿洲。如纽约帕莱公园,该公园占地仅405平方米,正面被建筑围合,一边与道路连接,在公园尽端设置了高3.7米的水幕,构成了既可观赏又有声响的背景,地面种植了12棵洋槐树,树下摆设椅子和茶几供都市上班族和附近居民休息。袖珍公园在都市水泥丛林之中,以其亲切宜人的尺度、便捷的交通联系更显温柔舒适的感觉。

(2)功能的多样性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使用者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空间应富有层次与变化,给他们提供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位于密歇根“Eclipticpark”中心的下沉式空间,夏天广场为音乐广场、露天餐座,冬天空间注水结冰成为溜冰场,空间地灯的设计以天空星座方位为参考有序排列,将星座文化引入空间设计理念,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激发了人们的空间参与感,是空间多功能化的优秀案例。

(3)场所的多样性

由于城市寸土寸金,所以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营造绿色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对户外空间的向往。如日本名古屋市若宫大通公园,就是巧妙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化废为宝,化害为利。该公园分为雕刻广场、冒险广场、若宫广场、水的广场、花的广场五个部分,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重要场所。结合场地利用建筑屋顶及其他立体绿化等方式开设开放空间,将空间设置在公众易于到达和观赏的位置,作为人们休息眺望的场所,提高空间的综合利用率。

(4)存在的偶然性

城市中零散的开放式空间面积较小,大多是因为建筑用地规划的不同时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隙而形成的。它的存在是非规划性的,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即便后期做了简单的绿化或铺装,但其应有的其他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以上空间多样性的存在使其设计形态更加灵活,组织形式更加活泼,既满足周围市民的使用需求,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加深了人们对开放空间的印象,也容易得到市民的认可,从而提高空间的社会效益。

9.空间的便利性

开放空间应设置在市民便于到达的地方,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尽量与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相结合,避免穿越交通繁忙的城市干道,尤其应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行动安全,尽量减少其移动的障碍,在有高差的地方应设置坡道。材质上,除了对整体效果美观的考虑之外,应防滑、耐久、便于清洁管理,以尽量减少维护成本。

10.与周围空间联系的整体性

任何场所的营造都应该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环境与功能联系。但由于空间面积相对狭小,分布相对零散,单个开放空间自身很难满足周围市民的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开放式空间设计时要从整体着眼,强调一定区域内开放式空间的整体规划性,体系中的各元素连接成呼应的空间网络,使其在形式上相互呼应,在功能上相互弥补。同时,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城市中的其他部分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影响的,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加强各开放空间之间的内在的组织性,也利于增强空间的认同感和可识别度,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三、结语

开放空间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区域资源的有效途径。重视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能够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对提高城市的视觉识别度与城市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城市发展长远战略的具体体现。

篇8:浅析德州的城市开放空间

1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在此后的100多年里,开放空间的涵义随着时代变迁、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去理解:广义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或水域;狭义是指城市公共绿地。对于德州城区来说,新湖风景区、长河公园、锦绣川风景区以及规划中的运河风景区是德州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开放空间,且各具特色,可以说是不同风格开放空间的代表。

2 德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

2.1 城市美化阶段

德州新湖风景区东区的建设即属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开放空间注重城市绿地建设,从绿地结构的系统性、绿地属性的自然性、绿地功能的游憩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但其规划是按照人的需要制定,并不能保证自然环境的需要,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同时,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认识不成熟,甚至为了建设绿地而破坏原有的自然系统和文化景观。

2.2 多元价值观阶段

德州锦绣川风景区、长河公园、新湖景区西区、运河风景区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并且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规划理念。这个阶段,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规划设计工作中,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开始考虑其生态效应,也更加注重开敞空间的场所精神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历史等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城市开放空间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地域特征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既要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又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多元价值观的体现是今后开放空间发展的方向。

3 城市开放空间的效益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效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不仅为市民提供防灾、休闲、娱乐场所,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改善微气候。

号称纽约“后花园”的中央公园,面积843英亩,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是一块完全人造的景观,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市民与游客在此从事各项活动,1857年纽约市的决策者即为这座城市预留了公众使用的绿地,为忙碌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现在纽约中央公园不仅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它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开放空间实践的典范。

杭州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主要景点有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随着西湖的免费开放,杭州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越来越明显,秀美的景色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休闲、消费,更带动了城市周边产业的迅猛发展。

德州作为新兴的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开放空间的作用毋庸置疑。现在,新湖风景区、锦绣川风景区、长河公园成为游客集聚的主要场所。这些开放空间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各景区周边地块价格逐步攀升,商业价值也不断增加,各售楼中心也都打出了“景区牌”“生态牌”,直接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锦绣川景区、长河公园生态效益也已逐步显现,大量的绿化种植以及清澈的水体,吸引了诸如白鹭、喜鹊、野鸭、大山雀等众多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已呈现出了“绿树荫荫、波光粼粼、鸟语花香、鱼翔浅底、九桥飞架、长河泛舟、生机盎然、游人如织”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城市新气象。

4 城市开放空间的场所精神

4.1 新湖景区与长河公园

作为德州新老城区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其承载功能不同,因此体现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新湖景区位于德州老城区,需要弥补历史记忆缺失,体现德州历史文脉;长河公园位于德州新城区,建设风貌现代,需要体现现代化气息。

2008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开始着力强化城市文化承载功能,并由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完成《德州市文化产业规划》,作为城市重要开放空间的新湖景区,成为体现历史文脉的重要节点。近期又编制完成了“新湖景区改造提升设计”,该设计的定位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即:恢复德州历史景观和建筑风貌特色,体现德州历史文化内涵,为德州创造一处回忆历史、延续文脉、独具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新湖景区提升设计中加入了园林历史、饮食文化、历史传说、历史名人、民间习俗等传统要素,这是与体现城市特色,挖掘历史文化相适应的。

位于新城区的长河公园定位为“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中心公园。笔者有幸参与了公园的建设,公园建设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缺少体现中国传统风貌的要素,比如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对于这些建议,还是归结到场所精神的体现问题上,作为新城区的重要开放空间,所要体现的应该是“生态”和“现代”,这是长河公园的场所精神所在。

4.2锦绣川风景区与运河风景区

锦绣川风景区位于德州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交界地带,位置决定了功能,这就要求其既要具有承接老城区的传统功能,又要启发新城功能。规划定位是: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文化、休闲、生态、景观廊道。岔河西岸体现人工景观,划分为城市现代景观区、农耕民俗文化区、康体休闲区三个功能分区;东岸突出自然、生态、绿化和美化,与新城的长河公园风格协调。

京杭大运河流经德州西部,作为运河沿线的33个运河古镇之一的德州也创造了悠久的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德州段作为京航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具有古运河、仓栈、铁路三位一体的格局,是中国大运河仓栈功能演变和运河码头文化的历史见证,这一点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具有唯一性。运河大堤内外尚有古代皇家码头、回龙观遗址、北厂遗址、日伪时期司令部、炮楼等遗存。对运河的保护应该因地制宜,还原历史古河的原真性风貌,使运河在展示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成为当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聚居环境背景,这就是运河风景景区的场所精神所在。

5城市开放空间的展望

目前,新湖风景区改造提升方案已通过,运河风景区规划也在进行中。新的规划所注重的都是开放空间的场所精神,而这些场所精神也在逐步塑造德州的城市特色,打造德州城市名片。笔者认为,以后的城市设计、规划也应该把体现城市开放空间的场所精神作为重要方向。

历史不能重演,我们也不可能再去复制历史,但可以把我们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开放空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作为规划者,我们更应该为自己,也为别人,更为子孙后代尽责。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沈清基.国外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及规划建设动向[J].上海城市规划,2003(3):9.

[3]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1999(2):10-12.

篇9: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关键词: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芝加哥千禧公园;华盛顿国家广场;纽约中央公园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3-46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1-20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供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为人所需、为人所用的人性空间,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与实践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开发和管理体系。随着健康休闲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开放空间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为每个居民提供舒适的环境、提供更贴切的服务,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园和广场是公众获得的开放空间的主要形式,而芝加哥千禧公园(1997-2004)、华盛顿国家广场(1871-1943)和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8)可作为不同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共性的实施要素及特征的研究,归纳出美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1美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

19世纪美国由一个大西洋沿岸的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横跨北美、濒临两洋的世界强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许多城市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成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这些“速成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恶劣,公共空间几乎没有什么景观可言,大部分为未美化的市场或荒地。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越发珍贵、商业意识统治一切,少量的供人休憩的草坪和广场被逐渐侵占殆尽。拥挤的建筑物、嘈杂的环境、缺少绿色的空间以及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十九世纪后期,纽约中央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掀起了建立城市公园运动的高潮,带动了美国政府对公园一个多世纪的投资和建设。这期间开发建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公园成为今天美国大部分的公共空间。华盛顿国家广场(1871-1943)也是因受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而开始建设,是第一个大规模遵循城市美化运动原理进行规划的城市,并始终将城市的开放空间作为城市规划的关键,最终打造出一座全新的为民众而存在的国家广场。

二战以后,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调控手段取代财政拨款为公众提供新的绿地,希望用较少的花费获得同样的效果。然而,随着公共绿地的建造和维护方面的投资持续缩减,开放空间的供给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之间越来越趋向不平衡。

当今美国人又重新认识到这一点,公共投资途径又成为城市公园发展的主要的途径。2004年,美国芝加哥政府投资5亿美元在密歇根湖畔兴建千禧公园,以合理的布局、协调的尺度和多重的功能成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公共空间设计领域不可多得的一件精品案例。

2美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实施要素及特征

2.1生态的景观营造

美国在营造开放空间景观时,更加注重对原有生态的保护和保留,力求最大程度地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尽量减少堆砌不实用的园林小品和硬景,以植物为主要构景要素,使开放空间真正成为城市繁华处的一片绿洲。

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沿袭了英国花园设计的自然主义风格:郁郁葱葱的林荫路、波光粼粼的平静水面、广阔平整的大片草坪、自然裸露的黑色岩石,无一不使人们感到亲切舒适(图1)。

华盛顿国家广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乔木一草坪配置得简洁大方。从林肯纪念堂一路延伸,穿过华盛顿纪念碑,直到国会大厦的阶梯前有一片长达3km的大草坪。整个规划除了两边是橡树行道树以外,其余全部是草坪(图2~3)。

芝加哥千禧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和多样性的植物实现生态绿化,在露天音乐厅纵横交错的钢构天穹下有能容纳7000人的大草坪,在卢瑞花园有多达200种的宿根花卉和观赏草本,漫步其中总会让人意乱情迷、流连忘返(图4)。

2.2实用的服务设施

除了丰富的植物要素外,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均设计有足够多的服务设施,如坐凳、垃圾桶、灯具等,尤其是尽可能多地布置座椅。纽约中央公园有超过5000个座椅,充分满足人群的需要,且设计造型简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公园中的灯具都有编号来指示临近街道的号码,使人们不会轻易迷路。

而芝加哥千禧公园更是树立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科技典范,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通过提升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和舒适程度,满足人们集会、锻炼、休闲、观赏等需求。如皇冠喷泉不仅能带来清凉,而且也会给公众带来快乐(图5);云门以艺术性的造型吸引人群到来,用失真的倒影成像与公众开展互动,并带来无限的乐趣。如此普适性、互动性的设计使千禧公园变得更加亲近宜人(图6)。

2.3安全的空间感受

在城市开放空间的使用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2015年1月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也体现出对开放空间的人流安全考虑不足。扩大公共空间,增加观赏人流,是之前外滩改造的核心。改造后的外滩,也基本实现了原有的功能诉求。通过筑起了很高的观景台,比原先拓展了40%的公共空间,但却只设置了数目有限还带直角转弯的上下阶梯,明显对于人流量的考虑不足。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从安全性角度对各个要素进行充分考虑,以保证人群的安全活动。

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合乎安全要求的设计是安全性的基础,而目前一些大型城市公园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没有安全的空间感受,具体为:

1)私密性与开放性的平衡。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人们也有私密性的需要,需要可以静坐休憩、阅读学习、亲密交流的场所。无论是敞开自己还是关闭自己,都说明个人对环境有控制要求。而更多的私密空间往往带来安全隐患,如华盛顿国家广场为了减少犯罪,已经有意地减少了草莓树和灌木丛的数量。

nlc202309051753

2)利用率与安全的相互关系。上述三个公共空间基本所有区域都是开放的,甚至白宫之前都是允许对外参观的,并且总是人流如潮,而高的利用率也使人们自然有安全的体验;但当这些公园、广场也存在很多人迹罕至的封闭空间时,便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到了人流减少的时候,公园的维护会相对松懈,此时脏乱的环境会继续加深不安全的感受。

2.4通畅的外部交通

城市开放空间不应成为混凝土城市中的绿色孤岛,它应该与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园和开放空间,能够融合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它们在定义和加强城市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设置合理的交通路线,可以让一个城市公共公园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不仅满足人的需求,而且也使之成为一个地标和一个城区的焦点。

中央公园在组织和协调内外部交通方面,已经成为典范。其坐落在曼哈顿岛中央,四周围满了街区,在横向3.5km的范围内就有52个街口,纵向不满1km内有4个街口,总数有112个街口对着公园内的环行路,人们可以随意出入。现在,中央公园的交通网络还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框架。

华盛顿广场的轴线系统,充分考虑了华盛顿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和朝向,方格网加放射性道路与林荫道绿地系统整体融合,形成紧密的联系网。

千禧公园在设计时同样注重空间和功能组织的复合性。与其一道之隔的格兰特公园内建有多处儿童游乐场、运动场和绵延几英里的绿道。千禧公园巧妙地利用BP钢构人行天桥与之连接,不仅增加了一处艺术景观桥和观景点,而且进一步扩展了公园空间,弥补了因场地所限而无法实现的运动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图7)。

3结语

我国城市开放空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园、广场、绿道等公共空间的营造,并陆续引入国外一些新的开发和管理模式,但目前公共空间的整体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开放空间不再仅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地标,必须具有更多的功能性,除了美化环境、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普教育等基本功能外,还需因地制宜发掘其它功能。

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现状,结合具体国情和地方特色,更多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做到真正从场地出发,从使用者的感受出发,进一步强化生态的景观营造、实用的服务设施、安全的空间感受和通畅的外部交通这4个要素,更好地承载和实现各项功能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正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在一个多世纪前说的那样:“在这里,人们能够融合在一起,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老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的存在都增加了其他所有人的快乐。”

上一篇:生于春秋,福?祸兮下一篇:小鸟鸟 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