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与探索

2022-09-10

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之中。然而,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 有好有歹, 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 它令中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人开始享受越来越好的公共资源;坏的方面, 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环境污染, 不胜枚举。

为更好地实现城镇化, 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口号, 以保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 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敞性的公共空间, 对于提高一座城市的宜居性意义重大。本文即将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与探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所谓新型城镇化, 是指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功能完善、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 是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空间扩张、规模扩大, 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 令城镇真正地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居之地。其核心, 是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 而不是单纯地建设一批批的高楼宇广场。

二、什么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的敞开性空间, 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所指具有人文气息、游玩休憩等功能与价值的公共性用地。这种类型的城市用地, 集文化内涵、商业设施、公共服务、绿化环境于一身, 是城乡居民间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的主要平台。它包括运动场、公园、文化广场等。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城市的公共敞开性空间体系, 无论在场地设计、规划布局与构成上, 都缺少忽视了对城乡居民实际使用需求方面的关注, 同时, 对这一空间与交通、城乡人口、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结合水平考虑欠少。特别是开放性空间破碎, 将尤其影响城乡居民居住水平和舒适度。

三、两厢结合的五大途径

要实现敞开性空间的合理规划, 要要重点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系统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以提高敞开性空间的公平性、多样性、均衡性。

一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方式, 可以着重增添运动场、公园、文化广场等面状类型的开敞性空间;也可以增加绿化道、带状公园、开敞性水系空间等线性的开敞性空间;面上, 要注意均衡, 着重加强镇街级、社区级的公园和广场等的建设。

二是绿道空间的有机结合。绿道概念, 起源于欧美。是人造景观相互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它属于线型、绿色、开敞性空间, 通常沿着山脊、河滨、沟渠、铁路、溪谷、风景道路等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来进行建设的, 内设景观线路, 连接主要的公路、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自然保护区以及城乡居民居住区等。绿道, 在增强公共活动空间的连续性方面, 有着重要的作用。景观设计师在处理这个部分的时候, 要着重增强社区绿道、城市绿道、滨水的生态走廊等线性敞开性空间的建设, 提升其空间、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是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绿色交通, 广义上是指采用低污染, 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 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 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公共交通站点、轨道交通的周边, 一般都是城市开发的重点地区, 也是城市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带之一。在对这些地带进行处理时, 景观设计师们要规划好周边敞开性空前与这些地方的结合, 扩大站点附近800内的敞开性空间, 并重点增加小型游乐园、广场等规模较小的敞开性空间。

四是水网的有机结合。建设滨水型的敞开空间, 如滨水公园、滨水廊道、滨水绿道、湿地公园等等, 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来进行敞开性空间的设计。将敞开空间与水结合, 可以增强这个空间的灵性和观赏性, 也可让人与空间产生活动, 产生亲近感, 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五是体育设施的有机结合。在城市的敞开性空间中, 体育公园、儿童乐园、体育场地等各类的胡纬运用游戏场地, 都非常的欠缺。这一方面是城市寸土寸金, 很难在有限的土地中单独寻找出一块来进行公益性项目开发, 如此, 只有与商业性相结合, 才能开辟出足够体量的土地, 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具体操作中, 可以在规划的公园绿地内, 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兵乓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等体育设施, 打造一个体育公园示范点;二是可以利用社区的废旧用地等进行改造, 实现“运动就在家门口”的期望;三是可以大力推广足球场建设, 在社区里多建设一些小型足球场的示范点。

摘要:城镇化是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 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作为城乡居民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必须进行合理化的规划与设计, 如此力促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 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 (下) [J].王绍增, 李敏.中国园林.2001 (05)

[2] 城市对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J].朱自煊.国外城市规划.2001 (02)

[3] 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Franco Archibugi的《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一书评介[J].沈清基.城市规划汇刊.2001 (02)

[4] 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 (上) [J].王绍增, 李敏.中国园林.200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