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29

摘要: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1:

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高职体育相关研究回顾

本文检索与阅读高职体育改革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章,了解高职体育的实施现状,回顾学者对高职体育改革的探索与观点演变,总结研究中的优点与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以及为院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除此以外,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如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9年国务院发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等,体现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厚望,也体现出社会对于高技术、高素质的一线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徐徐开展,但学校体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位置。高职体育的教学现状落后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浪潮,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节奏不相适应,使本应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影响作用的体育课程未能得到专业的支持,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和效果。相关领域的学者对高职体育的探索和讨论也从未停止,回顾前人研究,可为后来者提供思路借鉴和实践指引。

1 高职体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注重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提高,与现代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接轨。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院直接升级,其指导思想、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等并未进行相应升级,出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与社会期望、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体现在体育教育中亦是如此,催生体育界学者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呼吁。谈及高职体育改革,学者们普遍揭示了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模糊、未能与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进行区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竞技化,方法单一等问题。王玉扩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指出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未能依据高职教育对象的复杂构成进行改革和调整,存在沿用中等职业学校目标或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的情况;体育教学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社会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资源落后导致体育教学难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思想落后,仍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代、社会生活脱轨等问题。遗憾的是,在十多年以后,同样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周杏芬表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模糊,忽视了自身所应服务的人才培养特性,体育教学观念仍然滞后;体育课程结构相对简单,教学内容以应付学生体质测试以及学习传统的运动项目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传统方法为主;还从师资力量、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叙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基于此,学者们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各维度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建言献策,以素质教育为本位,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突出职业特色成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

陈寿根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为例,从课程理念、目标、结构、教学方式、评价办法和资源开发等方面阐释“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的模式。“素质本位”的高职体育课程由四种基本类型的课程组成,分别是:综合素质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运动保健课程和运动训练课程,并展示了各类课程具体涵盖的模块与教学内容。马柏平总结与分析了素质教育观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特点,强调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职业性、实践性,改革以往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具备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指生存、发展、抗自然、抗挫折等能力)及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胡靖平等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构建实现运动健身、掌握技能、运动育人“三位一体”的目标,目标要体现职业岗位差异、倾向岗位所需身体素质;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强调进行职业类型身体技能分析,形成具有专业特色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三自主”与课课练相结合。

陈尉等构建了高职体育精准化三导教学模式,分别为引导教学模式、督导教学模式与向导教学模式。从思想、兴趣、终身体育三方面进行引导;开展体测达标、运动技能提高的督导;向导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专业职业特点发展“核心”力量、“核心”素质,实施精准化教学,促进身体素质提升,为职业工种服务。李勇等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的现象,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在智慧校园以及全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从课前教学准备、课中互学探究、课后反馈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时艳等在“特高高职”建设背景下调查和研究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发展的路径。学者们指出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存在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立德树人功能还需提高,保障条件仍需加强等发展现状;并对应提出充分挖掘、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强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营造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建立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提高特高高职公共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路径。

2 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研究概述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员,其培养目标和路径应有别于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要素,同样具备培养社会所需“职业人”的担当和能力,学者们在此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界定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义。张善禄,李其琪在1996年对“职业体育”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体育正是以提高职业身心素质,补偿职业所致的身心片面发展,防治职业病患,从而提高和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此后有不少学者对职业实用性体育进行过界定,从学者们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大背景中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所需的身心素质的体育教育活动。

以职业为导向开展高职体育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谭华表示工业现代化对劳动者生理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一般健康水平,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还具有发展职业素质和补偿单一劳动对身体的消极影响的重要功能。并建议从编制职业劳动图谱、制定适用于职业培训的体育大纲、调整在职职工体育三方面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李凤华阐述了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实用性的重要性,总结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具备结合职业、预防职业病、教学内容因专业而异、强调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特点;以及在确定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健身性、实用性、补偿性、趣味性、可持续发展五个原则;教学形式可包含一般实用性训练、职业实用性体操和运动项目、辅助性或针对性训练、拓展训练等。

在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刘宗惠、吴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概括众多专业,要在掌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格、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来针对性、差异化地确定教学目标,从而确立教学内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科学制定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方法。

在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卢劼总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需明确学生的知识储备、素质结构、能力要素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构建知识点与一线岗位有机结合、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通过准确定位需求、分专业细化体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加强体育课程与所属专业的融合互通,将体育课程切合到专业建设中、成为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一部分、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改革成效等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建议。

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的探索中,姜生成构建了针对职业体育能力,面向社会需求的“岗位主导”体育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建立在面向未来“岗位体能胜任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发展目标之上,其结构是确定各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各个专业培养所面向的每个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和身体素质要求→分析确定自身体能素质与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差距→针对差距设计、选择训练项目→针对选择的训练项目形成课程单元教与学→完成每一单元体育课程所针对的练习项目→完成每一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综合项目练习→达到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基本要求,具备履行职业岗位体能胜任的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商汝松对职业体能的基本含义、当代各类职业所需的体能及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职业体能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运用网络课堂提升理论课教学效果、引进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和创新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等对策与建议。吴宝全从“三个需要”阐述高职体育教学策略实施的必要性,分别是促进高职生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高职体育教学策略需要以及实现高职体育价值需要;并进一步给出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策略包括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的特点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体育精神的培养,加强职业能力培养,采取校内外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

3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优化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在谈论至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内容时,均强调根据专业类别与专业特点来进行内容构建。曹锦飞以教高[2004]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专业分类为依据,对我国高职院校的78类专业进行梳理,根据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强度等特点归纳为12大类,总结了每一类所对应的职业体能需求及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

关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与设计的原则,徐志刚认为在确定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考虑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工作性质,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某种体育锻炼,培养满足职业体能需要的能力;符合4个原则:有助于培养未来劳动人才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术的能力,能够达到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所选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体能相符合,所选动作能针对性预防和纠正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董翠香等也指出在进行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考虑本专业专门人才的劳动形式、劳动条件以及劳动性质三个方面。此外,赵丽琼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取应符合6个原则:全面性和发展性;循序渐进;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

关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与实施策略,胡振浩认为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高职体育课程知识与实践体系中,应包括满足学生个体健康需求与胜任岗位所需的职业体能两大范畴。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为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按个人兴趣,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关键部位的素质和素养;同时在教学实际中,充分模拟职场情景,营造职场氛围。徐志刚提出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用性,注意合理性,强调终身性。周务农等提出了基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职业特色”三维视角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整体上包括基础体育教学内容、体育选项教学内容、职业特色选修内容、体育文化拓展内容以及体育个性发展内容5个部分。

4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但研究方向相对分散。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受政策、社会偏见、生源、学校资源条件、教学观念等各因素的影响,长期滞后于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课程的发展,体育教育的价值未受到学校重视与挖掘,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多数研究认为无论是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应该摆脱普通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体育的束缚,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走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育之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是共性目标,而突出职业实用性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虽然前人在体育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在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比较宏观,大多停留在什么运动项目与该职业需求相匹配的层面,具体实施的方案较少。②与学校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養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学校体育的开展也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③改革主要聚焦在体育课,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开展必须突破体育课堂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课后体育活动、社团、竞赛等方面也要融入,包括在校外也能进行。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作者:陈祉睿 朱健文

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2:

高职体育保健专业实习技能培养与核心课程设置的研究

摘要: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教学实验、逻辑分析等方法手段,针对选题展开研究。依据调研资料,深入分析了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与实习技能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以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体育保健;核心课程;实习技能

一、研究目的

跨入21世纪的休闲体育时代,崇尚健身,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新世纪、新生活的标志和崭新的社会时尚。专家预测,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最大的市场。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处方指导、营养和养生知识的普及、体育保健咨询以及健康管理的体育干预等方面的体育服务。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势不可挡。社会体育市场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要从常规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向社会化体育专业人才上做出转型。各大专院校在积极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增加应用课程的见习、实习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渐深化、巩固,同时加强和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结合体育保健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访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库以及中国体育信息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等网站,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选题和论文报告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采用走访、电话等多种方式对多年从事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等进行访谈,收集专家诸多宝贵意见。

3.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任务和需要,将针对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关问题制成问卷,向相关院校的专家、老师和学生发放,以获得本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4.实验法

通过教学、实习实训实验对体育保健学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束后,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5.逻辑分析法

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调研结果、专家访谈意见、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实习应用适配性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思路尚需调整

目前全国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院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第二类是体育及师范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第三类是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的专科学院,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卫校亦设此相关专业。从课程设置看,因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课程设置有重叠、交叉之处,但很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不够系统,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例失调,基础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偏高,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体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或应用设计型的人才,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体育高职院校发展有自己的空间,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体育保健人才培养与核心课程设置密不可分,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目标主要是培养体育保健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体育职业学院设置的核心课程有《体育保健与康复手段》《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基础》《临床医学基础》《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形体训练》。核心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中医按摩理疗知识、营养健康咨询、与人交流的基本礼仪、服务理念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语言沟通能力,培养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更快适应实际岗位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体育行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以体育谋生和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不仅仅是保健领域,近几年,随着大众健身人群的不断增多,一些中小体育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健身俱乐部的崛起使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体育保健专业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客服、体育商品零售、市场营销、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健康咨询等岗位需求量的增加对体育保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将与大众健身市场联系比较密切的《市场营销》《沟通技巧》《体育赛事管理》等课程设置在核心课程当中,在学生三年的课程学习中贯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职业素养与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过程,学会职业探索,了解职业制度和职业素养、能够进行职业自我认知、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职业个性与职业测评辅导。培养大学生对知识与能力准备、能够进行求职心理准备与调适、了解企业文化和遵守职业道德;第二学年的职业分析与人才需求辅导;第三学年的职业适应指导。本课程需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销售主管等直接对学生就业辅导。同时通过职业测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以评估区分大学生不同的职业个性,预测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向。

2.体育保健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以往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较为满意,但认为部分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存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现象。这可能与课程设置中学科本位思想有关,即采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三段模式”,虽然理论课与专业技能实习课的学时比例达到了2∶1,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几乎都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据对其他高校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并不高,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大多建议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尽可能精简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基本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普遍认为: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偏多,而实践操作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希望能增加专业实践课和见习的机会。

调研资料显示,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大众健身等领域从事保健按摩、营养健康咨询、保健康复指导、客服、体育商品销售等工作,因此,他们专业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方向以大众健身场所、运动队为主。目前,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实习安排是一学年,其中用一学期的时间在健身场所的客服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首先学习服务理念和规范礼仪,增强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掌握岗位技能;毕业前的一学期在运动队医生的指导下学习规范的运动员的保健、康复手段,这对指导大众健身人群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并且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运动队见习,利用比赛契机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社会实践等。通过这样的实习过程,可以直接接触服务对象,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我院本专业暂无毕业生,故有待对今后的就业情况反馈进行追踪。

3.体育保健专业特色专业教材、教学大纲的配套尚需完善

体育保健专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应运产生的专业,专业起步晚。高职高专该专业所使用的相关专业教材一般是沿用医学、体育类本、专科院校的教材。一般采用对本、专科教材简单压缩使用,存在着理论过多,技能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高职高专特色性的教材,没有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性的培养目标。因此,应本着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由行业、企业专家研讨,精心组织编写适合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教材,有利于学生可持续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服务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高职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体育职业型、技术型、操作型人才,因此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职业性、技术性特点,要服务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不应向培养医师的方向靠拢,否则将失去体育保健专业的优势。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应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指导下,于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考虑增加《体育市场营销能力培养与训练》《体育活动项目策划与管理》《沟通技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对体育保健专业进行宽适性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2.加强证书课程的培训与指导,为提升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确定了高职高专的学生单单具有学历证书是不全面的,还应获取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我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开设了《公共营养师》《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咨询师》三门证书课程,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选择性考证,使毕业生双证书率达100%,使学生毕业后具备行业岗位上岗的准入资格,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职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需求相吻合,为提升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在今年的毕业生招聘工作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3.职业技能培养要与就业需求相吻合

实习、实训课程是高职体育保健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接待、培训、市场营销、与人沟通等能力欠缺及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较差、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等现象,建议适当增加实习、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为1∶1,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很好地学习企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把所学的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较好地完成从学校的“学生人”到企业就业的“企业人”的过渡,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专业特色教材、教学大纲的配套建设是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

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教材建设还不完备,教学大纲还不统一,极大地制约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提高,亟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玲,黄超,时殿辉.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23(6):100-101.

[2]谢军,吴初竹,李学武.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51-52.

[3]王次农,倪超.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93-94.

[4]张路萍.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及可行性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70-72.

[5]牛映雪,鹿国晖.对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分析与探讨.全国职业院校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10(12):26-28.

[6]丁自勉.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杨春霞.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与体系构建研究.陕西教育,2010(6):40-41.

[8]谭波.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今日南国,2009(01):59-64.

作者简介:

鹿国晖(1969.10-),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育。

牛映雪(1959.6-),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 北京市体育职业学院)

作者:鹿国晖 牛映雪

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3:

社会转型背景下广西体育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摘 要】分析新型社会对广西体育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针对广西体育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 学校体育职业教育 发展对策

“社会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以社会结构为核心的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是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核心来带动结构的整体转型。社会要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核心,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要转型,首先要从教育开始,在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教学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而进行改革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整体转型。2015年4月24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向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点——体育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体育人”的使命,更是其职责所在。然而,由于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较晚,经验不足,各方面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本文试图对社会转型背景下广西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进行研究,为广西体育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新型社会对广西体育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在当前信息化、都市化的时代,脑力劳动逐渐地取代了体力劳动,高度肌肉紧张也慢慢为精神紧张所取代,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生活的环境、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等因素,不仅能导致现代人的人体疲劳,而且对人的身体机能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一些类似于心脏病、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的出现,影响了人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国家的发展。面对这一形形势,体育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转变观念,让体育与健康紧密接轨,大力培养全面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结构、形态和以传授竞技技术的教学形式。应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在传授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科课程和技术课程有利地结合起来,适时补充文化的营养成分,培养出具有较强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二、广西体育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不够科学。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尽管广西有些体育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上做过一些调整,但目前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仍存在“重学轻术”的趋势,淡化了体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学校体育职业教育中的“职”和“体”的特性难以体现出来。“体育人”走上社会,呈现的是只会“武”,不会“文”的状态,导致体育职业人才难以满足动态的市场需求,进而显得教育理念模糊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体育培养院校在在培养“体育人”的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体育技能为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确保“体育人”的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及时更新办学的理念和思想,始终以在职运动员、退役运动员和广大人民体育的健康需求为目标,提高“体育人”体育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又能确保体育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广西的大部分体育职业院校的师资在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都不符合专职教师的要求,他们中大部分是退役的运动员回到队里做教练,学历偏低,不曾充当过教师的角色,缺乏专门的文化教育,对教学实战、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实践经验匮乏,常常会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同时,广西学校体育职业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缺乏适合自身的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各专业教师比例失调等现象。以上种种因数造成广西体育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三)办学主体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根据《职业教育法》,体育职业教育可分为学校体育职业教育和体育职业培训两种,而我国的学校体育职业教育主要有体育系统、体育行业系统办学和教育系统相结合办学模式。在社会市场经济商业化的背景下,不管任何办学模式和培训项目,都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新问题和困难,且在办学主体上也存在利益冲突、权责不清和归口不一的明显特征。相对职业培训,长期以来,国家更多注重的是学校职业教育,至今,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体育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虽然学校体育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随着社会的转型,在生源和人才输送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学校职业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体育人”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克服当前学校体育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学校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现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广西学校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和内容。体育职业教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目前,广西学校体育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绝大部分是参照普通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其本身的职业性特征,一些新的体育职业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踊跃呈现,我们应及时抓住机会,在原有的办学经验上,优化课程设置,处理好教学与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运动员训练和学习实行分散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职业教育应紧扣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坚持面向体育特长生和运动员,并开设与学校自身资源、学生自身特点相对应的新专业,在培养一批新型“体育人”的同时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避免运动员退役后只懂技术不懂学术,甚至不能独立生活的尴尬局面。

(二)以社会需求为背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市场经济化时代,我们要确保体育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和质量,那么,教育模式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模式上,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对社会的适应性、对社会信息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我们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和学校发挥的“双主体”的作用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的方式和手段上,我们可以情景式引导,让学生在某些事情的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加强学校体育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决定了教育质量,为了适应社会转型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教育技术的资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在不影响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制度,倡导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着重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能力,突出体育职业教育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视课程更新教学内容。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面向着全球“信息化”转变,学校体育职业教育不仅承载了社会需求的重任,而且还承载了个性需求的重任,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教育。加强学校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体育人才战略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以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促进学校体育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保障体育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2]王清连,张社宇.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李云峰.新时期我国体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5(3)

[4]雷艳云,李艳翔.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

作者:蓝燕

上一篇:工业设计中的通信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国际互联网引发经济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