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2024-05-05

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通用9篇)

篇1: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新疆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前新疆高校中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盲目考证的现象,其目的是给自己拓宽就业面,但因对未来缺乏规划,因此考证都是随波逐流。注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将来有个更好的规划,有目的的面对就业及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学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增强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的适应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和理论培训,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必要的实践任务放在课堂实习中,不仅有利于探索高校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无缝联接。塔里木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起步早,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目前有37个校外实习基地,遍布南疆四地州的各县市;在校内有西域文化博物馆、三五九旅纪念馆、南疆干部培训中心等多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实训基地。学生就业范围大多集中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因此对南疆的旅游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1.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旅游管理是一个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的专业,其目的是为旅游行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服务人才。它是一个多个学科支撑的交叉学科,主要以管理学、经济学为学科背景,融入了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专业,向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拓展专业方向,因此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而非学术型、复合型而非单一型的专业。由于旅游管理注重实践性,因此,在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强实践性培养。旅游业向游客提供的商品就是“服务”,因此,服务属性也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旅游管理专业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同时在职业道德、文明素养方面也应该有较强的要求,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2.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旅游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优秀的导游服务能力、优质的语言沟通能力、现代化的管理能力、高超的营销策划能力等。从学校方面来看,体现在专业特色上,无论在酒店管理、景区经营、旅游规划的任何一个方向,只要具备独特优势,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总的来看,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为四部分:第一,专业知识与技能。如外语和信息化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广博的知识面、旅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和策划能力。第二,职业风格。如职业道德、文明素养、社会责任、个人形象、工作态度意识。第三,人际管理和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合作共事、人际交往、沟通谈判、组织协调。第四,思维创新能力。包括开拓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获取专业信息能力。

三、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测评分析

1.分析对象及分析方法

本文从五个维度进行考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课程实习总评,专业知识总评以及参与的学校学院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和考取的证书。通过这五个方面构建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的测评标准。文章选取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1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收回150份,有效问卷13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9%。调查问卷的内容从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分别对四个方面二十项要素进行打分测评。

2.测评结果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结果如下:(1)在个人属性的调查结果中,工作态度意识所占比例为33.28%,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职业道德,占比为23.11%,最低为文明素养,占比为18.14%。可以这么说“态度决定一切”,根据调查结果旅游专业的同学们也认为态度是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的前提。(2)在人际管理和沟通能力的调查结果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所占比例为23.54%,合作共事为18.77%,人际关系为25.28%,沟通能力为20.15%,组织能力为12.26%。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来说,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处理能力将具备更多的职业优势,在处理困难和问题中,会事半功倍,有助于获得赏识,增加升职机会。(3)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结果中,旅游服务能力所占比例达到26.18%,外语和信息化能力占13.45%,旅游营销和策划能力14.71%,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占21.89%,广博的知识面23.77%。由此能看出,广博的知识面以及旅游服务能力是旅游职业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4)在思维创新能力的调查结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占比例为21.21%,自我学习的能力比例为23.25%,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为17.23%。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思维创新能力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构成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修改和更进人才培养方案,减少理论知识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和人际管理能力。其次,加强测评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将测评结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达到正确引导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规划自己的人生。再次,结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最终达到企业的要求。

篇2: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今日,社会对动漫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动漫行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动漫专业岗位人才的技能水平,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动漫专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升考本科动漫专业院校,因市场岗位需要而逐年增加,高职专转本、专本一体化、3+2合作培养等办学模式不断涌现,如何进行高职本科一体化动漫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需要探索的一项课题。构建衔接我国高职本科动漫专业一体化内容体系,培育出满足国内动漫市场岗位需求的高水平人才,这对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动漫专业教育办学水平,有效培養高等学校动漫专业高技能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示范价值。

一、背景

我国对高水平动漫专业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职和本科教育来完成。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以培养动漫制作技术人才为主,毕业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满足动漫专业动漫制作助理级岗位要求,但难以满足高层次原创设计岗位的技术要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动漫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动漫原创人才的需要,也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本科教育作为职业岗位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研究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担负着为动漫行业培养及输送研究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构建完善的高校动漫一体化专业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应将高职动漫专业和本科动漫专业有效衔接,并完善动漫一体化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使高职动漫一体化专业更适应本科教育,甚至为未来的硕士、博士研究型教育奠定基础。

正因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社会办学观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内容设置及专业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理念,使得高职本科动漫一体化专业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障碍,所以本文针对高职本科动漫专业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二、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好动漫专业的行动指导方针,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前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办学的方向、理念和育人追求。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根据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技能型人才两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动漫专业研究型创新型及管理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属职业岗位技能教育,主要培养在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生产、制作服务的动漫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高等学校动漫专业办学要综合考虑当代社会动漫产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与高等职业应用型院校在动漫专业学科办学定位上应各具特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院校等级观念思想,研究型大学与技能型高职院校在动漫专业办学上不是层次等级之分,而是类型之分。现在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及理念上不清晰,在培养目标、规格上没有区别,以致高职与本科在职业能力培养定位上出现目标错位。在动漫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比起研究型大学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当然研究型大学在动漫专业学科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上更具优势。因此,学校要找准自己的动漫专业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在人才培养上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素质结构。在不同动漫专业办学定位及一体化专业建设上,高职与本科高校之间应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无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既需要一大批从事动漫专业学科研究、创意设计与管理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动漫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动漫制作、创作方面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因此,本科动漫专业在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上,与高职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向定位是有区分的,但同时要有一定的关联性。正是由于本科动漫专业本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人才培养目标或规格上要有各自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得动漫一体化专业高职与本科的衔接避免重叠。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漫绘制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相应的助理级技能等级水平,例如助理动漫设计师级别。本科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漫原创设计能力、团队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并达到相应的更高一级的技能水平,如中级动漫设计师级别。总之,实现高职本科动漫一体化专业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职和本科阶段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需协调统一,并具备各自的优势,才能做到高职本科动漫专业一体化协调培养、有效衔接。

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现阶段我国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方法上雷同,没有形成教学特色,大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当然个别优秀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收到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没有形成气候。正是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同,要求动漫专业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区别并形成特色。现今普高教育主要偏重理论研究教学方法,而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则偏向以实践动手操作为主,突出以“企业项目进课堂,课程项目应用于企业”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侧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以区别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这样动漫专业岗位人才培养既满足了不同培养阶段的实际需求,又没有脱离职业能力教育的人才培养轨道,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应用技能,促使学生在动漫职业发展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今Workshop工作坊的课程教学体制是全球高校动漫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其以企业项目驱动为导向,强调动画创意设计与制作各环节、全方位的人才培养,重在动画绘制表现与故事情节编写、编导、人物角色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形成并建立项目工作室制的课程体系。Workshop工作坊教学方式是适合高职动漫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认知和实操。正因为高职阶段的实操应用技能的强化训练,一旦升入本科阶段,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认知理论研究知识,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高职本科动漫专业一体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体系衔接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动漫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现象,但是作为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与本科教育阶段相比,在课程内容的高度、难度培养要求上要有侧重和区别。受传统教学观念与习惯的影响,许多高校未对高职本科动漫课程结构体系进行统筹规划,仍按部就班地套用本科理论知识课程模块,没有实施动漫创新能力培育所需要的创意实践技能训练,还是理论课程占大部分。由于目前高职和本科协同培养的动漫专业存在课程设置雷同、课程内容缺乏自身特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高职和本科所开设的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相关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训体系也存在重叠,课程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脱节,一体化动漫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规划欠合理。所以高职本科课程设置要做到专业一体化衔接和特色区分,高職动漫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占比就要多于本科阶段课程,而本科阶段理论研究及文化素养课程要占多数。还要开设一些实践应用课程,但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学科体系影响较深,理论课程偏多,应用实践课程占比较少,使这些课程不能体现高职动漫专业教育的特色,也很难适应动漫岗位市场需求。因此高职、本科动漫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应进行系统性重构,并有序合理地配置理论与实训课程内容比例。应该对应比较高职和本科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系统化课程规划,更加突出专业课程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使高职动漫专业一体化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能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了顺应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在高职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适量开设一些理论知识课程,以弥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在本科院校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引入“Workshop工作坊制”项目化教育教学模式,对进入本科学习阶段的高职动漫一体化专业学生同时提供人文素质和创意能力方面的培养课程,如开设动漫原创设计的主修课程、经典文学、传播学、音乐学、新媒体技术等公共选修课程、相关动漫专业方向的课程,让学生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完善,使学生在动漫原创设计和人文理论知识素养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既满足高职到本科不同培养阶段的目标,又没有脱离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方向,促使学生在未来职业成长道路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

篇3: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998年,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称为“8项核心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

2 会计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柳青 (2009) 对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会计学术界、实务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专业学生等。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与会计职业素质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 其中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差距尤为显著。

童山东 (2006) 对深圳市135家企业招聘的信息资料, 对其招聘条件逐一统计, 按基本性质可以归并成“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两大类。在“职业核心能力”大类中, 依照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次数多少, 其顺序分别为: (1) 沟通表达; (2) 外语; (3) 信息处理 (计算机应用) ; (4) 分析和解决问题; (5) 组织协调; (6) 创新; (7) 学习领悟能力等等。在“职业道德与态度”类别中, 其顺序依次为: (1) 团队合作精神; (2) 责任心; (3) 适应能力; (4) 正直诚信; (5) 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6) 组织纪律等。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除了要掌握必要专业基本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以外, 还应具备与工作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包括:

2.1 自我学习能力

财务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后, 要将在学校时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转化为业务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随着环境的改变, 可能会存在“学无所用”的情况,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后, 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 由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过度, 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 增强了会计自由裁量权。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何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何确认当期费用、如何使企业资产计量更有效、利润更真实, 这都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随着企业的不断创新, 新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 会计处理、会计规则不断改变, 如果财务人员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不能适应会计环境的改变, 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2.2 与人交流能力

由于岗位特点, 财务人员需要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同事沟通, 在期末要向单位主管和其他部门领导汇报工作, 与单位外部工商、税务部门进行联系, 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交谈、表达和当众发言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 能使人更快融入工作环境, 做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信息处理能力

会计人员不仅要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 还要对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资料。这种能力包括利用会计资料、运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成本与利润等状况进行分析, 并据此进行预测和决策。

2.4 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 财务人员将面临更多挑战。无论是初级会计人员, 还是中高级会计人员, 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重要。财务人员要掌握合理的职业判断的方法和程序, 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

2.5 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财务人员从业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 此外, 内资企业与国外企业、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逐渐增多,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此外,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改变传统的记账方式, 改为使用信息系统来进行业务核算和管理, 传统的报税工作目前也转变为由财务人员在税务局的网络平台进行处理,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

3 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3.1 专业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现有的教学方式下, 往往重视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掌握的程度如何, 并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而这种方法和能力, 才是最重要的。

《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属于学科的基础课程, 然而越是基础往往越是重要。在讲授这门课程时, 有必要加强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这几部门内容的介绍,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 现有的准则、制度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必将随着改变, 让学生了解到会计核算方法的来源与依据, 工作后如果想继续深造也有据可查。在介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这部分时, 可以引用一些真实的案例, 让学生意识到会计工作的责任与义务。

教师在设计课堂时, 要以引导为主, 增加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给定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并且给学生当众发言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

3.2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 各个学校的设置不同,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包括沙盘实习和财务手工帐、ERP软件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 授课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作为实习的对象, 其中, 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 因为实习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在以往的课程中都学习过, 教师可以适当放手, 让学生在实习中主动发现问题, 先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 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利用校内数据资源加以解决, 最后, 由授课教师对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这个过程, 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是对学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验。

3.3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 它要求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的技能。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针对大四毕业生, 要求学生参加毕业前岗位实习, 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 真正体会到与人、钱、物打交道的会计工作的实质。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会计工作的气氛, 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在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咨询意见, 但问题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解决, 这个过程, 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4 校内实践

将课外活动融入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寻找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参加这些比赛,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 在比赛中, 由于需要团队合作, 学生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此外, 让学生在假期开展专业调查与实践活动, 提交调研报告, 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 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会计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为会计行业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60-67.

[2]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15-16.

篇4: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出路

近年来,我国本科毕业生人数连续刷新纪录,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难题,尽管“两会”代表纷纷呼吁“大学生就业,少些门槛多些服务”,但社会企事业单位却自有心中的一杆秤——毕业生能为我们做什么?在不愁劳动力来源的今天,他们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反思:传统的本科生教育在职业教育定位与普通教育定位中徘徊了多年,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明天又该怎么办?本科生职业能力缺陷:动手能力差

去年,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用人情况调查,在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中,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33%的在意“工作经验”,而以往最受重视的“学历”仅有6%的用人单位选择。

这种取向,忙于找下家的本科生深有感触。已参加了许多招聘会和招聘考试的毕业生小蔡告诉记者,他在学校担任过学生会干部,也拿到了不少证书,开始满怀信心找工作,到现在却已经感觉“疲”了。每一次,他都很客气地把包含许多获奖证书、证明的自荐材料呈给招聘人员,很多情况下,当招聘人员知道他是应届生之后就客气地说:“我们只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据他介绍,他的同学几乎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对此,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苦衷。成都语汇文化公司的陈经理一口气列出了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应届本科生的五条理由:1.对于公司来讲,获得利益最关键,应届生没工作经验;2.如果公司培养了他们,谁能保证他们能久留在我们这种小公司呢?3.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身心浮躁,做事拈轻怕重,不踏实;4.一些学生隋性比较严重,做事拖泥带水,没时效性;5.现在80后的这些学生很少经历过挫折,遇到难事或突发事件时,缺乏独自处理能力。

近年来,关于部分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上手速度太慢,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也屡见报端。

长期关注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刘先强认为,相比于前几年,目前的在校本科生敢想敢做,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信心,而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让用人单位基本上不担心劳动力来源,因此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其实都不太情愿将公司资源耗费在对应届大学生的培训上,在金融危机时期更是如此。

教育现状检讨:教学与实践“双误”轻教重研之风盛行

早在2004年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全国各高校必须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但时至今日,不少高校的本科教学课堂上依旧很难见到教授的身影。

此外,许多高校明确规定教师发表不同级别论文、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但是对于教学却没有明确的奖励规定。某高校一名教师给笔者算了一笔这样的账:“发表一篇学校规定B类权威期刊的文章,我就可以得到学校和学院奖励共6000元;而超出工作量每多上一节课的基本课时费是30元,每周多上10节一个月可多得近1000元,这样持续半年才可获得别人发一篇B类权威期刊的文章回报。”在这样的导向下,教师只要稍加权衡就知道与其将工作重心放在花时间去改进教学质量,不如写文章实惠。实训未落到實处

社会已经习惯从严要求高职和大专的实训情况,但是不少高校的本科实习考核越来越简单,实习成为走过场的情况并不鲜见。大四学生小张说他上学期的实习,是在父母联系的一家单位进行的,她说要准备考研,希望实习单位少安排一点工作,因此几个月时间,小张都游离于实习单位之外,但最后实习单位依然按照小张的意愿给了比较满意的实习鉴定。

据参加过教学实习的一些师范生反映,在师范大学内学的东西与实习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校自己感觉学了不少理论,批判现实也头头是道,但到实习岗位上,却发现自己批评的所有问题全都出现在自己身上,但还没有来得及改进,短短的实习就结束了。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也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其效果如何呢?某高校辅导员杜老师说,现在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的真实性很难确认。据《长江商报》2008年刊载《大学生社会实践咋成变相旅游,参加还要靠关系》一文揭露,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已逐渐变质,有的团队选择到旅游景点进行社会实践,变相成为公费旅行,一些学生甚至躲在家中编造实践报告。

培养实践能力:需要打“组合拳”

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取向

本科培养的质量必须以正确的人才定位为前提,有专家呼吁,本科生也应该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意即职业能力培养应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应有之意。

怎样落实这一理念呢?

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这一方面探索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苏省第一个文科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2005年组建后,以四年为一周期,对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重组与整合,将实务操作内容纳入课程计划,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注重文理交叉渗透,形成了由初级向高级渐进过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显现出现代文科实验室建设特色和发展潜力。专业实习要落到实处

专业实习是大学生动手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四川师范大学通过建立“教学置换基地”将学生顶岗实习做到实处。

该校教科院院长巴登尼玛教授介绍,他们已经在西部地区建立了26个“教学置换基地”,把教师教育专业传统的教育实习创造性地转化为“顶岗实习,应需培训”,大三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去基层进行教学实践,特别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直接顶替教师岗位,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被顶岗的当地教师到四川师大或其他相关机构进修学习,按照基地要求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当地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篇5: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一现状,以及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此基础上,从实施综合培养计划,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和实验设施的投入力度,改革现行考试方法,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五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问题.

作 者:汪文生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644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本科生 科研能力

篇6: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5.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如由科研处和学工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本科生导师”资格认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制定“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奖励条例等具体措施。

5.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于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有必要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科研能力培养的对象主要为大三学生 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科研能力集中训练的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最为合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虽然热情很高,但是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接受我们的培养方案;大四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我们将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后半学期或第6学期初启动,并持续至第7 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已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课学习,开始进入临床课学习,也已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科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科研工作。

5.4 学生科研实践前要开展科研培训 于第5学期开学初,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培训,如请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科研经验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和注意事项”、“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参加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书写课题申请书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获立项资助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科学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研究论文,并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最后将课题实施的原始记录、发表的科研论文整理,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5.5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但同样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还需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先选导师,再选课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将学生和导师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学生科研的经费,也减轻了导师的工作负担。

5.6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则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5.7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益 由于当前各高等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向本科生科研实践全面开放的各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为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确实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决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项改革的推进所能完成的,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7(2):105-107.

[2] 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3):24-28.

[3] 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6(8):62-65.

篇7: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机械专业本科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提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的新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能力训练,着重于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创造能力;实践教学中注意学生思维层次的培养,以主题创意设计为导向,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 者:柳丽 LIU L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40-012关键词:机械专业 主题创意设计 综合素质

篇8: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1 民办院校本科生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指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1)

民办院校本科学生主要是“三本”生源,个体差异呈多样化,这就要求民办院校因材施教,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应面向基层,具备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第一线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也包括品德、意志等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院校本科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

1.1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指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遇到挫折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1.2 基本的文化综合素质

随着人才竞争的国际化,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加快,也出现了很多的跨专业行业,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一些各种职业类型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交流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

1.3 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指一个人从事具体工作时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随着职业的日益细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大学生的生存之本。

1.4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指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发展的必要职业能力。

2 民办院校本科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

2.1 大学生建设职业能力的意识逐渐建立

面对社会就业压力的现实,民办院校的多数大学生认识到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性,民办院校实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制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许多学生能够主动参加校外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顺利就业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但是大学生在撰写求职信、简历、面试时表现的差强人意,说明大学生对培养自我综合素质这些“软实力”方面关注不够,主观上将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能力,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能力认识存在偏差。

2.2 大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职业生活的重要环节,部分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方式主要是家教、兼职促销等短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积累学生社会经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源限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领域狭窄,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实践比较少。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虽然学生自主式社会实践对职业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生尽快获得核心职业能力收效甚微。

2.3 大学生对自身现有的能力与专业和职业所需的能力缺乏应有的了解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积累经验的重要时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经过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开发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由于学生对社会了解较肤浅,认识水平有限,对自身现有的能力、就业目标、专业和职业所需的能力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盲目性,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弱项训练,不利于职业能力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建设。

3 提高民办院校本科生职业能力应采取的策略

3.1 学校要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下,民办院校办学要增强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化竞争意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发展趋势,民办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要呈现多样化。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塑造为重心,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型知识的传授及操作型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在进行充分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3.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3)

(1)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职业导向原则,使其有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重基础、宽口径,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增强通识教育课程,拓展专业口径,达到专、博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基础课、注重实践课、扩大选修课比重,优化专业课程模块,强化综合实训课开发,增加专业课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时间,使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同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不断汲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课程教学方法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实际操作训练”、“现场教学”、“案例剖析”、“参与式”、“讲座式”、“讨论式”、“课堂演练”、“启发式”等各种教学形式,并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3.3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3.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根据各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其次是安排学生足够的实训时间,使学生真正融入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再者是建立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实践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参加与生产要求相近或相同的实训,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4)

3.3.2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规范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校内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扩大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际操作机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建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科学管理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拓展,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管理体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认识、分析,从而为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并由此对自己大学的学习和素质提高做出全面的规划。(5)

3.5 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资源优势

教师是学校资源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6)民办院校应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通。

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从科研单位、企业单位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和学术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并对他们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培养教学经验,保证“双师型”教师适应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专业实践能力是民办院校专业教师重要的核心能力。民办院校的专业教师理应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因此,民办院校要增加教师的进修条件和机会,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实践经验反馈教学、应用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张有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樊继轩,张锡侯.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与教究,2010(4).

[4]张凤林.论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五个结合”.新理论版,2009(10).

[5]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法制与社会,2008(9).

篇9: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岗位群,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有关从业人员具有胜任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即运用获得任职资格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会计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中岗位适应能力、今后会计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能力的开拓创新能力。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校培养,达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在毕业时实现“零培训”上岗,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理论教学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构建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实施。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培养的构建

(一)理念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和贯彻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目的确定环节,是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环节。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应用型本科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才能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师要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意识,加强会计职业意识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结合。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会计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成长的管理职业,其职业意识包涵有反复训练形成的基本规范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发展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中历练出的职业精神意识。其中,规范意识要求在处理会计事务中要以强烈的遵守规范意识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准绳,熟练运用会计职业中的各项规范,并养成习惯,进而规范会计行为,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意识要求会计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脉搏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现代会计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从基础的会计核算向为单位经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高层服务转变,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思考和认识会计的职能和定位,加快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职业精神意识是会计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与成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方面:会计文化和会计思想。文化方面包括:知识积累状况,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会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思想方面包括:会计人的道德风貌,世界观,会计人的情操信念等,他要求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道、超然正义、创新开拓。

(二)内容上,科学地界定和理解本科应用型会计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

科学地界定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我认为当前会计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1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学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理论性强,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工作业绩。因此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能力、价值确认能力和监督工作能力。

2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与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打交道,而且要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因此,为了提高社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现代化能力。

3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那种只知道从书本到书本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文献检索和资料运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证券会计”、“保险会计”、“基金会计”、“信托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时的适应性;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中国税制”“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财政学”、“金融资产管理”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打交道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做会计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阶段,开展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课内手工模拟实训,然后课外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训,以巩固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就业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在第二课堂开展“手工凭证大赛、“点钞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传票翻打大赛”,同时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到企业、到实习基地验证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

(三)改革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求真”品格。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理论学习,来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节,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财税知识竞赛、挑战杯等多项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与科技发明创造项目进行资助;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科研助理岗位;在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创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讲座。

通过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道德能力以及崇善、向善、扬善的“求善”品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力加强入学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和文明教育等一系列日常管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着力创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学院、文明校园;着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学院网页上开设专栏论坛、班上心灵驿站等栏目,组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大学生诚信论坛、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研讨、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团日、敬老、爱老、助老主题班会等活动。

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求美”品格。充分利用社会文艺资源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报、广播开辟人文素质教育专栏或专题,播放、刊发人文素质教育文章;推荐阅读书目,教唱经典歌曲,引导学生欣赏高雅文学艺术作品;创办人文讲坛,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实”品格。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向职业。

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创业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敬业的“求强”品格。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典型;组织名企校园行和学生名企行活动;举办企业班,实施定单式培养,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邀请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力挑战赛、创业论坛、模拟职场、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基层校友创业报告会。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2]宋胜菊,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6).

[3]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王建基.关于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上一篇:自己捏泥人的日记400字下一篇:申报市级先进班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