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历史考察活动课初探

2022-09-11

我本着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开发乡土教材资源, 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设计了这次历史考察活动课, 并在我校七级十二班实施了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些成绩, 积累了一些经验。

下面我将按照本次活动课的这四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

一、预备阶段

正式考察之前, 我给全班同学上了堂预备课。在预备课上, 我对学生进行了兴趣激发与情境创设, 下发一些介绍家乡大足的相关文字资料给学生阅读, 并组织学生观看介绍家乡大足的相关视频, 学生们对家乡大足充满了热爱, 也对这次考察课充满了期待。后来, 我还邀请大足县中敖镇居民邓文渊老人到学校给班上学生讲述中敖镇舒成岩石刻 (大足石刻的一部分) 的故事, 这样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 我还给学生上了一堂理论课, 给予了一些理论指导与方法指津:一是向学生介绍与考察相关的理论知识, 比如考察的目的, 考察的对象, 考察的角度, 考察的手段等等;二是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考察方法, 比如资料如何查找, 如何开展实地考察, 如何对考察活动进行记录, 如何整理考察得来的材料等等。

二、选题阶段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是大足人民的骄傲。随着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 曾经神秘的石刻文化吸引了无数人纷至沓来, 推动了大足县旅游产业的繁荣。不过旅游人数的增加, 也给大足石刻保护带来环境压力。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之间找到平衡点, 成为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课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家乡、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是我开展这堂历史考察活动课的终极目的。我组织学生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确定本次历史考察活动课总课题为《追寻身边的文化遗产——考察大足石刻》;确定总课题后, 我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让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团队;各小组推选出队长, 由队长进行分工。在会上, 经过认真热烈的讨论, 又形成了各组的小课题。这样, 发挥了教师的导向作用, 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座谈会后, 各小组为了制定出本组的考察方案, 开展了多次讨论。我参与了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发现了一些学生事合理的推想, 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推想的意识。

三、实施阶段

为了搜集资料, 有些小组同学在学校机房上网查找;新华书店有了他们翻书查找的身影;我的办公室里有了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学校的语文老师、计算机老师、地理老师成了孩子们的帮手。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老师与学生成了真诚的朋友, 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 这可是这堂活动课的意外之喜。有的小组给出了很好的考察小课题。如以唐琴为组长的第二小组里的七名同学确立的小课题是《大足石刻里的民间故事》。他们分为两队队分别搜集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蕴含的民间故事并做了记载。我让他们请教语文老师, 去编一本大足石刻民间故事集。后来这个集子成为了创作考察报告的第一手资料。何琰同学甚至编出了几出小戏剧的脚本。由此可见, 只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出他们的兴趣点, 辅以一定理论指导, 是能够取得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取得的效果的。由此可见,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思维方式转变阶段, 实地考察就成了很好的促进学生思维方式良性转变的方式。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看”的层面, 而要提高到“思”的层面。历史考察培养的是一种综合能力, 一种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愉悦了身心, 增长了见闻,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 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总结阶段

学生在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后, 将其结果以一定的呈现形式在全班或全校, 甚至全县学校间展示、交流、测评, 成果呈现形式要多样化 (如撰写历史考察报告、访问记录、活动日记、组织编写宣传报等) 。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以“追寻身边的文化遗产——考察大足石刻”为主题的成果汇报会上, 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成果, 走上讲台。例如谢杉同学从生活的角度观察大足石刻, 给大家讲了一个《养鸡女》的故事, 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

最后, 是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和总结。在评价和总结过程中, 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方式, 重在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轨迹和情感体验, 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样做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通过学生自评, 使学生学会实践, 不断反思自我;通过学生互评, 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吸取别人之长。

通过以上对本次历史活动课的分析, 我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 在预备阶段我运用了丰富的手段对学生进行了兴趣的激发和理论的指导, 使得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始终充满期待, 并按照一定的考察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考察。这正是我要交给他们的新的学习方法。

第二在具体考察阶段, 各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考察方式考察了不同的考察对象, 得出了不同的考察结论。这样就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单调性, 雷同性, 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取得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部分同学在考察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未必正确的猜想很有意义, 既能引起考察兴趣, 也能愉悦生活, 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四, 由于组建了小组,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 取得学习成果, 实践了合作学习理念。学生在合作中, 建立了友谊, 培养了团队精神。

第五, 在成果展示阶段, 学生通过比较, 取长补短, 不仅增长了见闻, 还培养了竞争意识。

本次“追寻身边的文化遗产——考察大足石刻”历史考察课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也表现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考察时限太过宽泛, 显得不紧凑等等。但这完全打击不了我继续开展这类考察活动课的积极性, 因为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的证明, 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也应该去大胆尝试。

摘要:本文针对一堂历史考察活动课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体会, 对农村初中历史考察课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历史活动课

参考文献

焦会学, 陶有才主编.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浅谈化工仪表的外部干扰及消除措施下一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