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校园环境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校园安全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责,因此,保护学生安全是政府的首要职能,也是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校园危机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广“安全社区”和“安全学校”认证,并提出了具体的认证标准。

第一篇:校园环境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探究

[摘 要] 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课堂知识,还得益于这个环境带来很多成长的机会。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声教育和无声教育影响着学生成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设计;探究

随着经济发展,校园环境已由过去单一教学功能型的校园环境设计转向集教学休闲于一体的校园环境设计,但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校建设特别是新校区建设,没有体现学校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不过是一件一件的复制品。如何做到一校一特色、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园文化节”等学生活动中,“学校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学术界对两者的定义也有争论,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学校文化》一书“代替论”的观点,即“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也有赣南师范学院邱小云2012年发表的《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概念辨析》“反代替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在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其中的个体,更表现于文化的呈现,是校园对文化的表达方式。校园环境设计是以学校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也是一种外在呈现。

二、校园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几个盲人摸大象,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摸到的地方来猜测大象样子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由于对事物了解得不全面而给出错误的结论。校园环境设计包括区域、道路、界面、节点、标志物等五个方面。在规划设计时既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考,同时也要把这五个方面作为一个统一体去做系统设计。设计师往往由于个人的知识短板或对校园认识得不全面,造成校园环境设计的缺陷,如在整体设计时,关注了区域、道路的设计,忽视了界面、节点、标志物的设计;如在区域设计时,关注了教学区、生活区的设计,遗漏了创新创业园的设计;如在道路设计时仅满足通行要求,未从通行安全、通行效率及道路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等方面去设计;如由于设计过于饱满没有给未来需求留出空间等。

(二)目光短浅

校园环境设计应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现在,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设计,如采用适中的建筑容积率与建筑密度,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如随着经济发展,学校师生拥有机动车比例会不断加大,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未来机动车的停放位置;如以人为本的前瞻性设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的需求也有所扩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校园环境设计也应根据人的需求不断提升进行前瞻性设计,如学校应是引导科技发展的孵化地,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将其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在智能化、科技化方面有所体现与展示等。

(三)乏善可陈

乏善可陈是形容每项都好但没有特色的成语。现在进入很多学校校园后感觉基本一样,特别是新校区建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办学定位不清,简单认为发展规模是学校的唯一目标,在校园环境设计中仅考虑了学生规模增加带来的宿舍、教室、食堂等配套量的增加需求,缺乏对国家长远发展和特色办学需求的深入思考与作为;二是校园环境设计方案通过招标某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中标的设计单位对地域或学校文化了解不够,在招标、设计、验收过程中学校也没有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要求,未组成团队从不同方面与中标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反复修改,结果导致校园环境设计千篇一律。

三、校园环境设计的三重思维

(一)校园环境设计系统思维

如何避免在环境设计时“盲人摸象”,从整体去设计,很重要的是建立系统思维。首先,要信息全面,反复、认真调研我们现在有什么信息,还需要寻找什么信息,缺乏什么信息。信息全面是后续设计的重要基石。其次,要有全局的思维意识,摒弃固化、封闭、片面的思维习惯,建立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程序。校园环境设计包括区域、道路、界面、节点、标志物等五个方面。校园环境是一个母系统,区域、道路、界面、节点、标志物是校园环境系统下的五个子系统。一个成功的系统是母系统与其子系统目标的一致,即全局到要素、要素到全局的高度统一。再者系统思维既要关注其本身,又要关注其相关因素,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关联统一,系统单体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成整体效果的宏观、微观层次空间设计的统一,空间之间的转换及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总之,设计师应基于系统思维,根据“系统—结构—关系—元素”递进关系形成校园环境设计体系,实现校园文化特色的外在呈现。

(二)校园环境设计长远思维

长远思维不是只看未来,而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用长远发展的思维来解决当前问题,并给未来预留发展空间。校园环境设计立足现在,包括保留学校发展中的一些历史印证,如特定的建筑与环境等;包括专业建设需求,如教学与实训场所建设等;包括学生规模与结构,如学生总体数量、短期培训与在校生结构比例等。校园环境设计面向未来,包括可预测的发展需求,如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导致交通停车体系的构建、空调的普及导致綠色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学生人数与学生结构的调整导致校舍结构体系的调整以及在线教学普及面的扩大导致教室环境设计要求的不同等。校园环境设计面向未来,包括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发展需求,如VR、人工智能等。如何让当前的校园环境设计不容易被淘汰,这都需要校园环境设计师有长远的思维意识,进行弹性设计,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三)校园环境设计特色思维

如何避免千校一面,就需要校园环境设计师树立特色思维意识。特色思维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展示学校特色与魅力,是历任师生在长期实践与创新中形成的特色。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学校特色,多元化组成设计团队。团队成员不仅包括环境设计专家、建筑设计专家、园林绿化专家,还要有本学校长期从事教育一线的教育管理专家以及校生与毕业生代表等。设计过程中不仅从满足基本功能与需求出发,还有本校教育专家对学校文化与品牌以及专业特色的理解,在校生与毕业生对校园的记忆与需求,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打造具有学校品牌与特色的校园环境,让身处校园中的人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校史校情、价值导向,从而升起向学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

(一)继承优秀传统,传承学校文化

学校的优秀传统是学校发展的本源,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滋养师生心灵的精神食粮。校园环境设计师应熟悉学校沿革、发展历程,品味学校文化,探索学校精神,思索校际不同。一是要熟悉学校沿革,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更新的迭代过程,学校每个发展阶段都是一段创业奋斗史,涌现了不少优秀、杰出的师生,在校园环境设计时可以选择代表性人物或事件用图形、符号等设计元素传达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讲述他们的故事;二是要知道学校校训,学校校训是学校文化与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校園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石碑、文化墙等形式在学校大门处或教学区展示校训,让师生见之起敬并规范行为;三是打破功能单一的设计思路,重视文化背景,如校园里师生通行绝大多数是步行,道路设计可以在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交通便捷的设计基础上增加景观设计,通过路线与景观的相互作用提升人的视觉与审美体验、也可在步道侧面设计文化长廊,发挥文化信息交互的作用。

(二)落实教育方针,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环境设计应充分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区域设计时可以根据其功能主体的不同设置五育主体,比如教学区域以德育、智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理想教育、品德教育等为主题;行政楼以德育、智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国家教育情怀、学校历史文化、服务师生等为主题;体育等活动场所以德育、体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等为主题;实训楼、学生宿舍、食堂以德育、劳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劳动规范、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安全保障等为主题;校园更是从环境整体设计到一路一街一廊,到各种指示牌、门牌、消防标示等,达成以人为本的浸润性美育体验。只有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从大到细微处融入环境设计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三)主题鲜明,体现学校品牌与特色

学校品牌与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学科类别不同。高校按照学科范围分有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农林类、医药类、政法类、民族类、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军事类、旅游类院校等。除了综合类与理工类,其他类别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行业高校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鲜明的行业特色,行业文化是其校园文化的来源。二是学校专业特色的不同。每一个学校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代表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三是学生的差异化。学生地域的差异、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学生教育背景的差异、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差异等也会导致学校品牌核心价值与核心精神的不同。设计师应在对学校品牌与特色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环境设计,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才不会千校一面。

(四)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在学校,学生是主体,以生为本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先应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即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应根据学生人数匹配。安全需求包括交通安全与校舍安全等。交通安全,在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交通安全便捷为校园路网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在车流量较大的交通位置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保证学生出行安全,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公共建筑设置消防通道与消防设施等保证校舍安全。对于社交需求,在环境设计时既可以考虑设计规模较大的广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又可以根据现有条件挖掘交接位置、屋前屋后、建筑组群之间等节点空间位置的增值价值,打造小尺度公共空间,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偶发性社交需求。对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无障碍设计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在食堂或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营造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满足学生的隐私需求等。

(五)预留空间,学校可持续发展

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的未来也就是时代的未来,时代的发展也将倒逼教育的发展。没有预留空间的校园环境设计一定会成为裹脚布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预留空间为未来学校提供更多可能性,是校园环境设计前瞻性思考的一个重要决策。预留空间一方面体现在设计时不能太饱满,设计应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考虑未来对区域的新需求。如学生规模扩大导致对校舍的需求量增加、如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提高带来的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导致新增学校创业园的建设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空间的赋能,如时代核心力的变化导致教育需求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变化,AI人工智能、VR、智慧教室的兴起,需要科技赋能传统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重构学习空间赋能传统教育。总之,开放的学习空间的设计会为未来新空间的需求预留更大的成长空间,有利于未来多元化发展。

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构建了教育空间环境,还构建了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校园环境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与美丽漂亮,更是传承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的载体,只有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帆.“环境育人”视角下校园文化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

[2]曹永先.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吴芝青.学生视角下的行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

◎编辑 郑晓燕

作者:吴梓铭 涂婉月

第二篇:校园安全与“平安校园”的建设*

摘 要校园安全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责,因此,保护学生安全是政府的首要职能,也是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校园危机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广“安全社区”和“安全学校”认证,并提出了具体的认证标准。在我国,“安全学校”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硬件环境、安全教育、体能活动、健康服务、危机反应、社会与家庭等方面的建设而实现。

校园安全 安全学校 安全社区 突发事件 危机管理

一、“风险社会”中的校园安全

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针对学生的伤害事件、交通事件等,给学生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劳凯声指出:“学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组织形式”[1]。校园安全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和生命财产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秩序稳定及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领域。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人、组织、国家、社会、自然等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强恩芳指出,“社会系统越来越复杂,各个分系统间的关系较之以前也愈加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系统却越来越脆弱,漏洞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激烈,危机发生的频率在加快,规模在加大,影响在加剧”[2]。在“风险社会”[3]里,危机“不再是当今社会一个异常的、罕见的、随机的、外围的功能,它们已经嵌入进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组织和纤维”[4]。危机不再是“是否”发生,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5]。危险与人类伴生,而追求安全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安全是人类最为珍视的价值,因为安全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如果校园发生了安全问题,一切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教学成果都将成为空谈,化为乌有。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指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6]。

二、校园安全事件的特征、原因及类型

1.校园安全事件的特征

作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学校和在校学生数量[7]。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安全也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牵动着所有家庭的心。

根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考试安全等六项内容。本研究认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凡是发生在校园内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或威胁学校全体成员的生命、财产、健康等,对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或者潜在地造成负面影响,并可能衍生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或者情境。

校园安全事件作为危机事件的一种,有着危机事件的一般特征:威胁性、不确定性、时间的有限性、危机的双重效果性[8]。除此之外,校园安全事件还有其独特的特征。

(1)威胁对象的广泛性。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者危害及威胁学校全体学生、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安全。

(2)发生范围的特定性。校园安全事件不仅发生在校园的园区,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的围墙之内,还包括校外的特定区域。

(3)危害的严重性。校园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有两方面,一是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对全体人员的人身、财产、健康造成影响。

(4)危害的衍生性。因为校园安全的直接受害者是各类学校的学生,一旦发生严重安全事件,将会引发或衍生其他类型的安全问题,甚至是社会灾难。

2.校园安全事件的成因

校园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五个层次进行分析。

(1)个人因素。由于学生或教师主观或客观上的判断失误,或者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行为失常,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严重安全后果的行为。

(2)家庭因素。由于学生或教师家庭的破碎、不和睦、暴力等反馈到学生或教师身上,并因此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安全事故。

(3)学校因素。由于学校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而防范失当与应对失措、因设备故障和设施疏于维护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4)社会因素。由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造成的医疗、就业、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环境污染、医药品和食品等转型期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

(5)自然因素。由于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台风、洪水、霜冻、高温等气象灾难,手足口病、非典等传染病引起的安全事故。

3.校园安全事件的类型

根据校园突发事件的定义、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校园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八大类,见表1。

三、世卫组织“安全学校”的指标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宝明认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根本保证。安全社区建设是增强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9]。张宝明指出,“安全社区是指建立了一套组织机构和程序,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居民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10]。世卫组织的“安全社区宣言”指出,“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健康权和安全权”。安全社区的重点是合作、伙伴关系和社区能力建设,其目的是减少伤害的发生。

学校则是安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WHO在努力推动国际“安全学校”(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ISS)的国际认证工作。根据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之ISS作业计划指南,于2003年3月18日制定的“安全学校”七项指标,分别指向了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健康教育、体能活动、健康服务、危机反应、社会与家庭。该认证的目的是促进制定明晰的校园安全政策,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与提升学生的安全警觉,通过安全教育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間的情感与关系,增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的满意程度,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国际安全学校的建设强调公私部门与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协作,共同研究认定问题所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自2004年开始引入“安全学校”认证以来,截至2016年11月,全世界范围内共有9个国家的137所学校通过认证。在全部通过认证的学校中,我国香港地区有11所、台湾地区有80所、日本有23所、韩国有6所,东亚地区的安全学校数量占了全部认证数量的近88%。从中可以看出,世卫组织的认证标准在东亚文化圈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也就是说,世卫组织的认证形式和认证标准比较契合东亚国家的文化。

四、“平安校园”的建设

林鸿潮认为,“资源的严重匮乏是当前中小学安全管理面临的一大约束条件,这导致其安全管理中权、责、能的严重错配,使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设计失去了正常运行的基础,并导致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长期停留在事后被动回应的低水平,还造成了安全管理过程的碎片化”[11]。这就亟待构建一个新型的校园安全模式,一方面可以突破现有资源匮乏的约束,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和复制。根据校园安全的特点、诱发原因,为了更好地预防及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在世卫组织通过建立“安全社区”而实现“安全学校”的途径下,结合我国的学校安全现状,应该加强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安全教育、体能活动、健康服务、危机反应、社会与家庭等七个方面的建设。

(1)社会环境方面,制定《校园安全法》以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安全是国家教育体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但却事故频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独立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全国人大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借鉴美国的《克莱瑞法》及其“以校园警察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治理”[12]的模式,以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信息通报机制、事件处理流程以及违法责任等,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校园安全”人人关心的氛围。

(2)硬件环境方面,校园应拥有最安全的基础设施。为了抵御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各级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应该成为当地最为安全的建筑,绝不能让学生继续成为“豆腐渣”工程的无辜牺牲品。应向日本及智利等国家学习,让校园成为学生以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安全避难所。

(3)安全教育方面,做到安全常识人人皆知。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要求,“一要通过课程教学开展安全教育。二要通过专题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三要通过实践演练开展安全教育。四要通过日常活动加强安全教育。五要利用多种资源加强安全教育”。

(4)体能活动方面,应增强体质和体能。“安全学校”要以成员的良好体能为前提,有了良好的体质,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才能在第一时间逃生。体能活动方面还须关注高风险群体和环境,尤其要促进弱势群体成员的安全。

(5)健康服务方面,要及时而准备充分。各地教育部门要主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卫生计生、市场和质量监管、市容园林等有关行政部门多方合作,推动和保障校园安全建设。发生危机后,要及时与卫生部门联系及时施治,必要时可开通绿色通道,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6)危机反应方面,要以预防为止。校园安全事故不仅给学生、学校、家庭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而且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消除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及黄金救援期内实施救助。另外,也要重视危机处理的准备、应对和恢复阶段的应对策略。

(7)社会与家庭方面,共筑校园安全防护网。校园安全关键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出现空档,务必做好交接工作。另外,学校可安排保安和老师到校门口执勤、配备必要的安保器材等。上学和放学时间段是关键期,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对接非常重要,只有社会、家长和学校三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学校安全教育的氛围,最终建成真正的“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 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 教育研究, 2000 (8).

[2] 强恩芳. 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J]. 行政论坛, 2008(1).

[3] 乌尔里希·贝克 著.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4.

[4] Mitroff, I I. and Anagnos, G. Managing Crises before They Happen: What Every Executive and Manager Needs to Know about Crisis Management. New York: AMACOM. 2000.

[5] Mitroff, I I. 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 A Natural Fi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4, Volume 36, Issue 2.

[6] 李小伟. 加强疏散演练 确保学生平安[N].中国教育报,2010-3-30.

[7] 教育部.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2016-11-13.

[8] 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 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03 (7).

[9] 张宝明:建设安全社区、增强社会应急管理能力[EB/OL]. http://www.china.com.cn/tech/txt/2007-05/15/content_8254689.htm,2016-11-13.

[10] 張宝明. 建设安全社区增强社会应急管理能力[J]. 中国公共安全: 政府版, 2008 (1).

[11] 林鸿潮. 试论中小学安全管理创新——以学校的资源约束为视角[J]. 教学研究, 2014(3).

[12] 方芳. 中美校园安全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2).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强恩芳

第三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老校,有着光辉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于1990年从老城城隍庙旧址迁入现址,迁校初期,由于学校周边住户较少、生源较差(当时仅18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学校面积偏小等因素,对学生急速增长估计不足(目前,学校已达74个教学班5326名学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严重不足。

创设文化氛围,提升办学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传承学校的文化积淀,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持续发展谋略。”

第二,确定明确的办学目标。近期目标是完善标准化建设,争创“皖北名校”。远期目标是打造数字化校园,建成环境一流、教师一流、学生一流的中国名校。

第三,修改校徽。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识之一。经多方集思广益,学校确定了以隶书繁体的“实”字为主画面的圆形校徽。

第四,修订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针对学校实际,确定校训为:诚信和谐、知行合一。校风:做好人、读好书。教风:勤、恒、实、活。学风:好学、善思、勤练、多问。

第五,让每堵墙、每块地方都能说话。为更好地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制作了大量的墙体字和宣传图片,校园每个角落都有宣传标语及图画,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以及励志、勤俭、廉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陈旧设备,完善校园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让整个校园,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让校园文化、学校的环境建设变成教育课程

学校目前正在做一个打造书香校园的规划,制定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力争将校园文化、学校的环境建设变成教育的课程。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首先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浓郁地读书氛围,力争让每个孩子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校投资数万元制作的“吮知书苑”已初具规模,典雅的环境设置、醒目的牌匾、适宜的座椅都给孩子创设了优雅的读书环境。学校还将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场地、角角落落,继续为孩子营造一些读书的场所。

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向全体师生开放。学校计划将综合楼二楼大厅设计成一个开放的读书广场,给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宽敞、舒适的读书环境。为更好地创建书香校园,学校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享受母语》,现已被多家媒体报道。

校园中部的景点建设,提高了校园文化环境品位,小桥流水、亭榭楼阁、典型的徽派亭廊,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此处景点缺少文化韵味,亭廊、小桥、景观石等还没有命名。学校将在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积极行动,尽早给这些景点以生命,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变成学校的课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学校还将设计自己的文化标识,统一各种设施设备的标识符号,打造学校自己的文化体系,进一步加深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彰显独具个性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化校园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每当传统节日到来时,各种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异彩纷呈的民族传统艺术等,都会营造出强烈的文化氛围。中华传统节日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功效,其中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所有人认真汲取。传统节日是民族的黏合剂,传递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节日所表现出的崇尚劳动、家庭和睦、敬老敬贤等传统美德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充分利用“雷锋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八一建军节”“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春节”,以及已经举办了14届的校园文化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搭建读书平台,激发读书兴趣 从2010年开始,学校少年宫成立了“尖尖角”文学社和“小脚丫”记者团,每周一下午开展活动,带领部分爱好阅读和写作的同学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计划地指导写作。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和各种感恩、法制等讲座,让学生写观后感。

举办经常性的读书演讲活动及读书节活动 学校大队部结合每年儿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以名人为榜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学校每学期拟订主题读书演讲活动,以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内容,以“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班级诵读赛、“心怀感恩与爱同行”演讲比赛、“环保知识演讲”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

今年的读书节以“享受母语,润泽生命”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了传统文化主题手抄报、成语或古诗词配画、童话创作、诗歌创作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和集体。

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备和使用上迈出了较大步伐。目前全校72个教学班全部实现班班通,每班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手段的更新冲击着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如何建立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值得大家思考的又一个课题。

切实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实现高品质的学校教育,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接下来,学校将更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同时,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力争提升办学质量,办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

作者:冀羽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相关论文下一篇:让孩子爱上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