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的意义

2022-09-11

1引言

中国典籍作品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千年来这些优秀文化成果, 深深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子孙, 起着传承文化, 育化众生的作用。 这些典籍, 不仅具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而且具有文化建构意义。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当前, 我们正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传播中华文化, 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这个背景下, 进行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 翻译是必要的渠道。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 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 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 中国典籍作品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优秀典籍传播的相对滞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符, 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是当前典籍英译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国典籍浩瀚渊博, 博大精深, 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 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典籍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同时对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乃至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 当今,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全球化, 而全球化不等于西化, 不等于美国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海纳百川、好学上进的民族, 在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中, 我们翻译并学习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化。 我们已成功地“拿来”西方的文化, 现在的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送”出去, 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 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 以保持中华民族固有文化身份。 典籍英译使中国古典作品复活, 并能使其精髓远渡重洋, 增强中华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外语。

近些年来, 尽管我国的典籍英译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能够胜任诸如典籍翻译这类高精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够多, 著名翻译家汪榕培先生指出:翻译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事业。 所以, 愿意致力于典籍翻译的作者就很少, 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很有限, 而作为外语学习者, 我们有义务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世人所了解。

3国内外对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典籍作品是记录古代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 从上古三坟五典到儒家四书五经, 从诸子百家学说到历代诗书文论, 中国典籍作品承上启下, 推动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向现实, 从现实走向未来。

20 世纪以前, 中国典籍作品的对外传播, 主要是通过外国来华的传教士进行, 而像辜鸿铭、林语堂等做过中国经典英译的国人则为数不多。 遗憾的是, 西方译者英译中国文化典籍可能还有其他的目的, 再者由于受自己所处文化立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操纵, 结果导致中国文化经典在翻译过程中的扭曲和变形。 近年来, 典籍英译作为翻译学的分支, 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进入21 世纪,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 更多的中国文化典籍将被译介到英语世界。 目前在国内外, 有不少学者在从事中国典籍的英语翻译研究。 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迄今已经召开了五届, 出版了三辑 《典籍英译研究》论集。 以汪榕培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典籍翻译专家和学者, 在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了许多扎实细致的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 中国新闻出版署为了促进中国文化的对交流和发展, 二十世纪末组织海内外学者、译家, 开始了《汉英大中华文库》的翻译工作, 为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和研究的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切磋、 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目前已经出版了72 种中国文化典籍, 而且典籍英译已成系列化趋势, 例如, 《大中华文库》《熊猫丛书》《儒家经典译丛》《中国圣人文化丛书 》《中国传统蒙学精品系列 》《古诗苑汉英译丛》《王维诗百首》等等, 不一而足。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大中华文库》 (汉英对照) 系列丛书, 如, 《老子》《红楼梦》《墨子》《楚辞》《牡丹亭》《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和《陶渊明集》《邯郸记》等。

在提倡 “文化多元化”的21 世纪,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仅从2006 年至2010 年在全国五家重要的翻译及外语类期刊的典籍英译学术论文高达30 篇,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典籍的英译及其理论研究。

4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根据《欧洲共同语言参照框架:学习、教学、评价》, 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 大量事实证明, 光有语言应用能力并不能保证有效交际。 中国人现在走向世界, 到国外经商、搞项目, 遇到的一大障碍是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上的隔阂, 中国企业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 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 熟悉中外文化差异,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样, 能够有效的表达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国际友人, 也是最为恰当的沟通方式。 文化是使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DNA, 忽略文化, 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增强国际话语权, 妥善回应外部关切, 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 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这提醒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有文化自觉, 从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加强而不是削弱课程的人文性。与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相比,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更注重思想性, 视野更开阔, 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 学会用英语宣传、解释中国。 因此,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典籍文化英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5典籍作品英译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雅明曾经指出:翻译作品虽然与原作存在于不同的空间, 然而, 翻译作品却源于原作, 是原作生命的延续。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都是某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 如果要将其文化精髓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就需要学者和译者不断丰富它的翻译, 总而言之, 典籍英译不仅能够使我国的古典作品重新焕发光彩, 而且也能向世界传播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以《红楼梦》一书的英译为例,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其包罗万象的叙述, 不管是对社会的描述, 人际关系的窥探, 医药养生知识的介绍, 诗词歌赋的吟诵, 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其高质量的英译本毫无疑问成为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红楼梦》有多个英译本, 其中公认最好的为英国学者Davis Hawks翻译的名为A Story Of Stone和由杨宪益, 戴乃迭夫妇所译得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种译本各有所长, 都可圈可点, 但作为中国本土学者, 除去译笔功力深厚之外, 还有外籍译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就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 所以在文化传播上更具中国特色与精准。 下面是《好了歌》的两个译本: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一

Won-Done Song

by David Hawks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riches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

When they’ve enough, it’s goodnight every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won’t have done.

The da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But once you’re dead, they’re off with another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childre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Yet though of parents fond there is no lack.

Of grateful children saw I ne’er a one.

译文二

All Good Things Must End

by杨宪益、戴乃迭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

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

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dote on the wives they’ve wed,

Who swear to love their husband evermore,

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with getting sons won’t have done.

Although fond parents are legion,

Who ever saw a really filial son?

比较而言, 霍克思对这首诗歌的翻译较好地再现了原诗歌作为歌谣的特点, 押韵, 上口, 基本上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而杨杨宪益, 戴乃迭夫妇所译则力求内容的忠实, 完美地再现了原诗歌的意境, 重在意美, 更能原汁原味的传递出诗歌的含义。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译者理应是中国典籍英译的主体, 当然, 优秀的典籍译本还需要恰当的媒介推广, 才能为世界人民了解。 为此, 中国要认真思考, 结合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和中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需求, 大力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发挥人力优势, 借助媒体, 把我们 “和合”的价值核心体系传播到世界各地, 使之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

6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中也涉猎了中国传统文化, 狭义上来说, 中国典籍文化的英译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的通过四六级考试, 也就是说, 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广义上来说, 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英语不再是鸡肋, 是学生苦不堪言, 欲说还休, 欲罢不能的必修课, 而是引领他们走向世界的重要一课, 在中国日新月异, 日渐强大的21 世纪, 向世界传输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意味着会收获更多的机遇, 同时也深化了每个人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英语成为学生们未来国际化的奠基石和敲门砖。这种意识的形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效果, 更会促进英语学习的效率。

摘要:中国典籍作品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 但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中国作品英译的必要性、现状、理论依据及意义等四个方面的阐述, 希望能在引起大家对中国典籍作品英译意义的重视, 也希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关键词:红楼梦,典籍英译,中国典籍,英译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M].2009.

[3] 黄中习.外国学者与典籍英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 (4) .

[4] 李海军.21世纪中国典籍英译[J].名作欣赏, 2010 (33) .

[5] 白玉杰.立足典籍传播,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J].前沿, 2011 (13) .

上一篇:探索班级建设良性发展之路下一篇:浅析仲裁条款自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