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赏识教育的意义

2024-04-30

论赏识教育的意义(精选6篇)

篇1:论赏识教育的意义

摘要:赏识教育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推崇,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和情感判断。再者,小学语文是对母语的持续发展,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小学语文在审美价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赏识教育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不断的新的认识,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最终成就真正的自己。本文主要是探讨赏识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重要性

赏识教育作为现阶段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现实意义大大高于其他类型教育。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潜能,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完善自我。但是,赏识教育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赏识教育不能完全的、充分的发挥它的教育效果,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使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

1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特殊性

小学时期仍然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是对母语的一种持续发展,能有效的增强母语培养的效果。再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针对以上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态度,教师应积极的赏识学生的好奇心,不断保持语文教学的鲜度或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1.2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生持续的,各阶段的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以上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而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会因这个心理社会问题引起。假使个体能顺利解决本阶段的问题,危机也就被化解了,这时候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危机没有化解,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双重身份,不仅仅要较好语文知识,还有负责管理学生在校的日常。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交流中开展赏识教育,当然更要遵守校规校纪,鼓励学生张扬自我个性,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颖智慧,营造良好、友爱、积极的学习氛围。

1.3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家庭、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经常会给教师的教学任务带来很多的新的挑战。庆幸的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重视赏识教育对学生认知能力、道德理念以及审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认知和了解日常事物,学会守规守矩,认真观察身边事物并且发现事物美的本质。

2赏识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2.1赏识教育能提升小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主要是在小学时期,由家长和教师对其的评价和赏识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可塑性很强小学阶段,如果无法调控好不自信心理发展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做事无主见。因此,小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老师和家长都有给予适当的肯定,将其优点合理的放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但不能过分夸张,不然会适得其反,过分肯定会使学生骄傲,骄傲的人容易看不起他人,自以为很了不起,容易不思进取。还有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特性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课堂,更便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2.2赏识教育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真正的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不能仅仅是依靠单一的读写练习和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来进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还要积极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重视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发掘学生潜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如在讲医生救死扶伤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就是医生,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进行了解,如病原体的产生及其传播途径、如何预防传染疾病等等,待学生了解和认识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并正确引导学生向着理想奋勇前进。

3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巧妙的运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赏识教育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胸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点滴之美、事物本质之美,从而使小学生在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学习的乐趣,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效率。

篇2:论赏识教育的意义

小学时期仍然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是对母语的一种持续发展,能有效的增强母语培养的效果。再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针对以上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态度,教师应积极的赏识学生的好奇心,不断保持语文教学的鲜度或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1.2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生持续的,各阶段的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以上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而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会因这个心理社会问题引起。假使个体能顺利解决本阶段的问题,危机也就被化解了,这时候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危机没有化解,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双重身份,不仅仅要较好语文知识,还有负责管理学生在校的.日常。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交流中开展赏识教育,当然更要遵守校规校纪,鼓励学生张扬自我个性,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颖智慧,营造良好、友爱、积极的学习氛围。

1.3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家庭、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经常会给教师的教学任务带来很多的新的挑战。庆幸的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重视赏识教育对学生认知能力、道德理念以及审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认知和了解日常事物,学会守规守矩,认真观察身边事物并且发现事物美的本质。

2赏识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2.1赏识教育能提升小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主要是在小学时期,由家长和教师对其的评价和赏识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可塑性很强小学阶段,如果无法调控好不自信心理发展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做事无主见。因此,小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老师和家长都有给予适当的肯定,将其优点合理的放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但不能过分夸张,不然会适得其反,过分肯定会使学生骄傲,骄傲的人容易看不起他人,自以为很了不起,容易不思进取。还有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特性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课堂,更便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2.2赏识教育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真正的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不能仅仅是依靠单一的读写练习和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来进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还要积极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重视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发掘学生潜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如在讲医生救死扶伤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就是医生,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进行了解,如病原体的产生及其传播途径、如何预防传染疾病等等,待学生了解和认识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并正确引导学生向着理想奋勇前进。

3结语

篇3: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一 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从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出发的教育方式, 是尊重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格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 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 并对此加以肯定和赞扬, 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赏识教育里, 尊重是前提, 爱是根源, 肯定是核心, 理解宽容是关键, 自主发展是目标, 激励、赞赏是基本形式。其实不光是学生,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他还发现,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到激励后, 则能发挥其能力的60%-80%。

二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影响下, 当前许多高中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生活、个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最后一批被录取的, 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差, 底子薄,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比如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缺席, 课上不能认真听讲, 自制力较差, 缺乏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今天崇尚高学历、高能力的社会背景下, 高职高专学生又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上了高职, 毕业后拿的是大专学历, 到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 因而对前途感到渺茫, 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缺乏前进的动力, 甚至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想法混日子。不过也正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有以上弱点, 才使得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另一方面, 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 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性逐渐趋向稳定, 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自尊心强, 爱面子, 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感情开始丰富, 情绪容易波动, 易受感动。这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2 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以上特点,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行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 它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赏识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从教师的赏识中, 可以体味到爱的力量, 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 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进而产生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 这将重新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赏识教育几乎对任何层面的学生, 都有着一定的效应和价值, 对高职高专学生也一样, 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 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宽容和爱, 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

三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目标, 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恩格斯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有限, 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 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 甚至直接放弃努力;或者脑子一热就努力一阵, 一旦看不到目标达成的希望就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制定难易程度合适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实现目标的追求, 始终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此同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善于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去体验战胜自我的愉悦。就拿英语学习来说,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就让他们默写单词, 对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 以激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 这样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自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 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就, 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

2 要爱护、尊重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

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 但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教师在批评教育个别学生时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 而要私下以谈心的方式进行, 维护他们的自尊,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关心他、尊重他, 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行为, 从而满足学生对于爱和自尊的心理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Rogers) 认为,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而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 人的认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只有用真实的、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令人担忧的是, 我们有些教师给予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的高职高专生们的更多是批评和抱怨。有的教师说话很刻薄, 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丢尽脸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教师就会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话, 甚至采取罚站的措施, 更有甚者将学生赶出课堂。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粗暴做法往往会使本来就不愿上课、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以及害怕被指责的学生直接选择逃课, 这样一来,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加糟糕, 另一方面这些不上课的学生由于无事可做往往会在校内外滋生事端, 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 教师应及时给予暗示, 课下再找他们了解情况。教师善意的提醒、微笑的面孔和温和的声音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 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才会乐于上课和学习。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 并尊重差异, 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公正的心。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品行如何, 教师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职高专生对公平感有着深切的需要, 他们讨厌教师的一切不公正行为, 更厌恶教师“因人施教”的态度。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心, 获得全体学生的喜爱, 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证明:感情象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 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热情高, 经常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的结果。

3 赏识要及时, 持之以恒

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的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从而起到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 赏识越及时, 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行为的愿望, 通过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高职高专生自信心普遍不足, 自卑感较强, 情绪不稳定, 如果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 而是等“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表扬, 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 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 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 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 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 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延迟奖赏效应也告诉我们:为了产生最大的效应, 赏识必须及时。如果延迟赏识的时间很长, 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

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赏识要持之以恒, 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或学生的表现而忽冷忽热。当学生在前进中出现反复时, 要有耐心、信心, 不能随口讽刺挖苦。要想方设法弄清反复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鼓励他们, 给他们信心, 相信这是他们前进中的必然, 从而各方面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阶段, 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美霞, 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5) .

[2]高跃芳.论赏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论赏识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49-01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亲近母语、热爱祖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行赏识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挑战自我,认识自我,是时代的特殊要求。

一、赏识教育的定义

赏识,即“欣赏”与“认识”,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与认识,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赏识教育很早就被人们应用到教育当中,《论语》中描写孔子对学生进行赞美的句子曾多次出现,对于学生请教问题,讲述自己的见解,孔子对其表示欣赏与认同,并进一步加以教育。例如:“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控制由子夏提出的问题,发现了子夏的优点,并对其进行夸赞[1]。赏识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信心的到增强、发展,是一种正方向的强化。以赏识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与信赖,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奖励,是学生有着积极自信的人生观。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弱点与缺点,不要怕孩子犯错,挖掘孩子不可估量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而发掘孩子的潜能,则成为赏识教育的具体任务。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力量,通过赏识教育,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涵盖在教学任务当中,是教学的重要部分。赏识教育能够让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赏识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欣赏的目光去赞美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其进一步发扬并影响其他学生[2]。赏识教育对孩子提高自信心、不断发掘潜力、发扬优点、提升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勇于挑战、突破自我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赏识教育与小学语文

1、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

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受着语言文化的影响,代表着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语言是开启民族智慧心灵的钥匙。母语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更是母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母语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作为儿童,对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且拥有非常高的感知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的特点,赏识学生,使小学生热爱上语文学习,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物质文化飞速发展,出国已经成为了一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有过在外国留学的学生反应,在国外的语言语文教学非常人性化,非常的高效。如今很多孩子在还没有学好国语就开始学习外语,甚至导致很多儿童迷恋外语的程度要远胜于母语。如果是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上学生受到了忽视,也许会对这个科目感到反感,对此科目比较厌学。但若是在语文课上受到了忽视,从而讨厌母语与祖国的语言文化,恐怕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以及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从细微出发,让祖国的语言文化、民族智慧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学习英语是国际化的需求,是应该学好的[3]。但母语是底蕴,是学习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健康生活态度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上。语文教育不仅起着母语教育的作用,也有着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精神、道德、理念的基础。语文学习是人生的基础,赏识教育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充满激情的进行语文学习,感受文学之美,体验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心灵交流。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工具,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语文是一种工具,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在学习、表达、交流时都要用到这种工具。语文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它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教会小学生掌握语文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人们可以不知道数学函数,不知识水是由氢和氧组成,可以不知道电视的电路原理,都能都正常的生活。但是要是不识字,不能够用语言表带自己的思想,不能与人进行交流,那不仅不能学习先人的正确经验,甚至连生活都不能正常进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受到赏识教育,那么不仅使学生能够识字、阅读、写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更加有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享受学习的过程。赏识教育对学生其他的科目与日后的发展都有的长远的影响。小学生一般都处于6—12岁之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是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阶段,是对日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年龄段。小学生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相互交杂的时期,如果能够优异的完成学习任务,儿童会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反之,这认为自己不行,表现出自卑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的,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小学语文老师大多都是担当班主任的位置,与学生相处的更久,而语文作为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让教师更加受学生的尊重,而影响学生的能力更加的强大。而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还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专制的老师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攻击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放任的老师会让学生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对团队的意识淡薄;民主的教师会教出更加具备稳定性格,积极友好的学生,且更加具备领导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态度应当贯穿在全部的学习生涯中,小学阶段更是最为必要的。小学生时期的学生是最为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到老师影响的。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赏识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赏识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特殊性与必要性,对于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桦洋.赏识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3(4).

[2] 周弘.赏识教育经典案例分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篇5: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长葛市古桥乡菜王小学:孙金功

二00八年四月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作文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生思维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得到加速发展。此进程中,思维的发展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学中,学生最珍重教师对习作(或者说是自身)的评价。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批阅小学生习作,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就能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赏识的前提,教师必须明确两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学生作文训练的层次性要求,不擅自提高作文训练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由词到句、由段落到篇章,循序渐进的层次训练原则。作文教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措施。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得完整通顺。”从摄影的角度看,片段练习是教会学生取景、定格、拍摄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捕捉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顺序不同,内心的体验不同,对景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描摹景物,“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才会展现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和多彩多姿的风情画卷。

二是“沙里淘金”,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习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最利学生表现自我,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不应挫伤他们(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语),更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做法是:

1、评语里充分肯定。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同时实行优等次制。

2、课堂中朗读欣赏。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差生作文面批,并划出“闪光点”,与其他同学交流。

3、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电台,定期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

二、教会赏识办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赖于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要。教师抓住时机,采取表扬、激励、竞争等措施,提示简明扼要的写作方法,并结合阅读教学加以训练,必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第七册《海滨小城》,其中“庭院”描写很有特色。教学中,学生能自发地、自觉地联想到学校的花园,形成潜意识中的对比。课余,我有意识地到花园边观赏,吸引学生到身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饶有兴致地解答,并详细介绍某种花草的生长特点,启发他们比较所观察景物与文中描写景物之异同,学生收获很大。一位学生在《校园一角》中写道: “教室门前的花园里长了许多树木花草。有桂花树、冬青树、黄杨树、美人蕉、月季花……桂花树是园中之王,长得非常茂盛,它的枝条向四面伸展着,叶子碧绿的,远望去,好像一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农历八月,桂花开了,金灿灿的,学校沉浸在桂花香气中。上课时,闻着那香气,使人神清气爽。美人蕉叶子大大的,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清晨,露珠沾在叶面上,太阳一照,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花园真美啊!” 学生掌握概括化的写作方法很有必要。如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植物的主要特点有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懂得了这些写作的概括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真实,才能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的学生,不仅“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少年闰土》),而且有丰富多采的劳作实践。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具有真实性、鲜明性,这就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状提供了保证;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熟练于手,再加了然于心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农村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如其人”,写作文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赞美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颂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如一位学生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她尊敬妈妈,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及时纠正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果然,近阶段该生进步很快,尤其是作文内容更充实了。既要赏识别人的优点,也要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6: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

摘 要:惩罚具有教育意义可以从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文化与法规、逻辑与伦理等多方面加以证明。惩罚的教育意义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合理地使用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利和义务。许多对于惩罚似是而非的否定,往往是因为缺乏对惩罚款育意义的理性分析,把惩罚与惩罚的特定形式以及惩罚实施中的问题混为一谈,把惩罚之教育意义落实中的问题与惩罚之教育意义本身混为一谈。

关键词:惩罚;惩戒;教育性

近代以来,由于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呼吁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体罚等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但是,人们在批判体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抽象的人道主义的错误认识,那就是因为对不当惩罚的过激反应而完全否定了惩罚的教育意义。在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素质教育实践中,这一问题也日显突出。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

一、惩罚的教育意义

关于惩罚的教育意义,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1.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证明

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对惩罚的教育意义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肯定。

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过特别的强调。在西方,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著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不仅将惩罚与学生的尊严感联系起来论述这一命题,而且在实践中也成功地实现了惩罚与尊重的统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的鲍里奇博士(G.Borich)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强调“惩罚不能确保理想反应”,但同时也指出,我们可以“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倾向性”;“为了让丹尼呆在座位上,有两种选择——或惩罚他做额外作业,或奖励他从事某项兴趣盎然的活动”。鲍里奇还在该书中列举了20种针对轻微、中等和严重的违规行为的反应(主要是惩罚)方式。

因此,从教育史及教育思想史的角度看,惩罚做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可能具有正面意义的。有鉴于此,不灾简单、绝对地将惩罚与教育上的不民主、对学生的摧残等划等号。

2.文化与法制的解释

对教育中惩罚现象的解释有一定的文化性。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执行惩罚的时候只需注意“纪律应当免去人身的因素,如同愤怒或憎恶,而应怀抱如此坦白、诚恳的目标去执行,使学生也知道是为了对他们有好处”。在这种文化形态中,往往不太在意教师对学生实施惩罚的负面作用,相反,合理的惩罚往往会被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善意、爱和尊重。这就把惩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了极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注意极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局限性,不以现代、西方价值观为惟一评判标准的话,对惩罚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会容易得多。

有关法律法规均对体罚等教育行为做出了禁止的规定。比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第28条第2款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当符合儿童的尊严。第38条则指出,应当确保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害、不受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4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第8条第4、5款也分别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第37条则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当“由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这些规定都没有对(体罚等)不当处罚以外的教育性惩罚做出禁止的规定。由此不难看出,“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等与“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等并不构成完全等同的关系。相反,惩戒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上往往被认为是教师从事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权力之一。而“简单借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在理论上断然否决教师惩戒权力的存在,只能是自欺欺人,根本解决不了现存教育惩戒随意使用的问题”。

为此,应像不久前北京等地对学校事故责任认定做出具体现定,以立法形式保护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那样,给于惩戒权以认可及其行使以法律法制上的保护——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教育者,而且首先是为了保护受教育者,使之获得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

3.逻辑与伦理的说明

首先是逻辑上的证明。

第一,没有惩罚就没有奖励。教育中所谓的“奖励”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也包括专门形式(狭义的)的奖励;“惩罚”也是既包括一般的批评,也包括较严重的处分等。其实,奖励与惩罚是1个问题的2个方面——我们用奖励来增加某一行为的发生频率,而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从心理意义上说,惩罚、奖励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举例来说,当我们哪怕是仅仅口头表扬了3个孩子中的1个孩子时,在心理上其实已经对其余2个人造成了实际上的压力(或惩罚)——对1个孩子加以表扬则暗示另外2个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够好——这就等于同时批评了另外2个孩子。由此,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惩罚就没有奖励,反之亦然。

第二,奖励和惩罚一样并不必然具有教育性。并非所有的奖励都是积极的教育方法,滥用奖励也可能导致负面的教育效果,如有的奖励可能导致骄傲、溺爱和造成不公正等。因此,如果要使奖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非中性的教育手段,就应把它做为一门教育艺术来认真加以对待。也就是说,奖励需要加以限定后才可能成为有益的教育手段。而惩罚其实就是问题的另外1个方面——它也只是需要限定而已。

其次,从教育伦理上说,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

“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这可以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论述和教育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说明。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我们不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这就是所谓的“尊重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十分严厉的惩罚措施——禁闭的时候,由于制度上禁闭只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限于捷尔任斯基公社社员,不针对普通学生)实施,即使是受处罚的学生也非常容易理解这一惩罚所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

同样,“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除了“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我们不能提出更多的要求”这样的证明外,最主要的理由在于: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的行为,则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罚”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那么,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从专业伦理的角度看,无条件地回避惩戒权的使用,不仅不会更“道德”,相反倒可能是一种有违师德的教育渎职行为。

二、惩罚之教育意义的实现

1.正确认识惩罚的教育意义

正确认识惩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一意义的实现非常重要。因为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对惩罚之教育意义的认可与教育的现代性对立起来,认为惩罚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惩罚不够“人道”,等等。

虽然体罚等不当惩罚在现代社会被普遍禁止,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价值取向上也更倾向于否定惩罚的教育应用,但惩罚实际上也可以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它可能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就连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大量存在不同形式的惩罚。所以,现代教育观只能意味着对惩罚实施的限制和规定,并未完全否定惩罚存在的必要性。

另外一个需要正确认识的问题是惩罚和惩罚形式的关系。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其结果来说,可以把惩罚划分为教育性惩罚和非教育性、反教育性惩罚(如体罚)等。就教育惩罚的形式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惩罚形式往往包括语言责备、隔离、剥夺某种权利、没收、留校、警告、处分、停学和开除等。教育惩罚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罚的不当使用,而不是惩罚本身的问题。如果因为某一种惩罚形式(如体罚)有问题而全盘否定所有形式的惩罚,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和因噎废食的不理智的做法。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将惩罚与惩罚的特定形式以及惩罚实施中的问题混为一谈都是错误的。

2.正确实现惩罚的教育性

惩罚做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已经使人们产生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体罚等惩罚方式被广泛否定和禁止,因为它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都认识到了惩罚所具有的教育性。正如奖励并不必然就是具有教育性的方法一样,惩罚也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正确运用惩罚应当注意以下2点:

首先是宏观上看,惩罚教育性的实现,应当考虑对惩罚的主体、客体和程序做出适当的规定。特定的惩罚应当由特定的惩戒主体(教师、教师集体、校长等)去实施。只有合法的主体才能行使相应的惩戒权,超越权限的处罚就不具有合法性。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任何指向学生的身体、尊严、人格、心灵的惩罚都是反教育的。教师惩戒权或教育惩罚的实施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受到一定程序上的限制。漫无目的、毫无节制的惩罚肯定是非专业的、不科学的,甚至可能是反教育的。

其次是惩罚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这可将其与奖励的应用做比较。

一般来说,在奖励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奖励的指向既是成功的结果,也包括获得成功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要恰当。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力求避免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度是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不同的对象,要给予不同的奖励,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一些胆小的和没有信心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而对一些自尊心强、有骄躁表现的学生,则要慎用奖励,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所以,奖励既要有统一与公平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或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都应恰当和灵活运用。4)注重精神上的鼓励。做为奖励的外在象征可以是奖品或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要慎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是第一位的。5)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奖励应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着力形成集体道德舆论,寻求学生群体的支持,以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相对应的是,教育性惩罚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寄寓着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当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决心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或者减轻处罚。2)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实施惩罚的做法。3)灵活运用惩罚。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惩罚,并注意惩罚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感受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少用惩罚或减轻惩罚的强度;相反,则应当加大惩罚的力度。4)惩罚与尊重相结合。一方面,惩罚的强度必须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惩罚又必须避免有损学生的自尊,使之精神或身体遭受伤害。此外,实施惩罚还应分时间分地点而论,注意场合与火候。5)适合公开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力求征得广大学生的认同,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这样也可以扩大惩罚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如果惩罚和奖励应用得当,两者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方法。

总而言之,惩罚具有教育意义,而惩罚的教育意义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些关于惩罚似是而非的否定,主要是因为缺乏对惩罚教育意义的理性分析,把惩罚与惩罚的特定形式以及惩罚实施中的问题混为一谈,把惩罚之教育意义落实中的问题与惩罚之教育意义本身混为一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惩罚虽然是一个微观的教育问题,但它又是一个教育生活的日常课题,有关惩罚的理解事关教育的健康发展。注释:

[1]我的父亲在送我上学的第一天就曾经郑重地对我的老师说:“调皮就替我好好打他!打他就是为他好,打他就是瞧得起我!”类似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03年的9月,我的一位研究生家长对我也说了一段几乎同样的话,而他却是一位现代高级知识分子。

——作者注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8,198.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9,101.

[3]马卡连柯.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问题[A].见: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C].李子卓,杜殿坤,吴文侃,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93.

[4]鲍里奇加里D.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41,337.

[5]王辉.中小学教师惩戒权[A].见: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8.

[6]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40,132,138.

[7]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413.

[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80,170.

上一篇:关于爱父母名言警句下一篇:中化江苏面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