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的意义

2024-05-03

论学习的意义(共6篇)

篇1:论学习的意义

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坚持不断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可以更好地干好自己应干的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多做贡献。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就能依法办事和干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学习别人积极的方面,可弥补自身的不足。

人是学而知之,绝不是生而知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叫的第一声就是一首诗”。世界上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都是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这条路走过来的。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学之人,他从小博学,凭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研究出了具有推动加速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资本论》等名著。解剖了整个客观世界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代伟人毛泽东是人所共知的学习爱好者,从小在舅父和老师的教育下认真学习,白天放牛、割草等挤时间学,晚上抢时间学;在长沙刻苦学,在北京努力学,干革命的秋收起义、长征等过程中都勤奋学。他对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军事专著等,博学多闻,不仅成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还成为闻名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和一代诗词人。伟人们都爱学习,一切基础学科专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以及所有特殊

专业的专家学者们都爱好学习,这是绝对正确的。然而,我们普通人之间也有好学之人,也有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贡献的雷锋、张海迪等普通人。雷锋从小出生在贫苦农民家里,没有条件读书,在部队里天天坚持不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都研究得比较透彻,对中共党史、党章的有关知识认真学习,从思想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他心灵深处的烙印是对我党无限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的结论是:“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人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也不行”。他决心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世界观,就是通过广泛深入学习有关知识而产生的,由于雷锋同志在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加上他长期的努力工作,使他慢慢地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贡献,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张海迪身残志坚,她拖着下肢全部瘫痪的身躯,坚持白日昼夜钻研针灸治病技术,为广大患者义务治病,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作出了她对社会应作的贡献,获得了社会对她的赞誉,成为残疾人奋力拼搏,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贡献的好典范。

从类型上讲,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真读书学习,这种类型是指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

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名人们不仅阐明了读书的好处,而且强调了努力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个文人从陶冶情操的角度是这个阐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如此看来,知识的海洋里可寻找到很多奥秘,真是学海无边!我们每一个有条件之人都应该多读书学习。另外一类是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如向名流厨师学习烹调技术,就可制作丰盛的宴席,农民向农技人员学习,就能掌握科学种田的方法。新工人拜老工人为师,就能学到技能,就能从事老工人所从事的工作。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学习,就能掌握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要领。一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都是向别人直接学习的方法。不管是从书本上学,还是从生活和工作中学,总的来说,每个有条件学习的人都要多学习和努力学习。

从学习方法上讲,任何人学习也应该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一个具有正常学习条件的人,学习方法得当,培育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认真、刻苦和努力,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学得想学到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大多数大中小学生都认为,在早晨读书或背书,其余时间做作业效果要好得多,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读书学习效果较好等。但是,有的人就是不去探讨较好的学习方法,只经常通宵达旦学习,连白天吃饭时间都不放过,从不浪费一点时间,长久的坚持疲劳战,导致精神萎靡不振。从表面上看,这种人在学习上似乎很专心,这种精神可佳。从事实上讲,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对的,它违背了生命正常运动的客观规律。又如,有的在校学生,上课时东张西望,不认真听教师讲课,课后又重新去学习教师已经讲过的东西,有的农民在农技人员授课时,总是在下面东讲西讲,自以为是,具体操作起农业技术来,脑子里全是一片空白。这些学习方法是绝对错误的,是一定要改才行的。因此,人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从学习认真的程度上讲,我们只能仿照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或废寝忘食的学习认真程度,必须具有“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恒心才能做到学习只进不退;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拼搏精神,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也就是名人说的那样,“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同时,学习还应争分抢秒,只争朝夕,切忌象《明日歌》所说的那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君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伟人们和众多的学者们以及普通的典型好学之人,他们为推行整个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归结起来,他们都是时时、日日以学为基础,加之学习方法得当,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前提下,加上努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努力工作。古言之:“一个人干到老,应该学到老”,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今天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理由不努

力学习的。21世纪各种知识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如社会学家们所论的那样,五天发生一次知识大爆炸。特别是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中国人将接受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挑战,真是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的阿混和南郭先生将无法生存下去!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任务,就是要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这是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不我待。这是国际国内的社会和经济等形势的发展对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要求,学习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是每个有志之士的必经之路。学习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手段和一切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的东西,就是为祖国屹立于东方之林做点贡献。学习我国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有关知识,特别是在学好前两者的前提下,要多学当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并把有关理论用于实践,或者是指导实践。反复经过理论一一实践——理论这个模式去检验、发展和完善,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才不说外行话,才不干外行事,更不成为社会的包袱。

总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任重道远。为了继续绘制和完成前人没有的中国蓝图和未彻底完成的伟大事业,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了把各项工作干得更好,我们每一个有学习条件的人,随时都应该努力学习有关

知识。

篇2:论学习的意义

赣州中学 李庆媛 341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让移动学习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文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基本特点,并对其在教师学习应用方面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移动学习、中学教师、学习、意义

1.目前教师学习方式

在节奏快捷、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要不断“充电”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目前,教师学习、提升自我水平的途径主要有:继续进修(如读在职研究生)、日常自学以及教师培训。网络培训不需要固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为教师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方便性,普及面更广,但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并没有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凭借它的便捷性和实效性渐渐被越来越多教师青睐。

2.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广义来讲,移动学习是指借助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这样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机、电子词典、MP3 播放器、袖珍字典等于携带的学习工具。狭义而言,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DA、掌上电脑、个人信息助理等)方便灵活地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总而言之,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应用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具主动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通过手持式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 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和终身化学习的需要。

3.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形式,除了拥有一般网络学习的功能还具备独有的特点:

一、随时随地性,这是移动学习与传统E-learning 最显著的区别。学习者不需要坐在电脑桌前面学习,摆脱了有线线路的束缚,可以使用手持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需

要进行学习;

二、互动性,移动学习与传统的坐在电脑桌前的网络学习相比更具互动性和情境性,在任何地方只要遇到问题都可以利用移动工具(如3G 手机、平板电脑)与同伴交流,这是一种即时的、无线的双向交流,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

三、针对性,由于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当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立即利用移动工具在网络中获取知识,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四、实效性,当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可以立即通过3G网络利用智能手机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利用即时通信(IM)软件在线请教朋友、同事,得到实时的反馈,有效地解决问题。

4.移动学习的优势

一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这种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 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三是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 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四是可以消除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地学习和交流。

5.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时间零散:日常的教学中,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要处理大量的班级事务和教学工作,没有固定的空闲时间,很少能长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学习容易被打断。

二、学习时间灵活:中小学老师有很多零散的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以在上班期间学习,可以在家里学习或者在上下班途中学习,只要有工作需要就会自觉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三、学习目的性明确:教师和其他成人学习者一样,具有很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会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和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会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6.移动学习在教师学习中运用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学习开展的便捷性:移动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手持式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正满足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把学习时间化整为零,大大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人们最常见的移动学习工具就是手机,现在的手机携带方便,3G 手机基本普及,大大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二、学习活动情境化:当教师在具体情境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到相关网络上查询或与同事开展交流,很快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移动学习便捷的特性正好让学习活动情境化,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活动灵活化:现代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少能抽出一整块时间进行学习,但具备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条件。移动学习正好为教师搭建一个灵活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很好利用这些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如上下班坐车时可以用手机搜索一下学习任务。

7.目前移动学习的局限

正如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移动学习强调移动性,强调技术对教育的驱动,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第一,移动学习情景的随意性和休闲性会分散学习者学习的注意力。在移动学习情境下,学习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可能站在嘈杂的大街上,也可能坐在公交车上,学习者可能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及较高的注意力。第二,移动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人一机对话,使原本学习中所追求的情感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贫乏,带来情感交流的缺失。第三,移动学习受限于移动通信信号的强弱,如有些地方移动信号弱,上网速度慢或无法上网,就会影响移动学习的效果。

8.建议

一、认清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持的新型学习模式,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必须看到,其学习理念与现行的学习制度、学习模式依然有着较多的冲突与矛盾,技术方面也还有诸多的限制,虽然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它能否真正革新传统学习,还需实践检验。

二、深化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研究。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成效如何,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它和利用它,亦即树立适应移动学习时代要求的学习观。学习观决定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创建足够可以利用的学习内容与资源,激发人们对移动学习参与和运用的积极性。开发适用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软件。

四、充分利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的功能。为学者创设出一个舒适、令人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在在火车、地铁、汽车、机场等任何可以移动的地方进行学习。最新款的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也都具备移动学习的功能,移动学习可以针对其特点,开发篇幅简短的课程、考试总结、课程重点以及补充信息等学习材料,然后把它们发送到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话上,利用它们的功能为移动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95-96).[2]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9-11).[3]潘莹,包昭明.论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45-47).参考文献

[4]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5]刘斌.对移动学习若干问题的再审视[J].远程教育杂志,2010,(5).

[6]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5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7]张伟,陈琳,丁彦.移动学习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论的视点

篇3: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人是学而知之, 绝不是生而知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叫的第一声就是一首诗”。世界上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都是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这条路走过来的。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学之人, 他从小博学, 凭着超人的聪明才智和长时间的刻苦学习, 研究出了具有推动加速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资本论》等名著。

解剖了整个客观世界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 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代伟人毛泽东是人所共知的学习爱好者, 从小在舅父和老师的教育下认真学习, 白天放牛、割草等挤时间学, 晚上抢时间学;在长沙刻苦学, 在北京努力学, 干革命的秋收起义、长征等过程中都勤奋学。他对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军事专著等, 博学多闻, 不仅成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还成为闻名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和一代诗词人。伟人们都爱学习, 一切基础学科专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以及所有特殊专业的专家学者们都爱好学习, 这是绝对正确的。然而, 我们普通人之间也有好学之人, 也有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贡献的雷锋、张海迪等普通人。雷锋从小出生在贫苦农民家里, 没有条件读书, 在部队里天天坚持不断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 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都研究得比较透彻, 对中共党史、党章的有关知识认真学习, 从思想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他心灵深处的烙印是对我党无限热爱, 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的结论是:“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 人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也不行”。他决心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世界观, 就是通过广泛深入学习有关知识而产生的, 由于雷锋同志在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加上他长期的努力工作, 使他慢慢地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张海迪身残志坚, 她拖着下肢全部瘫痪的身躯, 坚持白日昼夜钻研针灸治病技术, 为广大患者义务治病, 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作出了她对社会应作的贡献, 获得了社会对她的赞誉, 成为残疾人奋力拼搏, 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贡献的好典范。

从类型上讲, 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真读书学习, 这种类型是指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名人们不仅阐明了读书的好处, 而且强调了努力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个文人从陶冶情操的角度是这个阐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如此看来, 知识的海洋里可寻找到很多奥秘, 真是学海无边!我们每一个有条件之人都应该多读书学习。另外一类是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武装自己, 提高自己。如向名流厨师学习烹调技术, 就可制作丰盛的宴席, 农民向农技人员学习, 就能掌握科学种田的方法。新工人拜老工人为师, 就能学到技能, 就能从事老工人所从事的工作。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学习, 就能掌握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要领。一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都是向别人直接学习的方法。不管是从书本上学, 还是从生活和工作中学, 总的来说, 每个有条件学习的人都要多学习和努力学习。

从学习方法上讲, 任何人学习也应该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一个具有正常学习条件的人, 学习方法得当, 培育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上认真、刻苦和努力, 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学得想学到的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大多数大中小学生都认为, 在早晨读书或背书, 其余时间做作业效果要好得多, 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读书学习效果较好等。但是, 有的人就是不去探讨较好的学习方法, 只经常通宵达旦学习, 连白天吃饭时间都不放过, 从不浪费一点时间, 长久的坚持疲劳战, 导致精神萎靡不振。从表面上看, 这种人在学习上似乎很专心, 这种精神可佳。从事实上讲, 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对的, 它违背了生命正常运动的客观规律。又如, 有的在校学生, 上课时东张西望, 不认真听教师讲课, 课后又重新去学习教师已经讲过的东西, 有的农民在农技人员授课时, 总是在下面东讲西讲, 自以为是, 具体操作起农业技术来, 脑子里全是一片空白。这些学习方法是绝对错误的, 是一定要改才行的。因此, 人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从学习认真的程度上讲, 我们只能仿照古人“头悬梁, 锥刺股”或废寝忘食的学习认真程度, 必须具有“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恒心才能做到学习只进不退;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拼搏精神,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也就是名人说的那样, “天才出于勤奋”, “勤能补拙”!同时, 学习还应争分抢秒, 只争朝夕, 切忌象《明日歌》所说的那样:“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君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伟人们和众多的学者们以及普通的典型好学之人, 他们为推行整个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归结起来, 他们都是时时、日日以学为基础, 加之学习方法得当,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前提下, 加上努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努力工作。古言之:“一个人干到老, 应该学到老”, 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今天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的。21世纪各种知识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 如社会学家们所论的那样, 五天发生一次知识大爆炸。特别是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 中国人将接受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挑战, 真是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的阿混和南郭先生将无法生存下去!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就是要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这是因为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时不我待。这是国际国内的社会和经济等形势的发展对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要求, 学习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 是每个有志之士的必经之路。学习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手段和一切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的东西, 就是为祖国屹立于东方之林做点贡献。学习我国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有关知识, 特别是在学好前两者的前提下, 要多学当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 并把有关理论用于实践, 或者是指导实践。反复经过理论一一实践——理论这个模式去检验、发展和完善, 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才不说外行话, 才不干外行事, 更不成为社会的包袱。

篇4:论学习音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审美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等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学习音乐是一种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文化活动,音乐的美,对于建立审美心理结构、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培养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当丰富人的听觉时,能够在听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和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生动的想象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据对成年音乐家进行测验发现那些从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92%的人有绝对音高感。如果从14岁才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则只有65%的人有绝对音高感。因此,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小就对儿童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能逐渐使他们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音乐能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在审美对象的感受基础上把握住对象的意义、内容或内涵意味的能力。优美的音乐是人类大脑中最美好情感信息的释放,它具有伟大的力量。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时,心灵为之震撼,它蕴涵着引人深思的哲理,“打破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正如恩格斯在给他姐姐的信中曾写道:“昨天晚上听到交响曲(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真是了不起的音乐!假如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音乐作品,那你可以说一生没听过什么好的音乐。”

三、音乐具有催人奋进的魅力,可以开发人的智力

优秀的音乐能够启迪和激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去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念与决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战奔向前线,为民族生存而赴汤蹈火的英雄主题,许多仁人志士在这首歌曲的激励下,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斗争。今天,我们唱起这首歌依然热血沸腾,它是站在社会、时代的前列激励人们前进的号角和战歌。

智力是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综合性能力,它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与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对于出生不久的婴儿,对声音很敏感。三、四个月大小的孩子,当听到各种玩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他就会转头寻找,这就是最原始的观察力。那些2~5岁的儿童,通过歌唱和演奏乐曲,提高儿童的记忆力,不管歌词有几段,也不管乐曲的篇幅有多长,他们都能够熟练地背唱或背奏。儿童通过演奏节奏短、速度快的乐曲,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敏捷力。音乐在推动欣赏者思维发展和直觉的产生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

四、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可以拓宽人的艺术视野

音乐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人们从音乐中找到快乐,精神上得以慰藉。例如信天游,是陕北人民音乐创造的结晶。在日常劳动、行脚赶路及节日喜庆中,当地群众都要以信天游助兴。难怪有一句民谚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陕北,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全靠毛驴,于是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脚夫。他们常年累月奔波于大川深沟之间,除了毛驴之外,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信天游了。《脚夫调》是信天游的一种,也是脚夫创作的歌曲。歌中反映了脚夫寂寞凄楚的生活,蕴涵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感慨,唱出了脚夫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有着其各自的固有性和文化价值,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全人类的世界音乐文化。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例如,欣赏世界名曲《沃尔塔瓦河》,可以领略中欧捷克的美丽风光。

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听听轻松、欢快的音乐可以解除疲劳、放松精神、心情愉快。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在于音乐所具有的特殊的满足情绪情感交流、意象以及自我表现需要等功能。音乐能够使人对过去的经验产生联想或使人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甚至诱发人对非现实生活的梦幻。在这样一种想象或梦幻世界中,人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安乐状态。

音乐能够促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担负起音乐基础教育的责任,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做到班班有歌声,让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一种乐器。通过音乐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5:论学习食品法规对大学生的意义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健康。由此看来,食品的安全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事实上,食品的安全问题与食品法律法规的关系也是形影不离的。当然,食品安全不是靠标准与法规监督出来的,而是靠人类的良心生产出来的。可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敲响警钟。接二连三曝光的劣质食品问题,米、面、油、病死畜禽肉、奶等问题,触目惊心的农药、化肥、激素对食品的污染问题,特别非食品原料的使用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以及课后对书本的阅读,我发现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是研究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与销售等全过程的标准、法律法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为了确保人在食用过程中的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市场贸易、规范企业生产。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是政府管理监督的依据,是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准则,是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是国际贸易的共同准则。

通过网上的资料查阅,我发现近年来,依靠不断发展与改进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逐步有效地保障了市场中食品的安全性,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依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取得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步入了新的历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与国际标准接轨,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以及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从原料组成、营养价值、加工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归法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愈发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远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关法律法规应逐步加以完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世界当前政府飞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有效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总体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这些法律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覆盖面窄,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外,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就显得很不适应。许多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发生的食品安全进行规定,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使用。而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应该反映出整个食品链条,这就使法律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以致造成对饲料中加入瘦肉精、农药大量残留、滥用抗生素、食品储存污染等诸多问题的监管滞后和监管不力。(2)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 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有些法律条款只定性不定量,或者法律概念有歧义;有的条款多年不修订;有些条款已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甚至完全过时,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3)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执法不严;一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二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三是有的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以罚代管、以罚代刑或者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4)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能不清;一是多头执法,影响监管效果。由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监管责任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是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三是执法部门立法、执法、判罚三位一体,影响公正性。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或者受立法环境、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执法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又是执法和判罚者,因此会不可避免的渗入执法部门的利益,影响公正性。(5)法律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我国目前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保证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有上级行政机关发布命令,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阵风过后,假冒伪劣商品又重新泛滥起来。这种缺乏规范和持续性打假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面对如此问题,我们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措施应对呢?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所在。既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良好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将在食品安全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应当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应当按照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辨证统一来设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重在防范的精神以及学习本课程后的感想,在此我想提出个人的建议:(1)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最高效力的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对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监管的内容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律的同一性;同时,食品安全立法还应当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的所有环节,确保食品安全的完整性。(2)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或参考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立与时俱进、重在防范,科学、全面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种层次的立体框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其中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各种部门法、单行法对基本法的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明确全面的规定。这些方面应该包括:标准化、产地环境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肥料、激素、添加剂等)使用,质量监督检查、食品安全信用、食品安全评价和质量召回等方面的法律法规。(3)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4)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以统一协调管理,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根本上杜绝不法厂商利用国家标准的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切实把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食品拒之于流通领域之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5)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为此,要扩大执法部门的检查权,加大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律制定的惩处力度,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6)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整合执法力量,就是要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对设置不合理或人员严重超编的机构,或撤销、或合并、或精简,将商检、质检、卫生、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合并,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中国食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由这一部门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并赋予更高的权威。

篇6:论学习的意义

(1)

[论文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

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义、实施策略及其注意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 键 词] 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 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研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研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①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

鉴于对研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研究课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是设定课题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研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学生:“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b.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c.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

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研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董大)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鲸》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课题是:“我们已初步读懂了《鲸》这篇课文,大家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要请大家来扮演鲸,向人类介绍自己家族的特点。要介绍好自己家族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鲸的资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生活习性等内容。

⑥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

语文教材一般有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习题系统。图像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因此,从课文插图去推出研究课题会别有一番意趣。如《鸬鹚》这篇课文,插图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夕阳、平静的湖面、垂柳、无垠的稻田、小船,船上的鸬鹚像列队的士兵,渔人在悠然地吸着烟。在深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认真欣赏这幅插图,并推出了研读专题:“这幅插图表现的是什么情境,画出了课文中的哪些描述?如果捕鱼开始,画面又会有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根据,谈体会。”课外又要求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收集资料,以《鸬鹚》为课题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充满兴趣,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孩子们又根据小组的兴趣,把主课题细化为许多子题目,如鸬鹚的种类、鸬鹚的外形、鸬鹚的生活习性、鸬鹚捕鱼的特点„„

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研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应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如在《鲸》一课的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再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研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研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研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3、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上一篇:配偶同意出售声明下一篇:CT报告单__自己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