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英译的再创造性

2024-05-03

论古诗英译的再创造性(精选9篇)

篇1:论古诗英译的再创造性

论汉语格律诗英译的美学重构

如何在译本中重建审美主体、善化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再现、优化原作在译语读者心中的审美价值,从而完美地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与氛围中复制出具有同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对所有的`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诗歌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诗歌翻译必须是美的再现.回顾了诗歌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讨论了诗歌内在的审美价值体系,从典型译例中分析总结了诗歌翻译美学价值体系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内容和具体思路及手段.

作 者:袁煜 YUAN Yu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210044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5(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诗歌翻译   翻译美学   格律诗   美学重构  

★ 格律诗的音乐性

★ 纵谈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几个问题

篇2:论古诗英译的再创造性

景点英译的格式塔诠释

本文简述了景点介绍在旅游宣传中的重要作用,比较中英两种语言在景点介绍上的.差异,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视角,探讨整体性原则、闭合性法则、凸显性法则、简约法则和连续性法则等对中国景点英译的一些启示.

作 者:潘卫民 PAN Weimin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市,200240;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市,410076 刊 名:中国科技翻译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年,卷(期):2006 19(4) 分类号:H3 关键词:景点   翻译   格式塔  

篇3:企业

为弘扬法制精神,提高职工群众的法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近日,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处特种作业工程一部举办12.4法制文化宣传活动,来自特车一队、特车二队、酸化压裂队、综合队等基层队的法制宣传板报进行了展出和评比。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营造了依法治企、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员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四特酒慈善联谊会在京召开

为了搭建著名书画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收藏家爱心交流的高层平台,也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由四特酒北京总经销“北京君旺鑫达商贸有限公司”全资赞助。由中国国际艺术家投资促进会主办并策划的第一届四特酒艺术品慈善拍卖联谊会启动仪式于近日在北京天和晟酒楼隆重开幕,本次慈善拍卖会所得全部利润均捐给贫困大学生。

关注中国移动互联网成长

《IT时代周刊》第八届CEO年会2012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年会以“握在掌中的明天”为主题,以移动互联网为背景,共同探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及商业机遇,寻求各细分领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策略和增长点,以全球的眼光,关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长。会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IBM全球副总裁王阳、英特尔中国董事总经理黄节等重量级IT行业领袖结合中国商业实践,发表最前沿商业思想,更多知名企业CEO和专家就“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价值”为话题进行高端对话,展望行业前景。

我国最大核电站开工

日前,被称为中国迄今最大的核电规划项目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石岛湾核电站也是全球首座将第四代核电技术成功商业化的示范项目。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周培德教授介绍说,“石岛湾核电站采用的技术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从安全这个角度,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据了解,石岛湾核电站实验堆模拟过大量突发状况,包括在丧失所有外部电源、失冷失压的最大预想事故状态下,不采取任何人为和外部的干预,仍能保持堆芯安全状态,并将余热排出,使放射性物质在极端事故状态下不会外泄。

环球视野亮点中国

篇4:《边城》英译的语境顺应性分析

【关键词】语境顺应 《边城》 语用翻译

【Abstract】The advent of Adaptability brings new developing orientation and vi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and translation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YangXianyis translation of Bian Ch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adaptability which found out that YangXianyis translation complies with the context and delivers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Thus, the writer further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adap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text Adaptability; Bian Cheng; Pragmatic Translation

一、引言

顺应性(adaptability)使人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的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的意识程度。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选择,顺应论为其提供了指导方法。如何保持译文对原作的顺应,顺应论的四个视角为译者提供了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边城》杨宪益译本的语境顺应性,探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的重要性。

二、语用顺应论

1985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 在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大胆提出了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1999年又在其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系统呈现了语用顺应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维索尔伦提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性,分别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凸显性四个角度完成。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全面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对顺应性理论的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语用顺应论的提出,不仅是语用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它更带给了语言研究者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三、翻译中的语境顺应

“脱离语境的语言使用是不存在的。”翻译, 作为一种跨语言、 跨文化的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亦必受到种种语境因素的影响。马林诺夫斯基也曾提出,没有语境的语言,话语就没有意义。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不断选择语言去顺应不同的语境就显得尤其重要。李运兴先生在2007年第2期的 《中国翻译》 上发表的 《论翻译语境》 一文就借鉴了 Verschueren 的语境顺应模式, 在翻译语境的总题目下建构出 “译者的语境视野”和“翻译研究者的语境视野”两个理论框架。“语境视野”的提法脱胎于 Verschueren 的“视野线”(lions of vision),而又清晰地凸显出翻译语境的认知属性, 即“翻译语境不是一个固定存在的实体,不是译者/读者可以拿来使用的,而是交际事件发生时译者的认知状态”。因此,译者语境视野是译者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事件中,以自己的语境视角对另两个交际参与者—原作者和译语读者语境视野进行认同或推知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满着探察和选择。这就将翻译与语境起来,要求我们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循语境的顺应。

1.译语交际语境的顺应。交际语境包括以下要素:语言使用者,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第一,语言使用者,指发话人和释话人。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身负双重角色,对于原作而言,是第一释话人,必须始终忠于原作,理解并完整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原作者的意愿,传达原作的精神;而相对于读者而言,译者是信息源提供者,即发话人,读者作为释话人所有的信息都来自译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读者纳入考虑面,正如维索尔伦所说的任何一种类型的释话人都有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发话人所做的选择,因此发话人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类型(如读者的年龄群,社会阶层,国别,民族等)并适时调整译文,从而达到动态顺应。第二,心智世界。语言的互动是心智与心智的交流,这里的心智主要强调社会心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就是与原语作者以及读者的心智交流。首先我们必须和原作者的心智状态一致,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精神内容,译者必须完整的译出;其次,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时,要考虑读者的心智状态。第三,社交世界。社交世界的大多数的因素和社会场景或公共制度上存在着性质上的联系。文化及其生发出来的规范和价值观,是最能反映社交世界和语言选择的关系的成分。文化的维度,包括了社会阶级、种族性、亲属关系、民族、性别和性别优先等。译者在翻译时,尤其要将文化维度纳入翻译考虑中,让原文的精神核心能展现在读者眼前。第四,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涉及到时间指称和空间指称。时间指称指事发时间,发话时间和参照时间。时间指称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原作产生时间,考虑原作中某些词所涉及的参照时间(时间指称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就等一秒钟,一秒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秒钟),还要考虑原作的时间顺序,做到使译文清晰明了的表达原文的核心思想。

2.译语语言语境的顺应。语言语境指语言的选择通过回指前述语篇,自指或向后续语言性语境投射等方式,瞄定于某一作为语境的维度中。首先,译者需要注意的是语境的衔接,语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手段所表达的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是呈线性序列,即在语言选择时,按次序进行先后排列从而实现语义的整体连贯。然而,语言形式的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交际意图总是连贯的,有时,衔接不太明显的语篇,在内容上却是连贯的,语篇衔接体现的是一种语义关系,翻译时可多从语义上找线索,译出句子含义。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上下文结构上的和意义上的衔接,才能保证译文的忠实性。其次,译者要注意原文话语的序列,即注意语言的线性排列。译者在翻译中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完全顺应于不同层面上的结构和内容。总之,语境是在语言的使用中产生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顺从协商、领会语境,要对前指、互指、自指、省略等连接手段动态掌握,在必要的情况下增添情景意义,从而使译文结构清晰、内容连贯,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四、《边城》及其英译的顺应性分析

1.《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笔者选取了《边城》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研究对象,翻译巨匠杨宪益、戴乃迭曾译过众多文学代表作,选取该译本更具代表性和研究性。本文笔者将结合其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对其译文尝试分析,并探索语境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汪曽祺先生曾如是评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苏雪林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边城》:“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放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边城》的语言是原始的,是原滋原味的,来自最朴实大众的表达,却也最为动听。因此,《边城》也给译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原汁原味的重现大自然的美,重现原始民族的自由生活,给译者带来了难题。而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再现《边城》中的美,译者必须动态的顺应原文的语境。

例1:

原文: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译文:By the wharves outside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wall a host of small craft lies at anchor.

此处描述的是茶峒的美景,茶峒依山筑城,临水的一面便筑设了码头,提供小篷船停泊之用。此处“临水一面”指的是靠近水的一侧,根据原文的上下语境可知,茶峒的一侧为城墙,而另一侧则就是水了,可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将“临水”一词恰当的译出,也必须将其背景——城墙译出,如此方能让读者准确的得知茶峒的美景。此处,根据源语的语言语境,沈从文的选词多以均衡匀称为美,结构工整,音韵和谐,例如“临水一面”“小小篷船”等,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不仅要还原原文的用词美,也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西方人多逻辑思维,讲求严谨,才能达到源语语境与译语语境的动态顺应。此处译者恰当的用一个倒装句,符合西方人结构严谨的思维习惯,又引入了“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wall”让原文语境重现,并且将“小小篷船”译为“a host of small craft”更显源语用词的精致,再现了源作品的美与精致。

例2:

原文: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译文:With their brown mud walls, black tiles and perfect setting, they harmonize so completely with the surroundings that your heart leaps up in delight.

此处描述的是茶峒人家的住宅,黄墙黑瓦,颜色的搭配让人心里一阵温暖,不禁让人心生愉悦。这样和谐的美,只有茶峒这个安静的地方才能满足人们心中的平静感。“妥帖”一词在汉语表达中颇为常见,表示事情办好了等意义。然而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此处的“妥帖”一词指的是恰当之意义,黄墙黑瓦位置的妥帖指的是黄墙黑瓦所搭配起来的和谐感,这是一种完美的搭配。对于这种完美的搭配,译者恰当的用“with”伴随状语来翻译,使得句型更加严谨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此外译者将“位置永远那么妥帖”译为“perfect setting”,恰当的还原了源语中的妥帖一词,让读者更加理解妥帖的意义,也使得句型之间衔接的更为紧密。在对于“迎面”一词的翻译中,译者更是采用了“leaps up” ——“跳起”,将房间的和谐感生动化,使得人的内心都跳跃着喜悦感,更显语言的生动性。

例3:

原文:大人呢,孵一窝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付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

译文:as for the older folk, they raise a brood of chicks or a couple of pigs for the boatman in exchange for gold ear-rings, a few yards of strong blue material, a vat of good soya beam sauce or handsome paraffin lamp-these are the chief concern of housewives.

此处描述的是茶峒人民的日常生活,简单却充实,不争名夺利也不烦忧过多。一窝小鸡,两只猪,一付金耳环,两丈布,一坛酱油便是茶峒人民心中的憧憬了。此处原文出现了稍多的几个量词,例如“一窝”“两只”“付”“两丈”“一坛”“一个”,汉语的量词表达与英语的表达并不相同,但也异曲同工。要将原文中的量词的表达巧妙的译出,同时也考虑到原文中本土风味,兼顾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给译者带来了挑战。通过结合原文的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正确的选择译词将数量表达出来即可。此处译者将“一窝”“两只”“一坛”翻译为“a brood of”“ a couple of” “a vat of”, 恰当的尊重了源语的表达习惯,符合源语的语言语境。而译者将“两丈”译为“ a few yards”,采取了补译的方法,通过源语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我们可以得知,茶峒人民的目标肯定不是两丈布,因此此处译者的增译更加符合源语的语境。在对于“付”和“一个”的翻译上,译者都采取了省译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语境,使得读者更易读懂。

例4:

原文:真真成为他们生意经的,有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

译文:But the two main items of business are deals in boats and in wives.

此处描述的是茶峒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做生意来维持生活,而生意的主要方式是买卖船只和买卖媳妇。其中原文中的“真真”一词在汉语结构中为AA式,表示的确,确实的意义。那么还原原文的语境,此处的“真真…”指的是“真正成为…”,带有转折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恰当的还原源语中的转折之义。第二,根据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偏向于阅读言简意赅而又严谨的表达。此处译者的译文中首先采用了but一词,将转折之义译出,又采取了增译的方法,增加了“the two main”表示“主要的”,突出了原文中这两种买卖的主要性,还原了原文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常常要顺应不同的语境。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说话人和释话人,更需要顺应源语的语境和目的语的语境,才能实现源作与译作的动态对等。只有译文顺应了译语语境的各种需要,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才有保证。由于翻译担负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译者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翻译过程顺应于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笔者只是从语境顺应的角度对沈从文的《边城》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一个初步分析,对于翻译中的语境顺应今后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宏鹤,纪墨芳.翻译语境顺应模式再思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2]李运兴.再谈翻译语境的性质—答彭利元[J].中国翻译,2008,(5):78- 79.

[3]李运兴.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7,(2):17- 23.

[4]郅丽梅.语用预设与交际语境顺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5]钟文.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学术界,2011,(1).

篇5:古文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古文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概述了古文英译的历史、古文英译的难处、古文英译的`技巧和古文英译的原则.笔者认为,古文英译的理论不应看作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不应局限在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的狭窄范围之内.

作 者:彭京 PENG Jing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8(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古文   英译  

篇6:烟台公示语英译的调查分析

关于烟台公示语英译的调查分析

城市公示语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其英语译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本文分析了烟台在城市公示语英译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名指示的混乱状况,指出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单一罗马化”的决议,是统一路牌书写应遵循的标准,各地应确立并执行统一的公示语英译规范.

作 者:窦旭霞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外语系,山东烟台,264001刊 名: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2)分类号:H315.9关键词:公示语 英译 规范

篇7: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一、前言···································1

二、酌情使用公文语惯用副词··················2

三、谨慎选用极易混淆的词语··················3

四、慎重处理合同的关键细目··················5

五、综述···································10

六、参考书目·······························11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朗,中国企业、组织和个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迅速增加。但国际经贸业务自始至终都是以书面文件为依据的,任何贸易的成交都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书面形式来加以确定,事实证明商务合同英译的讨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此,我们使用英译商务合同的频率也将大幅提高。而英译商务合同貌似简单,实则不然,商务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重在记实,用词行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准确与严谨。

本文拟运用商务合同英译实践中所积累的实例,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力求在用词上准确、严谨地英译商务合同,译例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全面而实用地进行阐释。

二、酌情使用公文语惯用副词

商务合同属于法律性公文,有别于一般的写作,所以英译时,往往有些词语需要用公文语词语、特别是酌情使用英语惯用的一套公文语副词,就会起到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使译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言简意赅的作用;反之,则体现不出法律性公文的正式和严谨。但是从一些合同的英文译本中发现,这种公文语副词通常被普通词语所代替,从而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实际上,这种公文语惯用副同为数并不多,而已构词简单易记。常用的这类副词是由here、there、where等副词分别加上after、by、in、of、on、to、under、upon、with等副词,构成一体化形式的公文语副词。例如: 从此以后、今后:hereafter;

在其上:thereonthereupon; 此后、以后:thereafter;

在其下:thereunder; 对于这个:hereto;

对于那个:whereto; 在上文:

在下文中、在下一部分中: hereinabovehereinbefore;

thereinafter.

在下文:

在上文中、在上一部分中: hereinafterhereinbelow;

thereinbefore;

现用两个实例,说明在英译合同中如何酌情使用上述副词。

例1:本合同自买方和建造方签署之日生效。

This Contract shall come into force from the date of execution hereof by the Buyerand the Builder.例2:下述签署人同意在中国制造新产品,其品牌以此为合适。

The undersigned hereby agrees that the new products whereto this trade name is more appropriate are made in China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三、慎选用极易混淆的词语

有时,汉语词汇语义较宽,语义比较模糊,英译商务合同时,常常由于选词不当而寻致词不达意或者意思模棱两可,有时甚至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了解与掌握极易混淆的词语的区别,找到准确的英语对应词,保证译文准确无误,是极为重要的,是提高英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把常用且易混淆的六对词语,用典型实例论述如下:

3.1shipping advice 与 shipping instructions

shipping advice 是“装运通知”,是由出口商(卖主)发给进口商(买主)的。然而 shipping instructions 则是“装运须知”,是进口商(买主)发给出口商(卖主)的。另外要注意区分 vendor(卖主)与 vendee(买主),consignor(发货人)与 consignee(收货人)。上述这三对词语在英译时、极易发生笔误。

3.2 abide by 与 comply with

abide by 与 comply with 都有“遵守”的意思.但是当主语是人”时,英译“遵守”须用 abide by。当主语是非人称时,则用 comply with 英译“遵守”。

例 3:双方都应遵守/双方的一切活动都应遵守合同规定。

Both parties Shall abide by/All the activities of both parties shall comply with the contractual stipulations.3.3change A to B 与 change A into B

英译“把 A 改为 B”用“change A to B”,英译“把 A 折合成/兑换成 B”用“change A into B”,两者不可混淆。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例 4:交货期改为 8 月并将美元折合成人民币。

Both parties agree that change the time of shipment to August and change US dollar into Renminbi.3.4 in 与 after

当英译“多少天之后”的时间时,往往是指“多少天之后”的确切的一天,所以必须用介词 in,而不能用 after,因为介词 after 指的是“多少天之后”的不确切的任何一天。

例 5:该货于 11 月 10 日由“东风”轮运出,41 天后抵达鹿特丹港。The good shall be shipped per M.V.“Dong Feng” on November 10 and are due to arrive at Rottedaml in 140 days.(M.V.= motor vessel)

3.5on/upon 与 after

当英译“„„到后,就„„”时,用介词 on/upon,而不用 after,因为 after 表示“之后”的时间不明确。

例 6:发票货值须货到付给。

The invoice value is to be paid on/upon arrival of the goods.3.6

by 与 before

当英译终止时间时,比如“在某月某日之前”,如果包括所写日期时,就用介词 by;如果不包括所写日期,即指到所写日期的前一天为止,就要用介词 before。

例 7:卖方须在 6 月 15 日前将货交给买方。

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vendee by June 15.(or: before June 16。说明含 6 月 15 日在内。如果不含 6 月 15 日,就译为 by June 14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或者 before June 15。

四、慎重处理合同的关键细目

实践证明,英译合同中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一般来说,不是大的陈述性条款,而恰恰是一些不明显却很关键的细目.比如:金钱、时间、数量等。为了避免出差错,在英译合同时,我们常常使用一些有限定作用的结构来界定细目所指定的确切范围。下面我们从责任、时间、金额三方面的限定来加以说明。

4.1 限定责任

众所周知,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为英译出双方责任的权限与范围,常常使用连词和介词的固定结构。现把最常用的此类结构举例说明如下。4.1.1 and/or

常用and/or英译合同中“甲和乙+甲或乙”的内容,这样就可避免漏译其中的一部分。

例8:如果上述货物对船舶和(或)船上其它货物造成任何损害,托运人应负全责。

The shipper shall be liable for all damage caused by such goods to the ship and/or cargo on board.4.1.2 by and between

常用by and between强调合同是由“双方”签订的,因此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所赋与的责任。

例9:买卖双方同意按下述条款购买出售下列商品并签订本合同。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whereby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the Buyer agrees to buy and the Seller agrees to sell the under mentioned commodity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4.2 限定时间

英译与时间有关的文字,都应非常严格慎重地处理,因为合同对时间的要求是准确无误。所以英译起止时间时,常用以下结构来限定准确的时间。4.2.1 双介词

用双介词英译含当天日期在内的起止时间。

例10;自9月2O日起,甲方已无权接受任何定单或收据。

Party A shall be unauthorized to accept any order sort tocollect any account on and after September 20.例11:我公司的条件是,3个月内,即不晚于5月1日,支付现金。Our terms are cash within three months, i.e.on or before May 1.4.2.2 not(no)later than

用“not(no)later than+日期”英译“不迟于某月某日”。

例12:本合同签字之日一个月内,即不迟于12月15日,你方须将货物装船。

Party B shall ship the goods within one month of the date of signing this Contract, i.e.not later than December 15.4.2.3 include的相应形式

常用include的相应形式:inclusive、including和included,来限定含当日在内的时间。

例13:本证在北京议付,有效期至1月1日。

This credit expires till January1(inclusive)for negotiation in Beijing.(or:This credit expires till and including January1 for negotiation in Beijing.)如果不包括1月1日在内,英译为till and not including January 1。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4.3 限定金额

为避免金额数量的差漏、伪造或涂改,英译时常用以下措施严格把关。4.3.1.大写文字重复金额

英译金额须在小写之后,在括号内用大写文字重复该金额,即使原文合同中没有大写,英译时也有必要加上大写。在大写文字前加上“SAY”,意为“大写”;在最后加上“ONLY”.意思为“整”。必须注意:小写与大写的金额数量要一致。

例15:聘方须每月付给受聘方美元500元整。

Party A shall pay Party B a monthly salary of US$500(SAY FIVE HUNDRED US DOLLARS ONLY).4.3.2.正确使用货币符号

英译金额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使用各种不同的货币名称符号。“$”既可代表“美元”,又可代表其他某些地方的货币;而“£”不仅代表“英镑”,又可代表其他某些地方的货币。

必须注意:当金额用数字书写时,金额数字必须紧靠货币符号,例如:Can$891,568,不能写成:Can$ 891,568。另外,翻译的还要特别注意金额中是小数点(.)还是分节号(,),因为这两个符号极易引起笔误,稍有疏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五、综

翻译是一门集语言、思考、判断、达意于一体的横跨两种语言的综合性的艺术。要提高翻译的质量,主要是要打好语言功底,同时要注意在商业领域,尤其是在做商务合同英译时,要针对商务合同的翻译特点进行英译。对于商务合同中的词的翻译,难以用严格的规则来限定,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遵从其特定的要求。开发国际商务合同英译有一系列新方法和技巧,我们应以自己的业务需要为基础,吸收规范商务合同英语写作典范,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让中国人的商务合同写作与表达方法也能与世界融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商务合同英译的用词严谨性

六. 参考书目

1.王大伟编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年7月版

2.毛荣贵编

3.王弄笙著

《走出翻译误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篇8: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主要是债券投资, 在确认减值后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减值后利息收入的确定, 以及如何确认减值后的利息调整金额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对于减值后实际利息收入的确定, 应该采取实际利率法, 按减值后的摊余成本乘实际利率确定。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未来的现金流量可能有几种情况:未来期间的名义利息收入小于减值前的名义利息收入, 或者后续期间没有名义利息收入, 只能收回本金。当导致减值的未来收回利息和本金的现金流量情况不同时, 会计处理会有差异。

[例1]甲公司于2007年1月3日购入乙企业当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 票面利率12%, 面值1000元, 甲公司按1050元 (含交易费用) 的价格购入100张, 该债券到期一次还本, 每年付息一次。根据管理层计划, 该债券持有至到期。

(1) 2007年1月3日投资时的初始确认分录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利息调整5000

贷:银行存款105000

计算投资的实际利率:

105000=12000× (P/A, i, 5) +100000× (P/F, i, 5)

得到结果为:i=10.66%

(2) 持有期间根据摊余成本确认利息收入、进行利息调整的金额如表1所示 (会计分录略) :

单位:元

(3) 确认发生的减值:

若2009年年底, 乙企业发生财务困难, 经协商乙企业只能清偿本金, 未来两年利息无法支付。

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确定2009年年底的该债券投资的现值:

NPV09底= (100000) / (1+10.66%) 2=81662 (元)

由于2009年底该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2312元, 而债券投资的现值为81662元, 所以应确认的减值损失为20650元 (102312-81662) 。

借:资产减值损失206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20650

(4) 确认减值后, 后续期间利息收入的确认:

2009年底, 确认减值后,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81662元, 根据实际利率法, 2010年应确认的利息收入为8705元 (81662×10.66%) , 但确认的利息收入没有形成收款的权力, 这属于发生的减值, 应冲减减值准备。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8705

贷:投资收益8705

2011年, 按实际利率法确认的利息收入处理原则同上,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9633

贷:投资收益9633具体见表2:

单位:元

在减值确认后, 按照实际利率确认两年的利息收入并冲减了减值准备后,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的余额为2312元 (20650-8705-9633) 。由于投资方在2009年以后的两年没有收到利息, 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中还剩余的有未摊销的溢价及交易费用额2312元 (5000-807-893-988) 。

2011年收回资金时,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0元 (成本10000元+利息调整2312元-减值准备2312元) 。

收回资金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2312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利息调整2312

[例2]上例中, 如果2009年底, 债券发行方 (乙企业) 发生财务困难, 经协商乙企业未来两年利息照常支付, 但到期日只能清偿一半本金。

(1) 确认减值损失:

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确定2009年年底的该债券投资的现值:

NPV09底=12000/ (1+10.66%) + (50000+12000) / (1+10.66%) 2=61474 (元)

应确认减值损失=102312-61474=40838 (元) 。

借:资产减值损失40838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40838

(2) 确认减值后, 后续期间利息收入的确认:

由于这种情况下的减值是由于本金不能完全清偿造成的, 后续期间利息调整的金额应该按照未减值的情况确定, 名义利息收入与实际利息收入之间的差额, 除了进行调整“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之外, 应确认为因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对减值准备的修正。这样本金收回前, “利息调整”明细科目的金额正好调整为零, 而减值准备的金额正好调整为本金的损失50000元。具体计算见表3:

单位:元

注:*2011年减值准备的修正金额= (40838+4353) ×10.66%=4817 (元) , 由于计算误差, 尾数调整的结果为4809。

2010年12月底确认利息收入:

借:银行存款12000

贷:投资收益655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094

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4353

2011年12月底确认利息收入:

借:银行存款12000

贷:投资收益597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218

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4809

收回本金前“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的金额=40838+4353+4809=50000 (元) 。

收回本金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5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1000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篇9:论古诗英译的再创造性

关键词:意境;意象;情趣;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123-4

Abstra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f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task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hrough analysis of thre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poem “Tian Jing Sha”, we can se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reproduction of image, aesthetic feeling and contemplation.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e, aesthetic feeling,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1. 意境与诗歌翻译

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意境论始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和近代。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特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论述。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960:191)意境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实现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从而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有丰富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与散文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是翻译文学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朱光潜认为中国诗词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大致说来,中诗以精练、含蓄、意境胜,英诗则以精确、奔放、情境胜。由于中诗意美丰富,因此不容易译成英文(1997:65)。这里说的“意美”实际上就是一种“神似”或“意境”之美。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意境”。

2. 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

下面以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意境在中诗英译中的传译。

2.1《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不同英译文本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融合在一起,是负有盛名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一书中将此曲称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赞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首元曲小令仅用了28个字,就精妙绝伦地描绘出了一幅苍茫萧杀的深秋夕照图,真切地表现出了天涯浪客的孤寂愁苦之情,真实地影映出了当时的时代气氛。作者使用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某个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晚秋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古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一棵老树上跃动,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水边的人家门前……原文意境优美,引人入胜。

再看三种不同的英文译文:

译文1

Autumn

By Ma Zhiyua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ung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i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译文2

Tune: Tian Jing Sha

By Ma Zhiyuan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

译文3

Tune to “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施文林译)

译文1的译者是著名翻译家瓮显良先生,译文2的作者是丁祖鑫教授和丹佛大学Burton Raffel教授,译文3的译者是加拿大汉学家施文林(W. Schlepp)。在意境的再现上,三种译文各有千秋,从中也可以窥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境再现方式。

2.2 意境传译的过程与方式

朱光潜在《诗论》中曾说过,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生活经验的反省(1997:52)。意境属于美学的范畴,对意境的感悟是一种审美意义的生成。在审美意义的生成中,联想的产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审美意义的生成即联想意义的生成。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两个民族在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上会出现一些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根据Stroop的干扰实验,当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的人使用某一特定词的时候,必然会在内心激发起这词的语义代码(转引自方梦之,2005:14)。例如,中国人会由“松”、“竹”、“梅”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的高风亮节,从而给这三种物象赋予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英语的对应词“pine”、“bamboo”、“plum”却没有这种伴随意义。同样,受航海文化、宗教传统和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英语中的“sea”、“shepherd”、“cowboy”等词语对西方人所引发的联想和情趣是中国人所难以理解的,汉语虽然能在字面上找到相对应的词,却难以找到这种联想意义,这也成为意境在中诗英译中的最大障碍。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诗英译的意境传译过程中,意象的再现和情趣的传达是意境再现的基础,而审美意义的生成则是意境能否在译入语读者心中再现的关键。

2.2.1 意象的再现

意象并不仅指客观物象,而是由客观的“象”加主观的“意”结合的产物,它是诗歌的基本元件和诗人情致的居所,也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歌的最独特之处即在于意象叠加的意合特征。这些意象看似互相独立,但却貌离实合,而超乎意象之外的却是一个完整的意境,给人一种悠远的回味和不尽的遐思。意象的再现包括两个过程: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描写。

(1)物象的选择:物象是原作使审美意象物化、外在化和概念化的重要条件。物象的选择是意象再现的重要基础。《天净沙·秋思》中,包含了12个精致的物象: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人、天,翻译时也应该再现出这十二个物象。

从原文文体(元曲小令)来看,“马”与之对应的应该是文言用词“steed”。但从词汇的联想意义上来说,原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漫漫旅途中的瘦马形象,与“nag(老马,驽马)”一词表达的含义更为接近。因此,原文的“马”译为“nag”或“steed”为宜,而不宜译为“horse”。另外“人家”一词,译文1的“village”和译文2的“houses”也不如译文3的“cottage”贴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施文林的译文用词更胜一筹。

(2)形象的描写:形象描写是原作使物象个性化、典型化、明确化的重要手段。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1997:104)“不逾矩”或者“形似”、“意似”是达到“神似”境界的基础。《天净沙·秋思》中的物象分别用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夕”、“断肠”等修饰语作为典型化描写,翻译时应尽量再现出这些形象。如果任意加以修改,使之失去限制,则会破坏全诗的形象描写。

2.2.2 情趣的传达

要产生诗的境界,意象必须表现出一种情趣。通过意象的塑造,可以含蓄而鲜明地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可以使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化。

诗人通过想象而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译者则充当二者之间的桥梁。要传达原诗的情趣,译者首先要作为审美主体进入原诗的艺术境界中,所以说译诗需要解读心灵,解读情感,用译者自身的人生体验去揣摩作品的艺术意境,尽可能地缩小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正如刘宓庆所认为的:翻译文艺作品之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恰如其分地应乎原作之理,顺乎原作之情,与原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2005:216,301)。

原诗《天净沙·秋思》小令语言凝练,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风景素描画:凄清萧条的秋日,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在天边徘徊——短短28个字中即包含了12个意象,难以言状的情绪弥漫其中,情景浑融,契合无间,孤寂飘零感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几种译文,在表达原诗的情趣上也是各有千秋。例如,译文2的前四句模仿汉语的表达方式,一反英语句法,为典型的片语(fragment),对应原文的物象累加而成的“形美”与“意美”,符合源语审美及修辞立意,而且韵律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兼具了“音美”,不啻为中诗英译的佳作。

译文3充分利用汉语的意合优势,大量使用名词,全诗几乎没有典型动词。译诗仿照汉语的意合特点,使用名词堆砌构造意境对等翻译,不仅忠实移植了原文在词语、结构上的思想内蕴和语言风格,甚至连意象拼缀的方式也极为相似,充分传译了原诗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展示了中国诗歌独特的风格气韵。

反观译文1中的“pretty little village”,从后面“but”一词中可以看出,翁先生在这里想必是欲通过“pretty little village”与“lovesick traveler”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从而烘托出旅人远离家乡浪迹天涯的孤独。但纵观全文,尤其是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所渲染出来的黯淡而幽远的意境中,可以看出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所传达的应该也是类似的凄凉之美,与“pretty”一词所产生的心旷神怡的欢快之情大相径庭。因此,姑且抛开译文1的散文体能否适于翻译中国古诗不谈,它在情趣的传达上未能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心灵深处的那份忧伤之情。

2.2.3 审美意义的生成

在意象和情趣再现的基础上,译文的目标是追求审美意义的生成。意境再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审美再现的过程。刘宓庆认为,在审美再现的过程中,在双语可译性限度内,译者应当充分保留原文的概念内容、行文风格、形象描写手段和风格要素(2005:218-220)。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应尽量采取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展示源语文化的风采。采用这种策略的译作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让译语读者感受异域风情,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存在及其独特的魅力。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冲突、接受和融会,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审美体验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意象”为西方所接受即为典型的例子。美国诗人庞德非常崇拜中国古诗的意象之美,主张英诗创作也应该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从而对西方文艺创作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采取异化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译文的读者。从《天净沙·秋思》的原文中可以看出,原诗审美意义的生成主要依靠审美主体在对意象的感知、情趣的品味之上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原文除了将数个苍凉的意象并置外,并无任何多余的笔墨,精练隽永,各意象之间的方位和逻辑关系在原诗中没有明示。例如,乌鸦是盘旋还是栖息在老树上?抑或是栖息在枯藤上?枯藤是缠绕着树干还是树枝?乌鸦是在栖息还是在鸣叫?原文并未作具体描述,一切留待读者依自己的认知语境推理得出。正所谓“空潭泻春,古境照神”,“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者不仅不会感觉诗歌内容枯燥、意境贫瘠,反而会被这寥寥数语引入一种凝神观照的审美愉悦之中。

分析三种译文,可以看出前两段译文都将其意象显化,如“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hanging on old branches”、“crows croaking”等等。的确,英诗与注重以意取胜的中国古诗不同,更推崇清晰、确定。但是,如果在译文中过分采取归化策略,大量采用显化的语言则会堵塞读者的想象空间,难以展现原诗的意境效果,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对外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说,译文3保持了中国古诗的审美要素,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可以说是三种译文中的上乘之作。

3. 结语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9:19)中国古诗的英译其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译。意境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学艺术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征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概念和核心内容。翻译始终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完全对等的翻译是很难实现的,涉及到意境这种文化内涵时尤其如此。意境的传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也正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诗歌难译,但并非不可译。在翻译中,可以通过意象的传译、情趣的传达和审美意义的生成三个方面来尽量做到意境的再现。

参考文献

方梦之.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16,218-220,301.

王国维.《惠风词话•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1.

王佐良. 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9.

上一篇:爱岗敬业以德修形下一篇:建构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