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2024-04-13

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共9篇)

篇1: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我表哥上个月走出大学校门,到一家外企工作。第一天,走进豪华的写字间,就心

里发展。他感到周围的同事在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大家都在忙碌地工作,紧张的气氛给他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如坐针毡。吃午饭时,他面对盒饭,两眼发呆,没有胃口,甚至想呕吐。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专家:其实,像你表哥这样的尴尬情况,在刚刚大学毕业的上班族中并不少见。他很可能得

了神经官能症。这种病主要是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的。其症状为肠胃不和、失眠和头痛。患了神经官能症的病人,不但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还需要服用一些调节神经的药物。这种病是一个人心理脆弱的表现。虽然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心理疾病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现在的大学生中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生活比较舒适,没有吃过苦,而且在升学上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有些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他们一旦走入新的环境,难以一下子适应,就会陷入一种迷惘状态而不知所措。这种迷惘又会使他们产生焦躁和不安。许多心理脆弱的学生性格内向,而且与社会接触少。对他们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有些人甚至会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看来,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专家: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被接纳入企业,会变成新鲜血液,带来生气。如果企业领导人能

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会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决策者们应该重视这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企业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有助这些青年人调整好心态,使他们锻炼成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正如你说的那样,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们自己更要重视心理健康,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篇2: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对反辩友讲的很犀利哦,但是太过乌托邦了吧,让我们看看现实的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吧: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09年增加20万,而今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将达到650万人。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80%,这就意味着近几年每年将有10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说那么多只想阐述一个观点,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现实与理想差别是很大的。

下面我方就以下3点来阐明我方观点:就业压力不利于学生成才

1.我们知道啊,近几年社会中兴起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群体,如校漂族,蚁族,啃老族,蜗居族,牢骚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了?就业问题

2.考证热而我们知道很多证在就业中是没有用的,为考证浪费钱是小,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想想我们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哎,还是就业惹的祸啊!

篇3:不理想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

关键词:不理想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和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就业困难却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高,而企业的运行由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企业危机等却一直在裁员,同时,企业的离职或退休人员的人数远远少于毕业生的人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发困难,经过总结,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供过于求

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企业的人才需求名额通常都很少,且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在企业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都是选取针对他们专业的人才,其次是高潜质的人才,对于毕业人员不断增多的当今,我国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供过于求,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

1.2 缺乏胜任力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很难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由于企业运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但大学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或工作岗位,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这也是企业不愿意选择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一个原因,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导致企业获利效益减缓。

2 不理想就业带来的影响

如上所述,不理想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过于求的岗位缺乏,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工作岗位不理想,不能符合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而这种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2.1 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供过于求的现状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失业的,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也会在学生家长和国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困扰和负担,或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无所事事,长期的这种状况很容易使大学生接触其他道路,如酗酒、打架,甚至犯罪,这些问题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多的问题。

2.2 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就业压力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就业压力时,一个最为直观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学习情绪,转向对就业问题的盲目着急,导致知识学习的相对损失,从而又再次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就业压力的形成往往会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很多的问题,如生理上的影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压力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情况,给学生自身的身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学校里,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创性地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促使自我能力达到自身条件的提高,而过度的压力使学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导致无心学习,消极情绪加重,无法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并引发某些疾病。当学生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时,不仅会给学习带来问题,还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病,这些疾病的出现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身体生理破坏,形成非常严重的生理问题。

3 解决对策

大学生的不理想就业会给大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生理影响和心理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以便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可以更加快速的进入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竞争力外,还需要对我国教育的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提升,本文研究了美国大学生高校就业支持体系,并结合我国高校就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期缓解大学生不理解就业问题。

3.1 美国高校大学生成长就业支持体系

美国的工作氛围是全世界最好的环境,而在美国的就业过程中,并不是以薪水的高低决定人的成功,在美国工作当中,最著名的一个标准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而这也是美国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高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美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有了一个成熟的支持体系:(1)人本化的成长服务体系;(2)就业引导的教学支持体系。

3.2 我国高校大学生不理想就业完善

针对我国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问题,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持体系,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改善建议:

(1)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体系,在我国的高校运行过程中,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加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帮助大学生提升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机会。(2)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力度都还不够大,仅仅只是对大学生开放了创业贷款5万元,在具体政策和技术支持上还有很大的缺乏,因此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如政策上的一定年份免税、增加技术和理念帮助、加大贷款额度等,帮助大学生创业,进一步缓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3)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投入。在我国的高校大学中,现在基本都有了大学生心理治疗室,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些部门很少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定期的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讲解或单对单的心理谈话等,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避免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各种疾病或其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72-75.

[2]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1,(1),49-54.

[3]郁正民,宋蓓.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状况调查[J].艺术研究,2008,(2),77-78.

篇4:隔代教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父母打工挣钱,多数儿童由祖辈看管,农村进入隔代教养时代

城市里行色匆匆的打工者们,没时间仔细照顾家庭孩子的生活,使更多儿童接受着隔代教养。并且隔代教养已成为农村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为数众多的儿童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人提出,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却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教育质量为代价。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去年夏天,作为典型农村留守儿童的蓉蓉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回到了自己家,可还不到半年时间,爸爸不得不又把她送回外婆家,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蓉蓉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孩子。

父母都远在外地打工,从半岁起,蓉蓉就被爸爸、妈妈“丢”给外公、外婆抚养。在老人的眼中,蓉蓉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蓉蓉5岁时,父母总算辛辛苦苦积攒了点钱,建立了稳定的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接回身边,给她在城市最好的幼儿园报了名。可是父母的努力并没有换回蓉蓉的快乐,没多久,她就闹着不去幼儿园,每天早上,蓉蓉总是又哭又闹,就是不肯出门,妈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请假,在家陪着她。

外婆、外公总说蓉蓉懂事,可她的异常表现却愁坏了年轻的父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蓉蓉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新的小朋友,更不喜欢新的老师。”

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蓉蓉判若两人,家里开朗、活泼的她在新环境中却经常表现出孤僻、倔强,嫉妒心也强。幼儿园的老师认为,这与蓉蓉成长环境中大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为外公、外婆最疼她,总是表扬、称赞和鼓励,从来没有责备和惩罚,这使蓉蓉无法接受与别人的合作和竞争,任何环境下只关注自己的唯一性,这样的性格对她的长有很多不利影响。而像蓉蓉一样的孩子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并不少见,他们表现出的状态应该引起年轻家长的更多关注。

二、隔代教养是利,是弊

据了解,农村约有一半多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对于大多数万分重视孩子成长,又十分缺少育儿精力的现代年轻父母们来说,隔代教养究竟孰利孰弊需仔细衡量。众多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对隔代教养的利与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贵阳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主任医师关福琴说,大多数人认为,我国传统的隔代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祖辈和父母在儿童教养中注意和纠正、克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容易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祖辈们格外疼爱孙子,往往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又由于隔辈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老人怕照顾不好,儿女们责怪,于是更加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以致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波动或攻击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融入集体。

2.过分的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

不少祖辈往往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怕孩子吃亏,就不愿意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怕孩子摔倒,就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这种心理不仅是不现實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这样做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响。

3.仅凭借祖辈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他们的。祖辈的爱更多是在满足幼儿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否则孩子不会产生被激励、被尊重的体验,情感没有得到稳定的归属。

4.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热心帮助他人等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三、隔代教养要关注心理健康

与父母关系不和、自闭孤独或是任性顽皮,不少把孩子交给祖辈带养的父母们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儿童心理专家提出,年轻父母们暂时牺牲了教养子女的时间,却绝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隔代教养儿童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保健医师关福琴曾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倾向,不够全面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革的需要。”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必须从小抓起。在农村,不少年轻父母将大部门时间和精力投入赚钱挣钱工作中,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认为孩子小,只要身体健康、吃饱吃好,交给养育经验丰富的长辈教养也很好。这就使得隔代教养的方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较为自然、普遍的现象。

然而,隔代教养这种教育方式,将会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较为常见的主要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为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嫉妒、攻击性、厌食、挑食、偏食、任性等为多。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和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关。

未来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人才除具有良好的智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增强其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关福琴说,祖辈对孩子多表现为过度疼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应加强对父母教育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儿童的父母要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使孩子快乐、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童春旺.隔代教养: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篇5:学生就业压力不利于成才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而就业压力就会摧残压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难以顺利成长。对方辩友刚刚的论辩是甚是精彩,玩味文字进行诡辩的能力也着实厉害,但是对方辩友的几处不妥之处,所犯的一些简单的逻辑错误实在令我方难以信服:

首先,对方辩友犯了放大概念的错误。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多次在谈压力对学生成才的有利之处,对方辩友可能忽视了今天的辩题是就业压力。压力有很多,有家庭压力,心理压力,自我压力还有我们今天的就业压力等等,我方并没有否认压力也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压力与就业压力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真包含关系,而并非全同关系。

其次,对方辩友刚才基本上所说的均是适度的就业压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但是我想问一下对方辩友,什么叫做适度呢?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有可能在你身上适度,但是在他人身上也一定是适度吗?所以适度的就业压力只是我们心中的理想状态而已,犹如空中楼阁。可纵观当今现实是失业率不断升高,以至于使我们这些学生本来在大学毕业后才应该考虑的就业问题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考虑了,过多社会因素让我们怎么专心成才呢?对方辩友,这是不是有一些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呢?

最后,对方辩友所说的就业压力只是从质的方面来说,从内涵方面说的,忽视了外延量的程度。而对方辩友有没有想过就业压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就业压力可以引发很多其他的压力,比如说会引发家庭的压力,自我心理的压力等,对方辩友可千万别说这些压力与就业压力无关啊,因为这是就业压力引发的,您能说这些由就业压力引发出来的各种压力的总和很小吗?这就叫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的压力最终会突破我们的心理承受极限,这还能说就业压力有利于成才吗?!

成才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大家注意了,今天我们讲的对象是学生成才,学生既然称之为学生,学习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一个学生的核心任务,如果连学习都搞不好的人又怎么配称为学生,又怎么能说他成才了呢?有人可能会认为就业压力会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成才,但是我们好好学习的初衷是因为就业压力的原因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父母的报答和对自己的负责。同时就业压力对贫困学生极为不利,他们辛辛苦苦学习,渴望的就是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来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可现实让他们很无可奈何。面对当今每年浩浩荡荡的毕业大军和逐年升高的失业率,本来应该在学校专心求学的我们再也按奈不住了,我们心里出现了恐惧,因为以后我们是要靠就业工作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啊,可是面对现实世界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开始质疑学习的用处了,于是“学习无用论”开始疯狂蔓延,使学生开始变得有些利欲攻心了。每年都有大批的高考学子弃考,出去打工挣钱以应对现实中的就业压力。一个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连学业都放弃了,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们能说他成才了吗?

篇6:就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请允许我给辩题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就业压力大是一种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病态现象。数据表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而成才既包括了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又包括了一定高度的道德水准,还包括了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真正的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而这种病态的就业形势所造成的就业压力,破坏了成为人才我们所应拥有的必要条件。我方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就业压力过大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因而不能深入地学习知识技能,只是浮于表面就浅尝辄止。这种心态是成为人才的致命伤。第二、就业压力大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性竞争,以及道德败坏问题。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共同推出的“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四成多的大学生表示“难找到满意工作”,而近半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渠道是“托关系靠熟人”。调查中,44.82%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渠道是“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而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寻找就业岗位的为32.05%。是强大的就业压力压垮了我们的良心,让我们的个人追求畸形,开始傍富、奢侈,做着让我们自己都不齿的事情。这样的人即使知识技能再出色,充其量只是比渣子大一些的粪球而已,又怎能与人才挂钩?第三、高压的就业形势会使一些人承受不住压力,从而走向极端。现鲜活的例子发生在我们身边。据《2011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调查显示,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就业压力成为既情感问题和学业问题后的第三大自杀原因。看着周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我们痛彻心扉,生命面前,成才还有意义吗?第四、就业压力大使人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赚钱而工作,麻木了自己的理想,抛弃了原本的追求,开始一遍遍的违背自己的本心,丢失了自己的兴趣,没有兴趣,何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人才?

我方认为就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压力就利于成才,也不是任何高压都不利于成才。只是就业这口高压锅压得我们透不过起来,让我们迷茫,还让我们养成了一个可怕的习惯——偷换概念。用金钱替代了财富,搜索替代了阅读,成功替代了成长,投机替代了投资,目的替代了理想,经验替代了学习,聪明替代了智慧,成绩替代了创新,欲望替代了信仰……畸形的就业压力让我们变得现实,变得对潜规则保持缄默,这样的人是人才?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了。

篇7:心理脆弱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受经济危机影响, 市场经济运行低迷, 就业岗位增速放缓, 而需要就业人数却持续增多。数据显示, 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 2013年达到699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 其中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显严峻。国内对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的研究较少, 相关研究与背景环境密切相关, 且从各自角度展开研究, 所提出的措施缺乏系统性。笔者从就业脆弱性的视角出发, 结合理工科高校行业背景, 提出系统化培养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创办历史短, 存在品牌力弱、师资配套力量不强、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不足等问题, 导致财会专业毕业生无法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诱发就业脆弱性。基于此, 笔者认为学生就业脆弱性指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变化, 使得就业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固有培养模式转变成高校的核心刚性, 影响到就业稳定性, 直接结果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离, 就业风险应对不力, 最终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在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在理工科高校教学经验, 重点诠释三个问题:第一,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就业脆弱性是怎样形成的?第二,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就业脆弱性以何种方式表现?第三,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脆弱性如何缓解。

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一)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财会从业人员, 而理工科高校为建设成综合性大学, 需要完善学科体系, 于是在双重因素影响下, 理工科高校纷纷增设财会专业, 为社会输入大量财会人才。目前, 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与之相反的是, 国内财会从业人员需求经历着“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格局, 初级财会从业人员数量很多, 但是高级财会人员很少。究其原因, 初级财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 社会培训机构大量增加, 批量培训初级财会人员, 造成初级财会人员过剩。这就加剧各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 高校间财会学生就业形成一种“零和博弈”, 显而易见, 理工科高校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劣势, 这与理工科高校内部定位及财经类高校优势息息相关。第一, 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弱势学科。受理工科高校自身定位的影响, 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于非主流专业, 定位决定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化, 与特色学科相比, 财会专业在经费支持、师资配套、科研环境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 财会专业更多的是“自力更生”, 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速度, 形成“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的特点。第二, 财会专业在财经类高校品牌优势明显。财会专业自身具有特殊性, 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 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财经类高校的优势明显。理工科高校合作单位往往是制造型单位, 提供的实践岗位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为主, 对财会人员需求量不大, 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而财经类高校一般已形成良好的财经界人脉, 可以提供丰富的财会岗位实习, 增加了财经类高校财会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如图1所示。

政府、职业中介、家庭、企业、高校、个人、行业等七个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维度对内部培养结构、外部就业环境、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风险应对等四个层面产生影响, 从而构成高校学生就业系统的运行机制。宏观维度: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 通过立法控制与信息支持等隐形的手段, 对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固有缺陷进行掌控调整, 以降低高校就业系统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保障制度缺陷等风险。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就业风险应对层面。中观维度:行业就业资源变动影响行业整体就业环境的变动与就业观念的形成。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外部就业环境层面。微观维度:在政府调控宏观与行业就业资源变动的影响下, 高校、企业、职介、家庭等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此即为人才需求预测层面及内部培养结构层面。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即为就业系统结构缺失或运转不流畅,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人才需求预测失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路径模糊。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受限于教育资源, 往往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 在大一合并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初期, 财会专业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上相同, 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特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财经类院校普遍有三年及以上的专业学习实践时间, 而大类招生的财会学生的技能培养时间通常不到两年, 这无疑拉大了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差距。再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教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激增, 更是导致教学差距扩大, 最终使毕业生职业技能薄弱, 无法形成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2) 内部培养结构失衡。一是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脱节。高校没有顺应企业对高级财务人员的需求, 财会专业教育重点还集中在理论学习方面, 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据相关数据显示, 拥有高级会计资格的会计从业者只占8%, 而硕士以上学历不足3%, 高级会计缺口超过60%。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 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宽广的专业口径”, 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 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二是就业指导缺乏持续性及针对性。我国大学的就业指导普遍成为一种毕业前夕的临时性、短期性工作, 往往停留在毕业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这种就业指导忽视了对职业能力持续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指导, 缺乏针对性。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塑造, 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大学生普遍处在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社会经历有限, 三观并未定型, 因此必须在踏入社会之前, 接受一定的指导、训练。而如果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 就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外部就业环境负影响。一是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区域和单位比较在意, 选择竞聘单位上, 可重点选择东南沿海城市;对单位的选择, 则倾向于稳定、收入高的机关事业单位或收入高的三资企业, 这就出现了有人没工作岗位、有工作岗位没人去的矛盾。同时毕业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及人才市场的了解, 就业期望值往往过高, 甚至脱离实际, 从而引起了高不成, 低不就的不良循环。二是一次性就业率与薪酬水平不高。财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 整体能够维持在90%以上, 其中就业率最高的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23%, 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率92.76%, 比财经类高校低近6个百分点。在薪酬方面, 不同类型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也有区别, 财经类财会毕业生薪酬平均为2675元, 综合性毕业生平均为2426元, 理工科财会毕业生为2342元, 平均为2500元左右。与其它专业比:财会专业就业起薪明显低于理工类专业。大部分理工类专业起薪在3000元左右, 最高的材料类专业能够达到3500元, 而财会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在2500元左右, 相差达1000元, 与理工类其它专业毕业生比, 起薪平均差距比较明显。三是就业单位企业多, 机关事业单位少。财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 高达总人数的55%, 符合中国经济市场化趋势。在主观择业方面, 许多财会毕业生倾向于稳定轻松的工作, 选择进入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相关岗位, 但由于编制限制与激烈竞争, 最终造成大量竞聘者无法成功进入这些单位, 上岗者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近三年只占总人数9%, 尚不及十分之一。在创业方面, 敢于创业的毕业生非常少, 仅占总人数的2%, 主要是创业风险高, 需要资金、经验、机遇等, 因此更多毕业生更青睐自主择业上岗。

(4) 就业风险应对缺失。目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 劳动力市场用工歧视也屡见不鲜, 这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就业风险。政府尚未出台针对上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具体法律法规, 缺乏在法律上的控制力度。而理工类高校在财会方面的就业资源明显劣于财经类院校, 其财会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风险更高。

三、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的缓解

针对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 依托理工科高校行业背景, 在与财经类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竞争时, 形成错位竞争优势, 以期减缓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

(一)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具有稀缺性、难以复制、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特征。理工类高校, 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淀和优势明显, 产学结合更紧密, 其开办的财会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数理基础好的优势, 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按理论够用、突出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 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 特别专业方向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 要突出行业特色, 做到相互融合, 以培养富有财会行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将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在“经济管理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上, 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在构建培养模式时, 应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围绕财会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两方面开展。以航海专业背景高校为例, 其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是航海行业, 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 可设置航海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航海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同时设置航海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税务筹划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 既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 又有利于培养符合航海行业所需的专家型财务管理人才。此外, 高校应确定一个目标明确的培养方案, 并将之贯穿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培养, 将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渗透至完整的教学方案中, 以期取得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 全程就业指导培训, 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创新就业指导机制, 从新生入学起即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高校通过系统指导、全程服务、搭建平台等措施, 提升就业水平。

(1) 强化就业指导, 培养服务意识。就业指导工作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从大一开始, 就业指导中心就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进行全程就业指导。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 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第二, 进行就业培训, 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 养成求职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培养过硬的就业心理素质。第三,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对接, 就业指导中心要主动搜集就业求职信息, 了解岗位需求, 同时努力求得用人单位的反馈。

(2) 优化就业资源, 拓宽就业渠道。工科类毕业生企业需求量大, 每年进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多, 供不应求, 相比之下, 财会专业因逐渐趋向饱和而逊色得多。用人单位并非对财会毕业生毫无需求, 关键是如何让用人单位将对财会专业学生的有限需求放在本校招聘。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实行就业“捆绑推荐”措施, 与有联系的部分重点单位达成共识, 在优先向其提供急需专业的优秀工科类毕业生的同时, 促使该单位在需要财会专业人才时也优先录用本校财会专业毕业生。

(3)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供需平衡。依托理工科高校自身的行业背景优势,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引入企业教师, 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企业教师以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 使学生朝社会和企业真正所需要的财会专业人才发展, 并通过引入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 为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素质提供了绿色通道。通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重视应用能力培养, 促使“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高位对接, 实现高校与企业间的供需平衡。

四、结论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并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先天劣势与财经类高校的品牌优势, 还有社会因素乃至于观念原因, 如个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原因。为缓解理工科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 笔者提出理工科高校应依托本校行业背景优势, 采取系统性措施, 将财会类专业与本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复合型交叉学科, 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工科背景的高校, 有着自身办学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 因而可嫁接工科知识到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 这是财经类高校所不具备的天然条件。故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培养应用性财会专业人才探索有效实施路径, 方可成为培养复合型、行业型财会专家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刘术永:《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年第16期。

[3]杨艳东:《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第1期。

[4]蒋义宏:《发挥工科院校优势, 促进会计教学改革》, 《财会通讯》1987年第8期。

篇8:文理不分科更利于培养全才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确保教育公平和受教育权平等,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是人民的期盼。高考减少考试科目、文理不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设想和要求。目前教育部正在抓紧落实;开展调查研究, 进行制度设计, 有关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制度举措将陆续出台, 惠及全国各类学生和亿万家庭。

高考是我国各类人才的选拔性考试, 历来备受社会高度关注。近些年来, 尽管我们在探索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 出台了不少举措, 让广大考生和家长明显受益, 但与人民的期待、国家的要求, 仍有较大差距。客观地说, 目前所进行的这些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 所以党中央才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

笔者认为, 高考探索文理不分科, 是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落实全面教育这一方针的体现, 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在目前高考仍是中小学教学指挥棒的大背景下, 高考改革对中小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 高考成绩的评价, 决定着中小学学 (教) 什么, 怎么学 (教) , 如何评价。高考探索文理不分科, 其意义在于引导和倡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发展, 发现和挖掘自身潜能, 促进个性特长培养。

高考文理不分科, 会不会影响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呢?笔者认为不会。因为, 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在大学, 大学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众所周知, 大学生是分专业进行学习的, 除了一些基础性、公共性、必知性的文化科目要求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外, 重点主要是进行专业的学习教育和培养训练, 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以便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说来, 专科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研究生教育 (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以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为主。而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 目的主要是指导和督促中小学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组织学生进行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全面成长。

篇9:少吃饭多吃菜不利于健康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 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 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它是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的热量营养。我们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把米饭以及面食作为必需的食物, 一个民族的饮食生理习惯和营养吸收规律, 不是一两代人就能轻易地将它改变过来的。

我们知道,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从消化学的角度说, 在合理的饮食中, 每天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 要容易消化得多, 饭有着其他营养成分不可代替的作用。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 除此之外就是米饭本身清淡的香气。

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 然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3d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 并且油重, 吃多了, 肠胃会产生极大的反感和刺激。人过多或过量地摄取丰富的菜肴, 就会给肠胃造成极大的负担。

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 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有些人认为, 多吃蔬菜不是坏事, 但是蔬菜是“吃”油的, 许多蔬菜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 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这样吃下去, 就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

营养学家也不赞成绝对的“多吃饭, 少吃菜”的观点, 提倡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搭配, 米饭、蔬菜、肉类和水果, 当然主食要占绝对的比重。此外, 还要看每个人所处的生长阶段。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和骨骼阶段, 活动量也大, 主、副食搭配比例是有其年龄特点的;但是, 老年人主、副食搭配的比例就不同于青少年。

上一篇: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市商务局关于报废机动车辆专项整治及回收工作方案下一篇:2015年征兵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