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2022-11-23

1前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求学期间学习、生活和求职等基本费用的学生。目前,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总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1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上述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 准备以及 在寻求职 业的过程 中产生的 各种心理 现象[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一支特殊群体 ,其就业心理更加复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分析

2.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的积极表现

2.1.1竞争意识强烈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 独立意识更强,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为此这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会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去争取勤工助学机会,还会积极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提升自己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2.1.2择业心理更为理性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从总体上讲更为理性,并表现出“先就业后择业心理”的理性就业行为。与此同时,和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相比,他们因为经历贫困的磨练从而会加倍的珍惜和把握就业机会,在职业选择上更为果断和坚定。

2.1.3注重自身品质的提升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一般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自然而然的养成了很多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如学习刻苦、积极上进、与人为善、为人正派、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服从安排、能吃苦耐劳、责任感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2]。

2.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2.2.1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首先,自卑心理过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自我贬低或轻视自身就业能力。其次,更容易焦虑抑郁。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近毕业时,得为如何偿还货款和择业而焦虑抑郁。

2.2.2缺乏充分的职业规划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性格等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另一方面,对社会各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容易忽略长远的职业规划。

2.2.3从众心理的不良影响

“学而优则仕”的“精英情结 ”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推崇白领和脑力劳动,歧视蓝领和体力劳动。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尊重脑力歧视体力”的择业观念,严重影响了出身农村和城市低保户的学生群体的就业、择业方向。

2.2.4不合理择业信念的束缚

地域选择方面, 许多大学生仍然固执地将去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作为求职的首选,对人才短缺的中西部城市不屑一顾;工作性质方面, 目前有七成大学生找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仍是“专业对口”;职业理想方面,错误地认为一定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优化措施

3.1政府层面

首先努力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 就会增加80~100万个就业岗位[3]。其次 ,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与资源配置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第三,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尽快构建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平台。第四,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第五,监督用人单位使其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人格利益和其他利益,减少性别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

3.2社会层面

目前社会上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仍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上的无偿资助,他们就能走出困境。其实经济困难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他们更渴望社会对他们内心感受的关切。如果社会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和有偿实习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读书, 这样在他们心理上不但不会有那么多的自卑感,还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融入集体和社会[4]。从而使他们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战胜困难,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3学校层面

3.3.1主动培养就业指导意识

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高校就应该积极、主动的培养就业指导意识,更要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梦理论,并在其引领下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识。

3.3.2搭建立体化就业指导平台

首先,组织力量编写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教材。其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再次,更多地建立勤工助学与校企合作就业教育基地, 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贴近社会实际的求职实战演练,提升自身就业能力[5]。

3.3.3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

认知指导方面,要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视贫困、正视自我、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竞争。知识指导方面,要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抓住课堂学习机会,夯实专业基础,努力拓展知识储备。能力指导方面,要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指导方面,积极开展面对面的或网络个性化、人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解开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就业信息获取指导方面,要指导经济困难学生主动从各级就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网络和人际交往圈子中获取、收集相关就业信息。

4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其就业状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面对就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相比其他学生尤为复杂多变。为此,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防治和疏导,进而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关注。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上有了更为多元的选择,但是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必须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从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着手,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困难,就业心理,择业指导

上一篇:探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社区护理相关对策下一篇:《空中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