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问题探析

2023-01-16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 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领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 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 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 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 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 已是势之所趋。当前, 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 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 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 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 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 没有传统的图书馆, 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 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 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 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人员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 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须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 数字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 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 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 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 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 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 目前, 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 即低学历者多, 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 懂信息技术者更少。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 不然, 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 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 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 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 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 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 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 大力拓展网上资源, 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 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 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 可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 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政府部门应给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 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 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 主要包括用户接口、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 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自然科学部门 (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 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 。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 网络系统运行安全, 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 兼管知识产权 (版权) 保护及诉讼工作;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 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 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 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 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 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 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 便于按学科, 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 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 突出信息咨询服务, 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 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 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 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 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尽管起点不尽相同, 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 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 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 这样, 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 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 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可即时扩展, 且易于维护。总之, 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 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5.1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

目前, 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 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 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 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 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5.2 书 (刊) 厅电子化建设

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 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 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 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 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 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 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 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 那么书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 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 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 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摘要: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主体方向、人力资源、硬件建设、组织创新和基本原则等若干问题, 并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俊华.IT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期建设.图书情报工作, 2001 (2) .

[2] 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 2001 (3) .

上一篇:论成人高考招生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下一篇: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安全管理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