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2022-08-04

第一篇: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地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析

——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为例

齐立(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摘 要: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其传统风貌与文化特征面临各类形态的同化和威胁。本文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在保护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关键词:田家沟 传统村落 历史传承 保护发展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我国有相当部分历史悠久但未列为各级历史文化村(镇)的村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民居、田园等人文自然信息,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村落,秀山县岩院村田家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村落之一。这些地方传统村落与各级历史文化村(镇)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乡土历史文化。

1区位与概况

1.1区位

田家沟位于秀山县东北角的海洋乡岩院村的山谷盆地,所在区域偏远,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68公里。

1.2概况

1.2.1村寨格局

岩院村村域范围10平方公里。村域可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两大区域。生活区是指位于村域内各个组团式的村寨聚居区,其中的田家沟就是最重要的村落所在。生产区是村域内除生活区以外的区域,以山林、梯田、河流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有少量零星居民点,散布于山林之中。

1.2.2自然环境

田家沟自然资源独特,生态优良、山川秀丽。俯瞰全村犹如“仙人撒网”。田家沟小河贯穿全村,曲折蜿蜒,是全寨的动脉,孕育着全村的生命。这里青山绿水,如诗如画,村寨与周围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魅力非凡。

1.2.3人文历史

田家沟自清朝道光年间建村,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村落内人文景观盛多,土家吊脚楼群在全县内绝无仅有,连片的古式岩院坝、干溪河石拱桥、合葬墓、严氏墓、梁氏祖坟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村落里的家族创业始祖传说、兴盛式微的记载、族规遗训等均口口相传保留至今。

图1 秀山县在重庆市位置 图2田家沟在秀山县位置

2特色与价值

2.1.1生态景观价值极高的世外桃源

田家沟历史较悠久,遗存的村落保持着依山而建,顺应自然,山环水绕的格局。隔河眺望,田家沟掩映在大山中的一片田园树林里,自由散落的民居院落依山旁水而建,一幢幢纯木建造的传统民居房屋,古朴而美丽。原生态的山水环境加上淳朴的田园风光犹如世外桃源,生态景观价值极高。

图3 山环水绕的世外桃源

2.1.2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村寨内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是一处携带丰富历史信息、建筑质量较高、还侥幸保存着建筑多样性和建筑系统的完整性的聚落。建筑以一字形三开间的座子屋为基本模式,正屋两边建厢房,在此基础上又有若干变化,若一侧端间伸出,变为厢房,则平面变成L型;若厢房前檐呈阁楼式上翘,楼盘外不落脚,悬在二楼,则称为走马转角楼,俗称吊脚楼。座子屋两侧山墙,还可以加偏厦。绕宅外后部及两侧设有明沟排水。全木质房屋结构,分“五柱六”(即房屋两边分别由五根柱头顶住六根瓜桐,其上架中梁,再上为上梁)、“五柱四”和“三柱四”等。特别是清末时期的民居建造尤其古朴典雅,其做工精细、匠心独具、雕龙画柱,拱斗飞檐。窗花为蝴蝶、蝙蝠、龙、凤等艺术形象,配以卷草、祥云图案,形象生动,形态各异。

2.1.3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缩影

田家沟因为山高路远,几百年来受到外界影响甚少,经济的欠发达保存了传统村落完整的格局,同时也保持了村民们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民风纯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生活。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保存延续下来,头包青帕、女穿大襟衣、足穿千层底、男为对襟衣、逢时过节敬奉祖宗、土家摆手舞、传统花灯二人转、吃“三月三”粑粑、供奉“火星菩萨”胜吉祖等都是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结晶。

图4 兼具保护和观赏价值的吊脚楼 图5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林

图6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 图7 见证村寨人文历史的石拱桥

3现状与问题 3.1.1功能设施

田家沟村寨功能构成单一,缺乏活力,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由于长期身居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也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土家族村寨自给自足的山区农耕生活方式和古老的生产生活设施。

3.1.2村寨建筑

田家沟村寨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大部分传统村寨民居保存较完好,许多民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萧条,村寨内大多数民宅都年久失修,居住条件早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以致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拆旧建新,致使新建筑的无序建设破坏了村寨的传统风貌。村寨的保护与村民的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3.1.3道路交通

村寨内道路系统不完善。外部交通可通达性欠佳,缺乏停车设施及错车道;内部交通衔接不畅,断头路较多,路面状况差,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3.1.4景观环境

村寨内的民宅结合周围的地形地貌与田园菜地形成特有的绿化小环境。宅前院落皆为开敞式,多以菜园与晒坝组合,宅后及两侧多为竹林环绕。村落自然景观较好,村貌略显杂乱,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4保护与发展

4.1.1保护分区与规划措施

在村域内依据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类别划定保护范围,并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实行分区保护,有针对性地对各分区采取相应的规划保护措施。

(1)核心保护区——为指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范围,重点保护村落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落格局、道路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严格控制建设,适当调整用地结构,确需重建、改建、修建的建筑必须对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以及尺度、比例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2)环境保护区——区内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是古村落赖以生存的基础,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限制建设,特别是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

(3)建设控制区——是保护区的主要缓冲地带,可安排基础设施发展需要建设的项目,但需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对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要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 (4)风貌协调区——指规划区内配套建设和村寨拓展预留的区域,位于核心保护区的东西两端。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村寨的功能设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持续保护发展村寨。风貌协调区的新建建筑和环境设施必须与老村寨相协调一致,不得破坏老村寨风貌环境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4.1.2保护要素与保护策略

通过梳理村寨内各类自然与人文景观要素,制定保护各要素的策略及建议。

(1)山体:山体是田家沟自然环境风貌的总体轮廓形象,除了必要的地灾防治外,不得开挖。(2)河道:除了必要的局部防灾治理外,不得进行河岸渠化,保持河道原有自然形态。(3)农田:维持原有农田划分格局和作物种植类别,除了必要的田埂维护整治外,不得随意进行农田形态改造。(4)植被:挂牌保护古树、大树和名树,保护原生植被,新种植被不得影响原有植被的景观和生态安全。(5)建筑:实行分级挂牌保护,在维护修缮时应修旧如故,完整保护建筑群落和庭院、晒坝。(6)步道:今本维持原有步道格局,新、改建步道敷设时应采用地方材质,仿造故道形态尺度。(7)桥梁:保护修缮加固现有石拱桥和木桥,不得拆除改造。新建桥梁应与老桥形式协调。(8)墓葬:挂牌保护古墓葬,适当整理墓葬周边环境,不得随意改造、拆除。(9)居民:合理控制外来人口迁入,尽量留住原住民。(10)民俗:游意识地延续地方宗教、节气、服饰等民俗文化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4.1.3建筑分级保护措施

根据对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形式特征、建筑保存的价值等因素,需保护的建筑共39幢,规划分为5级保护。其中特级保护建筑15幢,一级保护建筑13幢,二级保护建筑5幢,三级保留保护建筑3幢,四级保护建筑3幢。

(1)特级保护建筑—— 主要为保护完好的濒危待救的重点民居,以修缮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修缮,对濒危的重点建筑进行恢复性修缮,还原历史风貌。

(2)一级保护建筑——主要为保护完整的濒危待救的一般民居,以整治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 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整治,外观维修保存并进行定期维护修缮。内部适当更新改进,增加卫生设计。允许适当更改内部结构(如家庭旅馆)。

(3)二级保护建筑——主要为局部已改变的一般传统建筑,以改善整治为主,保持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风貌,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部分采取改善和整治。外观立面进行修整,与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4)三级保护建筑——主要为49年以后建设的非传统民居,数量较少,可安传统形式进行立面改造。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5)四级保护建筑——主要为陋室棚屋,牲畜圈和厕所等质量差,风貌不协调的临时搭建建筑,采取拆除或拆后重建的措施,并与周围建筑风貌相协调。

图8 保护规划总平面图 图9 保护规划分区图

4.1.4打造旅游观光村寨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但要保存其完整的历史信息及遗存,还应该最大限度实现其潜在的价值。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传统建筑以新的生命,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因此,项目组对田家沟未来的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族特色村寨,一个集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光旅游村寨。

在不破坏村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规划着重完善村内管理服务、旅游服务及公共卫生设施。为保证村落内环境和村民出行及村落发展的要求,规划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打通断头路,保证有效联系,增设错车道及停车场,并设置消防通道,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在村寨入口打造旅游接待区,作为入口前区承担观光旅游的旅游接待功能。围绕传统村落打造村落生活区、田园休闲区、山地探险区等,并组织开展村落保护观光旅游、田园休闲旅游、山地探险旅游等。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提高当地村民自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传统风貌的意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性,又要适应新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保护与更新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才能保证在营造新时代新村落时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参考文献:

[1]黄莉芸.特色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探析.建筑与环境,2008(4) .

[2]刘雅静.深闺未识的土家民居群落——秀山大寨村.山地城乡规划.2014 (3).

第二篇: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有一定历史文化的村落,还应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稀有程度等的描述与评价;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征,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重点强调对整体风貌、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的保护。特别是对于山地环境中的云南传统村落,应强调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的自然、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空间肌理、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有价值的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强调对整体风貌、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2)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并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3)改善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4)确定保护发展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网络等;(5)保护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控制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6)按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规划完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提出保障保护规划实施的各项建议。

(五)确定保护项目

明确3年内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和资金估算。提出远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

六、传统村落发展规划基本要求

(一)发展定位分析及建议

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提出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时序的建议。

(二)人居环境规划

在保护原则下,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其安全性、生态性、适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组织,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措施,安排防灾设施。

(三)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

根据传统产业内涵,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和本土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与内容。

(四)规划发展项目

明确3年内拟实施的发展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和资金估算。提出远期实施的发展项目、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

(五)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从政策、人才、财经、产业等方面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实现保护与发展同步,保护促进发展,发展支撑保护的目标。

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基本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成果至少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传统村落档案四个部分。其中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保护发展规划图纸要求如下:

(一)现状分析图

1. 村域环境分析图。标明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水系、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

2.土地使用规划图。标明村落现状的土地性质及各类用地规模。

3.村落传统资源分布图。标明村落现状总平面,村落内各类有形传统资源的位置、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与线路,村落各主要视觉控制点上的整体风貌等。

4.格局风貌和历史街巷现状图。标明与村落的选址、发展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以及山川水系、村落形状、建筑肌理,主要街巷(道路)格局肌理、重要公共空间等。

5.反映传统建筑年代、质量、风貌、高度等的现状图。 6.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现状图。

(二)保护规划图

7.村落保护区划总图。标绘保护范围及各类保护区和控制界线。明确各级保护区规模及相应保护措施。

8.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标绘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的分类保护措施。其中其他建筑要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进行细分。

9.建筑高度及视廊控制图。标绘各类建筑限高控制区及控制界线,标明村落的制高点、重点视觉廊道及景观视线控制区。

10.生态保护规划图。明确村域范围内的山体、水体、田园等各类生态保护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发展规划图

11.土地使用规划图。标明村落的规划土地性质及各类用地的规模。

12.发展结构规划图,标绘村落各类轴线,明确村落功能区及功能区界线。

13.道路交通规划图。提出村落路网、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等。

14.市政设施规划图。绘制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及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明确布局形式、管道管径、排污方式及污水处理方式,提出改善整治措施。

15.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规划图。

16.防灾减灾规划图。标明物资运输通道、主次要疏散通道及逃生方向。明确主要物资集散地、临时避难场所、应急医疗中心及应急指挥中心。

17.建筑导则。明确民居建筑风格与形式,提出建筑整治措施,包括异化建筑改造、传统建筑传承和农村危房改造方案。

18.分期实施规划图。

各项图纸比例一般不低于1:1000。

第三篇:传统村落保护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九里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联合镇国土、城管、公安、九里村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合力开展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由住建办、文体中心、九里村委会联合开展对九里村的村庄、房屋、老街、古文物等现状的调查登记,摸清底数。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3、科学编制九里村落保护规划。要以延陵古镇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的编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村落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和思路,切实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

4、启动九里村落保护修缮工程。一是恢复九里村落东西南北老街;二是新建吴氏宗祠;三是改造九里古村落部分危房;四是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的基础上,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公共交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营造古朴、干净、明亮的村庄环境。

5、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切实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国土、城管、公安等单位进行对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修善,美化村居环境。将传统村落文物古迹进行编号排序,装订成册。

6、多渠道引入资金。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民间资金投入机制,倡导具有一定实力和资质的企业、单位,参与到对九里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第四篇:莆田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公考角度解读 [权威论述]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习近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

[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2.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3.保护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活”见证,是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个体而言,传统村落蕴含着中国人历久的“乡愁”情节;于国家而言,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载体”。当曾经熟悉的传统村落在一个个消失,“乡愁”无处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渐失去赖以传承的纯真的“活载体”。为此,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要在这个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的洪流中留下一抹“乡愁”、一抹“儿时记忆”,让“文化遗产”不要变成“文化遗憾”。

示例二

提到传统村落,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景。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示例三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寄托“乡愁”、传承民族文化的“活载体”。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为此,我们在对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的过程中,使其成为涵养现代文明、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社会道德的标杆。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示例二

要让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示例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镇化的要求,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从立法和法规的角度,建立保护传统村落的长效机制;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建立传统村落规范和退出机制,让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根本上守住乡村文脉的“根”。

第五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20XX年5月25日,县人大“三查”活动住建局汇报会在人大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部门有县人大、县政府、县住建局、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组成,会议由县人大张主任主持。

会上,县住建局局长闫成民汇报了我县传统村落工作开展,汇报采用“ppt”格式,从传统村落的概念、我县传统村落的情况、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体会、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七部分进行了汇报。县人大环资委袁晓文主任就4月28日和5月11日开展的调查活动做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传统村落、柳城街道办事处西大杖子村传统村落、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传统村落和已初步入选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胜利镇三家子村村落保护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六点建议进行了总结。

会上,张中枢副主任就5月11日参加的调查活动对传统村落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致使朝阳县的传统村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住建局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在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中3个村落成功入选,全省仅有8个;三是住建局委托传统村落资深专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发展建设方案,致使规划细、标准高;四是在省住建厅包扶活动中,住建局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五是宣传上有突破,朝阳县广播电台和塞外风等媒体已开辟了传统村落专栏;六是争取资金政策上住建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300万国家级补助资金奠定了基础;七是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住建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配合紧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安排专人负责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张中枢副主任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要提前规划,摸清底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目标做好上报计划;二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对各乡镇提出的问题,住建局要及时做好汇报;三是重点做好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打造现代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四是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加强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资金使用做到“一评一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继续加大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传统村落就会取得经济利益,做好向外宣传,把我县的传统村落特点宣传出去。

会上,韩国坤副主任在充分肯定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应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最后,张主任做了表态性发言:一是住建局汇报材料充实,汇报形式新颖;二是对传统村落从申报到入选,以及现在的建设很满意;三是住建局工作到位,安排到位,工作思路清晰,对各部门在传统村落建设的配合工作也很满意;三是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积极性高,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发展很广。下一步要将传统村落打造成县级名片,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村落保护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稳步推进传统村落建设工作。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溪口镇政府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要求,落实专项资金使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溪口镇目前共有中国传统村落两个,分别为花桥村木梨村及祖源村。

木梨村属溪口镇花桥行政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有400多年历史,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脊上,背倚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脉,距镇区10公里,县城35公里,黄山市区47公里。全村现有52户,142人,主要有詹、洪两大姓。20XX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祖源村始建于宋代,明代开国谋臣朱升故地,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境内,距休宁县城29公里,坐落在海拔685米的插角尖山腰,辖6个村民组276户908人。20XX年祖源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进情况

1、木梨村

20XX年,我们对木梨村的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对村内来及污染进行了全面清洁,增设环保垃圾桶100只,并聘请保洁员。我们对进村的简易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安装了路灯,并对老旧线路进行了整改,为8家农家乐免费发放了家庭灭火器。

20XX年,木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全面展开,截止目前,村庄内古石板路维修改造已完工,长约360米的村内至观景台步道已铺设完毕,高山塘坝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经多次协商改动后业已完工,村内水口维修改造及消防池建设工作已完,高3米、内径2。5米的垃圾焚烧池已建设完工;旅游公厕修建正在紧张选址中,消防管道及排污管道铺设正在进一步详细设计,德尚堂古建筑修复工作已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目前材料正在抓紧筹备准备开工。

2、祖源村

溪口镇合理结合社会资金,开展“梦里山村”项目建设,对祖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发展。项目旨在不改变村庄格局和村民生活方式前提下,对祖源村旅游资源及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打造文化旅游古村落。

目前重点对红豆杉区域民居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完成了红豆杉区块闲置房屋租赁31幢,交付使用21幢,12幢房屋改造施工已经启动,其中8幢初具雏形。完成红豆杉区域周边1200多平方米土地、70余亩水田流转承租。红豆杉景区景观提升工作业已全面展开,种植红豆杉、紫薇、映山红、红枫等景观植物1000余株。

房屋改造过程中,内部采取现代化工艺设计,合理设置空间,打造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外在设计上,采用徽州传统建筑工艺,就地选取当地石材木材,对徽式房屋进行修缮加固,不改变如旧外貌,进一步发扬徽派建筑风格,展现祖源历史建筑风貌。

下一步还将对村庄古道、石板路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维修保护,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周边田园风光建设,进一步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和村庄内在景观。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加强村民保护意识

前期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宣传,对村民保护意识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部分村民存在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况,例如随意倾倒垃圾、建筑风格脱离村庄历史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真正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意义被村民熟知,让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2、防止保护开发造成的“二次破坏”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旅游开发上,更在于其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在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推进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和欢迎,但是村民也反反复复提到,要尊重村落历史和村落现实,要注重对村落原貌的保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尊重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要严加保护管理,对村庄格局严加控制,防止村庄保护发展中遭受到旅游性、开发性的破坏,走上文化遗产“加速折旧”、“文化变异”之路。

上一篇:传菜部领班岗位职责下一篇:除尘器着火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