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2024-05-11

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精选6篇)

篇1: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肇源县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摸清我县传统村落底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县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县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县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

二、调查对象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

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2、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

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三、进度安排

1、组织学习阶段(2012年4月28至5月5日)组织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政府学习研究住建部建村【2012】58号《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4家联合成立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传统村落调查小组,负责全县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2、深入调查阶段(2012年5月6日至6月1日),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申报材料等资料,确定需要

调查的村落。对符合条件的村,开展入村调查,并按“一村一表”的要求如实完整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收集有关图件。调查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具体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附件)。

3、组织上报(2012年6月2日至6月20日)整理调查成果,组织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建设局。

四、推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充分提高对“传统村落调查”的认识,要积极向政府汇报调查工作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本次调查工作。

2、积极筹资,保障经费

根据国家四部联合文件要求此次传统村落调查经费原则上由地方解决,县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于此次调查的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协调配合。

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是住建局、文化部、文物局、财政局四家联合办公,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此次调查任务。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力度,顺利推进工作进展,特成立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县政府县长

副 组 长: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肇源县住建局

肇源县文化局

肇源县文物局

肇源县财政局

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222担任。

篇2: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独特的历史风貌,继承和发扬古村文化精华,协调村庄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本研究课题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特邀请您对贵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及村庄的文化困境能对我们进行指导,希望能得到您的大力支持!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性别:□男

□女

归属:□原居民

□外来人员 年龄:□儿童 14岁以下

□青年 15-28岁

□中年 29-59 岁

□老年60 岁以上

职业:□工人

□农民

□学生

□技术人员

□个体经营者

□公务员

□待业人员其他

一、物质文化

1.您到此地的主要原因是:

□休闲度假

□参观历史建筑、了解文化

□租房

□打工

□定居

□其他 2.你认为该村落的知名度怎样?

□一点也不知名

□有点知名度

□知名度 高

3.你认为该传统村落有一些重要标志吗? □没有

□有一些

□很多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4.你所了解物质文化的界定范围是什么?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重新再创造

□前两者都是

□不知道

4.你认为该传统村落存在的文化含量怎样?

□低

□ 中

□ 高

5.村落中存在哪些物质文化?

□文物如碑刻、书籍和绘画等

□文化遗址如人类工程、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

□前两者都是

6、您认为什么最能体现贵村的历史文化特色?

□传统建筑

□传统的生活习俗

□空间格局

5.你认为该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如果是建筑物包括建筑价值怎样? □低

□中等

□高 6你认为该传统村落对外来人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吗?

□没有

□有一些

□高

7、您对居住在传统建筑内最满意的是?

□是

□老一辈留下的□离耕作区近

□住习惯了

□邻里关系融洽

□空间缺乏

□其他 8该传统村落是否会定期举行一些现场活动?

□没有

□有一些

□许多

9.是否允许外来人员清楚地了解到传统村落物质文化的全部?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不允许

□部分允许

□允许

10.从市中心到该传统村落的交通状况

□非常远困难

□较易到达

□通达性好 11.你认为该传统村落附近还存在其他传统村落么?

□没有

□有一些

□有很多

12.到达附近其他传统村落的方便程度?

□非常远困难

□较易到达

□步行就可以

13、您对贵村传统建筑周边新建住宅的看法是?

□能和村落环境相协调 □破坏了古村环境

□无所谓影响不大

14、您认为改善贵村村民生活环境的措施是?

□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风貌,另建居民新村

□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

□对房屋内部修缮、改造

□拆除传统建筑建新房

15.您对此地最希望改善的地方:

□历史建筑

□公共设施

□景观绿化

□卫生环境

□道路交通

□管理其他

16、您觉得目前修复的公共建筑(如祠堂、牌楼、亭塔等)是否考虑了村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都考虑了

□部分没有考虑

□没有考虑

17、您希望参与古民居保护的意愿?

□愿意

□看情况

□不愿意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18.村落内部环境空间组成

□道路空间

□建筑空间

□菜园空间

□树木绿化空间

19.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

□经济技术因素

□社会结构因素

□文化观念因素

20.您认为村落中新建的商业设施(如广场、游客服务中心、茶楼、停车场等)存在数量多么? □太多

□较多

□合适

21.村落中新建的建筑对传统村落有什么影响?

□破坏了古村风貌和环境

□能和村落风貌和环境相协调

□无所谓,影响不大 22.您认为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

□城乡一体,有机更新

□动态保护,协同发展

□以文养文,□建立文化产业集群

□以上全部都是 23.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策略

□分层保护,划定相应保护范围

□统一风格,延续村落风貌特色

□与时俱进,传统建筑改造再生

□场所植入,完善村落空间功能

□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以上全部都是 24.怎样使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

□遗产保护—文化的传承

□ 聚落发展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时代特征

□旅游发展推动历史文化名村聚落属性的发展

□以上全部都是

25.该传统村落出现哪些破坏历史文化村镇的行为?(历史建筑、祠堂被肆意拆迁?改造?村镇格局、原生态遭到破坏?文物书籍被毁?)后果如何?如何被制止?

二、制度文化

1.您知道制度文化包括

□行为模式

□行为规范

□两者都包括 2.您知道制度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么?

□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理性设计和建构

□机构、组织、设备

□以上全部都是

3.您知道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否存在关系么? □是精神文明的产物

□是物质文化的工具

□都没关系 4.该传统村落中是否存在制度文化

□没有

□有一些

□有很多 5.了解该传统村落中历史制度文化么?

□不了解

□了解一些

□了解很多 6.统村落存在哪些传统制度?

□宗法制度

□姓氏制度

□婚姻制度

□教育制度

□其他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7制度文化的存在会对传统村落产生哪些影响?

□构成人类行为与活动的产物□主导村落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为人类行为和活动方式提供钥匙

□以上全部都是 8.您认为制度文化的存在是否对传统村落都产生积极意义

□它让该村落蓬勃发展

□不全是,它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物质文化的发展

□没有积极意义 9.为有保护制度文化的必要么?

□它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保留一些,取长补短

□完全没必要 10.统村落中存在的制度文化

□将其存在的记载封存

□ 上交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学习

□仅在本村落弘扬与学习

三、精神文化

1.你知道精神文化包含哪些?

□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

□心理素质

□精神面貌

□行为准则

□经营哲学

□审美观念

□其他 2.该传统村落是否存在典故?

□没有

□有一些

□多 3.你认为传统村落中精神文化存在哪些价值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没有价值

4.你认为该传统村落存在的科学价值研究潜力

□低

□中等

□ 高 5.你认为该传统村落存在的在本地是稀少的还是普通的村落类型 □普通的村落类型

□较少见的村落类型

□少见的村落类型

□唯一的村落类型

6.你认为该传统村落是焦作市传统村落类型的典型代表吗 □不是

□有点是

□ 是 7.你认为该景点周围的环境与该景点相协调吗

□不协调

□一般协调较好地协调 □很好地协调 8.你认为该传统村落精神文化较易遭受破坏吗

□非常脆弱

□一般脆弱

□不脆弱 9.您觉得传统村落重点应保护

□历史建筑

□村镇格局

□民俗文化

10.您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因素在于:

□保护制度的完善

□政策支持

□公众参与 □管理

□资金

□规划

□其他

11.您是否了解历史传统村落的保护历程

□很熟悉

□有一定了解

□不了解 12.您对历史传统村落保护的评价?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非常好

□好

□一般

□较差 13.你认为该精神文化遗产的水平程度 □差

□一般

□优秀 14.该精神文化遗产是否有恰当的管理规划或政策 □没有

□在筹备中

□是的

15.如果外来人员数量增加, 对遗产本身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高可能性

□中等可能性

□低可能性

16.如果外来人员数量增加,对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高可能性

□中等可能性

□低可能性

17.如果将该传统村落作为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后, 对遗产本身产生不良影响

□高可能性

□中等可能性

□低可能性 18.如何保护与发展该村落的精神文化

□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保护

□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需重视市场的力量

□加强传统精神文化的宣传教育

□以上全部都是 19.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次调查问卷到此为止。

对于您的支持与配合再次表示感谢,祝您阖家幸福、安康!

/ 9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篇3: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一、传统村落调查的必要性

首先,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 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如广东省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 现存有围龙屋、府第式等各种传统建筑, 是有典型代表性的客家古村落, 较完整地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传统村落承载着地方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 以及古代村落周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每一座有传统文化的村庄, 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说有的村庄座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 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的融合, 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上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 往往是构思巧妙, 经历数千年的传承, 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 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 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 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的愿望。

其二,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有效载体。我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传统农业一切来自于土地, 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去, 这种生产模式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我们提倡的循环经济, 其实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进行学习, 向原始的生态文明汲取经验和知识。传统村落与承包地的邻近布局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 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 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的结合起来, 培育出许多具有地方风味、独特的传统产品。比如西湖龙井、宣城白莲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 都是我国优秀农产品的代表, 而这些优质的农副产品, 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通行的地域商标也证明了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 是一种高效的农业载体。法国的城市化前后自然村落数量一直保持在35万个, 与这些自然村落密切结合的各种农副产品, 都成为了走向世界的名牌, 比如著名的香槟酒, 就是香槟的主产区家家户户生产的发泡果子酒;比如法国有几千种不同品牌的奶酪, 也是与不同的村庄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甚至有一些品牌奶酪直接用着当地村庄的名字。由此可见,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发展我国传统的优质农产品, 提高附加值, 必须从保护和整治传统村落开始。

其三, 传统村落是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旅游经济的基础, 是农家乐的载体。国际经验表明, 城镇化中期必然伴随着旅游潮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旅游潮的一半财富是从属于乡村旅游, 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基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新农村建设运动, 发放了大量水泥、钢筋, 持续十多年的大建设, 使不少传统村庄改变了面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韩国人认真反思过去对传统村落的大拆大建, 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旅游资源, 所以重新发起农村“Amenity (美化) ”运动, 纠正了过去大拆大建的错误, 并及时恢复当地村庄的格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农副产品、地方民俗节庆活动, 把它们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组合在一起, 吸引大批游客到韩国农村旅游, 使当地农民收入连年增长。

据我国实践, 无论是四川还是浙江、福建, 凡是坚持保护传统村庄、发展农家乐的农村, 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都大大快于其他地区。有的村庄甚至实现农民收入七年连续增长。这些地区已经探索出一条完全可以超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阶段, 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 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随相伴, 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发展新道路。这些新致富道路的开辟, 都必须要基于传统村庄, 没有传统村庄的保护利用, 创新发展道路就无从谈起。

其四, 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村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所谓社会资本, 是除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以外, 人们对周边环境、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熟悉和了解, 以及已经具有的传统技巧和知识的总和。丧失了社会资本, 在某种程度上, 比丧失自然资本和经济资本更加严重。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国农村现在最贫困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水库移民村, 或者建重大工程补偿不够, 或者补偿足够了但是被迫离乡背井迁入他乡, 他们丧失了全部社会资本, 尽管政府部门给予了大量经济补偿, 但是生活依然十分贫困。他们把对自然环境及气候的熟知和适应、对周边山水的认知和众多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全部抛弃了, 结果重新陷入了贫困。所以有许多补偿足够的移民, 现在又回到原驻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重新融入到拥有社会资本的地方去。农村传统的农耕和日常生活, 离不开互帮互助互学, 传统村落不仅是农民兄弟心理认同的地理环境, 同时也是社会资本的唯一载体, 更是众多地方方言、风俗、手工艺品、传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这些载体都可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宝贵资源, 破坏了这些资源, 就等于阻碍了广大农民致富的新门路。如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年画村, 经过“5·12”大地震浩劫, 原有村落荡然无存, 恢复重建之后, 年画村浴火重生, 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成为抢眼的文化风景和村民致富的手艺。

其五, 传统村落是5000万散布在世界各地华侨和数千万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敬祖先的民族, 与西方文明不一样, 我们是把祖先当成神灵来崇拜, 历史上的许多神如“三皇五帝”等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先, 敬神实际上就是崇拜祖先。我国传统村落的核心是家宗祠堂, 这与西方村落以教堂为核心截然不同。传统村落是连接家族血脉唯一的载体, 是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的归属地, 所谓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就是如此。他们远在千山万水, 但是总要回来找寻文化祖宗、血脉来源, 甚至有的侨胞在别的国家当了首相, 还要回到自己的祖先发源地来了解族群文化的特征和血脉的传承。如广州花都区水口村的康公信俗, 以“宋朝第一忠义”康保裔的康公庙为主要活动场所, 虽然平时只看到老人和小孩在村子里, 但逢年过节的时候, 归国的华侨和外出忙碌的村民又回到这里, 因为这里有他的庙祖或宗祠, 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忠诚仁义”精神。由此可见, 如果丧失了这些传统的村落, 等于是瓦解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六, 传统村落是国土保全的重要屏障。我国国境线漫长, 但不论是陆地边界, 还是海洋边界, 都与周边国家存在一些争议, 国土安全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国际上在领土争端的解决实践中有一条重要原则, 即争议领土范围内如果有某一国的国民长期居住生活, 则可以作为领土属权的重要判别依据。因此, 传统村落特别是边境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对国土保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对传统村落的六项功能分析看, 传统村落保护极其重要。但是, 我国对传统村落尚未做过全面的调查, 对这份祖传的家底心中无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就有大量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 当作“四旧”强制拆毁, 幸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已经为数不多。近年来这些传承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幸存村落又进入一个加速消亡期。一些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造成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 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村落的凋蔽和损毁;一些村落由于外出打工的村民见识了城市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和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 有的直接从电视上看到不同风格的水泥钢筋建筑, 于是想急切改变居住条件, 无序地、抢占性地新建与翻建住房, 造成了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 破坏了村落的古风古貌;此外, 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 一些公路铁路项目对村落穿膛破肚, 砍伐古树名木, 一些水利项目的上马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 造成流域下游村落的整体搬迁。比如南方某水库, 建成后灌溉收入每年100多万, 而被迫迁移的传统村落使当地旅游门票收入每年损失500万, 且这个传统历史村落还会不断增值。优秀的传统村落就相当于一幅祖传的名画, 但许多建设行为却把它变成一张毫无价值的印刷品, 现在很多地方就在做着这样的蠢事。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传统村落消失速度十分惊人。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对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的一项调查显示, 这些地域中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从2004年的9707个减少到2010年的5709个, 平均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仁化恩村、中山古鹤村等等, 还有许许多多并不知名的古村落,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了残砖败瓦。不少传统村落年复一年遭到破坏, 窗棂横梁拆下做柴, 青砖石柱频遭偷盗, 祠堂戏台残破不堪。除此之外, 一些建设性的破坏, 或者某些地方的领导人缺乏审美观念, 缺乏对传统村落六项功能的认知, 强行命令农民搬迁, 生搬硬套的来适应他们所谓的“新农村规划”, 生硬堆砌出来同质化的钢筋水泥崭新的、整齐的、毫无文化品质的村落, 使历史村落完全丧失了传统风貌, 触摸不到历史文化之根, 丧失了历史文化的记忆, 消除了优秀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再也不是厚重的历史沉淀, 再也不是令人乐不思蜀的田园风貌, 这些都使我们非常痛心。

近年来,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从2000年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先后命名了五批一共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使保护工作有了法律支持。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其中有数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紧密相连。国家文物局将一批古村落建筑列入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财政部和国家民委也开展了1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试点。此外, 清华大学等高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等社会团体自发开展传统村落的调查保护工作, 多次呼吁全社会一起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但是从现状来看, 社会各界对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刚刚起步, 与大拆大建还不能相抗衡, 受到保护的村落还比较少,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没有形成合力, 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村落还不够重视。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传统村落的底数没有搞清楚, 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家底究竟有多少, 到底有多少价值谁也说不清。由于没有对传统村落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 没有掌握有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保护对象的核心价值等重要的数据, 这就造成了保护工作比较零散, 只能发现一个, 保护一个, 许多不为人知的传统村落只能听之任之。由此可见, 对传统村落的调查时不我待, 是一项非常紧迫、重要的工作。

二、传统村落调查主要内容

(一) 调查任务

这次四部门联合开展传统村落调查, 就是要综合四个部门各自的优势资源, 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争取花三个多月的时间, 在全国进行一次比较细致深入的调查, 对已经发现的村落要整理出更加详尽的核心资源、基础设施等数据, 对没有发现的村落要充分进行挖掘调查, 做到底数基本摸清, 为下一步系统开展保护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掌握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以及生存状况, 包括村落基本情况、村落传统建筑、村落的选址和周边自然格局的融合、村落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负责全国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建立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 组织调查质量抽查, 汇总全国调查结果。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文化、文物、财政部门对本行政区的传统村落调查负总责。制定本行政区的调查实施工作方案, 汇总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登记表文本, 成立调查质量检查小组进行质量审核和验收。县市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文化、文物、财政部门负责组织进行入村调查, 按“一村一表”和“一村一组照片”的要求如实完整填写登记表, 拍摄相应照片和提供有关图件, 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意见, 并将登记表信息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 县市级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于2012年6月30日之前完成调查登记表的填写、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 并将登记表文本报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汇总;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在2012年7月15日之前完成质量审核和验收工作, 并将汇总结果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

(二) 调查对象

调查必须要明确调查对象。传统村落指的是聚居历史有百年以上, 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 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如果是保存非常好的少数民族和传统民居村落, 时间也可以放宽到六七十年, 也就是解放以后没有做大的迁移的村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应列为调查对象:

一是建筑基本保持传统风貌。历史建筑、乡土建筑、古建筑或其他代表性建筑等传统建筑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或集中连片分布, 并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且建成年代在30年以上, 至今仍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居住或使用。如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 始建于宋代, 兴盛于明清, 村落至今拥有30多幢100多间集中连片分布的古民居, 古风遗韵保存完好, 极具历史和美学价值。但如果仅是一个破戏台, 几栋老房子, 既无历史意义, 也不具备审美、科学价值, 或者是简单的翻新, 低劣的仿古, 挂几个布制招牌, 贴一些青色瓷砖, 是不足以列入调查对象的。

二是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 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或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功能构成、空间布局、街巷体系特色鲜明, 体现传统文化, 符合传统生产和生活需要, 整体保存良好。如皖南呈坎古村, 选址于青山绿水之间, 与粉墙黛瓦相映得彰, 形成理想的居住地。广东兴宁的客家围龙屋, 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 屋大门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 和正堂后的弧形“围龙”组合而成, 具有独特的格局肌理。但如果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者没有实物遗址, 看不出现有的街巷格局和肌理独特性, 或者村庄大部分建筑按照穿凿附会的所谓风水理论进行组合新建的, 比如有些团组型的村庄, 非要往乌龟这种吉祥图案上生拼硬凑, 盲目新建乾位和坤位, 硬要说是八卦组合, 实际上不伦不类, 这些也不能列入调查对象。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村落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或地域特色鲜明, 其传承与村落或村落要素紧密依存, 有一定历史, 传承形式良好, 至今仍活态延续。但不是将所有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都一一调查, 而是必须与村落的存在紧密相依的, 也就是说, 如果村落不存在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将失传。比如说某些村依托本村的宗祠进行的一些成人礼和祭祀仪式, 如果村庄消失了, 宗祠毁损了, 这些仪式也就不复存在。此外,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或民族特色要比较鲜明, 传承的形式良好, 没有出现断代, 而不是像中部地区某些省份的黄河九曲十八弯灯阵会, 前村也有, 后村也有, 甚至有些村看到别的村表演灯阵会赚了钱, 索性也新创出一些名目, 这就不具备典型代表性, 而且是断代之后自行编排的。

此外, 不少传统村落兼有以上几种历史文化资源, 融乡土建筑、精妙的地形、独特的格局、丰富的非遗于一体。如江西婺源县庆源村, 依山傍水, 一条小溪串村而下, 27座石木桥将两岸连为一体, 明清风格的徽派古建依河而建, 石雕窗格随处可见渔樵耕读、仁义礼智信等图案, 流传至今的傩舞戏和木莲戏常演不息, 构成了一幅山地种茶、水田种稻、房前种果、流水养鱼、闲时看戏、耕读传家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 折射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儒家修齐治平宏大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传统村落调查程序和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传统村落调查点多面广, 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地方。传统村落往往位于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地方。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 通过联合督查、召开现场会等方式,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推进调查工作并妥善解决地方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开展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的工作组中建设、文化、文物都要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员。文化部门要提供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文物部门要积极提供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 大家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此次调查工作。

(二) 完善服务保障

调查工作组成员要实地入村调查采集数据, 是整个传统村落调查中最普通、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 更是直接关系调查质量的最重要的工作。因此, 要深入一线, 注意及时听取调查队员的想法和建议, 切实为实地调查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车辆、通讯、医疗等后勤保障。县级政府直接负责普查队 (组) 的组织工作, 要想方设法解决好野外生活补助、人身保险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 努力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要加强卫星遥感、Google earth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 提高效率和科技含量, 降低工作的难度与风险。

(三) 做好宣传, 调动各方积极性

调查要充分的利用和动员现有资料。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已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的调查工作, 积累了不少资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五批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命名了两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财政部、国家民委也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此外, 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了历时四年大规模的第三次文物普查,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多万处;文化部发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并已公布三批10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地也相应开展了上述工作, 据我们了解, 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山西、云南等多地已经进行了古村落普查。同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不少地方博物馆也组织了古村落调查工作, 并编著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报告和书籍。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开展了田野调查, 对当地的特色村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此次调查我们之所以联合四个部门同时开展, 也是为了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的成果, 这样做既节省时间, 又节省经费和人力。

仅有四部门联合开展宣传和调查工作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央层面的主要媒体和几个主要的门户网站进行全面的宣传推广, 各地还要组织当地新闻部门, 把一切宣传媒介动员起来, 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开辟调查和保护专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这次调查的意义和内容。动员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调查工作, 促使他们以多种形式来参与这次调查。要大力培育志愿队伍, 比如可以利用暑期高校大学生组织志愿队, 深入农村山区开展调查工作, 并作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另外, 要充分利用好网络, 部门要建专门网站, 国家级网站要分省分县建立各自的栏目, 对社会公开。无论谁发现了传统村落, 认为还是不错的, 可以给出村落的名称和位置, 提供村落的简介, 并把注明拍摄时间和内容的村落代表性照片上传到网站。年底之前, 还要组织评比活动, 对那些贡献大的志愿者, 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给予公开表彰并颁发奖状。总之, 调查要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 借助当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的力量, 形成对传统村落的最强劲、广泛、快速的调查工作, 使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调查工作中来。

全部调查完成之后, 要对全国传统村落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形成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报告, 并上报国务院。同时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出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的措施。中央层面的四部门将联合命名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 各地也可仿照这种做法, 命名省级或市县级保护名录。对于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 我们将指导当地科学编制保护规划, 并研究出台有关保护政策, 真正做到既重视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又着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让传统村落重焕生机和活力, 让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篇4: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

所谓传统村落,民间习惯将其称为“古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近年,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亡。

传统村落命运不容乐观

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约有五千个,而迄今只剩下两三千个,7年时间内消失近一半。有的旧屋无人居住,自然毁坏或被人为拆迁,有的古村落中建设了许多新建筑,破坏了原有风貌,有的被旅游开发成无原居民的空心村。

即便是一些已经被列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其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位于山西晋中市的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这个古村落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威严的张家祠堂、精雕的古戏台、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防患未然的他储制度等充分显示出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是北方农耕文明活态文化的完整画卷,堪称“农耕桃源”。然而,7年过去了,如今,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里,一座座崭新的红砖瓦房拔地而起,显得格格不入。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很多传统村落都消失了。我们最近在做调查,严格意义上,山东省一个传统村落都没有了。前些年我们去山西,有的地方还能看到传统村落,现在有的已经消失了。”这些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优秀文化的盛载与传承路径,而其无法复制的文化信息、文化形态、文化能量,也就从此消失了。

传统村落价值何在?

传统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象征。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落选址、格局。村落的选址、格局往往沉淀着历代居民的生存智慧,其中体现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二是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一个地方古民居建筑的消亡,也是一种地域历史文化的消亡。关于这一方面已经在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得到了重视。近年来闽南土楼、湖南吊脚楼、晋商大院、陕西窑洞等已经走入了大众文化视野,转变为一种旅游资源,文化产业、经济产业效益实现了双赢。三是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手工技能等等都是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精神文明。总之,传统村落是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群体的生活行为场景,是某个时期人类集体生活的记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志华教授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乡土建筑研究组,奔波于传统村落的田间地头、民巷瓦舍,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的一番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农耕文明,拿什么来证明?村落的研究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见证。总有一天,中国人也会慢慢珍视到自己的农业文明,这个信心是有的。”

消亡原因之一:城镇化之下的人口迁移

民间文艺家冯骥才透露的一组数字最近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

由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是主要原因。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镇化趋势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而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乡村人口的锐减是成正比的。离开乡村,到城市去,离开土地,从事个体经营或打工,几乎成为了当下农村青年们的普遍追求,甚至一部分步入中年的农民都进入城镇,他们大多转而从事服务类行业或进行生产资料薄弱的个体经营。对土地依赖性的减弱是乡村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农村内部并村现象大量出现。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基础建设也在尽力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对农村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的要求,小学低年级英语、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必然要求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普及。而在许多农村地区,为了最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政府采取合并周边学校的措施,许多自然村甚至行政村的小学被裁撤,取而代之是中心学校的建立。急促并校之后,许多农村低年级小学生面临着“走读”的求学生涯。这就迫使当地很多家长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读书条件而迁出本村。

除此之外,自然村的消失的背后还有许多个例因素。比如自然环境的限制,一些山村由于交通不便、远离市镇,于是逐渐被原居民放弃。再如,水利建设带来的大规模农村人口迁移,可载史册的三峡库区人口结构性迁移就是典型。《重庆统计年鉴2004》中记录,截止到2003年,因三峡建设而迁移的农村人口达24万余人,1000多座城镇和村落被水淹没。

消亡原因之二:市场化之下的不合理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并非近几年才受到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就已经在民间得到了相关呼吁。但是古村落保护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高度市场化下的不合理开发。

其一是有意识的旅游产业开发。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化石”,以其神秘性成为旅游业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新热点,旅游开发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古村落形态造成了一定破坏。一般较为封闭、落后的古村落在旅游容量上往往不足以应对市场化之下的旅游热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容量的定义强调在旅游开发中应不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损害,不对当地社区造成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确定旅游地合理的游客人数。旅游容量讨论的是旅游区在某一时间内所具有的承载量的极大值,包括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容量、心理容量及经济容量四方面因素。当旅游行为超过了当地的容量限制后,就会造成对古村落形态的破坏。这种破坏既有显性的,如生态环境的恶化、生存空间的限制、传统景观的改变;也有隐性的,如原有风俗文化、经济传统的破坏、对原驻居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等等。

其二是无意识的民间破坏。与旅游开发不同的是,它并不直接源自于某种产业的推动,却普遍、持久地作用于古村落的毁坏。在建筑方面,民间个体放弃旧屋,随意搭建新建筑,用于居住或商业行为,一方面旧屋无人使用、照管,大多自然毁坏,另一方面,新建筑与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极度不和谐,破坏了原始风貌;在文化传承中,新的一代民间个体大多不再愿意继承古老的风俗文化、手工技能,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民间被中断;在经济形式方面,许多原有传统经济形式逐渐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被抛弃。

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

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传统村落这一领域带来的现代化冲击无所不在,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现代化进程之间充满了相悖的意味——要发展,就会有人口迁移和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破坏传统村落形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政策等全方位支持,从而促进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正在其列。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高度社会化是其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国家的人们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视作一种全民事业,真心关切,积极参与,并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例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宣传,并且促使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立法活动;还有美国著名的全国古迹信托组织,旨在教育国民增强文化遗产意识,接受重要文化遗产馈赠并进行严格管理和保护等。

【责任编辑】林 京

篇5: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 建村[2014]1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文化厅(局)、文物局、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农业厅(农委)、旅游局: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建村[2012]125号),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下称7部局)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碣石村等994个村落(名单见附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予以公布。

请各地按照《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和《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建村[2014]135号)要求,抓紧建立村落档案,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保护文化遗产,探索开展保护性修复试点,做好保护项目实施管理。7部局将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予以监督指导。

附件: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一、北京市(3个)门头沟区雁翅镇碣石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 密云县古北口镇古北口村

二、河北省(18个)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镇界岭口村 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金村 邯郸市涉县关防乡岭底村 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北王庄村 邯郸市武安市管陶乡朝阳沟村 邢台市沙河市白塔镇樊下曹村 邢台市沙河市十里亭镇上申庄村 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大坪村 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14年11月17日

保定市清苑县孙村乡戎宫营村 保定市清苑县闫庄乡国公营村 张家口市张北县油篓沟乡黄花坪村 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曹疃村 张家口市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 张家口市怀安县西沙城乡东沙城村 张家口市怀安县西沙城乡段家庄村 张家口市怀安县西沙城乡朱家庄村

三、山西省(59个)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青龙镇村 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 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 阳泉市郊区荫营镇辛庄村 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宋家庄村 阳泉市平定县冶西镇苇池村 阳泉市平定县石门口乡乱流村 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 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桃叶坡村 阳泉市盂县孙家庄镇乌玉村 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中村 长治市长治县荫城镇荫城村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上马村 长治市平顺县东寺头乡神龙湾村 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西社村 长治市黎城县上遥镇河南村 长治市黎城县停河铺乡霞庄村 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 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崔家庄村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郭北村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郭南村 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南安阳村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尧沟村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 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田庄村 晋城市泽州县大东沟镇东沟村 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石淙头村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 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段河村 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新庄村 晋城市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 晋中市昔阳县界都乡长岭村 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段村 晋中市灵石县英武乡雷家庄村 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南庄村 运城市稷山县西社镇马跑泉村 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 忻州市静乐县赤泥洼乡龙家庄村 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鼎石村 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塔尔坡村 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化乐村 临汾市霍州市退沙街道许村 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村 吕梁市临县三交镇孙家沟村 吕梁市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 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后冯家沟村 吕梁市柳林县陈家湾乡高家垣村 吕梁市柳林县王家沟乡南洼村 吕梁市石楼县龙交乡君庄村 吕梁市交口县桃红坡镇西宋庄村 吕梁市交口县回龙乡明志沟村 吕梁市孝义市新义街道贾家庄村 吕梁市孝义市崇文街道宋家庄村 吕梁市孝义市高阳镇白璧关村

四、内蒙古自治区(16个)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老牛湾村 包头市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卜尔汉图嘎查 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梅力更嘎查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小召子村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美岱桥村 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东杖房村 通辽市科左后旗阿古拉镇阿古拉嘎查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杜家峁村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大沟湾村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临江村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新兴村一社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银定图镇胜利村一社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王府村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大庙村 阿拉善盟阿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

五、辽宁省(8个)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腰站村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 朝阳市朝阳县柳城镇西大杖子村 朝阳市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 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 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 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

六、吉林省(4个)

白山市临江市六道沟镇三道阳岔村 白山市临江市花山镇珍珠村松岭屯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

七、黑龙江省(2个)

哈尔滨市尚志市一面坡镇镇北村 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

八、江苏省(10个)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植里村 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 苏州市昆山市千灯镇歇马桥村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余西居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广济桥社区 淮安市洪泽县老子山镇龟山村 盐城市大丰市草堰镇草堰村

九、浙江省(86个)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茆坪村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

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戴家山村 杭州市桐庐县合村乡瑶溪村 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镇李村村 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镇上吴方村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 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李家坑村 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 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 宁波市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 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梅枝田村 宁波市奉化市萧王庙街道青云村 宁波市奉化市溪口镇栖霞坑村 温州市瑞安市湖岭镇黄林村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 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金华市兰溪市永昌街道社峰村 金华市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村 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大爽村 金华市东阳市虎鹿镇蔡宅村 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灵下村 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镇枫溪村 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镇花桥村 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半山村 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街二村 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东山村 台州市临海市邵家渡街道年坑村 台州市临海市白水洋镇龙泉村 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岩下村 丽水市松阳县西屏街道桐溪村 丽水市松阳县水南街道桥头村 丽水市松阳县玉岩镇白麻山村 丽水市松阳县玉岩镇大岭脚村 丽水市松阳县玉岩镇交塘村 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南州村 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雅溪口村 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后宅村 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燕田村 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 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官岭村 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平卿村 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山甫村 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朱山村 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庄后村 丽水市松阳县叶村乡岱头村 丽水市松阳县叶村乡横坑村 丽水市松阳县叶村乡南岱村 丽水市松阳县斋坛乡吊坛村 丽水市松阳县斋坛乡上坌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黄岭根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毛源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上庄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尹源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酉田村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紫草村 丽水市松阳县竹源乡横岗村 丽水市松阳县竹源乡后畲村 丽水市松阳县竹源乡黄上村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平田村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塘后村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 丽水市松阳县赤寿乡黄山头村 丽水市松阳县樟溪乡黄田村 丽水市松阳县樟溪乡球坑村 丽水市松阳县枫坪乡梨树下村 丽水市松阳县枫坪乡沿坑岭头村 丽水市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张山村 丽水市松阳县安民乡安岱后村 丽水市云和县元和街道包山村 丽水市云和县元和街道梅塆村 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桑岭村 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坑根村 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沙铺村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高演村 丽水市龙泉市塔石乡南弄村 丽水市龙泉市安仁镇大舍村 丽水市龙泉市屏南镇车盘坑村 丽水市龙泉市龙南乡蛟垟村 丽水市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 丽水市龙泉市龙南乡垟尾村

十、安徽省(46个)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 芜湖市芜湖县红杨镇西河老街 铜陵市铜陵县钟鸣镇龙潭肖村 铜陵市铜陵县东联乡水浒村赵氏戏楼村 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店前村 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 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龙山村 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郭村 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湘潭村 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盛洪村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琶塘村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 黄山市歙县霞坑镇石潭村 黄山市歙县三阳乡叶村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凤池村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深渡老街 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北岸村 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万全村 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溪头村 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 黄山市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 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 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 黄山市休宁县白际乡项山村 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余光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际村 黄山市黟县美溪乡兰湖村 黄山市祁门县溶口乡奇岭村 黄山市祁门县渚口乡大北村 黄山市祁门县渚口乡渚口村 滁州市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上畈村朱家湾 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宴湾 六安市金寨县果子园乡姚冲村姜湾 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高路亭村 池州市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 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南源村 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河东村 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泮巷村 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前程村月克冲村 宣城市泾县茂林镇奎峰村 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章渡村 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湖村 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

十一、福建省(52个)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深坑村 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 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 福州市永泰县盖洋乡盖洋村 福州市福清市南岭镇大山村食菜厝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苏澳镇斗魁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流水镇东美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流水镇山门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敖东镇青观顶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白青乡白沙村 莆田市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 三明市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 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新西村 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泉州市德化县国宝乡佛岭村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 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南浔村 漳州市漳浦县湖西镇赵家城村 漳州市诏安县西潭乡山河村

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 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梧龙村 漳州市东山县樟塘镇古港村 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河坑村 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 漳州市华安县马坑镇和春村 漳州市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宝珠村 南平市政和县镇前镇镇前村 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 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 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 南平市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 南平市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吴屯乡红园村下山村 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 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党城村 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龙岩市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 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 龙岩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 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 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北乾村 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 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厦地村 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 宁德市屏南县寿山乡寿山村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宁德市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 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 宁德市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

十二、江西省(36个)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周坊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 九江市修水县黄坳乡朱砂村 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庄前潘村 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黄坑村 赣州市赣县大埠乡大坑村 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 赣州市龙南县里仁镇新园村 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 赣州市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 赣州市于都县马安乡上宝村 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村 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洋溪村 吉安市吉州区曲濑镇卢家洲村 吉安市吉安县固江镇赛塘村 吉安市吉安县固江镇社边村 吉安市吉安县梅塘镇旧居村

吉安市吉水县水南镇高中村委会义富村 吉安市新干县七琴镇燥石村 吉安市永丰县沙溪镇河下村 吉安市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 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建设村 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解放村 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民主村 抚州市金溪县合市镇东岗村 抚州市金溪县合市镇全坊村 抚州市金溪县琅琚镇疏口村 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印山村 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浯溪村 上饶市玉山县双明镇漏底村 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石塘村 上饶市婺源县清华镇诗春村 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 上饶市婺源县中云镇豸峰村 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篁村

十三、山东省(21个)

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峪南崖村 枣庄市滕州市羊庄镇东辛庄村

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办事处里口山村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徐家疃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北栾家河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川里林家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丛家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界沟姜家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口后王家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奶子场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上院村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石棚村 济宁市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 济宁市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 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社区 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东烟墩社区 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社区 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李家石屋村 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

十四、河南省(37个)

郑州市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老街 郑州市登封市徐庄镇柏石崖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 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冢王南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齐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山头赵村平顶山市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平顶山市汝州市夏店乡山顶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草庙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梨园坪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南湾村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温坡村 新乡市辉县市拍石头乡张泗沟村 新乡市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长岭村 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丁管营村 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刘寺村 南阳市南召县马市坪乡转角石村 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 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抚乡前庄村 信阳市光山县泼陂河镇何尔冲村徐楼村 信阳市光山县泼陂河镇黄涂村龚冲村 信阳市光山县南向店乡董湾村向楼村 信阳市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杨帆村 信阳市新县苏河乡新光村钱大湾 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大湾 信阳市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白沙关 信阳市新县卡房乡胡湾村刘咀村

信阳市新县田铺乡香山湖管理区水塝村韩山村 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居委会大湾村 信阳市商城县吴河乡万安村何老湾 信阳市商城县余集镇迎水村余老湾

十五、湖北省(46个)

黄石市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刘通湾 黄石市阳新县三溪镇木林村枫杨庄 黄石市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清潭湾 十堰市房县军店镇下店子村 十堰市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 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漫云村 孝感市孝昌县小悟乡向阳村 孝感市大悟县丰店镇桃岭村九房沟 孝感市安陆市王义贞镇钱冲村 黄冈市团风县贾庙乡百丈崖村 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涂湾村 黄冈市红安县太平桥镇回龙寨村石头湾 黄冈市红安县永佳河镇欧桥村刘云四湾 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瓦房基村老闫家垸 黄冈市英山县国营英山县吴家山林场大河冲村 黄冈市蕲春县向桥乡狮子堰村 黄冈市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黄冈市麻城市夫子河镇付兴湾 黄冈市麻城市木子店镇王家畈村 黄冈市麻城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 黄冈市武穴市龙坪镇花园居委会 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垅口村垅口冯 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 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 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 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区中港村 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 咸宁市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 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

随州市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解河村戴家仓屋 随州市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镇长干村张爷庙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山青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石板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向阳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长潭河乡两溪河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晓关乡野椒园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新场村蒋家花园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独石塘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漫水乡兴隆坳村落衣湾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漫水乡渔塘村上渔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 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

十六、湖南省(19个)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郴州市宜章县白沙圩乡腊元村 永州市双牌县五里牌镇塘基上村 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怀化市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 怀化市会同县长寨乡小市村 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大坪村 怀化市会同县岩头乡墓脚村

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方家屯乡何家田村 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天堂乡地习村 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茶坪乡美岩村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皇都侗族文化村 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正龙村 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早岗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十七、广东省(35个)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港头村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双村村 湛江市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 湛江市雷州市杨家镇北劳村 湛江市雷州市北和镇鹅感村 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 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 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罗洪村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 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梅教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小黄村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谢响塘村 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 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 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龙上古寨 梅州市五华县歧岭镇凤凰村 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夏阜村 梅州市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 梅州市兴宁市龙田镇鸡公侨村 梅州市兴宁市龙田镇龙盘村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 清远市连州市连州镇沙坊村 清远市连州市龙坪镇元壁村 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寨 清远市连州市保安镇卿罡村 清远市连州市东陂镇白家城村 东莞市塘厦镇龙背岭村 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

十八、广西壮族自治区(20个)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孔家村 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仁义村唐家屯 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达溪村 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岩口村 桂林市灌阳县新街镇青箱村 桂林市灌阳县水车乡夏云村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乐湾村乐湾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常家村常家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大合村大合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石头村石头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凤岩村凤岩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朗山村朗山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门等村高桂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费村费村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杨溪村杨溪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狮塘村焦山屯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岭村实乐屯 玉林市博白县松旺镇松茂村 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乡新华村

十九、海南省(12个)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 澄迈县金江镇大美村 澄迈县金江镇美朗村 澄迈县金江镇扬坤村 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 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 澄迈县老城镇石石矍村 澄迈县老城镇谭昌村 澄迈县永发镇道吉村 澄迈县永发镇儒音村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 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老丹村

二十、重庆市(47个)涪陵区蔺市镇凤阳村 大足区玉龙镇玉峰村 大足区铁山镇继光村 巴南区丰盛镇桥上村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 黔江区阿蓬江镇大坪村

黔江区五里乡五里社区程家特色大院 黔江区水市乡水车坪老街 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 江津区吴滩镇邢家村 江津区塘河镇石龙门村 江津区白沙镇宝珠村东海沱 合川区涞滩镇二佛村 永川区松溉镇松江村 永川区板桥镇大沟村 潼南县双江镇金龙村 潼南县花岩镇花岩村花岩场 梁平县聚奎镇席帽村

武隆县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天池坝组 武隆县沧沟乡大田村大田组

武隆县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浩口村田家寨 忠县洋渡镇上祠村2组 忠县永丰镇东方村9组 巫山县龙溪镇龙溪村2社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大寨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两河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边城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猛董村大沟组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凯干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镇凯堡村陈家坝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海洋乡岩院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镇龙池村洞子坨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堰提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江西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汇家村神童溪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镇小银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大江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恐虎溪寨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苍岭村池流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南溪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浪水坝村小山坡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双泉乡永祥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垭镇佛山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樱桃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朗溪乡田湾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塘乡双龙村 二十一、四川省(22个)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狮子滩社区 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培村社区 自贡市富顺县长滩镇长滩坝社区 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 泸州市叙永县石坝彝族乡堰塘彝族村 泸州市叙永县永潦彝族乡九家沟苗族村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绣山村 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城关村 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石鹰村 乐山市沐川县箭板镇顺河古街 南充市西充县青龙乡蚕华山村 南充市阆中市水观镇永安寺村 宜宾市宜宾县横江镇金钟村 宜宾市筠连县大雪山镇五河村 宜宾市筠连县镇舟镇马家村 广安市武胜县宝箴塞乡方家沟村 巴中市通江县泥溪乡犁辕坝村 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尼斯乡马色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赤土乡仲堆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瓦卡镇阿洛贡村 二

十二、贵州省(134个)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 六盘水市水城县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乡天门村 六盘水市盘县石桥镇妥乐村

六盘水市盘县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大中村 六盘水市盘县保基苗族彝族乡陆家寨村 遵义市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 遵义市遵义县毛石镇毛石村 遵义市凤冈县琊川镇杨家寨 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黑溪古寨 遵义市凤冈县新建乡长碛古寨 遵义市湄潭县西河镇官寨 遵义市湄潭县洗马镇石笋沟 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小呈堡村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猴场村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雷屯村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 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秀水村

安顺市西秀区新场布依族苗族乡花庆村石头组 安顺市西秀区新场布依族苗族乡勇江村勇克组 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高官居委会高官组 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金山村山旗组 安顺市平坝县白云镇肖家村 安顺市平坝县白云镇平元村元河组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打磨村虾儿井组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二官村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合旺村岩上组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兴旺村双硐组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陈旗堡村 安顺市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猛舟村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江龙镇竹王村(原猛正村)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利乡马马崖村下瓜组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大三新村大洋溪组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募龙村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石头寨村偏坡组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油寨村山岔组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石头寨村石头寨组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白水河村殷家庄组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白水镇大坪地村滑石哨组 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宋家坝村塘边古树园 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克兰寨村 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乡朝阳村 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乡大湾村 铜仁市思南县合朋溪镇鱼塘村 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甲秀社区 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街子村 铜仁市思南县大坝场镇官塘坝村 铜仁市思南县大坝场镇尧上村 铜仁市思南县瓮溪镇瓮溪社区马家山组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渠沟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堂镇中尧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兴旺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乡黔溪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坝乡虹穴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业乡芙蓉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业乡坪所村 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付家村 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稳溪村 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朝阳村 铜仁市德江县高山镇梨子水村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闵子溪村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木子岭村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乡洋溪村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下坝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半坡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大水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邓堡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头京村 铜仁市万山特区黄道乡瓦寨村 铜仁市万山特区敖寨乡石头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巴结镇南龙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泥凼镇堵德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乐平村季刀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枫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塘都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望坝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平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野洞河镇新华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瑶白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返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巫库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九旁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柳基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镇小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皆道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毕下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巫交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高定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敏洞乡高坵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观么乡平下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石灰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排羊乡大塘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空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南瓦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江边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茅坪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白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平善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绞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洋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岑桃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化乡俾翁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中华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顶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庆云乡单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岑丰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东朗乡苗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大龙苗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乌高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镇桥港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马路苗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同鸟水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平祥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水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王家寨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洛邦社区绕河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玉屏街道办事处水甫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方村乡丙花村者吕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平舟镇乐康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塘边镇新建村打鸟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塘边镇新街村落辉大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新塘乡新营村摆仗组 二

十三、云南省(208个)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永靖社区居委会白石岩村 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箐口村委会汪家箐村 昆明市晋宁县双河乡双河营村委会 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田房村委会大摆衣村 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保安村委会雷响田村 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新山村委会鸭打甸村 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一字格村委会 昆明市晋宁县六街镇干海村委会 昆明市富民县赤鹫镇平地村委会平地村

昆明市宜良县匡远街道办事处福谊社区居委会墩子村 昆明市嵩明县牛栏江镇荒田村委会马鞍山村 昆明市禄劝县撒营盘镇撒老乌村委会

昆明市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禄脿村委会禄脿村 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富乐村委会富乐村 曲靖市沾益县大坡乡河尾村委会大村 曲靖市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村委会关上村 玉溪市澄江县海口镇松元村委会石门村 玉溪市通海县里山乡大黑冲村委会大黑冲村 玉溪市华宁县宁州街道办事处冲麦村委会冲麦村 玉溪市华宁县青龙镇落梅村委会来保康村 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委会戈嘎村 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亚尼村委会伙枇杷村 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芒旦村委会老城村 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党东村委会党东村 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芭蕉林村委会小中山村 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旧城村委会大坪子村 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委会哈寨村 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乡木老元村委会下木老元村 保山市腾冲县滇滩镇河西社区村委会 保山市腾冲县界头镇大塘社区村委会 保山市腾冲县界头镇大园子社区村委会 保山市腾冲县界头镇永安社区村委会

保山市腾冲县明光镇中塘社区村委会白石岩村 保山市腾冲县明光镇中塘社区村委会丰盛坝村 保山市腾冲县芒棒镇老桥头社区桥头村 保山市腾冲县荷花镇朗蒲社区村委会 保山市腾冲县荷花镇民团社区村委会坝派村 保山市腾冲县荷花镇肖庄社区村委会荷花池村 保山市腾冲县马站乡三联社区村委会碗窑村 保山市腾冲县清水乡良盈社区村委会蔺家寨村 保山市腾冲县清水乡良盈社区村委会镇邑关村 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曼朵社区曼堆村 保山市腾冲县新华乡龙洒社区龙洒村 保山市腾冲县新华乡新山社区坝角村 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大坝社区向阳寨村 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委会大寨村 保山市龙陵县象达乡棠梨坪社区中寨村 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委会徐家寨村 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扁瓦村委会秀雅村 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勐廷社区大寨子村 保山市昌宁县珠街乡羊街村委会子原村 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新厂村委会汪家箐村 昭通市威信县高田乡新华村委会石坝子村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黄山社区忠信村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中济社区普济村 丽江市古城区文化街道东江居委会向阳村 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五峰村委会中排村 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新民村委会上村

丽江市玉龙县黄山镇五台村委会夏禾下束河村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海东村委会梅子村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吉余村委会余乐村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均良村委会打渔村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美泉村委会美泉村 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四华村委会龙华村 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培良村委会营盘村 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吾木村委会吾木村 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新联村委会土官村 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兴文村委会宏文村 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文凤村委会果园南村 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海腰村委会蒲米村 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双河村委会双河二村 丽江市永胜县东山乡河东村委会妈知务岜啰村 丽江市永胜县松坪乡下啦嘛村委会看牦牛村 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仆村委会平掌上村 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英德村委会英德村 普洱市镇沅县镇太镇太和村委会紫马街村 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芒街村委会傣族村 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芒掌村委会猛外村 普洱市孟连县公信乡糯董村委会糯董老寨村 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委会笼帅村 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芒卡村委会芒畔村 普洱市澜沧县糯福乡阿里村委会老迈寨村 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委会古墨村 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清华村委会中兴村 临沧市云县茂兰镇哨街村委会哨街村 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忙腊村委会旧城村 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乡忙兑村委会大忙简村 临沧市镇康县凤尾镇芦子园村委会小落水村 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 临沧市沧源县勐来乡丁来村委会丁来村 楚雄州楚雄市吕合镇吕合村委会吕合村 楚雄州楚雄市吕合镇中屯村委会马家庄村 楚雄州牟定县江坡镇江坡村委会江坡大村 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委会大村 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中和村委会中和村 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委会咪三咱村 楚雄州武定县插甸乡水城村委会水城村 楚雄州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委会大西邑村 楚雄州武定县白路乡平地村委会木高古村 楚雄州武定县万德乡万德村委会万德村 楚雄州武定县己衣乡己衣村委会己衣大村 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黑井村委会板桥村 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黑井村委会黑井村 红河州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委会陡岩村 红河州屏边县白河乡胜利村委会洒卡村 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韩家村委会碗窑村 红河州建水县官厅镇牛滚塘村委会柑子树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白家营村委会阿瓦寨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他广村委会贝贡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荒地村委会荒地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马坊村委会马坊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马坊村委会汤伍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马家营村委会马家营村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马家营村委会绍伍村 红河州建水县南庄镇小龙潭村委会钱家湾村 红河州建水县岔科镇岔科村委会双见峰村 红河州建水县曲江镇欧营村委会欧营村 红河州建水县面甸镇红田村委会谷家山村 红河州建水县普雄乡纸厂村委会上纸厂村 红河州建水县塔瓦村委会塔瓦村 红河州建水县李浩寨乡温塘村委会湾塘村 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坡头村委会黄草坝村 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回新村委会回新村 红河州建水县盘江乡苏租村委会本善村 红河州建水县甸尾乡高楼寨村委会高楼寨村 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陶村村委会符家营村 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豆地湾村委会罗色湾村 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大瑞城村委会小瑞城村 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村委会岳家湾村 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哥白孔村委会小冲村 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白浪村委会白浪村 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新街村委会关上村 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老街村委会龙港村

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小高田、苏家寨村 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慕善村 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水瓜冲村 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迭亩龙村委会迭亩龙村 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他腊村委会他腊村 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邑黑吉村委会邑黑吉村 红河州弥勒县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 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 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箐口村 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一碗水村委会垭口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东门街村 红河州红河县甲寅乡甲寅村委会甲寅村 红河州红河县甲寅乡他撒村委会作夫村 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大妥赊村委会大妥赊村 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大羊街村委会大羊街村 红河州红河县驾车乡架车村委会哈冲上寨 红河州红河县驾车乡扎垤村委会妥女村 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曼培村委会八哈村 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曼培村委会树落村 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牛红村委会腊约村 红河州河口县桥头乡桥头村委会白黑村 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里夺村 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者兔村委会西牙村 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者妈村 文山州广南县者太乡未昔村委会上米哈村 文山州广南县者太乡未昔村委会下米哈村 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 大理州大理市银桥镇五里桥村委会沙栗木村 大理州大理市上关镇青索村委会 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上街村委会 大理州宾川县宾居镇宾居村委会 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老赵村委会 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州城村委会 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上沧村委会 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委会寺前村 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 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牛街村委会 大理州南涧县南涧镇南涧街居委会向阳村 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沙乐村委会旧村 大理州南涧县宝华镇虎街村委会虎街村 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红星村委会黑么苴村 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盟石村委会山塔村 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永胜村委会回辉登村 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阿波村委会阿波寨村 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漕涧村委会 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和平村委会天井村 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象麓村委会大井村 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镇下坞村委会 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碧云村委会碧云村 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海口村委会梨园村 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旧州村委会旧州村 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凤翔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庆华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马登镇东华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马登镇西宅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马登镇新华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华龙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委会 大理州剑川县弥沙乡文新村委会横场村 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委会 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银河村委会金翅禾村 德宏州瑞丽市勐卯镇姐东村委会喊沙村 德宏州芒市勐戛镇勐戛村委会勐戛村 德宏州芒市风平镇风平村委会弄么村 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委会硝塘村 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黄松村委会

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红坡村委会霞给村 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满村委会汤堆村 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格咱乡木鲁村委会 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江坡村委会江坡村 迪庆州德钦县拖顶乡大村村委会 迪庆州德钦县霞若乡霞若村委会 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塔城村委会托洛顶村 二

十四、西藏自治区(5个)拉萨市林周县江热夏乡连巴村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昌都地区洛隆县硕督镇硕督村 那曲地区尼玛县文部乡南村 林芝地区波密县玉普乡米堆村 二

十五、陕西省(17个)宝鸡市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 渭南市合阳县同家庄镇南长益村 渭南市韩城市芝阳镇清水村 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张峰村 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青木川村 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镇艾家沟村 榆林市绥德县满堂川乡常家沟村 榆林市绥德县满堂川乡郭家沟村 榆林市佳县康家港乡沙坪村 榆林市佳县峪口乡峪口村 榆林市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 榆林市子洲县双湖峪镇张寨村 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长兴村 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 安康市旬阳县赤岩镇七里村庙湾村 安康市旬阳县赤岩镇万福村 安康市旬阳县赤岩镇湛家湾村 二

十六、甘肃省(2个)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三合村 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宽沟村 二

十七、青海省(21个)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洛少村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年先村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团结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双朋西乡环主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双朋西乡宁他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双朋西乡双朋西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扎毛乡和日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黄乃亥乡日秀麻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木合沙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索乃亥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尕沙日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加吾乡吉仓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贾加乡贾加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尖巴昂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牙那东村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安冲乡拉则村 二

十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

篇6:传统村落保护

2、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由住建办、文体中心、九里村委会联合开展对九里村的村庄、房屋、老街、古文物等现状的调查登记,摸清底数。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3、科学编制九里村落保护规划。要以延陵古镇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的编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村落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和思路,切实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

4、启动九里村落保护修缮工程。一是恢复九里村落东西南北老街;二是新建吴氏宗祠;三是改造九里古村落部分危房;四是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的基础上,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公共交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营造古朴、干净、明亮的村庄环境。

5、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切实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国土、城管、公安等单位进行对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修善,美化村居环境。将传统村落文物古迹进行编号排序,装订成册。

上一篇:起诉材料下一篇:学习《指南》精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