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2024-04-19

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共6篇)

篇1: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探讨了在武陵山片区进行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意义,针对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镇民居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了对该镇进行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其它类似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规划;武陵山片区;洗车河镇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has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emergence question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Xichehe town,Longsha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thus proposed to the specific protect methods for the town planning principl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imilar model for other areas.【Key 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plann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Xichehe town

0 引言

在所有建筑类型中,最能反映地域文明的当属民居建筑,它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缩影。由于自然地理文化各异,各地的民居建筑文化也不尽相同。传统民居展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被誉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展板”。

但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正向着城镇转移,农村的生产力大为下降,传统民居因为缺乏日常的维护和常规的修缮,出现了多处传统民居建筑资源加速损坏的现象。同时,因为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转移,建筑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继承者,乡俗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怎样将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保留下来,怎样做好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规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开展,广大农村的民居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加紧传统民居保护与规划的研究在新民居的建设过程中是必要而紧迫的。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意义

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传承千百年的古村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充分说明了保护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武陵山片区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沉淀。该片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其中尤以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建筑较为出彩,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独特建筑类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武陵山片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龙山县的洗车河就属于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核心地区之一,境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洗车河民居概况

随着龙山县里耶历史文化名镇的兴起,文化旅游业将是洗车河镇今后长远产业发展方向。古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为三河六岸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凉亭桥、石板街、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及流域境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洗车河镇相继修建了古石板街、大小10余个下河码头等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全面实施了特色民居保护与改造工程。2012年洗车河镇获得“湖南最具魅力乡镇”殊荣。

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洗车河镇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但因经济、社会等原因,种种破坏传统民居的的行为依然存在。传统民居因其使用功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其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慢慢消失,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居室的通风、采光要求不断提升,对厨房、餐厅卫生间的面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传统民居的原始布局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导致许多村民私改房屋的结构,改门、加窗,改变房屋的外形“传统民居布局中建筑间距小,通风采光较差,街巷狭窄,现代车辆无法通行,导致交通,消防不便。传统村落没有考虑配套建设公共绿地,古村中心的环境质量一般较差”。洗车河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洗车镇有较多的传统民居,但是大部分建筑年代比较久远,又是砖木结构,经过历史风化,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早就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可能被摧毁,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传统民居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主要问题如下:

3.1 民居保护缺乏专业指导

村镇规划是我国规划的薄弱环节,缺乏专业的规划指导。由于大多数专业规划师和建筑师生活在大中城市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此类人才。而政府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些问题,故建设中常出现房屋间距过窄,建筑过密等缺陷。洗车河镇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此外,由于大部分居民没有学习专业建筑知识,艺术审美能力有限,新民居的建筑风格几乎没有考虑到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3.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洗车河镇的家庭传统是以长辈为核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庭,族长制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与老一辈有了很大的不同。年轻人结婚后多希望独门独户的生活,村里新建住宅越来越多出现,也证实了大家庭正向小家庭转变。

3.3 外来文化入侵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整个世界在慢慢缩小,人们间的交往距离在缩短。在广大农村,人们也不再只关心田间地头的生活,生活圈子在逐渐扩大,电视、电脑、互联网……正在向乡村普及。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欧式别墅、高楼大厦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采取质疑的态度,错误地认为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认为新文化应该取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农村有很多人去沿海城市打工,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建筑工人,学习到了很多新式建筑的建设方法。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或重新倒修,周围的居民也跟着模仿。这样一幢幢带有异域风情的楼房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3.4 传统建筑技术没落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会对一个时代的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些原因导致传统木建筑退出了历史舞台。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占领了民居建筑的市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划分居住空间,直接采用砖砌墙,建造过程大大简化了,而传统建筑技术却逐渐消亡和没落。洗车河镇民居保护与规划

4.1 保护原则

4.1.1 真实完整的反映历史原则

对洗车河镇民居的保护,不能因为保护的目的,要求居民迁出,这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做到既保护传统建筑资源,又能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群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是以宗族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形式。其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周边环境都时刻反应着其本质属性。同时通过居民的耕种劳作、节日庆典等反映村落生活气息,反映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其保护规划应该首先保护周边环境及构成要素的外部特征。

4.1.2 公众参与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光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日常维护是不科学的,应充分的调节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进来,居民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知情权。

4.1.3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要顺利进行就得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水平,适当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还可以把财政收入反哺古民居保护,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2 保护措施

4.2.1 对洗车镇的建筑文化进行普查

对于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保护,必须做好排查摸底,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清晰明了的指导洗车河镇的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对该区域的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分类整理:

1)建筑质量分类

根据洗车河镇的主体建筑、结构、细部、特色及质量优劣情况,以建筑单位为统计对象,将洗车河镇现存建筑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完整、结构牢固,墙体、窗户、屋顶等细部节点保存优良,无明显的损坏(基本在本建筑内部找不到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二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比较完整,结构还算牢固(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格特色,但细部的建筑节点有所破坏)。

三级:建筑的外形部分被破坏,结构被重新改造,改造部分的选材与原有的建筑不相符合,门窗、雕花等细部建筑特色丢失。

四级:建筑结构破坏严重,被当地居民随意更改,建筑细节丢失,只保留零星的细部。

2)建筑风貌分类

建筑风貌评价,即是对现有建筑的外在能形式反映该镇民居历史特色程度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古镇民居的改造提供确切的资料,根据调查的不同情况,酌情考虑修缮的级别。根据调查,洗车河镇的古建筑风貌可分为三级:一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优良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二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良好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但局部损坏,日后需对其局部进行修缮;三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基本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日后修缮力度较大。

3)民俗文化分类

民俗文化分类指对洗车河镇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俗文化进行分类,反映该地域特色。

一级:洗车河镇现存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是其历史风貌的反映。

二级:洗车河镇现有的风俗习惯,但部分民俗其他地区也有。

三级:曾经在洗车河镇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可通过资料进行复原的的民俗。

4.2.2 深入开展古民居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当地政府要耐心全面的给村民讲解国家出台的《物权法》及《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明白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别的民居在保护和开发的经验后,让村民明白保护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重要意义。

4.2.3 灵活解决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问题

根据洗车河镇的实际情况,解决民居保护与提高居住质量的矛盾,建设新区、保护区,灵活处理宅基地的问题。对住在民居内的村民放宽申请条件,政策性的引导他们住到新区去。同时可将老区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修缮,进行产业开发,适当的开发旅游业等产业,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当前,对洗车河镇民居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资金,提高维修效率。否则,部分古建筑就将从此消失无踪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群智群力,共同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4.3 规划方法

通过对洗车河镇的资源分析,把古民居保护范围分为三个级别,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和外围区。

核心保护区是由洗车河镇的居住聚居地组成,其建筑风格独特、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是传统民居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对于聚居地进行严格规划和保护。对现有建筑单体,分别采用保留、改善、整伤、改造等措施,做到修故如故,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及风貌,对影响古寨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风貌控制区是指以村落主要空间观赏点和视线背景为限,以视线可及周边群山山脊线为界,于规划核心区外围划定村落风貌控制区,控制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洗车河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周围群山自然风光朴实,田园风光浓郁。规划将周边一定范围的山体及林地划为风貌控制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严禁对现有植物乱砍滥伐及对山体大的填挖,以保证视野通畅,严格控制对风貌有不良影响和破坏的建设项目。

外围区是洗车河镇现有的地域面积除去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的地域。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渐严重。许多历史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时,拆毁古民居,新建千篇一律的新式建筑,使古民居风貌荡然无存。应合理发展特色村寨,统筹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在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下,找到一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洗车河镇的传统民居保护和规划可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模式,但不能完全套用,应针对地方特点,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保护规划,以保持其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杨慎初.湖南传统建筑[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Z].[4]房志勇.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生态适应研究及启示[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5]吴新绿.试论武陵山区苗族民居中的生态智慧[J].怀化学报,2008.[6]张建华.关于乡村景观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3):323-325.[7]陈重东.湖南村镇住宅生态设计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12-15.[8]李先逵.民居文化代有弘扬[J].小城镇建设,2001(9):18-19.[责任编辑:汤静]

篇2: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篇3: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森林为人类提供不可替代的资源和环境, 具有重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2011 年湖北武陵山片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对象,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矛盾十分突出。武陵地区森林覆盖率达53%, 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片区内面临森林质量下降, 林地分布不均, 生态功能降低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急需探索出一条高效适宜的森林保护机制。

1 国外部分地区森林保护制度

1.1 美国缅因州林区保护缅因州 (Maine) 位于美国本土东北角, 州域总面积约688 万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94%, 木材加工与造纸工业曾是该州的主要经济支柱。经济全球化使缅因州森林工业和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 缅因州开始了壮大森林工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缅因州森林保护实践的主要政策包括三方面。一是依靠高科技、高增值, 创新林业发展发展战略。州政府认识到森林工业必须在科研、工程创新、创造新工艺与新产品并开发新的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响应挑战。为此, 缅因州大学建立了“先进的工程木材复合制品中心”, 主要负责开拓缅因州高科技林产品事业;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从事工程木材的新工艺开发, 实现工程木材的商业性生产[1]。二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实施小林主培训系统。缅因州立大学根据小林主的实际情况, 安排了大量有效的林业经营课程。短期基础课程班的学习内容主要有综合经营利用、永续作业经营、经营计划概念等;高级班的学习内容有森林调查、森林保护、造林和经营、林产利用和市场研究等;特别班的学习科目有妇女如何当经理、森林犯罪、缅因州的林业税法等[2]。三是开发林地游憩价值评价工具———CVM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法。1963年, 美国学者Davis首次应用CVM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研究了缅因州一处林地的游憩价值, 为州域森林环境资源游憩和美学价值的评估提供了科学的量化工具, 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提供了依据[3]。价值意愿评估法 (CVM) 核心是通过假象市场的设定,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获得受访者对公共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 (受偿) 意愿, 以受访者的支付 (受偿) 意愿来对公共物品的非市场价值予以定量表示[4]。

1.2欧洲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自1992年起, 欧洲就开始在一些地区为森林行动的实施提供财政支持, 并且额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于1998年通过了关于森林战略的决议, 开始支持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欧洲森林保护的主要特点是引进了多样化的环境补贴工具, 发达的环境保护市场机制。除了逐年增加对森林的资金支持, 还创立了各种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欧洲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和措施主要有:一是创立了LIFE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 for the Environment) 环境金融工具。这是欧洲进行环境问题补贴的金融工具, 它拓展了林业补贴的方式, 弥补了政府单一财政支付的不足。该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有灵活的实施措施, 严格要求的效果标准, 透明的项目资金使用, 完整的项目实施后续保障。二是实行现代林业补贴政策。该政策于20世纪60-7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发展起来。林业补贴包括所有针对林业生产者, 林产品以及林业领域而实施的补贴, 指的是政府及其关联机构实施的有利于林业生产者或者林业部门的直接或间接的公共财政支持措施[5]。三是开发了森林生态标签认证体系。这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它的实施促进了欧洲林业管理质量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 激励森林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以及林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6]。四是实施了森林碳汇交易项目。它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森林保护等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或防止将森林中储存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的项目[7]。欧洲森林碳汇交易涉及两种主体:一种是森林碳汇服务的提供者, 指的是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它实体;另一种是森林碳汇服务的受益者。碳汇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分别相当于市场中的产品生产商和消费者。

1.3哥斯达黎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哥斯达黎加是位于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其较为成功的将立法手段和市场手段运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哥国的森林保护制度中值得借鉴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Eco-tourism) 。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具有有责任感, 知识性和教育性, 鼓励互动式参与, 民主与公平四大特征。责任感是指在享受旅游的同时, 应履行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双重责任;知识性与教育性是指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学习的机会;互动式参与是指旅游者承担“体验者+保护者”的双重角色, 既享受人文生态环境, 又充当旅游资源的保护者;民主与公平是指生态旅游创造的利益必须在政府、社区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5]。正是这些特征使生态旅游业区别于传统旅游业, 它不以牺牲生态旅游区的人文及生态环境为代价, 有利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哥斯达黎加在发展生态旅游业善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重视生态资源优势组合, 开发了火山喷发、生态观赏农业、丛林探险等等旅游项目[8]。二是践行森林生态补偿。以1996年新修订《森林法》的颁布为标志, 哥斯达黎加正式确立了森林生态服务补偿机制[9]。国家森林基金是哥斯达黎加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执行机构。哥国森林生态补偿涉及三方主体, 分别是提供方、支付方和国家森林基金。提供方指的是哥国私有林地的所有者。支付方有私有企业、国家政府基金、国内国际组织或个人赠送。而国家森林基金, 专门填补资金缺口, 并对整个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过程进行监管[10]。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环境服务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水文服务、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服务。上述4类环境服务即为补偿的客体。哥斯达黎加森林补偿资金渠道主要有4种。一是可确认的贸易补偿 (certified tradable offsets, CTOs) , 即通过国际碳市场交易获得资金[11]。二是水文服务补偿。水力电气部门和水用户被认为是水文服务补偿的主要支付者。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是国际援助, 即获得国际环境组织 (GEF) 或其他国家组织的补助金和援助款。

2 国外森林保护制度的特点

可以看出, 上述三个地区的森林保护制度虽不完全相同, 但存在有诸多共同点, 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2.1 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对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属性的管理, 指的是改变森林资源长期无偿服务, 对包括林地、林木、动植物等林副产品以及森林资源环境在内的一切森林资源以货币计价, 从而减轻林业的巨大压力。在欧洲, 森林保护有各种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等配套机制。在哥斯达黎加, 不仅践行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同时将森林资源的人文生态价值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美国缅因州的高科技林产品事业、林业业主的各种培训都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 在实现可持续林业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过程中, 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生态与社会补偿机制的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高科技与信息化的利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途径[12]。

2.2 实践森林环境服务市场环境服务市场是环境保护激励机制重要制度, 主要指通过价格信号建立起环境服务的提供方和受益方之间的联系。在没有市场机制约束的前提下, 森林长期无偿提供服务。因此森林经营者很少愿意主动维护森林资源。而创建森林环境服务市场, 对森林经营管理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环境服务受益者在享受环境服务的同时, 也会更好的履行森林保护义务[13]。在上述三个地区, 欧洲将政府补贴与市场补偿相结合, 并利用金融工具为生态补偿提供资金, 践行森林碳汇交易, 森林认证制度, 这些举措都是实践森林环境服务市场的有益之举。美国缅因州林区开发林地游憩价值评价工具———CVM法为州域森林环境资源游憩和美学价值的评估提供了科学的量化工具, 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2.3 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目前, 我国森林资源普遍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森林多的林区多数没有建立专门的森林经营管理机构, 森林只处在自生自灭状态。此外, 森林管理缺乏高素质的林政管理队伍。而缅因州立大学根据小林主的实际情况, 安排了大量有效的林业经营课程, 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同时依靠高科技, 增加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哥斯达黎加有专门监管森林生态补偿的国家森林基金及严格的森林法。以上这些措施都体现出这些国家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重视。

3 对武陵山片区森林保护机制建设的启示

3.1 依托片区资源优势, 优化经济结构, 培育生态产业体系三大产业是衡量某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从武陵山片区总体经济结构来看, 第一产业明显偏高, 经济转型慢。作为贫困地区的武陵山片区, 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片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是由于武陵山片区多以山地为主,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哥斯达黎加的自然特征与武陵山片区十分相似, 但哥斯达黎加根据自身生态旅游景观种类众多的优势, 优化组合生态资源, 大力推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 武陵山片区可以借鉴哥国的经验, 发挥片区特色资源优势, 加强片区内旅游资源的整合, 既可以对片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同时优化了片区的经济结构。具体来说, 首先, 传统农业要向现代生态特色大农业转型, 在农业发展方面必须改变种植业单一化的倾向, 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其次, 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使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在有条件的地方, 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14]。

3.2 健全森林生态服务补偿,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武陵山片区面临诸多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正反映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贫困面前, 当地人民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获取当前的利益, 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可见, 如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摆脱贫困是武陵山区的人民的最迫切最现实需求。让片区人民脱贫致富, 同时又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重要的方法健全武陵山区生态补偿制度[15]。众所周知, 世界上大部分森林资源分布在贫困地区。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当地往往会牺牲很多发展机会, 森林环境服务市场建立后, 使得经营管理森林的穷人可以从提供环境服务中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收益, 才能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3.3 完善片区森林立法, 严格执法, 实现森林管理的法制化完善森林资源法律保护体系是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涉及林业的法律法规众多, 已经形成了以《森林法》为林业基本法的系列森林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并确立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手段。但是现行森林法律保护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包括内容抽象, 定位不准, 立法目的偏颇;惩罚力度轻, 违法成本低等。在武陵山片区的森林保护机制建设中, 应构建性质清楚、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森林法, 并加强森林违法行为惩罚力度, 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 执行权力与监督权力严格分开, 防止职能重叠交叉。

3.4 构建多样化的森林保护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国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这就表现了我国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单一性, 而哥斯达黎加早在其森林法颁布的时候, 就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补偿措施, 改变了单一的资金来源形式, 其资金来源包括公共财政负担、森林生态税收、过国际市场的碳贸易补偿等多种渠道, 构成了多样化的森林保护资金来源,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 武陵山片区森林保护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增加各级财政对森林保护的投入, 此外林业建设专项资金, 应专款专用, 将其纳入森林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二是合理运用税收调节手段, 开征保护森林资源的税种。三是增加来自市场的补偿资金。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表明, 森林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应该从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价值方面着手, 根据“谁受益, 谁付费”的原则筹集资金。而森林环境服务主要包括固碳、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森林的水文服务, 所以应该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森林生态补偿融资[16]。

3.5 提高林区从业人员素质, 转变林区传统的发展观

篇4: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品市场特点

我国武陵山片区苗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人灭文亡的境地。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苗族银饰产品制作。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品市场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挤占时尚首饰市场份额,成为引领时尚首饰消费的潮流之一;“披金戴银”是古人对时尚追求的种描述,银作为有价之物,与金相提并论;而在同属于贵金属的金、银、铂首饰中,银首饰具有较低价格的优势,属于大众化时尚消费产品,况且目前银首饰产品在款式、外观效果与K白金和铂金珠宝首饰几乎相差无几,一般消费者可以用较少的钱来购买装饰效果与铂金钻饰相当的银饰。正因为如此,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品在强调装饰性的年轻化、时尚化首饰市场份额中将会占有一席之地,逐步成为引领时尚首饰消费的潮流之一。

特点二:替代部分仿金银饰品,使饰品行业向着高质量、高品味的品牌化方向迈进,以往如发夹、领带夹、别针、胸花等的仿金银饰品和工艺品主要是利用铜、锡、铝、铁等金属制作并电镀而成,普遍都存在着电镀层容易磨损、脱落、腐蚀,佩戴的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变色、发黑的现象,影响了装饰效果。带有装饰功能的仿金银饰品,只是短时间的漂亮,银饰品则不同,银饰是比较贵重的东西,特别是纯银制品耐保存清洗,因此,纯银饰品深受武陵山片区生苗地区百姓喜爱,既美观又有收藏价值,是山区苗族婚嫁必备饰品,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各民族人们在旅游地区选购苗族银饰也非常注重银饰的含银度,纯银饰品是大多游客的贵买初衷,当然款式与价格也是他们选购因素,再加上仿金银饰品需要一定的技术,其造型机械、变化不多,并不好制作,这使得纯银饰品较之仿制品在品质和市场消费方面更具优越性。

特点三:品牌化趋势明显;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品牌的关键的是高质量,有品位,设计别出心裁,而银饰品的发展则完全迎合了饰品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正是这样所以,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品的发展,有利于饰品行业向着高质量、高品味的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特点四: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市场;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经济不景气,我国许多银饰企业纷纷转向国内市场。有的在凤凰、恩施、西江千户苗寨等民族旅游地区得到发展,各种知名银饰品牌企业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珠宝聚集地得到迅速发展。

湖南凤凰以“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传承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文化

湖南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五届,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精髓。参加文化节的各地方苗族男女青年把自己家乡精美的银饰全部穿戴整齐、载歌载舞地参加比赛。凤凰苗族传统银饰的制作与销售往往以手工作坊为主边做边买,产量不高工艺不一,缺少一个标注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苗族一般在节日期间才临时佩戴,可见,武陵山片区苗族服饰和银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

进入21世纪,随着苗族新生代到外工作及学习逐渐融入到汉族等民族的生活习惯,传统银饰的佩戴逐渐被忽略,精美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也必然受到阻碍。2015%12月1日湘西凤凰县在县民族体育中心举办了“中国·凤凰第五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开幕式。当天夜晚,来自武陵山片区贵州、四川、湖南等省14个地州市的苗族表演队穿戴着本民族独具地区特色的服装、银饰进行盛装走秀,载歌载舞。本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以“魅力银饰服饰、醉美凤凰古城”为主题,通过“苗族银饰服饰展”和“摄影抓拍比赛”等主题活动,展示靓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来自贵州省黄平、雷山、剑河、台江、从江、贞丰、松桃等县以及湖南花垣、四川文兴等14个地州市的苗族表演队齐聚凤凰,带来独具地方特色的苗族银饰服饰及才艺展示。

店小晴关于《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濒临失传湖南凤凰创新节会传承》的新闻报道中介绍了贵州威宁苗族陶正良一行10人特意在举办“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期间赴凤凰考察学习各地苗服制作工艺。陶正良担心,由于苗服制作费时费工,制作程序被删减,甚至用机器代替,再加上年轻人平日不穿苗服,传统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将黯然凋谢。苗族银饰制作亦是如此,所以如何传承与发展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服饰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亦是许多专家、学者在此次文化节所要思考的问题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经过上百年发展,手工制作的精美苗族服饰越来越少,并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李国文说,他们此次参加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目的是与其他苗族同胞交流、智慧互补,提高苗族服饰工艺水平。有10余年苗服制作经验的凤凰苗族龙葵英“点赞”了凤凰官方举办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这举措。

“苗族服饰多达100多种,是中华服饰的瑰宝。”凤凰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时荣芬表示,与其他苗族节会不同,凤凰的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重在强化苗族原有文化服饰的展示功能,旨在将苗族文化和苗族服饰银饰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因此传统的苗族银饰造型元素如果能够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就是抛砖引玉。

可见,通过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的举办,提高了大家对保护苗族银饰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

通过凤凰苗族银饰煅制技艺传习所对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进行现代造型元素的转化

如何进行传统苗族银饰的现代造型设计,我们可以通过凤凰苗族银饰煅制技艺传习所设计的凤凰图案银项链的设计草图(见田爱华著作《湘西苗族银饰审美文化研究》P223)可以直观感受其继承凤凰苗族传统银饰造型的基础上所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市场的需求。由于凤凰苗族银饰煅制技艺传习所聘用的银匠有不少大城市来的大学生从事银饰的设计与制作,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包括杨洪江等批知识青年,以他们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并结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意设计,在师傅文德中州级传承人的精心传授下,逐渐理解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传统文化与掌握凤凰苗族银饰煅制技艺,他们当中还有不少成为苗族银饰煅制技艺的传承人。

目前国内的银饰品在款式与图案设计上缺少新意,一般为机械制作,单一乏味,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西部地区的民族银饰的视觉符号,特别是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与手工技艺。在大城市受众心里为之眼前一亮,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广大市民都非常喜欢,苗族银饰图案给人新颖奇特,朴素简洁,加上新生代银匠对武陵山片区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元素的现代性转化,以致深受各民族消费者的喜爱,对受众的消费心理和精神产生愉悦的审美效果。

篇5: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袁智勇 李道政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行动,确立了“一个中心,打造三个石门,实现四个翻番”(既建设湘鄂西区域中心,打造现代石门、活力石门、生态石门,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保持着良好的势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的基本情况

石门县地处湘鄂边陲,武陵山脉东北端,西南与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慈利县毗邻,西与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接壤,北与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松滋市交界,有“武陵门户”与“潇湘北极”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97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区)、5个农林场、713个村居,总人口67.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7.4万人。70%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45.2%。石门是少数民族过半县。常住居民除汉族外,有土家、苗、白、回、侗、蒙、维吾尔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8.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7.3%,是湖南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之一。石门是革命老区县。石门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与湖南桑植、湖北鹤一起是红二方面军的核心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石门诞生了2182名革命烈士。1952年,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县;2006年,被认定为100%革命老区县。石门是常德市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按国家2011年确定的人平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7.6万人,贫困发生率29.8%。

二、我县已完成的工作

1、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在获得我县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的消息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成立规划编制小组,在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草案)》,并已报送县政府常委会、县委常务会研究通过。

2、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我县立即成立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杨琦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谭登平、常委、副县长李庆福担任常务副组长,李金生、胡元琴、李宏岸、李绍南、陈云谋、徐郁平、伍林支、李世权、万义元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发改局。

3、完善项目入库工作,主动落实规划对接。我县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议召开以后,全县各单位已经开始全面分析行业状况,着手掌握真实反映困难和问题的“一手资料”。同时按照省实施规划工作部署会议要求,我县集中力量对武陵山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共筛选2012-2020年重大项目690多个,规划投资总额达1916亿元,其中: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117个,规划投资额818.7亿元;产业项目371个,规划投资额712.3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47个,规划投资额129.1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94个,规划投资额135.1亿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类项目8个,规划投资额8.7亿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56个,规划投资额112.5亿元。这此项目都已纳入省规划项目储备库,其中S303延长线、自来水水厂扩建、城区燃气管网扩建等十个项目进入了省重大专项项目库,即将先行启动实施。如总投资1.3亿元的S303延长线新闫段工程已被纳入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开工仪式宣布开工项目,将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加强项目对接工作,截至3月底,全县申报国家和上级投资项目117个,资金计划11.9亿元,争取并到位国家和上级资金3.95亿元,部分项目已落户并进入实施阶段,壶瓶山镇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镇,新关镇五桂村、楚江镇二天门社区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村等项目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三、扶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基数大。石门县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由于中西部山区和县城周边地区自然条件迥异,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全县80%以上的生产总值由县城及周边地区完成,而国土面积占70%、人口占45.2%的中西部山区仅完成20%左右,两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1400元以上。中西部山区是石门县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是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与本省桑植、慈利和湖北鹤峰、五峰等国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接壤,可以说石门老、少、边、穷县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第二,自然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瘠薄零散,旱、洪、风、冰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灾减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量低而不稳定,经济效益差。部分山区群众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较为普遍。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任务艰巨。石门县有32.07万农村人口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有107个村缺路少桥,交通不便,305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广播设施、学校、卫生院(室)、灌溉渠道等普遍年久失修,导致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皂市水库建设也使库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破坏,恢复重建任务相当繁重。

第四,产业仅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困难。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导致产品优势不突出,产业链条不长,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民增收。

第五,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群众脱贫。我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他们自身反贫困能力非常弱。

第六,缺乏生产技能,阻碍群众增收。贫困地区的群众大多数人都只掌握有简单、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能。在土家族村落调查,家家户户的经济方式、经济来源都大体相同,基本上都来源于种植或养殖收入。况且,劳动生产率低下,挣的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工作基础薄弱,无以为继,劳动者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来致富的想法实现难度很大。

四、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认真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总体思路是:建好石门段“慈利——石门——澧县”的高速公路,以及S303延长线等高等级公路,结合焦柳线石门——柳州的扩建工程,宜昌——石门铁路,石门——怀化复线工程,搞好石门段的建设,加强石门火电厂的电力建设,石门东山峰的新能源建设,开发石门壶瓶山、夹山寺、皂市古镇和仙阳湖旅游业,连接石门与长江三峡、石门至桂林的精品旅游线,开发石门五香丸、石门璞谷雕彩岩画的旅游商品。搞好石灰岩、矽砂、磷矿、石膏等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打造茶叶、蔬菜、烤烟、水果、中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基地,保证贫困村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扶贫对象户有1个增收项目。

(二)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决定和影响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产位,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三)把深度开发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关键举措。石门的柑桔、茶叶、高山蔬菜、烟草、养殖、干果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柑橘、茶叶形成了“石门柑橘”、“石门银峰”两大品牌,是“全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全国名茶之乡”、“湖南省有机茶第一县”、“湖南省烤烟生产重点县“,加之石门处在武陵山区与洞庭湖区域相连的结点位臵,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既可以辐射带动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武陵山区农产品的输出,提高山区特色农业的经济效应。

五、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对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2.要尽早出台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建立长效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机制。

3、要尽早落实扶贫开发的新规划,大力推进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的措施,全面实现新规划的目标。

篇6: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一、恩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 属于武陵山片区, 这一地区环境条件差, 文化资源丰富, 共有29个少数民族杂居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恩施地区的各族人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 其中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恩施地区就有突出的表现。

1. 历史活动中的爱国主义

恩施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当地先民早期社会活动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 用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据历史学家考证, 土家族先民古代巴人鼻祖——廪君, 就是位热爱乡土、热爱本族人民、为了民族未来而奋进的贤君;在近代反帝反侵略的斗争中, 也有广大的恩施各族将领及人民积极作战。例如, 在鸦片战争中, 帝国主义用炮舰打开了祖国的大门, 广东三江口的副将、鹤峰州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与其子, 先后跟随林则徐和关天培与侵略者英勇斗争, 当地人民为纪念陈将军, 修建了“昭忠祠”并立了“烈马碑”。很多赞扬陈将军热爱祖国、为国英勇奋斗的诗篇到现在仍在流传, 如《节马诗册》曾有诗曰:“越台回首泪纷飞, 陈公英灵千古垂。乱后民心思良将, 黄骝节马众皆碑。”在二战时期, 恩施州曾是湖北省的临时省会, 同时中国第六战区的指挥中心也设在这里。恩施的这种与外来侵略势力作斗争, 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充分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2. 民俗活动中的爱国主义

在当地各种生活习俗活动中, 我们可以搜寻到这里的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踪迹。如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摆手歌”, 就是为缅怀祖先抵抗外族侵略创作的大型歌舞。白族的“丈鼓舞”源于白族人杵糯米做年粑时, 恰逢外族劫匪侵犯, 他们便以粑粑杵和其他武器奋起反抗, 赶走了贼人, 进而演变成每年正月十五游神、三月三洗神节的欢庆舞蹈。土家族的《迁徙歌》描述的是土家族祖先为了生存不断迁徙、寻找乐土并建设故乡的故事, 歌颂了人们热爱故土的情怀。恩施当地的史诗传说、神话、故事、民歌以及习俗等, 都充分显示了恩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二、恩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与时代精神

恩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 山高林密河谷幽深, 迫于对自然影响力的无法驾驭以及无法解释, 恩施的先民们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类世界, 进而以“万物有灵”来进行解释。恩施的先民们认为天上有另外一个世界, 日月星辰雷电风云的变化都由这个世界的神灵来掌握, 为此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与崇拜并开始孕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古老思想不仅丰富了人类和谐文化的相关内容, 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更符合了尊重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恩施的这些生态观念主要表现在意识、制度和物质等三个方面。

1. 恩施传统生态观在意识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意识层面上, 恩施地区有朴素的和谐生态观, 其主旨是要协调人类活动与大自然。恩施人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发展规律为子孙造福。古树 (大树) , 曾是恩施土家人的重要崇拜物, 他们认为森林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朋友, 人们依靠大树遮风挡雨, 在山林里获取猎物, 采摘野果充饥, 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了对“树有灵气”的崇拜之情。另外苗族人民认为人类和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所以对自然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去适应并改造加以利用。恩施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着和谐平等的观念。

2. 恩施传统生态观在制度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制度层面上, 恩施地区属于山地地区, 人们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周围山地环境的保护。此外, 当地还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的乡规乡约, 这些乡规乡约大多都具有约定俗成并且具有道德约束力的性质, 最有代表性的有苗族的《榔规理词》和土家族的《封山禁林公约》。《榔规理词》规定, “大家不要伐树, 人人不要烧山”, 不能“放火烧山岭, 乱砍伐山林”, 并且还有一些惩罚的规定, 如果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定会被罚款。恩施州土家族也流传着“山清水秀, 地方兴旺, 山穷水尽, 地方衰败”的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 土家族在《封山禁林公约》的内容与执行方式等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这一点也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 恩施传统生态观在物质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物质层面上, 恩施人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生产生活活动中十分注意与环境相协调。在这方面, 恩施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有代表性。由于恩施多高山, 丛林密布, 天气多雨潮湿, 冷暖悬殊, 差异较大, 恩施人民利用这一点创建了吊脚楼。吊脚楼不仅与当地的地势相配合而且可以防潮防野兽, 十分适合当地的环境。而且很多人还在自家吊脚楼前后种植很多树木, 这样做的作用一是可以有利于改善被破坏的植被, 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可以美化生活环境。此外, 在种植作物方面苗族人民还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特点对作物的影响, 充分尊重并且利用自然规律。

三、恩施少数民族生活美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恩施州传统民族道德中, 既有能体现勤奋节俭、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家庭美德的内容, 也有体现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社会公德的内容。恩施州的这种崇尚简朴、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敬老人、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 充分体现了当代所提倡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 崇尚俭朴, 勤劳勇敢

恩施险恶的地理环境, 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 以及曲折的历史经历等原因铸就了恩施少数民族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性格, 同时也培养了恩施少数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生活主张。如《施南府志》中就有“山深地僻, 层峦茂林, 俗尚节俭”这样的描述。恩施人崇尚勤俭节约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当地流传的俗语中也有体现, 如苗族有俗语“长节方成树, 勤快才致富”、“勤快钱粮足, 懒汉肚皮空”、“兄弟勤劳亲友赞扬, 兄弟懒惰地方耻笑”;土家族也有俗语“人勤地出宝, 人懒地长草”等。

2. 诚实守信, 团结互助

鹤峰山羊隘《向氏族谱》记载当地“风气淳朴, 道不拾遗”。恩施土家族的这种品质有着伦理约束的作用。当有人背信弃义、出卖朋友时, 就会受到人们严厉的谴责;反之, 当有人忠厚淳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时, 将会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 并且大家会把他当做榜样和英雄讲给子孙听。恩施州的苗族人民, 一直以来就有“一家有事, 全寨帮忙, 一人有难, 共同承担”的传统。

3. 尊重老人, 家庭和睦

尊重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恩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 各族人民对此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例如, 恩施的土家族人民有一个传统, 在土家族婚礼最后进行的最高级的茶礼中, “拜茶”前, 长辈们先按照辈分依次就坐, 然后由新娘新郎按照坐的次序捧献给长辈们。另外, 为了便于后辈继承发扬这种尊重老人、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 恩施人还把其中的一些习俗编成歌词进行传颂。如土家族有《劝孝歌》:“劝世人, 要尽孝, 父母的辛劳恩难报。”土家族还有一种哭嫁歌, 是在女孩结婚当天唱的, 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以及不忍离去的心情:“爹娘啊, 你盘你的女儿, 操了几多的心, 受了几多的苦。”

总之, 恩施拥有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道德, 其中家国一体、维护祖国统一, 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怀;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诚实信用、宽容和睦、长幼有序的道德风尚, 充分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恩施的优秀传统道德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作用, 在当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恩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充分体现, 而对恩施地区如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等这些问题并没有涉及,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摘要:武陵山片区尤其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道德, 包括少数民族人民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念, 以及勤劳勇敢、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等。恩施地区少数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内容充分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贯穿在恩施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不仅在当时具有社会约束力的作用, 而且在当代也极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艾尼瓦尔艾合买提心得体会下一篇:银票证明及签收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