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景区规划

2024-05-04

村落景区规划(精选6篇)

篇1:村落景区规划

富春山健康城大奇山脚村落风景区专项规划编制要求

1、项目名称

富春山健康城大奇山脚村落风景区专项规划(暂定名)。

2、项目规划范围和要求

1)对健康城范围内10个村庄(仁智村、金牛村、金东村、金溪村、金中村、东兴村、金联村、湾里村、西庄村、三鑫村)编制风景区专项规划,重点针对大奇山脚村落规划,根据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结合各村的村落风貌、特色和生态环境,综合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村落主题。凸显村落景观特色,把村落及其周边改造成环境优美、民俗风情浓郁、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概念上,可参考3A景区要求设计。

2)成果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村庄发展现状分析,总体构思与发展定位、空间用地布局、重点旅游产品策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旅游组织规划、村庄建设概念思路以及重点区块建设设计方案效果图等,关键是要与富春山健康城总体规划相对接,符合总体规划的各项要求。

该要求仅供参考,具体还是以各设计单位的思路为主

健康城管委会

篇2:村落景区规划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和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两部分。一 总体要求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符合村庄规划建设编制要求,重点包括:

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普查档案。

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和保护价值,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提出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和发展村落经济的措施。与相关法规、规章的衔接。

传统村落调查、特征分析,应结合土地、生态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编制。与其他既有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结合。二 传统村落调查与建档 1 调查范围及方式: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庄、村域及其周边,以及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自然、视觉、文化相关联的区域。

调查方式包括: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现场踏查等。2.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村庄历史沿革、聚落变迁,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等。2)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景观风貌。3)村落建设现状 4)历史村落社会环境。5)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6)非物质文化遗产。7)有关文献资料。3.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分类标出。

3)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

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4调查成果与要求

资源总量汇总:将上述各类资源的目录汇总为传统村落资源总表,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清单,纳入《传统村落档案》。对每一类资源,均应按统一的格式建立相应的目录,按统一的规则对各项资源进行编号。

三 传统村落分析

在村落传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村落的特征,同时评价这些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出需要着重保护和延续的对象,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

分析内容重点在: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整体风貌特征分析: 格局特色分析:公共空间分析:传统建筑:历史街巷,河道水系等分析:主要空间序列和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

四,传统村落保护 1.总体要求

对所有保护对象均应划定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区,必要时还应划定建设控制区,以控制保护对象的周边景观环境。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护。2村域保护区划

村域自然景观环境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村域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3村落保护区划

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范围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3保护区划管理规定与控制要求

五,成果主要图纸 1区位图。

2现状村庄自然地形条件,传统特色物质构成现状分析 2现状村庄山水格局特色分析 3村域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 4村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5.用地建设现状图。

6村庄落布局、街巷现状肌理与公共空间及建筑特色分析。6非物质传统及民风民俗特色分析。7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原则。8保护与发展定位。9保护与发展用地规划图。

10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划定。11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的保护。12传统文化街区景观高度控制规划图。13村庄重点传统街区详规方案规划图。14主要传统街道立面保护整治图。

15、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

16、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篇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根基;

传统村落是国家文化实力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

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

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

传统村落是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

传统村落是人们心灵的归属和净化器。

2000年~2010年, 中国自然村从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一天消失近百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景观, 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巨大遗产, 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村落正在锐减, 依附其上的民间文化正在迅速消失, 少数民族聚居地正在瓦解。那些传统村落是否应该随着时代消亡, 还是依然可以在当代生存, 这不仅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要面临的问题, 也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并寻找出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方法。

1 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1) 传统建筑难以满足村民需要, 大量的传统建筑闲置废弃。

2) 传统文化失去活态, 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逐渐褪色。

3) 历史性老化导致破败、生活环境较差, 大量村民外出导致空心村现象, 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

4) 发展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村民年均收入极低, 贫困发生率高, 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导致村落人口继续流失。

5) 大多数传统村落没有保护规划, 缺乏保护措施。

6) 无序新建与翻建, 破坏村落的传统风貌。

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 抓紧摸清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避免因错误的观念、短视的利益追求等各种原因破坏传统村落, 使传统村落在传承历史文化、保障国土安全、振兴旅游业、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

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 村落的减少和消亡是正常的, 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村落文明财富不知底数, 不留家底, 粗暴地大破大立, 致使文明传统及传承受到粗暴地伤害。传统村落的消失, 不仅是灿烂多样的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到泯灭, 重要的是大量的从属于村落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

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 都不同于古建筑。乡土建筑是现在时, 是活着的、有生命的, 所有建筑内都是有人居住和生活的, 必须不断地更新和修缮。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一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 而是丰富多彩呈现出动态渐进的历史脉络, 不是凝固和僵化的。

2.1 村落选址与文化

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凭直觉认知和经验积累, 曾总结出了以天、地、人相协调为准则的认识观念和一种特殊的择地标准和理论, 即“风水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传统居住环境建设的实践中。虽然后来“风水理论”的发展, 受社会、神学、玄学等影响, 被注入了迷信色彩而损其科学性, 但“风水理论”这一特殊而古老的环境堪舆学仍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居住环境的构建。

2.2 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绝不是原封不动, 村落进入当代, 生产与生活都要现代化, 村民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权利。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完全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 都不同于古建筑。乡土建筑是现在时, 是活着的有生命的, 所有建筑内都是有人居住和生活的, 必须不断地更新和修缮。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一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 而是丰富多彩呈现出动态渐进的历史脉络, 不是凝固和僵化的。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 而是生产与生活的基地, 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单位, 是乡村社区, 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在另两类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没有这样的问题。村落保护是个巨大的难题。

2.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1) 规划目标: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 提升其发展能力,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2) 规划任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符合村庄规划编制要求, 并完成以下规划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 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和保护价值, 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 划定保护范围, 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措施, 提出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村落经济文化的措施。在村落传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村落的特征、明确其载体, 这些特征及载体正是需要着重保护和延续的对象。同时, 规划应分析这些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与现有规章的衔接:传统村落调查、特征分析、传统资源保护传承、村落发展策略措施等规划内容应严格按照技术要点要求进行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中关于传统资源保护等的规划内容及深度, 如核心保护范围的确定、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要求与控制措施、规划成果等, 除满足技术要点要求外, 还应符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的通知》 (建规[2012]195号) 的要求。

4) 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时, 应对既有各相关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依法批准的既有规划与本次保护发展规划相矛盾的, 应给出调整建议;在既有规划进行修编时, 纳入本次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

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时, 尚未有依法批准的既有规划的, 则此后编制的规划应纳入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有关内容。

5) 基本要求: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 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 活态传承村落传统文化, 要重视公众参与, 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 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 以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2.4 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分析

1) 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通过文献研究、舆图解读、实地考察研究等, 对村落格局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2) 格局特色分析:主要的空间序列和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

3) 街巷河道分析:与村民生产生活利用的关系。

4) 公共空间分析:村落内外主要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 各空间的规模、形状、周边建筑、景观要素等, 以及村民对其的传统使用方式。

5) 整体风貌特征分析:村落的整体轮廓线形状, 主要的控制因素 (如建筑与植被的关系、制高点的分布) 等。

6) 影响因素分析:对村落格局和整体风貌构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2.5 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1) 类型分析: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行分类归纳, 整理出传统建筑的类型体系。

2) 布局与形制特征: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尺度、屋顶形式等进行分析。

3) 构造特征:对传统建筑的台基、地面、墙体、构架等特征进行分析。

4) 材料与工艺特征:对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特点进行分析。

5) 装饰装修特征:对传统的装饰装修细节如屋顶墙面装饰、门窗种类及做法;家具与陈设、雕刻彩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6) 相关风俗特征:对营造风俗、使用方式等进行分析。

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 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规划应在严格保护村落传统资源的基础上,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积极发挥各项传统资源的价值, 提升村落的发展能力, 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村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从而形成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a.传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村落自然环境、整体格局风貌、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得到科学保护, 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村落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得到彰显。

b.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落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 改善居住条件, 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c.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村落形成特色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 发展定位。

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环境、传统资源的优劣势, 明确村落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提出村落发展的途径。

村庄产业发展应分析现状村庄主要产业, 如农业、村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应从区域着眼, 分析周围乡村的产业发展, 服从区域产业协同的要求。规划应做案例研究与分析, 结合村庄现状条件确定未来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3) 产业规划。

根据村落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其发展定位分析, 立足村落实际, 有针对性提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观光农业、农家乐、生态有机产品种植与加工等产业发展方向, 提出支持村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a.为协调村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确保村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 规划考虑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村域整体空间进行分区发展引导。

b.划定适宜发展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保护区等分区。

c.未来发展整体策略围绕古村开展, 向东西两自然村进行拓展, 相对集中发展。

d.新村、古村协调发展, 相互联系。规划考虑构筑古村核心组团, 利用自然生态景观要素将古村形态逐步廓清。

e.根据自然村特征进行规划发展定位。

4) 村域产业布局引导。

在村域产业总体发展策略的基础上, 结合村域用地发展条件对村庄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引导。

旅游服务业、特色产品加工业:主要依托古村, 积极发展古村旅游展示, 提升硬件环境, 增加村民收入;利用原有建筑空间进行小规模特色产品的加工, 配合旅游系统展示。

生态观光农业:选取靠近古村的三片生态农田作为观光产业基地, 着重发展结合农耕文明的展示与生态休闲职能。

传统种植农业:主要布局在外围原有基础较好的基本农田用地, 以种植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导。

5) 人口与空间规划。

在保护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 明确保护范围人口调控目标、土地利用性质, 提出用地调整措施, 分析新村选址与建设用地情况, 提出新建建设用地规划。

6) 人居环境规划。

a.居住条件改善: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提出传统建筑在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改善措施。

b.道路交通: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

c.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提出村落在垃圾处理、供水排污、供电通讯、雨水、燃气、管线综合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措施。

d.公共服务提升:提出村落内教育、医疗、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提升的措施。

e.防灾减灾:提出防洪、消防、抗震等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4 结语

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是民族文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意义深远。

摘要:详细分析了大量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结合传统村落的特点, 从发展定位、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角度出发, 提出了有利于传统村落发展的策略, 对我国民族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篇4:景区规划,少做加法

景区规划的目标主要有资源、市场、社区三种导向,但归根结底都属于经济导向型。景区存在多重利益主体,诉求不一——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企业要效益,旅游者要风景,居民要增收。经济导向的规划容易使景区在利益协调的博弈中偏离初衷,甚至沦为逐利的工具而“面目全非”。倡导景区“少做加法”,换言之就是要坚持“空间原真性”。

“空间原真性”指的是“自然的真实,人文的原真”,景区规划坚持“空间原真性”导向,就是要做到保护“生境”、提升“意境”、改善“情景”。

保护“生境”,就是保护生态基质不碎化,不破坏景区的地貌性状、水文特征、景观质量、生物多样性等。遗憾的是,目前的众多案例中,开山、炸石、砍树等目光短浅、手段粗放的开发方式屡见不鲜,某些景区甚至被宾馆、酒楼、景观房产和商业街等“水泥丛林”充斥。景区的生态“面纱”被无情揭开,伤痕累累。因此,规划时必须进行生态调查与适宜性评价,明确景区严格保护、有限利用和设施建设的分区。

提升“意境”,旨在培养景区气质,彰显景区个性,这是景区规划的核心。若说保持“原真性”是规划的宗旨,那么好好“谈恋爱”则是规划的要义。所谓“谈恋爱”,是指“谈文化、恋环境、爱服务”。同时,适宜的“加法”也必不可少。对景区中亭台楼阁、文化景观、服务设施、游览步道、灯光、背景音乐、解说牌示等进行设计时,应令其规模、体量、尺度、风格、颜色、字体、材质等与景区空间属性相契合.反之则会画蛇添足,必遭游客“吐槽”。

改善“情景”,是对景区内人与生物的生存格局进行优化并在建设中及时调整。现在,景区内占景建房、古建筑的强拆以及乱搭乱建等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五台山在“申遗”前夕发现,商铺林立的局面已使其失去了可贵的原真性,不得不斥资5亿元清理违章建筑。盲目而混乱的建设,模糊了景区的本真样貌,终究需要大力整治。

总之,景区规划应以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共生为立足点,只有合理规划,“加减”得当,旅游才能让山川更秀美、文化更灿烂、生活更美好。

篇5:村落景区规划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3)传统建筑。(4)历史环境要素。(5)非物质文化遗产。(6)有关文献资料。

(7)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8)村落社会环境。

2.2.1 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景观调查 1.调查内容

(1)与村落选址有关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

(2)构成村落传统风貌特征的周边主要自然植被、农业景观的种类与分布等。2.调查要求

调查前应通过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较大范围的现场踏查,掌握与村落选址、主要自然景观环境等相关的要素的大致分布,明确应重点调查的范围与内容。3.调查成果

(1)村落自然资源目录。

(2)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分布图。(3)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图档。

2.2.2 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调查 1.调查内容

(1)村落传统建成区的范围、轮廓。

(2)主要街巷河道分布、形态以及沿途主要空间和景观节点。(3)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规模。(4)村落主要天际线现状。2.2.3 传统建筑调查 1.调查内容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建筑及建议历史建筑。(3)传统风貌建筑。

(4)建筑物遗迹、遗址等。

2.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建筑群中的各栋建筑也应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所有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逐一分类标出。(3)应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图档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

(4)若能获得的地形图比例尺不足以反映某些项目的具体位置时,则应配合手绘图解确定建筑物的位置、范围等。3.调查成果

(1)传统建筑目录。(2)传统建筑分类分布图。(3)传统建筑图档。

2.2.4 村落历史环境要素调查 1.调查内容

构成村落传统风貌特征的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历史印记等。2.调查要求

(1)应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历史环境要素以处为单位逐一分类标出。

(2)应明确各项历史环境要素的位置、等级、规模、已公布的保护范围、类型、特点、主要的破坏因素等。规模、年代、数量、等级、历史风貌、现存状况以及文化内涵等。3.调查成果

(1)历史环境要素目录。(2)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3)历史环境要素图档。2.2.5 非物质文化遗产 1.调查内容

(1)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参与规模、管理与保护现状等。

(2)有较明显的地区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及其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3)有关活动场所和路线。

(4)了解相关知识的匠人、手工艺者等。2.调查要求

(1)应以视频进行完整的记录,对方言特色、口头文学、访谈等至少应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记录;对主要的活动还应以图解的形式,描述其活动程序、场所、路线、规模等。

(2)对上述非物质文化遗存应按门类以视频、照片或图解的形式,逐一记录其活动过程、活动场所和路线、相关实物、传承或参与人员等;并按一定的格式整理为非物质文化档案。档案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目录。3.调查成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及路线、活动过程图解。(3)非物质文化资料(照片、视频、录音、图文等)。2.2.6 文献 1.调查内容

(1)历史文献:与村落相关的志书、族谱、碑刻、题记、信件、地契、匾联、历史舆图、吟咏、描述村落风物的古代诗词、游记、老照片等资料;村落沿革、变迁、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曾起过的重要职能、传统产业等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2)当代文献:以及与村落相关的当代研究论文、新闻报道、图书、宣传材料等。

(3)文件:与村落相关的各级政府行政文件,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等;既有保护工程与实施、保护资金等情况;已公布的各类规划等的成果。2.调查要求

(1)对上述文献进行编目形成乡土文献目录,并以照片、翻拍、扫描的形式将其电子化分类存储;有条件的应收录并妥善保管原件;并不断补充入新发现或新出现的资料。

(2)对上述文件资料进行编目形成文件目录,并以翻拍、扫描的形式将其电子化分类存储;有条件的应收录并妥善保管原件,规划文本及设计方案应收录电子版。并不断补充入新发现或新出现的资料。

(3)对于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不应进行带有主观因素的删减、修改或加工。3.调查成果

(1)文献目录。(2)各项文献资料。

2.3 村域相关资源调查 1.调查内容 同村落调查。2.调查要求

应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标明上述各要素的名称、位置、范围,有风景名胜区或风景点的,还应标明其名称、等级、已公布的范围等;并为各要素建立相应的图档,按照一定的格式以照片、文字描述记录其现状。图档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3.调查成果

(1)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目录。(2)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3)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图档。2.4 社会环境调查 2.4.1 村落基本情况 1.调查内容

(1)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相关数据和资料。(2)村落土地使用现状。

(3)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2.调查要求

数据和资料应详实,且是近期数据。3.调查成果

传统村落基础信息表。

2.4.2 村民调查 1.调查内容

(1)村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度。(2)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3)村民对保护与发展的意愿和要求。2.调查要求

(1)对具有抽样代表意义的村民进行访谈;以村落基础信息表和村民访谈文字记录和录音的形式记录上述内容。

(2)必要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3.调查成果 村民意愿分析。

2.4.3 保护管理现状 1.调查内容

(1)村落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现有机构、人员。(2)村落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现有规章制度。(3)既有保护资金与项目。

篇6:村落景区规划

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农委):

根据《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为指导各地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与情况,请及时与我部联系。

联 系 人:部村镇建设司 褚苗苗、鞠宇平

联系电话:010-589347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9月

18日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提出保障保护规划实施的各项建议。

(五)确定保护项目

明确5年内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和资金估算。提出远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

六、传统村落发展规划基本要求

(一)发展定位分析及建议

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提出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的建议。

(二)人居环境规划

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措施,安排防灾设施。

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基本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传统村落档案。其中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保护发展规划图纸要求如下:

(一)现状分析图

1.村落传统资源分布图。标明村落现状总平面,村落内各类有形传统资源的位置、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与线路,村落各主要视觉控制点上的整体风貌等。

2.格局风貌和历史街巷现状图。

3.反映传统建筑年代、质量、风貌、高度等的现状图。

4.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现状图。

(二)保护规划图

5.村落保护区划总图。标绘保护范围及各类保护区和控制界线。

6.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标绘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的分类保护措施。其中其他建筑要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进行细分。

(三)发展规划图

7.道路交通规划图。提出村落路网、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等。

8.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图。提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改善和提升的规划措施。

上一篇:废油收购回收环保协议下一篇:急救站护士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