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2024-04-15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

篇1: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的大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却又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民俗文化逐渐没落甚至“凋零”,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从“十一五”到“十二五”都致力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与发扬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朝鲜族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与历史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朝鲜族的居住环境因大多是在靠山的平地上,因而自古以来朝鲜族农耕文化十分发达,在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程度适合民俗文化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故而朝鲜族拥有众多的民族特色节日与活动,如上元节、洗头节、回婚节、千人针、燃灯节等等,另外有着优美的舞蹈文化、充满传统气息的老人节、充满乡村气息的农乐舞、独具风格的传统建筑等等。可以说朝鲜族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因此也成为了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目前,各级政府也己确立了“抓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以长白山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边境风貌,异国风情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全面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挥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优势,重点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延吉市民俗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调动各种民俗旅游资源,加大对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对外促销,把民俗产品作为延边地区的特色产品和重点产品,向海内外推出我们的民俗旅游的品牌”的战略措施。

研究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朝鲜民族旅游发展的模式,为朝鲜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挥提供新的视觉和参考依据,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领域。传统村落的开发将是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整体,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最求文化享受是旅游的出发点和终极自标。因此挖掘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保证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朝鲜族地区旅游开发都发表了自己的研究与看法,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延边地区与图们江地区的旅游经济来论述的,国外的文献多针对于整个朝鲜族文化的特色,更多的是立足于朝鲜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地位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希望以微薄的见解,从文化开发的最基层做起,能够探索与总结出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1.3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本文拟通过研究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以微见诸,从中探索与总结出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研究内容:本文将按照六个流程进行开展,并按以下流程进行内容的分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总结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论述题目并提出本文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1.4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采取调查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着重收集第一手材料并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论文,而后进行分析与总结,力求使本课题研究建立在真实、全面、可靠地材料基础之上,得出较为客观、科学的结论。采用顺序研究法,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到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开发,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使课题的正确性与系统连贯性得到保证。

二、朝鲜旅游开发现状及概况 2.1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稳定离不开多民族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工业较为薄弱,但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甚至独具特色的山水建筑,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宏观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地区人民带来财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与国家富强;从微观角度来看,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保护文化传承并促进文化传播等。概而论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发展将会收获三赢的结果。(这一部分可以凑字数)2.2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

朝鲜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朝鲜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依托,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在最近十年里极大的促进了朝鲜民族旅游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延边州为例,从2013年以来,延边州围绕“开放先导,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实施了“五个延边”建设目标,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根据资料显示: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 116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8.2万人次,同比增长7.5%,创汇收入22886万美元(折14.3亿元)同比增长21.6%;接待国内游客110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收入158.6亿元,同比增长25.4%。延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20.3%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近一倍;近几年随着延边的旅游产业链渐渐成熟,延边州接待游客人数以及旅游收入较2013年都有较大提升。

虽然目前朝鲜族旅游文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体现了一些问题。以延边州为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旅游的发展,丰富了延边州旅游业的内容,调整了延边州旅游产品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延边州的民俗旅游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延边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延边州的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没有抓住本地区的民俗资源特色,把重心放在深层次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民俗上,只是单纯的进行无序的重复建设。(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延边地区虽然在购物和娱乐方面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滞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边州的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荞不齐,缺乏竞争意识,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直接影响到外地旅游者对该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没有开发出自己的精品民俗旅游纪念品,在延边州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纪念品类同,多数以特色食品,特色服饰为主,携带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购物欲望。娱乐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品种单一,品位不够与消费者难容一体缺乏吸引力。(民俗旅游产品配套不足、制约民俗旅游的发展)

当今的旅游者,更看重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更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而延边州的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没有抓住本地区的民俗资源特色,把重心放在深层次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民俗上,只是单纯的进行无序的重复建设。如在民俗村、民俗风情园里,除了美食品尝、服饰展示及歌舞表演外,其它的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无法进一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而且可供观赏的节日缺少更新,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重视不足)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有六个市,两县,下面的乡镇有很多很多,但是保留着原始生活习惯,并且加以开发利用,可供参观的特色村落,例如像湘西苗寨一样,可以直观的看见、体验感受到当地朝鲜族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原原本本的样子。而不是仅止于到民俗村的走马观花。(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三、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3.1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人类聚居性的生存方式密不可分,是通过长期的聚居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带有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它能够提高社会认知、规范道德及调适心理。重视民俗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发和深度挖掘将民俗文化最终达到保护及传承的目的。

本文在民俗保护与民俗旅游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朝鲜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通过国内外发展,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延吉市朝鲜民俗文化村为例,分析建设民俗风情园存在的问题,明确民俗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内容。结合朝鲜民俗文化的特点,对影响民俗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对策。将体系的发展建立在文化保护的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以理论来指导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确保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持续性。

以延吉朝鲜族民俗风情园为例,分析延边朝鲜民族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民俗传统和民俗文化,主动开发朝鲜民族“文化宝藏”,积极改善旧的城市面貌,结合地理特征开发朝鲜民俗新的旅游基地。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内地及外来游客,切实提高木地经济实力,提高社会对朝鲜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区域环境效益,为未来朝鲜族民俗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1)旅游开发:民俗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种,本身就有旅游者为了追求一种个性化、即时性、愉悦性、超脱感和成就感的心理体验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体验经济的消费形式,是旅游者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前往异地旅行所获得的一种经历和感受。它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运用原有知识对异地民俗文化事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所获得的心灵共鸣及其惊奇愉悦等感觉,也包括他们通过直接参与旅游地居民的民俗文化活动而获得的舒畅感、成就感和归宿感。这一系列的民俗旅游体验及其感觉,都是建立在民俗旅游体验生产、体验服务和体验消费等旅游市场经济运作基础上,是一种旅游体验经济的市场结果。

(2)文化产业:民俗旅游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民俗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四。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相关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社会就业率,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取得社会发展进步的和和谐平稳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健康有序。民俗旅游学研究,除了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有关客源理论、供求理论、市场理论、价格理论、奉献理论、生产理论、成木理论、消费理论、营销理论、分配理论和目标理论等达到最佳经济与目标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实现社会与文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俗旅游学可以综合运用文化进化、文化传播、文化整体、文化相对、文化功能、文化人格、文化象征、文化阐释、文化生态、文化变迁、文化控制和结构分析等相关理论视角,分析处理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民 俗旅游产品的规划与开发、民俗旅游活动的展演与阐释和民俗旅游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都能够透彻地把握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的真实内涵与发展规律,避免发生误解、歪 曲、破坏和滥用。

四、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4.1 朝鲜族传统村落

4.2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成功典范

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西南部,明长公路71公里处,距长白山约135公里,是旅游通往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朝鲜族民俗村。

1994年以来,该村依托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接待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善了民居,改造了民俗饭店,修建了标准卫生间;修建了“朝鲜族民俗表演场”,扩建了用于朝鲜族传统运动项目的秋千、跳板、摔跤场等;还设立了经营土特产品的购物中心。基本上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1995年,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为该村题名: “红旗朝鲜族民俗村”。2006年,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为该村题名:“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该村朝鲜族民俗表演场可欣赏到精彩的朝鲜族传统民俗舞蹈、民歌、悦耳的民谣、轻快活泼的舞蹈、古朴典雅的婚礼独具特色,并且在夜幕降际,可以接受村民的邀请,围着篝火,参与到轻歌曼舞中,体验着风俗人情。

住宿:住宿以民居为主,全村86户人家都可以接待住宿。餐饮:有十余家朝鲜族特色饮食饭店,朝鲜族的小吃、泡菜、酱汤和各种烧烤风味独特。交通: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地处安图县万宝镇,坐落在长白山旅游沿线,距安图县城明月镇76公里。

周边景点:长白山文化博览城、福满生态沟、明月湖、长白山药园、海沟黄金城、雪山湖、药水泉。

4.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性规划:延边地区较为成型的民俗村的开发都不是在政府宏观性控制的前提下建设的,如红旗民俗村、国贸民俗村等,这些自发建立的民俗村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都不能与其他地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相比较。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深入调查,开发缺乏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缺乏政府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扶持,建设相对较为零散。

(2)配套商品的开发与营销手段相对落后:增加旅游收入是开发旅游最根本的目的,与购物、娱乐项目相关的消费是旅游经济中相对最容易拉动的消费,如深入挖掘,yy能较快带来效益的提高,是当代旅游经济最为重要的增长点。但目前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文化特色,大多与各地方产品雷同严重,缺乏吸引力。

(3)民俗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对外宣传的重点仍然是长白山的自然风光,面对当地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原始的、特色的朝鲜族民俗的宣传较少,导致人们对延边州的理解仅局限于当地的山水、自然风光,缺少对该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必须根据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及市场条件,确定延边州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战略。

五、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5.1积极影响

5.2消极影响

5.3改进措施

(1)将民俗文化发扬并传承需从宏观层面着手,以教育层面为基础,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来营造民俗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保证民俗文化的传承,就要依靠市场手段,通过市场营销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深刻了解朝鲜民俗文化,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保证民俗文化传统延续的生命力。(2)推广旅游电子商务加大宣传力度(3)制定民俗文化保护措施

(4)培养民俗旅游人才,提高服务质量(5)加强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6)形成多元化的民俗旅游投资体系

六、结语

(论述了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近年来延边州大力发展的民俗旅游项目中,开发建造了多个特色的民俗园、民俗旅游村,其中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延边万亩果园民俗风情游览园、帽儿山朝鲜族民俗村、汪清县满天星中国朝鲜族文化风情博览城、图们日光山(池地)民俗村、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其中发展最好的便是红旗村。红旗村位于安图县的中腹之地,距县城72公里,距延吉市140公里,是延吉至长白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去往长白山途中唯一的朝鲜族自然村。村子座落在山间开阔地,依山傍水,一栋栋具有民族建造风格的房屋整齐地排列在小溪两旁,到此你可以领略到传统的朝鲜族乡土情,全村共一百余户朝鲜族居民,一直保留着古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朝鲜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礼仪等,宛如一朵奇葩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作为人们向往观光的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其现在主要的赢利点为门票收入、游客购物消费等、还有就是在于村子里面兜售宣称是自己家种的人参,以及其他的附属工艺品,现在又新加入了民俗餐馆等,做朝鲜族风俗菜肴;每当劳动之余,村里的男女老幼便集中在一起,跳起多彩多姿的朝鲜族舞蹈,不时有人出来高歌古老而优美的民谣,年轻的女子还会聚在一起,大家跳板比赛,荡秋千,浓厚的欢乐气氛使人们在狂欢之中如醉如痴。

篇2: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1、掷栖。掷栖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民俗游戏,在延边,随处可见朝鲜族妇女围成圆圈玩掷栖游戏。

2、荡秋千。秋千活动具有高、飘、悠、巧、柔、美、欢的特点。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上看,朝鲜族荡秋千最早起源于十三世纪。传说当时由于妇女下地劳动,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里有玩的,便在大门的门框上拴上两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体育活动。据《高丽晚·崔忠献传》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可见在宫廷也盛行荡秋千,以此娱乐。及至李朝时期己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竞赛项目。荡秋千一般有单人荡和双人荡。比赛时,最初是用树枝或花枝吊起来作为目标,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优胜,后来发展为以碰铜铃争高低,即在秋千架正前方竖两根竿子,竿子间系一条绳索,绳索中央挂上一只铜铃。离地面高约五米,以此测量比赛者荡的高低,谁碰铜铃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

过去,每逢端午和中秋节,现在每当节庆和农闲季节,朝鲜族妇女都要荡秋千。把秋千挂在老榆树上,或者在打谷场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妇女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秋千上靠着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铜铃不时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她们的衣裙和裙带随风飘动,犹如仙女腾云,又似白鹤飞翔,在秋千大幅度的摆动中,荡秋千的女子以娇健的身姿一曲一直地冲向横在高处的铜铃线。从碰上铜铃时数起,一下,二下,直到尽了最后的冲刺力。每一次拼力的摆动都划出一个优美的扇面,构成优美动人、荡人心魄的图画。正如李朝初期著名作家成见称赞的那样:“争揽彩索如飞龙,金铃语半空。”而围观的妇女随着铜铃的响声不断喝彩,有时还翩翩起舞,欢歌笑语。她们既是参加竞赛者又是观众,共同创造这和谐优美的氛围。

荡秋千既能锻炼朝鲜族妇女健美的体魄和敏捷的动作,又能表现朝鲜族女性勇敢向上的快乐情感,还能给朝鲜族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因此在朝鲜族中一直广为流传。

3、跳板。跳板是一项朝鲜族的传统综合类女子体育项目,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跳板同荡秋千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一种以蹬跳为特征的全身运动的游戏。过去,多在元宵节和中秋节等节庆日子里举行。朝鲜族妇女通过这种活动来锻炼体魄,因为妇女大多久守闺房或高墙深院中,很少外出活动,跳板这种游戏很适宜户外锻炼。因此有俗语说“姑娘时不跳跳板,出嫁后难产”,现己成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跳板一般长6米、宽40厘米、厚5厘米左右,大多用水曲柳制成,因为这种木材木质坚硬又富于弹性。跳板中央的下面放一个“板垫”(多用稻草捆,或草袋装满土),使木板两端可以上下活动。跳时两人分别站在跳板的两端,轮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弹力把自己和对方弹向空中。这样反复地一起一伏,奋力向上腾空,不断增加高度。其主要跳法有直跳(蹬离板后两腿直跳)、屈腿跳(腾跃后屈大腿跳)、剪子跳(腾跃后将腿伸直前后分开跳)、旋转跳(腾跃后转体一周)、屈体跳(腾跃后向前或向后屈体跳)、空翻跳(跃后向前或向后空翻)。

过去,跳板比赛主要是赛高度,以参赛者系在脚脖上的线抽拉的长度来确定,但近年来逐渐向赛技巧发展,增加了许多高难度动作。参赛者在腾空跃起的一瞬间要亮出多种优美的姿式,时而象燕子升空,时而似仙鹤腾飞,姿态动人,使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钻踏彩圈,带几份惊险,在凌空的瞬间,参赛者将彩圈由脚套上,经过身体握在手中,令人叫绝。比赛技巧表演,没有相当的勇气和胆量是不敢上场的,不但要求动作优美,而且需要有难度,还要有新花样。

4、摔跤。

摔跤是朝鲜族男子十分喜爱的活动。摔跤是男子表现力气、技巧、勇敢和骠悍的良机,也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每当端午节和中秋节及农闲季节,四方摔跤强手云集一起,争标夺魁,人们按传统习俗选一头肥壮的黄牛绕场一周,人们载歌载舞来表示祝贺。朝鲜族摔跤有个特点,只要到摔跤场来,不管是摔跤手还是观众均可以参加比赛。摔跤使用腰带和腿带。腿带用长三米的麻布制做成的,先缠在腰上,其余有伸缩性地缠在右腿上,腰带约一米半长。双方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蹲身略前倾,相互搂住右肩,各用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裁判员哨声一响,双方稳稳起身,开始激烈角逐,这是力与智的较量。比赛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头或者拳头伤及对方,凡是膝部上的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一般采取三战两胜定胜者。

5、拔河。

历史上,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朝鲜族聚居地方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拔河比赛,场面颇为壮观,以此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无灾无害。比赛往往在村与村、里与里之间进行,参加人数多则上千人,并配有农乐队前来助兴。比赛前的几天开始拧搓拔河长绳。拔河绳是用稻草和葛藤搓成的,分主干绳和分支绳,主干绳又分雄索和雌索。雄索的头插入雌索头部,然后插进替木来牢固地连接上。在主干绳上每隔1—2米处拴上若干分支绳。绳索的粗细长短视参赛人的多寡而定。上千人参加的拔河绳一般要半米粗,长度300米左右。据记载,朝鲜族最粗的拔河绳直径竟达2米。

赛前,在农乐队的带领下,参赛者抬着拔河绳,绕村一周,然后直入赛场。将双方的拔河绳用木棒连接牢固后参赛者各就各位,接起分支绳,笛声吹响后,双方在领队指挥下,一边拼命拉着绳索,一边齐声喊着“嗨唷!”“嗨唷!”。呐喊声、助威声、吹奏声交织在一起,不时掀起一阵又一阵声浪。参赛者靠合力、耐力和毅力经过紧张激烈的较量,才能得出胜负。胜队把双方的拔河绳抬回村庄,大摆宴席,载歌载舞庆祝胜利。在朝鲜族的意识中,认为拔河绳是件吉祥物,如果用拔河绳编织器物在稻田里施肥可获丰收,若将拔河绳放在渔船上打鱼,可以多打鱼。

近年来,朝鲜族传统的拔河游戏活动已经演变为民族体育项目,其规则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6、跳绳。

跳绳是朝鲜族女孩子十分喜爱的活动项目,朝鲜族女孩子的跳绳可非同一般,动作特别灵巧和优美。

7、投壶。

篇3: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朝鲜族绘画,地域文化,民族特征,艺术创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19世纪大量朝鲜人民迁徙中国东北,使朝鲜民俗和中国文化得到碰撞与结合,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使朝鲜族已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一、朝鲜族地理环境特征

朝鲜族为亚洲东北部主要民族之一,繁衍生息于朝鲜半岛,公元1697年至1699年朝鲜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瘟疫,部分朝鲜人潜居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区,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重大灾难,使大量朝鲜难民越过鸭绿江、图们江来到这里谋生。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数十年来吸引着朝鲜族人从朝鲜半岛移民这里,19世纪中叶,随着清政府对封禁令的废除,实行“招民开垦”政策,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居住人口约占中国境内朝鲜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此外还有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长白山被清朝视为民族发祥地,1677年起,对鸭绿江、图们江以北的长白山区实施封禁令,二百多年来这里禁渔、禁猎、禁砍伐、禁垦荒,对长白山区的自然生态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也孕育着长白山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东北边疆有延边之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北亚金三角地带,是连接朝鲜、俄罗斯、中国东北的交通枢纽,朝鲜、韩国文化在这里与中国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的碰撞,他们兼收并蓄,保护自己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财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他有着特定的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其生态、民俗、习惯在一定的地域与环境相融合,不同的自然人文所产生的文化、绘画上的差异会长期存在,是多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朝鲜族接人待物重礼仪、讲道德,根源于朝鲜、韩国,古时期受影响于孔孟文化极深,经变迁精简改变延续至今。他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日寇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大规模抗日斗争在1919年3月13日于延吉县龙井(现延边龙井市)爆发,此后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武装组织并联合抗日。1932年至1933年在汪清延吉和龙珲春等地建立抗日游击队,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悲壮抗日视频,1946年朝鲜族人民又积极参加、支援解放战争,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五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志愿军,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朝鲜族民俗文化特征

东北朝鲜族特有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在绘画艺术中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不断积累、总结,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特有的感悟。而文化和绘画更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东北朝鲜族特有的地域性及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绘画创作和美术欣赏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每个个体对文化的理解、认知和吸收是存在差异的。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历史背景、生产制度下产生的,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感受都有独特的见解。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且融合统一,但不同的语言文字也反映了其特定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思维模式情感厚度。特别是东北朝鲜族,其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而朝鲜族的价值观则具有较明显的儒家特点,受到中原汉族古代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同样,不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北朝鲜族对文化艺术创作上有着不同理解和感受。

山珍海味固然美味,民间的日常饮食却花样繁多、别具一格。东北朝鲜族的饮食方式更是不同风味、历久弥新。饮食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民族最朴实勤劳的一面,注重礼仪、尊老爱幼、善良勇敢皆是朝鲜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这种最悠久醇厚的传承展现出朝鲜族历代人民的独特审美和纯朴内心做向往的绘画理念。绘画是注视了世世代代民间传承文化中的美学,在浓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下才会沉淀更纯粹的美学思想。

三、朝鲜族绘画艺术风格

东北朝鲜族地域存在特殊性,正因为地处三国交界处,有得天独厚的外来文化影响,东北朝鲜族人民的饮食、文化、审美也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独特之处,对美术欣赏和绘画创作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带来了不一样的精神感受和物质财富。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艺术的起源来自劳动即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与自然的接触中,自然物象被视为灵性事物。经过悠久的历史、岁月的变迁、时间的更迭东北朝鲜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绘画理念。首先是中国深远的传统绘画的渗透和影响;其次是东北朝鲜族独特地理人文环境、及其特有的文化传统,使之成为不同于朝鲜本土艺术,在绘画作品的选择题材、创作理念及变现方式、绘画风格上别具一格。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东北朝鲜族地处边界,接收西方绘画理念创作方法的影响,开始学习苏联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却又不同于其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朝鲜半岛的理想现实主义,东北朝鲜族跟随中国主流文化尊崇浪漫现实主义。结合本民族固有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最终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朝鲜又异于中国其它地区特有的绘画理念。

以接收朝鲜绘画的特质,其绘画最基本的特征是用明亮而艳丽的色彩,简明大方的笔触。而东北朝鲜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结合了朝鲜特有的鲜明色彩、简洁笔触最后形成了自己本民族最独特的绘画意识和感受。受东北朝鲜族特有的绘画意识和审美感受的影响,除了善用色彩鲜明的笔法,白色在悠久的朝鲜族文化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朝鲜族有着尊老爱幼、勤劳奋进、纯洁质朴、热爱生活的民族风俗,大部分绘画作品都彰显着这些优良的传统品质。

艺术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是生活的镜子,侧映着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绘画所表现的东北朝鲜族特性,是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是民族固有的独到见解、特有的美术感受、绘画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北朝鲜族人民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底蕴,它们在不同的形式中体现出自己的民族性,绘画和民族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可以表现人类的情感,更从各个方面表达着人的思想,并以传统扎实的形象诉说着民族情怀。东北朝鲜族绘画中流露出的都是其民族特有的传统属性,纯洁质朴的感情、勤劳勇敢的本质、对家和民族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篇4: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韩国古典诗话;山东文人;文学交流;女诗人

[中图分类号] 1312: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4-0020-06

中韩两国同属汉文化圈,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及历史上的各种因素,长久以来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多样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相似的文化特性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维持着长久的友谊。

最近,与韩国有着密切关系的山东地区备受关注,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重要论著,这些论著以山东半岛登洲港为中心,考察了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友邻关系,并正确描述了明代中韩交流的友好历史。本文以现有的各项研究成果为基础,以韩国古典诗话为主要文献,旨在重新审视中韩文学交流的盛况。从韩国古典诗话中可以找到朝鲜文人对山东文人及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诗话也记录了双方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进行诗文品评之事。

在此,我们主要考察朝鲜文人与山东文人的关联性,以中国文学史上评价较高的李白、王羲之、王士祯、李清照等山东地区的著名诗人,以及明确标明为山东人的郑善甲、黎民表等文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诗话文献中与这些诗人相关的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阐明朝鲜文人对山东文人的认识及其原因、特点。如果说之前的研究聚焦于登洲港,重点考察山东与朝鲜半岛的关联性,那么本文将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以韩国古典诗话为考察对象,多角度分析山东文人的不同层面。

一、对李白、王羲之的品评

朝鲜文人在其诗话中对山东文人的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主要以李白、王羲之等人为中心,考察朝鲜文人对山东文人及其作品的评价。李白的出生地本非山东,能否把李白看作山东文人存在异议。不过,李白在36岁时移居山东任城,居住时间达23年之久,因而笔者认为李白也可以视为山东文人。虽然无法断定李白诗何时传人朝鲜,但是朝鲜的第一本李白诗集是高丽时代崔惟清编的《李翰林集注》,这本集子现已很难找到。朝鲜朝的建国理念是“斥佛崇儒”,李白因受到道佛仙感化,加上自由奔放的性情,与高丽时期相比,朝鲜朝对李白的评价稍显下降趋势,不过这与诗人的才气优劣无关。李白与杜甫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作为伟大诗人,至今难分伯仲。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摸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从上述文字可知,李白以奇文著称,与杜甫一起被誉为“李杜”。这里明确指出李白为山东人,把李白与杜甫放在一起,可见作者对山东文人是非常钦佩的。《东洋诗学源流》强调李白在乐府歌诗方面“风调清深”,律切“脱弃凡近”,可与杜甫相比。这种认识在李睟光的文论中也出现过,“乐府汉魏尚矣,齐梁以上工矣。唐则唯李白最佳,降而宋则绝无此体,诗道之不复宜矣。”

朝鲜文人推崇李白的诗才与诗名,并以此作为诗话的重要素材。具体来说,引用李白诗中的一两个诗句,或合并成一句,或变相地诗化。徐居正的《东人诗话》中就有这么一段论述:

古人作诗无一句无来处。李政丞混《浮碧楼》诗:“永明寺中僧不见,永明寺前江自流。山空孤塔立庭际,人断小舟横渡头。长天去鸟欲何向,大野东风吹不休。往事微茫问无处,淡烟斜日使人愁。”一句二句本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中略)……七八句又本李白“总为浮云蔽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句。句句皆有来处,妆点自妙,格律自然森严。

徐居正记载,李混在写《浮碧楼》时,引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几个诗句展开诗思。如果说李白把登凤凰台时的感慨寄于“江自流”,那么李混则搬出永明寺这个特殊空间进行巧妙的变化。李混并非盲目照搬李白的诗思,而是巧妙地加以引用,因而能达到格律“自然森严”的境界。如此这般,对于朝鲜文人来说李白诗是推崇与憧憬的对象,文人在进行写作时有意无意地借用李白的诗句。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作品在当时也被高丽文人广为流传。

延祜间一斋权侍中、益斋李侍中同登南州多景楼。益斋日:“昔王荆公、郭功父同登凤凰台,次李白诗韵,功父诗名由是大播。今吾二人虽才非王、郭,同游胜地,不可无诗。”一斋忻然,各用古韵一篇。

上述记载表明,王安石与郭祥正曾登凤凰台次李白诗,从而得以诗名远扬。当时李白的诗名极高,致使次李白诗的王、郭也能受到较高的评价。李齐贤与权汉公登多景楼,谈到郭祥正次李白诗之事,期待自己的次韵诗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并能够诗名远扬。

总之,在朝鲜文人看来,李白是一位具有卓越诗才的诗人。柳成龙在《西压论诗》中主张,“诗当以清远冲澹、寄意于言外为贵”;认为在古今绝句中,李白诗具有“千万里不尽之意,卓乎不可及”。可见,李白感化了朝鲜文人,他们甚至于把李白的诗歌作为判断诗歌优劣的评判标准。

韩国诗话不仅以李白诗的练琢、含蓄、次韵为主要内容展开诗论,而且还谈到了山东出身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乃山东临沂人,韩国诗话在谈到王羲之时,没有指明王羲之为山东人,以此能够窥见朝鲜文人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凡艺技五十以后始成熟。早而熟,未必然,虽熟无长远味云。士用常拈千古名笔七人,日程邈、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我东三人,日金生、安平大君瑢、韩石峰濩云。

上述文字出自李奎象的《并世才彦录》,说的是李奎象与黄土用以笔法为题互相交流之事。黄土用自小专攻学问和书法,最终成为书法大家。他认为,50岁之后的艺技才能达到纯熟的境界,值得长时间玩味。有趣的是,黄士用论及千古第一书法家时,提到了中国古今第一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还把朝鲜的安平大君、韩石峰等书法家与这些中国著名书法家相提并论。事实上,王羲之的笔法对朝鲜书法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朝鲜后期的书法家黄士用把中国书法家与朝鲜书法家并列起来谈论,可见其对朝鲜书法的自负。

与黄土用相反,朝鲜中期的许筠则对王羲之的笔法评价极高。这一事实可在南龙翼的《壶谷诗话》中得到证实。壬辰倭乱后,监试小科久废不行,至辛丑年重设,各方人才施展才华,随之名作辈出。许筠在监试小科中看到由试官推荐的洪千璟《早朝大明官》,叹到“我所得则李太白诗、王羲之笔也”。继而谈到诸多山东文人的优秀。当时朝鲜也有很多大文人、大书法家,可许筠却以李白与王羲之比之,可见许筠具有牢固的中华中心主义思想。

二、对李清照的品评

在韩国古典诗话中,朝鲜文人对山东济南出身的女诗人李清照品评也颇多。众所周知,李清照为宋代著名词人,具有杰出的诗才。18岁时与金石家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死后,又与张汝舟再婚,却因张汝舟的背叛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李清照用一生来抗拒儒教对女性的束缚,认为女性与男性没有不同,具有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

中国自提出“夫死不嫁”观点以来,与古代的贞节观念相联,提倡寡妇守节,但这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的社会文化制约却并非十分强大。秦汉以后,寡妇改嫁之事不在少数,唐代皇室公主成为寡妇之后再嫁者达28人之多,由此推论,民间的改嫁者会更多。宋初的女性再嫁现象绝不比前代少,也几乎找不到儒学家对寡妇再嫁现象表示蔑视的记载。

从中国当时对李清照这位闺阁诗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士人对女性再嫁现象较为宽容。如朝鲜诗话书《诗话类聚》收《李易安词》一条。《诗话类聚》一书并非以朝鲜文人的评价标准展开的原创诗论或诗评,而是全文照搬了中国诗话书《古今事文类聚》,未经过任何加工。这一资料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文人对李清照的认识。中国文人认为,李清照是“近时妇人”中最“能文词”者。诗作评价上,举出李清照的《小词》、《九日词》等词作,强调“非妇人所能及也”;人品评价方面,只谈论与张汝舟再婚、夫妻不和之事,对其再嫁问题没有作任何褒贬。

洪翰周在《智水拈笔·妇女诗人》一条中评价道:“宋之易安居士李清照,赵明诚之妻也。词品为宋代绝唱,亦能鉴赏书画,名于一世。”又在阐明词之根源的《词》一文中,认为词之鼻祖乃唐代李白,至宋时词体渐丰,李清照被评价为近时闺阁妇人中善词者。洪翰周高度评价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却未谈论其失节行为,似乎洪翰周对寡妇改嫁之事态度较为开放。洪翰周的其他文集和笔记类著述里也找不到有关寡妇再嫁问题的论述,因而不能过早地下定论,不过与前代文人李睟光与南羲采相比,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李睟光在《芝峰类说·闺秀》中指出,李清照“才高学博”,诗词“多传于世”,不过“年老失节,其才不足称也”。继李啐光之后,南羲采在《龟磵诗话·夫妻篇·易安失节》中详细记录了李清照的文学及人品。南羲采的生平事迹不详,可《龟磵诗话》中有肃宗庙号,可见是肃宗之后的人。南羲采参照李睟光《芝峰类说》和《诗话类聚》中的李清照相关记载后,严肃地谈论起李清照的失节问题。

宋时妇人李易安工于文。再适张汝舟,未几又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云,传者无不笑之。《朱语录》: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词云:“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中略)……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余谓夫妇之义犹君臣也。故曹大家日:“女子之事夫也,纚笄而朝,则有君臣之严。”易安知君臣之分,其诗如此,而独失身于张汝舟者,何哉?渔隐云:“近时妇人唯李易安颇知佳句。《小词》云:‘昨夜雨踈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余尝读易安诗词,未尝不佳其才而惜其失节也。易安即赵清献子明成妻,号易安居士,有乐府名《漱玉集》。

正如上文所示,南羲采直接采用《诗话类聚》中的观点评价李清照的文学及其人品,而参照李啐光《芝峰类说》所载李清照失节行为的论述,明确表示了其对失节行为的见解。南羲采引用曹大家的话,把夫妇之义比作君臣之义,强调一女不事二夫的道理。南羲采认为,李清照明知君臣之义,却改嫁事二夫而失身,应当被世人嘲笑。可见,南羲采对女性改嫁的态度比李睟光或中国文人更为严厉,说明南羲采未能接受新的变化,在儒家秩序与男性文学经验的束缚中无法解脱,以比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文人还要保守的眼光来看待李清照。南羲采对女性失节的批判源于朱子学伦理观,这与当时以较为进步的眼光看待女性改嫁的实学女性观有一定的距离。

三、对王士祯等人的品评

韩国诗话集还记录了朝鲜文人与山东文人之间的文学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双方的诗文品评。这些双方互动的诗文品评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其一,朝鲜使臣以使行身份到中国与山东文人进行交流;其二,与来到朝鲜的山东文人间的交流。

李槎川秉渊尝因赴燕使臣之行,录其诗一卷,付之译官,使示海内具眼者,得其批评而还。译官之燕,寻问当今第一人,成推山东魏廷喜。魏方在燕都,以其卷示之。魏加批评,有褒有贬,称赏之语多带微意,其中李之“鸟飞元气中”一句,魏亟称之。魏之所作别录一篇,托以归示李。

如上述资料所示,李秉渊以使臣身份来到中国,从山东魏廷喜那里得到诗歌品评。李秉渊与魏廷喜的交友事实载于赵德润的《樗湖随笔》、无名氏的《诗家诸话随录》和《海东诗话》,除个别字有出入外,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李秉渊在使行途中,托付译官把自己的诗卷拿到中国,征求中国学士大夫的品评。译官在燕京寻访最出色的文人,大部分人推荐山东人魏廷喜。魏廷喜当时正好在燕京,应译官之邀,当场品评李秉渊的诗作,并写下一篇别录托译官转交给李秉渊。虽然现在无法证实魏廷喜送给李秉渊的别录之存无,但这一记载无疑是考察两人交友关系的重要资料。继李秉渊之后,使臣在燕行途中征求中国文人诗文品评的风气相当盛行。最为著名的是,柳琴带朝鲜四家诗选集《韩客巾衍集》,求得清李调元、潘庭筠之品评一事。

李秉渊是在燕行途中求得魏廷喜的诗文品评的,而崔有海则在燕行途中把其父崔澱的文集《杨浦集》交给登州的文人,并嘱托其传人中国,由此促进了与山东文人间的文学交流,这一事实在李德懋的《清脾录》中留下了记录。崔有海于崇祯己巳年,即1629年,任咨官兼问安使赴袁崇焕军营,因天气问题在登州停泊。与兵官张可度、季筏等文武官互相交流,崔有海嘱托二人把先父的文集带到中国。季筏看到崔有海带过来的先人遗稿后,在《杨浦集》评道,其诗备各体且“清新俊逸”。在登州这个特殊的地区,在中国文人的积极协助下,朝鲜文人的文集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下来。

与李秉渊、崔有海相同,金尚宪在燕行途中结交到山东出身的清初的大诗人、大学问家王士祯。王士祯乃山东济南新城人,尤善诗,其诗作诗思丰富,特别是中年以后的诗作尤为独特,成为海内诗宗。金尚宪与王士祯结交之事在李德懋的《清脾录》中有详细记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山东文人眼中的朝鲜文人形象。

贻上先室张氏,邹平人,江南镇江府推官万钟之女,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忠定公延登之孙。崇祯末,金清阴先生因万钟得谒御史,一见倾倒,序刻其《朝天录》一卷。故贻上每表章先生,尝著《论诗绝句》,历言古来诗人卅余首。而其论先生云:“澹云微雨小姑祠,菊秀兰衰八月时。记得朝鲜使臣语,果然东国解声诗。”其首两句盖先生诗,而考集中所载,“微雨”作“轻雨”,“菊秀兰衰”作“佳菊衰兰”者,独少异。夫贻上之于诗,一言足以轻重天下士,而嘉赏先生如此之多,则先生之风流文采亦可以想见于后世矣。

金尚宪在1624年完成使行任务,沿着初人中国时的燕行路线重回山东。王士祯的妻祖父张延登为金尚宪的《朝天录》一卷写序文,以此为开端双方开始了交流。张延登看过清阴的《朝天录》之后,称金尚宪为人才,认为读金尚宪之诗可以感受到国家的兴亡与盛衰。继妻祖父张延登之后,王士祯也关注并谈及以金尚宪为素材的诗作,对金尚宪的风流及文采“叹赏不已”。《清脾录》记载的金尚宪之事在当时的朝鲜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洪翰周在写《智水拈笔》时,在《王渔洋得见清阴诗》中记录王士祯与金尚宪交友情况,不过是李德懋《清脾录》中所载内容的缩写而已。

王士祯曾高度评价金尚宪的诗作,并与其建立深厚的友谊,那么朝鲜文人眼中的王士祯又是何种形象呢?这有必要关注李德懋与洪翰周这两位批评家。山东文人赵执信在《谈龙录》中提出反对王士祯诗的主张,其主要理由在于王士祯标榜神韵说,多作山水自然风景之诗而流于空寂。李德懋明确点明赵执信是山东人,而对王士祯却没有点明。其原因在于,李德懋早已把王士祯认作超越地域界限、代表整个中华的诗宗。李德懋“酷嗜”王士祯,对王士祯其人其诗有着正确的理解,以致于能够无视赵执信的主张。李德懋不仅把握住了王士祯诗歌的长短处与特点,还正确地指出了王士祯诗及诗论的核心特征。

余酷嗜贻上诗,尝以为非徒有明三百年无此正声,求诸宋元亦罕厥俦。虽上跻唐家极盛之际,必不下于储、岑、韦、孟之席,知诗者亦不以为过也。

李德懋在评价王士祯诗作时,谈及宋、元、明代的诗人,认为其中无人能超过王士祯,其水平不亚于包括孟浩然在内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德懋尽管对王士祯的诗做出高度评价,显示出自己的钦佩之情,却没有具体介绍王士祯的诗作。这很可能因为当时《带经堂全集》已传入朝鲜,大多数人都能接触到,因而无需介绍和赘述王士祯诗作。

洪翰周的《智水拈笔》也关注到了王士祯,不仅收录前面提到的《王渔洋得见清阴诗》,又另作《王士祯》一文,专门记述自己对王士祯的认识。在洪翰周前,李德懋也在《清脾录》中作专门的《王士祯》一条,介绍了王士祯的生平及文学特征、朝鲜对王士祯诗文的理解、李德懋自己对王士祯文学的理解与评价,而洪翰周从与李德懋不同的视角对王士祯进行了评价。他写道,王士祯在儿时写的《秋柳》诗广传于吴地,和其诗者达数百名之多,曾得到过钱谦益的推许,朝鲜文人第一次接触王士祯是通过英祖末年第一次传入朝鲜的《全集》与《精华录》,同时还批判了朝鲜人保守的识见。

朝鲜文人不仅在燕行途中与山东文人进行广泛的交流,还关注并品评那些定居朝鲜的山东文人的诗作,郑善甲即典型的例子。郑善甲为中国山东省琅玡人,在大清国当人质的凤林大君归国时,郑善甲为亡命朝鲜的九义士之一,后归化朝鲜,成为琅玡郑氏的始祖。《东国诗话集成》记载了有关郑善甲的资料。

郑虔子孙郑善甲自中国漂泊到吾东,老于乡楼洞以终身,自言山东人。诗日:“流落腥尘万事非,圣朝文物梦依希。江南庾信平生恨,塞北苏卿凡日归。三十年来风异响,八千里外月同辉。华音变尽貂裘弊,谁识山东老布衣?”词理凄惋,可以讽咏。

郑善甲定居朝鲜之后,虽然没有明示其交友的具体对象,但朝鲜人普遍同情归化朝鲜的山东文人郑善甲的处境。引用的郑诗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与远离祖国的失落感,还有把自己的处境比作江南的庾信等等。正因为朝鲜的批评家对郑善甲的处境产生共鸣,在情感上合而为一,才会用“凄婉”评价他的作品。

许筠在写《鹤山樵谈》时,谈到明时山东参议叫黎民表。许筠记载,黎民表的《寄张侍郎佳胤肖甫》传到朝鲜之后,收于《松溪漫录》罗壮元万化之诗,其中“字多舛误”,因“松溪只闻传者之言,故未免纰缪”。根据现存文献,很难找出黎民表与朝鲜文人间的交流记录,而黎民表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人朝鲜,很可能是通过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流。

《鹤山樵谈》中,许筠还对明代文人与朝鲜文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明人中以诗著称的大家有何景明、李梦阳、李于麟、王元美等,山东文人黎民表水平虽不如这些人,却与吴国伦、徐中行比肩,朝鲜的金季昷、金悦卿、朴仲说、李择之等人的诗作虽不如何景明、李梦阳,却远胜黎民表。

李梦阳和何景明是深受朝鲜人喜爱的前七子之代表,兴起以模拟与剽窃为主的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黎民表与梁有誉有着较为深厚的交情,梁有誉和李攀龙等人一同结成后七子。梁有誉加入后七子之后不久,因思母情切,以病为由归乡,与山东文人黎民表等人一同结成诗社,后世称他们为“南园后五先生”。许筠认为金守温等朝鲜文人虽不及李梦阳等前七子,却能作出比黎民表更出色的作品。可见,比起当时的后七子,许筠更看好前七子。

四、结语

篇5:浅析朝鲜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

一、白衣民族

朝鲜族被称为“白衣民族”,的这种服饰现象被有的学者认为是“太阳崇拜说”,这不无道理。但我觉得不应该解释的这么简单,其中一定还有更深的文化渊源,因为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及其复杂而又生动的过程。朝鲜族自古就与中原的汉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本文将以“文化交流与传承说”和“东方神话说”来做解释。

1、文化交流与传承

中国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将商的重臣箕子分封到朝鲜。箕子为人谦和,将中原的先进的文化以及农耕丝织技术都教给了当地的百姓,受到那里百姓的爱戴与拥护,而被推举为国君,史称”箕子朝鲜”。诸多中国古代文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他的著作中也也论述到了箕子朝鲜,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

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化发展的开始,箕子教民以礼义道德,具体化到田耕蚕丝织作诸项内容,那么他所代表的服饰文化自然要全方位地覆盖下去,传播开来。而且商周之际的人们特别是统治者都将服色看得分外重要,从《周易》中黄帝尧舜垂衣而天下治的观念来看,服饰便成为政教的核心与表现,加之商代的周王朝在服色上尚赤而贬白,白服色所积淀的文化传统就有被废弃和灭绝的危险,这就更增添了箕氏集团对白服色呵护与尊崇,所以朝鲜族喜爱白色服饰的民俗也应该与商代尚白之遗风有密切的联系,也因为箕子给朝鲜带来了发展、丰收与先进的文化,他们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来代表圣洁与喜庆。

2、东方神话

箕子从中原带来的文化也一定包括神话。人类历史大约以百万年计,而能够记录的不过只有数千年,回溯更为久远的原始生活进程,遗留下来的也只有一代又一代相传的神话,而人类文化的进程也能够证明这些早期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所构成的人类心理结构与行为。

在东方神话里太阳每天早晨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和太阳升起的地方都归句春申芒管《。山海经》和许多古籍里记载,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春神,是主宰万物生命短长之神。身材为鸟,面容是人,穿白色衣服,骑两龙驰骋在天地之间。在《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东方之极,自竭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傅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也就是说朝鲜也在句芒的管辖范围之内。句芒一身素白衣装代表“天”来行使生命长短和农业生产的职权,那么朝鲜族穿着和春神一样的白色服饰在这里就有着神圣、祥瑞、丰收、人丁兴旺等文化内涵。因此朝鲜族的白服就应该是东方春神句芒的现实投影。

箕子带到朝鲜的文明,东方神话的起源使白服色以其喜庆之色与祥瑞之色向整个朝鲜半岛推衍开去,久而久之便形成为不思量自难忘的习俗与传统

二、彩色服饰

在服饰中色彩像音符一样,是重要的艺术语言,尤其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它所表现的可以说是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宇宙观。服饰色彩的选择是该民族出自生命本能的色彩创作,而这些色彩是生命和希望的颜色,表达的是他们不畏寒冬,不畏灾害的顽强乐观的精神,美丽的颜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否定的是枯竭之色带给他们的苦难与艰辛,向往着一些丰收与美好。

1、自然色彩的反映

绿襦红裳、黄襦红裳以及七彩虹缎,是朝鲜族最典型的用色方式,最能体现他们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在朝鲜族原始的色彩经验中,对于色彩的认识与选择,可以说完全是取决于他们视线范围内大自然的基本色彩,也是农耕文化进行时带给他们精神喜悦的色彩。绿色是所有植物最基本的颜色,代表生命;红色是花开的颜色,代表美好;黄色是谷物丰收的颜色,代表健康;七彩虹缎是孩子们的颜色,基本包含了大自然中所有颜色,因此代表活泼,健康与美好。

用这些生机之色,激励族民顽强的抵御自然灾害,勇敢的接收大自然的挑战,不卑不亢。用这些春机之色,希望一切苦难与艰辛都可以很快过去。就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个多么积极乐观的精神本质啊!

2、五行用色

朝鲜族服饰在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中借鉴了阴阳五行学说,呈现了木、火、土、金、水的传统色彩观。东方人认为宇宙万物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阳二气的对立与消长是世界的基本规律,而五行是阴阳内容的存在方式,因此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互相资生、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让宇宙万物得以整体统一、循环平衡、和谐圆满。阴阳五行学说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有极大的作用,因为阴阳五行解释了人由内而外所必须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力量,也就是这种辩证统一的力量能够使生命不断运行发展和维护自身的平衡。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是有必然联系的,有其各自的颜色来代表,水(蓝)代表可生万物,人不可须臾而离;木(绿)代表发达,蓬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火(红)代表万物生长亦靠阳光;金(白)代表人类不能少的物质条件;土(黄)代表人类生活的坚实基础。朝鲜族人民用这五行的颜色做自己民族服装的基本色调,寓意生活和谐美满,身体健康强壮,崇尚自然。这样的色彩观表现了朝鲜民族的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宇宙观。

三、结语

朝鲜族服饰色彩文化承载了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丰富情感,传播了最质朴的民族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朝鲜族服饰色彩的开发,继承与发展,强化了当代艺术创作色彩视觉的表现力,若可以好好利用,一定会在当代艺术中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摘要:色彩是有声音的,它所编制的音乐可以唤起灵魂里的各种感情,在艺术领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令人类的服饰有生命,有灵气,并散发人类思想的光芒,传承人类精神的文明。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

[1]秦丽丽《浅析朝鲜族民俗服饰的传统美》《剑南文学》2013(2)

[2]张志春《朝鲜白服色的文化渊源考》《饰》2000-11-30

篇6:朝鲜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盘索里”因受历史、地域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朝鲜族的“南道盘索里”、韩国“盘索里”、中国延边朝鲜族的“盘索里”等几种。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延边朝鲜族地区所流传的“盘索里”传统音乐文化。“盘索里”一词的發音来源于该民族的语言,“盘”在朝鲜语中解释为众多人的意思。“索里”朝鲜语中指声音或是歌声,也可指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雷声、哭声、笑声等。它是用音乐说唱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的一种曲艺形式。曾有一位朝鲜族长者这样说:如果想了解朝鲜族音乐的话,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会该民族的语言,二是一定要会唱且要懂盘索里。由此可见,盘索里在该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台上唱 台下和

从表演形式来看,传统“盘索里”表演共有三部分,即说唱者、鼓手和观众,三者在表演中都会积极参与并互相配合,备自發挥着不同作用,共同营造表演氛围。表演时,表演者即说唱者站在众人面前,身穿朝鲜民族传统服装(会根据节目内容、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传统服饰的搭配),头戴传统乌纱帽,右手持折扇,表情凝重,双脚稳站台上,鼓手则将鼓置于身前,右手握鼓槌,左手扶于鼓的上部。准备就绪后,表演者往往会以“短歌”做开场,随后便是一小段说白,紧接着表演开始。整个表演持续时间大约几个小时,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配合着席地而坐的鼓手的击鼓节拍来说唱故事,以唱为主,夹叙夹议,表情也极其丰富,声音时强时弱,声调时高时低,声音时而沙哑时而粗狂,眼睛随着折扇所指的位置而不停地移动。在舞台上,表演者以丁字形步伐小范围移动,所有的肢体语言跟故事内容情节以及说唱腔调的抑扬顿挫都配合的和谐完美、流畅,使用的语言也非常幽默、滑稽,动作夸张而且非常逼真,与鼓手配合的更是自然、默契、自如。鼓手在“盘索里”的表演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击鼓之外,还会和演唱者共同营造气氛,击鼓的力度也会时轻时重,时快时慢。

观众在整个表演中也并非是一直静坐而观之,“参与”主要方式是通过与演员的情感交流与台上表演者角色互动来实现,伴随着剧情和节奏的变化,观众会高声喝彩或是發出一些激励演员的声音,与台上表演者一同感叹院惜、一同悲伤、一同兴奋呼喊,拍掌给歌舞者助威,表演达到高潮时,观众会登台与其共舞,一起迎合着击鼓者的节拍耸肩跳舞助兴。

“长短”变化造就音乐风格

“盘索里”作为朝鲜族民间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从使用的乐器来看,传统的“盘索里”音乐主要使用的是“圆鼓”,传入我国延边地区后發展成为以杖鼓为主要演奏乐器。从音乐旋律上看,它是通过“长短”的不断变化来进行故事發展变化以及人物的性格、情绪变化,尽可能地将故事情节表述的清楚明白、惟妙惟肖。这里所说的“长短”是指“朝鲜族传统音乐在节拍规律、节奏型以及单位拍子的组织形态”。其功能主要是用来调节唱,演唱者在整个表演中自始至终要把握好第一个长短的节奏规律,接下来的表演便是各个长短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它长短的节奏,一般是由鼓手来控制操作,表演者伴随着鼓手击鼓的节奏来调节表演速度,变化情绪、舞台步伐、甚至手中所持扇子的张合力度等,整个过程都是以长短模式来调节控制;在音质上主要以沙哑而不失清脆的“底色音”为基本音质,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發音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發音体系,如:铁声、阳音、糙声、爆破声、鼻声等,它的音乐魅力也正是来源于盘索里丰富的發音技巧的把握及运用。

古老“盘索里”的新發展

盘索里的發展史漫长悠久且曲折,经历了初期的鼎盛繁荣和后期的衰落以及再次复兴,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互相影响与相互借鉴。在汲取多方营养,在备时期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现代独特的盘索里演绎方式和风格。从传承模式上来看,它遵循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规律和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盘索里,是在民间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承手段,相同的语言、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历史背景,致使这种传授不仅维系了该民族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其中渗透着朝鲜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性格。

经过了历史长河洗礼及时代文明撞击的传统盘索里音乐,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充分地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盘索里将文学、艺术和表演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对我们今天研究现代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盘索里音乐比较成熟的作品有:《春香歌》、《沈清歌》、《兴夫歌(瓢打令谣)》、《横负歌》、《兔龟歌(水宫歌)》、《赤壁歌(华容道)》;其实,在此之前原有十二集锦,到朝鲜王朝后期,申在孝将原来的十二集锦删改为六集锦,变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盘索里表演。原十二集锦是:《春香歌》、《沈清歌》、《兴夫歌(瓢打令谣)》、《兔龟歌(水宫歌)》、《赤壁歌(华容道)》、《雉打令谣》、《横负歌》、《日者打令谣》、《裴裨将打令谣》、《江陵梅花打令谣》、《淑英娘子传》、《雍固执打令谣》。

所有的作品内容不尽相同,虽然情节看似复杂,人物众多,但却都被盘索里艺人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得观众喜爱以至流传至今,它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反映民众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發展在不断地改变,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瑰宝。

上一篇:与科室负责人廉政谈话下一篇:初二物理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