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着较大的应用范围,前者将丰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智慧给蕴含了过来,而后者则是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着较高效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比了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然后探讨了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如何对现代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健全和完善。

第一篇: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分层次管理模式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意义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管理中行分层次管理模式的价值。方法:数据采集本院任职的120名护士,“双盲法”分参照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n=60)、试验组(分层次管理模式,n=60),两组疗效比较。结果: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分层次管理模式能提高医院护士的护理质量、工作满意度,值得推崇。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模式;常规护理管理;临床护理

研究发现[1],临床护理管理是医疗机构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实行专业、有效管理可为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服务,促进护士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责任意识,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证各护理工作顺利进行。黄清延[2]证实,分层次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管理模式,其对管理层次、发展前景重点强调区分,合理设计不同模式、适度调整护理所需,充分利用医院资源、提供综合服务,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鉴于此,本文分析临床护理管理中行对症管理的效果,汇总: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回顾研究,样本取自本医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任职的120名护士资料,均为女性护士,签字确认“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审批,试验组(60名):年龄21-45岁,均值(32.28±5.36)岁;工龄3-20年,均值(11.45±2.38)年;参照组(60名):年龄20-43岁,均值(32.37±5.41)岁;工龄4-22年,均值(11.68±2.41)年。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根据科室差异、讲解护理时注意事项,平时根据医院工作安排、实行对症护理措施。

试验组(分层次管理模式):①分层方式:结合医院情况、护士业务能力、职称及文化程度情况,具体分为4层护士,各层级做好自身职责、对上下级负责,具体有:(1)护士长 其是护理管理中的主题,要求学历≥大专,工龄≥10年,要求具备协调、文化素质及指挥等能力,能获得其他护士理解、认可,护患间关系能合理处理、提供综合服务,且护士长对各护理工作综合指挥,合理协调护理中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护理中的潜在问题、纰漏及差错,有异常及时纠正、避免发生医疗事故;(2)高级责任护士 要求学历≥大专,工龄≥10年,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专业处理突发事件,负责患者护理分管,明确各班次内容、落实情况,监督各护理工作;(3)初级护士 要求学历≥中专,负责本职工作、履行上级安排任务,承担基础护理、临床治疗等工作开展;(4)基础护士 护士由学历低、工龄短及缺乏经验的人员组成,平时为患者提供基础、生活护理。②专业培训: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对症培训方案,完成分层后组织开展培训,借助讲授法、演示法等形式,培训临床护理方式,以不同层次需求为基点,对培训内容作调整,保证培训针对性,结束培训、考核成功后上岗。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参考“护理质量评估管理条例”,评定服务态度、健康宣讲、病区管理及工作能力,各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所管辖区收集相关数据,回收率100%,总分100,满意≥90分,良好75-89分,差≤74分[3],满意率= 。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excel表整理,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表示,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結果

2.1 护理质量

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见表1。

2.2 满意度

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满意率更高,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4],常规护理管理的内容有讲解护理注意事项、按医院要求安排工作等,效果欠佳、未能满足临床所需,应用受限。研究报道,分层次管理模式能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其以护士工龄、学业水平为根据,将不同层级护士区分为4个层次,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责任感,提高护士专业素养、各层护士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各层次护士的任务及职责,配合展开对症培训,保证其全身心投入实际护理工作,重视自身能力、主动加强学习,激发护士创造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效果较理想。

本研究示:①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表示对症护理能增强护理效果、提供全面护理服务;②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满意率更高,P<0.05,表示本文与严琴[5]文献相似,因此对症护理能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具可靠性。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次管理模式能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对工作满意度,全身心服务于患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丽,杨丽.分层次护理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20,33(z1):30-32.

[2]黄清延.分层次管理模式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0):126-128.

[3]赵海英,常国良,魏桂芳.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3):2293-2295.

[4]赵冬梅,朱燕妮,董兰菊等.分层次管理模式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9):159.

[5]严琴,裴艳艳,王春艳.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次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47-48.

作者:邱金梅 张巍 耿昊 李玉玲

第二篇: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着较大的应用范围,前者将丰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智慧给蕴含了过来,而后者则是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着较高效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比了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然后探讨了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如何对现代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传统管理;信息管理;比较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企业、政府等部门对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竞争日趋激烈,那么就需要对管理模式深入研究,对比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互相融合,发挥优势,提升管理效率。

1 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对比

在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现代信息管理模式,通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应用,管理效率得到了提升,对于管理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动作用。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现代信息管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现代信息管理中,保留和发扬了传统管理的精华,但是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改造;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有效融合两种文化。

1.1 传统管理的文化特征较为浓厚

传统管理的历史文化特征较为明显,其中传统儒家文化对其有着深远影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忠诚信义等文化符号的影响;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管理中依然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我国企业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这样对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就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借鉴传统管理文化,借助于儒家传统文化,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可以得到显著强化。

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则是将新的信息技术给融入进来,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促使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并且革新了管理理念,给人的主体地位以充分重视,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将人的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促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现代信息管理体现了时代精神,促使人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其次是将现代技术应用过来,促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可以得到强化。另外,全方位管理也是现代管理的重点,综合实力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竞争内容,竞争力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需要控制产品质量,还需要通过管理,来扩大效益。

1.2 在两种管理模式中企业领导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对领导的作用和地位充分重视,也就是说,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会直接收到企业领导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的影响,这种特征在家族式企业中更加明显,家族制经营特征较为浓厚。在企业管理中,人情味非常关键,这样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并且无法控制。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的今天,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企业组织机构,在这样庞大的机构中,应用传统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来了诸多的问题,那么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断融合和创新,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就产生了。这样可以有效的明确产权,对利益分配科学确定,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处理日常事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外,在对待管理对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传统管理往往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现代管理则是充分的尊重人,滿足人们的需求,充分重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各项权利,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行。

2 强化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分析

2.1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对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信息化,在实现现代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创新企业管理,优化系统,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构建,这样企业管理水平方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要想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给更加深入的推行下去,就需要科学分析企业需求,深化改革;简单来讲,就需要对企业推行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和必备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组和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并且革新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对于企业领导人员来讲,通过培训教育,将新经济思想、新理论给树立下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管理意识,并且有机结合实际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2.2 将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革方向给科学确定下去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需要对改革方向科学确定,以便促使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得到完善和提升,具体来讲,就是结合生产情况,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管理效率得到提升的基础上,企业能够更加良好的运营,经济效益也可以实现最大化。要想实现信息化,就需要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先进的理念和企业管理工作。只有充分融合信息管理技术和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方可以得到提高。对于国有企业来讲,更是需要重视,如今国有企业已经初步实施了信息化改革,取得了不错效果。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管理理念不断革新和成熟,国有企业就不能够沉迷现状,对信息管理理念大力革新,借助于信息化管理,来有效管理企业的日常情况,并且还需要将现代信息化管理体现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如企业决策、发展战略等等。

2.3 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配套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大力建设配套体系,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给应用过来,对运作机制进行科学构建,保证能够顺利开展具体的工程项目。不能够孤立开展某一项工作,在企业信息化实施中,信息化只是一种方法,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且有效整合各个部门。因此,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大力改革和调整各个部门的系统。通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促使这些部门的信息共享得到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就需要对信息化改革规划方案科学制定,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总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够独立开展管理信息化,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以及其他的经济组织,要想获得更好的运作和发展,就需要对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重视。特别是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那么就需要优化管理模式,来促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企业都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较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2(10):123-125.

[2]吴朝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与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9):44-46.

[3]刘峥.现代影院与传统影院经营管理发展模式上的比较分析[J].商情,2013,2(19):33-35.

[4]曲琳.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9):66-68.

[5]何跃美.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J].企业经济,2005,2(20):199-201.

[6]蒋明霞.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3,2(18):233-235.

作者:占智胜

第三篇:基于工位管理的运营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王利(1984-),男,汉族,山东省诸城市人,工程师,在职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从公司运营管理要素和平台分析出发,运用工位管理和信息化融合的手段,总结了一套适合公司运营流程优化方案。

关键词:运营管理;工位管理;运营管理平台

1.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全球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新的科技创新浪潮正在形成,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艰巨的挑战。在此局面下,要想突破重围、赢得利益、实现战略目标,需要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坚实的管理基础为后盾。

本方案中体现了两大核心要点,一是要素的工位管理。理论上而言,“内部市场”的经营体制是能最大程度激发作业积极性的运营管理模式,这是运营管理的优化方向。二是集成的信息化系统。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极速发展,大容量数据的收集、存储、运算分析等专业信息处理能力得到跨越式的提升,由此大幅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2.运营要素工位化及实现平台

运营管理是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过程的管理,包括对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其核心是实现价值增值。运营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统筹和整合各种营运资源,不断优化业态组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保持公司的运营活力,提升项目整体价值。

2.1运营管理要素

运营管理要素分为投入要素、中间要素和产出要素。公司运营是销售订单、设计工艺、生产管理、售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职能协同作业的过程,量化的运营要素反映了整个协同作业过程的效率和效果。运营管理则是对量化的运营要素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以促进整个运营体系的持续改善。

2.1.1投入要素是指一个生产运营流程为了生产产品或服务所需的人力、物料、设备、能源等资源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2.1.2中间要素是投入要素的货币化体现,是对运营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做进一步明确。运营管理的统计分析过程是整个系统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过程,为便于投入产出过程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工作,需要将投入要素按照投入的作业程序,转化成具体的成本费用,即中间要素,其明确了投入要素在不同环节的形式、数量和价值。

2.1.3产出要素是以中间要素为表现形式的投入要素经过整个运营系统环节的相互作用,最终输出的成果,产出要素通常是以产量、收益等形式予以体现。其中,体现公司整体产出的要素有总产量、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经济增加值;体现项目产出的要素有项目产量、项目边际收入、项目毛利润、项目边际贡献、调整后的项目利润等,公司运营管理主要分析以项目为载体的投入产出水平。

2.2运营管理要素的工位化

对量化的运营要素进行以工位为最小单元的分解,并基于每一个工位进行运营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形成一整套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工位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小作业单元和成本管理的最小核算单元,作为最基础的作业中心和成本中心归集成本费用,按照费用属性,工位级成本费用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计入某个工位的生产成本;二是归集与某个工位作业直接相关的制造费用。前者是指可通过准确的统计与计量,直接计入该工位的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后者是指需通过分摊分配方式计入工位,并与该工位的作业活动有直接关联的动能成本及相关成本费用。

2.3运营管理平台

运营管理平台是运营管理要素在整个投入产出转化过程中以最小工位进行测算、收集、监控与分析的反映载体。通过运营管理平台相互功能支持,一是实现投入产出所有数据的全过程可追溯;二是提高投入产出分析评价效率;三是实现目视化的指标预警展示,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营问题。公司承载运营要素的管理平台主要涵盖以下七个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四个数据库、制造执行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产品运维管理系统、供应商协同平台、质量管理系统。

3.公司运营管理模式

3.1运营管理程序流程

公司的运营管理是以投入产出要素的分析与管理过程为对象,通过策划以工位为最小单元、以订单项目为载体的运营评价体系。在公司运营管理程序中,投入要素在运营管理平台中以中间要素形式体现,通过要素与运营平台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投入要素配置管理、制造资源的网格化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管理的三大基础活动。公司运营平台相互支持,依靠信息化手段,使得大量过程数据的积累、以及实时报表统计变得可行,不仅实现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并使“一日结算”成为可能。同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总结,实现运营管理的持续改进。

3.1.1 承载要素流动的三大主线平台

(1)通过BPM预算计划指导要素配置

(2)ERP是运营管理要素记录、存储、加工与分析的核心系统

(3)通过MRO补充公司运营平台的厂外部分,实现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

3.1.2促进要素精细化管理的四大辅线平台

(1)MES与ERP的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的交互

(2)供应商协同平台与ERP的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的交互

(3)各系统与QMS质量管理的交互

(4)BW四个数据库的目视化展示

3.2要素配置的信息化管理

公司的要素配置管理是从BPM的预算编制为出发点,形成以时间与项目(动因)两个维度进行细化的预算编报表为依据,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预算计划。公司实施全面预算与项目预算两级预算管理体制。并综合运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全面预算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依据财务管理关系,层层组织各级预算的编报工作。

并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BPM、BW、ERP系统的有机交互,实现中间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全过程可追溯,切实做到预算从编制、执行、分析调整的PDCA循环改进,指导投入资源遵循组织目标进行优化配置。

3.3制造资源的网格化管理

广义的制造资源是指完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生产活动的软硬件元素,包括了设计、制造、维护等相关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元素。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加工一个零部件所需要的物质元素,是面向制造系统底层的制造资源,它主要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人工、动能、工具等。网格化管理就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归属性等原则,将一定地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个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信息化、实时化的管理模式。

公司施行的制造资源的网格化管理是基于公司信息化运营管理平台,以工位为最小核算单元,对制造资源进行精细化、规范化、准确性的管理,实现工位级成本核算,是反映更加真实合理的项目效益水平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实现“内部市场”经营体制的基础工作。

3.4项目投入产出水平分析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是根据管理需要,以财务核算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后再进行分析评价的统计方法。由于统计口径与核算口径不尽相同,对于项目的效益分析结果也有不同。

3.4.1项目投入产出要素的分类构成

以制造资源网格化管理中最小核算单元的成本为基础,按照成本费用与项目的关联程度进行划分。综合按ERP中WBS元素归集与按制造过程关键组成归集的横纵两个方向确定项目的成本构成层次,并分为以下三级:工位级、分厂级、项目级。

3.4.2项目投入产出水平的分析过程

根据管理分析的需要,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在公司信息化系统中设定法则与公式,得出各项目投入产出的计算明细表,用以分析项目投入产出水平。在分析项目投入产出时,

需要进一步合理地指出中间要素在项目之间的归集与分摊分配法则;再根据统计口径进行调整,按照与项目关系紧密程度将项目要素构成分层次体现,以该投入产出计算表显示项目的盈利过程。具体过程是以核算数据为基础,按照统计要求进行调整,形成统计口径的项目投入产出计算明细表。

3.4.3项目投入产出水平的评价方法

通过增减项目直接、间接的相关成本费用构成,形成相应的工位级中间要素明细和项目投入产出分析表。根据计算情况,对投入产出要素进行盈利性指标比率的分析,客观反映项目总体的投入产出水平。并能通过计算该项目的损益平衡点,为市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以对标数据、历史数据、同行业数据以及预算数据为指标值的标杆。对标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进行的。计算出的指标必须与一定的标准值进行对比,才能判断经营状况的好坏。通常所用的对标值是指集团公司、行业标准数值。

定期开展公司内部、国内同行业企业、国际可比企业对标工作,建立月度、季度及年度对标管理制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地做好对标分析。通过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模型,对公司竞争力、经营运行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和分析,找出影响竞争力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探索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公司管理需要,将项目分析评价体系具体分为一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增减需要体现在评价体系中的成本费用模块,体现不同口径、不同考评需要的情况下的评价结果。

将某个评价对象与标准值、同类项目之间进行横向、纵向的比率分析、趋势分析、以及因素分析,分析公司整体及部分与行业标准或预算目标之间相较的优势与差距,并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量本利分析,计算项目的盈亏平衡点,反映项目成本构成效率,完善项目决策依据。

同时,建立以财务指标分析为主,业务专项分析为辅的投入产出全面分析体系。通过专项分析、专题报告的形式加强项目存货占用情况分析、项目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深入剖析财务指标反映出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并制定预防措施。

3.4.4产能利用水平分析

为了增强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跻身国际化竞争行列,打造“轻资产”运作模式,公司运营管理的目标不仅局限于一定产能条件下投入产出水平的优化过程,还引入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概念对产能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是通过计算公司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预算金额、核定标准金额之间的差异,分析公司核定产能、计划产能与实际产能之间的关系。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可分解为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又称为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不同,不因业务量而变,故差异分析有别于变动费用。在考核时不考虑业务量的变动,以原来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实际数超过预算数即视为耗费过多。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它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4.结语

通过对公司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实现了公司精益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为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措施。(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映晟.精益管理理念在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研发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9):5-8

[2]陈建伟.信息系统在香港地铁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9):1-5

[3]王茂祥.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衔接及战略执行力提升路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5,(1):49-51

[4]徐祥和 浅谈企业推行精益生产之“缩短生产周期”[J].电子制作,2014,(12):245-247

作者:王利

上一篇:行政法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