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模式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测量模式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测量平差是高校测绘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课程的内容含量和理论强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意见,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质量的几点有效措施。

第一篇:测量模式论文范文

非测绘类测量教学中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对非测绘类测量教学进行了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非测绘类测量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及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非测绘类测量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测量学是一些非测绘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治河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给排水、港航等专业)的的一门技术基础课[1]。因此,非测绘类测量教学既要考虑以上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又要体现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对测量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以全站仪、数字水准仪、数字测图技术以及3S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测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而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也融入到整个测量教学中,出现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新理论、新技术共存的状况。在“新”与“旧”共存的知识体系中,要实现测量知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模式。

1 教学内容的创新

1.1 以服务水利和土木专业为宗旨,建立面向非测绘类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

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学课程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使得非测绘类测量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受到课时的限制,不能象测绘类专业一样深入讲解,但又要求面面俱到,难点较大,另外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要熟悉测图软件,而且要测绘一幅地形图。因此,在有限的学时里要讲授测量学的全部内容是很困难的,如何面向不同专业有所取舍是问题的关键。

例如,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未来在施工单位就业较多的特点,对此专业不仅仅要讲述施工放样的理论,实习期间还在实地进行施工放样实验。针对水文水资源专业未来工作中水准测量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的特点,除做四等水准测量外,还认真讲述三等水准测量原理,并进行三等水准测量实验。而渠道灌溉研究是农田水利重要内容,因此,针对此专业详细讲述渠道测量内容并进行渠道测量实验。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未来接触渠道较少,但是从事与管道相关的工作较多,因此,详细讲述管道工程测量,舍弃渠道测量内容。

由于测绘学科内容宽泛,新技术、新仪器发展日新月异,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讲完所有测绘学科内容。因此,需要本着测绘为工程服务的宗旨,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发展的特点,建立面向非测绘类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

1.2 以掌握基本原理为目的,新旧理论和技术互补性讲述的创新授课内容

由于先进的自动化仪器如全站仪把许多需要人工计算的内容集成起来了,用起来更加方便、智能,但是传统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观测方法等更是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如,竖盘指标差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光学经纬仪讲述比全站仪更加直观易懂,因为竖盘指标差用全站仪讲述时只能结合全站仪液晶屏上显示的文字说明如何校正指标差,很难讲透原理。但是用光学经纬仪来讲指标差时,就直接说明指标差是由于竖盘指标水准管轴与指标不垂直而产生的,其中竖盘指标水准管轴和指标(光轴中心)看得见摸得着,因此,用光学经纬仪更加直观易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讲授全站仪的内容,而是在以光学经纬仪讲述测角原理后来补充全站仪的操作方法。具體做实验时,第一次角度实验(测回法)可使用光学经纬仪,而全圆测回法、三角高程测量等角度相关实验则采用全站仪。经过本人调查和学生反馈情况可以看出,通过这种方式比全部使用全站仪讲述原理及使用方法更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因此,使用传统仪器授课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先进仪器的使用方法。

1.3 以测绘技术在水利、土木等工程中实际应用为导向,增加新的测绘技术的讲解

新仪器的发展使得测量方法不断更新,测量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代测量仪器正向着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大有淘汰传统光学测量仪器的趋势,尤其是以“3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将全站仪和“GPS”集成一体的“超站仪”实现了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和施工放样的一体化和无缝衔接作业。三维激光影像扫描仪可以快速、精确和可靠地获得被识别物体三维空间数据,在桥梁变形、大坝监测、土石滑坡监控和开挖容量测量等方面非常有用。在大型水利工程中,“3S”技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它贯穿从勘测、设计、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竣工验收到运行监控管理的一切阶段。因此为顺应时代要求,我们要增加新仪器理论和内容,把全站仪和GPS的原理及使用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并且要贯穿于测量学教学的整个内容[2]。学生通过新仪器的认识与测量理论知识的结合,认识到例如,GPS全球定位仪在测量领域中用途非常广泛,增强了学生对测量实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技术工作适应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课程进一步优化实验实习教学内容。由于实际水利土木工程已经淘汰了传统的白纸成图方法,因此,本课程近几年实习手段均采用数字化地形测图方法。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实施一届时,由于教学计划将Autocad课程安排在测量学课程的后续学期,导致地形测图数字化的环节不能实施,从2010年开始,我院将CAD课程安排在与测量学同一学期。这样为数字化测图打下基础。通过一届学生数字化测图的实践,发现目前学生大多数均自备电脑。因此,后来几届实习均摈弃了过去每天必须到计算机室录入数据的方法,因为计算室开放时间有限,并且学生在机房录入数据的效率不高。因此,后来本课程通过增加教师辅导学生上机的学时,让学生自己绘制数字化地形图,并且每天通过网络发至教师,由教师监督并检查成图进度。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启发式和交互式教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课堂讲授时,尽量采用多启发、多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寻求答案。如在讲经纬仪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时,不应一开始就讲如何检验并校正,应该首先提问为什么要进行这一项的检验和校正,如果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望远镜上下俯仰扫出的是一个什么面?同时,引导学生找出此项检验校正的目的,并深入思考产生视准误差的原因。然后再和学生进行热烈讨论的基础上展开理论讲解,使枯燥的理论讲解与实际生活相贴近,变的生动、具体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既复习巩固了前面已学的知识,也使学生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对比能力。

交互式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目前学习进展,同时吸收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本人要求学生每次的测量实验不仅仅是观测获取数据,还应当场计算完毕并且成果合格未超限,才能离开现场。因此,应坚持全程指导学生实验和实习,并当场批改实验报告,这样可及时解答学生实验所出现的问题。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也可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2 采用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从而简洁明了地将原理展现

测量学内容种类较多,不仅有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作业方法、基本计算等,还有一些抽象的原理和误差理论等,对于抽象性理论的讲述应该能够做到语言流畅,并生动形象的展现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例如,对于高斯投影的原理部分学生反映内容过于抽象、不好理解、难度较大。因此,这部分内容如果照本宣科地去讲授,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为此,我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地球比喻成一个橙子,而一个完整的橙子皮就是地球表面。如果把整个橙子皮(地球表面)压平在桌面上,橙子皮必然会产生皱褶、破裂,因此,产生了变形。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把地球表面地物投影至平面上时就会发生三种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和长度变形。而由于地形图需要与地面相似,因此,角度不变的投影方式最合适,这样引出高斯投影的方式。对于高斯投影的方式可以这样比喻:想象一个大纸筒包住地球,如果在地球球心有一个灯泡,且地球内部透明,则地球表面的地物地貌均可投影至纸筒上,然后把纸筒打开即成为一个平面图形,而高斯投影只是利用数学公式代替灯泡投影将球面上的点位关系反映至平面上。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应想方设法运用具体事例进行合理比喻使复杂的问题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3 教学手段的创新

3.1 采用“实物+多媒体+板书”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手段

虽然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PPT放映速度过快,导致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没有留下深刻影响。因此可结合板书,把重要的名词、原理性东西,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绘制图形,这样授课更易被学生接受。重点内容可以长时间留在黑板上给学生以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测量学教学中涉及仪器较多,对从未接触过仪器、不了解仪器构造、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仅仅通过多媒体课件授课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实物、课件、录像等手段,将仪器结构通过声音、视频和实物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便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光学对中法对中整平全站仪时,教师可将全站仪和三脚架直接拿到教室,用实物直观地告诉学生仪器的组成部件和用途,并通过亲自演示粗对中-精对中-粗整平-精整平的操作方式,并让学生亲自观察整平后圆水准器和水准管气泡的位置以及光学对中器中的对中情况,再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解,可使学生迅速掌握仪器的构造和基本操作方法,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采用室内课堂和室外课堂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手段

因为测量学涉及的仪器介绍内容很多,如果单纯在教室上课,即使有多媒体和图片作为辅助手段,但是学生听完之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室内室外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学生第一次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测回法测角时,除了课堂上讲述之外,还应在实验场地分批向学生完整演示测回法测量的过程,如对中整平的操作,应该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看每一个操作步骤,在配度盘时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全站仪液晶屏上显示的文字。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完成实验任务,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从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论述非测绘类测量教学体系,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及能力培养体系。其中,一部分创新性教改成果在我校水利和土木工程专业已运行两年,效果显著。但在测量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虽然本课程实践性特别强,但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依然不能充分满足本课程教学的需要;学生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还有一定差距。这些是未来测量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江.非测绘专业测量学的教学[J].煤炭技术,2005,24(1):79-80.

[2] 张晓春,邓念武.水利工程測量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高教理论研究,2007,3:58-60.

[3] 彭建勋,陈哲.启发式教学法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09,7:184.

作者:张晓春 徐晖

第二篇:《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 测量平差是高校测绘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课程的内容含量和理论强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意见,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质量的几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测量平差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引言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整个测绘学科与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石[1],是处理测绘数据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课程。一般院校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其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最小二乘原理的基本思想,学会用合适的平差方法调整测量数据之间的矛盾,求得所需观测量的最佳值,并进行精度评定。

与其他专业课程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测量平差是数学理论与测量实践的完美结合。它既包含严谨的数学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着重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的测量误差问题。而该门课程概念抽象、符号繁多、公式复杂,不易掌握,一直以来,“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如何更好、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从教教师和历届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以本科“测量平差”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近几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反馈意见,主要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几个教学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借此平台与各位从教人员交流。

精选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目前,测量平差的教材主要有测绘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这两本教材理论严谨而精准,内容准确而全面,既包含了经典平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介绍了现代平差的一些基础知识,实用性强,可作为普通高校测绘类专业平差课的比较不错选择。我校测地专业采用测绘出版社出版的平差教材。

测量平差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既有数学的抽象性、科学性特点,又有应用的广泛性、技术性特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是令很多相关人士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和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专业测量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没必要进行基本原理的学习,只要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否则无以谈创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加强实践锻炼,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

其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增加了学习难度。测量平差属于一门应用数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数学知识多,不仅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大量运用矩阵推导,令学生望而生畏;再者,课程囊括的概念多,内容多,方法多,不仅涉及测量学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一些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习任务的简化,教师应该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体系,扫除学生“不学、难学”的心理障碍。首先,由于课程涉及学科广泛,有些数学知识没接触过,比如多元函数条件极值、矩阵的求导、矩阵的迹等等。为此,开课前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获取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地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盲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上好第一堂课。绪论里就告诉学生:测量平差其实就是“一个准则,两项任务”,即最小二乘原理和参数估计、精度评定。为完成这两项任务,我们需要掌握一套基本理论(误差理论),掌握两大定律(方差及协方差传播定律、权及权逆阵的传播律),领会四种方法(参数平差、条件平差、附有条件的参数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履行六个步骤(分析观测量、列方程式、组成法方程、解算法方程、平差值计算、精度估计)。这样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有个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压力会有所减少,学习兴趣将有所增加,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基本上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授课时不停地讲解、板书,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听内容。这样既增加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又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导致课堂气氛既沉闷又乏味,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更谈不上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来改变这种氛围呢?实践证明,“问题引导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测量平差的逻辑体系严谨、完备,也就难免抽象、费解,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实施过程中,以浅显易懂而又常见的实例为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都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选择实际问题时,应遵循兴趣性、启发性、典型性原则。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萌生了共同探讨的热情,拓宽了思维;而典型性的问题,又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绪论部分时,实习中水平角观测时为什么上、下半测回,以及每个测回之间测得角度值均不同?测量结果为什么会因人而异?而为什么水平角要观测多个测回?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不等于180°?伴随的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呢?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由此引出测量条件、误差、多余观测、平差的概念。通过学生平时遇到的简单现象自然地引出平差的概念,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讲解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概念时,以常见的打靶为例,分析子弹在靶心周围的三种分布情况来解释概念,这样既形象生动,又简单易懂。

问题引导式教学符合人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突出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测量平差主要讲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四种经典平差方法,为控制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GPS测量等的数据处理提供一个共同的工具,因此教学应侧重于各种平差方法的具体应用。过量的数学证明占用大量的学时,不但增加学生负担,还会使学生陷入“学平差就是搞数学”的误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淡化数学证明,减少公式推导,重视各种平差方法的思想教学,强调结论的内涵和应用的限制条件,然后补充适量的习题进行巩固,避免学生不考虑限制条件,生搬硬套运用理论。比如:参数平差精度估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其中涉及 、单位权方差<Heying高教版2012年9期版图2.jpg>、平差值向量的权倒数<Heying高教版2012年9期版图3.jpg>、未知参数的权倒数及未知参数函数的权倒数 的推导证明,公式繁多。对此,无需详细证明,只需理清思路、解释过程,注重公式应用,采用“列举例题+布置作业+课程设计”的综合实践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典型的水平角观测水准网、三角网为例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复杂的控制网、GPS网、数字高程内插模型作课程设计,要求通过程序实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掌握。

3.注重分析比较,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测量平差的概念多、公式多、方法多、理论性强,而大学课程学时的压缩减少了授课时间,要想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掌握大纲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必须及时地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通过分析比较,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便于学生对所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关于精度评定的标准有中误差、平均误差、或然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为区别可加以比较:中误差、平均误差、或然误差都可用来估计精度,但中误差能更灵敏地反映大误差的影响[1],实用中以中误差为精度估计标准;极限误差是真误差的限值;除相对误差外,其他的都属于绝对误差,这样,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就不容易混淆了,也掌握了各自的应用方法。其次,还应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便于学生对平差方法的掌握。比如方差传播定律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为使学生掌握其应用方法,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可总结为:(1)构建数学模型,即随机变量和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判断模型,函数为线性时则直接用误差传播定律,否则,将非线性函数线性化。(3)用中误差代替变量。而在讲述四种平差模型时,先讲各种平差模型,再讲概括模型,由特殊到一般,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便于加深学生对各种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利用表格综合所有模型进行比对,具体可参考文献[3]。“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是人类科学实践的一般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结束语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每个学科不断发展的需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策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期间,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做到“勤教、勤思、勤研”,学生还应做到“勤问、勤学、勤练”,这样才能推动学科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东宝,李小根.加强测量误差理论教学的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1(6).

[2]隋立芬,宋力杰,柴洪州.误差和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3]邱卫宁,王新洲,陶本藻.测量平差教学体系的设计与研究[J].测绘通报,2006(2).

[4]成晓倩,赵红强,魏峰远.《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冷思考[J].矿山测量,2010(10).

作者单位:李雪瑞 郝 辉 王学仁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胡玉祥 61363部队

作者:李雪瑞 郝辉 胡玉祥 王学仁

第三篇:基于技能大赛的中职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以技能大赛对中职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和要求,构建中职测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原则,进而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中职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文是笔者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技能大賽 人才培养 模式构建

中职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及行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将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是中职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探讨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1 测绘类职业技能大赛概述

1.1 主要内容

2012年以来,国家连续开展了全国中职组“测绘”职业技能赛项,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二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数字化测图和计算器编程等项目,每项竞赛均包括测量外业观测和测量内业计算或绘图,基本涵盖了工程测量技术职业资格要求的主要内容,是中职测绘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1.2 竞赛宗旨

中职“测绘”职业技能竞赛旨在展示中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成果,分享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搭建行业、企业、院校、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检验学生对生产实践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教育适应测绘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应变能力,提升学生测绘类职业技能水平,培塑“务实、协作、创新”的职业精神,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3 组织原则

竞赛坚持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突出职业道德与协作精神;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及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考核实效、强化质量水平的组织原则。

1.4 测绘类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

赛项均来自于测绘工程实际,依据测绘生产实践情境,引入测绘新技术(新技能)、新设备、新方法,展示测绘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结合技能竞赛开展职业技能(工程测量员)鉴定,推进“双证书”制度改革。

2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2.1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设计指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职业技能大赛对选手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变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以及质量规范等提出具体要求,彰显出对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因此,中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终身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理念,并将职业技能大赛所倡导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实践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测绘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准,确保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2.2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全国中职组“测绘”赛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培养测绘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际测绘生产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职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为企业、行业培养大量的测绘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测绘”技能大赛与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基于“测绘”职业技能大赛,中职院校适时调整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其融入测绘类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全方位渗透到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及要求,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实现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3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更新

职业技能大赛遵循的职业技能标准,是相关专家参照测绘行业(企业)内最佳实践标准合作共同制定而成的。中职“测绘类”竞赛项目检验体现技术和职业行为的高水平技能。中职院校需要以技术人员的实际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严格按照测绘行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塑“务实、协作、创新”的职业精神,满足现代测绘行业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3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的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测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技能大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倡导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中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训赛”一体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赛证融合,促使学生建构知识,提升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满足测绘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训赛”课程体系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院校为主体及时向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建设转变,实现课程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中职院校与知名测绘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采取“精简、融合、解构、重组”等方式整合教学资源、重构课程内容和提炼训赛项目,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学训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根据测绘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和评分模式,开发项目化的“学训赛”结合的课程,使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多层次技能比赛互相贯通;其次,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次、分阶段地把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综合应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分阶段、分层次开发测绘竞赛项目,设计竞赛内容,将竞赛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3.2 创建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指引,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致力于推进专业技能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学训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情境与资源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第一,以测绘类大赛情境引导教学情境变革,建立“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等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平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完整的测绘生产任务工作情境,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习的效能。第二,把测绘职业技能大赛的竞争机制融入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竞赛与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赛学结合,赛训结合,营造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教学氛围。第三,探索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双向反馈的促进机制,通过将中职“测绘”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中的技术规范、岗位要求以及参赛选手的得失情况动态反馈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环节,将职业技能赛项的教学资源转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教”,实现了技能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

3.3 推动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院校在实训场所建设实践中,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吸收竞赛成果,依托知名测绘企业实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测绘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搭建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综合训练型实训基地与情景化技术训练场所,为学生专业认知发展搭建融技术传承、产业发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实践中心,建设集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为一体的,与测绘企业技术设备水平紧密对接的实训基地,优化了中职工程测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课堂技能训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校内竞赛、企业顶岗实习的多层次实训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确保了学生“学中训,赛中学”,寻求“学训赛”的有机结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以赛促训。

参考文献

[1] 王晓刚,杨帆.面对职业技能竞赛“热潮”的理性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44-46.

[2] 肖丹.試论中职院校的工程测量课程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55-59.

[3] 林祥群,刘婷婷,王丽.浅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弊端[J].科技展望,2016(8):33-37.

作者:柴炳阳 周荣

上一篇:舞蹈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税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