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管理培训评估体系研究论文

2022-05-01

一、三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自2005年中评协三代会以来,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中评协秘书处紧密围绕“把行业办成一个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的行业建设目标和“服务于会员、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行业服务目标以及逐步实现中国资产评估行业2006-2010发展规划的行业工作目标开展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搭建管理培训评估体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建管理培训评估体系研究论文 篇1:

通过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

【文章摘要】

本文系统介绍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将培训评估与绩效管理融合,构建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当前培训评估的主流实践及其不足,提出了将培训评估与员工绩效评估,以培训推动整体绩效提升的新思路。本文分享的思路、实践与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提升培训绩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和员工绩效评估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却难以见到。对于社会上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而言,它们往往更追逐业绩的提升,为实现利润而过分关注了客户的评价,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培训本身的質量保证,更不会把培训评估与机构内部的员工绩效相联系。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企业缺乏对培训进行评估的能力,即便意识到了培训质量的重要性,也因为培训机构与自身之间只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而无法影响到培训机构的实际运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作为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下属行业培训单位。在完成各项培训任务的过程中,辽电大连培训中心深刻地意识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本质上是由培训中心的员工绩效所决定的。只有切实提高中心运营的整体绩效水平,才能为辽宁电网提供更高质量的培训。作为闭环管理的关键一步,通过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必将很好地促进内部运营水平的整体提升。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与辽宁电网之间的隶属关系使得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国内外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培训内容和成果体现形式建立起评估指标体系,而后采集各项评估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培训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培训本身,而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则创新了研究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培训效果评估与员工绩效管理两大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如此,本中心将培训效果评估作为一条主线,很巧妙地把培训服务机构、学员所属单位客户、学员本人三者纳入到了同一个管理平台中,初步实现了“以点带面,用培训评估促动整体绩效”的目标。

辽电大连培训中心隶属于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是集管理类、生产技术技能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和会议接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电力培训中心范围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形成了比较完备且特色鲜明的培训体系。目前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辽宁省电力公司的委培项目和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两大类。多年来,中心通过采取集中培训、送培到企、远程培训等方式共为网省公司、电力行业累计完成了70余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承办4万余人次的会议及4万余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

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培训机构,更关注于其自身教学管理体系的效率和水平,提出本课题的目标也是期望通过进一步规范所承接的各种课程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为评价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本中心下属8个职能部门,培训评估工作主要由“培训管理部”和“综合培训部”共同负责,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相关工作。其中,培训的组织管理主要由培训管理部负责。该部门主要承担着课程设置、质量管理、班主任班务管理、后勤保障、资源调度、教材管理、学员档案管理等系列综合教务服务工作,是培训中心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培训管理部目前现有员工约38人,据统计,2013年接待培训学员约9500人,累计完成将近60门课程、700多天的培训综合服务。因此该部门人员的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对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整体绩效,对该部门的各项工作的绩效评估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

为了客观地评价培训组织管理工作,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将研究方向定位在了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上。通过培训最终的效果评定,直接客观地反映培训管理的绩效。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设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那就是通过研究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现承接的课程体系及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其现有的一、二级培训评估体系,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建立三级评估体系,搭建四级评估框架。通过改进培训评估工具和方法,使评估更为科学有效。而后将一、二、三级培训评估结果运用到对教学管理的评价上,最终形成一套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评价2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编写了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并实地走访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各个科室,历时一年,最终参照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完成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四级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并根据中心所承接的课程特点,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调考、新员工、干训班三大类课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具体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第一级:培训反应的评估。以前,辽电大连培训中心虽然针对培训课程均有课后的反馈问卷,但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本研究将现有一级评估的反馈表进一步细化,给出了常用问卷和针对某些只适用于一级评估的核心课程的专用问卷。常用问卷运用了开放式的指标权重设计,只罗列指标,根据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使反馈问卷更具针对性。而专用问卷适用于较为关键和核心的课程,可对课程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分析,为后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第二级:培训学习的评估。以前,该层级评估最简单的方法是课后考试。本研究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加强了第二级评估的力度,科学设计不同的形式,通过建立对照组的方法,更客观地反应了培训的成果。以专业调考培训为例,此类培训课后需通过外部的全国或省级统一考试,因此考试成绩指标以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标准。本研究为专业调考培训设对照组,以当年度全国参加同一门类专业调考的学员平均通过率作为参照,通过对比来评价培训效果。因此,二级评估既包括考试成绩,也包括考试成绩差异。

第三级:培训行为的评估。本研究为该层级评估设计了硬性指标、能力和态度指标两个方面。以新员工培训为例,硬性指标是指参训学员的转正通过率。工作能力和态度指标是指学员接受培训后,在试用期满时,其上级主管、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对该学员的反馈评价。权重为硬性指标25%、能力和态度指标75%。转正通过率可直接调取数据,能力和态度指标可以向学员上级主管领导和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征求反馈意见。

第四级 培训结果的评估。该层级的评估理论上是将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判断培训是否对组织具有具体而直接的贡献,其目标着眼于由培训项目引起的业务结果的变化情况,因此评估难度非常大。本研究尝试性地使用业内常用的投资回报率作为评估指标。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将培训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开发成本、一般管理费用和受训者成本五部分。而对经营成果的计算则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库,根据每位学员所分管的不同领域确定具体考察指标及相应标准,换算成收益。

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1 将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与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核心业务是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对培训管理工作如何科学实施绩效评价一直困扰着该中心领导班子。而通过本研究,先对“事”即培训本身进行评估,而后转化成对“人”即员工绩效进行评估,这个思路很好地化解了这个难题。本研究最终形成了《大连培训中心培训评估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在该办法中明确了培训评估结果最终将形成一个绩效得分,该得分将直接作用于参与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的员工绩效评价上。

2.2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建立起培训组织者、学员和学员所属单位客户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不同于社会培训企业,它既是辽电的下属单位又是独立运作的培训机构,这一特殊的背景势必使得本中心与客户、学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关注培训的效果是否能够在学员和客户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本研究在設计培训评估指标时,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考虑的。首先,一个培训成功与否,学员对培训的认可和投入度非常关键。以往组织管理者往往是被动地督促管理学员,很难有效地影响到学员的行为态度。而如果事先学员对培训评估指标有所了解,知道在学成之后培训组织者将会和自己的上级甚至是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将对其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正向的触动,引导学员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对于客户而言普遍对培训的投入产出是十分重视的,只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本研究也期望同培训需求者一同逐渐建立起组织层面的评估体系,使客户对培训的投入有一个更为清醒地认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作为辽宁电网的下属单位,这也是大连培训中心对组织的一份绩效贡献。

2.3 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只是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通常并不是培训机构的核心管理体系。但此次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却创新思维,以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来“以点带面”,最终带动整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采集培训效果评估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过程中,推动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各个培训环节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和绩效标准,并将绩效标准分解到各个实施培训的岗位上,最终使得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标准化、规范化。行为势必会影响结果,在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推动下,首先是提升了培训的质量,这是最为直接的效果。而更深层次的成果是对本中心的整体管理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所推动的流程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的改善,将大大提升整个运营管理的水平。

3 结论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全面推行“电力行业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四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2013年,本中心通过研究搭建起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框架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对培训项目样本做实操检验,从中获得实证数据,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流程和工具。研究加实证的模式,将为全面推行“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四级体系”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经验。在2014年的工作中,我们意图把此项研究纳入到中心的中长期管理战略中来,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成为一整套适应企业发展需求、能够指导企业完善自身管理的科学方法与实用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金波.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对我国干教培训评估工作的启示[J].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杨志和.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的国际化视野——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借鉴与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月

[3]葛兵.美国Kirkpatrick培训评价模型与我国工商系统干部培训绩效评估[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4]王立伟.四级评估在企业培训项目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06年3月

[5]江彩云.建立合理的干部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8月

【作者简介】

张琦:男,(1964.11)汉族,辽宁沈阳人,高级讲师,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有多年企业培训和管理咨询经验,多次参与电网公司软课题研究。

周莉萍:女、(1971.6)汉族,湖北宜昌人,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外语系,学士学位,高级讲师,管理咨询师,有多年企业培训和管理咨询经验。多次参与电网公司软课题研究。

郑路:女(1966.11),汉族,辽宁鞍山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理学学士学位,副研究馆员,从事教学管理工作20多年.其中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五年。

作者:张琦 周丽萍 郑璐

搭建管理培训评估体系研究论文 篇2: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秘书处工作报告(节选)

一、三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自2005年中评协三代会以来,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中评协秘书处紧密围绕“把行业办成一个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的行业建设目标和“服务于会员、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行业服务目标以及逐步实现中国资产评估行业2006-2010发展规划的行业工作目标开展工作。抓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制约行业规范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推进行业健康、规范、科学、持续发展:2005年以三代会成功召开为契机,建立健全了行业自律管理体系;2006年和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共同成功举办了昆明国际评估论坛,积极配合全国人大评估立法;2007年和财政部成功发布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及部分评估准则;2008年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在会员管理、后续教育、注册管理、财务管理、自律监管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搭建了行业信息服务平台;2009年开展了行业建设、行业党建等多项关于行业发展的调研,深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了解会员需求,为确定行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做准备。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行业自律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评估服务于经济的市场体系不断拓展,行业法制建设稳步推进,评估机构兼营转专营改革平稳过渡,行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秘书处自身建设得以强化,行业公信力得到提高。

(一)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建立行业的科学发展机制

1.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

(1)理事会组织体系

中评协先后成立了8个专门委员会和6个专业委员会,初步构成了由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专门专业委员会、协会秘书处组成的,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行业自律管理组织体系,为协会高效有序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地方协会组织体系

地方协会积极配合中评协工作,一些地方协会逐步单设,多数协会组织体系健全,秘书处组织构架完善。初步形成了中评协与地方协会上下联动、系统完整的行业自律管理体系。

(3)中评协秘书处组织体系

中评协秘书处不断改革完善内部组织体系,现已形成由办公室、综合部(内设编辑中心)、会员部、行业发展研究部、考试部、培训部、注册部、专业监管部、专业标准部、国际部、人事部、信息中心等12个部室构成的组织架构。

2.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

(1)理事会运行制度

三代会以来,中评协召开了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会工作规则》、《常务理事会工作规则》、《会长办公会议工作规则》等近10项理事会运行制度,为理事会的规范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行业自律管理制度

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员管理办法》、《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十几项行业自律管理和监督制度,为有效实行自律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3)协会内部管理制度

协会先后制订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议管理制度》、《关于协会发文文字格式的规定》、《文件、材料印制发送办法》、《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聘用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近20项内部管理制度措施,并按照财政部对权力“搜索”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了《财政部中评协工作运行规程》,协会秘书处重大事项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需报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为协会秘书处规范高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不断探索评估在市场经济中以发现价值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作用

1.评估行业为市场公平交易提供经济价值

服务于市场经济是行业的立足之本,资产评估已在单项资产价值、企业价值、抵押担保、公共财产管理、知识产权转化、森林资源市场化、拍卖、诉讼等多个领域,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尺度”,为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经济价值。

2.评估行业为保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社会价值

评估行业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是被十几年来的发展实践所证明的,评估从财产价值角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得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利益行为、经济行为有了衡量依据。如不良资产处置、诉讼资产处置、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改制发行上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重大经济行为,涉及大众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在这些经济活动中,评估为确定资产价值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了资产评估的社会价值。

3.评估行业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抑制腐败等提供政治价值

资产评估在诞生之初,就立足于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其在国有产权交易中抑制腐败的重要作用。十多年来,评估在国有企业股份改制、兼并与重组、境内外上市、破产清算、中外合资、合作以及收购行为中,为支持国企改革,支持对外开放,维护各方所有者合法权益,保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出了积极贡献,很好地发挥了资产评估的政治价值。

(三)推动行业法制建设,为行业法律地位的确立做有益工作

1.积极配合评估立法

2005年4月,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座谈会上,中评协呼吁加快评估立法,引起了人大财经委的高度重视。人大财经委专门就中评协的建议编辑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和评估立法的专报,把评估立法调研排上了议事日程。之后,中评协主动反映评估行业情况及业内外关于请求立法的呼声,应邀参加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多项调研活动,在“评估立法国际研讨会”及参与《资产评估法》起草研究工作中积极发表意见,提供建议。在立法进程中,地方协会、国内外专家学者、执业人士也积极配合,给予了大力支持。

2.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

协会秘书处高度关注国家有关法律的制订、修订工作,针对国家几项大的法律修订的时机,就其中有关资产评估的条款进行了认真而又充分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几年来,以各种形式分别参与了《破产法》、《公司法》、《证券法》、《国有资产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直接参与了《财政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财政部 工商总局关于加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就有关资产评估的内容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不少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进一步提升了行业法律地位。

(四)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为行业规范发展创造条件

1.评估准则体系建设

中评协科学规划,强化实施,艰苦努力,使准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科学构建准则体系并及时发布新准则,完善准则制定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注重准则宣传,加强准则培训,强化准则实施监管等方面做了积极努力。

2007年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和15项准则正式发布后,2008年至今又先后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等3项新评估准则和《以出资为目的的评估指南》等3项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且加紧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准则》等5项准则。评估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发布赢得了来自政府相关部委、企业界、执业界、国外同行及相关媒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继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成立,中评协成立了资产评估准则技术委员会和资产评估准则咨询委员会,在证券业评估机构中建立了准则联络员制度,建立健全评估准则制定组织体系。

在加快评估准则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准则的宣传和推广。专题举办了“资产评估准则与市场经济”征文活动,除在报纸杂志宣传外,又组织编辑出版了有关准则系列文集、准则讲解等11本图书,提升准则的社会认知度。同时,中评协将准则培训列入中心工作,在整个行业全面开展新准则的培训工作,采取了包括下发准则培训方案、编写准则讲解、举办培训班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达到了确保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轮训一遍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中评协还将新准则的贯彻实施作为执业质量自律检查重点,并通过检查、督促、指导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按照评估准则规范执业,保证执业质量,从而切实推动准则实施落到实处。

2.会员管理体系建设

秘书处注重创新和完善会员管理体系。会员管理体系创新主要是建立以注册资产评估师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会员管理体系;对会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不同类别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几年来,协会在会员管理、会员申诉、会员诚信档案管理等方面制定制度并配合财政部发布了《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金管理办法》。为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丰富会员生活,增强行业凝聚力,协会还组织开展了多项丰富有益的活动。多次举办女评估师沙龙、青年评估师沙龙,组织资产评估行业踊跃向灾区捐款,奉献爱心等一系列活动。共选拔了44名资深会员;评选“全国十佳和优秀女评估师”,评选“全国十佳和优秀青年评估师”;与全国妇联一起开展资产评估行业巾帼建功活动,组织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评选,先后共有105人次和33家机构获得表彰。

3.自律监管体系建设

(1)完善制度,夯实监管基础

通过建立资产评估师注册、年检、转所、注销等多项管理制度,严把准入关口,完备准入机制;通过建立行业自律惩戒、执业质量检查、谈话提醒、业务报备、投诉举报、综合评价等各项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自律监管体系,夯实行业自律监管基础。

(2)落实制度,强化监管体系运行

一是强化注册日常管理工作,严把准入关。2005年以来,共办理批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6655人,撤销注册1783人,评估师变更4117人,并完成了评估师换发新证工作,注册管理工作日益规范。二是开展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自律检查办法,从2007年起,中评协开始在行业内组织年度执业质量自律检查,三年来超过50%的机构接受了自律检查。通过检查,不断促进评估机构和评估师规范执业行为,执业质量不断提高,日常监管长效机制顺利建立。三是注重日常监管,加大惩戒力度。2005年以来,认真对待、处理投诉举报,对发现问题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作出警告、限期整改等自律惩戒34起,进行谈话提醒、发关注函等非自律惩戒监管措施74起。加大了惩戒力度,使得评估机构充分认识到坚持自我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统一的重要性,对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提升执业质量起到了良好效果,有效督促评估行业执业质量不断提高。

(3)探索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有机结合的良好途径

协会秘书处在配合行政监管部门制定机构管理制度,配合行政管理工作,配合专项案件核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协助部企业司制定并推动实施财政部第22号令,协助部企业司和证监会制定证券业机构管理办法。还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化解兼职人员、非评估师股东及机构合并收入等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全国3000多家资产评估机构兼转专平稳过渡。

(五)加强人才培养,为打造高素质队伍不懈努力

1.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坚持“人才是行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制定了行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明确了行业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了人才建设的“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战略。

2.完善行业人才培训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规划,不断加强培训的组织建设,完善培训机制,逐步形成了“学历教育、准入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高端人才、管理人员、执业人员”三支队伍,以及“中评协、地方协会和评估机构”三个层次的培训体系。

3.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和培训机制

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完善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在制订评估师后续教育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又对考核办法、教育制度具体化,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规范。不断加强培训组织建设,完善培训机制,明确行业培训的组织结构和责任,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4.以行业高端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行业培训能力

以行业高端人才培养为重点,结合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从2007年开始与清华大学合办了3期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宏观经济、管理技能等主题开展培训,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两次亲临研修班授课,使学员们开阔了思路,开拓了新视野。2007和2008年又分别与美国评估师协会、国际企业价值分析师协会合办“企业价值评估国际研修班”和首批注册价值分析师(CVA)资格培训班,20多名会员取得CVA资格证书,为境外执业创造条件。从2007年至今,每年对中评协和地方协会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着力培养行业管理人员的领导、创新和管理能力。中评协和地方协会认真落实注册资产评估师继续教育制度,充分发挥“中评协、地方协会和评估机构”三个层次的培训组织体系的作用,近几年,全行业每年培训评估师近3万人次,培训面达到95%。

5.加大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协会先后建立了清华大学等10所“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推动行业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近几年,全国有11所高校先后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中评协成立了资产评估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协调小组,对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主干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并在经费上对其教材开发工作予以支持。确定了中联、中企华等6家评估机构为首批“全国资产评估教学实践基地”,既为院校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沿基地,也为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教学实践基地。

6.积极做好考试工作

拓展考试服务对象,建立并组织实施珠宝评估师的认定和考试组织工作,开放港澳台考生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加强沟通和协调工作,加强与人社部、国家人事考试中心在考试政策和考务管理方面的沟通和协调,保证考试安全、顺畅地进行。全面实施网上阅卷,节约了资金和时间,提高了阅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稳步推进考试大纲和教材改革,细化考试大纲,增强大纲对考试的指导性;改革考试教材,增强考试教材的实务操作性;提高命题质量,使考试更利于选拔合格人才。加大考试宣传力度,抓住考试10周年有利时机举办有奖征文活动;在协会网站设立考试专用模块和互动平台;举办考前辅导远程教育课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考试制度健全、考试教材实用新颖、命题趋向科学合理、管理不断精细化的考试管理模式。2005-2008年全国考试报名人数共计97150人,考试全科合格人数为6003人,总合格率为11.07%。

(六)加强调查研究、宣传与信息化建设,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1.理论研究工作

协会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研究的规划与发展。建立由业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特约研究员队伍、由行业资深评估师和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行业专门研究队伍、协会内部人员组成的专业研究队伍等三支队伍,为行业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制定了课题管理、资助研究课题经费管理、课题规划等管理制度,对课题的组织、招投标、委托与申请、审定、经费、检查、鉴定与验收、成果推广和评奖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为课题研究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建立了制度保障。

协会还组织招标了一批行业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的研究。如:《金融资产膨胀与资产评估》、《资产评估行业文化建设》等委托课题;《经济学研究发展对资产评估理论的影响》、《国有企业海外资产并购与重组评估研究》等8项招标课题;《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框架及实施研究》、《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研究》等5项专项课题。同时还完成了《财产税税基评估体系研究》、《公允价值及资产评估研究》、《资产评估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作用研究》3项部级课题。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如: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组织承担了6个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有关部门委托的三峡发电机组评估课题研究等。为促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06年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联手在昆明举办“2006国际评估论坛”、“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评估与财务报表影响研讨会”;2007年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知识产权战略与资产评估论坛”;2008年与国际财产税学会在北京共同主办“资产评估与财政税收国际经验与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等等。这些大型研究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战略影响,提升了中国资产评估论坛的品牌价值,拓宽了资产评估行业的视野,扩大了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

2.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1)加强行业自律与执业监管调研活动

今年中纪委在资产评估等行业联合开展“加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和执业监管”调研。按照中纪委驻部监察局的要求,中评协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多措并举,顺利完成了历时两个月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更加深刻认识到评估行业的发展规律,清醒认识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2)行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根据丁学东副部长的要求,和财政部机关党委共同做好“两新”组织的调查和研究,积极探索加强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并按照行业发展要求开展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3)配合中央统战部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相关工作开展行业调研

自2006年中评协成为中央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首批成员单位以来,积极摸清行业党外人士的构成、参政议政等基本情况,全行业共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4名。2008年在所有中介行业中首次举办了评估行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培训班。2009年,中央统战部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评价体系”列为部重点研究课题,并选择资产评估行业作为试点行业,与中评协联合开展资产评估行业代表人士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此项调研,现已进入中期阶段。

(4)准则实施情况调研

2009年上半年,中评协在10个省市组织开展了三项实体性准则实施情况调研,为进一步完善准则提供了可靠依据。

3.行业宣传工作

为适应行业宣传交流学习的需要,将行业会刊《中国资产评估》从双月刊改为月刊,并创新设计为综合和专业两个版块,有所侧重理论与实务研究、行业管理及建设等方面,更全面及时发挥行业会刊作用。协会网站改版后,增加行业信息、协会动态、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使行业建设与理论研究更加全面地得到展现。几年来,协会秘书处加大宣传投入,在做好行业重大活动新闻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报道宣传的同时,专门在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会计报、国有资产管理等报纸、期刊设专版、专栏,并与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联合创办了十几期“我爱发明”特别节目,深度宣传评估行业。

4.信息化建设

在确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基础上,信息化建设坚持以行业网站为核心,建立和完善面向行业、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资产评估行业宣传体系;以行业自律管理规定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和评估机构的行业管理信息体系(平台);以相关数据库为依托,建立面向广大会员和相关方面的资产评估信息服务体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手段,逐步建立起高效便捷的现代办公体系;以各级协会和机构为主体,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管理队伍。在制定《行业管理信息平台的权限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搭建信息平台:一是对协会网站进行了改版,帮助部分经济困难的地方协会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二是先后组织开发了财务、注册、考试、培训、会员等行业信息管理软件,会员一卡通管理系统,以及保证管理软件运行的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三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完成了机电设备价格数据库建设,启动了无形资产数据库、土地价格数据库等建设,为行业人员执业提供有益的数据支持。四是视频会议及远程培训系统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会议系统也开发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走向国际化

1.在国际评估组织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中评协1995年加入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1999年成为其常务理事,并在2007-2008年改组为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过程中,刘萍秘书长成功申请成为其管委会9名委员之一,对IVSC的战略和决策及发展方向有了更具影响力的话语权。在管委会下设的两个独立的委员会中,也有协会推荐的行业专家。中评协还在国际评估准则的起草、修订等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国际评估准则的制定能够日益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和评估行业的需求。

中评协在加入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WAVO)后,协会又先后参加WAVO专业论文评奖活动,在新加坡、罗马尼亚举办的WAVO世界评估师大会上,我会多名专家进行演讲,展现中国评估师的水平与素质。

2.与国际组织的交往范围日益广泛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中评协在国际评估组织中地位的不断巩固,我会除和30多个国家正常交流与相互合作外,还在专业领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活动。如与英格兰及威尔士会计师公会(ICAEW)等进行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研究与交流。国际评估组织和机构通过网络、电话等进行有关咨询及交流活动已成常态。

3.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

我会先后分别与美国价值分析协会、韩国鉴定评价协会、波兰评估师协会联合会、澳大利亚资产学会、俄罗斯评估协会等国家评估组织签订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并在评估立法、准则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请国外业界知名专家参与指导,建立了多个领域的相互协作关系,促进了与相关国际组织深层次地交流。

在总结三代会以来中评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行业和协会秘书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在行业发展中,多种评估资格并存造成市场效率低下,责任难以追究的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解决;行业文化建设任务还很艰巨,评估行业整体执业水平和评估师整体素质还不高,行业总体规模还不大,行业的吸引力还不强。秘书处工作中,自律体系和市场体系建立任务还很繁重,行业管理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执业监管力度还需加强,会员服务创新及范围和深度还不足。但是我们有信心,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求真务实、努力工作,不断为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略)

作者:刘 萍

搭建管理培训评估体系研究论文 篇3:

浅谈企业大学培训师队伍建设实践

摘要:推进“三个对接”,培养一支符合企业大学要求的培训师队伍,实现对企业核心业务支撑、培训体系支撑、服务保障支撑;开展“我来上一课”和“五微”活动、推行“1+1”模式、深度内部挖潜、双向对接等方式,推动培训师和管理人员走上管理培训课堂,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培训团队,培育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管理型的品牌培训师。

关键词:企业大学;“三个对接”;队伍建设

一、引言

“三集五大”改革后,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三步走”建成与冀北公司相适应的企业大学。第一步,形成具有冀北特色的管理培训项目和课程体系,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培训团队,培育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管理型的品牌培训师;第二步,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完善,建立系统、完善、规范、具有冀北公司特色的培训项目体系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现场实战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和课题带头人,形成一系列品牌培训项目和课程,打造专职培训师授课的管理类精品培训课程;第三步,建成冀北公司企业大学,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培训项目,进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第一方阵,要有一批系统内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课程和知名培训师。

二、 企业大学培训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服务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需要

管培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冀北公司职能部门深度对接,加强纵向沟通,主动协助职能部门开展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专业管理项目开发、各专业比武竞赛集训等工作,打造一支与公司集约化培训模式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助推器和加油站,实现对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支撑。

(二)引领并服务公司发展的需要

新定位、新职能催生了新认知,管培中心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面对“侧重对公司发展战略和管理前沿课题的研究,引领并服务于公司发展”的新职能,明确“建成与冀北公司相适应的企业大学”的战略目标,管培中心与公司要广泛对接,提升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成为“两个价值最大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提升自身人才队伍素质的需要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企业大学进程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实现全员能力转型,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培训师队伍,提升培训授课能力、课题研发能力、培训管理能力。二是要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打造一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高绩效团队,增强决策支持能力、统筹策划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三是要深化品牌建设意识,打造一支素质优、口碑好的服务保障队伍,提高服务意识、客户意识、品牌意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培中心需要与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紧密对接,深度挖掘内部人力资源,达到内质外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管理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企业大学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典型做法

(一)创新人才培训机制,打造学习平台,提高核心能力

1.建立上岗、转岗强制培训制度,形成“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转岗”的常态机制。推行持证上岗及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大取证力度,提升专业化水平。

2.推广培训积分制,培训积分与绩效考核、职业发展、能力评价、先进评选挂钩,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集约化培训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培训规划与调研,科学、系统地分析管培中心的发展需要与培训需求,结合《人力资源分析诊断报告》,编写《教育培训规划》与《教育培训2013年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中层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方案。二是加强培训组织管理,严格执行“三考”(考核、考试、考勤)措施,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与分析,合理利用e-MIS管理信息系统发布培训课件与培训资料。三是加强培训组织保障。人力资源部设教育培训专岗,负责培训方案制订,组织培训项目实施,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各部门设兼职培训管理员,协助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四是扩宽培训学习渠道,实施“助理听课制度”,将旁听学习作为正式培训的一种补充手段,鼓励管培中心干部员工旁听公司各项培训课程,深化专业知识,捕捉专业动态,开阔与业内专家的沟通渠道。推行“走出去”与“请进来”活动,加强与公司系统内各单位的业务交流,增进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打开工作思路与研究视角。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成长平台,实现中心战略目标

1.岗位对接(兼职)双向进行。“岗位对接(兼职)”是管培中心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是将各管理专业教研室的年轻培训师对接到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的相关岗位,在开展管理业务实践、提升管理能力、积累管理经验的同时,搜集管理类培训素材;另一方面是让各管理部门的中层干部在对应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兼职主任培训师,主持开展各专业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编写和前沿课题研究。岗位对接(兼职)将有效盘活管培中心内部的人力资源,加速实现青年培训师和中层干部的“1+1”(1个通用管理领域+1个专业管理领域)能力转型,进一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

2.内外结合,培养优秀培训师和课题研究带头人。首先从内部挖潜,组建培训项目研发团队,培育项目研发带头人和品牌培训师;其次是外部借力,与知名的专业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一批优秀的培训师、课题研究带头人和项目团队,实现课题研究和培训授课两项能力“质”的提升。

3.加强青年员工的培养,引导青年员工与中心共同成长。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思想教育,每年坚持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和召开青年座谈会,提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青春光明行进社区、读一本好书”活动、“青春态度征集令”、“五微”活动之一“微演讲”比赛、文体交流等活动,引导青年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搭建成长平台,深化岗位对接,建立青年培训师培养计划,加快青年培训师的成长。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打造成长平台,激发中心内在活力

创新培训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绩效薪酬管理办法》、《对接(兼职)人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协调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为了实现青年培训师岗位对接的最大化效果,人力资源部前期加强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选派有志于在管理培训领域长期发展的青年培训师进行对接,到岗后由各部门资深业务专家进行一对一岗位培训,使青年培训师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工作。在进行相应的薪酬激励和制度保障的同时加强考核评价,进一步激发青年培训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促进中心和谐发展

1.营造“家”文化气氛,凝心聚力,宣扬企业文化。党委、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建立摄影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组织青年培训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培训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创造条件,为培训师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对中心的荣誉感、归属感,为中心继续发展增添了精神动力。

2.培训品牌建设以服务公司人才发展战略为前提,坚持满足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和自身发展的双重要求,打造“培训质量可靠、培训服务可信赖”的培训品牌,大幅提升管培中心在冀北公司发展战略中的综合服务和引领能力。

四、实施效果

(一)通过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了培训师能力转型

坚持全员参与,全力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举全中心之力,全员参与,不分年龄、不分专业、不分岗位,集中精力,全员投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在现场培训实施过程中达到提升研发能力、授课能力、培训管理能力的目的,形成具有冀北公司特色的培训品牌。开展“全员参与、全员投入”教学培训实践活动。借助培训平台,积极倡导“我来上一课”,每位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高级主管通过精心准备、认真备课,走上讲台,促进每一个岗位的职工都成为建设企业大学的积极实践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各种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开展了三次覆盖全员的岗位适应性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岗位履职能力和工作效率;梳理了管培中心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后勤管理的重点流程。展开了五次全员制度宣贯活动,使管培中心的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了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培训师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五微”活动共形成“微成果”14项,使广大员工的授课能力、课题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7名35岁以下年轻培训师走上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课堂,使年轻培训师在现场培训授课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成长。

(二)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了培训师的最大价值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青年培训师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思想教育,每年坚持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和召开青年座谈会,提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青春光明行进社区、读一本好书”活动、“青春态度征集令”、“五微”活动之一“微演讲”比赛、文体交流等活动,引导青年培训师思考和参与中心管理工作,为中心发展建言献策。搭建成长平台,深化岗位对接,建立青年培训师培养计划,加快青年培训师成长,组织青年培训师参与助教听课。“岗位对接”为培训师搭建了难得的成长平台,是挖掘更大潜力、实现更多突破、创造更大价值的重要渠道。5名青年培训师已经迅速成长为管理专业的业务骨干,并且在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中承担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党群建设和行政管理专业的9门课程。8名中层干部成为了兼职教研室的管理咨询顾问,已经开展了集体企业、人才开发模式、财会智库建设等相关领域的前言课题研究。另外,1名培训师经过历时半年岗位对接的锻炼,成长迅速,业绩优秀,被管培中心聘任为管理人员培训部主任助理,进一步促进了“两个价值最大化”。

(三)通过人才服务机制,提升了品牌形象

通过服务与品牌的对接,管培中心提升了“可靠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在服务团队的齐心努力下,管培中心“用心服务”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组织建立了VIP服务系统,实现了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制订,建立了质量和安全检查制度,坚持服务满意反馈和考评;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突破性、超规格完成了各项服务接待任务,餐饮服务满意率、客房服务满意率、会议服务满意率持续保持在100%。

五、结语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高效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以提高培训师队伍能力素质为核心,大力开展全员培训考试,完善教育培训评估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以培训资源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标准和教材体系,提高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这些做法为公司培养和打造了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大学培训师队伍,有效地解决冀北公司人才培养发展的问题,确保培训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为建设具有鲜明冀北特色的“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第二十七届北京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汇编2012卷[M].北京:北京市企业管理办公室出版,2012.

(作者单位: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

作者:马静

上一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分析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