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诵读应该与高三语文教学紧密相连。因为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等有重大意义,高三语文的课堂不应是沉闷的,我们应抓住各种诵读的机会,加强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课堂。

第一篇:诵读教学论文范文

诵读教学历史管窥与教改设想

语文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有声读”的作用与价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是2001年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都明确提出了各学段朗读、诵读的要求。“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诵读的评价要求“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标制定者也有意识地辨析了朗读和诵读概念,但对于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并未明确给出建议。事实上,诵读作为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它更有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随着晚清废科举、改私塾,兴办新式学堂,全面引入西式近代教育制度,传统儒家讲学渐失寄身之所,诵读教学也淡出历史舞台。探析诵读教学的历史渊源,发现当代诵读教学的不足,建构新课程诵读教学的创新途径,不仅可以为现代教学改革提供传统资源,更能够为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融合,进而实现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再创造,提供一个探寻的方向。

一、我国古代“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

分析古文诸家的诵读经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诵读倡导的“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所谓“气”,主要是指酝酿已久的成熟思想和积蓄压抑的强烈情感。

(一)诵读之目的在于“求气”

韩愈很看重“气”,他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带来语言上的张力,只有蓄积已久的思想感情找到恰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抒发,才显得有气势。徐梵澄更准确指出文章的“气”(生命力)“一诵读即知”。桐城派认为文法不可空言,而必以诵读古贤文章培养文气或辞气,从而立意作文。曾国藩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更有利于读者悉心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韵味。因此,在古文大家们看来,诵读的目的在于“因声求气”,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思想和情感,在声调、韵律、节奏的变化中直接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格调,诵读时更有种种姿态和手势随之,它比无声阅读方式更能传情达意,更能表达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

(二)历代推陈,精选诵读内容

由于诵读对文本情感和语言的特殊要求,古文大家们在整理和总结文论精华的基础上,特别编纂各类文选以适合诵读的需要。如桐城派在历代“文选”传统上进一步开拓扩展,编辑了范文读本,成为近代诵读的经典。晚清前较好的诵读范本有方苞的《古文约选》、刘大櫆的《评选唐宋八家文钞》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其中以《古文辞类纂》为代表。该书选录从先秦到清代古文名家名作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该书采辑之博,选择之精,分类之善,评校之妙,均超出此前历代文选,是古代最适合诵读的读本。

(三)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诵读方法

在目前的课堂中,诵读与朗读等同,已沦为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传统教学中的诵读有着丰富的内涵,诵读方法也依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讀”的腔调。语文教育家黄仲苏在《朗诵法》中将古人所言“诵读”分为四大类:诵、吟、咏、讲。“诵”读,即“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吟”读,即“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歌曲及其他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咏”读,“咏者,歌也,……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讲”读,“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在传统书院、私塾中,诵读是其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传统时也指出,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之顿挫的重视。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感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因此,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不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而运用“诵、吟、咏、讲”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的意韵,这正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同时,似乎传统又一次站到了现代的对立面,诵读教学方式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或“灌输式”,依然受到口诛笔伐。虽然诵读常常运用于课堂,但不过只是作为教学中无关痛痒的某个环节。诵读这一主要的传统教学方式,何以沦为“鸡肋”?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学校制度的变迁和教育内容的嬗变中得到答案。

清末以来,传统教育迅速向现代教育转型,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制度,则是完全改变了中国教育数千年来传统规制,走上了十足的西化形式。体现在学校课程设计上,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特别是进入隋、唐以来,学校教育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体系,变为以近代西式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颇令人玩味的是,近代以来的改革似乎总是呈现这样的路径——建设新的总要以彻底埋葬旧的为前提。改良书院、私塾异化为以丑化甚至妖魔化书院、私塾的传统教育为先导。这种异化甚至感染到包括诵读在内的传统教学方法。诵读被诟病为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教学,成为摧残学生的落后学习方法而被新式人物口诛笔伐。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教学观念上,教师重分析轻诵读,忽视诵读的重要性,把诵读当作教学的附庸。将诵读用作走过场或者是用来填补教学分析后剩下的空缺,已成为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二、教学方法上,重理性轻感觉,缺少恰当的指导方法,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诵读实践中自主体味并予以适时点拨,而是把讲与读脱离开来,把读与感悟、体会脱离开来,甚至有部分教师自己就不会诵读。三、诵读程序上,老师没有作具体指导和要求,诵读多处于随意状态,目的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步骤也不分明,诵读过程处于盲目状态。四、诵读手段上,简单僵化,常等同于朗读,而且训练方式也以齐读为主。五、诵读空间上,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学生体会不到诵读的真正魅力,难以养成诵读习惯,而且诵读囿于课内,少有拓展到课外。六、诵读目标上,无论质还是量都远未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所调查的对象中,91.91%的初中生和85.56%的高中生背诵诗词在100首以下,达到200首以上的人很少,而且从他们不善应用于表达与生活实践的情况可以看出,诵读质量也不高。

三、呼唤诵读价值的回归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仲苏就发现,中学生往往“每因害羞,辄以书掩面,草草读毕;或因胆怯,吞吐嗫嚅,期期不能出诸口,偶或出声,亦细微不可辨”,朱自清认为这是“没有受过读的训练的结果”。之所以没有受过读的训练,原因之一在于多年来语文教学不重视诵读,读的风气淡薄,加之学生正处“青春闭锁期”,所以就“金口难开”了。这种现象在当前中小学乃至大学,亦很普遍。长此以往,学生乃至成人说话著文都没了活力和辞气,这将是令人悲哀的文化衰弱。好在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诵读教育的重要性,在积极寻求继承传统的创新之道。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怎样开展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古代诵读教学的长处,改善当前诵读教学的不足,实现诵读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一)明確诵读价值,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观

古代学人把朗读吟诵看作是学问的重要内容,并将之与习字和诗文的实际训练相结合。曾国藩曾强调,只有通过吟诵,才有可能发现古文的音乐和节奏,才有可能转化为内在的文气和素质,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文章的华彩和节奏。可以说,诵读在古代社会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代课程改革中,诵读虽不能像古代一样被看作学问的重要内容,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郑国民指出诵读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战略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因为这些语言材料的生成能力较强,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以及作者对社会、人生等方面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中不断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理解诵读的价值,摒弃诵读仅是插科打诨教学手段的狭隘认识,把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运用于适合的教学过程中去。

(二)丰富教师诵读经验,提高教师诵读指导水平

近百年语文教育对诵读的轻视,导致今人诵读能力严重不足,就连语文教师的诵读经验也十分有限,真正懂诵读、会诵读、能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师少之又少。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师或因自己不会诵读而不指导学生,或碍于教学环节需要勉强和学生听范读而后朗读,既无诵读情感之体味,也无诵读技巧之指导。鉴于此,语文教师首先应通过大量诵读实践不断积淀丰富的诵读经验,而后效古法掌握诵读知识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既会诵读,又懂得指导诵读的高水平教师。

(三)确立诵读目标,有计划、有阶段引导学生诵读

教师可根据课标关于诵读的总目标,结合学段特点,设计阶段性诵读任务。小学阶段,以古代诗歌为主要诵读内容。完成课标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75篇;初中阶段,完成附录1中7-9年级61篇古诗文诵读;高中阶段,可选择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中的篇目进行诵读。当然诵读绝非背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有技巧地“诵”,比如何时停顿、重音位置的确定、语调的高低、停顿时间的长短、用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使学生的诵读带有个性化特征,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通。

(四)合理安排语文课堂教学,确保诵读时间

保障诵读时间是落实经典诵读的关键。首先,语文教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区别对待,节省出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作业也可预留出经典诵读的时间。其次,教师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学校活动、班级活动进行整合,引入社区、家长等社会资源,把诵读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最后,鼓励学生学会挤时间,使学生勤诵读、爱诵读。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把教师、学生、家长等要素列入评价主体,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诵读后,教师应本着“多肯定、多鼓励”的原则,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大声诵读的勇气,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在可见的进步中,不断保有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传统诵读教学方式,并非缅怀昔日古文辞气教育之盛,而是希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拾诵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作者:唐旭

第二篇:诵读与高三语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诵读应该与高三语文教学紧密相连。因为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等有重大意义,高三语文的课堂不应是沉闷的,我们应抓住各种诵读的机会,加强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课堂。

【关键词】诵读 高三语文教学

去年我和学生一起复习《琵琶行》的时候,只用一节课匆匆地点了重点字词,回顾了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赏析了诗句表现音乐的方法和技巧。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在分析“大弦嘈嘈如急雨”之类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了短暂的齐读。

当时《琵琶行》复习完,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高三语文课的语文味被我弄到哪去了?经过反思我发现,我潜意识里有许多老师共有的想法:高三,练习、考试、讲评还来不及,哪来时间诵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诵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诵读?

因此,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诵读之声越来越少,书声琅琅的景象很难再现,而从古至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起泛泛的讲析和枯燥的做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收获更多。

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指出:“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与诵读吟咏是共生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而我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还有“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诵读,该是语文教学最传统也最基本的方法,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能缺少。

從前,我觉得在高三精讲多练最重要,可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无精打采,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开始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因为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必须让学生去诵读、体会。

因此,今年复习《琵琶行》时我们用了多种方式来诵读,师生都感觉轻松且有收获。如开头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几句话,我们有感情地读,萧瑟的秋风和离愁别绪似乎就能带我们进入秋夜送别友人的不舍和凄清的情境,也只有在诵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随着对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诵读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抒发,到最后“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同病相怜,是诵读让我们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更自然,更显得水到渠成。

回头想想,高三我们经常提 “语感”,但“语感”从何而来?就是要从诵读训练中来。诵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大声诵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通过反复诵读,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等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使人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我听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里压抑,自卑自闭。而在语文课堂上,大声诵读不仅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情绪释放,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诵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可见,诵读对高中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本学期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早读让学生大声诵读

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要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大声诵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诵读必须背诵的内容,如“必修一到五”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诗词、精美散文;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让学生通过大声读,强化记忆效果,暴露读音的错误,老师和同学帮助纠正。

二、课前三到五分钟诵读

在课前请每位学生轮流来给大家诵读其自己从杂志上看来的好文章,或是在课堂比较沉闷的时候,我自己给学生诵读能打动我的好作品,或是将好作品印发给学生齐读,师生同感受美文的熏陶,对美文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三、利用课堂其他可利用的机会诵读

做诗词鉴赏时接触的古典诗词,都是绝好的诵读材料。要体会到这些诗词韵味,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词鉴赏时,我都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在诵读中感知诗词的情感,在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更富有感情地诵读,如此在“诵读——指导——再诵读——再指导”的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要取得好的诵读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十分必要,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意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诵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早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诵读,有感情地诵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诵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理应在高三语文课上发挥她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还高中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中学语文》2010、10

[3]《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1

作者:向玉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诵读之策

古文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语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所以,在小学阶段实行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还可以帮助他们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一、 古今对接,了解文言文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一定的差异,而且它与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和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为了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对接,令学生能够对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语进行了解与掌握;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实际,来交流文言文的意思,并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不仅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能力。

二、 诵读文言文,体验文言文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学生除了要明白文章的意思之外,还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内涵有所了解。所以,只有通过对文言文的诵读,才能丰富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况及相关的感悟,而“读”是最实用的一种体验手段。学生在刚接触到文言文时,教师一句一句地讲解,还是会令他们觉得难懂,所以,要对文言文进行反复诵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感悟,把握好中心思想,才能真正地对文言文的内涵有所认识。

1. 逐层诵读

(1)初读:让学生自己朗读,纠正字音,不落字、不加字,做到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文言文。

(2)细读:还是让学生自己朗读,将不懂的词句标出来,结合注释思考它的意思,再请教同伴,请教老师,以明白它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3)品读:要带着感情去读,这样有利于领悟文言文的内涵。

2. 范读引领。在文言文的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正确、标准地对文言文进行范读,才能正确地将作品的情感传达出去,更好地感染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诵读的兴趣,并提高诵读技巧,提高文言文诵读教学实效。其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分析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教者在教学中,要进行精心的范读,让学生分析与掌握文言文在语音、节奏、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并要求学生开展相互朗诵与点评活动,在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载体里,进行研究与提高,以此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学生以教师为标准,模仿教师进行诵读,在小组诵读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语气、发音、神态、表情、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融入情感,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内涵。

3. 多样诵读。在一整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时刻集中的。如果只采用一种方式进行诵读,会使他们感觉枯燥无味,注意力也不会集中。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诵读形式,比如跟读、自读、朗读等方式。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表达欲比较强,他们渴望展示自己,也可采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这样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们将文字与情感融合在一起,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对读书的兴趣。可见,学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读,要边读边感悟。

三、 复述文言文,感悟文言文

所谓复述,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内容表达出来,它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式。复述与朗读有不同的地方,朗读是让学生运用情感去领悟文字的内涵,而复述需要建立在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只有理解了文言文的意义与内涵,才能进行正确的复述。

四、 创建平台,积极展示

在文言文诵读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展示成果的良好平台,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提供良好的平台。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定期组织诵读成果展示活动。作为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每周举行一次诵读成果展示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训练活动,每一个学习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参加成果汇报,按照学号顺序依次进行,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汇报交流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诵读活动,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其次,结合学校整体活动安排搭建平台。文言文诵读活动应当积极拓展空间,将活动从课堂与班级的范围内,走向整个校园,尤其是要结合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相关的拓展。另外,开展演讲与征文活动。每一篇文言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当注重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和专题征文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表达感悟,深化诵读活动成效。

(作者单位:南通市滨海园区海晏小学)

作者:郁忠华

上一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海外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