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评估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教育政策评估是整个教育政策过程中重要一环,它对于改进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教育政策的水平等都有重要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政策评估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育政策评估管理论文 篇1: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探析

摘 要: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并把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选择与使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为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政府还要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评估

作者简介:陈取江(197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建设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JYA001)成果,主持人:董仁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构”(项目编号:10YJA880026)成果,主持人:董仁忠。

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1],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律形式的政策和非法律形式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策制定是政府决策最重要的方式,是政府决策的核心。[2]规范、科学的政策评估既是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政府决策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伴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日益突出及其规模的迅猛发展,进行职业教育决策,实施职业教育行政,开展职业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制定和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开展规范、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则是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责任。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然而,不管是从理论研究中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漠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对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缺乏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体制机制,则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无助于提高职业教育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也不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探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探讨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意义,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的举措以及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环境设想。

一、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和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3]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方案评估、职业教育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评估、职业教育政策效果与效率评估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标准与方法的再评估。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不仅是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一)检验职业教育政策运行的效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政策评估的大忌。出台任何职业教育政策都旨在解决特定的职业教育问题。然而,不管预先如何针对政策设计进行科学论证,由于政策设计者认识的局限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政策效果往往不可预测。而要检验职业教育政策的效果到底如何,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就需要开展规范、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通过评估,有助于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政策运行的可靠信息,总结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经验,为决策者修正、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二)决定未来职业教育政策的走向

因应情势变化,一项教育政策总会呈现一定的走向。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职业教育政策的效果,评判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而且有助于发现职业教育政策的问题(尤其是方案设计和行政执行中的问题),决定职业教育政策是继续、调整还是终止。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政策指向的特定职业教育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那么就有必要继续原有的政策;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就有必要对原有的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政策的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原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原有的职业教育政策已经达到目的,其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就有必要终止原有的政策。

(三)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政策资源

任何政策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或再分配,而职业教育政策资源(包括人、财、物等)配置合理与否对职业教育决策者、职业教育决策执行者、广大职校生而言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政府的职业教育政策资源有限(尤其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但是同时又要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设施和教师教育等诸多方面采取政策举措。这就要求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政策资源(各自优先顺序及其比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则可以为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政策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可以确认某项职业教育政策的实际价值,评判职业教育政策资源配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据此决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资源分配顺序和数量,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

(四)强化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责任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既可以检验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工作的成效,也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成效的评价,还能增强行业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意识。它不仅可以为决策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职业教育政策的相关信息,而且有助于强化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感。在一个问责制的政治体系中,可以把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果作为对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进行问责的依据。有效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体制机制,将促使政府主动以寻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政策为价值导向,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凝聚力,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属于职业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的范畴。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践不仅能发现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中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有助于解决问题,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践,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反思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践,总结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经验,增强对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理性认识,探寻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的规律与特征,推动职业教育政策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

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受到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制约,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未能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理论研究极为薄弱,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任重道远。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采取若干举措,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并把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

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观念和战略层面,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明确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中的定位,并把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统筹规划。其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同等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与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有多重要,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就有多重要。其二,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是提高职业教育政策质量、确保职业教育政策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它既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三,政府应该把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统筹考虑,但是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评估以及其他类型评估相比,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规律。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主体在整个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在组织和人力层面,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其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因为不管是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评估开展还是从结果采纳等来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为确保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尤其不能隶属于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的机构。因此要建立半官方的、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集评估与研究于一体。其二,由于评估者的评估理念、评估态度、评估经验、职业伦理、能力水平等都对评估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者不仅要全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政策及其评估的规律与特点,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秉持公平、公正的职业伦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评估技术。其三,可以把政府关注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问题设计成研究课题,面向全国进行公开招标。这既能充分调动广大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唤起人们关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也能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提供另类视角,有利于准确、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政策过程。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是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依据;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事关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质量和信度。在依据和程序层面,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其一,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然而,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是决定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的重要因素,评估标准不同,得出的评估结论就会迥异。因此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发展性标准(“质”和“量”)、效益标准(政策结果对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率标准(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例)和回应度标准(满足政策目标群体需求的程度)。为使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具有可操作性,还必须将评估标准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其二,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切忌主观随意,要求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从程序上确保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政策评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了解政策基本内容及相关背景;(2)确定政策相关方;(3)界定政策目标;(4)构建政策影响模型;(5)设计研究方案;(6)收集资料;(7)分析资料;(8)撰写和提交或发布政策评估报告。[4]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过程同样大致如此,只是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要根据具体职业教育政策的内容和背景及其他因素进行科学设计。

(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选择与使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

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过程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职业教育政策信息的过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成功取决于评估方法选择与使用的成功。在信息和方法层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选择与使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这是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其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信息(包括政策问题、政策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快速反馈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层、评估者、职业院校和其他政策相关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并适时向社会传播,增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透明度。其二,政策评估方法数量众多,各有特点,评估者要在整体把握政策评估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目的与特定的职业教育政策特点,选择与使用一种或多种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环境

公共政策评估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与西方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分不开的。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在我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部条件不成熟,未能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不仅取决于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本身完善与否,而且有赖于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治环境等)。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责任化职业教育行政

这是就政治环境而言的。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政治原则要求建立责任化政府。作为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主要工具,公正政策评估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以增强公共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公众回应度。尽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被认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其制定和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始终体现和充分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但是由于决策权被少数人垄断以及责任化政府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实际上,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往往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和利益存在较大落差,不能较好地实现公共利益。为此,就要改革政府管理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责任化职业教育行政,加大职业教育问责力度。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质量和实效性并使其最大程度实现公共利益的政治保障。而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则是推行责任化的职业教育行政的需要;只有推行责任化的职业教育行政,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才能体现其价值。

(二)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职业教育法治化进程

这是就法治环境而言的。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法”意指“良法”,法治意味着良法的至高无上。[5]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法律是无情的理性”,具有内在的评判功能。完善的法治环境不仅有助于规范职业教育决策者的行为,限制职业教育政策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而且可以据此判断职业教育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还可以保证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的采纳与使用。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法制不健全并且与人治相结合,使得政府权威居于第一位,这正是包括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在内的公共政策评估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亟待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职业教育法治化进程。

(三)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

这是就经济环境而言的。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市场本身存在的弊端,都使得政府管理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机制的关系。作为一种分配或再分配资源的方式,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不仅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且理应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伦理实体,要承担其包括参与教育在内的社会责任。由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因此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不论是对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想见,如果行业企业不愿意或没有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政策过程之中,那么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定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骚.公共政策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8.

[2][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56-457.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9.

[5]董仁忠.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依法治理的基本条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陈取江

教育政策评估管理论文 篇2:

浅论教育政策评估

摘 要: 教育政策评估是整个教育政策过程中重要一环,它对于改进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教育政策的水平等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教育政策评估进行论述: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政策评估?谁来实施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估评谁?教育政策评估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标准对教育政策进行评估?教育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是什么?

关键词: 教育政策评估 方法 标准 问题 对策

一、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

在讨论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之前,先要讨论什么是政策评估,因为教育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政策问题专家彼得森认为教育政策研究与其他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相比并不需要特殊的概念或特殊的方法。因而,我们对于教育政策评估含义的理解可以建立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之上。

所谓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它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做如下界定:所谓教育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通过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分析,为政策的转变、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它是一种对教育政策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的社会科学活动。[2]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治理教育的方针,反映出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但是当一项教育政策颁布以后,是否被施行,以及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都需要我们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估。评估有利于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教育政策评估有什么作用呢?

一是通过教育政策评估可以得知现行的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和执行的效果,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等,为制定新政策提供经验或教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通过教育政策评估检验教育政策目标提出以后,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三是通过教育政策评估检验教育政策投入运行后产生了的效果如何,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四是教育政策评估为教育政策的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对所有的政策来说,无论它是如何产生的,对其实施过程的监控或评估都是或者应该是非常重要的”。[3]当然,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谁来实施教育政策评估

谁来实施教育政策评估?一般情况下是政策实施者和专业评估人员来充当教育政策评估的角色。[4]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政策实施者来进行教育政策评估,由于教育政策的公共服务属性,所以,实施教育政策的主体其实是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各级学校组织。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员对政策的实施情况最为了解,自然他们最有发言权。但是,实施者又是评估者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是评估与实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坏处就是当评估者已经不能与实施者加以区分时,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问题就出现了。所以,我们在不排斥政策实施者充当评估者的角色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保证评估者的公正性,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

另一类是专业研究者,即在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人。他们有较强的学术知识,评估视野较为宽广,所涉及的利害关系较少,所做的评估比较客观和可信。但他们也有不足之处,他们不容易获得评估所需的详细材料。

四、教育政策评估评谁

教育政策评估的对象是谁?教育政策评估是对教育政策质量和效益进行检验和反馈的活动,对教育政策进行评估必然涉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环境。因此,我们把教育政策评估对象确定为教育政策主体、教育政策客体和教育环境三类。

教育政策主体主要指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有学者把其分为教育政策决策主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教育政策利益主体。[5]教育政策决策主体指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由中央和地方党委、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构成;教育政策辅助决策主体指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主要有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研究室、各种形式的智囊团、咨询机构等;教育政策参与主体包括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社会舆论、利益团体三部分。

教育政策客体主要指教育政策的受益体,即各级各类院校。各级各类院校受益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资金、管理制度、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教学和科研所必需的基础条件等方面。

教育政策环境主要指教育政策适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首先,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有效实施的保障;其次,政府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其政治导向对国家教育政策体系有一定影响;再次,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国家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教育高投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最后,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

五、教育政策评估的方法

教育政策评估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使用正确的评估方法。

一是将教育政策实施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判断政策执行的效果,从而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

二是从有无该项教育政策的角度进行比较,就是假如没有实施该教育政策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分析实施了这项政策的效果,比较两者的异同,从中体会该政策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将本国本地区实施教育政策的情况与条件类似并实施同等教育政策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六、用什么标准来进行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是要考察教育政策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能够实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如何确定评估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否投入了充足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资源不到位,教育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投入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够保证教育政策评估的有效实施。

(二)是否有健全、高效的政策执行机构。

政策评估的执行机构在政策评估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构是否健全关键要看机构内部部门划分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运作是否有序,机构内执行人员能否对政策的内容与性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中各行其职,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三)教育政策是否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是确保每个受教育者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教育政策的实施能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对该教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以便指导今后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教育政策是否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一个地区有效的教育政策,对其他地区未必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政策执行人员需要在不违背总的政策精神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适当变通政策方案,以适应当地的特殊情况。

(五)政策执行后的效果是否有价值。

教育政策的实施,目的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发生政策表面化、扩大化、被替换的现象。价值标准的确立是评价一项教育政策是否有积极效果的科学尺度,执行后有积极影响并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是有价值的。

(六)社会对所取得的结论是否满意。

教育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调研公众对该政策是支持的多,还是反对的多,有什么意见,这对以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作用。

七、教育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政策评估的经费筹备难,评估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教育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价值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评估的经费来源匮乏,不易取得,这严重制约着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开展。对此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另外,社会各界人士也要积极支持教育政策评估活动,应使经费来源多元化。

教育政策评估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在我国,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熟悉评估方法和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对此问题,政府要积极培养一批既具有教育学和政策学的背景知识,又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的专业人才队伍。总之,要尽可能任用优秀的专业人员来担任评估工作,以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

(二)相关部门、人员抵制,教育政策评估遇到阻力。

教育政策评估归根结底是对教育政策功过得失的评判。这种评判与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决策者和政策执行人的声望和社会信誉,反之,消极的评价则会危及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评估必然会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消极对待甚至阻碍。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人的角度,他们希望政策评估有利于自身,于是政府部门出示给评估人员的资料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材料。这不利于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展开,也影响到评估的可信度。

(三)政策信息不完备,数据获取困难。

真实、详尽的信息资料是评估的基础,以保证教育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国的教育政策信息系统还处于初创阶段,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不尽一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政策执行机关不重视信息管理,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要么残缺不全,要么已经过时,不能反映现在的教育发展状况。有关信息资料得不到及时的收集和科学的分析,教育政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教育政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机构,同时出台信息管理的制度,规范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漏损和偏差。还应力求教育政策信息收集的标准化,特别是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

总之,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上我国的教育政策评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全社会需要共同合作,使教育政策评估顺利进行,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政策科学化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孙渊.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2002.

[3]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志宏等编.教育政策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

作者:吴娟娟

教育政策评估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层次分析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是有效监测和评估县级政府在基础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努力程度的有效工具。目前,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缺失是制约教育政策评估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建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检测县域基础教育政策水平的核心与关键。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准则决策办法,兼顾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够将系统、复杂的思维数学化,将主观判断定量化,有效地测度决策者的判断。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评估涵盖县域基础教育政策中的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公平和满意度五个核心维度。

关键词:县域;教育政策;评估指标;层次分析法

县域基础教育是构成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区域单位,是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一个质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就是立足现有基础教育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国家和省市基础教育政策基础上的县域实施,它是高一级行政区域基础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也是立足县域差异的自主建设。

而教育政策评估是指根据教育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教育政策问题确认、政策制定、执行与变更过程及其实施成效进行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而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的界定是基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一、教育政策评估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我国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针对教育政策的评估研究已开始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重视,但仍然比较薄弱。国内鲜有针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大多数是围绕国家教育政策评估的宏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政策评估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和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理论问题和教育政策评估的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但是,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教育政策评估理论的描述、引介与复制,尚未形成在我国教育政策环境下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

西方国家对教育政策的评估研究主要是基于政策科学理论(以拉斯韦尔和德洛尔为代表)和政策分析理论(以林德布洛姆等人为代表),把教育政策研究作为政策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而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现实需求,则来自于公众对政府处理教育问题能力的不满,国外早期的教育政策评估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侧重事实评价。其中最为著名就是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即“科尔曼报告”。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政策评估更多关注公平与效率的整合,方法论上后实证主义迅速成长,并取得与实证主义相互竞争的优势地位。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假定社会现实是参与者不断建构的,强调价值多元主义,评估者必须重视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及其诉求、利益和争执等回应性的表达,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等。目前,西方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体系、教育政策评估模型、教育政策评估的分析方法体系的研究。

近几年,国内外针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日趋热门化,凸显了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对教育尤其是对关系全民素质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研究亦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基于我国教育政策特点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建构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在低一级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评估研究更为稀少;二是对教育政策评估体系缺乏系统的构建,多为零散的陈述性研究,缺少针对当前我国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的整体性研究,如评估的标准、评估的模式、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估的方法等系列性的构建研究。

加强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教育政策的执行力,是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监督和审视地方落实基础教育政策的工作成效,以此重塑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及有效推进机制。

二、构建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因素

1. 政府职能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断在我国得到倡导和实践。公共性越来越成为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1 ]。公众开始打破单向被动接受政策的局面,积极参与政策决策。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确立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是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决策者需要通过教育政策评估反馈的信息掌握政策的投入、产出、效果与绩效,来决定政策应该被终止还是强化,以确保教育政策的质量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建立专业的权威机构来验证其教育政策的成效来应答公众“问责”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公众的满意度、倾听公共声音,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教育利益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因此,构建一个引入公众参与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成为政府重塑形象的一种现实选择。

2. 地方分级管理诱发教育质量危机

我国“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初步建立起了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政府在上级教育法律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来对上级政策进行“再制定”并加以执行。因此,县一级就成为一定责任义务下,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由于地方分级管理被赋予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必然使不同的县域秉持不同的基础教育政策的标准和要求,使得基础教育政策的落实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并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为了克服地方分级管理对上级教育政策执行和教育质量的潜在威胁,保证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维持国家的“统一空间”,建立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3. 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之吁求

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金字塔”模式,使我国的教育决策带有强烈的集权色彩。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层层执行,造成了“部门保护主义”,教育政策评估成为政策决策过程的“黑箱”,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现有政策评估指标也多为尝试性研究,更鲜有微观上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及其测量的思想方法体系的研究。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立足县域差异,为各地区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改革提供统一的思想和方法。

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县级政府对上级教育政策的“再制定”、执行和绩效的度量,一方面,能为县级政府教育绩效树立明确的衡量标准,监测并评估县级政府执行教育政策的努力程度,检验县级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率,界定教育政策职责,通过逐步建立问责机制,以谋求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为价值导向,调动县级政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强化其组织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估,使县级政府发现不足,逐步缩小县域间政策绩效的差异,进一步决定和分配各项教育政策的资源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以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在微观层面上的实现。

二、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层级与核心

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完整的理论模型。模型的建构必须明确其遴选评估指标并厘清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使指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作为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对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遴选与层级归类是基础,更是重点。

1. 构建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梯阶层次结构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价值标准、具体内容和产出绩效出发,结合县域基础教育政策执行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63个评估指标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议的方法对指标进行了优选。通过专家问卷的统计,最终建构了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构建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7个,其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 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了保证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的相互独立性、价值导向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可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层面、价值层面与目标层面展开。其中,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层面可以分为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由于在县域层面上,教育体制政策因受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支配,弹性空间很小,很难体现县域的政策空间,所以可以不列入评估范畴,主要从其他三方面评估。教育政策的价值层面主要从教育公平加以评估。目标层面则为满意度的测定。因此,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聚焦在五个方面(一级指标),即教育经费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师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满意度。

(1)教育经费政策 教育经费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谁出钱、出多少钱、为什么出钱”的问题,是为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而制定的筹措、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的政策。《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法》为教育经费政策的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直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衡量县域内公众享有教育服务的水平。就教育经费的支出与分配而言,就是要协调好教育基本建设费和教育事业费之间的关系。投入足够的教育经费并进行合理支出与分配,教育事业发展才能够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

(2)教师政策 教师政策是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旨在解决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的问题,并试图处理好对教师的高要求和给教师以优厚待遇的关系问题。教师政策主要包括: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教师管理政策 [2 ]。在教师要求政策中,教师工作时数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加以考核,高一级学历教师占比、各级名师占比、名班主任占比是评价教师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年度接受培训的教师比例、教师教育科研活动参与率和参加公开课教师人数是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教师待遇政策,主要针对“五险一金”落实情况和教师工资水平作出考评。就教师管理政策而言,师生比是教职工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衡量教育人力资源效益的通用指标;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率和农村教师的流失率是衡量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指标。

(3)教育质量政策 教育质量政策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问题。国家对于学生培养的质量标准已作出基本规定,并提出实现这些标准的路径和要求,对于县域教育质量政策的评估是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课程政策以及教育发展三方面进行的。将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教育质量政策评估的指标之一,能够进一步端正教育的指导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通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改革永恒的价值追求。教育政策所体现的公平是指某项教育政策的执行导致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资源、利益及成本分配的公平程度。教育政策的公平性有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之分。水平公平体现在县域层面上是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同一县域内的人要享受同样的待遇,可通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加以评估。垂直公平则指,对于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人的要求应该是多元的,越是贫困和处境不利的儿童或地区,越应该给予政策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社会利益博弈的结果。

(5)教育满意度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断在我国得到倡导和实践,公众开始打破单向接受政策的局面,参与到政策决策中来。政府需要在建立专业的权威机构来验证其教育政策的成效来应答公众“问责”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公众的满意度、倾听公众声音,以保证整个国家教育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因此,构建一个引入公众参与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成为政府重塑形象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公共行政民主理念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意。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结构模型

1. 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多准则决策办法,既包含定量分析,又涵盖定性分析,能够将系统、复杂的思维数学化,将人们的主观判断定量化,有效地测度决策者的判断。AHP法首先把问题层次化、条理化,按照系统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实践中,我们运用AHP确定了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权重集,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元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特色,也是进行各要素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对于每一层级的n个指标,需要建立一个n×n的判断矩阵,将第i行的指标相对于第j行的指标进行比较,得到aij。判断矩阵中的aij是专家根据直觉判断、经验、专业知识、资料数据经过反复研究加以确定的。专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要素重要度判断的过程中,要保持思维的一致性。矩阵中的aij应满足:aii=1,aji=1/aij,aij=aik/ajk(i,j,k=1,2,…n)。

在层次分析法中,要使以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关键在于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来确定任意两个方案对于同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一般对单一准则来说,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总能判断出优劣。判断矩阵中指标的数据可经由地方教育统计年鉴、调研数据、政府工作报告或综合权衡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得出。为此,本研究组建了8人专家团队开展调查,专家的学科背景以教育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评价等为主。专家组成员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逐层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构造了综合判断矩阵。

(2)判断矩阵的求解及一致性检验 求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有关元素对上一层相关元素的权重值,研究采用MATLAB软件对综合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了求解,特征向量?棕的值即为该指标的权重。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主观认识的多样性,在同一准则下对不同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准确判断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却是可能的,因此需要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T. L. Saaty等人定义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的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一般判断矩阵的阶数n越大,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CI值便越大;n越小,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CI的值便越小。

对于多阶判断矩阵,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当n<3时,判断矩阵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成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CR=■

当CR<0.10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CR≥0.10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0.10,从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上述方法,将各判断矩阵略去,只列示其计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经检验,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各层次的CR值均小于0.10,因此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通过各单层排序权数结果,可以计算出整体的排序,即各三级指标在总体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中的权数。其计算公式为:

?棕ij=?棕A-B×?棕Bi-Cj×?棕Ci-Cnj

各指标的权重的计算结果详见表3。

2. 评估指标体系的赋分值

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后,让评估人员根据搜集的信息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即要实施分层次的评分。由于评估对象是具体的实际的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各项评分也都只和该具体政策的应然状态相比较,而不与政策评估体系的其他方面相干扰。因此,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无论权重大小,满分是相同的。通常每个指标的评分采用百分制,定性分析的临界分值为60分,那么评估人员应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对具体政策在各项指标方面完成的满意度进行量化评分。假设N个人对于政策第k个指标的评分分别为Sk1,Sk2,…,Skj,Skn,这个指标的得分均值就是:

Sk=■SkjN

运用指标体系评估某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某个次级指标时,该指标的得分均值可以反映此政策在这个方面的效果和公众的接受程度。得分均值越大,表明政策在这个方面做得越好,越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此项政策在这一方面不需要改变便可以继续稳定实施;相反,该指标的得分越低,证明此项政策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越大、越多,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调整才能保证政策整体的稳步实施。

运用指标体系评估某项政策整体(或一级指标)时,需要将下属的同级指标得分均值与权重综合考虑,得出总分,即:

S=■(Sk×Wk)

S越大,证明该政策(或一级指标)的效果越好,受到公众的阻力越小,继续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越大;反之,必须从政策整体角度作出反思和改变。

五、构建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应在沟通“价值”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应选取蕴含政策主体价值倾向的指标,发挥指标的导向功能;应便于操作,客观、全面地反映县域教育政策的实际价值和绩效。为此,评估指标的遴选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突出针对性和导向性原则

由于受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其他政策相比没有更多的自由思想的影响,教育政策评估往往忽略教育政策的特殊性,简单移植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 [3 ]。因此,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必须反映教育政策的特殊性,即显著的价值倾向性、时效性与持续性、结果显现的滞后性。建立在教育政策特殊性基础上的指标体系必然能够更好地反映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其评估结果也更具有高效度,更有说服力。此外,教育政策评估指标应该是“矢量”而非“标量”,应该加强指标的价值向度,在关注政策绩效“技术导向”指标的基础上,融入体现公平性、适应性、回应性等“价值导向”指标,时时叩问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4 ]。

2. 体现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

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三个维度来遴选指标:一是指标体系应该兼顾政策的投入、产出和绩效。教育政策评估应对政策产生的纯效益和纯成本之间的平衡加以计算,并对教育政策的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二是指标体系应该是对整个政策活动的评估。教育政策活动具有发展性和持续性,因此评估指标的设计应该将截面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事后评估相结合,使决策者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进行不断地修改、调整,确保政策的准确和适用。三是评估内容应有足够的涵盖面,较为全面地涉及县域基础教育政策中的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教育质量政策。

3. 加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不同县域有不同的特点,评估指标的选取也应该反映被评估对象的共同属性,兼顾共时(横向)可比性和历时(纵向)可比性,实现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可比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且应尽量多地使用绝对指标,确保尺度一致,以进行增值评估。指标体系要达成其可行性,首先数据应具有可得性,数据资料可从常规性资料中获得,或是通过对现有整理、加工获得;其次,收集的资料可以量化,科学确定指标权重,选用的定性指标也应具有可测量性,尽量使用阶段性指标标准,增强结果的客观性;第三,指标的选择应该突出重点,可以借鉴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其原理为“八二原理”,即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以此精简评估指标,防止评估工作迷失于细节;第四,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应结合县域实际,既囊括基础教育政策的共性评估指标,也要为县级政府的个性评估指标留有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茂聪.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2010,(6):23-29.

[2]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美]斯图亚特·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K].林 明,龚裕,鲍克,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4]张茂聪,杜文静.教育政策评估:基本问题与研究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19-24.

作者:张茂聪 杜文静

上一篇:优化初中校园管理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法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