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一篇:经济技术论文范文

探讨电力企业加强经济技术指标管理

摘要:线损是电网电能损耗的简称,是供电企业在电能传输和营销过程中自发电厂出线起至客户电度表止所产生的电能消耗和损失。电网企业核算的线损率是指线路上所损失的电能占线路首端输出电能的百分数。线损率综合的反映和体现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的水平,是考核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强化线损管理,降低电网损耗对供电企业的能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力企业;加强;经济技术;指标管理

一、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之下低压台区线损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1.1低压台区线损异常的诱因探析

其一,老旧电网规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部分设备较为陈旧,与此同时,配电设备的实际负荷情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就应在相邻的负荷中心位置,高效的完成最终的布置工作,此过程将会体现一定的难度,如若此时存在新的负荷点,那么,大多会运用临近电网引线的途径予以解决,这就会一定程度的增加供电半径,最终容易使新路出现迂回供电段的问题。

其二,电力系统台区用户变压器存在对应关系不清晰的情况,营销系统和采集系统之中的台区用户变压器之间的关系和现场不相符,导致系统更新缺乏时效性,引发这一问题的诱因,一般都是因为两个或是几个台区相关的用户存在交叉问题,体现出一定的混乱性,此问题常见于新接收的地域范围,同时存在多个共用变台区的现象,正是因为新接收的区域,相关的施工单位在进行系统交录的环节,容易忽略线损测算工作的落实,这就易导致系统之内的多个台区用户挂接过程中,易出现挂接不对应和有表用户电量统计不到位的问题,这一情况多会出现在老旧的小区或是区域范围之中,尤其是城中村地域内,私拉乱接问题较为严重,还会给日后的管理工作落实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外,地方区域进行电力调度的过程中,所落实的倒闸操作和负荷调整工作,都会使台區用户变压器之间的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下,此类业务在采集系统和营销系统之中将会缺乏系统化的操作流程,同时也会关乎地方调度以及营销配电等部门的协作等问题,如若此时的信息交流力度不足,加之营销系统和管理权限体现出滞后性,时常引发线损异常问题。

1.2系统CT倍率和现场不相符

一些线损异常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倍率错误这一因素所引发,笔者对这些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系统倍率比实际倍率大,致使线损问题相对严重。其二,系统倍率比实际倍率小,导致线损偏低,最终易出现负线损问题。其三,铭牌倍率和现场倍率不相符,这一问题需要技术人员做好现场校验CT方可得出精准结果。其四,系统倍率比实际倍率大,线损有偏高现象。

二、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下降低低压台区线损的主要方法探究

2.1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应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可对平台的实际负荷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还能对三相不平衡问题及时协调和妥善解决,做好系统化的规划工作,同时对变压器亦或是表箱等机械设备的安装位置进行科学的设置,还需要相应的增加电源布点,对供电半径进行适当的缩减,最大程度的解决负荷电压线损大的问题。

2.2强化户变关系的处理力度

供电企业若想促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化,就需要强化户变关系的清理力度,对线路台区进行合并或是拆分,而后形成系统化的户变关系,减少处理流程不科学行为,将线损问题的各类诱发因素予以规避。与此同时,还应当增强与配电部门的沟通力度,对线路台区的实际运行方式以及状况予以了解和掌握,防止因临时倒闸行为所带来的线损问题。

2.3提高校验工作的落实效率

校验关口表以及电流互感器的校验工作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必然性,此时就需要对关口计量装置的相关问题及时排除,如若在此过程中,存在电流互感器误差过高或是关口表显示误差较大的问题,就应当将电流互感器和关口表及时换新,如若电流互感器出现接线错误等问题,则应当对接线进行立刻更正。

2.4强化计量装置的系统化管理工作力度

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下降低低压台区线损的路径较多,其中的计量装置使用周期管理工作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此时,可通过计量装置出入库、安装、运行以及报废全过程监管的方式,保证计量装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更为高效,更具规范性,相关的技术运维人员,还需要对已领用、未实施安装行为的计量物资进行质检,保证用电电量录入到系统之内。实际的采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到基本全覆盖,以此为基础,对台区考核表现进行计量,提高装置普查的全面性,与此同时,也应对台区责任人的工作范围进行定位,使之明确自身所具备的责任,如若发现异常现象,需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

2.5对窃电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台区线损异常分析工作对于降低低压台区线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此环节的工作落实不可仅仅停留在系统的运行和监控层面,而是要深入到故障发生现场,进行细致的、全方位的检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值得一提的是,低压台区用户较多,一定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可行性,做好提前规划,将各类风险因素扼杀在襁褓之中,做好系统化的核查,对零电量用户的现场进行核查,如若因为电表出现故障,导致用户出现零用电现象,需及时将电能表进行更换。结合《供电营业规则》中第八十条规定内容,用户应对未计量电费进行补缴,最大程度减少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如若发现有窃电行为,则要根据《电力法》中的规定内容,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代发展形势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于电力的应用需求在不断增加,相关的供电企业若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并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做好经济技术指标管理,笔者建议可从降低低压台区线损层面着手,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和管理水准,对用电结构的特征进行总结,逐步实现线损管理模式的更新和改革,通过故障因素的排查和管理,切实提高低压台区线损问题的解决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夏清,张敏,唐国良.高损台区降损措施及管理对策[J].大众用电,2009.

[2]罗晓理.如何做好低压台区线损工作[J].中国城市经济,2011.

[3]孙晖.低压台区线损影响因素及降损措施[J].科技传播,2012.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

作者简介:文超(1985.11-),女,重庆潼南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级经济师计划管理。

作者:文超

第二篇: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摘 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决定了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这对保护生态,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李战奎.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初探 [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周成仓(1964—),男,青海大通人,青海大学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

作者:周成仓

第三篇:培育科学发展文化,促进经济技术创新

摘要:文章介绍了企业文化和科学发展文化,阐述了培育和发展科学发展文化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学发展文化,建立科技创新机制,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稳定企业科技队伍,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科学发展文化;科学发展观;经济技术创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文化力是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精神。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团队精神,凝聚员工人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途径。使员工自觉合作,注重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具有较强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地把企业利益视为高于一切,这样既在员工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关系,又有效促进和发展了企业团队精神。

科学发展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也是解决当前企业面临诸多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企业要统筹好技术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以新的思路谋发展,以科学发展促进经济技术创新,为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培育科学发展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

培育科学发展文化首先要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些新理论、新观点,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其次培育科学发展文化还应树立以下理念: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和牢固树立共同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学懂弄通,才能领会精神实质,才能逐步形成科学发展文化,企业员工才能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

二、树立科技强企理念,发展科学发展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要推进企业发展,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科学发展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员工发扬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企业的内在运作模式和外在发展形态在员工心目中达成共识,形成内增凝聚、外树形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科技型企业形象。

通过企业科学发展文化的建设,立足科技进步的生产功能和经济功能,全力打造科技支撑体系,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认知、先导作用,开辟企业发展新领域。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创造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平台,加强和改进企业规划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群工作、文化建设,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和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形成管理新模式,营造管理新环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技进步,人是灵魂。要充分发挥员工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实施联合攻关,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全员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员工在科技创新中提高素质,在工作实践中展现才能。通过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文化建设,使无形资源有形化、价值化,有形资源优势化,真正实现文化先导、科技强企。

三、科学发展文化,助推经济技术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凝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企业,创新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科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因素。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企业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工作是项比较独特的活动,是前瞻性的工作,需要突破常规,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创造的灵感。同时也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指导,用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文化来规范和引导科技创新工作,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 ,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

1、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决策机制。选准选好项目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立项,项目准备、目标分解、项目实施、项目竣工、项目考核机制,保证创新项目的高效决策和快速落实。要引入市场机制、规范项目管理,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项目招标制,注重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充分调动企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2、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保证机制。营造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保证人才的浓厚的科学发展文化氛围。企业要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坚持需要即人才、称职即人才、忠诚即人才、贡献即人才,开阔鉴才视野,拓展识才领域,敞开容才胸怀,放长纳才眼量。企业要做到全面认识人才,正确对待人才,珍惜发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要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做合适的事情。

3、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要制定系统的自主创新激励制度体系,不断加大创新项目的奖励力度。一是要靠事业吸引人。企业要为创新型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事业舞台,寻求创新型员工与企业之间“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的发展纽带。二是建立富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使薪酬与绩效挂钩,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三是为创新型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可以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化分阶段实施,给创新型员工提供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目标,使创新型员工产生更强的创新激情,不断发明、不断创新、不断激励,从而对创新型员工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发展的支柱。企业文化是员工的精神行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力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和重视。科学发展文化,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从而稳定企业科技工作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一个适合本企业目标和特点的、员工认同的、让每个人都愿为之奋斗的企业科学发展文化理念,必然会对企业的可持续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培兵.用文化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5).

2、唐树钰.在省科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Z].河北科协,2008.

(作者单位:石家庄焦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任培兵为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该单位副总经理)

作者:任培兵 刘 玉 雷玉藏

上一篇:职教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统筹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