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原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技术原理论文范文

精细化工生产原理与技术

摘要:在中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持续过程中,精细化工生产已成为化工生产企业的关键要素,在国家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管理精细化工生产过程,提出精细化工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现状加以分析,提出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精细化工生产管理的相关措施,促进我国精细化工生产管理的改进,促进我国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精细化工生产;化学生产;安全管理

引言

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精细化工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精细化工生产的一些特殊特点,化工大生产的差异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在精细化工生产研究中,结合化工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化工生产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能够有效改善精细化工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策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发展,开展良好管理的进程。因此,分析精细化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利于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1]。

一、当前我国精细化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中国精细化工生产在当前现代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了良好进展,体现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但其发展过程的管理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实际问题。

1.1精细化工生产成本控制不高

具体而言,一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在化工生产精细化管理的框架内,对化工生产成本没有很好的控制,尤其是对为生产而采购的材料数量没有合理的估计。化工生产完成后,材料最多的数量相对较多,这些剩馀材料不能很好地利用,最终只能浪费掉。此外,一些专门从事化学工业的公司在没有提供足够人员的情况下分配人力资源,导致化学工业某些部门出现劳动力过剩,不利于提高生产力,增加了公司的生产成本[2]。

1.2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经理的安全管理意识低

在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全面控制企业的生产,重点放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也就是说,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产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此外,还应特别注意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安全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公司缺乏安全管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即管理层在实施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时需要提高相应的安全意识,从而为公司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1.3化工生产企业职工总体素质水平不高

一般来说,在精炼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作的大多数人都是临时工人,由于工作不稳定,可能需要依赖职位或调动,这意味着有些工人没有接受职业培训,不利于提高精炼化学品生产的质量。此外,对于参与化工企业生产的人员来说,对化工企业培训投资低,可能会导致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人员整体素质低下。此外,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培训的教师人数也很少,导致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员工整体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2.1产品多样化

近年来,能源、原材料、航天、信息和生物技术都有了发展,尖端化学品在这些领域有许多应用。比如,食品添加剂对于健康食品的生产和食品的结构加工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先进的无机和非金属材料,现代医学中使用的许多人造器官也是精细的化学物质。发达国家精细化工行业的年增长率约为4%。由于化学品的精化程度低,中国经济技术发展迅猛,精化率肯定会提高,精细化的多样性肯定会增加,以满足中国的正常发展需求。

2.2精细化学品的性能得到提高

精细化工性能的不断提高也是今后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关键方向,今后精细化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将得到改善,这些精细化工包括功能薄膜材料、有机电子材料、信息转换和信息记录材料等。随着电子工业和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导电功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导电塑料、导电橡胶、透明导电薄膜、粘合剂和导电涂料发展迅速,成为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材料是光纤、信息记录材料和新传感器的聚合物材料。此外,精细陶瓷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要,主要研制材料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和隔热基板的高绝缘陶瓷。

2.3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环保、安全和高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和新程序正在应用于精细化工生產,更安全、可靠、能效更高和更环保的工厂投入运行,并在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采用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的精细化工生产控制系统,环境保护、安全和效率将是今后精细化工生产发展的特点之一。

2.4批次自动定向的发展

一般来说,精细化工行业的生产采用间歇生产,间歇生产采用饲养方式,循环批量生产,这种生产方法不仅效率太低,而且还需要反复操作,化学生产机器频繁切换机会造成机器的损失。精细化工生产的自动批量控制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初始控制的损失,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2.5智能技术的发展

精细化工生产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参数生产的。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也与具体操作人员级别有关,不同技术级别的操作人员将对每批产品的质量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影响了生产基础数据,不允许统一的质量标准,当智能控制技术能够使精细化工质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2.6优化集成控制方法

整个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实践不仅可以基于基础和经验数据,而且可以基于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整个生产结果,综合有效的生产方法。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增加了投资,对生产参数的评价促进了精细化工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精细化工的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精细化工生产与技术策略

3.1管理人员应改变管理方式,强调安全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精细化工生产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从管理设计转向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管理人员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认识到安全管理不仅是企业的短期要求,而且对企业的长期稳定也是建设性的。因此,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充分阐明了精细化工生产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法规,确保生产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应注意提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发展应注重精细化工生产安全管理,而应注重改进和确保化工生产管理的其他方面,以确保安全生产要求得到落实,促进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1]。

3.2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招聘临时工,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确保这些临时工得到适当培训,使员工能够在实际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充分掌握生产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终身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工人能够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并在工作过程中提高总体职业水平。此外,有必要加强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教师培训,这要求企业引进精细化工生产领域的重要培训人才,对化工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有效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2]。

四、结论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难以解决,要求相关人员对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以提高精细化工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静.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对策[J].山东化工,2019,4823:229-230.

[2]屠焕泳.精细化工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12:108+133.

[3]赵洪波.精细化工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9,08:22-23.

作者:杨德庆

第二篇: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构建

摘 要:在分析各类教材中有关运动技术教学原理的基础上,对运动技术教学原理进行了思考:运动技术教学原理应根据人类运动学习的特质、运动学习形成的阶段、综合国内外现有的学习理论进行构建:在运动技术形成的第1阶段主要呈现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在运动技术形成的第2阶段主要呈现条件反射理论、外在强化学习理论、自我强化学习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在运动技术形成的第3阶段主要呈现顿悟学习理论。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教学;教学原理

在学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立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此起彼伏的变化。但从总体趋势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仍占主要的地位,而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运动技术学习理论大多根植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学说,并认为“练习是运动技术形成的主要手段,什么样的练习及训练方法将导致什么样的练习结果,控制了训练手段就等于控制了训练的效果”[1]。

翻阅目前各类教材,不难发现运动技术教学原理的匮乏与残缺,如人体生理学教材中阐述了两种运动技术形成的理论:一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基础的运动技术形成原理;二是从控制论角度探索的运动技术形成原理[2]。由邓树勋[3]主编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也阐述了运动技术的条件反射原理和控制论原理。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阐述了运动技术形成的连锁反应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4]。运动训练学教材指出:“运动技术形成的生理机制是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是以大脑皮质运动为基础的,因此,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生理学本质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5]。

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教材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如《体育心理学》教材只是介绍了各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却没有构建属于较为完整的运动技术教学理论[1];在《学校体育学》教材中只是提到了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并基本按加涅理论来构建运动技术学习理论[6];2003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根本没有提到运动技术学习的理论[7]。之后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均未涉及运动技术教学原理。

体育教学实践也同样体现了运动技术教学原理的乏力,体育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示范——教师讲解——学生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动作——部分组合练习——强化练习——初步掌握,明显体现了“条件反射为基础”原理。新课程改革虽极力提倡诸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中心的理念,但由于此类学习方式原理和机制都不成熟,在实践中显得苍白无力。此外,大班级授课制依然是我国体育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教师为权威的观念势必是占主导性的。因此,综合国内外有关运动技术学习理论,结合运动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构建运动技术教学原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运动技术教学理论观的历史回顾

限于目前生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尚未能彻底搞清大脑皮层的有关学习的机制,因而对形成运动技术的具体生理机制过程尚未得到充分的阐明,故存在着不同的理论与看法,主要的理论见表1所示。

有关运动技术教学原理主要有行为主义学派与认知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论是反应,他们认为有机体某些活动产生积极的后果行为受到强化,那么有机体就会增强其反应,再次重复该行为,并逐渐巩固下来以后只要出现适当的环境刺激,活动便会自动地出现。动作技能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应的相互联结系统。有关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见表2。

认知心理学派的逐渐兴起,促进了行为主义走向衰落。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行为主义的两大支柱(哲学的实证主义和科学的动物行为实验)发生了动摇。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认知,强调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的同时,重视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关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因素的参与。因此,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形成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理解前期有关知识,回忆过去学过的与眼前任务相关的动作行为,形成目标期望,把自己的反应与示范者的标准反应进行比较与归因,采取对策,调节反应。各认知学派观点见表3。

在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和强盛的时期,行为主义学派也在发生变化,产生了“新行为主义或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主要由赫尔学派的主要传人斯彭斯开创,后经米勒、多拉德乃至班杜拉等修正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班杜拉更进一步提出了社会认知的人格理论。班杜拉的认知行为主义观点: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称榜样)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过程,肯定了人的认知功能在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

另外,运动技术学习的其它理论——控制理论认为,由人体的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等感受器接受后,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再传到神经中枢的大脑皮层,并经过大脑皮质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包括对这些信息作短时相或长时相记忆储存后,再经过传出的神经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效应器。如此多次反复,就形成了运动技术。

在形成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对信息处理分为3个类别:第1类对外界的信息刺激作出原封不动的应答;第2类是减缩信息,选择其中有用部分的信息,删除那些无用的信息;第3类是增补或创建新信息[8]98。因此大脑皮层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大脑皮层主要的区域为一般解释区,它记录了有关运动动作形式的记忆,即运动动作感觉记忆痕迹,当需要作某种运动技术时,有关的痕迹从大脑皮层一般解释区被引出而与运动皮质相联系,激发大脑的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样序列的运动形式。实际上,运动技術的控制理论应属于人本主义研究范畴,因为控制理论主要建立在对人的运动行为的研究。

2 目前“运动技术教学原理”存在的问题

综观以上各种运动技术学习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实验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动物的研究,而人类的行为与动物行为有着很大区别,虽然“新行为主义”已意识到此类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变通和修正,但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人类运动技术学习要借鉴动物实验研究成果,不能全盘搬用。(2)目前的运动技术教学理论基本是停留于“条件反射”的旧行为主义原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动物与人类的大脑运动区对行为起的是“随带”作用,而不是主要的作用,人类运动行为的编码程序需要在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完成(以往认为,由于电刺激皮层运动区的一定部位能引起一定的肌肉活动,因而认为皮层运动区是制定运动程序的部位。但有研究证明,真正制定运动程序的乃是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及小脑外侧部(齿状核)等结构[8]415,而大脑皮质运动区只是运动程序的执行者,大脑皮层运动区根据运动程序发出运动指令,通过椎体系和椎体外系到脊髓使身体运动)。(3)缺乏对人类运动过程中大脑思维、意识方面的研究。(4)缺乏对人类第二信号系统的研究。人类随意运动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不像一般的反射活动那样明显、直接,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中间环节,实际上,随意运动受到整个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所发动和控制,是由于各种眼前的、过去的传入信息经过大脑分析综合的结果。因此,随意运动是人类在后天学习和训练的产物,但又远比条件反射要更为复杂。(5)没有结合人类的运动技术学习的特殊性。人类的运动技术是一种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大部分的运动技术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刺激信号,使成套的运动技术形成一连串的连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6)没有体现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学习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技术原理不能等同。

3 运动技术教学原理的重构

3.1 明确人类运动学习的特质

1)第2信号系统在人类运动行为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机制中出现了一种区别于动物的特殊功能,即除了第1信号系统(如声音、光、嗅、味、触)之外还有一个为人类所特有的第2信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动物虽也可以用“词”建立条件反射,但绝不属于第2信号系统,因为“词”对人脑的刺激作用除了其物理性质(如声音和文字的图形等)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其物理性质相联系的并与其不可分离的“含意”的作用,而动物对“词”的刺激和对其它的刺激相同,只对其物理性质作出反应,而不对其内容(含意)作出反应[8]294。

人类大脑语言功能是动物没有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而且人类大脑各区具有特殊的语言分类功能:V区障碍时不能认识词义;H区障碍时不能听懂话;S区障碍时不能讲话;W区障碍时不能写字[8]406。

2)观察学习是体育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质。

班杜拉认为人类个体的的习得行为,不一定事事都要亲身的直接经验才能学会,个体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模仿的社会学习过程形成的[9]。

在众多的观察学习中,运动行为的学习是一个特殊例子,特别是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教学,它的特点是由一群智力水平、体质健康发育水平相当,年龄相仿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集体授课。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与模仿学习,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学生观察与模仿的最重要的对象,但是教师的动作示范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学生之间的观察与模仿更是学生进行运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对于人类运动行为的观察学习,不管模仿的行为是否被奖励,观察学习都是等价的[10]。这就是班杜拉发现的无需强化的人类观察学习,即人类被示范的行为常常会在没有任何即时的外部刺激奖励情况下显现。因此,人们会将那些未受奖励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他们预期自己的努力最终会产生结果,而动物就不具备这种人类的意识与预期的特征。

3)认知复述与强化练习相结合效果最好。

在人类知识与行为习得过程中,认知复述是重要的记忆辅助方法。虽然认知复述不如重复的实际练习效果好,但是运动技术、职业活动和概念任务都说明了认知复述的作用(Corbin,1972),通过将认知复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比仅仅实际操作能更快地掌握活动(Rawlings,1972),每日进行认知复述还被证实有助于已经习得的动作技能的保持(Sackett,1953)。

4)人类运动学习中,情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与动物的学习机理不同,人类情感的注入与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对于活动的结果具有较为强烈的增力性与减力性。在体育活动中,这种能动员有机体胜任剧烈身体活动的作用被称之为“情绪的增力性”;过于强烈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人知觉和动作的准确性,使运作操作水平下降,这就是“情绪的减力性”[1]。情绪产生的增力还是减力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有一个试验(柴文袖,1984)研究鼓励与指责对400 m跑的影响,被试者为11~15岁的男女少年,结果发现,鼓励具有显著的增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对女孩更为明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注入是必须的,学生的情感注入是必要的。

5)人类的思维与意志可以克服困难而得到继续学习机会。

人类与动物一样,最初发展的思维形式都是直觉行动思维(动物仅仅停留在简单低级层次),但从人类的个体发展中,直觉行动思维向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它在思维中的成分逐渐减少,让位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二是向高水平的操作思维发展,操作思维中有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参与,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中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思维批评性)的作用[11]。

因此,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教师主导,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可能会出现众多的困难,如果单凭学生的兴趣使然,那么随着学生的兴趣逐减、注意力的分散、身体的疲乏,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降低。此时就要发挥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继续所学,这也是动物行为中所没有的。同时课程教学本身也对教学活动、学生、教师具有一定的制约力。特别是对学生而言,遵守课堂常规,发挥学生直观能动作用,克服惰性、坚持到底是每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一个意志坚强的学生,必定能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障碍,坚持到底,最终达成目的。

3.2 構建运动技术教学原理的支持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梅茨等人,其理论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认知、理智、情绪和行为等,发展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但要防止走两个极端。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既要提倡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张扬,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等,又要防止教学的过度放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贯彻人本主义思想并把握尺度是运动技术教学应有的态度。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比较典型地论述学习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关系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教育心理学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应具有客观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要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主观的条件包括两个:一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系的知识;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意向。为此,奥苏贝尔认为在讲授新的知识时,要注意找出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系从而使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扎根的已有知识,如果缺乏这种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则应在讲授新知识前先引入既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又与新知识发生联系的材料,使之成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奥苏贝尔称其为先行组织者[8]404。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新学知识要与已学知识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3)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习得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学习才不致于像尝试学习那样非常缓慢,吃力地付出很大的代价。班杜拉还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于表象和语言两大表征系统,有关行为方式的信息大多数以表象编码表征的[10]。根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体育教师的示范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学生的示范也具有同样的榜样作用,而且比教师更为频繁。

4)条件反射学说。

反射活动是指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中枢引起的效应器规律性的反应。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道是机体生来就已经接通的固有联系,而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形成的,但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相反,若在给予条件刺激的同时,并不断强化非条件刺激,那么已经形成的运动技术就会进一步得到巩固。

人类学习运动技术的本质虽然与动物不同,但人类也必须进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应该说“条件反射学说”在运动技术教学中还是十分有用的,它主要适应于运动技术的改进与提高阶段,即学生必须进行反复练习,运动技能才能形成。当然在实施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还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学习的效率才会加倍。

5)外在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理论。

在条件反射学说中,强化是形成与巩固条件性行为反应的重要条件,从形式而论,建立在动物之上的条件反射强化理论具有三层含义,其一为刺激信号的不断强化;其二是奖励强化物;其三是动物行为的不断强化。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1]。这个观点实际上与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如出一辙,没有外在的奖励强化物,那么条件反射也就不能形成。

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虽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学习理论[1],但它也有一定实际意义,特别是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的观点,对于建立动物的条件反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在纠正错误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反馈、评价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强化刺激,特别是教师的良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赫洛克的实验证明,在运动技术形成的初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运动技术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采用了表扬、训斥与忽视(不加影响)3种方式时,实验结果是表扬组最好,受批评和训斥组次之,更次的是忽视组。其中控制对比组最差,因为受忽视组还有机会看到教师对其他组的表扬或训斥措施,而控制组则无此机会,因而成绩最差[12]。

除了以上的外在强化,人类运动行为的学习还有班杜拉提出的“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形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之间“替代强化”是普遍存在的;而自我强化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给与评价,不论肯定与否定,它都会对以后的行为发生影响,自我强化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学习行为最大特征之一。

6)顿悟学习理论。

以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在对猩猩的实验中发现惺惺所获得的成果并不需要经过多次尝试,而是突然性的“顿悟”。人类的运动技能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机械地、盲目地学练技术,而是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后期,在不断的重复性练习过程中可能突然对运动技术细节或要领有所领悟,即所谓的“顿悟”。

3.3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构建运动技术教学原理

如前所述,运动技术理论众多,我们应如何构建较为完整的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此时我们需要暂时撇开种类繁多的学习理论,深入到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学生从开始学习运动技术到最后掌握运动技术,无论是学习快与慢、学习效率高与低、学习质量好与坏,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只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只要身体、智力或机能不欠缺,那么运动技术掌握的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与阶段有不同的说法,如“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8]422;“泛化相——分化相——巩固相——自动化相”[13];“初步形成阶段——技能巩固阶段——技能达到熟练阶段”[14];“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技能阶段——初步掌握完整技能阶段——技能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15];“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7];“认知与定向阶段(动机激发阶段与尝试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熟练阶段”[6]。费茨(Fitts)和麦克尔·包斯纳(Michael Posner)在1967年提出的经典学习理论模型,学习的过程包含了3个阶段:认知学习阶段、学习的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16]。本文把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划分为:认知与模仿阶段、改进与提高阶段、熟练与自动化阶段,并根据不同的阶段构建运动技术教学理论(见表4)。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3-131.

[2] 王步标. 人体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8.

[3] 邓树勋. 运动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马启伟,张力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48.

[5]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运动训练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

[6] 潘绍伟.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9:145.

[7] 李祥.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

[8] 王步标. 人体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 张厚粲. 行为主义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24.

[10] A·班杜拉.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 林颖,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4.

[12] 潘菽.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教育版社,1980:96.

[13] 编写组.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67-169.

[14] 陳安福. 中学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9.

[15] 董文梅,毛振明,包莺. 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J]. 体育学刊,2008,15(11):75-78.

作者:邵伟德 李启迪 刘忠武

第三篇:地源热泵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已经不断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改变了传统冷热调控系统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极大程度的做到了節能减排,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地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独特优势以及在当下我国的具体应用案例,希望能对地源热泵技术起到良好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地源热泵;建筑节能;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上更加普遍,地源热泵技术作为新能源技术中的一种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新能源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舒适。

1地源热泵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1.1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项将传统通过电能运作的供暖工程转变成使用地热能源的新能源技术,通过这种运作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电能能源的消耗。地源热泵从地热能里吸收过来的热量是可再生的,这就使得地源热泵可以可持续地提供热量。地源热泵主要分为三种: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以及土壤源地源热泵。

1.2地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

地源热泵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热泵机组将地下水源、地表水源以及土壤内的热量与室内热量进行转换,来提高或者降低室内温度,夏季将室内热量转换到室外,冬季将室外热量转换到室内。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室内循环系统、地下循环系统和热循环系统。通过这些热量转换连接的系统,再加上热泵机组,通过较少的电能来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地源热泵技术通过近几年的应用,技术已越来越成熟。

2地源热泵技术的优势

2.1清洁环保

地源热泵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供热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清洁环保效果,这是因为地源热泵技术的热量完全来源于大地,这样在进行热量转换的时候就不会产生能源的消耗,进而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达到清洁环保的目的。此外,地源热泵技术在应用时没有燃烧这一过程,因此不会有废弃物被排放出来,也不会污染建筑物周围的环境。

2.2节能减排

地源热泵技术在使用时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能源的作用,可以尽可能的节约能源。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地源热泵技术都可以根据室内温度的变化来调节热量的变化,将能源的使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地源热泵技术在减少排放量方面也有突出作用。因为地源热泵技术在使用时没有燃烧的过程,所以它没有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持续利用能源,也没有因为能源过度使用而造成的能源排放。

2.3节约成本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它可以根据夏冬两季跟地下的热量转换来储存能源,跟传统供热技术相比,地源热泵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能源使用的成本。此外,由于地源热泵技术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所以对供热系统不会造成损坏,这也极大的降低了供热系统维护的成本。地源热泵技术还有使用寿命长、可持续再生的节省成本的特点。

3地源热泵技术应用

3.1我国地源热泵应用逐渐广泛

一方面由于地源热泵技术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利用促使我国也开始使用这一技术,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也为地源热泵技术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近些年来,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我国使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城市越来越多,涉及到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广,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一时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其中,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3.2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形式

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由于能源来源不同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地表水能源、地下水能源和土壤能源。地下水能源就是用地下水来制冷或供热,主要采取机械抽取的方式,等到不用的时候再将地下水源重新送回到地下,以此来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但是由于地下水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资源,所以在抽取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注意不要破坏地下水结构,同时还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才可以开采。地表水能源的运作方式有两种,除了跟地下水一样用机械抽取这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地表水中设置换热器来实现热量的转换。至于土壤能源,则是通过在地面以下设置热交换管线,通过热交换管将土壤中的热量转换来实现制冷或供热。

3.2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方案

当地源热泵技术投入到暖通空调中使用时,需要用到两个必备的设施,地埋管换热器和热回收系统。地理管换热器能够使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发挥最核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地理管换热器的时候要尤其注意,必须要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确保地源热泵技术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3.3热量不均问题的解决方案

地下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空间,相反,地壳活动频繁,地下的热量也会随之发生波动,地下热量不均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使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同时使用冷却塔来控制热量达到均衡,保证暖通空调能一直正常运行。为了使冷却塔能够更高效地运行,必须要在选择冷却塔的时候结合建筑地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型号的冷却塔,除此之外,还要对冷却塔下达一些指令,这样在使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时候,如果遇到突发问题,冷却塔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4利用地表水热泵

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应用的时候通常采取的是地表水热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地表水热泵和建筑物连接在一起,以此来确保地表水顺利从室外接通到室内。在利用地表水热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必须要结合建筑物周围的现实环境来做出相应的保护地表水热泵的措施,一般来讲,这些措施主要是指防冻措施和防潮措施,避免室外多变的天气和环境对地表水热泵造成损坏,有效延长地表水热泵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源热泵技术是一项先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它在节能减排、清洁环保以及可再生方面的优势势必会让它在我国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起来,尤其是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使用,对促进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便捷和舒适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同时,地源热泵技术的逐步应用也会对我国的建筑行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平.暖通工程中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与施工分析[J].砖瓦世界,2021(3):64.

[2]张杰.地源热泵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码设计(上),2020,9(12):265.

作者:李贺

上一篇:金融风暴论文范文下一篇:语言修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