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例子

2022-07-16

第一篇:生态环境保护例子

破坏环境的例子(大全)

破坏环境的例子

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

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

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第二篇: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世纪十大环境灾难

(1)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比利时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的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人们称这种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洛杉矶又一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1970年又一次光化学烟雾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因此患病。

(3)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形成的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

(5)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含有汞的废水,进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1955~1972年日本骨痛病事件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7)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后果是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10)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第三篇: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砍伐树木

挖掘河沙

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头都来自动物,而且与环境受破坏、全球暖化及人与动物距离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除了维持家居清洁外,要预防传染病出现及扩散,还须把眼光放远,保护环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响,近年少见。虽然1997年爆发过「禽流感」,但因杀鸡及时,加上维持至今的街市清洁日,及为鸡只注射疫苗等措施,当年这个传染病带来的冲击,在港人心中已逐渐淡去。但是放眼四周,传染病的威胁一直未停过,只是不在香港发生,港人没有留意。

生态异变 病毒辗转传人

先进国家如美国,自1999年开始,爆发「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网页指出,这种病毒本身早已存在于雀鸟身上(换言之,雀鸟是西尼罗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过带病毒的雀鸟后,病毒会留在它们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鸟及人而把病毒传开去。

香港医学会会长劳永乐指出,环境与人的疾病是息息相关的。另一种与动物有关的传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个案陆续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出现。它本身存在于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后来传给猪,再由猪传给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栖息在东马来西亚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离出来,从东马飞到西马的马来西亚半岛,感染了猪场里的猪及人。若没有该次东马的大火,该不会因而感染了猪。

他称,这次大火与当年天气非常干燥有关,而反常的天气则受厄尔尼诺影响。由此可见,传染病确与大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而且,全球温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于是也有利登革热的传播;海水温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依附它们的霍乱菌,因?海产吃浮游生物而转到这些海产上,人们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话,便患上霍乱。本港数年前爆发的霍乱,原因就在此。

至于令人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劳永乐称,则由于人们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们与人类接触而起。

捕杀动物、破坏栖息地 病毒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病毒学家毛江森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示,许多野生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病毒,无论捕杀、驯养、用在实验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动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爱滋病毒及黄热病,对它们的宿主猿猴影响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活动范围扩及原始森林,病毒传给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热、霍乱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说明人如没有好好保护自然环境及生态,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灾害——传染病。

SARS病毒与果子狸有关,至于是否由它传给人,截稿时还未完全确认。劳永乐指出,广东省其中一个早期出现「非典型肺炎」个案的河源,修筑了大水坝。通常水坝兴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时,动物也搬走。他认为,值得调查的是,会否因而迫使动物离开原本栖身地,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人看见了又捉来吃,才把它们身上的冠状病毒传播出去。保护环境 防传染病扩散

劳永乐称,要防止传染病发生,大处要注意减低温室效应,减少海水水温上升,小处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环境,爱护环境,保护树林,多管齐下。

SARS未出现时,大家都没有察觉传染病仍然对现代化地区如香港有威胁。

劳永乐称,相比以前,儿童营养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计划,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杀伤力已减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净,减少了霍乱的流行。传染病逐渐不被重视,医学界的焦点转移在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症上,病房的规划也以「大房」为主,但对传染病来说,却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机。

「有SARS,也会有其它传染病出现。」劳永乐称,是时候为此做好准备。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

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

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

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第四篇: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本节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其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第五篇: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

文章标题: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

环境保护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策之一。由于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宣传不到位,对环保认识有待提高。近年随着环境污染影响形势恶化,事故不断发生,引起全世界民众关注,环保意识在增强,环保措施在硬化,环保工作已从污染治理发展到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此从环保基本情况、基本

政策、生态经济等方面介绍些基本知识。

一、认清环境现状,增强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能在全世界形成共识,是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确实存在严重的危机,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繁衍的大问题。尤以震惊世界的8大污染公害事件,更能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当代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淡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全世界有62个国家将近22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3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并于97年汛期出现黄河断流,长达226天,720km。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我省淮北地区较为典型。可以形容为水多、水少、水脏,水不均。一条条大河视为地球的血管,河流的污染可以喻为地球得了“白血病”。

2、温室效应地球变暖。气候变暖的原因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人为活动造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所至。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是旱涝加剧,公害频发,物种减少,疾病增加,海平面上长。97年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创百年历史记录。地球变暖喻为“地球在发烧”。

3、酸雨现象。由于人类向空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雨水变酸。当降水PH值低于5.6时称为酸雨。它可使土地、湖泊变酸,水生物减少甚至死亡,腐蚀金属和建材,危害作物和森林,损害人体健康。我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亿。酸雨现象可以说是“地球在流泪”。

4、森林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森林称之为地球之肺,湿地称之为地球之肾。从世界看现有森林只有20世纪中叶的50,人均森林面积为工业革命开始的1/80。我国近期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7,林种第一,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全世界湿地200万平方公里,中国约26万平方公里,总的趋势面积在缩小,功能在弱化。

5、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全世界约有9亿人生活在干旱地带,直接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每年有708万公倾耕地消失,600万公倾土地变成沙漠。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6、土壤酸化盐渍化,面源污染严重。由于耕地过分开发,化肥、农药过多使用及各种废料到处抛弃,在对土地构成不可逆转的污染。面源污染尤以我国为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

7、生物种类减少。由于环境的恶化,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00余种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物种灭绝将使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链将严重受到损害,地球物种面临第六次大灭绝。

8、海洋过渡开发和污染。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速度减少,人类向海洋倾泻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其中的重金属、有机磷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又通过鱼类转移到人类身上,损害人类健康。1999年我国近海岸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9、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资源的价值在于他们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传统的经济快速增长依赖于资源的消耗,粗放经营和掠夺式开发都造成资源快速消耗,掠夺式开采和粗放经营称之为“端祖宗碗,吃子孙饭”。

10、臭氧层破坏。由于工业废气和氯氟烃的排放,严重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形成了极地臭氧层空洞,称之为“肺穿孔”病。平流层中的臭氧已经损耗了将近1/10。臭氧每减少1,皮肤接受到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增加4。

环境问题举世关注,这是当代环境特点的决定的。一是从区域环境问题扩展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其影响危及全人类的安全,问题的形成与全人类的活动有关,问题的解决也是全球的。二是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现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都市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水体污染、森林破坏、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和占有耕地等现象,也是在发展中国家急

速发展。三是个别环境问题扩展到全面环境问题,全球气温变暖,打破了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引起全人类忧虑;酸雨问题越过国界,称为“空中死神”;危险废物在全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三十年艰苦奋斗,环保成效明显

二十世纪中叶不断发生的世界公害,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吁呼各国政府和人类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环境,造福于人民。中国在周总理重视下派团出席会议,并于73年8月5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第一次承认中国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拉开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30年来我国环保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绩。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健全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为环保工作专门出台法律八个,条例若干个。它们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在《土地法》、《矿产资源保护法》、《森林法》、《水法》等法律中都有资源保护的内容,在97年修改的新《刑法》中专门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二)与时俱进地确立了环保工作方针。

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确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于民”环保工作“三十二”字方针;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简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这一方针从战略上为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环保发展道路,这一方针的核心是“协调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全一致。

(三)“三大政策”奠定了环保立法管理基本准则。

1、“预防为主”政策。这是吸收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制定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沉重,不但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治理费用更多,时间更长,因此是不可取的。后来将其完善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正确环保理念。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这是借鉴70年代西方国家“污染者负担”做法提出来的,将这一政策精神拓展到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总体意思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强调必须发挥政府职能,对排污者加强管理,才能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由此实行了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

(四)八项制度建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八项制度在有关环保法律中确认,因此即是制度,也是法规,具有强制性。具体制度是: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三同时”制度、③排污收费制度、④排污申报与许可证制度、⑤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⑥限期治理制度、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五)“九七”达标,彻底整治了企业污染严重现象。

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控双达标”的目标要求,重点整治“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和“两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大气污染,对15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小企业实行关停和取缔,97年12月31日,国家环保局对淮河流域1556家重点达标排放情况采取了名为“零点行动”的执法检查,取得了淮河污染治理的重大进展,当年底全国关停67000家“十五小”企业。

(六)探索科学发展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1987年受38届联大委托,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带领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在全世界调研,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得到全世界认可,其含义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中国也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6年全国环保会议提出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把生态建设纳入环保工作重中之重,安徽省随之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出台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建设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七)国务院发部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主要精神和新的政策要求。

《决定》结合我国环境现状,明确了未来环境保护的目标。国家从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社会需求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一致,坚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改善环境质量的长期性相统一,提出了未来15年环境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这是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水平相协调的目标,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目标,也是一个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决定》科学阐述了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在基本原则中。指导思想中强调: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原则中要求: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决定》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单列一章,从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等3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决定》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是保护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

《决定》从下决心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出发,确定了七项重点任务: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七项重点任务从整体上相互关联,必须全面推进;从阶段看必须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尽快尽早解决环境问题。七项任务有五项是污染防治问题,因此也是重中之重,污染防治又把饮用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决定》重申了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查处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违法开发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

《决定》从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入手,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管理体制;二是依靠科技进步,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环保投入机制;三是健全社会监督,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四是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五是落实政府保护环境领导责任制,完善科学评价发展的考核办法;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健全协调机制,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决定》是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新任务、新目标、内容丰富,特色明显,尤其是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

三、树立生态意识,发展循环经济

1、什么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机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经济。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经济运行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2、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指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过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

绿色食品是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添加剂等。

有机食品是指采用一种有机耕作和加工方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通过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认证,并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3、生态省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

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经过全省人民近20年的努力,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较变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合理利用率显著提高,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使我省成为人民生态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步骤:

起步阶段(2003—2007年):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初步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生态经济的服务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推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产品。树立生态立省的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形成生态省建设良性决策机制,为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2015年):生态省建设走健康轨道。树立以绿色资源,生态产业群、生态城镇群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安徽品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进一步均衡发展,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的利用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舒适优美的城乡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有力的决策、管理、科技支撑五大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并逐步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质量明显提高,社会福利和公益设施基本完善。

提高完善阶段(2016—202年):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实现。全面形成以生态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强省形象,五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生态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普遍较高,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基本建立。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全面形成小康社会。

生态省建设规划为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山地生态区、江淮平原生态区、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五大区域。主要任务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保障支撑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五大体系,发展生态工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水系工程、清洁能源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生态家园工程、生态文化工程、能力保障十大工程,实施八大措施。

4、生态示范村,生态示范户建设的内涵

生态示范村是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建立的村级范围内的复合生态系统。主要是以治理“脏、乱、差”,建设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农业模式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生态示范户是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庭院经济、就是推进农民增户经济,减少化肥、农药污染,提高农户经济效益。当前生态示范户建设内容是:“一池三改”,即以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为一基本项目单元进行同步建设,有条件地方还可以引导农户与改水,发展太阳能结合起来。

5、生态经济的主要模式

农村生态经济是以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态物的效率和氮资源转化为高蛋白的效率,加强能源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从而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生和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效果。总结各地发展生态经济的经验,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有以下模式。

⑴生态规模化模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如粮食基地、油料基地,林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品基地,规模经营,形成批量。

⑵生态整治模式。对低产田,低洼地丘岗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形成路渠配套,灌溉方便,旱涝保收。

⑶生态改善模式。开展退耕还林,四旁植树,在田地、路边、渠堤、沟坡合理栽植树木,做到林水田结合,乔灌草结合,落叶与常青结合,用材林、经济林、薪碳林结合,建成农林成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阴化,村庄园林化,多树种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小气候,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⑷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形成饲草、饲料喂家畜家禽,畜禽粪便制作沼气,沼液养鱼,沼渣还田的生态良性循环。

⑸生态种植模式。一是实行林、果、粮、药、菜的立体种植模式,在纵向空间阳光的最大程度利用,提高效益。二是实行套种复种,充分利用作物的季节性差异达到能源和土地使用最大化。

⑹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在农村规划建设上推广一庭两院生态结构住宅,前院饲养家禽、家禽,发展沼气,后院住宅种花种草,栽植果树,充分利用宅院的光、热、水、气、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仅净化、美化、香化环境,而且增加经济收入。

⑺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在农村一家一户可以操作的循环经济模式“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池→鱼”和“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果(粮食)”模式。

四、执行环保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任何新上建设项目和规划,都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项目建设分级管理的规定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方能建设。

2、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要求,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正式生产前必须经过验收合格方可生产。

3、按时缴纳排污费。排污费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强制排污单位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环境污染损失或危害承担的经济责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向排污单位强制收取的费用。排污费是按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确定的,因此是补偿性收,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4、严禁新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国家明令禁止新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同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落后生产工艺的项目不予审批。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来源于,欢迎阅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

上一篇:社团部活动策划案下一篇:四上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