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4-04-25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精选6篇)

篇1: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做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心得 体会

自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后,多地也积极实践,通过财政资金的示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逐步实现让市场在自然生态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以更好地实现自然价值资源,优化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生态补偿的效果、效率和公平,值得探讨。

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引入社会资本的必要性 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缺口大,财政资金难以完全负担,迫切需要引入社会资本。中央财政 2019 年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保护修复两个专项安排 142 亿元,仅为相关部门测算的每年 589 亿元资金需求的 24%。补偿资金不足使实施生态保护或生态修复的主体得不到足额补偿,导致对保护者的激励不足,严重影响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新冠肺炎疫情后,各级财政都面临极大压力,生态补偿资金短缺的问题会进一步放大。同时,过度依靠财政资金,使生态改善的受益者缺乏付费意识,政府无法识别社会对生态保护的理性需求和供给的最优规模,从而影响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

社会资本的引入,将改变传统上由政府寻找生态补偿受益者的被动模式,转变为由潜在受益者积极寻找生态环境效益的主动模式,为生态产品市场增加活力。生态补偿的本质是通过“受益者付费”实现对生态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的补偿。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保护的成果往往在较大空间、较长时期内产生正外部性,受益主体数量众多、空间分布广泛、需求差异大,即便通过政府代理,也难以识别所有的生态补偿受益主体,更难识别具有较强支付意愿的受益主体。社会资本的介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增强了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的价值流动性,调动了“受益者付费”的积极性。

社会资本介入生态补偿领域,是绿色发展的内涵所在。绿色发展不仅要求产业生态化,而且要求生态产业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扩大、参与主体增加、市场化程度增强,无不需要社会资本的参加,并与财政资金形成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社会资本介入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范围的生态保护与补偿项目,其本质就是推进生态产业化,促进区域流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绿色经济形态。

当前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存在的问题 生态补偿的财政资金以中央资金为主,省际之间自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积极性不高,特别表现在大尺度的跨省区域流域的生态补偿问题上。地方调研显示,各省财政资金的投放使用往往“自扫门前雪”,缺乏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性思维;银行融资仍为薄弱环节,主要来源于地方银行,融资渠道少,不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

护补偿最需要的领域。一旦缺乏中央层面的协调指导和资金支持,生态保护补偿的前景将非常不明朗,又回到“各自为政”的局面。

社会资本的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重业务绩效、轻环境绩效。当前,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补偿领域往往带有项目的特征,以合同约定的建设和运营相关生态环境指标为标的,突出业务绩效,强调社会资本的资金放大效果,对社会效果和生态环境绩效的监管与评价不够重视,甚至由于环境监管的缺位导致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频发,最终拉低财政资金的效率。

受财政资金流动模式的限制,生态补偿与修复项目参与主体受限,市场化机制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受限。与财政资金在政府间流动的模式不同,社会资本的流动模式强调市场的活跃度,要求基于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实现更大范围的流动,以激发生态补偿的活力。

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补偿领域的渠道有限、权益回报机制不够丰富,影响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当前,我国财政生态环保资金主要投入重点污染源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项目,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面临较大的治理压力,忽视对社会资本的权益回报和激励,影响了潜在进入生态补偿领域的市场主体的意愿。

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在生态补偿中对社会资本更多发挥“主导”而非“引导”的作用,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不够。在生态保护补偿领域,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发挥,核心原则是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和社会资本的活跃度,实现生态环境收益的最大化。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在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发展区域流域绿色基金。传统的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以环境要素和政府部门为基础设置,分割性较强,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壮大跨行政区的绿色基金。利用好我国于2020 年 7 月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这一指挥棒,扩大生态补偿的覆盖面,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集中进入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中公共性强、战略意义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高的领域,产生聚合效应,高效率推进绿色发展。

实施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补偿领域的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双重考核,使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挂钩。为此,应协调各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加强联动保障,完善评估考核的有效性。

创建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平台,打造生态产业链,吸引多主体参与生态补偿。结合生态环境要素禀赋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开发进行多种市场化手段试点,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打造生态环保领域的产业联盟、基金联盟,充分发挥开发银行中长期融资优势,构建社会资本联合的平台,联合多种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生态补偿的参与主体还应向公众延伸,鼓励设立民间绿色投资基金,在生态保护领域推进个人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绿色消费,促进绿色金融的公众参与。

突破财政资金作为补贴的传统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升其能动性,丰富生态补偿的权益回报机制。结合生态环境要素生产力及其发展目标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开发出多样化的权益回报方式。积极开发生态保护在文化、历史和情感等方面的间接效益,以财政资金为依托,将声明、认证、宣传等非经济收益模式纳入生态补偿的渠道,扩大社会捐赠的实施范畴,以满足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文诉求。

篇2: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扬州化学工业园(以下简称化工园区)是响应省政府沿江开发总体战略,由扬州市委、市政府在仪征设立的化工产业带,也是仪征市重点发展的五大经济板块之一。化工园区于2004年12月成立,现已成为扬州市和仪征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扬州和仪征两级政府、化工园区和园区企业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化工园区的逐步建成,园区企业的逐步投产,大家对环保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市民们对化工园区的发展十分关心,对环保方面的问题非常关注,对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化工园区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1、对现有污染源的有效治理还不够得力。

化工园区的一些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环保的要求,而根据《环保法》的规定,环保部门对设计工艺并没有监督审查验收的权利,事后整改就显得事倍功半,相当复杂,所需的过程也比较长。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先后于2004年8月和2005年8月进行了两次废气整治,共投入治理资金550万元,气味排放初步有所好转。在相关部门督促下,该公司又从生产工艺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废气深度治理。截至目前,气味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方顺粮油公司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解决气味问题,但至今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看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解决化工园区企业的所有环保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相关部门都还没有这个底气。

2、对企业排污的实时监控手段、设备远未到位。

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环境监察设备和手段也应随之得到提高。而目前环保部门的自动监控中心尚未建立,不能随时掌握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强度。特别是在废气问题上,缺乏数据支撑,不能作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对于一些污染因子,环保部门目前尚不具备监测能力;在平时的环境监察中,还不能随时取证,甚至要靠人的感官、嗅觉器官去感觉、体验。据大连化工的负责人介绍,台湾长春集团在高雄和马来西亚都建有同类企业,当地环保部门给企业安装了可旋转的摄像探头以随时监控,自动化的气体分析装置由环保部门直接安装在企业相应位置,可以实时监控所排废气的成分和浓度。

企业排污的先进监控手段的缺乏,让环保部门也颇感尴尬。有时群众向环保局反映某企业偷排污水,等环保部门派人过来,情况又发生变化了,群众说偷排了,企业相关人员说没有偷排,没有足够的依据和数字来支撑,环保部门往往很难下结论。

3、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园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目前,化工园区青山污水处理厂尚在建设之中,还没有竣工投入使用,化工园区污水管网还缺乏有效管理,胥浦河绿化隔离带尚未完全建好,部分拆迁工作还没有如期完成。所有这些,都给园区环保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要着力解决化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化工园区要发展,肯定会有不少新的企业入驻,如果出现新的污染,市民意见会更大,从而对化工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应当将环保基础设施与园区经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最好适度提前,让这些基础设施早日发挥作用,可以及时处理化工园区的废水废气废渣,隔离气味,有利于做好园区环保工作,从而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环境意外事故的防范预案还不够清晰细化。

化工园区的不少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都配备了大容量的原料罐。如大连化工公司的丙烯醇,贵飞化工公司的苯,瑞祥化工公司的液氯等都储存企业的原料罐中。这些罐体,对化工企业来讲是必需的,但对于周边居民而言则存在着潜在的隐患。虽然化工园区、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做了种种准备工作,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那么,万一出了事故,相关部门应当怎么处理?企业员工、周围老百姓要不要疏散,往哪里疏散?交通工具怎么安排?防护措施怎么采取?所有这些防范预案,都必须清晰、细化,而且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让周边市民知晓。如果方案不够清晰、细化,那么一旦有事,就会手忙脚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化工园区各企业和相关部门,要认真查找事故的隐患,努力防范事故的发生,要进一步细化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人员、物资,定期、不定期组织预案演练,在事故发生时确保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将事故影响、损失降至最低。

5、化工园区向仪征市民发布环保信息还不够及时。

化学工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局外人不容易了解其工艺、设备、流程和各类化学反应等等。虽然环保部门在环保网站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在电视台设有专栏,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单一狭窄。我们曾从几位出租车司机那里了解到:有人将市委主要领导在中国仪征网站与网民交流的四次视频讲话内容刻录成光盘,黑市价竟达300元一张。这个例子说明:市民渴望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权威信息,而市委主要领导在四次视频讲话中,几乎都谈到了化工园区的发展和环保问题,一些人就是冲着这个信息来购买高价光盘的。

化工园区虽然直接隶属扬州,但其环保状况与仪征市民息息相关,应该定期向市民发布环保信息,以保证市民及时了解情况。

二、几点粗浅的建议

化工园区是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又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本着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宗旨,我们建议相关部门按照“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节约发展资源,全力打造生态城市”的要求,努力做好废气扰民的治理工作,同时要对废水废渣的处理加大监管力度,精心打造生态化工园区。令人欣喜的是:扬州和仪征两级政府对废气扰民等化工园区的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化工园区的废气深度治理工作已被列入仪征市2007年十大类重点工程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化工园区的环保工作,我们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化工园区的总体规划,抓紧制定环保规划。

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好园区环保回顾性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总体规划,细化具体规划。对于拟进园的具体企业,要考虑完善布点计划。

对于新上项目,我们了解到化工园区已经严把新上项目的入口关,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前不久,化工园区决策层就否决了一个投资额较大的化工项目落户。我们园区和相关部门在把好新项目入口关的同时,还要对老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把关,属于鼓励类的项目,应大力支持;属于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则要区别情况,慎重对待。

化工园区规划总面积约为60多平方公里,仪征市青山镇是主要的项目承载区。今后,不少园区的项目将陆续落户在该镇。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在项目落户前未雨绸缪,进一步完善镇区规划。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青山镇能成为扬州市的生态乡镇。

2、对现有企业的污染治理应当采取果断措施。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现有园区企业尤其是重点化工企业的环保监管工作。对企业的废气、废水等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台帐是否齐全、排污口是否规范、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是否正常运行等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在做好对企业环保工作日常监察的同时,建议更多地采用暗访、夜查、蹲守等方式,弄清企业治污的真实情况。

对于发现的问题,该就地治理的,相关部门要及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并狠抓落实。不要简单地从理论上分析,钱也花了,设备也改造了,似乎应当万事大吉了。评价治污效果,应当从实际出发。整改不力的,要提请当地政府责令其停产整顿。对于个别虽经反复整改,仍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企业,可以考虑搬迁。关于这一点,据了解,决策层也下了决心。个别企业尽管已经投入相当的财力、人力进行了几次整改,但该企业废气扰民现象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仍有部分群众投诉。对于此种情形,我们建议园区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拿出搬迁的具体时间表,以取得周边市民的理解。

3、进一步理顺化工园区环保管理体制。

鉴于化工园区级别较高,园区的环保可否由扬州市环保局直接监管,这样有利于环保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调;或者维持现状,仍由仪征市环保局进行属地管理,但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力,进一步落实监测经费,增添必要的监测设备,对重点企业的监测工作,要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落实责任。

4、完善公众参与,实施环保听证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篇3: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强化系统思维, 深化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系统思维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主张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深刻把握治理生态环境工作的客观规律。

(一) 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从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经验来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否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充分认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 真正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 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谋划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是包括山水林田湖气的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问题形式多样, 原因复杂, 涉及多个领域的利益调整和管理主体, 多头治理、不相统属极易导致九龙治水、各行其是的局面。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体制, 建立多部门、多领域统一协调机构, 构建包括信息共享、联席会商、生态补偿、项目联报及跨区域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内容在内的协调联动机制, 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环境监管、治理、执法力量, 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水平。

(三) 健全政绩考核导向机制, 坚决纠正唯GDP的片面政绩观。

进一步创新干部考核制度, 对生态脆弱和重点保护地区探索取消GDP考核指标,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加快建立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绩评价体系, 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特别要防止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 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强化市场思维,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生态环境本质上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就是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强化市场思维就是强调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 重视运用市场化手段治理生态环境。

(一) 充分认识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商品价值属性。

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对无限地满足人类需求, 可利用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甚至是稀缺的。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在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同时, 进入市场交换领域, 从而具备了商品价值属性。同时, 人们为了获得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清洁的土壤和宜人的气候等良好的生态产品, 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同样耗费了一定的生产要素, 需要以价格来衡量。

(二)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其中的关键就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要加快实施自然资源产权确权进程。一是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 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二是建立健全能够反映环境成本和修复效益的资源定价机制, 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的制度体系。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三) 积极发展环保市场。

建立完善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和统一的环保交易市场。一是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有序开放可由市场提供服务的环境管理领域, 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 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积极发展生态金融。二是创新生态风险应对和规避办法, 建立健全包括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在内的环境损害赔偿市场化机制, 确保污染受害者获得及时充分的赔偿, 同时减小企业因巨额赔偿而面临的经营风险。

三、强化科技思维,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环境治理的科技水平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 产业结构重、科技层次低, 导致经济发展能耗高、污染高、效益差。强化科技思维, 就是向科技要效益, 向科技要质量, 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依靠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 有针对性地治理各类环境问题。

(一) 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手抓、两手硬。

“有中生新”,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 大幅度压减资源能源消耗,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延长产业链、价值链, 形成“自己吃自己”的产品, 提升产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无中生有”, 就是要密切关注以清洁、智能、低碳、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立足发展实际,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二) 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成因复杂、领域交叉, 用单一学科、单一技术和单一方法难以实现系统有效的治理, 必须在继续加大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 高度重视推进相关技术的关联与融合, 协同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节能降耗方面, 要加快推进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关键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努力降低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和排放指标。在治水方面, 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实现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在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中, 既要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非常规污染物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 又要加快推进绿化造林育种、种植、养护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并举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碳汇总量。

四、强化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式治理生态环境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依法治国,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治理生态环境过程中, 强化法治思维就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法治化建设,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坚持依法治理, 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问题。

(一) 提升环境立法质量,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当前的立法实践中, 无论是立法动议、方案起草均由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的各级行政部门主导。这种“部门立法”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性, 提高立法针对性, 但是由于立法主体单一、社会参与面较窄、各方利益诉求表达不充分, 在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立法领域, 出现了职权不清、权责分离, “重行政, 轻民事”的问题, 影响了立法质量和法律法规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环境立法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明确各级人大的立法主导地位, 完善各级人大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在立法动议、征求建议、起草内容的各个环节, 创新方法、拓宽渠道, 充分吸收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甚至是公民个人有序参与。

(二)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实践中,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导致环境违法行为的成本收益倒置, 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不足。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必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既要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 实行计日罚款和累计处罚, 真正使违法经济成本高于违法收益, 又要明确将生态损害纳入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范围, 建立生态损害鉴定和赔付补偿机制, 增加违法者的民事责任。同时, 对于造成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后果的, 还要严格追究违法者刑事责任。

(三)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司法创新, 完善相关司法救济制度。

完善有效的司法救济是化解社会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也是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的显著标志。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 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一是探索设立以流域、地域等生态系统或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保护的专门审判机构, 实行对环境案件的集中管辖。二是探索建立环境审判协调联动机制, 推动建立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执法协调机制, 推动环保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 形成专门、便捷、高效的环境案件诉讼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适度降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门槛, 赋予有关单位、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摘要:环境治理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 是一个如何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和人与自然相谐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解放思想, 转变思维方式, 进一步拓宽环境治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篇4:如何做好生态公益林的资源保护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

生态公益林作为保护生态资源、改善自然环境的功能区,不仅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防风护沙、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保存物种资源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树木资源,协助科学技术研究与试验,开发森林旅游项目等。

1.公益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1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

长期的封禁保护措施,虽使森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同时也导致林分部分结构失调、郁闭度高、生长缓慢、天然林更新能力差等问题。造成森林植被功能减弱,林分抗逆能力降低,森林植被调节径流、保持水土、抑制洪水功能弱化,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加剧。

1.2农林牧矛盾突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难度有增无减

随着林区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以农逐林、以牧逐林等破坏森林植被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放牧使森林草场植被退缩,林线后移近1公里,有些地段的灌木平均高度只有0.2米,云杉幼林被牲畜啃食成“盆景”型,难以成林,很多地方把灌木林地视为灌丛草原划为牧地,保护难度大。

1.3资金短缺,影响和制约了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是国家和地方投入不足,出现造林越多,包袱越重的现象;二是护林防火设施、装备严重缺乏,交通、通讯设备落后,护林站点设施简陋,林区道路年久未修,大面积森林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治,必要的科研推广项目无法开展;三是林区机构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资金、技术、人才,多种经营形不成规模,自身造血功能差。

1.4造林地块落实难度大,管护任务艰巨

乡镇造林、封山育林、国营造林等地块落实困难,乡镇造林由于管护工作不到位,呈现出春造秋毁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造林面积和成活率不高。

2.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建议

2.1资源管理严格有效

①结合资源年度变档工作,建立公益林及天然林资源数据库,辽宁省90多万个公益林和天然林小班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并全部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2万多管护人员的管护合同中。②坚持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省级抽查的3级检查验收体系,开展全省范围的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工作。全省管护责任落实率达到了100%,管护合同签订率达100%。公益林管护质量逐年提高,全省公益林范围内已多年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林政案件,无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③对全省重点公益林459个监测小区、1805个监测小班、1763个典型调查小班、4500多个监测点、1.22万hm2开展资源定点监测及复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逐市进行通报,要求存在问题的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④大力推进幼林透光抚育,对近几年新封育的蚕场开展定株抚育。修改制订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规程。每年完成各类公益林和天然林3项经营作业面积近6万hm2,3项经营作业验收合格率达到97%以上。⑤严格公益林林地征占用管理,尽量少征占重点公益林林地,严肃处理违法征占用重点公益林的案件。

2.2资金管理安全有序

①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层层下拨,保障了资金专款专用,杜绝了资金挤占、挪用现象。②县级支出的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市级和省级支出的资金实行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生态办(或财务部门)报账制。③专职护林员、监管人员的补助费,在严格执行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每季度末后15日内支付1次。每季度支付相应期间应领额的80%,其余20%年终以考核结果为依据于次年1月15日前兑付给管护和监管人员。有的市、县还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信用卡的办法落实补偿资金。④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乡(镇)公益林管理站等,在每年1月份将上年管护费和监管费人员名单、金额、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张榜公布,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⑤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理等涉及设备采购支出一律纳入省级政府采购计划,实行省级政府采购,严格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⑥为了准确、完整地掌握各年度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具体使用情况,统一制定了一套内部用决算报表,并要求层层汇总上报,年终统一决算。

2.3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①实施管护队伍减员增效、动态考核、末位淘汰制度。目前我省共有公益林和天然林各类管护人员20803人,其中护林员17850人,监管员2953人。结合资源监测和管护情况检查验收工作,对护林人员采取动态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对公益林受到破坏的护林员予以处罚或辞退。每年解聘不称职管护人员约占全部护林员人数的4%。②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针对新出台的国家及省级各项政策、管理办法和工作实务,开展层层培训工作。省、市管理部门每年都对各县(区)的生态办主任及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县(区)、乡镇定期对监管员和护林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2.4健全队伍网络

生态公益林建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最大、社会性、政策性强。乡镇林业站建在林区,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最熟悉辖区内的民情、社情和林情。为打牢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的基础,乡镇林业站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专门护林队伍,健全护林网络。

2.5强化林业站自身建设

为做好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工作,乡镇林业站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林业站自身建设工作。①强化乡镇林业站职能。在做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同时,乡镇林业站要切实抓好科技推广和林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积极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術培训和技术服务,把科技兴林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②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林业站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林业站队伍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③组织站内职工结合本站实际,制定学习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纠风和执法检查工作、把林业站建设成“文明窗口单位”。

3.结束语

公益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实施公益林保护工程是林业向生态建设转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和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乡镇林业站的职能作用,从而保护好公益林资源。 [科]

【参考文献】

[1]曹文,王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9(5).

篇5: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重视做好节水这篇大文章

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绿洲被沙漠和戈壁包围,之所以能独立沙海而不沉没,得益于周边大片湿地,这些湿地构成一个半圆,包围着敦煌绿洲,形成一道阻挡沙漠的天然生态屏障。然而,由于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用水过度,严重挤占生态用水,致使流经敦煌的主要河流断流,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环境在最近几十年里逐渐恶化,上百万亩湿地干涸,天然林和草地大面积减少。恶化的生态还对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构成了严重威胁。

敦煌的生态问题早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陇原儿女完全有责任有信心把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好。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敦煌市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关井压田”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根据规划,敦煌市计划从2007年到2010年,压缩耕地5.4万亩,以减少地下水开采。同时,敦煌市还严格实行了“三禁”政策,严禁移民、严禁开荒、严禁打井。据敦煌市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敦煌市已关闭各类抽取地下水的机井300眼,压减耕地4.4万亩,这组数字超过敦煌可灌溉耕地面积的10%。压减的耕地主要是1996年以后政府

机关单位和一些城市企业新开垦的土地,不涉及农民的承包地。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持续。对于余下的机井,敦煌市还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安装智能计量水表,以求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

在“关井压田”的同时,敦煌市还实施了其他一系列节水措施,包括推进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实行分类定额阶梯水价制度,建立用水者协会,推广滴灌技术,发展葡萄、设施农业以提高单方水产出效益,同时还依据水资源现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2009年10月9日

通联:酒泉市环保局卢明同

篇6: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环境法治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行政案件审查及处罚工作。局法制科室加强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前移指导,主动回应立案部门的执法需求,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参与案情研究、法律适用及环境行政处罚取证协调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完善证据链条,为调查取证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加强案卷规范化审查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及证据。十二五期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35起,累计罚款1293万多元,组织环境行政处罚听证9起,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77件。《新环保法》实施后,我局积极运用四个配套办法加大处罚力度,针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共处罚按日计罚1起,查封扣押4起,限产停产2起,移交公安机关4起。

二是围绕法治建设重点,完善环境执法保障。推进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积极参与环境执法联动工作。在区外电镀企业行政处罚过程中,先后与政府法制办、法院及法律顾问汇报、商讨案情,在当事人规避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在听证过程中对案卷证据进行了补正完善,为后期复议、诉讼作足准备,提供法制保障。规范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应诉答复工作,贯彻落实行政诉讼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近年来制定了《启东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诉工作程序》,重新修订了《启东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案审会规则》,开展了《新大气法》自由裁量权的修订。

三是推动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工作。为加快构建全市的环境诚信体系,根据《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南通市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十二五期间,我局组织开展了国控重点企业及启东市第六、七、八、九、十批工业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为深化环境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督促企业规范自身环境行为,对被评为绿色、蓝色的企业,采取鼓励性措施;对被评为黄色、红色、黑色的企业,采取警示性措施。同时,市环保部门还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了信息通报、诚信记录的共享机制,与银行系统合作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与物价局等部门协作,将评级结果与企业水电费用挂钩等,真正实现了资源整合和管理联动。

二、环保宣传工作:

一是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启东市在环保宣传上突出“三个面向,一个提高”,即面向学校,体现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面向企业,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面向公众,营造全民支持和参与的氛围。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高密度的宣传,使得“环境是资源、环境出效益”和“绿色发展”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水平。

二是公众参与渐成气候。每年6月5日期间,在人民公园广场开展了大型环保宣传活动,现场接受市民环保咨询,受理环境信访,发放环保宣传挂图、宣传手册以及环保小纪念品。2013年,围绕世界无车日主题“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与市文明办、机关党工委、体育局联合举办了“传递正能量,倡导绿色出行方式”自行车骑行活动。2014年,我局与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启东市中学生生态文明创意大赛”。参赛作品主要分生态文明创意工艺品、日常用品设计类(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态海报设计类;生态文学艺术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年以来积极开展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确定汇龙中学、大唐电厂及中远船务为建设单位,多次上门指导督促,并邀请南通市专家前来指导,有力地推动了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

上一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总结下一篇:全市党委办公系统干部培训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