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022-07-16

第一篇: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在本世纪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的社会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只有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以持续。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解决措施 前言

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再加上生态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活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经相当严重。我国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水生态失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海域污染加重,“十五”期间,我国的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个海区污染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土地退化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虽然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仍很广泛,水蚀、风蚀、土壤盐渍化与土壤污染并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林草和生物品种单一化问题突出。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外来物种入侵危及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层次因素。我国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我国目前处于低收入的国家,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同时,我们实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投入,这势必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上。这也是对发展中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 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我国的13亿人口仍以每年1400万的速度在增长,我国资源有限,人口的增加不仅导致了人均资源拥有量的减少,还导致了资源消耗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扭转。前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迅速扩展。 环境保护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目前,我国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同时,我国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我国的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力量薄弱,执法人员配备不足,加上执法权限有限,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环保执法主体分散在水利、海洋、林业、矿产资源等10余个资源开发部门,环保部门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其执法能力大受影响。而环保局人员编制有限,相对于繁重的执法任务,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执法人员的权限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加强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使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扎根于民众内心。为此,必须尽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的网络体系,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保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进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以多种手段发动群众,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采取媒体宣传、开展培训、领导重视、全民教育、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积极形成政府引导与公众积极参与的大好局面。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尽快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一部系统而全面调整人为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示。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培训,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环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执法,坚决打击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

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

运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还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都离不开科技进步,都需要高技术的支持,需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因此,我们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参考文献: 王灿发: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法学论坛,2003~4期 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 梁从戒. 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二篇: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发挥监督权,最终造成各职能部门配合不默契,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针对性的处理重大环境问题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部分地区声称受保护主义影响,对领导没有批示的地区、重点保护企业、开发中的地区、查过但没解决问题的地区都不敢执法,更不敢碰硬。此外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仅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干预、扰乱执法,造成环境问题纠纷不断。

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2.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y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3.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对于任意一项活动以及机制的推动,政府资金的投入都是保证活动有效开展以及执行的重要措施,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相关的政府部分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更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环境保护设备,提升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执行;

拓宽融资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以外,还应该想办法拓宽融资渠道,进而实现资金的融入。首先最可采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实现社会资金的募集,可以借助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是公益广告实现资金的募集,发动社会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实习点资金的融入,另一方面来说,采用这样的手段也可以实现大家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4.加大执法力度。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并建立环保执法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分管和定期考核,严把金钱、权利和人情三关,以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督促其加大执法力度;

(2)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利和执法能力,借此处理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作配合,避免争相夺权、互不配合现象的发生;

(3)加强环保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要及时进行实地调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环境问题情况和结果告知公众,涉及到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等重大事件,环保部门要设立听证程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4)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大监察力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重点企业、开发区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区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还要重点监察,杜绝保护主义思想和行为的蔓延,严格依法处置扰乱执法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革新的步伐。本文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2]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

[3]薛莲.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第三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贯穿到建设经济强县、和谐赤城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化环境执法,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与发展新道路,加快实现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总目标。

(二)基本原则

1.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造传统的、发展新兴的、淘汰落后的,加快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变,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科学统筹地域特点和环境容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典型示范、滚动发展、整体推进。

3.统筹协调,持续改善。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变城乡面貌、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力度,努力从治理“脏乱差”向建设“净靓美”转变。

4.改革创新,依法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强对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管控,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加快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5.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政策引导与调控,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1.天蓝气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到2015年全县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二氧化硫削减21.39%,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354.99吨以内。2013年末,建成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因子环境质量监测,到2015年全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水净河畅。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21.63%和16.67%;主要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超过6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小于20%;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3.地绿山青。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完成造林164.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23.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9平方公里。

4.环境安全。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到2015年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实现安全处置,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发展战略,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增长机制。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蔬菜示范县建设,打造“百里蔬菜产业带”,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矿产开发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风电、水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发业,拓展提高金融、

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合理扩大规模,努力提高档次和水平。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努力构建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以矿产开发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和应用,促进清洁生产;推广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抓好东卯镇井儿沟农业高效循环园区、独石口百利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试点,滚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绿色龙头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形成资源优化组合、产品互补互供、产业链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减少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引导采用可再生、能降解的包装材料,加强餐厨垃圾管理、回收和利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创建活动。

3.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标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严把节能评估审查关,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开展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建立统一的工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2013年底前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到2015年新上建筑物全部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率达38%。严把环评准入关,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限制类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得开工;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战略环评,开展重点园区、重点行业规划环评,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发展。扎实推进工程减排,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管网配套设施,确保治污设施有效运行。

(二)深化综合整治,打造宜居环境

1.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积极调整城市功能、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实行城区用煤管制,控制燃煤总量,严格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进入;淘汰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加强工业烟尘粉尘、有机废气以及施工扬尘和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规范城市周边矿业开发活动,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加强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定淘汰“黄标车”相关政策。建设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城镇森林体系,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7%,绿地率达到38.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42平方米。开展治脏、治乱、治噪、治堵行动,重点整治公共场所、主要街道、河道水系、城乡结合部等部位,打造“净、绿、亮、美”生态城市。

2.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整治一批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和集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抓好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优化养殖业布局和结构,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推动养殖小区和散养户污染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统一利用。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

3.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积极争创省环保模范城市,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巩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推行城市阶梯式水价政策,推广应用民用节水器具,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打造一批风貌建筑、风貌街区和标志性景观。推进生态县、乡镇、村庄等生态工程建设,争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打造城乡统筹、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精品。

(三)搞好流域治理,实现水复其清

1.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落实《赤城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科学划分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加快安全防护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和生态监察,加强水源地汇水区工业污染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取缔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严格水源保护区新上项目管理,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准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强城镇水质监督检测,改造升级供水设施,提高城镇供水质量,到2015年,完成主城区供水水源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15年底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严格限制在保护区上游或周边建设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

2.加强重点流域和输水沿线污染防治。以白河、黑河、红河水系为重点,组织开展消灭流域污染攻坚战,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推行取水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双总量”控制。加强排污监测监管,从严控制新增入河排污口,达不到河流生态功能要求的入河排污口一律取缔。以云州水库调水工程为重点,科学划分输水沿线保护区,严禁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确保水质安全。

3.加大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水位“双控制”,重新核定并公布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禁采和限采范围,在超采区域内严格控制新增取用地下水,逐步关闭自备井。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强选矿、灌溉等耗水大户的节水改造。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提高水位、水质监测和防控能力。加强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管,严防工业固体废物、垃圾填埋场、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场所地下水污染,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渗坑渗井偷排偷放行为。

(四)建设绿色生态系统,再造秀美山川

1.构建生态屏障。一是首都绿色经济圈生态屏障。加快荒山荒地和平地绿化、环城景观林带、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以及森林公园建设,完成50万亩的环首都经济圈绿化工程,完成13万亩的京冀合作水源保护林二期工程。二是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国家、省、市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到2015年完成100万亩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6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的塞北林场建设工程,增强生态屏障防护功能。三是保土蓄水绿色生态屏障。在红、白、黑河重点流域及水源地汇水区进行生态治理、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四是山地水源涵养绿色生态屏障。推进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疏林灌丛补植、低质林改造。同时,加快矿山、风电植被恢复,到2015年,全县完成植被恢复6500亩。

2.恢复林草生态。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飞播种草等生态建设项目。强化禁牧、休牧,采取人工种草、补播改良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森林草原火灾、虫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森林草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建设绿色廊道。制定实施重点公路、铁路沿线生态建设规划,加快铁路、县级以上交通干线及重要乡道两侧绿化。到2015年,重要乡道两侧绿化、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70%,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基本实现绿道绿廊全面贯通。坚决拆除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临时建筑,严禁乱搭乱建。深入开展“拆除烟囱、改善环境”活动,对违法违规建设的烟囱一律拆除,对符合规定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烟囱,实施限期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一律拆除。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力推进和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对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露采矿山,已设采矿权的除由责任人限期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外,还要采取限期关闭和逐步退出等政策性措施,有计划地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确保3年内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治理和恢复。

4.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明确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物种资源

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开展重点地区物种资源调查,加大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监测和管控力度。

第四篇: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物种环境、森林环境等几种重要的环境因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探讨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趋渐低,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在这样状况下,要保持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我们将失去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关联的总和。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和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机体。生态环境是一定空间内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成的生态功能单位上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

2、河南省的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的自然现状

河南省生态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而且承载能力日趋降低。河南省地处华北大平原南端、黄河中下游,土地面积16.7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地跨我国第

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3%,平原洼地面积9.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5.7%,河南省地跨我国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伏牛山脉与淮河干流为分界线,因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光、热、水资源比较充沛。境内有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四大山系,其中伏牛山脉位于河南西部,系秦岭东延部分,是河南山脉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的70%,境内河流有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50多条。大型与特大型水库有丹江口、鸭河口、鲇鱼山、南湾、宿鸭湖等。为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位置适中、交通发达之地。若能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必将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河南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导致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日渐降低,面临的压力趋增强,个人平均环境容量日渐减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水环境的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的部分,河南省的黄河流域也较早的发展文明、文化,水资源为人类的消费、农业生产、工业需求以及水利动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河南省的水资源总量为41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30 m3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6,河南省的地表水资源量为313亿m3,居全国21位。河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河川径流量相差十分悬殊,其比值可达数十倍,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年内分布夏季

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雨量集中,河水暴涨,无法存蓄,白白流失;枯水期径水量急剧减少,部分河流甚至断流,无水可用。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兴起,用水量剧增,从而使大量工业用污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地面水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河南省水环境目前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98年度对全省流经18个主要城市的22条河流的37个监控断面进行的监测和评价表明有83.8%的监控断面水质超过Ⅳ类标准。流经城市河流水质受污染比较普遍。河南省湖泊、水库水质量普遍较好,半数以上的水库水质符合Ⅳ标准。造成河南省地面水污染的原因很多,重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田排水、家蓄饲养污水和工业废渣、城市垃圾进入水体,而且河南省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进一步开发水资源难度大。

2.2.2 物种环境现状

物种资源通常指的是生物物种,它们是非人工种种植、驯养的动植物,一般称之为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遗传基因,即保护野生动物的种质资源,河南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动植物兼容并存,种类众多,是物种丰富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

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对人类生活和生存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商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河南省现存被子植物3699种占全国的14.5%,裸子植物74种占全国的29.6%,蕨类植物203种占全国7.81%,苔藓219种占全国的9.95%,合计4195种占全国的13.73%,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河南省脊椎动物已知有566种全国的8.91%,其中哺乳类72种占全国的12.39%,爬行类37种占全国的9.84%,两栖类18种占全国的

6.34%,鸟类310种占全国的24.92%,鱼类129种占全国的3.34%,物种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它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的对象,并能为工业、医药、交通等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源。但是河南省的物种环境却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野生动物进行着掠夺式的大量捕杀,森林被大面积的采伐,使不少林地变为荒山草坡,造成植被退化和生境条件恶化,直接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毁灭了动植物种群。工业、矿山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地表形态和植被面貌,尤其是水利、工业设施的兴建及无序的矿山开采使大面积的山地改变了面貌,毁灭了森林植被,也直接的灭绝某地区的物种资源,破坏了物种环境,火灾、病虫害和更新繁殖困难,更有人们的旅游活动的影响。为了保护物种环境必须严格执法,保护物种资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的宣传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监测和科研网络,加强野生物种的科学研究,协调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

2.2.3 森林环境现状

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是有一定面积的集生的林木以及与之共同生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的总体。河南省的林业用地面积为378.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7%,•其中有林地面积209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3.4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53.8万公顷。河南省活立木蓄称量13167.6万m3,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由于河南省处于南北气候和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因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省的森林植被出表现出南北不同地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河南省是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较早的地区,由于多种因素,森林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河南省的森林资源主要指标位次均排在全国的第20位左右,森林资源在河南省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较低,质量较差。

森林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它不仅是农业的屏障和水利的源泉,更能进行蓄水,减洪和具有水土保持以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治土地沙漠化等作用。森

林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效的保护物种资源,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生要标志,森林环境的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河南省的森林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森林资源培育任务艰巨,平原绿化急待完善提高。通道绿化需要加强,土壤荒漠化日趋严重,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立法工作滞后,执法困难,为了解决河南省森林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保护河南省现有的森林,我们必须以个几个方面入手:㈠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㈡抓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㈢加强林业保障体系建设;㈣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态体系,进行绿化工程;㈤强化森林经营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㈥坚持科教兴林,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㈦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㈧加大宣传和领导力度,坚持全省国家绿化的统一规划,真正的改善和保护河南省的森林环境。

2.4 湿地环境现状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环境不但具有丰富的各类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的效益,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对大气环境也产生权其重要的影响。

河南省湿地面积1108707公顷,占全省面积的6.6%,河南省的湿地重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河南省地处中原,为历史悠久的农垦区,湿地大部分属于内陆水域湿地类型,且以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水库为主,主要利用集中表现在作为水源、调蓄、灌溉、捕猎、养殖、植树、放牧、排涝及旅游等多方面。

河南省湿地同样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河南省人口众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对湿地环境的污染。河南省湿地分布广,受人为不良影响较大,在1657块湿地中,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已有458块占全省湿地面积的70%,河南人为活动为湿地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围垦、城市化、水土流失、水源短缺,污染、过渡狩猎、引种、盐碱化、沙化、过度割草和砍伐,其中受水土流失影响的湿地面积最大,为了维护好湿地环境,必须进一步加深认识湿地保护的价值,效益和功能,必须把湿地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湿地和水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是休戚相关,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生态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从广义上是指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深度、广度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针对某一具体现象和事件,更要从宏观上总体的来考虑和协调。

在微观上使自然或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人工、半人工的生态环境能持续稳产不断增值,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尽快恢复,保护生物群落中有遗传价值的种群,保护生物群落中面临濒危、渐危、稀有、孑遗物种。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从河南省省情出发,必须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按照生态学观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着相互结合,又相互制约关系。不管其相互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多么复杂,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最终要保持平衡。协调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维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平衡,符合生态依据。在宏观上:第

一、经济社会的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第

二、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

三、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第

四、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第

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第

六、强化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教文献

1、时子明等《河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

32、魏克循等《河南土壤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

53、河南省林业厅编制《河南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林晓安、曲进新《河南湿地》黄河出版社1997

5、河南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河南自然保护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会19906、中国自然资源从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从书.•河南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57、《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金鉴明、王礼嫱等《自然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19、《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110、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红旗出版社199

111、孔照英 《河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0

12、白易简主编 《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卷

第五篇: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

我与公车上美女的销魂一刻

今天真是幸运。“我暗暗的对自己说。顺便又偷偷的瞧了旁边那位打扮入时,一袭长发的美女看了几眼。

“正是我喜欢的类型。”刚上公车不久,她便坐在我旁边的位置。瞧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圆润的成熟丰姿,身上时而传来馥郁的香气,更让我心情荡漾,神思千里。只见她在她的挎包内摸索了一下,突然说:“你好。”

我有些受宠若惊,这招呼本来该我先打才是。让她先开了口,我真是该死之至。匆匆之间,我慌忙答道:“你好。”

她转过头对我嫣然一笑,头微微点了一下,又压低声音:“公车上人多讲话不方便,你能听得到么?”

“听得到,听得到,我听得一清二楚。你我二人近在咫尺,我怎么会~~~”她未等我说完。突然声色俱厉起来:“你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

我惶惶然吞吐道:“不是~~我不打,你知道我们刚认识~~我还没有你的电话号码~~~”

她依旧未等我讲完,抢白道“少来!别找什么理由,没打就是没打,干嘛要推三推四的?”面对她的质问,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愣愣的盯着她。

她的脸色渐渐地缓和起来,柔声说:“看你那可怜样!这样吧!罚你陪我买块手表,上次我在淘宝的E屋时尚上看见有蛮多好看的迪士尼手表,今天我就要买一块。”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包,里面可怜巴巴的躺着几个小钱。我喃喃道:“贵不贵?我可没有带太多的钱,我的工资不高,最近又老是给朋友凑份子~~~”

“你罗罗嗦嗦的做什么?我什么时候花过你的钱?我自己有钱,而且也不贵,E屋时尚里的手表比市面上便宜多了,款式又新,上面的米奇的、迪士尼的款式都很不错的,才百十块钱,我自己买,你只要陪着我就可以。”

听了这话,我兴高采烈起来。不花钱还能陪美女,这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呀!我正要盛赞她几句,只听她说:“我快到站了,到站后回家陪我一起上E屋时尚看看哦!”我用力的点头如捣蒜,连声说:“一定一定,一定奉陪。”

“吻我一下。”她娇声道。

“什么”我一时没有反映过来,这样也太直接了吧!我有些不知所措:“这个~这个~~我们认识时间这么短,而且公车上这么多人,看到了会~~~”

“快点,别婆婆妈妈的,再这样我以后都不理你了,快吻一下!”她有些不耐烦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要求。我这男子汉大丈夫要是再不采取行动,真是把天下男人的脸都丢尽了。管它什么公众场合,人员众多。让那些论理道德,规矩法则见鬼去吧~~~所有所有的思想斗争在我脑子里用千分之一秒完成。我鼓足所有勇气,闭上眼睛,努起嘴凑了过去。

“这样才对嘛!乖,我也亲你一下。”

我怎么还能再不主动?我径直将嘴伸了过去,迎接那销魂的一刻。

“啪”

我捂着被一记响亮而又有力的耳光打得发烫的脸颊睁开眼睛迷茫的望着她。“想耍流氓呀你!!!老娘我可不是好惹的!!!”

我委屈的正要辩解一番。只见她一甩长发,从耳朵里掏出一副蓝牙耳机放在包里,拂袖傲然而去。

我在全车人的唾骂声中晕倒在地。

上一篇:史上最全营销渠道下一篇:萨特存在主义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