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2022-04-18

摘要:建设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有助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是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群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区域生态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论述森林生态廊道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划分标准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森林生态廊道进行SWOT分析,从森林质量提升、裸露地复绿、裸露地复绿、协调生态保护与惠民目标等方面的为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整体提升提出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篇1: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为了解决环境利益者和经济利益者之间的扭曲关系,我国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生态补偿执行偏差、补偿资金来源有限、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宣传与引导不够、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相关法律政策滞后、错误政绩观蔓延等。为此,要强化政府生态责任,扩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和补偿标准,实行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建立森林生态补偿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森林资源;生态补偿;龙胜各族自治县

继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之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并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建设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文件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为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内涵及意义

(一)生态效益补偿的涵义

“生态效益补偿”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研究中。当时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使得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生态效益补偿随之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相比之下,我国的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停留在学习借鉴西方经验的初级阶段。

虽然学者们对生态效益补偿的界定有所差别,但基本上包含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或破坏进行的成本补偿;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团体等为补偿主体,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对自然资源开发者和生态环境破坏者强制性征收一定的费用,提高其环境行为成本,从而激励行为主体减少环境损害,同时对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个人利益受损或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有巨大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给予经济形式或非经济形式的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收益,达到激励目的。生态补偿的本质变化可以被视为社会资本与财富冲突的缓冲剂和润滑油,其目的是平衡利益集团的利益,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二)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涵义

森林生态资源具有社会公共物品属性,拥有“地球之肺”“绿色宝库”的美称,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类型的林木产品,还为人类提供重要的服务功能,如水文调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以及文化价值功能等,其生态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取代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开发者缺乏生态意识,为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乱砍滥伐,无节制地利用森林资源,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生态功能下降,导致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沙尘暴、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在生态环境趋于失衡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运而生,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已刻不容缓。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质上是基于对生态补偿研究所细化的一个部分,是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欠完善阶段,市场经济运行尚无序可循,加之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这就决定着政府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我国要实行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体言之,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政府凭借其行政力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等,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将森林生态环境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达到惩戒破坏生态行为,激励保护生态行为,以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套森林生态保护机制。

(三)建立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意义

1.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与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使用的非排他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也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就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森林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政府有义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确保其行为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观性。因此,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2.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不仅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低下、增长缓慢、破坏严重等问题,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面积还在日益缩减。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破坏森林资源的成本,抑制森林资源使用者的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对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并且吸引其他人也加入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中。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价值、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选择。生态安全已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资源匮乏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增加我国的森林面积、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容量,从而实现森林生态价值,有效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

(四)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特点

1.强制性和稳定性。一方面,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所制定的规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市场自我运行所产生的补偿机制而言,政府所制定的森林生态补偿效益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森林生态补偿效益政策的实施,破坏森林资源者无法逃避处罚,受害者也不必担心补偿资金落实不到位。

2.公平性。以市场为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造成市场生态效益补偿的不均衡。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由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秉持生态效益补偿的公平性原则,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缺陷,可以保障受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可以减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3.广泛性。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效益补偿仅限于单一的、专项的补偿,而政府主导型生态效益补偿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对某一补偿客体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同时,还兼顾其他客体的补偿,其补偿内容的广泛性和补偿手段的多样性是市场主导型生态效益补偿所不能比拟的。政府主导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生态补偿政策与手段对森林生态进行效益补偿,还可以在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同时,对因森林生态资源遭受破坏而受损的其他生态资源进行补偿。

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关键生态屏障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因此,有必要调查西部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了解西部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存在的问题,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探讨有效的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措施。为此,笔者以富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调查对象,对其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概况

1.自然地理条件。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于桂林市辖区,西北与湖南接壤,成都到广州的国道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的咽喉与货物集散之地。境内以山地为主,全县平均海拔700米,“万山环峙,五水分流”,崇山万叠,河谷幽深,水流湍急。年均降水量达1500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森林资源概况。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山地植被发育茂盛,覆盖面广,林种繁多,如今尚存的原始森林有花坪林区和西江坪林区两处,由于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惯,加上居民生态意识薄弱,导致境内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森林面积日益缩减。

3.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胜各族自治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桂财农[2010]157号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年度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取得的成效

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体现了政府主体、区域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边远山区,森林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森林生态资源可以无偿使用,于是无所顾忌地对森林滥砍乱伐,对森林资源过度使用。龙胜各族自治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后,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受到一定的惩罚,从而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的转变。

2.生态效益显著。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促使该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管护,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流域内的水质和水文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在生态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带动了森林生态旅游、水电事业等产业的发展。

3.调动了人民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但让人民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林改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且随着补偿标准的逐年提高,人民因保护森林生态资源而获得的利益也在逐渐增多,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当地百姓自觉加大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实现了森林生态资源的增长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1.生态补偿与政府扶贫执行偏差。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在生态治理中,政府是生态物品的最大购买者,也是生态补偿的最大投资者。政府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财政支付转移、专项资金等方式,对生态补偿项目中受害者进行经济或非经济的补偿,而政府扶贫是指政府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生产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摆脱贫困,并在维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高和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往往经济欠发达,所以,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把政府生态补偿与政府扶贫混为一谈,出现政策执行偏差。

2.补偿资金来源有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一种通过制度来实施的经济手段,既然是经济手段,理所当然涉及到资金问题。生态资金的缺少是当前影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共性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决定了政府生态效益补偿的主导地位,政府财政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政府财政支出中,除了中央财政占据主要份额外,地方财政还配套担负一部分,一旦政府财政状况欠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便无法继续有序推进。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加上该县财政收入不高,生态补偿资金有限,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效果。

3.补偿标准不尽合理。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实行统一的、没有地域差异补偿标准,在全县统一实行4.75元/亩国有林和14.75元/亩集体或个人公益林补偿标准。龙胜各族自治县辖区内有10个乡镇,每个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都存在差异,有些地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恢复成本高,这种既没有体现地区差异,也没有考虑公益林分类型、公益林的投入、产出差异的补偿标准,极易出现有些地方“高补偿”、有些地方“低补偿”的不公平现象。

4.补偿形式单一。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以山地为主,全县平均海拔为700米-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7.26%,16度至46度以上陡坡占全县土地面积87.2%,坡度大,造林难度也就随之加大,因此,加强造林的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而龙胜所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中,政府所采取的补偿形式仅限于现金的补偿,缺乏对技术的支持。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缺乏对造林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导致造林的成活率较低。

三、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宣传与引导不够

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效益补偿的认识不足,是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和实施的主要障碍。以龙胜为例,龙胜各族自治县大部分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态效益补偿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有些人认为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用是“不合理收费”,有些人认为生态效益补偿就是政府扶贫,甚至有些人连“生态效益补偿”一词都未曾听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只注重生态效益补偿的结果,而忽视了在公众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引导。

(二)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

良性的投融资机制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以龙胜为例,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相对较晚,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受益者付费”原则,而且目前只存在流转税、企业所得税、行为税等三种与生态补偿直接相关的税种,加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缺少市场运作机制,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只能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来源有限,而仅靠所征收的税费和当地财政无法满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需要。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

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核心,应以劳动价值论、地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换而言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应由营林造林的直接投入、管护成本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组成。以龙胜为例,龙胜各族自治县目前采用的是根据桂计发[2014]6号文件所规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体系支持,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尽合理。

(四)相关法律政策滞后,错误政绩观蔓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森林生态问题、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经营理念,而法律政策由于制定的过程较长,其出台和实施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森林生态问题的出现速度,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和政策依据。加上在经济建设中,“GDP主义”的错误政绩观蔓延,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为了提高其任期内的政绩,在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上下足功夫,而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补偿体系的建立等一些需要长线投资的项目漠不关心,即使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也由于缺乏实地调查和民众参与,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效性。

四、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政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1.要明确政府的森林生态补偿责任。由于森林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政策手段和公共财政手段被认为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手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各级政府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路人,在生态效益补偿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起着关键作用,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中,政府应该自觉承担生态责任,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利用率。

2.要明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容,划清生态效益补偿的边界。生态效益补偿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职责,也是政府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责任。因此,地方政府既可以组织各个部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森林生态状况,强化其生态责任意识,改变其生态价值观念,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学习会等形式,在强化生态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认知,明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目标、手段、方式、意义等内容,划清生态补偿的边界,并进一步引导民众增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认知和了解。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宣传力度,通过海报宣传、知识小手册、下乡下村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知识普及,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在民众对生态效益补偿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加强与民众沟通,在内部成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管理小组的同时,可以通过开通微博、热线等渠道,有效反映民意、解决民情、解释民众对生态效益补偿所提出的任何问题。

(二)扩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实现补偿资金筹集多元化

1.继续加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力度。财政生态转移支付是一种“输血型”补偿,对我国构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输血型”生态补偿,国家和地方财政应按照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森林生态环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的生态财政功能,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中动态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中央和省(区)级政府设立生态环境转移支付专项财政预算,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支持力度。

2.坚持“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森林是一个内在效益价值较高、完整度较高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现代社会,森林的正外部性已经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享受了“森林生态服务”的受益者需要公平分摊责任,承担相应的费用。国外很多国家在实施森林生态补偿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如日本要求森林生态效益承担者有限补偿责任。“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生态意识,减少“搭便车”现象,而且可以将受益者上缴的费用直接收归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3.设立森林生态环境税。一些西方国家,如瑞典、荷兰、丹麦等国家已经设立并开征生态环境税,以增加生态补偿资金。瑞典于1991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生态税调整法案,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资金保障。德国于2000年颁布了《持续生态税改革法案》,开始征收生态环境税。日本也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征收水源税,又被称为森林环境税。巴西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遵循“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生态增值税已相继在各个州实施。而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与森林生态相关的税收仅有三个税种,税种单一,税收制度不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参考德国的做法,在能源税的基础上开征生态税,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或者借鉴日本经验,开通水源税,充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或者学习巴西的做法,引入生态增值税,专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4.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机制。当前,国外已有25个国家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引入市场机制。哥斯达黎加成功地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中引入市场手段,有效保障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美国引入市场法则和竞争机制,通过购买或行政合同等实施市场化生态补偿。澳大利亚通过排放许可证交易,使生态服务商品化,并在市场交易中使生态服务提供者获得利益。我国也可以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机制,将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或支付,实现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

(三)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要综合考虑营林造林的直接投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保护森林生态功能所放弃的发展机会成本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核算,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质量的林种、不同的造林方式,因地制“标”,采用不同的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制定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四)实行多元化的补偿形式

1.经济补偿。经济补偿,也即资金补偿,是当前全世界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最主要形式,是指补偿主体通过向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者和恢复者提供补偿资金的形式,是最能直接反映受偿区所获补偿的形式,也是受偿者得到的“最实实在在的好处”。

2.实物补偿。实物补偿指运用粮食、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森林生态资源受损者进行补偿,给其提供部分生产、生活要素,从而帮助其弥补森林生态资源破坏带来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受偿者的生活状况增加其效益。

3.技术支持。对造林难度较大的山区,我们要加强研究,加大对受偿区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人工干预,切实解决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为此,政府可以招贤纳士,直接从高校中引进林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可以从现有工作人员中培养技术人才,向受偿地区输送,还可以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发并推广适用于森林生态资源价值的数量化技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发展的良性循环。

4.发展机会补偿。发展机会补偿是指补偿主体对受偿区民众为了保护、治理、恢复当地森林生态资源,被迫放弃了一些自身发展机会而做出的填补与回复。如北京市聘用受偿区的民众为公益林的管护者,给受偿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的参与度。

(五)建立森林生态补偿的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首先,要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客体、补偿范围及标准、补偿的形式和后续监督形式等一系列内容。其次,要创造出一个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运行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相关的配套体制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责任主体自觉履行义务。再次,要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即使涉及到森林生态补偿的国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财政预算等,也要按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体系进行,防止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缺位、越位。最后,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各地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在中央出台的法律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调研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尽快出台符合各地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条例,规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失范行为,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有法可依,有效维护受偿者的根本利益。

2.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监督机制。为了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效性,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补偿制度是否认真执行,监督补偿资金运行是否合理、发放是否到位,有无挪用、侵吞、截留、串用等违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使监督权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人力、技术和经验的优势,保证补偿制度的落实和补偿资金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专业机构的权威性,对补偿资金的发放和运作进行监督。此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支出档案,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落实情况监督卡,上级部门可以根据补偿标准定期通过支出档案、监督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把生态补偿工作列入官员政绩考核内容,是提高森林效益、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人文、文化等多重因素,建立包含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标准的政绩考核体系,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基层干部了解生态环境参与和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投身于生态环境治理,从而把森林生态补偿责任落实到位。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卢智增 刘启红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提质对策探讨

摘要:建设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有助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是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群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区域生态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论述森林生态廊道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划分标准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森林生态廊道进行SWOT分析,从森林质量提升、裸露地复绿、裸露地复绿、协调生态保护与惠民目标等方面的为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整体提升提出对策。

关键词:森林生态廊道、SWOT、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主体,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对人类的福祉有重要影响[1]。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第一个建设的国家级森林城市群,仍存在生态破碎化、区域连通性不高等問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的推动下,珠三角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质量将同步提升,抢抓“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期通过森林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而有效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本人基于SWOT分析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针对性的提出提质对策。

1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内涵及布局

森林生态廊道可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为省级森林生态廊道、市级森林生态廊道和县级森林生态廊道[2]。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作为省级森林生态廊道,是指在珠三角范围内,联通森林、绿地和湿地等自然资源串联分散的自然斑块的带状生态空间。其按照资源要素可划分为山脉森林生态廊道、河流森林生态廊道、道路森林生态廊道。具体的划分标准如下:

表1森林生态廊道定义及划定标准

类型 定义 划定标准

山脉森林生态廊道 利用珠三角的地形、山体和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形成连接野生动植物聚集生态区域的面状空间结构。 (1)为连接相对连片的大型山体的带状区域;

(2)连接野生动物的重要聚集区域和物种多样性高、种群数量大的区域;

(3)山体海拔大于 500 米;

(4)总体平均宽度 2 公里。

河流森林生态廊道 依托西江水系、北江水系、东江水系、珠江三角洲诸河干流走向,将珠三角东、西部山区丰富的生境阔展至中部。 (1)河流两侧水岸线至第一层山脊线或平原区500米之间范围;

(2)有一定的生境丰富度;

(3)总体平均宽度 1 公里。

道路森林生态廊道 走向呈收束状由珠三角东西两侧向中部延伸,引入山区丰富野生动物资源,通过廊道增强区域生物多样性,达到串联相互阻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疏通迁徙路径的作用。 (1)道路两侧至第一层山脊线或平原区 250 米之间范围;

(2)长度 50 公里以上跨市域的林带;

(3)总体平均宽度 500 米。

森林生态廊道节点 能为生态廊道提供野生动植物种源的区域,主要为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地,如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高、种群数量大的繁殖地、越冬地和栖息地等。 (1)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地、物种多样性高、种群数量大的区域或野生动植物迁徙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停歇地、并具有一定的生境丰富度;

(2)均匀分布,相对独立的山体;

(3)山体海拔大于 200 米。

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共有11条重要森林生态廊道,即“两山”大尺度森林生态廊道、“四江”中尺度森林生态廊道、“骨干路网”小尺度森林生态廊道和“多点”等森林生态廊道重要节点的森林生态廊道布局。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助于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缓解城市生态破碎化问题,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3]。

2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绿色通道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珠三角各市相继开展了以公路、铁路、河流网络等沿线绿化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改造提升和新建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等“绿色通道”共计4049.7公里。交通主干道两侧林相景观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完成沿海基干林带347公顷,沿海纵深防护林5600公顷,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绿色通道景观网络,提高了珠三角地区森林质量,为珠三角地区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生态空间建设效果突出

珠三角各市推进生态空间建设,积极发展以林木为主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绿色生态空间,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同时,不断扩大生态系统的保护范围,使其生物多样性、原真性和特有性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2.1.3山地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珠三角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山体林相改造及碳汇造林工作,改变了山地林相单一的局面,提升了山体森林景观效果。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为野生动物迁徙服务。

2.2劣势分析

2.2.1生态破碎化趋势明显

在近年来的城市高速发展下,珠三角部分生态空间破碎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连通性有所减弱[4]。2010至2020年,珠三角区域森林覆盖率由57.00%下降至54.66%,森林景观斑块增加2.1万个,森林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景观破碎度)由1.35 提升至1.48。破碎化过程导致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屏障效应及地区污染。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仍处于持续发展趋势,珠三角的生态环境保护将持续面临挑战。

2.2.2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珠三角的森林资源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但森林的总体质量却一直不高。就乔木蓄积量来说,区域乔木林林分平均蓄积量约40立方米/公顷,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7立方米/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珠三角主要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乔木林公顷蓄积量低于40立方米占乔木林地面积的46.56%,林木仍处于中幼龄阶段,中幼龄林占乔木林地面积的57.96%,林分质量有待提升。其次,森林结构缺仍需进一步优化合理。水系、交通沿线省级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森林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树种结构缺乏合理规划,林相层次单一化明显,呈现为“五多五少”现象:即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阔叶林面积仅占 21.72%,这种状况将会导致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减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同时,森林也较容易遭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威胁,严重制约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3机遇分析

2.3.1政府高度重视

201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高度重视可持续森林管理,国家和广东省政府重视森林城市的建设,注重强调森林生态廊道建設。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林宣发〔2016〕126号),要求加强城市群生态空间的连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依托区域内山脉、水系和骨干道路,建设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大尺度片林、贯通性生态廊道,实现城市间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的有效连接[5]。

2.3.2规划持续引导

广东省林业局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集中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提升区域生态保障能力,并通过不断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森林绿地建设,不断加快推进道路绿网建设等途径有效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提出通过建设山脉、水系等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路网、水网、林网等小尺度的生态廊道,保护和恢复山水林田的自然生态关系,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连接。

2.4威胁分析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人类需要大量的生存生产空间,这必将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产生矛盾,如何把握好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关系,解决其之间的矛盾,是建设森林生态廊道的焦点问题[6]。

3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对策

3.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针对森林生态廊道建设范围内大面积人工针叶、阔叶纯林、部分低质低效林存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森林景观单一等问题,按照近自然经营理念,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学经营人工林,依据森林类型、立地质量、发育阶段和主导功能,准确诊断、精细规划、定向施策,通过实施封育改造、补植改造、调整树种改造、更替改造等综合改造措施,主要措施有:人工针叶、阔叶纯林质量精准提升,低质低效林改造和灌木经济林改造[7]。

3.2裸露地复绿

针对生态破碎化的现状,对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裸露地采用一定的技术方式进行自然群落的人工营造,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景观进行复绿,使得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主要措施为破损山体边坡复绿、弃置地复绿。

3.3协调生境保护与惠民目标

针对生态保护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发展矛盾现状,主要从加强栖息地保护和绿道建设、湿地植被恢复和城镇村庄绿化美化几方面来改善:

3.3.1加强栖息地保护和绿道建设

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减弱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对野生动物的屏障效应,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利,从而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根据珠三角地区野生动物种群习性、栖息地特征及破碎化程度和典型野生动物扩散、迁移、觅食和繁殖的特点,分为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栖息地生境保护模式,另结合人们对于自然体验的需求,建设绿道,有效连接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惠民目标。

3.3.2湿地植被恢复

对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的河流型森林生态廊道及重要湿地生态节点进行湿地植被恢复。通过采用取营建亲水净化带、近水缓冲带和近堤生态带三种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可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或达到更高的水平,重塑滨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提升湿地景观效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8-9]。

3.3.3城镇村庄绿化美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平衡生态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提升森林生态廊道沿线的城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形成绿色斑块,构建“以带串群”的格局,保证森林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联系性。依托城镇村庄现有资源,拓展绿化空间,加强地方风貌保护与规划管控,推进村庄环境、景观、产业和内涵提升,将乡村绿化美化与旅游发展、林草产业发展相结合,改善城镇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庭院与宅间绿地绿化、道路绿化、水旁绿、公园绿化,建设公共休闲场所,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生活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0]。

4结语

本文在阐明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内涵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现状情况,从整体格局入手,按照“山、水、绿、棕”四大生态要素类型,提出提升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的相应对策,以期有效提高珠三角整体生态质量。目前,珠三角地区建设条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较大的挑战。因此,落实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需以自然为本,将生态摆在优先地位;以保护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取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模式,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及资源,协调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此外,在规划建设中需秉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通过构筑网络化的廊道系统,努力实现区域自然板块的互联互通,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连通性。过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满足人们不同文化和生活需求,让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美丽绿色中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邹文涛、何友均、叶兵、赵晓迪、许单云、肖仁乾、段艺璇. 基于InVEST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20, v.33(04):21-26.

[2] 肖化顺.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02): 15-18.

[3]张远景, 俞滨洋. 城市生态网络空间评价及其格局优化[J]. 生态学报, 2016, 36(21): 6969-6984.

[4] 李志華, 甘静静, 陈溪路, 等. 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策略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 38(04): 13-17.

[5] 武建雷. 如何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J]. 云南林业, 2017, 38(03): 43-44.

[6] 谌礼兵.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措施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 14(11): 53-54.

[7] 宋春滨. 上海市浦东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探究[J]. 华东森林经理, 2018, 32(04): 50-53.

[8] 王仁全. 滨江湿地不同造林绿化模式生态修复技术比较[J]. 南方农业, 2019, 13(03): 54-56.

[9] 赵星, 曾光明, 刘云国. 耗散结构理论在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43-45.

[10] 徐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探索与思考——以珠三角地区社区体育公园为例[C]//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16.

作者:刘碧云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篇3:

森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与对策分析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洪水、雾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逐步增加,水资源污染加剧,滥占林地等人为破坏行为屡见不鲜,这些是新时期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主要干扰因素。积极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是当下管理机构关注的焦点。森林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增强对森林环境保护意识、明晰森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重要意义。主要分析了森林环境保护存在的不足,并探究其成因,从不同视角提出新的保护对策,进而保证森林环境优良。

关键词 森林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意义;对策

新时期以低碳经济为重要发展理念,相关部门需积极注重森林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助力森林环境保护工作落于实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1 森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森林又被称为地球之“肺”,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能力,可吸收各类有害气体,显著增加空气内湿度,森林环境保护质量较佳的区域内,其自身生态环境优良。森林内部大量树木发散相应的杀菌剂,可及时消除空气内有害物质,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基础上,对人类身体进行保护。树木拥有较强的制氧功能,在光合作用下会释放大量人类所需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

地表土壤受损伤与森林资源减少密切相关,洪水等自然灾害可破坏土壤、地表热量以及水分,最终影响生态环境。在地球生态环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合理调节与森林环境密切相关,森林资源减少可使二者比重失衡。

此外,森林是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为野生动物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可吸收部分太阳辐射,避免地面温度增高;冬季可减少空气流量,具有保温、保湿作用。

2 当前森林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非法占用林地现象严重

为从本质上实现森林环境、资源有效保护,需充分结合森林实际状况做好分类,有针对性、有组织性地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从当下森林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仍存在部分困境,其中最为凸显的便是非法占用林地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森林周期的村庄过度将核心置于短周期利益,大面积占用林地,对森林环境保护有所忽视。长时间下大面积林地被侵占,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以及森林部分村庄积极建设采石场、小面积开荒等,均损坏了森林资源,进而导致林地面积日渐减少。当下即便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逐年递增,但具体保护工作在贯彻中仍存在诸多困境,特别是非法占用林地问题更是森林环境资源保护中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2.2 集中过量砍伐现象频发

当下不同区域内采取多种举措,在恢复植被、保护水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为森林环境保护创设良好的条件,但其自身集中过量砍伐现象多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环境保护。经济市场背景下,随着木材耗损量显著增加,受经济利益驱动,各行业对森林资源需求呈递增式增长,促使集中过量砍伐现象频发,导致森林自身实际生长量与消耗量失衡,影響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从源头上消除此类困境,相关部门需制定更完善、高效的措施,促使开采砍伐有度,保证森林资源生长量与消耗量处于均衡状态。

2.3 资金投入不足

森林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复杂性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给予支撑,当下森林环境保护过程中,资金体系缺乏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林木抚育过程中季节特征较为显著,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性、及时性,方可保证森林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实施,若把握最佳施工周期,可提高苗木自身成活率,降低森林环境保护成本。

其次,森林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营林、护林工作任务繁重,当下资金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加之当下人工费用持续性上涨,对资金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最后,森林环境保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待提升,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人员贯彻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不佳,影响最终森林环境的保护成效[1]。

2.4 病虫害及防火力度不足

森林环境保护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及防火工作实施十分关键。森林病虫害一经发生可能产生大面积损坏;防治技术滞后,预报缺乏及时性、有效性,多止步于事后防治,且对各类防治药物自身性能难以精准地掌握,搭配缺乏合理性;不能充分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防治手段;森林防火系统保障力度不足,设备较为滞后,一旦产生突发性状况则无法及时进行补救,势必产生严重的损失。

2.5 意识相对滞后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性深入,各区域内已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森林环境保护仍需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的工程,存在造林成本高、难度大等困境,森林环境保护若想获取良好的成效,需全社会给予大力支持。很多群众对森林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广大群众参与性较低,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并未将森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造成人员保护意识淡薄。此外,部分区域内并未打造生态文化平台,依托创设生态文化基地,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但仍存在追求短期利益,对森林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无法获取良好的保护成效[2]。

3 森林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建议

3.1 加大对毁林占地行为打击力度

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状况不断加大毁林占地实际行为打击力度。很多地方将森林作为商用地的现象十分广泛,这也是森林环境资源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各方主体无序化占用林地。

首先,健全和贯彻领导人员在森林环境保护中责任制度,明晰各人员自身职责,以法律条款形式呈现,推行责任连带机制。

其次,严厉打击各类森林资源的无序化开发行为,充分展示执法权威性。加大对森林资源监督核查,应积极针对各区域内森林保护现状,做好其保护工作实施中检查,精准地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化变更,定期将实际保护工作成果及时反馈。

最后,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制度,加强林业执法力度。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量逐步增加,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需充分以森林应用为核心导向,全面贯彻森林用途管理机制,注重生态保护,针对自身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需严格依照相关规程做好保护,逐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始终保证森林实际生长量超过实际采伐量。

3.2 严控森林资源采伐速度

加强森林资源合理采伐是从本质上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资源合理采伐宣传、指导力度,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采伐战略规划和计划,从本质层面变更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实际经营模式,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综合应用,提高其实际经济价值。

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速度,制定合理、高效的采伐方式,控制采伐强度,遏制乱砍滥伐行为。林业执法相关部门需明确自身实际职责,加大木材运输监督执法力度,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行为。

3.3 加大对森林保护、建设的投入

资金是森林环境保护基础保证措施。相关部门需积极保证资金支付及时,区域内森林环境保护工作资金仅依附于财政拨款难以实现,需升级政府每年给予相应数量的资金用于森林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结合相关规划长远期目标给予保证。同时,为保证资金实现高效化应用,需积极将其资金设定为专项资金,从多层次筹集社会资源,加大对森林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促使初期保护目标达成。此外,森林环境保护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量重,只有保证资金到位,方可提高森林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此外,需积极做好社会筹资工作,应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融资路径,充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入驻,消除原有资金来源单一化困境[3]。

3.4 应用新技术做好病虫害和防火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防治”的防控目标。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森林环境保护工作需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相关部门应积极在保护工作中引入各类先进技术,有效提高保护效率及质量。例如,积极引入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依托计算机核心主体,实现远程操控目标,始终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化监控,针对任何风险进行精准性预测;森林区域内布设物联网钢感应装置,动态化汇总森林区域内相关信息,实时将森林病虫害、防火等相关信息传输至管理端口,通過选取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管理措施制定提供强有力支撑[4-5]。

结合林业病虫害实际特征,选取多元化方式,调查放置后实际成效,分析预报精准性,确定相应的防治方法。针对当下森林环境保护面积较大,管理人员匮乏,无法从本质上实现全面覆盖、精细化管理,可积极引入无人机,获取相应的树木、病虫害相关信息,有助于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提高森林环境保护精准性。

3.5 重点建设和合理化联合,实现森林分类经营

相关部门需始终以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为核心发展架构,以实现森林资源循环应用为基础,需充分实现合理化应用,并积极结合森林实际状况做好分类经营,从本质上实现森林环境保护目标。

一方面,强化各类工程造林地管控,强化初期造林工作成果,保证各项工程实现良好的效益。积极做好石漠化、矿区植被治理工程,合理化选取治理方案,保证治理成效较佳。积极做好荒山荒地开发应用工作,始终坚持谁造林谁应用原则,需结合森林保护建设整体规划目标,合理化使用森林资源。

另一方面,推行森林分类经营。其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后林业经营管理创新改革的趋势,而且是促进林业环境保护目标达成核心措施,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化管控。结合森林自身主导功能差异性,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对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区采取严格管控;商品林需推行自主化经营管控,严格依照相关采伐制度,加大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力度,依法查处超限采伐行为[4]。

3.6 加大森林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物质、能量关键枢纽,其自身具有多元化功能。为增强人们对森林生态功能作用的认识,相关部门需积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创新森林保护知识渗透模式,如利用广播电视台、微信等媒介,积极开展森林环境保护专题活动,举办走进自然环境文艺晚会;从在多个交通枢纽布设宣传碑,入户发放森林保护手册,从多层次、多维度宣传保护森林环境相关知识及国家政策方针,保证广大群众汲取相关知识。保障广大公众正确认识森林环境与人类良好发展密切相关,调动人员爱护森林激情及自觉性,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观念及意识。

4 结束语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生态环境破坏日渐加剧,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森林环境保护成为核心抓手。森林是缓解不良气候最直接方式,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建设。森林环境保护机构,相关部门需积极分析当下森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境,掌握新时期赋予森林保护的新使命和责任,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从多层次、多维度上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完善的发展保护方案,以此提高森林保护效率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睿.浅谈林业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及其相关对策[J].吉林蔬菜, 2020(1):67-68.

[2] 杨爱.森林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生态环境与保护, 2020,3(8):15-16.

[3] 柳晓东.加强林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生产的重要作用[J].农村科学实验, 2019(25):85-86.

[4] 李国升.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及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探讨[J].环境与发展, 2019,31(2):193-194.

[5] 黎小梅.浅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0(10):157-158.

责任编辑:黄艳飞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N Yan-yan (Xinjiang Forestry School, Urumqi, Xinjiang 830011)

Key words Fores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Countermeasure

作者簡介 韩燕燕(1981—),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11

作者:韩燕燕

上一篇:公安校园文化研究论文下一篇:煤矿企业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