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024-05-04

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共8篇)

篇1: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一、滇池简介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吹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二、过去的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滇池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三、滇池污染现状

滇池属富营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就现在,滇池的水已污染严重,水体呈现绿色,而且是像绿漆一样的水。在海埂公园,站在滇池边上,会有鱼腥味飘来。污染十分严重。

据2000年滇池流域污染源调查检测资料显示,滇池承纳的全氮和全磷负荷量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和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指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淋失、城镇地表径流、矿区和建筑区地表径流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的污染。滇池周围有4万多hm2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t,占进入滇池污染物总量的45%。来自滇池的监测报告表明,湖水中总磷和总氮的含量持续上升(图

3、图4,污染严重的是草海,即纵坐标刻度大的表示草海的浓度),成为造成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而面源和生活源的负荷已分别占到这2种污染物入湖总量的89%和96%[4]。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四、滇池污染原因

一是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二是滇池流域和滇池沿岸农业化肥、农药渗入雨水和灌溉用水之后产生的污水;三是工业生产污水;四是工业生产废弃物。三种污水加上垃圾(包括工业生产废弃物)泄入滇池, 造成了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重金属化和毒化、臭化。

1、自然因素

A、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B、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2、人为因素

A、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B、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C、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D、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另一方面,有的居民为了个人的利益,又大量在河堤两岸新建房屋,加重了河道污染负荷。

E、去年, 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 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 万立方, 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五、滇池治污的原则

科学治理滇池污染, 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A、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B、统筹兼顾, 长短结合, 通盘谋划(有机融入昆明和云南发展建设的战略全局), 突出重点, 科学易行;C、继承借鉴, 务实创新(继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真抓实干, 敢闯新路), 责任量化, 完成进度, 依法保障;D、加大投入, 加强力度, 优化整合, 全民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E、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和湖泊污染治理的客观规律。科学治理滇池污染, 在遵循上述五条基本原则、解决好滇池治污战略问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在坚持以往正确做法的同时, 学习借鉴国内外治理湖泊污染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创造性地解决好滇池治污的战术问题。

六、具体治污的战术

滇池治污的战术简要地讲, 可归纳为16 个字、8个关键词, 即: 截污、搬迁、引水、掘底、禁“毒”、绿化、严管、教育。

(1)截污

滇池污染, 一是污水;二是垃圾。所以要从这两方面着手,狠抓落实工作。

污水。要采取坚决措施, 治住滇池入口和出口两头的污水, 实现污水的全部达标排放。入口。要在加快新建昆明污水厂的基础上, 做到两点: 其一,全市排放的污水全部都得到污水处理厂的净化, 实现达标排放。其二, 污水经过净化之后, 成为“中水”, 用于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市内绿化、清洁用水, 一滴都不得进入滇池;出口。滇池在引入活水之后, 外泄的所有污水必须在得到净化之后, 才得排入下游河流。这样, 必须在滇池水下泄处的合适地点, 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厂。

垃圾。借鉴发达国家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昆明的城镇垃圾进行科学的管理。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垃圾分类。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保证, 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能够自觉地将每天产生的金属、玻璃、塑料、纸张、有机废物等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二是在分类的基础上, 实施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等有用垃圾的回收利用和有机废物的火力发电或无害化堆埋———从而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变废为宝和绿色环保。(2)搬迁

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釜底抽薪”, 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一污染源———这就需要下最大决心, 采取最有力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搬迁一是要选好新址;二是新企业的治污设施必须达标才能允许开工生产, 真正实现无污染零排放;三是以搬迁污染企业为契机,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统盘谋划昆明经济社会布局, 优化整合昆明工业企业, 提升昆明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3)引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滇池如无活水来, 则再治理也是死水一塘。滇池的活水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科学规划和项目施工后, 实现了雨污分流, 整个滇池流域和昆明城乡汇水区收集的天然降水及山泉、河流来水;其二是实施“引金入滇”工程。只要从丽江虎跳峡或昭通乌东德电站大坝引来滚滚金沙江之活水, 滇池水体能得到常态的适时置换, 再加上其它治污措施, 滇池的春天就来临了。此外, 滇中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 国土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2/5,GDP 占2/3, 工业总产值占4/5, 粮食占2/5, 但滇中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2% , 人均水资源量为1500 多立方米, 仅为全省水资源平均水平的30%、全国的70%, 远低于国际通行的用水紧张标准。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滇中和昆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而,“引金入滇”工程的实施, 既可解决滇池活水置换问题, 又可解决滇中和昆明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4)掘底

滇池属于浅水性高原湖泊, 多年的污染, 造成湖底污染物淤积, 沉积十分严重。因此, 要制定严格的规划, 分期分批分地域实施好滇池污染底泥清除工程———“水盆干净了, 盆里的水才会干净”。(5)禁“毒”

这个“毒”指的是污染滇池湖水的工业污水、工业废弃物, 城乡生活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因此, 在抓好“截污”的同时, 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工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科学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二是要大力提倡和采取有力措施推行使用农家肥、生物农药和无磷洗衣粉, 严格禁止在滇池流域和滇池汇水区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6)绿化

对滇池沿岸和流域的陡坡耕地、荒山、荒坡实行坚决的退耕还林和全面绿化, 保护和涵养水源。严禁乱倒垃圾、滥砍滥伐和违法采矿取土。(7)“严管”

滇池是昆明人民的滇池, 滇池治理, 昆明市民人人有责。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滇池治理, 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规划和立法。滇池治理规划出来后, 要通过立法给予法制上的有力保障;二是扎扎实实实施这一规划———滇池治理实行严格的治污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 任务分解到各地各单位, 落实到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 进行严格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与奖惩———干得好的, 重奖、重用;完不成任务的, 就地免职;三是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 确保昆明城镇和农村的所有居民都能自觉依法尽义务、守职责;确保滇池治污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治污项目上;确保滇池治理每一个工作目标都能够如期实现。做到滇池治污“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 不因执政者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 一届又一届班子抓下来, 一代又一代昆明人干下去, 一定能抓出滇池碧波荡漾、水清鱼跃的预想效果来。(8)“教育”

滇池治理事关春城荣辱兴衰, 因此,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和所有宣传机器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入耳入脑入心的宣传教育, 使滇池治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共同行动和共同利益所在, 自觉地投入到治理工作中, 尽职尽力, 完成任务;使全社会都能做到像爱护眼睛一样, 爱护和保护滇池, 自觉地从我做起, 从每一件保护滇池的小事做起。

篇2: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班级:2011级2班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201115010217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一、滇池基本概况

(一)名称由来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二)流域概况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位于昆明市西南,流域总面积2920km2,年径流量为5.7×10^8m3。滇池南北长40km,东西宽12.5km,湖面面积为298km2,平均水深4m,最大容积12km3,是典型的浅水湖泊。滇池包括“草海”和“外海”两部分,湖面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7%和97.3%。滇池流域覆盖了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城区和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五个区县的38个乡镇,是昆明市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区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2000年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昆明市的80%,人口316万(包括流动人口约50万),约占全市的54%。滇池流域的发展对于云南省和昆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

(三)旅游资源

五百里滇池的岸边,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龙门村、观音山、白鱼口„„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二、过去的滇池与现状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滇池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断流入滇池,导致滇池水严重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 为劣V类。总体可概括为: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滇池海岸面积缩减。

三、污染原因

一是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二是滇池流域和滇池沿岸农业化肥、农药渗入雨水和灌溉用水之后产生的污水;三是工业生产污水;四是工业生产废弃物。三种污水加上垃圾(包括工业生产废弃物)泄入滇池, 造成了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重金属化和毒化、臭化。

(一)自然因素

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 水体的恶化。

(二)人为因素

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 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另一方面,有的居民为了个人的利益,又大量在河堤两岸新建房屋,加重了河道污染负荷。

去年, 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 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 万立方, 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滇池治理措施

“十一五”以来,昆明市把滇池治理作为事关昆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滇池湖滨开展了退田还湿、退塘还湖、退房还林、退人护水“四退三还一护”工程,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并完成了草海南部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共疏浚污染底泥370万方,清除污染物总氮11200吨、总磷4700吨。据2010年环保监测数据显示,草海水质由一直以来的重度富营养变为中度富营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了15.9%;水体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了58.6%。

据昆明市政府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将主要处理外源性污染,向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处理并重转变。对此,昆明市在“十二五”期间着重推出4项治理滇池内源的措施:控制性圈养10平方公里水葫芦并资源化利用、增加3台(套)蓝藻处置设施、在滇池湖滨种植万亩中山杉、清除滇池外海底泥500万方。

控制性圈养十平方公里水葫芦及资源化利用 每年可去除总氮1200吨、总磷300吨

目前,滇池是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研究表明,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实现富营养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所进行的相关物种选择研究的成果中,水葫芦是净化效果较好的物种。

据悉,“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组织实施了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水葫芦抗逆性强、生长迅速、富集氮、磷能力快的生物学特点,通过“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资源化利用”的氮磷污染水体生物治理与循环利用链,大量吸收水体富营养化物质,并在滇池南岸白山湾开展了一千亩水葫芦控制种养示范研究项目,攻克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及资源利用技术难题,目前,该示范项目已经成功运行,并初步形成了水葫芦控制种养资源化、产业化的技术体系。

因此从今年起,昆明计划在滇池污染较重的草海及外海北部湖湾区控制性圈养水葫芦10平方公里,并通过机械化采收、脱水,将水葫芦渣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实现水葫芦治污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将采收水葫芦27万吨,去除总氮1200吨、总磷300吨。

建设水藻分离资源化利用设备 每年可清除蓝藻4.2万吨,每年的夏秋季节,滇池蓝藻大量生长,形成水华,主要集中在滇池外海北岸,严重影响了滇池的水体景观。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进行机械除藻是减轻滇池蓝藻危害、降低生物污染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清除蓝藻的同时,也将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带出。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在蓝藻水华主要集中区域建成了两座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规模为3万方,预计每年可清除蓝藻3万吨,去除总氮300吨,总磷20吨。蓝藻通过藻水分离固化后还可用于制造有机肥,该实验已获得成功。

为了增强蓝藻收集处置能力,从今年起,昆明将采取固定式藻水分离设施与移动式采收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对滇池北岸蓝藻进行收集处置,计划使滇池北岸蓝藻处置设施达到5台(套),预计每年可清除蓝藻4.2万吨,去除总氮420吨,总磷28吨。在改善水体景观的同时,达到清除内源污染的目的。

湖滨种植万亩中山杉。中山杉的生长速度是水杉的3倍,且对氮、磷等营养物质吸附能力较强,近年来,通过在滇池湖滨种植中山杉等湿生乔木,将改善滇池湖滨湿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局面,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加快滇池湖滨带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性的恢复,提升湿地的抗逆性和经济价值,达到保护滇池水质、实现湖滨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昆明市已在滇池生态湿地等地种植中山杉2050亩,约15万株。从今年起将在滇池湖滨规划种植1万亩中 山杉。

滇池外海疏浚污染底泥五百万方。过去5年,昆明市实现草海南部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共挖出底泥370万方,清除污染物总氮11200吨、总磷4700吨。草海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化为中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上升了58.6%,主要污染物明显下降,草海水体整体景观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滇池污染底泥疏浚将从草海向外海北部区域及主要入湖口转移,疏挖面积将达到961万平方米,疏挖污染底泥将达500万立方米,预计清除污染物总氮约5330吨、总磷约3880吨。

记者采访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对滇池的治理仍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城市为目标,由主要处理外源性污染向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处理并重转变,继续全面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五、五大工程

(一)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

环湖截污工程包括分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集镇及村庄截污、干渠(管)截污四个层次推进截污工作。在全力抓好以滇池北岸工程为核心的片区截污和以盘龙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河道截污的同时,着力推进环湖干渠(管)截污以及环湖公路项目建设,以形成环滇池截污的最后一道屏障,构筑环湖截污线107公里,将最大限度地 截流片区点源、城市面源、农村面源污水,截留率分别达到90%、50%、30%,送至污水处理厂和雨水处理站处理后,通过环湖湿地进入滇池,从而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环湖截污干渠投资估算54.55亿元,目前东岸截污干渠已经开工,南岸干渠截污已经完成工程初步设计,西岸和北岸干管截污完善工程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

(二)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

滇池属半封闭宽浅型高原湖泊,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径流水补充,水体置换及循环周期长,自净能力极差。通过从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环的方式促进滇池水生生态环境恢复,是治理滇池的关键措施。经过深入研究论证,确定了从曲靖市牛栏江引水补充滇池生态用水的方案。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规划静态总投资76.44亿元,施工工期为4年。目前,关键性工程—德泽水库已增加列入全国“十一五”水库建设规划;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牛栏江为金沙江中游的一条支流,从昆明市嵩明县发源,流经曲靖、昭通进入金沙江,总长440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17亿立方米,水质年平均优于Ⅲ类。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一是增加滇池生态环境水量,使滇池水体置换周期缩短一半;二是增加昆明城市供水水源,有效缓解昆明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外流域调水补给,增强水动力。

(三)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开展29条主要入湖河道及90条支流的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7条河道的全面整治,其余的正在开展综合 整治,河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在生活居住区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滇池流域全面禁止和限制规模畜禽养殖,已关闭养殖户3.46万户,迁出禁养畜禽520余万头,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四)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滇池环湖生态建设的范围为界桩后延100米以内的区域,约33.3平方公里,全面开展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程。通过实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湿地、还林”,规划建设湖滨生态总面积为5万亩。截至2009年6月底,已完成“退塘、退田”3.1万亩,建设湖滨生态2.8万亩,其中湿地1.7万亩,生态林1.1万亩,滇池沿湖各县(区)“退人退房”工作共完成退人1250余人,退房7.8万平方米,滇池湿地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五)生态清淤工程

篇3: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 古名滇南泽, 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 颠也”之说, 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 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 南北长39公里, 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 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 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 素称“五百里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 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滇池低纬度、高海拔, 气温恒定, 换水周期长, 治理滇池蓝藻水华, 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 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 由于蓝藻水华泛滥, 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 云南命系于滇池

滇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为云南的经济, 旅游, 生态提供重要的保障, 传承着云南名族特色, 加强了云南人民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

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中心, 有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名胜古迹, 海口、晋宁、呈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滇池的岸边, 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观音山等。这些名胜古迹及景点给云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 促进云南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给云南经济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促进云南跨入全国旅游大省。

滇池的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了昆明的自然气候, 拥有滇池的昆明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 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 城区温度在0-29℃之间, 年温差为全国最小, 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良好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昆明成为云南省省会,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部第四大城市, 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滇池丰富的自然资源, 不但为周边环境提供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 同时也肩负为云南的电力事业, 气候调节, 水产养殖等产业, 为云南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做出重要贡献。

3 滇池的现状规律与面临着严重环境问题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 低纬度、高海拔, 气温恒定, 换水周期长, 治理滇池蓝藻水华, 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孟波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昆明650034) 摘要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区自然生态特点, 综合相关自然和社会因素, 确定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土地垦殖率、坡地比、水田与耕地比、人口密度、平方公里产水量和干燥度为评价指标, 并分别确定其标准。评价表明, 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仅为中等水平, 主要存在人口密度大、水资源缺乏、森林资源不足和土地垦殖率高等生态问题, 应采取不同对策加以解决。

4 滇池环境的处理措施

4.1 治理与滇池相关的城市生活污染源

加强滇池流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铺设污水干管, 建造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清运系统。从而滇池河道可以实施以截污、清淤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 整治河道环境有所完善。

4.2 加强控制重点工业污染源

针对滇池现状可以采取“零点行动”, 实现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企业监控, 大力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进清洁生产, 工业污染源占滇池污染负荷总量比例逐渐减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 分别从“九五”末的11%、4%和3%下降到9%、3%和2%。

4.3 滇池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开展节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 加强再生水处理站的建设, 从而缓解了滇池水资源的供需压力, 现已经建成西园隧洞。加强松-滇-螳水资源联合调度, 使滇池流域内外水资源调配更加科学合理。

4.4 重点改观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

加强相关制度和开展滇池流域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公益活动, 加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使绿化和植树造林公益活动成为公众热心关注的问题。推广无耕作水稻, 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 使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4.5 针对滇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藻类水华暴发治理

滇池面积297.9平方公里, 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 南北长39公里, 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 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 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均气温为14.5-17.8度, 降雨量为1070毫米。滇池低纬度、高海拔, 气温恒定, 换水周期长, 治理滇池蓝藻水华, 成为世界性难题。滇池水体理化环境随着水体污染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改变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特征。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是一套以水华蓝藻环境生物学和富营养型湖泊稳态转换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技术。

4.6 完善滇池治理机制, 科学综合治理

加强滇池治理的领导工作, 云南省政府在已成立九大高原湖泊治理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又成立了省滇池治理协调领导小组;昆明市及流域县区成立了滇池治理保护委员会、滇池管理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 并在沿湖15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设立滇池管理所, 形成了三级政府、四级管理、五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成立市滇池保护委员会专家咨询组, 为滇池污染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保障。实施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蓝藻水华控制、“863”水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滇池流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等一批研究报告及规划工作, 为开展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及滇池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 个人认为首先要弄清滇池地理特征与生态特征的主要表现规律。科学的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等综合科技手段,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力度,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人文资源,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物力财力的投入,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例与经验, 制定出一套适应于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的科学方案。加强大众意识, 加强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 滇池现在的治理效果与结果

在国家及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 武汉水生生物研究, 刘永定是著名的藻类学家, 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 会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水污染问题, 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使昆明的气候、居住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09年底, 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一百二十亿元人民币, 滇池流域主要地表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 二十六条入滇河道水质污染不同程度下降, 治理成效初显。1988年制定并颁布了《滇池保护条例》和《滇池污染综合整治大纲》。1990年以来, 滇池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省政府确定了滇池治理“分流截污、防洪调蓄、优水优用;疏浚清淤、减污增容,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引水济昆、开辟水源”的指导方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了“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工作方针, 流域内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控制和滇池生态修复的工作不断加强。通过截污治污和一系列综合措施, 在流域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主要污染物总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总之, 滇池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6 浅谈个人的认识

作为当代学生, 我时刻关注环境科学, 人文地理知识。希望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早日恢复昔日的光彩。为云南的经济, 旅游, 生态资源, 人文环境继续发光发热, 继续传承云南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2]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科学导刊》.

[3]http://baike.baidu.com/view/5756.htm.

[4]席素芬.滇池的综合治理问题[J].云南环境科学.

[6]蓝红林.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J].云南环境科学.

[7]田军.滇池湿地生态恢复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

篇4: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保护,是否有必要引入经济原则,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相比很多地方仅仅把生态保护挂在嘴上,却缺乏实际的约束力与执行力的现实,滇池通过经济规则的引入,不仅有望形成生态保护的良性激励,更将为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必要的经济前提与基础。

况且,相比工业,旅游堪称环境友好型产业,游客出游,也应该为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买单。在这方面,小国不丹不仅严格控制游客的进出人次和停留时间,更是直接对游客征收每人每天200美元的人头税,尽管并未言明是生态保护费,但其对于生态保护的关注与谨小慎微,其实不难体味。相形之下,仅仅收取每人每天10元生态保护费的滇池,的确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生態保护引入经济原则,不能简单“收费”了之。生态保护费究竟该如何收?又该向谁收?收取多少?其实大有讲究。

首先,生态保护费更应防患于未然,即在生态保护的目标与对应经济原则的引入,必须有提前量,否则,假如生态已然破坏,污染已经形成,既无任何生态保护的承诺,更没有给出生态改善的目标,便向后来者收取“生态保护费”,无疑显失公平,遭来质疑也就并不意外。

此外,对于滇池生态污染的成因,早有研究报告给出了详尽的分析。滇池的最大污染源,其实是周边企业的污染排放,流域内城镇居民的污水排放,以及农业污染,这些污染排放超越了滇池的自净能力,才是导致滇池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不难看出,游客或许也是滇池污染的来源之一,但却绝非主要污染源。既然如此,滇池的生态保护费,向并非主流污染源的游客征收,不仅是错把游客当作“替罪羊”,更有意无意间回避了滇池生态问题的真相。

一言以蔽之,生态保护费当然不是不可以有,但却绝非想收就可随便收。生态保护费究竟该向谁收?显然是收费之前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

篇5: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区保护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环滇池生态区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环滇池生态区是指滇池一级保护区和环湖路临湖一侧以内的滇池二级保护区中的禁止建设区。

第三条 在环滇池生态区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环滇池生态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市级统筹、属地管理。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官渡、西山、呈贡区和晋宁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沿湖县区人民政府”),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应当加强对环滇池生态区保护工作的领导,将环滇池生态区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沿湖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加大环滇池生态区保护的经费投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形式参与环滇池生态区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环滇池生态区保护工作。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环滇池生态区保护工作,依法建立健全环滇池生态区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目标责任、评估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第九条 沿湖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环滇池生态区保护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目标责任制定保护措施,编制并组织实施生态建设方案。

第十条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对环滇池生态区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履行下列工作职责: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环滇池生态区保护规划;

(二)对环滇池生态区保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履行生态区保护职责;

(三)对生态建设方案提出审查意见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验收;

(四)制定环滇池生态区重点区域定期封闭、轮休方案;

(五)组织环滇池生态区生态环境的调查、监测、评估及科学研究工作。

第十一条 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务、林业、农业、园林绿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环滇池生态区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和本规定确定环滇池生态区具体范围,并设置明显标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损毁环滇池生态区的标识和保护设施。

第十三条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环滇池生态区保护规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编制和批准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沿湖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收储环滇池生态区周边土地时,按基础设施配建原则,将环滇池生态区土地相关费用纳入土地储备及土地一级开发成本。

第十五条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环滇池生态区生态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修复的具体措施。

第十六条 环滇池生态区植物配植应当按照本土化、多样性、经济性的`原则进行。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公布环滇池生态区植物物种推荐名录。

第十七条 环滇池生态区可以采用自然湿地及湿地公园等形式进行保护,建立科学完善的湿地布水系统,沟通生态保护区内河、沟、渠、塘等水力联系,利用低洼地带扩大湿地水面面积和容积,发挥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第十八条 环滇池生态区内的湿地公园和有条件的自然湿地应当对公众开放。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生态容量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制定并实施环滇池生态区定期封闭、轮休措施。

沿湖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严格执行定期封闭、轮休措施。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依法划定滇池禁渔区、鸟类保育区及土著、稀有水生植物保护区具体范围,并由滇池行政管理部门设置明显标识,加强对野生动物及水生植物的保护。

滇池禁渔区、鸟类保育区及本土、稀有水生植物保护区范围内,除经批准开展的科研、勘测、考古、清淤治污等活动外,禁止开展其他与保护无关的活动。

第二十条 市滇池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合理确定休闲垂钓、动物放生区域,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上述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篇6:滇池生态调研报告封面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2011级自机学院机制专业6班

组员:任翔201104100209郑逛福201104100238曹德坤201104100201黎云201104100209毛礼洋201104100216孙金平201104100222王朝飞201104100227丁玉斌201104100204

篇7: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卫生厕所是把粪便做无害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粪便安全用于农业,使排泄物的养分进入自然界再循环.在滇池沿湖推广生态卫厕将有效预防污染,并使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作 者:胡玉之 曾广权 HU Yu-zhi ZENG Guang-quan 作者单位:胡玉之,HU Yu-zhi(昆明理工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

曾广权,ZENG Guang-quan(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

篇8:滇池外海湖滨生态湿地系统的设计

1 工程概况

西山片区是处于西山与滇池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狭窄且坡度较大,现状高海公路沿滇池边延伸,两侧风景秀美。现滇池湿地系统工程以“工程最小化、生态最大化”为原则,尽量利用湖滨生态带的生态修复能力,并加以适当的人工干预,恢复环湖的自然生态系统,对入湖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及处理。

2 污染量计算

2.1 工程处理对象

近年来,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大及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滇池流域的点源污染已得到明显的控制,而非点源污染问题却日显突出。暴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主要来源。暴雨产生的径流对地表有强烈的冲刷作用,加之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土地耕作强度的逐年加大,大量污染物在暴雨径流的冲刷下从地表向湖区迁移。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径流已成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物质来源[1,2]。另据现场调查,西山片区村落污水总量为670 m3/d,污水经处理站处理后排入湿地生态系统也需进行强化处理。因此,该工程的主要处理对象是以初期雨水为主的地表径流及小部分的处理站尾水,主要污染源包括暴雨冲刷而携带的地表营养物质、村落地表杂质、生活垃圾、人禽粪便及农田污染等面源污染。

2.2 初期雨水污染量

本设计分别以昆明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和汇水面积降雨厚度计算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的参数取值如下。

1)昆明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式。重现期取1 a,地表径流系数取0.3,取最大暴雨强度前10 min雨水量作为初期雨水量,该水量为每年的最大初期雨水量。

2)汇水区域的降雨厚度计算方式。初期雨水降雨厚度取8 mm,地表径流系数取0.3。

按照上述两种计算方法,西山片区初期雨水总量分别为161 710 m3和165 100 m3,本设计取最大值作为最终数值,即该片区初期雨水总量为165 100 m3。

2.3 工程处理效果的目标值

根据现场调查和水质检测结果,初期雨水水质见表1。

mg/L

为使滇池湖体恢复到较好的水质,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应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见表2)。

mg/L

3 湿地系统设计

3.1 湿地系统方案

对该片区湖滨带湿地系统分别采用4种方案进行设计。

1)方案一,湖滨湿地生态系统,以恢复最大湖滨湿地面积为原则。通过现场调查,在现状地面高程介于1 885.5~1 887.4 m(滇池最低运行水位及最高运行水位)之间的位置,都尽可能地进行基底修整,拆除防浪堤,引入滇池湖水而将其恢复成湖滨天然湿地,见图1。再根据各个位置的来水情况及水源污染情况进行表流湿地处理。

2)方案二,表流湿地+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离山体较远的小面积平坦地带,污染来水和径流雨水大部分是通过地表散流进入工程区,而没有集中的干渠水源。设计中采用以小面积表流湿地为主的湿地处理系统,同时在地势较低的污水流出处,通过设置边埂进行控制,使表流湿地保持一定的水位,维系湿地植物的生长,见图2。

3)方案三,A类沉淀池+表流湿地+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在离西山山体较近的位置,径流雨水中往往携带着较多的泥沙,因此需要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根据现场调查,西山区雨水中泥沙量很大,泥沙的堆积将会造成很多湿地系统失去原有的功能。如果附近区域没有大面积的村庄及农田,面源污染相对较轻的地方,设计中采用A类沉淀池进行泥沙沉淀处理,见图3。

4)方案四,B类沉淀池+表流湿地+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附近区域有大面积的村庄或农田,面源污染较重的位置,考虑到西山片区雨水瞬时冲击很大,除进行泥沙处理之外,还必须考虑湿地系统的水力负荷冲击,尽量避免高污染浓度的初期雨水直接进入滇池。因此,设置B类沉淀池进行调蓄,并进行泥沙沉淀,见图4。

3.2 湿地系统完善措施

1)大面积表流湿地设置形式。对大面积的表流湿地,设计中综合考虑土方、基底平整及景观需求等各种因素,可依地势分割成几个小块而形成串联的小面积湿地,并且高程上呈由上而下形成阶梯状。整个大面积表流湿地最终将形成类似于种植水稻的梯田形式,将工程化的湿地系统自然地融入滇池及西山风景之中。

2)旱季湿地保湿措施。昆明地区雨季、旱季分明,每年11月份至次年5月份为旱季,降雨量很少。为防止旱季中,湿地系统中的水生植物枯死,设计中在大面积表流湿地旁配套提升泵房,定期从滇池中抽水至湿地系统,保持湿地系统的水生环境,维持湿地植物所需的基本生存条件。

3)湿地水流系统的控制。按照前述4种方案,依地势依次经过沉淀池、表流湿地、湖滨湿地,最终进入滇池。各阶段构筑物之间采用过水边埂进行连接,通过设置过水溢流管形成长距离的溢流效果,对水流方向及水位进行控制。

沉淀池内部与湖滨湿地内部各小块之间都是直接相连,并在连接处的边埂上设置小桥以方便行走。

表流湿地之间的连接采用内部过水边埂,根据湿地水流方向的需要在相应的边埂上设置溢流管,保证水流在湿地系统内的停留时间。

3.3 湿地系统计算

1)湖滨湿地系统设计。利用天然湿地系统处理初期雨水和村落生活污水,受到水力负荷、污染负荷、停留时间、流程长短、温度等多种工艺参数的制约[3]。

设计参数取值:湿地水深1~2 m;污染负荷为COD 6 g/(m2·d),TN 0.8 g/(m2·d),TP 0.1 g/(m2·d);水力负荷为0.1 m3/(m2·d)。

2)表流湿地系统设计。表面水平流人工湿地是最为接近天然湿地的人工湿地类型,一般以自然泥土为基质,具有自由水面,人工适当辅以拦污、布水、基底修复等工程措施,属于好氧湿地。

表流湿地的优点是构造简单、投资省、水流通畅不易堵塞、运行维护方便。表流人工湿地仿自然的生态特征是其他人工湿地不具备的主要优势之一[3]。工程前期借助人工适当干预,注重生态学过程多层次的修复,引入原来系统中存在而后丢失的物种,加速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

设计参数取值:A类沉淀池水深为1.5 m,停留时间为0.7~1.5 d;B类沉淀池水深为2.5 m,停留时间为>1 d;表流湿地水深为0.3 m;污染负荷为COD7.0 g/(m2·d);TN 1.0 g/(m2·d);TP 0.01 g/(m2·d);水力负荷为0.07 m3/(m2·d)。

3)湿地系统计算方式。设计中考虑到工程的处理对象主要为初期雨水,并且该区域雨水中泥沙含量大,因此将前置植物稳定塘(沉淀池)面积做得比较大,尽量将初期雨水进行收集(B类沉淀池全部收集),控制流量在1 d内去除,则最大单日处理水量即为初期雨水总量。

根据日处理水量及其污染程度,在有效利用现有地形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湿地类型,以水力负荷、污染负荷(COD、TN、TP计算)进行湿地面积计算,取最大值。

3.4 植物选择

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具有耐污去污能力的植物,是湿地设计及处理系统成败的关键之一。湿地中所选取的净化植物种类不仅要适应于污水环境、生长速度较快,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4]。滇池流域生态湿地内植物的选取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原则:根系发达,较强的耐污、去污能力,易于获取和繁殖,便于收割,景观较美。

根据湖滨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和环境功能的需求,物种选择如下。

1)湖滨湿地。引种种源应坚持本地物种优先的原则,同时兼顾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选择的水生植物有茭草、芦苇、香蒲、菖蒲、象蒲、芦竹、美人蕉、灯心草、水葱、千屈菜、姜花、泽泻、荇菜、慈菇、莎草、浮萍、睡莲和荷花等。乔木有水杉、枫杨和垂柳。

2)表流湿地。表流湿地植物选择的标准是生长性好、成活率高、种植和维护的费用低。可选用的植物有:芦苇、香蒲、茭草、水葱、灯心草、风车草等。

3)沉淀池。主要选用水芹、水葫芦和睡莲等。

4)生态林。主要选择水杉、落羽杉、滇朴、垂柳、桑树、云南松、冬樱花、滇润楠、香樟、石楠等,在石灰岩山坡地段种植适应酸性土壤的藏柏及壳斗科植物。这些树种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滇池湖滨生长良好的植物,完全适应滇池湖滨的生长环境,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经济价值。

4 工程内容及效益

该项目共恢复湖滨天然湿地105 hm2,建设表流湿地系统90 hm2,建设陆生植物带175.5 hm2;拆除防浪堤5.88 km。工程总投资为36 939.76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为14 803.14万元。

该工程实施之后,能够处理初期雨水125 856 m3,占总水量的84.7%。可以减少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为:COD 681.3 t/a、TN 291.2 t/a、TP 10.2 t/a。

摘要:昆明市滇池外海西山片区湖滨生态湿地系统的建设应融入风景之中。通过对西山片区湿地系统污染处理量的分析,确定了湿地建设中湖滨湿地、表流湿地、泥沙沉滨地(包含蓄水调节)等多种设计方案,并提出了湿地建设时对入湖水流进行拦截及处理的措施。介绍了最后选择具有耐污去污能力的以湿地本地植物为主的物种,构建湖滨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湿地,滇池外海,设计实例,净化植物种类

参考文献

[1]黄俊,张旭,彭炯,等.暴雨径流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与输移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2):255-258.

[2]段志勇,施汉昌,黄霞,等.人工湿地控制滇池面源水污染适用性研究[J].环境工程,2002,20(6):64-66.

[3]刘全中.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工艺设计[J].给水排水,2001,27(8):35-36.

上一篇:华南植物园见习论文下一篇:名声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