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国的知识传承过程中一直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讲的就是在学习或做学问时,文学、史学、哲学该齐头并进,不能有所偏废,所以,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同时也该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和史学家,而一个成绩斐然的史学家,除了熟谙各种史料外,还要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同时手中也一定得有一杆生花妙笔。

第一篇:高中哲学论文范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哲学辩证思考

高中政治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哲学教育。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哲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过于困难,很难形成准确的哲学认知。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哲學知识有着一定的深度,需要迅速结合现实事物进行探索,逐步理解哲学知识的深层次含义,并养成一定的辩证思考能力。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将政治教学与学生的现实成长联系在一起,以综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哲学素养是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的主要素养之一,讲求哲学思维与哲学品格的协调统一。通过哲学素养的科学培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能够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开展,应当以学生的哲学思维培育作为主体目标,关注学生的哲学素养,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辩证思考,持续强化哲学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感知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对社会事物做出准确判断,懂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辩证思考,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哲学辩证思考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观念和社会价值观,还需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哲学素养的培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懂得通过辩证思考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哲学思想中,辩证思想是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学生一旦掌握了辩证思考能力,就会对现实事物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新时期的高中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而哲学素养也是学生应当获得的主要素养内容,能够对学生的现实思维产生直接影响。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高中政治哲学教育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本身拥有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思维的培育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带动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提高。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不再沉浸于传统的被动学习课堂中。学生只有敢于对知识提出疑问,并尝试着提出不同见解,才能够持续推动自我认知的提升,成为优秀的社会实践型人才。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中政治应当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度,逐步培育学生的哲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哲学辩证思考的主要实践方向

(一)培育学生的自觉意识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创新政治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哲学认知,正确审视学生的政治学习思维,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方式,逐步培育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对于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思考而言,自觉属于一种基础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一种喜欢上,能够跟随事物而产生持续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形成自觉意识,才能够对外界事物做出主观判断。自觉的核心在于自愿,不可以添加过多的外部因素,否则容易使得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形成自觉意识。同时,一旦学生的“自觉参与”属于教师的直接要求,便会失去自觉特征,缺乏动力源泉。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通过新鲜的哲学思想或者现实事物直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相关哲学知识的探索中来,进而逐步形成自觉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活力。

(二)敢于对事物做出怀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教育模式都过于单一,所有的理论知识课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直接将相关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不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目前的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所有哲学知识只能够被动加以接受,即便内心存在一些困惑甚至相反的意见,也不容易表达出来。在培育学生哲学辩证思考能力的时候,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他们的哲学看法,培育学生的质疑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对现有知识做出怀疑,并进行求证,以获得准确的哲学认知。

(三)提倡学习上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创新的基础,不断反思能够获得持续进步。在高中政治哲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错误,而在被教师加以纠正后,他们并不会进行反思,不能够了解自身出现问题的原因,使得哲学认知处于较低水准。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性,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跳出固有思路,着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而不再将中心放在哲学理论的重复强调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问题的解决流程展示给学生,还要带领学生做出更多的思考,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进行侧面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合理的改正。哲学思想的内涵非常深刻,需要学生加以深层次理解,只有持续对同一知识展开多个角度和层次上的反思,才能够得出最为准确的结论。

(四)培育学生的哲学感悟

哲学感悟是哲学素养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而所有哲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哲学感悟。简单而言,哲学感悟要求在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学生需要将现有的认知与情感准确结合到一起,从而产生更多的心理意识,熏陶自身的哲学思想,逐步形成健康全面的社会价值观念。哲学感悟本身属于学生的主观意识,政治教师不可以过多干涉,仅仅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哲学内容即可。但多数学生并没有良好的辩证思维,不容易产生哲学感悟。面对这样的状况,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借助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进行哲学思考,唤醒学生的内心感悟,培育学生的哲学思想。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哲学辩证思考的教学方法

(一)引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考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并表明知识的获取应当是一个主动过程,不可以盲目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转而需要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成为知识学习道路上的主动参与者。高中政治教学在新时期的实践当中,也应当引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考兴趣。而最为合适的方法在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敢于对现有哲学思想做出怀疑,并充分发表他们的个人见解。例如,在解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并尝试着做出回答。由于这一知识拥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所能够想到的答案非常有限,因而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辅助性质的哲学知识供学生加以参考,如在儒家思想中,存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思想认知,而哲学课本上又指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哪里?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辅助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上面的问题,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创新哲学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哲学教育过于注重哲学知识的直接灌输,教师会将大量的哲学知识直接讲解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即便学生能够熟记住其中的一些内容,也会由于理解上的严重不足而导致这些知识与现实相脱轨。哲学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是对现实规律的总结与体现,所有哲学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实践的多方面检验。而学生处于长期的被动接受的知识状态下,对于哲学思想内涵的认知非常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教学,创新哲学教学方法。课堂上的學习时间非常有限,想要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理解所有哲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因而还有必要延伸到学生的课下学习拓展。教师应当整体性创新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分别开展课前预习、课堂辩论、课后复习等教学环节,并在哲学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添加一些现实事物,帮助学生加深哲学知识的学习印象,激发学生的哲学知识探索兴趣。对于不容易理解的哲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使得抽象的哲学问题能够变得形象化,便于学生加以学习理解。如在学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不少学生表现出疑惑:现实中的各类活动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似乎没有什么事物与实际脱离了联系。这充分表明学生思想的局限性。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出一些大胆的想法,例如,天上会不会掉馅饼?那糖果呢?月亮上有没有嫦娥?这些假设都与现实相脱离,属于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但能够对学生的辩证思考形成引导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哲学学习质量,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

(三)丰富学生知识面,升华学生哲学思想

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所学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不愿意展开主动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惰性学习心理,对于深奥的哲学思想没有丝毫探索欲望,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哲学思想,通常都会选择忽视。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哲学思想的成长,也使得学生的哲学认知非常有限。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应当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引导,通过加强哲学知识与其他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记忆。在具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探讨基础的哲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层面,升华学生的哲学思想。现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与实践能力都成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高中政治哲学课程也应当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将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知识融入哲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哲学辩证思考能力。如在讲解社会观念结构的相关知识时,教材上的知识过于乏味,且不容易加以理解,教师可以将社会发展历程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探讨社会观念的变化,对相关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传统的高中政治哲学教育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进行教学改革,调整基础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哲学辩证思维,多方面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科学发展。

作者:朱小智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要多一些哲学关怀

我国的知识传承过程中一直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讲的就是在学习或做学问时,文学、史学、哲学该齐头并进,不能有所偏废,所以,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同时也该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和史学家,而一个成绩斐然的史学家,除了熟谙各种史料外,还要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同时手中也一定得有一杆生花妙笔。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轼、顾炎武、王国维、钱钟书这些人之所以成为“大家”受人景仰,就在于他们这三方面的出色实践和令人折服的功绩。

而今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改进行得热热闹闹,教师勤奋,学生辛苦,选学的文章也多属上乘,而结果令人生憾,因学生生厌、社会失望而广受垢病,教师的尴尬与苦闷亦不难体会。何以至此?细究其实,我认为主要还是课堂少了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让我们走近了来看哲学。

哲学史家任继愈曾说:“哲学不创造即时的财富,但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为一个民族的不断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就是说,哲学能从更高的层面上指导我们深刻、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并超越苦难,指导我们不断调整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引领我们提高文化修养,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并提供给我们创新思维。换言之,哲学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真,揭示万般事理的同时也引领着我们的人生。较之于科学,哲学是一门指导“做人”的学问,而人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以人为本”的哲学应是所有科学的基础,缺乏哲学基础的科学无疑是荒谬的,没有哲学指导的人生难免杂乱而脆弱,没有哲学指导的思考必将盲目而肤浅,没有哲学指导的学习也将功利而低效。

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

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准备走向社会,他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也正在走向成熟。阅历虽浅,但视角极广,他们此时所展现出的思想领域往往比成人更开放。我们在用各种实用技术知识去充实他们头脑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他们内心那种关注并深刻认识世界、人生与自我的强烈渴求。当前,青少年犯罪被列为继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与他们缺少哲学关怀与引领,从而迷失人生方向而误入歧途不无关系。所以,在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或遭遇挫折时不能主动调整自我或调整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丧失进取心,甚至为了发泄私忿或图一时之快而放纵自我、危害社会。这些年来,马加爵案、胡斌飙车案等案例带来的警示还少吗?若干年后,这些尚在校园的中学生将毫开悬念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所以给予他们的人生以正确的哲学引领,不但关乎他们自身的前程,同时也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实在是一件极为重要极为迫切的大事。

而放眼当前备受非议的高中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正是重“技的培训”而不重“道的引领”的教学,在疏远哲学关怀与引领的同时,也失去了语文本身的“温暖”与“美感”。哲学功底的浅薄及各式各样的评比让教师无心挖掘文本中的哲学资源,而学生自然也无力深思习题之外的世界、社会、人生,久而久之,语文教学面临今天的尴尬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就必须补上哲学这块短板,课堂上要多一些哲学关怀与引领。

现在的新课标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积极的哲学内容的推介力度实际上已大大加强,这些内容遍及儒、释、道及现代科学思想,这就使得新教材的哲学含量更大,涵盖更广,意蕴更深。如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周立明的《动物游戏之谜》(必修三)等文章就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去了解并深思那些相对陌生的领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掌握他们,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召公谏弥谤》(必修二)、《小狗包弟》(必修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四)、《晋灵公不君》、《求谏》、《原君》(中国经典文化研读)等文,则是引导学生思考与人相处之道的妙文,不但从正反两方面展示了善与恶、信义与无耻、宽容与骄横的反差,给学生以积极的导向,而且也启发着学生如何主动地去调整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更好地融入集体,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选修教材中,集中选取了众多的儒、道名篇,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瑰宝,其中的思想一直都是人们用来指导人生,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武器。儒家积极,道家超脱;儒家重视社会人伦,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道家钟情自然,更多考虑人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他们思想深处的积极进取与超然通达互相补充又相互融合,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深受其益。他们或忧乐天下,锐意进取,为国家建功立业;或调节自我,洁身自好,超然通达:尽情挥洒,都描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人生画卷。

如果为师者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深入发掘这些哲学教育资源的话,就能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行为也将增添哲学的睿智,将这种睿智投射到学生身上,则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慧。

而学生经过长期的濡染,就会将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思想素养,以更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探索身邊的世界与生活,并且自觉地去调节自己与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有了哲学的引领,突堕困厄,他们不会随便示弱;少年得志,他们会选择清醒;置身浮躁之境,他们能坚守沉静;面对冷漠,他们能奉以赤诚;他们不会因自身的穷困而泯灭良知去蝇营狗苟,不会因小利小忿而视人伦于不顾对亲人挥刀相向,更不会唯利是图背信弃义而为害一方。

哲学关怀是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哲学引领也是对人们最根本的帮助,对学生的所有教育之中,唯此最重。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关心与帮助,我们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这大概就是哲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最大意义了吧。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哲学关怀与引领,既是教师职业的固有要求,也是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任务,我们不但要积极行动起来去提高哲学修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挖掘教育资源,更要做实做细,“教在心灵”,唯有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为人才的培养注入最丰富的营养。

作者:韩永新

第三篇:高中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摘要】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凝练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既显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态度,也显示其自身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励学生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精神 哲学 价值

一、聆听经典哲学故事,点燃学生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锐意进取。笔者在哲学教学中引入丰富多彩且启迪智慧的经典哲学故事,使学生在聆听先贤圣哲的精彩记述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点燃科学精神。

在唯物论教学中,笔者引入“庄周梦蝶”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无论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有思想。存在是现实的,思想在现实中产生,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接着引入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感知”的观点,以及中国明朝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从反面论证物质的客观性。最后引入“上帝被猿颠覆”的故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上帝创造出来管理自然界的。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生命起源于原始细胞,然后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进化出今天种类繁多的生命形态;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存斗争,并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英国教育家赫胥黎受到《物种起源》的启发,经研究提出了“人猿同祖说”,与当时的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开了激烈辩论。面对尖刻讽刺,赫胥黎毫不示弱地说:“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没有动物性的身体,人的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通过这一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而经典哲学故事以其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让你在轻松愉悦中,去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培育人的科学精神。在辩证法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一系列经典哲学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点燃了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故事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着的,运动是绝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后来,赫拉克里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把他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提出了一个极端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里特强调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却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故事二,赫拉克里特强调万物皆变,而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则强调万物皆异。莱布尼茨在当“宫廷顾问”时告诉皇帝,任何事物都有共性,而且“凡物莫不相异”。皇帝不信,派宫女去御花园寻树叶验证,结果大失所望。莱布尼茨找到了树叶的共同点,而宫女们却找不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等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充分揭示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迎刃而解,通俗易懂。故事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动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故事四,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曾师从苏格拉底,有过很多有名的论辩,其中最著名的是“谷堆辞”和“秃头辩”。每增加的一粒谷子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都不会形成谷堆;掉的每根头发都不能形成秃顶,所以不管掉多少头发都不能成为秃头。“谷堆辞”“秃头辩”与“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形成鲜明对比,经过正反论证有力地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故事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和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记述,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两种观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化了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理解。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一分为二地观察事物和分析社会现象,用居安思危的意识应对未来生活中的风云雨雪,以聚沙成塔的积淀去實现厚积薄发的质变。从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积极的行动促进自我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二、感受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拥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实践创新精神,它所表现出的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社会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智慧行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笔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感受当今中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面对个人成长困惑和社会矛盾冲突进行正确价值选择和采取智慧行动的能力。

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笔者讲述了樊锦诗的人生事迹。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北大毕业后至今,把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为了敦煌,她和丈夫两地分居19年,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中国”节目组给樊锦诗的颁奖词就是对她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最好注解。在公义与私利面前,樊锦诗毅然决然舍弃私利,将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无需过多空洞的说教,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并为自己选择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指南。

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深藏战功、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的事迹,并配以生动讲解。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偏僻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被人们发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老英雄张富清战时不顾生命安危奔赴疆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和平时期顺应时代潮流为脱贫攻坚倾尽余热。老英雄的足迹为我们青年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例。无需多余渲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已得到有力诠释,赞同和钦佩之意已在同学们脸上跃然显现。

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带领同学们走近不同战线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默默坚守的时代先锋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的精神取向,学习他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智慧行动。84岁的钟南山,老当益壮,坚决逆行。17年前,“非典”肆虐时,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在新冠蔓延的当下,他一边建议公众“不要去武汉”,一边第一时间坐上赴武汉的高铁,奔向防疫第一线。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这位临时上车被安顿在餐车拥挤一角、仰倒在座位上、闭目凝思的老人,让所有人看了直呼心疼。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在武汉,他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解读最新情况……没有片刻停留,所到之处带来的都是鼓舞和力量。面对媒体,他的回应只有一句:“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和共和国勋章,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逃离疟疾的魔掌。武汉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几十年一分一毫积累而来,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贈1000万元,自己却生活简朴,守得了心灵的高贵。还有,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的排雷英雄杜富国;与孤独相伴、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从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的乡村教师干起,且一干就是17年的80后张玉滚老师。这些时代先锋的事迹个个展现了新时代应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感受他们的事迹,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积极承担对自己、对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关怀和伦理责任。

在哲学的浩繁卷帙中撷取沧海一粟,可以通过逻辑的训练让学生无限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时代的滔滔洪流中致敬楷模先锋,可以通过灵魂的洗礼让学生不断提升思想的高度和境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引领学生的智慧行动,任重而道远,需我们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储开林.中学哲学教学培育科学精神刍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122-125,131.

作者简介:

闫向清(1968年10月-),男,汉族,甘肃山丹人,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高中政治教学。

作者:闫向清

上一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流信息技术论文